第一篇:浅析民族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浅析民族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和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经济的文化趋势越来越显现,而文化的经济功能也愈来愈强化。文化既是一种精神动力,又是一种无形资源。文化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底蕴作用,便成为经济发展中所隐含的深层次的动力即文化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提升到空前高度。这也说明了民族的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肯定.足以说明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不同的区域孕育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并且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其文化及其特色。反过来,地域文化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又会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我省怎么才能利用好丰富的地方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呢?我们就从红河的发展来浅析一下。
一、红河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红河是一个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混有多数苗族、壮族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
首先我们从它的地理位置来看,红河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东西,因国际河流——红河流经全境而得名。河口、金平、绿春三县与越南接壤,拥有两个国家级一类口岸,边境线长达848公里。属于一个相当总要的转折地,它悠久的历史给它带来了很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红河旅游文化资源富集独特,拥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神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哈尼梯田、天然溶洞群、建水历史文化名城、弥勒湖泉公园等旅游景区景点众多,具有打造云南康体休闲旅游胜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红河南部地区与越南相毗邻,处于中国—东盟两大市场的结合部和中国昆明、越南河内两大城市幅射的交汇点,是我国陆路通往东南亚国
家的重要门户。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在云南省的文化中占有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红河的民族文化,以确立红河的文化在云南乃至全国的地位,进而提升红河文化的知名度。
二、创造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品牌,形成红河发展新的增长点。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一种素养、底蕴,也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它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既包含重要的精神价值,又包含丰富的经济价值。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把民族文化当作一项重要的产业发展,对于建设红河,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与经济历来是共生、同构、互动和一体的。基于红河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通过做一系列努力激活红河文化,为红河的发展注入新亮点、新气势、新活力。
(一)着力打造红河民族文化产业。打造一处以矿
业文化为主,综合农耕文化、祭祀文化、宗教文化、锡器文化、哈尼文化、彝文化、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产业园区以及由民族农耕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并在民
族文化产业园区内兴建一处以红河餐饮、民族服饰、民族器乐、手工艺品为主要产业的少数民族创业园区,结合本地特有的食品打造有机食品品牌。将创业园区与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有机结合,为更多需要的人谋生创业搭建平台,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
(二)积极提升民族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的优点,在提升哈尼梯田、天然溶洞群、建水历史文化名城、弥勒湖泉公园等旅游景区景点的优点的同时,建水古称临安府,以以历史文化古城而著称,境内古迹荟萃,古桥和古寺比比皆是,以元代的文庙(孔庙)、指林寺、圣旨碑、古窑士;明代的朝阳楼、燃灯寺、清代的双龙桥、崇正书院、学政考棚和纳楼土司府署尤为著名建立一个经济公司筹资建设一个由建水历史和文化组成的大型旅游城模仿江苏杭州宋城,建成一
个临安府在保护历史的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做贡献。成立一个以农业旅游为主的团体,带领游客领略红河的规模种植,为当地经济寻求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大力挖掘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命名一批诸如“四季生产调”,“彝族海菜腔”,“彝族烟盒舞”,等州级文化之乡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为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要搞好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更好的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开发对我旗来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尊重历史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恢复民族文化生态,还原本来面貌,原汁原味的留给后人;从与时俱进的角度讲,对于民族民间文化,我们应该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再
创作,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四)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引导,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将火把节、长街宴、插花节、虎节等节日扩大化变成一些大众化的节日如有必要也可以建立相应的专门场所,这样把文化建设与民族文艺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促进文艺活动的发展,而且可以体现和丰富地区文化特色,扩大民族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二篇: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作用调查
充分发挥金融作用推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充分发挥金融配置资源、调节经济、服务发展的功能,更加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推动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发挥金融作用,推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在科学发展观教育中,我对全区金融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初步调研,有几点看法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金融业发展基本上是排在前列的,银行业11家应该是区县之首,这些金融机构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能够发挥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持作用,在工业、农业、民营、流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截止2008年10底,9家金融企业放贷款121亿元,对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1)融资渠道过窄。国有银行贷款成为企业扩能和政府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国有银行随着商业化改革,调整了机构网点布局,“收缩农村”、“拓展城市”“区级行审批权限上划”,作用呈弱化现象。如此脆弱的输血管道是经不起风吹浪打的,资金链跟不上对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这是我们的致命伤。
(2)现有金融信贷机构体制、机制不畅,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和“三
农”贷款难。中小企业和“三农”具有最广泛的融资需求,是最庞大的市场主体。但其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中小企业是抵押能力低、管理不规范,农民是住房和土地不能作为抵押物,无法获得贷款权。这就好比通了主血管、毛细血管仍然不通。
(3)金融生态环境不良,影响金融业发展。一是诚信度不够。我区金融机构在剔除剥离和票据置换陈旧不良贷款后,2007、2008两年不良贷款率超过10%的警戒线。二是政府、金融、企业三方缺乏沟通和联运机制,项目缺乏包装。三是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金融企业规避风险意识过于浓厚,开拓创新不足。
二、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打造金融强区
做好金融工作,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影响越来越广泛。我区要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坚挺第一集团军的位置,必须打造金融强区,结合地方实际,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当前,金融业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佳鼎盛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金融发展给了一系列政策。各种金融机构,如:外资银行及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乡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基金、私募股权、保值、贴现、担保等机构竞相发展,各种新型业务:银团贷款、转让贷款、信用共同体、发行企业债券等信贷空间不断拓展,我们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繁荣发展地方金融业,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议考虑打造具有区域性金融中心特征的金融集聚区,确定一个地方专门招揽和吸引各种金融机构。政府可考虑给予租房补贴、税费减免、人员流动等相关政策,以较低的成本
换取较大的发展空间。(上海陆家嘴有490家银行,天津滨海新区注册的金融业也有六七十家。)
2、积极探索金融创新。金融改革和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首先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借鸡下蛋,借势求生。要组织专人研究跟综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的战略和步骤,拿来我用。如公司发展各种投资基金、企业基金。发行企业债券、短期债券。非上市公司之间公司柜台交易市场等。特别是第三条,将是天津发展的一大亮点。证券市场在沪深,股权市场在天津。所谓非上市公众公司柜台交易就是为未上市公司提供融资和股权转让的场外交易方式,形式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债券。上市公司只是冰山一角,非上市公司众多,运作起来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其次,积极争取新型金融企业试点,如村镇银行、微型银行、兴农贷款公司、农村资金合作组织等,利用当前设立金融企业门槛低的时机,率先发展,超前运营,千方百计发展为三农和中小型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新型金融企业。再次,研究各金融企业业务创新的方法,探索与地方实际结合的平台,见缝插针,多取多得。总之,要按照“科学审慎”“风险可控”“非禁即入”的原则,不断研究和拓展新型融资领域,重点突破,产业集聚,繁荣我区金融业市场。
3、抓住重点,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针对地方的实际情况,我们金融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破解“三农”和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融资难,以此催生民营和农村、农业的发展与繁荣。中小民营企业,得益于产权清晰,受制于产权封闭,要引导他们扩大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例。天津已经成立了“股权基金协会”,有了直接融资平台。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资未上市
企业股权,在企业的早期、成长期和扩展期将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整合企业资源,培育企业成长性和提高企业价值,我们要研究如何与此对接,在直接融资上做活做好文章。
要关注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成长速度很快,仅次于银行贷款投资和证券市场,是金融业发展的潮流,目前印尼力宝集团、宏迈生物基金均已在天津设立私募股权基金。
“三农”融资,除依靠金融创新外,区里要加速研究集体土地担保抵押办法,把资产盘活。
抓住了重点,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解决了这两难,地方的发展将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4、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要做到金融强区,繁荣发展金融业,需要专门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撑。如“咨询管理公司(帮助企业包装项目,整合资源)中介公司(帮助企业从金融机构中挑选对接目标)理财方式,软件开发中心,理财中心,银行电话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外包机构、仲裁中心、猎头公司、培训中心等。要随着金融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办法是:公司市场化运作,政府超前引导放松搞活。
三、着力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银政、银企关系。
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银政、银企关系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协调支持,有关部门引导推动、银行机构主动服务、企业诚信发展的“四位一体“联动协作机制。
银政关系----相互支持,共同发展。银行业发展要依赖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地方政府也要通过银行机构的有效资金投入来保证经
济社会健康发展。
要尽快建立组织机构,掌握金融业的基本情况和问题,及时调节和沟通。(如:2008年,全区存款总额220亿左右,贷款总额120亿左右,存贷比54%,贷款明显不到位)。要积极为企业和银行搭建沟通合作平台,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要关心金融业的发展,为他们的不良贷款和企业诚信度差等问题排忧解难。
银企关系-----合作共赢,要发展以诚信为基础,以市场为主导的互信、互利、互助、双赢的银企关系。银行要及时向企业通报最新信息,企业也要积极向银行反映真实情况,携起手来搞好风险防控,共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以上调查由于时间紧,即不全面又不透彻,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
第三篇:地方性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地方性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积极发挥银行在社会筹融资体系中的主 渠道作用,对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政府理财、金融市场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如何 激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增进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形 成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市商业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剖析了商业银行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的遇到 的主要问题,并从深化预算管理领域改革,开展制度创新、推进财政存款分类管理,利用财政存款激励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对地方经济的关系
目前,我市的银行机构数不断增加,组织体系趋于完善,总体上已形成了以国 有商业银行及地方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为主体,以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股 份制商业银行齐头并地、功能齐备、分工合理的银行组织体系。其中:国有商业银 行四家,分别是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地方性银行 1 家;政 策性银行 1 家;邮政储蓄 1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五家,分别是中信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温州银行。
(一)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1.存贷款余额不断壮大。我市金融系统存款余额 2000 年突破 100 亿元、2004 年突破 200 亿元、2006 年突破 300 亿元、2008 年高达 473.88 亿元,银行业各项存 款余额 453.68 亿元,平均存款余额 45.37 亿元,其中:农行存款余额超百亿元,实 现 146 亿元。贷款余款 2000 年为 62.5 亿元、2003 年为 151.1 亿元、2005 年为 209.8 亿元、2008 年达 398.5 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 396.9 亿元。2.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 年短期贷款 330.3 亿元,占贷款总额的 82.9%,其中:工业贷款 191.5 亿元,农业贷款 45.2 亿元,商业贷款 6 亿元,基本建设贷款 16.5 亿元;中长期贷款 61.9 亿元,占贷款总额的 15.5%,票据融资 6.17 亿元,占 贷款总额的 1.5%。3.存贷比高位运行。2008 年有四家银行存贷比出现倒挂现象,其中中国银行存 贷比高达 142.2%,充分体现了银行机构积极向上级行或市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支 持地方经济发展。.1.4.银行资产质量稳步提高。2008 年各行不良贷款余额 2.8 亿元,比年初增加 6625 万元,不良贷款率 0.71%,增幅比 2007 年上升 0.08 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 和不良率虽有小幅上升,但银行资产质量仍保持优良水平;银行经营效益继续提高,2008 年各银行机构实现利润 19.18 亿元,同比增长 36.1%。5.营业网点布局合理。截止 2008 年末,全市银行业机构共有营业网点 144 家,从业人员近2000 余人,其中农村合作银行是我市网点最多、人员最多的银行机构。表一: 2008 年分银行信贷情况表 位:亿元 农村 合作 交通 中信 浦发 温州 兴业 农行 存款余额 占全市存款比重(%)贷款余额 32.2 102.3 16.0 12.7 75.2 50.5 39.6 29.6 1.2 0.68 45.2 8.9 10.4 5.0 2.8 3.5 2.5 20.3 2.9 10.5 14.7 0.9 1.2 0.3 0.4 1.6 5.4
5.2 8.2 1.5 6.2 8.1 0.4 0.3 6.5 17.8 41.8 58.5 15.3 0.3 2.0 5.1 4.2 2.9 0.6 100.0 146.0 建行 工行 中行 银行 银行 银行 银行 银行 银行 合计 单
72.8 57.5
29.4 80.8
9.0 23.2 19.0 13.3 2.6 453.6
6.4 21.6 24.8 14.4 1.4 396.9 4.1 14.8 13.1 0.1 0.6 3.1 1.0 191.6 0.4 5.1 0.7 45.2 27.0 75.6 16.46 其中: 工业贷款 71.0 商业贷款 建筑业贷款 农业贷款 私营企业及 个体贷款 个人消费贷款 基本建设贷款 2.5 0.02
19.5 10.4 5.2 1.16 18.9 12.7
占全市贷款比重% 25.8 存贷比
3.6 0.6 100.0
70.1 103.3 87.8 142.2 72.4 71.1 93.1 130.5 108.3 53.8
注:表内合计数不包括邮政储蓄及政策性银行
(二)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分析 银行既是经营金融业务的商业性企业,又是服务行业。银行业对地方经济的贡 献主要体现在税收、为政府重点项目、中小企业、农业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以及作
.2.为服务业对地方的贡献等。1.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1)从贷款总量的运行看,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快速增长。从 2006 年—2008 年,我市的 GDP 分别增长了 5.78%、19.72%、,8%、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 19.58%、22.7%、18.3%,贷款总量分别增长 31.4%、22.67%、16%,金融相关率(存款与贷款之和与 GDP 相比)分别为 1.9、2、2.2。由此可以看出贷款总量增速高于 GDP 增长速度,金 融业与地方经济相互融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表二: 元 2006 项目名称 贷款余额 其中:工业贷款 商业贷款 农业贷款 乡镇企业贷款 私营企业及个体贷 款 存款余额 存贷比 31.35 309.62 89.05 11.37 40.16 378.35 90.82 11.69 27.54 473.88 84.09 6.91 年 275.73 115.63 12.64 31.65 5.74 41.94 4.58 11.48 2.10 贷款占 比(%)2007 年 343.61 158.75 8.61 34.97 11.55 46.20 2.50 10.18 3.40 贷款占 比(%)2008 年 398.49 191.52 6.00 45.20 10.40 48.14 1.50 11.30 2.60 贷款占 比(%)乐清市 2006-2008 年信贷收支情况表 单位:万
注:表中数据含邮政储蓄和政策性银行
(2)从贷款的结构看,新增贷款投向结构总体比较合理,体现了支持实体经济 部门生产的倾向。工业一直是乐清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8 年工业贷款新增 32.8 亿元,占新增总量的 59.8%,比 2006 年提高 6.2 个百分点;2008 年新增中小企业贷 款 25.21 亿元,占新增工业贷款的 76.9%,占贷款总增量的 45.9%,中小企业对信 贷资金的合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近两年企业资金紧张的 局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商业贷款 6.0 亿元,比 2006 年减少 6.64 亿元,比 重下降了 3.08 个百分点。农业贷款 45.2 亿元,其中 98.5%是由农村合作银行投放,.3.是乐清市“三农”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满足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 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3)对政府重点项目的支持。2008 年我市基础设施投资增幅较大,同比增长 63.5%,市政重点工程项目贷款 16.46 亿元,同比增长 81.3%。承担重点工程项目贷 款的有四大国有银行及交通银行,融资项目有中心区建设、污水处理工程、乐清湾 港区、城市中心大道、土地储备中心、乐海围垦工程等重点工程。各行重点工程贷 款在各自的贷款总额中占比达 2.5%、5.6 %、9.5%,平均利率比基准利率分别下降了 4.4%、0%、0%。2009 年各银行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规模,大力支持市政重点 工程建设,上半年基本建设贷款比年初新增 10.36 亿元,同比多增 8.26 亿元,占全 部新增贷款的 11%。
2.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贡献。银行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贡献体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自身的实现的税收收入;二是金融业以各种形式、各种手 段对企业扶持力度,从而促进企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由于目 前对银行扶持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税收这方面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暂时以银行自 身实现的税收收入作为分析数据。乐清市的银行机构除农村合作银行属于地方性银 行,其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由地方征收外,其他银行机构的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均 由上级行汇缴,因此,各银行机构上缴给地方财政的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印花 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小税种。2008 年银行业税收入库 9538.57 万元,同比增长 24.5%,增速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其中农村合作银行 2008 年创税收 4897.54 万元,直接拉动银行业税收增长 51.3%。新一轮省对市县财政管理体制,将实行省级金融保 险业营业税增收奖励政策,县(市)级财政也会获得一定利益。
表三: 万元 纳税人名称 农村合作银行 农业银行 建设银行 工商银行
各商业银行税收贡献情况
单位:
2007 年 4048.68 1214.07 628.85 372.93
同比增长% 30.62 47.92 66.45 19.36
2008 年 4897.54 1295 717.15 595.12
同比增长% 20.97 6.67 14.04 59.58
.4.中国银行 中信银行 浦发银行 交通银行 温州商业银行 兴业银行 合计
332.84 215.58 108.1 58.74 681.08
27.93 26.83 47.06 100 46.41
475.07 235.19 189.98 189.50 943.50 0.52
42.73 9.1 75.74 222.6 38.53
7660.87
37.31
9538.57
24.5
注:表中农村合作银行上缴的税收中包括企业所得税(40%部分)2007 年 1270.39 万 元、2008 年 1651.6 万元。
3.金融创新日趋活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巩固传统 业务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把新的业务领域、新的业务品种、新的效 益增长点作为发展重点,大力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电子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金 融衍生品业务。各商业银行积极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四 大营销渠道的发展,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科技含量,极大地满足我市广大人民的金 融服务需求。表四: 机构 ATM 2008 年自助设备投入和网络渠道发展数据 自助通 电话转 个人网 企业网 手机网 电话网 帐宝 农行 工行 建行 中行 50 18 29 13 43 20 19 4 1734 356 银 30402 24089 15349 银 1003 525 749 银 171373 15830 206 银 26897 24421 14499 4939
农村合作行 26 交通银行 浦发银行 中信银行 2 3 12 79 3750 5936 17 246 205
4.大力支持政府政策性业务。目前我们为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提高财政资金的 使用效益,亟需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改革后大部分财政资金将由财政直接支付。在推行改革前,我市已率先对部分财政资金实行直拨到户政策。农村合作银行无偿
.5.代发水库移民补助金、粮油直补等系列业务,直拨户数达 15 万余户;工行和农行承 担了代发工资及社会保险业务,并每年为财政节省了巨额手续费,简化了资金的拨 付流程,方便了广大群众。
(三)政府激励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 乐清市政府出台了《市级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考评奖励办法》,通过实施 一系列考评和奖励措施,鼓励和促进各银行充分发挥金融核心作用,集聚金融资源,扩大信贷总量,创新金融业务,加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1.鼓励银行加大投入,优化信贷结构。对市级各商业银行新增地方经济发展信 贷投入的,按当年新增本外币贷款月均余额的万分之一给予奖励;技术改造贷款及 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的信贷款投入、农业贷款再按当年新增本外币贷款月均余额 的万分之二或万分之一计奖;第三产业贷款再按法年新增合同工增本外币贷款月均 余额的万分之二计奖;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余额扣除保证金余额后月均增加额的万分 之零点五计奖。对政策性银行完成我市正常粮油收储任务的,均予以奖励 10000 元; 非粮油收储类贷款,按当年贷款新增月均余额的万分之一计奖。2.鼓励银行创新方式,拓展信贷渠道。鼓励积极探索金融产品、技术、组织和 制度创新,对地方政府的金融创新促进工作配合得力,经济社会贡献较大的,根据 贡献大小给予 1-3 万元的奖励。对积极引入资金,促进辖
区银行把未到期的贷款转 让给上级行或市外金融机构,上级行直贷、联贷、市外行际横向贷款,通过中间业 务向市外引入的资金,按当年新增引入资金月均余额的万分之一计奖。商业银行当 年新增中小企业授信客户并实际放贷的且新增客户上年末为无贷户的按户数进行奖 励,原则上每增 1 户奖励 500 元。3.鼓励银行加强管理,改善信贷环境。对积极配合市政府和市人民银行开展信 用建设和处置非法金融活动,创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酌情给予奖励。对商业银 行出现资金使用违规行为的,按违规金额万分之二扣减资金额度。鼓励商业银行控 制信贷利率,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商业银行全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上年每下降 0.1 个百分点的,按其年末贷款余额大小分别给予 1-3 万元不等的奖励。4.鼓励开展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为解决各类中小企业小额、短期流动资金 贷款困难,重点扶持产业配套、转型升级、高新技术、对外贸易,以及商贸旅游、信息技术、中介服务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我市利用财政性存款激励作用,.6.建立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市财政拿出总额 1 亿元的资金专储于兴业银行,兴业 银行按 1:1 配套,共同组成专项用于乐清市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资金 2 亿元,并实行 专户核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出专项信用贷款申请,经 市财政、经贸、科技、金融办、人行等部门人员组成的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推荐 服务办公室的初审、推荐给兴业银行,兴业银行对贷款企业实行授信管理,中小企 业可以在无需提供抵押物和他人担保的情况下可获得最高不超过 300 万元的专项信 用贷款。同时建立专项信用贷款损账补偿制度,经法院裁定为损账后的净损失,财 政按全额累进给予分档补偿。
二、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过度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影响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资金投入。国有 商业银行尤其是工行、建行、中行股改后,上收基层行的贷款权限,集中资金向大 企业、大项目倾斜,基层行对贷款只有调查权没有审批权,而地方政府的融资项目 申报手续又十繁琐。另外国家宏观调控大多保重点,我市却以小企业为主,保的不 多压的较多,影响比其他地区要大。这势必影响基层行拓宽业务的空间,与地方政 府及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发生矛盾。2.银行追求最大效益的服务理念与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 盾。工业是我市经济的主体行业,所以信贷投向一直以效益好、信用佳、偿还能力 强的工业企业为主,对第三产业的贷款严重偏低,这与地方经济尽快形成“三二一” 的产业格局相矛盾。而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由于难以提供贷款所需要的抵押物且抗风 险能力较弱,使银行在资金投放时客观上承受更多更大的经营风险,也在很大程度 上阻碍了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的发展。3.信贷资金垒大户状况突出。2007 年,我市最大十户企业信贷资金余额 60.4 亿元,户均 6.04 亿元,占全市信贷总量的 17.6%。金融危机发生后,在有关货币金 融政策作用下,第一批 10 家银行向 25 家中小企业签约授信贷款规模 7.91 亿元,第 二批向 107 家企业授信规模追加至 15 亿元。而据有关方面实地调查 45 家规模以上 中小企业,却发现信贷余额持续下降,2008 年 12 月至 2009 年 2 月,合计信贷余额 分别是 130040 万元、109060 万元和 103909 万元。实际上乐清有 5000 多家小企业需 要信贷支持。能够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只有几百家,相差甚远。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 了银行业信贷资金垒大户状况突出,却忽视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7.4.资金外流严重。2009 年上半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 94.32 亿元,比年初增长 23.7%,增量为去年同期的 3.45 倍,据有关部门对自 1995 年至 2008 年 间的测算,年均贷款每增 1 亿元,其工业产值可增加 2.79 亿元。但第一季度全市规 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反而同比下降 12.2%。反差之大,说明了三个问题的存在:一 是银行机构通过非正常操作手段,致使贷款规模虚增。二是某些大中企业利用当地 融资平台将取得的信贷资金投向域外实业和其他产业,赞成信贷资金严重外流。三 是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虚拟经济和用
以弥补亏损,造成了信贷资金的漏洞。据市人行 对我市 89 家大中型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显示:有 76 家企业对外参与房地产、矿业能 源开发、物流、股票等多元化投资。
三、加强财政性存款管理,促进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财政性存款是银行体系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是财政部门代表本级政府掌管和 支配的一种财政资产。包括国库存款和其他财政存款。国库存款是指在国库的预算 资金(含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存款。其它财政存款是指未列入国库存款的各项财 政在商业银行的资金存款,包括社保基金、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外资金等。如何利 用好财政性存款鼓励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财政部门一项重要职能。积极推进财政存款余额分类管理。对存放在商业银行的预算外专户资金
(一)积极推进财政存款余额分类管理 和各种专项资金等财政性存款区分为库底和超库底资金,库底资金根据财政收支的 具体情况来确定,必须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数额,主要用于应急支出,这部分 资金需要维护极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保证资金日常支付和周转需要。对于超库底 的资金,可以适当降低其流动性要求,结合支持政府重点工程建设,采取建设资金 临时调度、银行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等多种结构合理组合的形式,实现财政资金效 益的最大化。探索国库现金的运作机制。对列入预算的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利
(二)探索国库现金的运作机制 用资金实际拨付的时间差,先行调度,发挥资金的时间效益。
1、间隙资金参与政府大周转。2007 年乐清市的国库存款年末 6 亿元,年中最高 时近12 亿元。而乐清市的重点工程项目由于银行贷款门槛高、利率高及土地出让等 各方面因素加大融资难度。如果能充分利用沉淀在国库的间隙资金,采取建设资金 先期垫付、政府性项目资金财政临时调度等方式,可有效的降低重点工程建设成本。
2、实施财政资金的保值增值。目前,我们对存款相对稳定的社保基金,全部实
.8.行“定期加活期优惠利率”形式,2007 年社保基金收益率达 3.23 %,实现利息收入 4185 万元。而国库存款缺乏投资渠道,仅按活期利率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 资金的运作效率。我们可以考虑国库存款实施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方式,既提高了财 政性存款的增值率,同时也增强了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和流动性,加大贷款投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行财政性资金存放调度制。既通过财政性存款的调度,为积极放贷的
(三)实行财政性资金存放调度制 银行扩充存款增量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争取政策,加大在我市的放贷 力度,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性资金存款在各商业银行的分配比例根据银 行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贡献度来实行同步动态配置。主要的挂钩考核指标有:一 是财政性存款与银行贷款总量挂钩。以存贷比、新增贷款两项指标为依据,确定相 应的基数和基本分,按增减幅度进行加扣分;二是财政性存款与政府性项目贷款完 成情况相挂钩。确定各考核对象的政府性贷款余额与财政性存款余额的比例,高于 核定比例的加分,反之则扣分;三是财政性存款与政府性贷款的融资成本相挂钩。以各项目融资期限、信用保证方式相应的基准利率为参照点,对上浮的加分,下浮 的给予扣分;四是将各考核对象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贡献、经营政府政策性业务及相 关的设备投入作为附加考核指标。根据以上相关因素制定科学的量化考核标准,进一步加强财政性存款管理,建 立财政性存款公开、透明、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促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 献,既保证了政府性融资项目需求,又减轻政府降低融资成本的压力
第四篇:“营改增”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营改增”對地方经济地影响-营改增论文
“营改增”對地方经济地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地加深和市场经济地发展,我国原有地税收体制已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地发展要求,其中营业税和增值税重复征收地问题尤为凸显。本文从地方财政收入和企业两個角度分析了“营改增”對长春市经济地影响。并针對长春市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3-000-01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地加深和市场经济地发展,我国现行地税收体制中存再地诸多问题日渐明显,如重复征税就是普遍存再地问题,这否仅加重了纳税人地税收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地发展。再目前地国内外经济背景下,對我国地税收体制进行改革势再必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我国税收发展史上地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改革促进了市场经济地发展,有效地均衡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地收入,消除了企业重复征税地现象,有利於企业经济结构地调整,提高了居民地消费水平。
一、“营改增”再长春市实施地基本情况
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地“营改增”税制改革再全国范围内实施。从8月份开始,长春市也正式开展“营改增”地改革工作,此次长春“营改增”试点具体包括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陆地运输服务、管道运输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物流辅助服务、广播影视作品地制作、播映、发行等。其中,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等地税率为6%;有形动产地租赁服务地税率为17%;交通运输业地税率为11%。
自8月1日零時起,长春市试点正式启动,经国税机关确认长春市共有一万四千余户企业被纳入“营改增”地试点范围,其中,一般纳税人有一千二百余户,占总户数地9.2%;小规模纳税人一万两千余户,占总户数地90.8%。已上纳税人已经全部完成再税务机关地登记工作,可已正常履行纳税义务。据悉,8月1日零時过后,吉林省中实环卫工程开发有限公司开出了全市第一张现代服务业增值税专已发票;吉林省亚通物流有限公司开出了全是第一张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已发票,这标志着长春市“营改增”工作地正式运行。
二、“营改增”對长春市经济地影响
(一)“营改增”對地方财政收入地影响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再一定程度上可已解决企业重复征税地问题,但是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实施之后,對政府而言,也會给长春市地地方财政收入带來一定地影响。尽管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有明文规定,原属於试点地区地营业税收入,再“营改增”之后,由国家税务机关统一负责征收,税款仍归地方所有,因改革产升地财政减收由中央和地方分别负担。但事实上,长春市地地方财政收入还是有所下降。
(二)“营改增”對企业税负地影响
1.對小规模纳税人地影响
长春市内,小规模纳税人地税负减少明显,下降幅度较大。對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其否存再任何抵扣形势,统一按3%地征收率缴纳增值税。對於部分现代服务业而言,再“营改增”之前,绝大多数小规模纳税人按5%缴纳营业税,高於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地征收率,因此,再否考虑其她因素地情况下,部分现代服务业地小规模纳税人缴纳增值税時地税负比缴纳营业税時地税负是有所下降地。据统计,再“营改增”后,长春市内近七成小规模纳税人地税负是有所下降地,其下降幅度达40%左右。
2.對一般纳税人地影响
對长春市内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再“营改增”之后,對於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其企业税负因进项税额抵扣范围扩大而普遍降低。對於长春市内原营业税纳税人而言,再“营改增”之后,其名义税率是比原营业税税率是有所增加地,其中,交通运输业为11%,有形动产租赁为17%,其她现代服务业为6%。虽然可已采取进项税额抵扣制度地,但大部分“营改增”企业实际可已抵扣进项再短期來说否多,由於税率增加,实际税负有所提高。
三、“营改增”后對长春市地方经济发展地建议
(一)大力宣传好“营改增”正面政策效应
长春市应大力宣传“营改增”地税收政策,广泛宣传试点工作地意义、目地和主要内容,争取得倒更多纳税人地理解和支持。一是要對“营改增”范围内地相关企业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對税收改革地认识;二是努力提高长春市经济地影响力,吸引其她地区地经济产业和业务,已此來提高我市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三是借助增值税可已进行进项抵扣影响力,尽力吸引企业扩大投资,扩大企业规模和业务。
(二)积极培育新地地方税源,壮大地方税基
有源必有税,源多税必大。积极培养地方税源才是解决地方财政困难、缓解财政压力地根本出路。因此,长春市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加强對税收收入发展形势好、潜力大地产业培育,否断提高长春市地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我市地各大企业经济,增强经济总量;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再行业发展、企业引进地过程中明确发展重点,多发展资源占已少、税收效益好地行业企业,加快地方经济地发展,已此提高长春市地地方财政收入。
(三)强化税收征管,堵漏挖潜增收
再实行“营改增”扩围后,地税收入中营业税将全部或大部分丧失,地税部门失去主体税种地支撑后,税收征管难度将进一步增加,组织收入地职能将面临弱化地风险。因此,地税部门应坚持依法治税,切实加强税收征管,提升组织收入地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信息管税地能力,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同時,要结合当前改革初期,认真开展好税源调查,认真了解纳税人地基本情况,确保营改增平稳过渡。
(四)加快联网步伐,防止税收流失
通过對财政、税务、国库和银行之间进行联网,尽快实现税收数据一次录入、多方共享,规范纳税流程,做好增值税地抵扣工作,提高税务机关地办事效率。充分利已社會综合治税平台,收集整理“营改增”涉税信息,了解纳税人地涉税情况,加强财政、国税、地税已及工商等部门定期沟通与联系,做好信息交换工作,实现综合治税,加强“营改增”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地管理,防止税收流失。
参考文献:
[1]胡萍.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政策改善研究[D].北京:华中师范大学,2013.[2]刘东辉.试论营业税改增值税對否同行业地影响[J].北京:经济师,2012.[3]张悦.营业税改增值税對地方分享收入地影响[J].北京:税务研究,2010.
第五篇:分税制对地方财政经济的深远影响
分税制对地方财政经济的深远影响
国务院决定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改革现行地方财或包干体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财政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央与地方利益的一次大调整。分税制实施后,地方的财源结构,收支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地方经济发展、财政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如何发展地方经济,确保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努力实现地方财政平衡,是摆在各级地方财政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和研究。
一、分税制改革的基本经济政策意图及其走势
(一)、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分税制改革是以分税、分征、分管、中央集中增量为主要特征,其要点可以想概括为:(1)实行分税制与税制改革同步进行,税制改革的要点是:一是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并建立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二是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流转税制度。三是开征房地产增值税、证券交易税、遗产与赠与税,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等。(2)在税制改革的基础上把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分别建立国税局和地方税务局进行征收o(3)采用基数法,即以1993年收入实绩为基数,确定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保证地方现有既得财力不受影响。并明确,今后要逐年增如中央财政收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同时,按增量逐年增加补助给地方(即按消费税和增值税增长比例1:0.3作为增量划拨给地方,中央得70%,地方得30%),逐步建立转移支付制度。(4)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各自所承担的支出范围,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二)分税制改革方案的基本经济政策意图。今年出台的分现制方案尽管受某些因素的制约而带有一定的过渡性特点,但总体来看,其经济政策导向是极为正确和鲜明的,这里主要包括:
1、引导地方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兼顾速度、结构和效益,特别是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企业效益,目的是把我国经济发展尽快地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重速度、轻效益的痼疾为何久治不愈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行政考核机制的驱使,使得地方党政领导自然地优先选择外延扩张型经济发展模式。二是利益机制的驱使。原体制下,地方财政超包全留,因而,许多行业尽管税大利小,甚至亏损,但由于税大,以税补亏尚有很多财政利益可得,所以仍要千方百计地加快发展。正因为上述两种机制共同 起作用,就使得以提商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长期以来难以实施。今年出台实施的分税制方案,把直接依托于经济外延增长的增值税作为共享税,按75%的比例大头划给中央;把对部分行业征收的消费税全部划为中央税。一方面,给地方谋求加快经济发展保留一定的财政利益激励,对地方督促和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给予了极大的财政利益诱导;另一方面,在总体上又对地方偏重速度型发展给了一定限制,对盲目追求高速度发展进行釜底抽薪。一抑一扬,目标是把地方发展经济的注重点引导到同一个方向,即狠抓提高经济质量和企业效益,在此基础上谋求经济的尽快增长。
2、鼓励地方大为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目的在于巩固农业基础,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前进中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原来一揽子包干式的财政体制下,由于地方财政收入范围大,其中,从第二产业征收的流转税占了大头,致使来自第一和第三产业的税收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因而不足以充分调动地方加快这两大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与此不同,今年出台的分税制方案,在把第二产业和商品流通环节缴纳的主要流转税收入大部分集中到中央的前提下,将包括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营业税,房产税,契税,车船使用税,资源税等划为地方税,这种调整显然是为了诱导地方重视加快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利实现国家调整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目标。
3、促进地方加强对城镇土地,农村耕地和国有土地转让,房地产交易的管理,节约使用土地,防止国有土地资源权益的流失。为了从财政利益机制上强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及其收入管理的关心程度,今年出台的分税制方案把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连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收入全部划归地方固定收入,其政策意图是极为明显的。
4、抑制地方过多地发展烟酒业,高耗能产品,高档奢侈品和金融性企业,引导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金融领域的过度竞争。今年出台的分税制方案,在对烟、酒、化妆品、小汽车等11类产品加征消费税的基础上,把消费税和地方及外资金融性企业所得税划归中央收入,即从1994年起其新增长的部分地方将无利可得,这实际上是告诚地方,今后不要再积极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配合了有关产业政策的实施。
由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央是把分税制及其税种划分作为实施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调控杠杆来自觉运用的,而且政策调节的色彩十分鲜明。一切比较明智的地方党政领导者,对分税制方案所蕴含的这些经济政策意图都会认真地加以分析、研究,并据以对本地原有的经济发展思路和规划进行响应性调整。
(三)分税制改革方案运行走势。分税制,涉及到政府间、地区间上下左右的财力再分配,再调整,关系到各方经济利益,因此这次分税制坚持了改革的彻底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本着这原则,实行彻底的分税制可能大体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建立分税制的框架,实行初步的分税制。初步的分税制,即今年出台的体制,是一个不完全的分税制,它是在维持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实行新老体制双轨运行,仅就增量部分按分税制方法进行财力分配,它只是分税制一个雏形。实行这种分税制的主要目的是:在近期内按照分税制的原则和要求建立起一个框架,形成一个机制,为今后分税制改革的推行和深化奠定基础。
第二步:健全区域利益调节机制,进一步充实分税制内容。第二步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按照分税制的要求,着眼于调整利益格局,充实分税的实质内容。具体讲,最主要的就是实施转移支付制度,并在实行转移支付制度中逐步推行支出计算的因素法,解决地区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体现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在财政法制建设,征管队伍建设,财源建设等各方面为分税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造条件,为由初步分税制转变为彻底分税制,完成“量的积累”。
第三步:清除旧体制造留下的弊端,实行彻底的分税制。这一步改革,将进一步理顺关系,完善制度,规范责权利,清除旧体制遗留下的弊端,把收入分成制度改为分税分率征收制度,按照客观、科学、规范的要求,全面推行因素法,使之真正达到彻底分税制的要求。
二、分税制对地方财政经济的深远影响
(一)分税制对地方财政的影响表现在收支两个方面。
1、分税制后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地方财源相对孩少,财力要净减少一块。比如省市最近调增某县增值税任务785万元,按原体制计算,这块收入纯属于超包收入,应全部留给地方,而实行新体制后,县财政只得31.25%,即 245万元,净减少财力540万元。
2、分税制把增幅较高的增值税大头由中央集中,把以往不被重视的涉农、零星税列为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迫使地方税收征管工作重心转移。由于这些税种税源分散,计征困难,课税对象复杂多样,增长潜力不大,不稳定性强,有些税种如农业税固定不变,有些税种甚至呈萎缩下降趋势,势必加大了收入征管工作的难度。但是分税制后,为了适应支出增长的需要,这类税收必然成为地方财税部门培养和征收的重点。
3、分税制把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企业所得税列为地方固定收入,把资源税的大部分列为地方财政收入,因此,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寻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拓宽国内、国际市场应成为地方经济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工作重点。
4、分税制并未解决原体制中基数不合理和地方财政赤字等历史问题。分税制规定,计算中央与地方收入的上划、下划以1993年财政决算为基础,不处理任何遗留问题,这样一来,地方财政赤字,潜亏挂账、欠退欠补等何题,要靠自已消化,财政困难地区将难以为继,资金调度将更加困难。
5、分税制后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尖锐。分税制一方面使地方现有财力相对减少,在企业效益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增量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中央出口了,地方出票了的矛盾仍难以杜绝,仅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当年增长财力根本无法弥补这一增支缺口,收支矛盾越来越尖锐。
(二)分税制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影响
1、分税制改革方案的实施,使地方经济结构也将发生显著变化,突出表现在:(1)第二产业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将向高技术合量,高效益的产品转移,工业企业产品结构将进一步趋于合理,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将越来越被地方所重视。(2)第三产业将成为今后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角,因为分税制后,地方财政固定收入的增加将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3)个体、私营、乡镇企业、三资等非国有经济在地方经济结构中居重要地位,并成为地方财政新的财源增长点。(4)农业在地方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o(5)科技进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要想增强地方经济的发展后劲,壮大财源,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地方财源构成中的技术含量,以实现科技兴财。
2、分税制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企业税收 负担总体上并不增加,但企业间税负不平衡。按照全国税制改革方案,总的测算,企业税负不增加,但由于税收结构的变化,纳税环节的改变,产品之间、企业之间、行业和地区之间有升有降,加上扩大征收范围和税基,税负在企业间变动较太。总的看,从事农产品批发经营的粮食、供销系统,商业批发、粮食、棉花加工等企业税负增加,从事商业零售业务企业、化工、建材行业税负有所下降。(2)基本取消减免税,企业实际税负增加。新的税制严格控制减免税,除税法明确的减兔税,其余一律取消。这样原来享受政策减免与困难减免的企业,如农用工业,民政企业,第三产业以及一些重点企业,依法按率征税,税负增加。(3)改变主要税种征收方法,地方政府难以给企业减税让利照顾。改革后,增值税由留税局负责征收,征收方法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价外计征和税款抵扣制度,并取消税前还贷,加上专业银行商业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改投资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分税制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平衡的对策措施
分税制改革后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对财政收支平衡,增加了一定的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地方政府和各级财政部门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根据新财税体制的政策导向,调整地方经济和财源发展战略,改革理财模式,拓宽生财聚财领域,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综合运筹财政资金,势力实现财政平衡,促进经济发展。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尽快适应新体制的变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是目前许多国家在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时普遍采用的一种较为规范的体制模式,我国今年出台的分税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关系的必然选择。谁能在这种体制变革中尽快转变观念,尽快适应新财税体制的变化,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理解新体制,谁就掌握了改革的时机和主动权。因此,只有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才能增强推进改革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才能把握时机,变被动为主动,寻求振兴财政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全方位培植和开发财源。
经济是财政收入的源泉,发展经济从财政角度来看就是进行财源建设,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财源已按税种和行业划归不同级次的政府所分享,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给不同级次的政府带来的财政利益份额将会差异很大。所以,根据分税制方案的税种划分格局及其所蕴含的经济政策意图,地方要对既有的经济和财源发展战略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使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新财税体制下地方财源增长目标最大限度地达成一致。这样做,既符合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又能及有效地推进地方财政利益。为此,结合某县实际情况,今后调整地方经济和财源发展战略的一般方向及其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切实摒弃速度至上的粗放发展思路,突出强调效益优先的原则,全力培植和挖掘效益财源。一是要抓住产权制度这个根本,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大胆运用发包、出租、参股、拍卖、国有民营、组建企业集团等多种形式,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搞活生产经营,力减企业亏损;二是要抓住企业内部各项改革,抓住分配制度这个核心,改革企业的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从经济利益上协调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全力增加企业收入。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整体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利润率;通过建支柱行业,创名牌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椎动主体经济新崛起,真正形成一批能够支撑财政的重点骨干企业。四是对新增投入创办企业,则要以利润率为中心,搞好前景预测和可行性论证,选择能够保证较高利润率的行业门类和组织形式;选择一批科技起点高的大项目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以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第二、大力扶植发展农业,扩大第一产业财源的深度和广度。从经济上说,发展农业有利于增强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从财政上说,农业税收是实行分税制后地方财政的一项主体税收,同时国家提高了农业税的计税价格,扩大了农业特产税开征范围,使第一产业财源在地方财源总体中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农业大县、粮棉大县,以及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创税农业,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农业不能富财政的观念。发展农业财源,一要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狠抓粮、棉、油等产品的生产,在此基础上,注重在资源的转化中培植基础财源,形成以粮食、棉花系列开发为主体的整体效益,通过实施“两化联动”,即提高农业的外向化、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水平,让农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增产增值,实现富民富财政的目的。二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种植、养殖、林果等农林水牧产品,发展多种经营,建立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蚕桑基地、水果基地、中药材基地、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猪、牛、羊等畜禽养殖基地等,努力增加农业特产税收入。三要加快市场培育和建设,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市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是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纽带,因此,要积极支持建立不同层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大宗农副产品的集散提供场所;要支持建立不同类型的专业市场,形成区域特色和优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发展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使人才、技术、信息进入市场领域,实现合理配置;要拓宽筹资集道,建立一个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导向,以集体、农民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股份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始投资体系,为办好市场,提供资金保证。
第三,加速发展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科技开发业、会计及法律公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业,把第三产业培植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柱财源。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既可以克服对整体经济增长许多瓶动制约(如交通、通讯),改善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又可大量增加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等地方财政收入,而且发展潜力极大。对此,应依靠港口、电厂、省级开发区及广阔的沿海滩涂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形成以县港务局、县航运公司为龙头,走海上运输、内河运输,陆路运输并举之路;积极开发旅游业及一些服务行业;鼓励商业、物资业大力 发展集团经营,走大流通之路,以取得规模效益。
第四,在搞好固有经济、巩固和提高骨干财源的同时,积极推动各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扩展和壮大生力财源。要通过采取更为得力的政策措施,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和城乡股份合作经济,加速发展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努力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非国有经济的比重。
第五,切实抓好城镇国有土地、农村耕地和房地产的行政、财税管理。杜绝土地资源的滥用浪费,正确引导房地产业发展,防止土地和房地产交易有关财税收入流失、使之成为真正的新兴财源。
(三)强化收入征管,竖排依法治税,切实抓好预算外资金管理。针对分税制后,留给地方财政的税种零星分散,并且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自非国有经济的税收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严格控管、堵塞“跑、冒、滴、漏”,减少税收流失,将成为地方财政放入增长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大力抓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管住管好各项预算外资金,努力增强财政的调控能力,缓解财政困难。
(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财政介入市场的力度。实行分税制后,为确保地区经济发展重点,地方财政应按照市场取向原则,及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首先,在保证宏观经济结构合理的前提下,综合运筹地方财力,打破预算内、外界限,打破所有制界限,把各项可以调度的资金,集中财政统管,由政府统筹安排。其次,调整投资结构,在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吃饭”的前提下,集中财力办大事,彻底改变撒胡椒面的做法。投资重点应当是:(1)农林特产业;(2)有特色的传统工业项目和高效益企业;(3)第三产业;(4)高科技先导型产业;(5)地方教育等。第三,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事业费支出管理。要通过积极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利用自身每件,开展有偿服务,积极创收增强事业单位自给能力,加快事业单位财务改革,促使全额事业单位向差额、差额事业单位向自收自支过渡,节约财政支出,努力减轻财政负担。第四,加强行政经费,公费医疗经费等非生产性支出管理,强化财政预算管理意识,硬化预算约束机制,尽快摆脱当前地方财政收不抵支的困境。
四、分税制方案实施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树立大财源发展观念。分税制方案对不同级政府的税源划分一般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是份额大小有别而已,因此,维护中央利益也是各级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在财源建设还是在日常财税管理工作中,都应当兼顾中央和地方两者的利益,防止出现新的地区封锁,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财政利益与经济结构整体合理性的关系,树立效益观念。经济的发展,既要讲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要重视财政效益。地方政府指导经济发展不考虑财政体制环境变化,不顾及各个产业发展对地方财政的回报率,那显然是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努力实现财政利益最大化与经济结构总体合理性的高度结合,既避免为争得部分财政利益而损害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又防止不顾地方财政利益而盲目追求结构齐全,自成体系。
三是要协调好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树立全局一盘棋的观 念。对于调整地方财源发展战略,地方财政部门有着先谋划和积极建议的责任,但单靠财政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财源发展寓于经济发展之中,而经济发展规划的制订、调整和实施,必须在政府的统帅下各有关部门统一认识、协调动作、同唱“一个调”、共演“一台戏”,才能奏效。
四是要正确的统计上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分税制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收支计算采用因素法。由于时间急促和种种条件的限制,今年出台的分税制暂时采用基数法计算的,以后将逐步向因素法靠拢。因素法具体做法大体是:采用按照法定的税率和实际税基(如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指标》等因素计算的人均财政收入能力,作为确定各项补助的比例或数据依据。对支出的计算,首先确定全国人均支出定额标准,再按照各种具有影响效应的客观因素(如人口、土地、行政区划、财政供给对象、粮棉大县等)制定修正系数,进行修正和调整,综合考虑核定支出基数。因此,在分税制过渡期,就实事求是、真实、准确地统计上级各项指标,既不扩大,也不缩小。只有这样,才能在下一轮体制转换过程中争取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