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教师关注广东历史说起

时间:2019-05-14 22:2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美国教师关注广东历史说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美国教师关注广东历史说起》。

第一篇:从美国教师关注广东历史说起

从美国教师关注广东历史说起

陈乃良

4月下旬美国纽英伦地区六个州20多位中学历史教师专程去到广州,探访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及其发生地,着重访问了广州市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和黄埔军校等名胜。访问团名称叫作“第一手材料:纽英伦中国网络”,领队是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主任傅高义博士,国际一流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这次美国历史老师的广东之行,就是由他促成的。他曾走访过广东三分之二的县市。

参观路上美国老师们种种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发出。为了让他们得到满意的回答,华南师范大学派出了两位博士出身的历史系教授全程陪同,解答问题。提问非常生动直接,不止于资料求证,更多地挖掘深层知识,进行观点交流。

该项目主管安妮?渥特为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不认识中国历史而感遗憾。她说:“20世纪结束了,美国的时代也过去了,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要跟上时代,就必须了解和重视中国。”为了改变美国中学里中国历史课时太少的现状,打算继续资助这种教师访问团的活动,并请学校的校长也来中国访问。她很高兴地看到,现在有关中国历史的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中学里华裔学生逐渐增多,而且大部分来自广东,这些学生对中国历史非常感兴趣,希望学校增加这方面的课程。

美国学者认识广东历史从广州开始是很自然的,目前他们对广东古代史研究的新成果还缺乏了解。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将会更全面地了解与广州的兴衰起伏相关的种种奇异的变化。正如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原广东省社科院院长张磊为拙著新书《贺江访古探胜》作序时指出:“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世界最早地图上的一个标名——”封中“,成为作者研究工作的切入点。经过反复的调查、阅读和思考,作者确认‘封中’即今粤桂湘接壤的贺江地区,而其核心部分则是广信县,位于现在的封开县南部。在秦始皇、汉武帝的开辟经营下,这个远古以来自然形成的跨越五岭的交通要道益发重要,广信也就成为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首府。关于‘封中’的研究,拨开了时间的迷雾,再现了她被人遗忘的辉煌的过去,在人文精神的激励下,岭南——特别是粤桂湘边山区的人民定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创辉煌”。

这块奇异的山区期待着世界的认识、了解和支持。

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出的世界最早西汉地图,它的方位是上南下北的。下方是汉治领域,画得很详细,有县治及属下乡村标名多达数十个;上方是赵佗管辖的南越国,画得很简略,只得“封中”唯一标名。南越国首府番禺(广州)已入图,却没有标名,可见在当时汉统治者的战略构思中,“封中”远比番禺重要。贺江古称封水,用现代话说,“封中”即贺江流域——广东、广西和湖南三省区接壤的一片山区。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地处连绵五岭的一个决口,北流的潇水和南流的贺江上源众多的支流互相交楔,成为跨越五岭天险的一条天然通道。但支流浅,运行不便,秦始皇在潇贺两江的干流之间筑了一条170公里长的石路,形成一条畅通的水陆联运交通线,使得中原和岭南的交通发生了一个大飞跃,中原先进的文明由潇水-秦修“新道”-贺江的水陆联运交通线源源输入,造成这块地方灿烂辉煌的文明在秦汉到唐朝的一千年间,在岭南居领先地位。

近年人们关注的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汉武帝派遣宫廷组织的商船队,带着黄金和丝绸,从北部湾的徐闻、合浦和日南(今越南地)出发,远航三万里,抵达印度半岛。《汉书》记载的始发港只有上面三处,没有番禺。那是因为最早的海上中外贸易的进出口货物都经贺江走,广信位于贺江与西江交汇处,以广信为集散地,再沿西江及其支流可抵上述三个港口和两广各地;向北可通长江水系,再沿汉水北上,通往古都长安。这种交通形势,造就了广信的高度繁荣。

经济兴旺,文化繁荣,岭南最早的大学问家陈钦、陈元、牟子和士燮等以及第一状元莫宣卿都诞生在此,在公元十世纪之前,岭南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出和他们等量齐观的学者。这块风景绮丽、人文资源深厚的风水宝地,正在期待着世人去认识和开发呢。我希望首先引起美国历史老师的注意,把这方面的新知识传达给美国的年青一代。

电话:1-781-229-5741

第二篇:从美国孩子的脑筋急转弯说起

从美国孩子的脑筋急转弯说起

日益开放的今天,许多中国人走出国门,不少外国人也来到中国学习、工作、定居。黄头发、蓝眼睛的孩子在中国同样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一些双语学校应运而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

在一所双语学校,一位专教汉语的中文老师受到了孩子的欢迎,因为她的课上得生动有趣。在她的调教下,孩子的汉语水平迅速提高,尤其是口语进步神速。老师经常带他们做一些文字游戏,甚至会给他们出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

有一节课,老师出了这样一个“经典”的脑筋急转弯:把一只鸡和一只鹅放入冰箱,鹅没冻死,鸡冻死了,是怎么回事?

几位来自美国的孩子兴致高涨,反应灵敏,快速给出了几个答案:

一、冰箱没启动,里面不冷,鸡是闷死的,鹅身体好没被闷死;

二、冰箱温度不够低,但鸡身上的毛少,还是冻死了,而鹅毛厚没被冻死;

三、鹅身体强壮,不甘被“关压”,推开冰箱门逃脱了,而鸡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四、主人打开冰箱后,鸡已被冻死,而鹅还没死,如果主人迟一点开冰箱门,鹅同样会冻死。

老师听后,均给予否定。孩子们急于想知道老师的答案,老师笑着说:“是企鹅,企鹅不怕冷,因此冻不死。”孩子们听完,一点不吃惊。有个孩子说:“这只是你的想法,我不赞同。”其余几个孩子也坚持自己的观点没有问题。老师拿这帮美国孩子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在心里感叹:美国孩子真固执,简直不可理喻。

这个故事让笔者感慨颇多,不能不让人再次联想到中国的教育。

虽说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启发青少年多元思考和创新意识也常常挂在教育工作者的嘴边,可一旦落实在课堂,又是另一番情景了。不管用什么方式,把学生引导到 “标准答案”上,成了每堂课的唯一教学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不,连一个游戏式的脑筋急转弯都必须统一标准答案。

在感叹美国孩子“固执”和“不可理喻”的同时,反过来想,不得不说,其实我们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之“陈旧”与“固执”,可谓“不可理喻”。当然,不能把责任全都推给教师,这与现行的教育形式和考试制度不无关系。但不管怎么说,这不能成为教育工作者“固守陈旧”的借口,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创新意识的人才,而身处一线的教育实践者首先应该担负起这种责任;再说,我国的教育模式也在改革中。

到底是培养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的“机器”,还是培养个性鲜明、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教育界的大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真正需要“脑筋急转弯”的是培养人才的教育者!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第22中学)

编辑/于赫

E-mail:hehe625@126.com

第三篇:从读书说起

泥土如是说之一: 从“读书”说起

同学们

作为一个快退休的老师,我有很多话想对你们说,我很想把我对这个世界的一些认识和经验更多的告诉你们,如果能对你们的学习或今后的人生有那么一点帮助,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那我们就从“读书”说起吧。

“读书”,是我们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可有多少人认真思考或玩味过这个词语呢?比如“读书”到底有哪些含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与我们的生活或人生有些什么关系,与我们人类或文明有些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家思考过没有?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读什么书,怎么读,读来有什么用,这些直接关系我们当前生活的问题,大家去认真琢磨过没有?我们很小就被大人送到学校去读书,直到今天,有人问你在做什么,你也可能说我在读书,(我还没工作),那么泥土老师我呢,我已经苍颜白发快退休了,有人问我这段时间在做什么,我也可能会回答我在读书,同样说“读书”,可它们的意思一致吗?这些问题也值得玩味。

当然,读书也不是个多艰深多玄奥的话题,更不是个陌生的话题。有关它的格言警句名人典故我想各位只需眉头一皱就会背出一大串,你看我们教室、走廊,哪里没有林林种种关于读书的箴言?这里我就不想再浪费时间去说那些正确的废话了。我想说的是我认为能引起大家更具体更深入思考的东西,或一些似是而非容易让人犯糊涂的问题。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还用问?怎么会没用呢?这简直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可是,在我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就实实在在经历了或见证了3次读书无用的思潮。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是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社会上弥漫着读书无用的情绪。在人们的言谈中,经常可以听到“读书用啥用?越读越倒霉”这样的话语。所谓思潮,就是说不是少数人而是很多人这样想;不光是这样想,而是真真实实的这样认同。任何现象都有产生它的原因。当时的社会的的确确有大量的事实明摆着,你不得不那样想。在一般情况下,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不说大的远的,就在我生活的周遭,凡是称得上“读书人”的,几乎都活得狼狈,而且其狼狈的程度几乎都与读书的程度成正比。那时候活得最风光最荣耀的是“工、农、兵”,在农村,自然就是贫下中农,“知识分子”已经近乎一个蔑称,人们用它的时候习惯性的要在前面加上一个“臭”字。那时最遭歧视的有五类人,叫“地富反坏右”,本来在“地富反坏”中就包含了很多“读书人”,而“右”中就全是读书人了,或者是真正的读书人了。这些人随时可能被传唤,随时可能被五花大绑拉上台去挨批斗,喊站起不敢坐下,生老病死听天由命。那时最吃香的一是屠夫,一是车夫,提刀的和握盘子的,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可你想想,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所谓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普遍的缺衣少食,人际间会发生什么关系,考考你们的想象力。吃香的其次是“机关干部”,也叫“国家干部”,包括食品站,粮站,百货店,乃至理发店的“工作人员”,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大,不要与今天的“公务员”相混淆。他们为什么也吃香呢,因为他们属于“非农业人口”,几十年前,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差异之大,也考考你们的想象力,想象不出的,回去问问你们的爷爷奶奶或者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当然,教师也基本属于机关干部,他们的生活比号称国家主人的广大贫下中农要优越些,这是事实。但他们中,一般情况下,谁学问最深,谁就最可能遭受打击。我们学校的研究员级别的数学陈老师,实验中学的特级数学何老师(均已退休),他俩都是文革前华东师大的毕业生,上海人,当年他们都被分配到我们这里来工作,今天看来,他们是多么宝贵的人才呀,可你们知道他们在那时来干什么?一个在农具厂打铁,一个在涪陵中学(涪高中)饲养场喂猪。

这些是我的亲眼所见。把眼睛抬高一点,视野放宽一点,那就更让人触目惊心了。老舍是怎么死的,傅雷夫妇是怎么死的,翦伯赞夫妇是怎么死的,顾准是怎么死的,那时钱钟书夫妇在做什么,沈从文在做什么,聂绀弩在做什么,高尔泰在做什么,整个中国大陆文化知识界的精英们形形色色的遭遇,无不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读书多么可怕,做学问多么可怕,做知识分子多么可悲,读书岂止无用,简直是引祸速罪啊!

一是读书无用,一是你即使想读书也没有书读。那时允许读的只有一种,红宝书——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当然,还有马克思列宁等人的书,可是太高深,很难读懂。还可以读鲁迅,但由于没有其他的书参照,只读鲁迅的也难真正读懂。而大多数的书被宣布为“大毒草”,“封资修”的东西,说这些书会越读越坏,甚至宣称“知识越多越反动”,对一般人来说,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去读?

这是我所亲历的最严重的一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当然,文革嘛,中华乃至人类历史上最荒唐的10年,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不然何以称为“浩劫”呢?

第二次读书无用思潮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11届3中全会已经召开,文革被正式宣告结束,改革开放思路正在形成,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指导下的中国经济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们的祖国百废俱兴,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种形势下,忽然知识有用了,知识分子宝贵了,大量挺过来的读书人从牢房、农场和作坊里被解放或解救了出来,成了“非农业人口”,成了“工人阶级”即领导阶级的一部分,非但不臭,倒成了世俗眼中的“香馍馍”。大量读过一点书的人能够公平地坐在考场上接受国家的挑选,得以迈进各级各类学校去读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多么令人激动和温暖的话语啊!我本人就是侥幸借此春风骄阳得以拉着时代的尾巴进入了学校读到了书从而改变了个人命运的。那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年代啊!按理说,在这种形势下,读书是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多么明智的选择,可是怎么还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潮呢?这就要从当时的具体情况说起。体制的转型有一个过程,在我国这个过程特别漫长,今天也还远未完成,不像俄罗斯,他们用的是“休克疗法”,而我们叫“摸着石头过河”,强调的是“特色”。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自由贸易,这就出现了私营经济,出现了“个体户”,为了尽快挽救文革造成的经济危机(灾难),国家不但认可私营经济的合法,还从政策上予以扶持。这些个体户自主抉择,自负盈亏,不但没给国家造成负担,反而带来巨大的利润,使社会产生出巨大的活力,当然,绝大多数个体户也似乎一夜之间就暴发了,所以当时就有了个新名词叫“暴发户”。而相当多循规蹈矩的知识分子还在体制之内,他们战战兢兢的还在余悸中呢,还在为自己终于回到了体制中,终于端上了铁饭碗,终于得到了尊重而沾沾自喜谢主隆恩呢,哪晓得抬头一看,别人早赚得盆盆罐罐都溢出来了!再仔细看,他们读过多少书?有什么学问?有什么技术?不过是“胆大妄为”而已,于是心里不平衡了。那时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读书还有什么用?于是不少人从学校、医院、研究所和党政机关跳出来,主动放弃铁饭碗,一头扎进市场,名之曰“下海”。这些人少数取得了成功,成了今天的富翁,多数人被碰得头破血流后又回到了体制内,这是后话。

第三次读书无用思潮就发生在当下,我们大家正在经历着,如果你关心时事并比较敏感的话,你就能清楚的感受到。不知道同学们听说过“教育产业化”这个词没有,这个词有很多高深的解释或理论,但若用一句大白话来解释,就是把教育当成生意来做。这个概念大概在世纪之交提出的,当时当局有高官提出,学术界和民间也热烈讨论过,后来不大提了,当局也回避或否认,但事实上在搞。它的实际结果就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增多了,就业压力加大,矛盾凸出,相关的问题是家长的钱袋掏空了,一些贫困家庭为供子女读书而倾家荡产,个别家长甚至为此而轻生;年轻人中生出了两个新族类,一个叫飘族,一个叫啃老族。在这种情形下,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而来就不足为怪。这次读书无用思潮产生的原因似乎有点特别,表面看来,好像是读书人太多,读书贬值,人才过剩!而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仍然是太缺人才了,常说的人才奇缺这种现状根本就没有得到改变。这里面的问题才真是有点复杂,难得理清。比如说大学生数量增多了,但质量呢?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如何?我们的社会能不能给这些大学生们提供较多的创业机会或出路?如果同学们爱思考,在你们“读书”之余去认真琢磨琢磨,想通了,或许会对你的人生选择大有裨益的。

纵观这三次读书无用思潮,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是对某种制度或政策的社会反应。反应有正有负,读书怎么会无用?这不合常识常理,可见它是一种负面反应,结果是人才的浪费,是一个国家智力资源的浪费。它不但危害了个人的福祉,糟蹋了人的生命,而且扼制了社会的进步,你们想想,是不是?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读书到底有不有用,我们先不要简单下结论。历史的价值就在于为我们提供教训,以便我们在当下抉择中尽量减少或杜绝失误。显然,片面的被歪曲的所谓历史必定会让人得出错误的认识,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抹杀和歪曲历史简直罪大恶极,轻视和无视历史也可以说是愚不可救。扯远了,言归正题。读书有不有用,让我来告诉你们这段历史的另一些事实或另一个剖面。

进入新世纪的10年来我觉得自己与过去相比活得最好,最幸福,真的,我时常暗自庆幸:终于没有枉来这世上一遭!这个幸福不是指所谓的日子过得好,什么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不是的,如果那样看,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时不但物价低,又比较稳定,更重要的是安全,吃的放心喝的放心呼吸的放心,不像现在,哪样能让你放心?随时都可能遭遇不测,你得有这个思想准备。我说的幸福,是说我自己终于有所醒悟,活得有几分明白了!你被注射了麻醉药,或者你成了植物人,就算天天有人喂你养你而且喂养得很不错,你是不是很幸福?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苛,温饱足矣。我更看重精神生活,我不愿像猪那样活着。今天主张价值多元,这是对的,各人有各人的诉求,不该强求一律。有人就公然宣称他就喜欢像猪那样活着,那是他的事,可我不愿。又扯远了。我之所以能得到幸福,是缘于我遭遇到网络,得以读到了我认为真正的好书,是这些书唤醒了我的精神生命,使我不至于老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而终至沉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那份因幸福而激动的感言,我终于真切感受到了,而且我知道,好多好多人他们压根儿就不能享受到,因为他们不读书。

但是我内心也有较沉的伤悲和悔恨,而这伤悲悔恨也是因了读书。这是一种特有的感伤,是因读书而产生的。我读托尔斯泰和雨果,没有这种感伤,那是因为他们是世界级的大文豪;我读康德和卢梭,没有这种感伤,那是因为他们是世界级的大思想家;我读钱钟书和袁伟时,也没有这种感伤,因为他们比我老,是前辈。可当我读到秦晖和朱学勤,(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像刘小枫王小波吴思陈丹青这些人)这种感伤就产生了!因为我发现,他们竟是我同时代出生的人,他们中有的人还稍稍小于我,都属于50后,都经历了同样的折腾和磨难,问题是他们为什么那么富有学问富有思想,那么卓有成效,他们的人生为什么那么精彩,生命那么富有质量!相比之下,我却是如此的愚昧无知,如此的贫瘠萎靡!对他们这些人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我知道了,他们从来就没有放松过读书。在那我说的第一次读书无用论泛滥的时候,他们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他们或因了家庭,因了朋友,因了和当时的某位“坏人”偶然相遇,当然也因了他们自身的警觉和聪慧,他们得到了或拿起了“禁书”“毒草”,在别人兴高采烈唱红歌跳红舞竭斯底里呼口号搞运动的时候,他们却躲到僻静之处静静的读书,默默的思考,殷殷的营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当冬去春来,恢复高考的时候,他们顺理成章的一步就迈进了北大清华复旦南开,成了新时期最早或较早的学士、硕士或博士;而像我,则只能因为勉强的初中学力考上个中等师范。你们说,差距是怎么产生的?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如果……,可惜,逝去的生命没有“如果”啊!

当然,我也有我暗自庆幸的。那就是在我的周遭,在我的同学或伙伴中,自己觉得又是幸运者了。别的不说,就说能读到上面我所列举的这些人的书,能与他们直接的或间接的对话,那我就是我同学或伙伴中唯一的一个了。不是可以的问题,而是能够的问题,只有我才能够。至于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我自认为比他们优越多了。我回家乡,见着几十年前的同学或伙伴,自然产生的就是鲁迅《故乡》中的迅哥儿见到中年闰土的那种感情。这种差别,我认为主要就缘于我的读书。常言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来还真是那个理。

我的小学刚好于文革开始的时候完成,幸运的是此时我已经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阅读了解。文革中,由于小学的阅读激起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尽管这样不许读那样不许读,但我还是偷偷的千方百计觅书来读,管他毒草不毒草,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是书就行,所读到的书大多没有了封面,很多只有半本小半本,有的简直就是所说的烂油渣,上坡(上工干活)时就别在背后的腰带上,一有机会就拿出来读。这样竟读了四五十本小说,遗憾的是很少接触到真正的名著,多是《红岩》《红日》《红旗谱》之类(就这些本来是宣传品的东西当时都属于大毒草,是不准读的)。有人说教育往往是一次次偶然的相遇,我赞同。是的,真正对我的灵魂、智慧和趣味有所触动的就是一些偶然的相遇。记得我读农中时,遇到一个“右派分子”来给我们代几天课,很多同学都嫌弃他,但我们几个却喜欢和他聊天。一天,我突然听到他说了句“其实我们出生后就一直奔向死亡的”,我轰然一懔,这到是从来没听过的话,我当时只知道我们正奔向灿烂辉煌的明天呢,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于是就觉得这老师不简单,下课或放学后就爱和他厮混,就这样我在他那里得到最早的哲学启蒙,开始不满足读小说了,试着啃一些哲学和经济学书籍,像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薛暮桥的《政治经济学》,后来还硬着头皮啃马克思和列宁的一些书,我想,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刻,能得到些许思维的逻辑的习染,那么这次偶然不能不暗自庆幸。我还有一位前辈也是右派,他给我的影响就是读唐诗。他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有机会见面则能听他吟诵和讲解。记得一年的中秋节晚上,在他那小茅屋的小坝子上,他一面吟诵李白的《月下独酌》,一面手舞足蹈表演,还不时的解释玩味,什么叫“无情游”,“邈”字什么意思,他耐心的讲给我听,他说话结巴。看他吃力的样子,口里老是流着涎水,我是又好笑又感动,彼景彼情,至今历历在目。他家离我家百里外,去他那里坐车坐船外还要走一两个小时荒山小路,但我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去拜访他,为的是能和他吹一晚上的牛。后来他把诗集送给了我,我竟然独立地读懂了好多首。须知那时可没有什么详释、鉴赏之类工具书,连字典都没有。记得我独立读懂了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和王维的《渭川田家》(现在看来其实并没真正读懂),到他家去讲给他听并得到首肯后,心里那个高兴得意啊!他还给我吹陶渊明,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没有书,可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叫教育?那才是教育哦!(今天的你们我知道可以背出很多诗歌,但你们心灵里到底有没有诗啊?有没有让你融身其境反复吟哦的古诗啊?你们自己可以扪心自检一下。一个人如果只是口中有诗而心中无诗,那是很可悲的。你们慢慢去体会我这句话。)但他不懂哲学(当时我这样认为),不关心我学哲学,还泼冷水,还讨厌我给他吹的那种哲学。他就喜欢文学。

我想我与我儿时伙伴的命运不同,人生轨迹不同,就在于相同时代中,我们却有着不同的个人选择和际遇;而我和刘小枫朱学勤他们相比,看起来大家都读了书,但书的档次不同,思考的起点不同,读书的自觉程度不同,结果相差就那么悬殊。那么你们想想,归根结柢读书有没有用?

琢磨一下人们在使用“读书”这个词语交流的时候,实际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通常所说的读书,指的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即就业前的准备阶段,也叫受教育阶段(学生时代),你们现正好就在这阶段。人,要社会化,要获取谋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懂得遵守社会的基本秩序或规范,还要能传承人类文明并能有所创造,这些都离不了读书。这个意义上,读书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就是其基本任务或者义务,是应该也必须完成的。但是这种读书又容易给人感觉是一种外在的要求或者压力,往往成为被动的事情,这就容易与人的志趣、爱好等发生冲突,读书成了苦差事,尤其如果不幸遭遇不好的教育的话,读书竟让人苦不堪言,或者徒劳无益。不仅如此,不当的教育甚至会让读书来扼杀人的天生兴趣(比如越读越不爱读书,厌恶读书),扭曲人性,扭曲价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读书的意义。读书也可能毁人,不能不慎。

上面所说的读书说白了就是谋生的一块敲门砖,门开了,砖就会随手丢掉。可惜呀,多数人就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读书的,读书和他的人生就发生这么一点点关系。但是,如果你遇上好的教育,你的读书走上了好的路子,你会发觉读书是件很令人快乐的事儿。读书会让你发现自然是那么美丽,宇宙是那么奇妙,其间的人类是那么独特——形体,智慧,情感,劳动与运动着的世界,真善美与假恶丑,创造与毁灭……而你自己是人类的一员:生命的意义,理想与现实,幸福与悲惨,灵魂与肉体,生与死,自我期许与路径选择……随着读书,这些东西就会在你的脑海里出现,展开,就会铺就出一条柳暗花明的精神旅途,让你在跋涉中唏嘘感叹,激动不已。于是,读书的神奇作用发生了:读书再不是苦差事,而是享受,是幸福,是权利;再不是外来的要求,而是内在的需要;再不是敲门砖,而是生活方式,是心之路,将伴随你整个生命的完成。

什么是生命的完成呢?得先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就人来说,一颗完整的生命应该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本质应该在精神上,因为精神生命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根本上还是精神上的差别。考诸实际,我们会遗憾的看到,很多很多的人他们的精神生命是干瘪的,萎缩的,他们还没有发育健全可物质生命就已经到尽头了!所以世间多有虚度一生的喟叹。那么,生命的完成就是使自己的生命的两个方面都能得以健康的发展,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品位。

如果生命是上帝给予的,那么他给你这颗生命应该与给予别人的大致同等吧,因为他应该是公平的,不然何以称为上帝呢?那么后来的生命的形形色色千差万别还是应该由生命的拥有者自己负责。一般人与所谓的贤人圣人的不同,就在于一般人自己的精神生命中很多优秀的潜质没有得到开发或激活,如此而已。人由于自身固有的局限,他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只能看到(感受到)他能够看到的东西,要想克服这个局限就只能靠读书。读书就是与高贵的灵魂对话交流,从而唤醒和激活自身同样高贵的潜质,使其健康、完整而富有活力,甚至使其不朽——精神生命得以万世传承。从这个高度上认识读书,恐怕才到位啊!

有人可能会嘀咕,你说得多有诗意啊,可是我首先要吃饭,像几十年去前人们常说的“一切都是假的,肚子饿了才是真的”。是啊,在人处于绝对贫困的时候,这简直就是绝对真理。贫穷让我们低俗、愚昧、野蛮、贪婪、急功近利……穷出来的见识!但是,在正常的社会,绝大多数人不会遭致这样的,还莫说现代,就是古代也不会,如果今天的人们还整天战战兢兢于自己的饭碗,那还有什么人的尊严?还配“人”这个称谓么?问题在于,如果实实在在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呢?我们总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呀?那么请你相信,在你真正的如上所述诗意地对待读书的话,你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你的饭碗问题也自然会得到解决的,你的物质生活会让你满意的。我所说的一系列的变化,是说随着读书,你的观念的变化,视野的变化,个人世界的变化,人格的变化,人生格局的变化,人生轨迹(身份、地位和境界)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必然的,只是时空或具体的方式不同而已。要证明还是靠读书,不信你们去读读一些真实人物的传记,如像托尔斯泰、爱因斯坦、英-甘地、赫尔岑等人的传记或回忆录。

读书是一个大话题啊,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管中窥豹罢了!那么关于读书,同学们你们有哪些经验,哪些困惑,哪些思考,可以挖掘出哪些话题呢?大家放开拘束,大胆思考,交流,相互砥砺,这是我非常希望看到的场面。

读书吧,读书会改变你的命运!(留下个问题:怎样读书?)2010/9/14 下讲预告:说“你”

第四篇:历史真的很精彩——从《明朝那些事》说起

历史真的很精彩

——从《明朝那些事》说起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很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历史这个主题,分局《明朝那些事》的阅读感悟,说实话有点班门弄斧,一些观点和见解不妥之处,望各位海涵。

虽然我不是学历史的,但我喜欢历史,喜欢通俗历史、文化历史、平民历史。

2006年,因为易中天的《品三国》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掀起了从平民角度解读历史的热潮。从此,历史不再那么晦涩难懂、历史不再如教科书那般枯燥乏味,我也如痴如醉地迷上了历史。

2006年3月,《明朝那些事》首次在天涯社区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讲起,到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明朝灭亡为止。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本书,所以就不再对该书内容作过多介绍,仅谈谈个人近年来阅读通俗历史的一些体会。

一、历史使人自信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拥有最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南北朝期间,五胡乱华,北方汉族被匈奴、鲜卑、羯、羌、氐五胡屠杀,几近灭绝。然爱国将士们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复失土为己任,反而促进了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辽宋金元时期,以文为重、高度发达的宋朝,被处游牧时代的蒙古族所灭,但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后,横跨欧亚的大元帝国,却将首都设在北京,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在历经康雍乾三朝后,却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当你了解中华民族历经异族侵略、帝国殖民仍矗立不倒,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你能不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自豪吗。而且,你还要佩服你的祖先,这么多战乱、这么多异族侵略、殖民,仍然坚强地生存下来是多么的厉害,所以你,又是多么的了不起。

人们时时感叹老去光阴速可惊,念念不忘终将逝去的青春。于是,原来满怀梦想,大都变成了颓废堕落,少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豪情。为什么?最主要就是缺自信,缺的就是对自己的信心。那么,我想说,历史可以给你自信。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1832年,30岁的他才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秀才,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1852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长沙危急之际,40岁的左宗棠一生的功名才从此开始。

周武王的首席谋士、最高军事统帅、西周的开国元勋,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姜子牙。他年过六十,满头白发,仍在渭水钓鱼等待文王,佐周灭商,成就功业。

这些不老传说的历史,让一代代人信心满满地继续追求下去。

二、历史使人明智

伟人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历史,特别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1936年他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左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外出专列上携带的大批古书中,《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是必备的。一天,毛主席正在车上阅读《三国志》,张治中和罗瑞卿进来,在谈话间,毛主席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读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战例,其虚实分合,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应战应和,应擒应纵,胜负

得失,都有可鉴之处。毛泽东从中学到不少军事知识、战争知识。对此,他从不讳言。古田会议后,为了阐述宣传鼓动重于指派命令的道理,毛泽东给大家讲了《三国演义》中老将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黄忠本来年老体衰,很难取胜夏侯渊。可是诸葛亮使用了„激将法‟,把黄忠的勇气鼓动起来了。于是黄忠表示:如不斩夏侯渊于马下,提头来见。结果,黄忠果然杀了夏侯渊。”

毛泽东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找到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谋略。

那么不懂历史,不看历史是怎样?记得历史上有个最牛的教书先生,就是北宋开国功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赵普是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是“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是北宋中央机构改革方案的泡制者。然而,一生三度为相,位高权重,为宋太祖所倚重的赵普,却有一次被宋太祖在朝堂用笔涂脸。为什么?因为他不懂历史。宋史记载,赵普青少年时足智多谋却不好读书。宋朝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要赵普命名一个新的年号,他要求这个年号是前人没有用过的,在赵普的建议下,使用了“乾德”二字。岂料几年以后,北宋平定西蜀,在西蜀宫女的物品中,发现一面铜镜,上面竟然有“乾德四年铸”几个大字,赵匡胤大为吃惊,拿出来问:“他们怎么会有乾德四年铸的东西?”在场的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于是召来学士询问,学士说:“这必定是西蜀的东西,当年伪蜀王曾经用过这个年号。”太祖听后大怒,当即用毛笔

涂抹赵普的脸,愤怒地说:“你哪里比得上他!”赵普脸上被涂后十分羞愧,直到第二天上早朝,得到宋太祖批准才将墨水洗去。

三、历史使人担当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不缺英雄、不缺气节、不缺担当的民族。“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纵观历史,每到国家民族危急关头,总有敢于担起救民于水火的英雄横空出世,担当起力挽狂澜的重要使命,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就是这气节、责任和担当!

“文革”中小平同志曾两陷逆境,但他再度出山时,仍决然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这是小平同志的担当。

最近看了一篇很有气节、很有责任、很敢担当的文章,就是周小平写的《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看了后,我热血沸腾,感触很深。当前转型期的中国矛盾不断积累叠加,精神文化阵地百舸争流,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被否定。互联网上80%的声音都是在咒骂政府,先是咒骂警察,后是咒骂城管;先是仇官,然后又仇富。网络舆论阵地已经沦陷,公众拼命骂中国捧美国,这是信仰的缺失信号。但,试问:一昧地崇洋媚外、攻击政府,最后,政府跨台了,经济崩溃了,国家四分五裂了,人民就幸福了?你移民到了国外就能得到尊重了?

看看历史,哪有附属国的主权,哪有被奴役者的权利?邓小平的担当小康了中国。那么,快要迷失了自己的当代中国人,又是谁站出来担当?也许历史会告诉我们答案。我只希望,中国古代高度文明被毁灭的崖山悲剧不会再重演。

历史真的很精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谢谢大家。

第五篇:思想汇报:从雷锋说起

从《离开雷锋的日子说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敬爱的党组织:

继上次党支部大会之后,这个周末我再次观看了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也再次地为之感动。在此我想将我的一些个人观影心得汇报给组织。

《离开雷锋的日子》的主人公,是和雷锋同开一辆车,后又不幸地无意造成雷锋牺牲的乔安山。数十年间,他始终无法摆脱沉重的负疚感。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牢牢控制着他:别人可以不学雷锋,我不可以!因此他在生活中处处严格的贯彻着雷锋精神,尽管屡次遭受别人的白眼,误解甚至是陷害,他却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几十年来,许许多多的榜样、模范,曾一个又一个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树立起来,或短暂或长久,成为人们学习、模仿、怀疑、抛弃的对象;但没有一个像雷锋那样深刻地被注入这个社会。关于雷锋的先进事迹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被教育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毫不为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雷锋精神很博大,它是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和伟大的激情,它体现在人际关系、职业态度和志愿行为这几个方面。它为我们的社会开创了一代新风,它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党建资讯网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而有人担心和怀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雷锋精神还能与我们同行吗?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经济,不仅要讲究效益、鼓励竞争,还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共同前进的良好人际关系。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要强调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思想道德领域,则必须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扶贫帮困的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雷锋以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同志、对待群众,孜孜不倦地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奋斗誓言。雷锋精神表现了中华儿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思想境界,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不仅在四十年前闪烁着共产党人的道德光辉,而且在今天也完全适应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时代要求。

如果说一定要有所改变的话,我想我们要改变的就是学习雷锋的方式。近年来,不少人开始呼吁丰富学雷锋的方式,提倡以日常的雷锋式行为,以富有时代特点的工作为主。有人甚至提出了“真正的雷锋在岗位上”这样的口号。的确,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雷锋活动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为学雷锋活动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要牢牢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从实际出发,适应发展变化的时代需要。不能把雷锋精神简单地理解为扫扫地等做一件好事,雷锋精神是较高的道德境界,要把学雷锋活动与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从法律的角度看,目前社会上缺乏诚信、道德沦丧现象泛滥,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决这些问题,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同时,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每年国家都会大力提倡学习雷锋,学习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的,要学习雷锋精神当然也要在平时多积累。既然要学习雷锋精神,我们首先要搞清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什么。雷锋精神的实质是热爱祖国,处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出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雷锋精神是推动我们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全面理解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以饱满的激情、与时俱进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并将其代代相传下去。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这也正是广大党员和群众共同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我对雷锋精神的一点感想,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真正达到雷锋那种无私忘我的精神境界是十分不易的,但我会努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下载从美国教师关注广东历史说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美国教师关注广东历史说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看电视说起》说课稿

    《从看电视说起》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从看电视说起》。 一、说教材。 《从看电视说起》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中的第四课。本......

    从“两弹一星”说起教案

    从“两弹一星”说起 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我国强大的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伟大成就,了解我国......

    从林则徐禁烟说起

    从林则徐“禁烟”说起 旬邑县逸夫小学 王晓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2、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图片的故事,教育和引导小学生远离毒品,提......

    从读一本书说起

    从读一本书说起„„ ——谈快乐阅读伴教师幸福成长 和老师们一起重温语文课本上的一首小诗: 神奇的书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 能像一册书籍/ 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也没有一匹......

    从教学目标说起

    从教学目标说起,什么是好的教学? 什么是好的教学呢?似乎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标准:最早有人认为教师教得好,讲解透彻,精讲多练就是好的课。随后有人认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不断提问、......

    从抗日战争大戏说起

    从抗日战争大戏说起 我非常喜欢看中国军事题材的书籍和电影、电视剧,特别是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几乎都愿意看,从中体验战争的残酷和对小日本的憎恨,只可惜我没有生活在那个战火......

    从四大文明说起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 2.知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典型事迹。 3.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

    《从看电视说起》说课稿

    《从看电视说起》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从看电视说起》。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从看电视说起》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中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