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 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互动

时间:2019-05-14 03:2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族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 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互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族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 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互动》。

第一篇:民族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 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互动

民族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 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互动

信息来源:桓仁满族自治县政府网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6日近年来,桓仁满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不断加大经济与文化互动,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桓仁满族自治县有满、汉、朝、蒙、回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9%,其中满族人口占54.7%,满族文化底蕴深厚,满族文化影响深远。多年来,桓仁满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在挖掘、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编撰出版了《清王朝肇兴之地》、《建州女真志》两部文史书籍,并积极邀请国家清史专家来桓考察,得出“大清源自建州,建州兴于桓仁”的结论。桓仁满族自治县还先后整理了萨满舞、太平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萨满舞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桓仁满族自治县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使70多处满族历史文化遗迹得到有效保护。桓仁满族自治县还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满语培训,在乡镇中小学开展满语课程试点,确保满族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桓仁满族自治县在加强满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大力发展满族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今年,桓仁满族自治县计划以建州女真村落遗址为基础,建设建州女真遗址公园,全方位展示满族先人李满住部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帮助人们了解满族历史文化。同时,桓仁满族自治县还积极谋划建设集文物收藏、文化推广、历史研究、学习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满族民俗博物馆,使其成为人们了解满族历史文化的窗口。为丰富旅游业文化内涵,桓仁满族自治县还编排了一系列体现满族文化特色的大型民族歌舞节目,在五女山文化广场和县民族广场开展以“五女山下篝火红”为主题的广场演出活动。新颖的演出形式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受到广大游客一致好评。

挖掘和传承满族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把满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将对桓仁满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第二篇: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湘西民族文化是以湘西土家族、苗族为主所创造的民族文化,是湘西发展的特色文化。如今,土家族的摆手舞和茅古斯舞、苗族的特色苗语和跳香等湘西民族特色文化正在寻求传承发展之路,它们在湘西青少年一代的身上也鲜有踪迹。青少年作为民族的未来,不了解民族文化,又谈何继承与发展文化呢?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湘西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才显得格外迫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知道学校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犹记得第一次接触“摆手舞”是在高一,当时全校举办“摆手舞”比赛,同学们都感到很新奇,热情高涨。我才第一次觉得自己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我是湘西土家族苗族中的一员。后来,上了大学,学习了《民间文学》,才发现湘西还有很多民族特色文化:西普兰卡的传说、土家族的茅古斯、苗族土家族的特色服饰、油粑粑米豆腐等特色小吃„„

如果学校没有进行“摆手舞”比赛,没有进行《民间文学》的课堂学习,我会了解到这些民族特色文化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传承教育方法如下:

第一,举办湘西民族特色文化专业讲座。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齐跳摆手舞,学习民族手工技艺。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传承民族文化意识。

第三,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土司文化,或者对民族文化传承人零距离接触,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深入了解到民族文化的“根”。

以上就是我对学校进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第三篇:古诗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

古诗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国旗下的讲话稿

范孝华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校文化建设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应该从小环境做起,来成就我校的大环境。在全校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全体师生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同学们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将来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在古诗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古诗文的学习从而提高全体师生的文化教养。

当前,从古诗文的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探究改革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的民族文化,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振兴和弘扬中华的民族精神而奋斗。今天在我校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正是我们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我校的古诗文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第四篇:文化独立与文化融合

从中式洋节浅析文化独立与文化融合 [摘要] 西方文化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之间必然发生碰撞。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文化融合的前提是文化独立。本文首先从中式洋节来展示中西文化的碰撞,进而对将中式洋节视为文化入侵的片面看法进行反驳。然后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衰落的真正原因,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其次针对中华文化独立提出相应策略,最后分析文化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中式洋节,文化独立,文化融合,和而不同

Abstrat: The western culture comes into our life, so that there will appear cultural shock.The cultural fusion is the trend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emise of which is the ccultural independent.This paper firstly show the cultural shocck through the Chinese western festivals, in order to refute the one-sided opinion about that the Chinese western festivals are regarded as cultural invasion.The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ue reasons about the delin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ow to protect it.It is followed by the stratagies to Chinese cultural independent.The effect of cultural fusion on the Chinese cultural.Key words: Chinese western festivals,cultural independent,cultural fusion, Harmony in Diversity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不仅局限于经济,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近几年在中国,西方快餐,好莱坞电影,洋节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必然产生新的火花--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融合也必将对中西文化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可是这种融合并不意味着复制,同一。对文化融合的片面看法莫过于文化入侵,这种看法过于绝对,因为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将保持独立,秉持各自鲜明独特的个性,并且融合的结果是和而不同。1.0中式洋节与文化入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式各样的节日也日益增多。仅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就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不胜枚举。同时,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流行过“洋节”,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洋节”越来越多地走入中国,走近中国人。西方许多节日的庆祝方式与中国节日都有所不同,对中国人来说是新鲜的、刺激的,因此人们现在比较乐于过西方的节日。例如,西方人过圣诞节,除了大家在一起挂圣诞树、吃烤火鸡聚餐,大人们还会把孩子们向往已久的节日礼物装在一个大袜子里,在平安夜悄悄放在孩子们的床头送给他们。甚至在大街上有穿着红色圣诞服、头戴圣诞帽、脚蹬圣诞靴的圣诞老人背着大布袋分发礼物,这对孩子们说是新奇的、新鲜的,他们都非常喜欢过圣诞节。而在中国只要孩子们喜欢大人们也就高兴。

因此,有人说中国人越来越不像中国人了,马上就要全部被西化了,洋节就是文化入侵。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以偏概全的,它忽略了“洋节”已经在我们身边被本地化、中国化,发挥着文化融合的积极作用。以圣诞节为例,在中国,圣诞节与历史、传统、亲人或者礼物转送无关。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脱离了其原本的宗教性质,仅仅保留了其“狂欢”、“个性”、“新奇”、“张扬”的娱乐性质。有些圣诞产品是专为迎合中国人的品味而定制的:比如,吹奏萨克斯管的圣诞老人是一种常见装饰品——只因为萨克斯和圣诞老人都源于西方,中国人就顺理成章地3将两者放在一起。今年,有些商店摆出了戴着圣诞老人帽子的羊:明年2月份的农历新年将是羊年。有专家把中国人过洋节看做“集体无意识”,这就将节日文化过于意识形态化。中国人过洋节无非是一个消费放松的借口(上班族工作压力大)、一个增强个人身份认同感的工具、一个聚会狂欢的理由(中国人喜欢节庆)、一个浪漫表白的机会”。2.0中华传统文化衰落与保护 有专家抵制西方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入侵造成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衰落归罪于“西方文化入侵”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是不公平的。西方大量文化的引入,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质量。至于我们传统文化的衰落,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文化发展规律的原因,也就是一些不符合人们现实生活需要的“传统文化”被自然淘汰了。比如“二十四节气”(坚持抵制观点的北大某教授提出的)。由于现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十四节气”已不能准确涵盖现在的天气状况;另外由于农业科技的发达也不完全靠“二十四节气”来进行生产活动。因此“二十四节气”逐渐被淘汰不用了。而这只能赖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洋鬼子的“文化侵入”无关。二是,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在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与时俱进,发展与更新,而成了社会前进的累赘。比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就输在了“市场价值”面前。

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只能通过抵制西方文化来实现,那么中国就又回到了闭关锁国的时代。在文化竞争的浪潮里,保护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才是可取的做法。重视传统文化应从政府做起 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关于中国传统节文化的宣传、立法问题,政府和立法机关以及宣传部门确实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予以重现。比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应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对于传统节日,立法者怀有敬畏之心才是最根本的。传统文化的保护,除了民众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其次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扬。国民的文化教育让人民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让民族文化渗入百姓日常生活。最后发扬传统文化的关键是创新。在历史不断前进的车轮下,传统文化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鲜活力,才能让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3.0文化独立

文化独立就是指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在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文化独立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在与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失去了文化个性,那么中华文化将不复存在。只有坚持文化独立,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也是文化融合的前提,否则文化融合就变成了文化入侵。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独立可以通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第一,坚持文化自觉原则。“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要做到文化自觉,首先需要我们认识自己的文化,对于文化背景,文化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其次是要理解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吸收融合。最后在各种文化都实现了自觉之后,多元文化各展其长、共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就是要积极探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内在契合性,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人类性意义的精神特质,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世界文化转型中具有自主能力。第二,坚持文化自信原则。文化无高低贵贱之分,在多元化的今天,每一种文化都是当今社会文化的瑰宝。我国的传统文化绵延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比如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反映了民族的审美情趣、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寄托着整个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人应该秉持着自信的信念,让传统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们的时代生活中延续和发扬光大,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再铸传统,有所创造性的改造,始终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4.0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文化融合的过程:一接触,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二撞击和筛选,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三整合,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21世纪的人类文化将是一种全球性的综合文化。这种综合不是实体性综合,不是东方文化归属西方文化,也不是西洋文化统摄东方文化,这种综合是文化生态功能意义上的综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泰山不让土壤方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包容精神。比如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含蓄,不善于表达个人情感。而父亲节,母亲节以及感恩节给中国人一个去表现爱与感恩的契机。当然,洋节入土中国,并不是说多多益善,因为这一种文化渗透也有着潜在的副作用。例如,对洋节的过分追求可能会导致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忽略和对西方文化的盲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们的日常消费等。因此,我们需要用辩证的观点和理性的态度正确对待洋节,既不能一味崇尚洋节,也不能盲目排外。在理性接受西洋文化的同时,还不要忘记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要运用 “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剔去糟粕,充分彰显我们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和民族的包容与心胸。5.0结语

文化全球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是挑战,对于其他不同文化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要秉着文化自信,屹立于多彩的文化盛会。同时全球化也是机遇,中华传统文化借机取长补短,永葆活力。在同一文明空间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相互竞争、相互激荡中相互依存、相长。

参考文献

[1]常启云.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传播要把握好三个原则[J].传播与版权,2013.[2]毕文波.圣诞节庆文化之擅变[J].东北师范大学,2012.[3]蒋夫尔.别让传统文化的“脉”断裂闪[N].中国教育,2013-02-23.[4]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D].炎黄春秋,1999(3).[5]李晓明.文化结构文化心态文化势能与文化冲突的图景—关于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之一[D].湖北社会科学,1988(1).

第五篇:推进和善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融合互动

推进和善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融合互动

作者:陈志强 《光明日报》(2015年03月22日 07版)

和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瑰宝。大力弘扬崇和向善的理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总书记在对外友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蕴含着“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又深刻指出“中印两大文明和平向善的共同本质”。厘清和善文化与湖南文化相互融合、演进及其践行的历史脉络,颇具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

和善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世之初,性本和,人之初,性本善。“和”反映事物的状态,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条件与过程,是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根本之道与基本方法;“善”则是人世间的良知与德行,是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与“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和以致善,善以致和。

和善作为一种智慧,就在于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启迪心智,升华思想。和善作为一种境界,能中和通达,淡泊名利,胸怀宽广,心忧天下,经世济民。和善作为一种美德,能以和为贵,以善为本,自觉崇和向善、修善积德。和善作为一种财富,既是智慧之源,又是创业之源,和善之人定能舍中有得,善中有报,和气生财。和善作为一种修炼,能按照知和善之道、做和善之人的要求修身养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陶冶人生。和善作为一种快乐,能在平衡心态中 寻找快乐,能在自我满足中感受快乐,能在帮助他人中分享快乐,能在置身自然中体验快乐,真所谓“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和善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身心和善、家庭和善、社会和善、世界和善、天人和善。而和善文化则是以大力弘扬和善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积极倡导、研究、阐释、传播、践行和善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理念、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生存样式。它包括和善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社会心理、行为准则、社会风尚、文化产品、创意产业等多种存在方式。和善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和巨大精神能量,能启迪人类的智慧,育化人们的心灵,唤起世人的良知。

湖湘文化中对和善思想的传承创新

和善理念源起于上古文化,贯通于诸子百家,在中华大地上传承数千年,历经沧桑而不变,生逢盛世而生辉。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和善理念,又传承了湖南上古时期和楚文化的和善思想,并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使和善思想在湖湘文化中大放异彩。

上古时期至唐朝,是湖湘文化中和善思想传承创新的酝酿期。这一时期,三苗、南蛮等湖湘民族不断繁衍发展着本土文化,中原文化也通过人口迁徙不断相互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以百善不厌为特质的赤松子文化、以农耕文化和民本文化为特质的炎帝文化、以善德文化为特质的善卷文化、以孝悌文化为特质的舜文 2 化、以“爱国”“美政”“哀民”为特质的屈原文化。真可谓百道善为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进,到唐末时期,中国古代文化重心逐渐南移,使得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湖南本地的苗蛮文化、楚文化遗存相结合,从而使先帝先贤们的善念善举逐渐成为湖湘文化中和善思想的源头活水和精神滋养。

从宋明理学鼻祖周敦颐到总结宋明理学的王夫之,是湖湘文化中和善思想的传承创新构建期。进入宋朝以后,由于中国古代文化重心迅速南移,湖湘之地书院发达,湖湘学派名人辈出,使得宋以后的湖南地区成为儒道释三教合一的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在湖湘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和善理念得到了长足的生长与彰显。周敦颐超常的智慧和节操,为和善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依据。周敦颐所开创的理学,后经胡氏父子、朱熹、张栻等人的传承、研究与传播,应者云集、影响深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湖湘学派和“阳明学”影响的王夫之,坚持批判创新,提出“理依于气”的唯物主义气本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朴素实践观、“即民以见天”“举天而属民”的民本观等等,为和善理念注入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养料。纵观从开创理学到总结理学的数百年间,以周敦颐、王夫之为代表的湖湘学者,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本体和善—心性和善—道德和善—知行和善”为内在逻辑联系的思想体系。

中国近代以后至新中国的成立是湖湘文化中和善思想传承创新的升华期。文化的发展史表明,文化的创新,总是与时代并进的。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惨状,一大批忧国忧民的湖湘学者和政界精英们或著书立学奔走呐喊,或变法图新实业救国,尤其是对和善理念的认同、研究、传播与 3 践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为培育和弘扬心忧天下、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为救亡图存、建立新中国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更为感人的是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体力行,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呕心沥血,真正诠释、弘扬和升华了和善思想,成为变革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力量。这是今天最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的精神财富。

和善文化与湖湘文化建设融合互动的总体思路

和善理念既是贯穿于湖湘文化中的一条主线,也是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精神滋养,理应根据实践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把和善文化与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结合起来。要深入挖掘、整理、研究湖湘文化中的和善思想,系统梳理和吸取湖湘文化中的和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坚持把和善理念融入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品创作和思想教化之中,使大家深深懂得和善是一种智慧,和善是一种美德,和善是一种修炼,用和善思想资政育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不断提升人的文明素养。

把和善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湖南精神结合起来。和善就是善德,要坚持把和善理念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顺民意、接地气、生实效。“忠诚、担当、求是、4 图强”的湖南精神,传承了湖湘文化中和善的文脉,彰显了湖南人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南的生动体现。推进和善文化与湖南精神全方位、深层次对接,能进一步增强湖南精神的认同感与影响力,使湖南精神更具特色、熠熠生辉。

把和善文化与法治湖南建设结合起来。谱写法治湖南建设新篇章,和善文化大有用武之地。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任何法律都内含着道德理念、道德取向、道德情感、道德评判。只有符合人民道德意愿、符合社会良知、符合公平正义,法律才能被人们所信仰、所遵守。一个存善心、积善德、行善举的人,一定会从内心坚决拥护法律、真诚信仰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在大力推进法治湖南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坚持用和善的理念育化心灵,以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弘扬契约精神,倡导公序良俗,激励人民崇和向善、见贤思齐、积善成德,为法治湖南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与道德支撑。(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下载民族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 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互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族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 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互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花与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5篇模版]

    花与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 喜欢花,因为它绚丽多姿;讨厌刺,因为它阻碍了我们与花的亲密接触。花与刺恰如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共赢和矛盾。对在争议中已走过八年的南宁国际......

    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融合(5篇范文)

    2010年 4月 大众商务No. 4,2010 (总第 112期)Popular Business (Cumulatively,NO. 112)中华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相互融合之我见彭红(四川华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论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内涵;旅游则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促进二者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双赢和提升,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区应通过独特的民族文化魅......

    2016文化传承与创新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检测1 学习目标: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地位、表现(民族节日、文......

    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论文[范文]

    摘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几千年历史创造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不断失去其自身的独特性,甚至部分民族传统文化日益濒危。本文从......

    东西文化融合与碰撞

    东西文化融合与碰撞 由于西方的文化是处于强势的,在几百年,近几百年都是处于强势,所以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远远不如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般的中......

    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

    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以重庆为案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1-26 来源: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五个文明形态 在这样的五个文明形态中,按照今天已有的考古学的资料,最早的文明应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