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灵动的课堂教学机智说起

时间:2019-05-15 02:0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教师灵动的课堂教学机智说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教师灵动的课堂教学机智说起》。

第一篇:从教师灵动的课堂教学机智说起

从教师灵动的课堂教学机智说起 —听冯颖老师执教的《童年与蜗牛》引发的思考

镇安县城关小学 白绍儒

一、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这一主体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生活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课程中,灵动的运用课堂教学机智,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在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推动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听了上海浦东新区育童小学冯颖老师执教的语文课《童年与蜗牛》一节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好学生学习这一主人的主体作用,怎样灵活地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来做好学生学习这一主体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的作用?冯颖老师在课堂教学的示例中给我们做了理性的回答。通过学习、感悟,引发出了我对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是创设课堂和谐的重要因素这一议题的深深思考和感悟。

二、案例描述:

冯颖老师在执教《童年与蜗牛》这一课,通过引发学生对童年趣事的回味,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体味蜗牛对我们的启示:“成功往往是失败访问的最后一位客人”的哲理。冯老师在教学中以平和态度,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讨论,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合作者、引路人的角色当中,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这一主体的一员,时而富有激情地讲述,时而平和而又耐心地引发学生讨论,不时地走下讲台,座在学生的身边,有时单腿跪立在学生的身旁,用平等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造潜力的激发。冯老师在执教到“记得小时候,每当下过雨------蜗牛一会儿,它们就慢腾腾地把头钻出来,只要你用手轻轻一模,它就会把头躲在螺旋形的硬壳里,真是个胆小鬼!”这一环节运用学生课前自己捉回的蜗牛在实物展示平台上进行演示时,只见背着重重的螺旋形硬壳的蜗牛静静地躲在壳里,过了一会儿,只见它慢慢地摆动着触角,伸出了头,老师便用手摸它的触角,但它总是不是按课文内容的要求缩回头,而是将头继续往前伸着、伸着…… 几次反复,都是这样,老师说:“同学们,大家看,这只蜗牛和我们课文中写的蜗牛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是啊,课文中的那只蜗牛是个胆小鬼,而这只蜗牛是这样的吗?”

生:“这只蜗牛一点也不胆小!”

师:“对啊,我们今天在课文中了解了一只胆小鬼蜗牛,又自己捉回了一只非常胆大的蜗牛!”

紧接着冯老师引导学生练读这个句子,自行进行“胆小鬼”的动作摸仿,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读、动手练,充分发挥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并用的功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老师的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促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案例感悟

(一)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主角。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翁,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用自身的激情去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冯老师在力图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不时地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在用蜗牛进行“真是个胆小鬼”的实体演示时,不听话的蜗牛总是不按老师事前预设的要求“活动”,但是,冯老师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是灵活地运用了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地引导学生观察辨别课文中的蜗牛与课堂展示平台上的蜗牛的区别说:“这可真是一只胆大的蜗牛!”这种灵动的机智在此坏节的应用,充分彰显了冯老师娴熟的课堂教学艺术,实现了课堂的亮点——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学生永远是教师课堂的重要主角!

(二)课堂是师生双方生命跃动的阵地

上海市特级校长张锦堂先生在给我们作的“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报告中指出:“现代的课程观要求课堂就是师生双方生命跃动的阵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人本的课堂,生命灵动的课堂,民主和谐的课堂”。目的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冯颖老师在执教的《童年与蜗牛》的教学片断中,老师真正实现了个人的角色转换,在引导学生读文体验的过程中,扮着蜗牛的神态,随着学生的诵读,时而缩回头一动不动,时而探出头,东瞅瞅,西瞧瞧,完全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学生学习这一主体的组织者、服务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之中,学生在老师激情的感悟下,如痴如醉地进入了学习这一情境之中。师生达到了会心的交流,陶醉于乐学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以各自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会有独特的见解和发现。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自身的神情和肢体语言,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在讨论蜗牛中对我们的启示这个环节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有的学生还将“蜗牛从高处重重地摔下,仍继续爬行”,联系到做人的哲理方面进行思考,还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插图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真的思考了、探究了,使课堂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演练场,是师生双方的生命跃动的阵地。

(三)确立现代教学效益观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现代教学效益观要以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为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钢性指标。有效的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冯老师的教学无时无处都智慧的闪现出这些方面的闪光点,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四)抛烦引思是教学机智的灵活展现

-2-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达到课堂资源生成的目的,抛疑引思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灵动展现。有疑难就会引发探究的兴趣。思维是探究,调查、熟思、探究和钻研,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其他事物有新的理解。在传统教学中,总是由老师设问,由学生作答,但这种解答常常以取得答案为满足,而不是引起疑难,由师生共同讨论。在冯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疑难的地方,教师则引导通过讨论质疑提出来,激励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讨论探究,引发学生反省思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有探究或追问的必要,这样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资源就被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发展的潜在水平和现有的水平矛盾,成为推动儿童身心发展的动力。教师在抛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应注重把握住难易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冯老师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蜗牛,读有关“不屈不挠”的句子引发学生讨论时,很好的把握住了这一点,通过学习,说说自己的见解和启示,创造性的探究蜗牛不怕失败,能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磨练,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探究欲望,进而引发出了新思维、新观点、新认识。

(五)合理到位的评价是调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到位的评价是增进师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老师的肯定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得到更多的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自己。冯老师在执教的《童年与蜗牛》当中,采用了适时、机智而又到位的能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方式也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面对鲜活的生命,唯有焕发生命力的教学才是人性化的教学,只有蹲下身子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好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就能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

教师的教学机智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一种练达的智慧和仁爱的思想,需要教师在保持对教育对象饱满热情的前提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提高。

二00七年八月二十日于上海

(注:此文是今年八月份在上海参加希望工程第124期全国教师培训班时听冯颖老师执教的一堂语文课引发的感悟)

邮编:711500 电话:0914—5326095 ***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

目录

摘要„„„„„„„„„„„„„„„„„„„„„„„„„„„„„„„„„„„„„„„1 第一章 绪论„„„„„„„„„„„„„„„„„„„„„„„„„„„„„„„„„„„2 第二章 教师机智的含义„„„„„„„„„„„„„„„„„„„„„„„„„„„„„3 第三章 体现教师机智的方法„„„„„„„„„„„„„„„„„„„„„„„„„„„4 第四章 影响教师机智的主要因素„„„„„„„„„„„„„„„„„„„„„„„„6 第五章 结语„„„„„„„„„„„„„„„„„„„„„„„„„„„„„„„„„„„7 参考文献„„„„„„„„„„„„„„„„„„„„„„„„„„„„„„„„„„„„7 致谢„„„„„„„„„„„„„„„„„„„„„„„„„„„„„„„„„„„„„„7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

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由于他们各自的知识水平、心里素质、情感特征等个性各不相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情况。如何创造性地处理这些意外事件便对教师提出了教学机智方面的要求。事实上,教师机智是优质教学的内在需要,它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中创生的各种教育资源。但由于教师机智自身的特点,它往往具有时间的紧迫性和行动的模糊性,使得现阶段对它的深层次研究显得尤为缺乏。本文试图从教师机智涵义,体现教师机智的方法以及影响教师机智的主要因素三个方面分析教师机智,以期对这种教学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机智;教师机智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如课堂上有学生突然提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学生的捣乱,开小差„„对于这些意外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课堂的混乱,从而导致正常的课堂教学无法进行。如果及时恰当的处理好这些意外情况,就能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或者更进一步的将这些意外情况及时地引导到课堂教学的艺术构思中去,就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以高超的技巧和正确的态度给与巧妙的处理。因此,教师要直面生成,灵活巧妙地处理课堂生成,避免造成课堂僵局,不错失教育的良机,就必须得具备较好的教师机智。所以,一名教师掌握一定的机智显得十分必要,特别是身兼班主任的语文教师更是任重道远。

一、教师机智的含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机智。但什么是教师机智呢?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做了大量讨论。

(一)国内方面

《教育大辞典》上将教师机智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的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①教学机智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修养基础上,在长期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出类 ①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它反映了教师对现场敏锐捕捉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和非 常得体的、合理的应对能力。

(二)国外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地变动。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的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①马克斯·范加南认为,教学机智即为教育智慧的意蕴。美国学者汉斯乔·伽达默尔(Hans-GeogGadamer)认为机智包括两个方面:“作为人类互动的方面的机智和作为社会科学学术成就的机智。在前者,机智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对情境的特殊敏感性和知道在其中如何表现;在后者,机智通过学术成就得以实施。”

我的理解是,教师机智是教师捕捉住学生在课堂上的机会,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地进行教学,使教学更生活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能力。

二、体现教师机智的方法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时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 的手段。”要有效地掌握和应用教师机智,需要长时间的多方面的付出和艰辛的努力。下面主要讲解幽默、暗示、提问、置留、情感五种体现教师机智的方法,通过穿插课堂案例的分析,以期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一)幽默法

在课堂上适度进行幽默调侃,是唤起学生注意,避免发生分心型偶发事件的有效方法。如有位老师春季上课发现有个同学在打瞌睡,就顺口编了一首诗:“春风吹得学生醉,莫把课堂当睡堂”同学们听了都会心的笑了,那位同学也睡意全无了。

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才华,更是一种力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风趣地语言,这种手段常常能化解一些令老师尴尬紧张的事件。还有一些意外情况并不是由学生引起的,而是由课堂周围的环境引发的。这时,老师也可以采取幽默风趣地语言化解意外。例如:流浪狗遛进教室,雨声、闪电声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讲一些幽默的笑话或小故事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这时还该注意,故事或笑话不能过长或过多,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回到了老师身上却仍游离在课堂之外,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学生安静下来之后,教师也可采用追问:“刚才讲到哪里啦?”的方法,把学生的 ①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65.注意力吸引到原来的课堂教学中来。

(二)暗示法

有的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教师可视情况用语言、眼神、手势等作暗示,切忌发怒或挖苦讽刺。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诉我们:“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需要极力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①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摒弃那种陈腐的“师道尊严”和“棍棒教育”的错误观点,善于用暗示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巡视讲课时,轻点一下那位学生的桌面以示暗示。眼神的注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通过无意识的眼神停留来暗示作小动作的学生,当然这种眼神应该是温柔的善意的,而不是犀利的责备的,这样既不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暗示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三)提问法

对于精力不集中或正在打闹的学生,教师有时候也可以采用提问法,强迫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提问的目的并不是非要学生答对,而是为了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是,教师应该趁机暗示一下,转而提问其他同学,或延后处理。如当小学老师讲得很投入、手舞足蹈,突然发现有学生在讲悄悄话,教师可以马上停止讲解,突然提一个小问题,让他回答,如果他哑口无言,随即让别的学生回答,然后再强调一句:“刚才老师讲得多重要呀,好多小朋友都装到自己的小脑袋里去了,可惜还有些学生可能慢了点,老师再讲一遍,肯定你也行!”相信不用过多的语言,聪明的学生肯定明白教师的用意,自觉地纠正错误,专心地听讲。使用此法的优点是,教师既不使学生窘迫,又不使课堂混乱、教学节奏出现停顿的情况下,把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如果教师讲课时一时接不上茬,或由于紧张把某个问题一时忘了,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在提问学生的同时调整一下自己的思维,使自己尽快地接通思路,以便顺利地讲下去。

(四)置留法

课堂上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只是学生一瞬间的思维火花,但这也是课堂充满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对于这些没有把握的“生成”,教师可以用置留法以赢得时间,充分去思考合适的解决方法。比如在小学课堂上,学生们因对方越过了“桌线”而展开战斗。这个突然报告说:老师,他碰了我一下。另一个说:她也踩了我一下。这样关于桌线的问题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我们可用置留法,暂时对此不给予理睬,待想到好的方法后,再处理它,效果更好。当然,置留法在一节课中并不能频繁使用。频繁的使用会让降低教师的威信度,从而收不到预想中的效果。同时,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会提出一些超过教师认知水平的 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1:75.问题,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无法解决,应留到课后去,这样既可以确保正常的教学进程顺利完成而又不会让自己感到尴尬。例如有一位中学教师讲授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刚介绍完作者,一位学生举手问:“李清照一生写了多少词?”学生提出的问题,使教者难以准确回答。然而,教师灵机一转:“本节课重点学习《如梦令》,而刚才你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有意义。如你有兴趣,我可以专门抽出时间开一堂李清照诗词的讲座,到时欢迎你光临。”那位学生满意地点点头。这样既解了围又以置留法促动了学生更高的求知激情。

(五)情感法

学习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学实践证明,以师生的情感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一旦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才敢于交流思想。情感法可谓是语文课堂教学应变技巧中的重要方面。无论是幽默法、提示法还是提问法、置留法,都应该以情感法为基础。学生最反感的是教师死守住三尺讲台,一手捧书,一手捏粉笔的呆板式教学。提倡情感法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以情动人。当课堂出现学生违反纪律、破坏教学秩序的现象时,教师不要慌张,也不要乱发脾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过激的情绪,试着用浓郁情味的话语纠正学生的不好现象。这既是老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也是衡量教师机智高低的尺度。

借班上课或接任一个新班级,师生间互不了解,互不相识,课堂上有可能面面相 觑,表现淡漠,甚至形成僵局,影响教学正常进行。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和学生先沟 通感情,如师生共同做游戏,讲故事等。这样可以很快缩短师生间距离,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使师生的情感融洽,然后再开始讲课。

幽默法、提示法、提问法、置留法、情感法只是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机智放入很小一部分,其他还有很多方法,如宽容法、调整法等。灵活地掌握这些方法,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消除遇到意外时的“手忙脚乱”,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

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也是如此。它的培养是一个艰辛而长期的过程。课堂上偶发事件的表现千奇百怪,变幻莫测。而所谓的教师机智只是一种借鉴,千万不可生搬硬套。事实上,在具体的机智中,任何一种技巧都不可能是单纯的和万能的。运用时就要求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意把严肃、善意的批评与信任、鼓励结合起来,把“尽量多地要求”与“尽可能多地尊重”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应因势利导,巧妙地将课堂的突发事件化弊为利,使得课堂教学和谐融洽地进行。

①中国青年出版社.外国作家谈创作经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75.三、影响教师机智的主要因素

教师机智是教师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水平的综合体现,上面也提到体现教师机智的一些方法,那么教师如何增进自己的教育机智,从而使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呢?教师首先应当明确影响应变机智的诸项因素,从而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

(一)教学经验

实践证明:一名教师教学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表现出机智。经验教师具备较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预备图式,从而使他们的教学开展得自然而流畅。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使他们拥有了反思自己教学工作的机会和基础,同时,由于历史性的积淀,他们对课程的理解既有纵向的深度又有横向的广度。所以只要他们愿意反思,立志创新,那表现出教学机智是大有可能的。对于新老师来说,就要学习和吸取对自己有利的教学经验,在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的同时积极利用成功的教学经验,使自己向经验教师迈进。教学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积累借鉴经验是具备教师机智的前提。

(二)外部环境

教师机智除受教学经验的影响外,还受到客观条件和教师本人对高层次、高品位教学机智的追求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境界、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对学生的挚爱和关心等,对教师教学机智的开拓和加深起着重要作用。高品位、高格调的教师机智要求教师有一种以学生为指向的多元的、复杂的关心品质和责任品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在行动时,始终是与一定的情感相伴相随。教师机智也不例外,它不仅受见解的支配,同时又依赖于情感。客观条件包括教学环境、主管教育领导的教育理念、同事的教育观念以及学生的基本素质。其中教师个人的主观追求 不仅对教师机智的提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带动着教师的基本素养向积极、有效、高层次方向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教学机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让我们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使教学机智从有痕到无痕,从偶然性到常态性。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不断层层推进,新课程已不断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不断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①让我们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有效应对课堂生成,让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让课堂教学在生成中无限精彩,让品德老师成为最有魅力的人。

①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3.参考文献:

[1]夏霰芳.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年版.[4]陈融,吴友平.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处理[J].课堂教学,2006(01).[5]中国青年出版社.外国作家谈创作经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6]翟启明.语文教师心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7]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8]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年版.[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1 年版.[10]刘华锦,晓睦.教学机智的内涵及其运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5)[1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致谢

在我毕业论文开题、调查、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吴守涛老师给予了我耐心、细致和全面的帮助,这会使我终身受益。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为人正派是我学习的榜样,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也将永远铭记于心!

第三篇: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

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基本操作模式,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努力构建 “启发式”新型课堂模式——灵动课堂。“灵动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为“三段七步导学法”。

“三段七步”指课堂导学分为三个阶段:准备学习阶段、主体尝试阶段和拓展延伸阶段,这三个阶段又分七个步骤:准备学习、导学定向、自学课本、尝试练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再次练习。以上七个步骤中第一步是准备学习阶段,第七步是拓展延伸阶段,其余五步是主体尝试阶段。

第一步:准备学习一般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

心理准备(或情感准备):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学习兴趣。知识准备: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起来的,新知的学习实际上就是用“七分熟”的旧知识学习“三分生”的新知识,所以必须准备“七分熟”的旧知识。

第二步:导学定向

即提出导学问题,也就是为学生的尝试学习提出任务,也是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思维始终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思考。问题是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核心。导学问题既可以是教师事先根据学习内容精心编制或拟定,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题自行提出,师生共同整理。导学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2)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及好奇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3)通过导学问题的解决,获取自主学习的反馈信息。第三步:自学课本

学生根据导学问题并依托课本开展自主学习。提出导学问题并不是目的,而是诱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手段,起着引起学习动机、组织定向思维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导学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一步。如果说,出示导学问题是课堂的起步,那么“自学课本”就是起步后学生 探索知识的阶段。在“自学课本”这一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它与教师的指导作用和课本的示范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有效学习。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不同以及学习内容难易、要求的不同,自主学习的指导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扶着走”。在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刚开始自学,如果让学生完全独立开展自学,困难较大。这时,要立足于“扶”,一般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看书。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启蒙阶段。

教师带着学生看书,要详细指导,从哪里看起,怎样依次看,不但看课文,还要看插图。边看边提问,边看边动手操作。

第二种:“领着走”。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必再扶着走,可以领着学生走。这是一种“半扶半放”的办法。

在自学课本前,教师要先做指导,看课本时要着重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也可先作适当的提示,扫除学生自学中的障碍。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作适当点拨。

在“自学课本”这个阶段中,要使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阅览梗概——初步了解学习内容。(2)仔细阅读——逐字逐句仔细阅读。

(3)勾划批点——边看边做符号,如在重点句子下面标上“

”,在疑惑处标上“?”号,也可在书上写写划划,提出问题。

(4)思考问题——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或自己自学中产生的问题。第三种:“自己走”。经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提出导学问题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分析;可边看书边解决导学问题,也可先解决导学问题再看书。先解决导学问题,再自学课本,这时的自学作用,在于利用课本的示范性,让学生检验自我尝试的正确性。

这种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好。因为自学课本后,必须解决导学问题,自学课本的效果当时就能看到,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 2 性。

自学课本中,学生遇到困难可相互讨论交流,共同释疑解惑。第四步:尝试练习

出示导学问题是诱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手段,尝试练习则是检验自学课本的结果。

这一步在“七步导学”的程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检验前两步的结果,又为后面两步(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作好准备。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反馈的信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进行重点讲解。

搞好“尝试练习”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有:

(1)学生解决导学问题正确与否;(2)错在哪里?有几种错法?什么原因?

(3)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哪些理解了,哪些还有困难?(4)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导学问题的情况如何?困难在哪里? 因此,这一步并不是教师休息片刻的机会,而必须通过巡视等手段掌握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能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长时间练习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要想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必须克服这一不利因素。因此,课前导学问题的设计应多样化,并通过竞赛游戏化的组织形式吸引每一位同学。设计必答题、风险题、抢答题、挑战题等。把全班同学按实力分组,可4人一小组,8人一大组。尝试练习时以学生个人尝试与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相结合,互补长短、共同进步。

第五步:讨论交流

“尝试练习”后,发现学生有做对的也有做错的,已经了解到了他们理解新知识的情况。接着教师是否可以讲解了呢?不行,火候未到。这时,要求学生做进一步尝试,尝试汇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讨论交流”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课本,同时也会暴露学生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提供信息。

这一步是“七步导学”中较难掌握的一步,处理不好,会出现“无话可讲”,3 讨论不起来,或是叫几个优秀生讲讲,走过场了事。

学生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同桌互议,可小组讨论,可全班交流。一般采用小组讨论。四人小组推选一人当组长,轮流担任,讨论既方便又省时。

第六步:教师点拨

教师从前面两步——“尝试练习”“讨论交流”中得到学生理解新知识程度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这是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一步。

这里的点拨与过去的讲解是不同的,主要是学生的起点不一样。过去“先讲后练”,学生对新知识不甚了解,教师必须从头讲起。现在“先练后讲”,学生经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讨论交流”,对新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当然就不必面面俱到,从头讲起,而是根据前几步的反馈信息,针对重难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解。

第七步:再次练习

这一步是再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在第一次尝试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是依样画葫芦的。经过讨论交流和教师点拨后,其中大部分人会有所领悟。为了再试探一下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以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应该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这一步对学困生有所帮助,也可以说是为学困生专门安排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一条有力措施,能够保证他们尝试成功。

但第二次尝试练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较上一次有所区别。第二次尝试练习后,教师同样要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尝试结果。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第二次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补充讲解。

以上的七步的基本模式是一个有机整体,一环套一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提出问题到引导学生逐步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七步基本教学程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每一步既可单独控制,又可相互整合。

第四篇:从读书说起

泥土如是说之一: 从“读书”说起

同学们

作为一个快退休的老师,我有很多话想对你们说,我很想把我对这个世界的一些认识和经验更多的告诉你们,如果能对你们的学习或今后的人生有那么一点帮助,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那我们就从“读书”说起吧。

“读书”,是我们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可有多少人认真思考或玩味过这个词语呢?比如“读书”到底有哪些含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与我们的生活或人生有些什么关系,与我们人类或文明有些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家思考过没有?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读什么书,怎么读,读来有什么用,这些直接关系我们当前生活的问题,大家去认真琢磨过没有?我们很小就被大人送到学校去读书,直到今天,有人问你在做什么,你也可能说我在读书,(我还没工作),那么泥土老师我呢,我已经苍颜白发快退休了,有人问我这段时间在做什么,我也可能会回答我在读书,同样说“读书”,可它们的意思一致吗?这些问题也值得玩味。

当然,读书也不是个多艰深多玄奥的话题,更不是个陌生的话题。有关它的格言警句名人典故我想各位只需眉头一皱就会背出一大串,你看我们教室、走廊,哪里没有林林种种关于读书的箴言?这里我就不想再浪费时间去说那些正确的废话了。我想说的是我认为能引起大家更具体更深入思考的东西,或一些似是而非容易让人犯糊涂的问题。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还用问?怎么会没用呢?这简直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可是,在我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就实实在在经历了或见证了3次读书无用的思潮。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是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社会上弥漫着读书无用的情绪。在人们的言谈中,经常可以听到“读书用啥用?越读越倒霉”这样的话语。所谓思潮,就是说不是少数人而是很多人这样想;不光是这样想,而是真真实实的这样认同。任何现象都有产生它的原因。当时的社会的的确确有大量的事实明摆着,你不得不那样想。在一般情况下,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不说大的远的,就在我生活的周遭,凡是称得上“读书人”的,几乎都活得狼狈,而且其狼狈的程度几乎都与读书的程度成正比。那时候活得最风光最荣耀的是“工、农、兵”,在农村,自然就是贫下中农,“知识分子”已经近乎一个蔑称,人们用它的时候习惯性的要在前面加上一个“臭”字。那时最遭歧视的有五类人,叫“地富反坏右”,本来在“地富反坏”中就包含了很多“读书人”,而“右”中就全是读书人了,或者是真正的读书人了。这些人随时可能被传唤,随时可能被五花大绑拉上台去挨批斗,喊站起不敢坐下,生老病死听天由命。那时最吃香的一是屠夫,一是车夫,提刀的和握盘子的,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可你想想,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所谓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普遍的缺衣少食,人际间会发生什么关系,考考你们的想象力。吃香的其次是“机关干部”,也叫“国家干部”,包括食品站,粮站,百货店,乃至理发店的“工作人员”,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大,不要与今天的“公务员”相混淆。他们为什么也吃香呢,因为他们属于“非农业人口”,几十年前,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差异之大,也考考你们的想象力,想象不出的,回去问问你们的爷爷奶奶或者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当然,教师也基本属于机关干部,他们的生活比号称国家主人的广大贫下中农要优越些,这是事实。但他们中,一般情况下,谁学问最深,谁就最可能遭受打击。我们学校的研究员级别的数学陈老师,实验中学的特级数学何老师(均已退休),他俩都是文革前华东师大的毕业生,上海人,当年他们都被分配到我们这里来工作,今天看来,他们是多么宝贵的人才呀,可你们知道他们在那时来干什么?一个在农具厂打铁,一个在涪陵中学(涪高中)饲养场喂猪。

这些是我的亲眼所见。把眼睛抬高一点,视野放宽一点,那就更让人触目惊心了。老舍是怎么死的,傅雷夫妇是怎么死的,翦伯赞夫妇是怎么死的,顾准是怎么死的,那时钱钟书夫妇在做什么,沈从文在做什么,聂绀弩在做什么,高尔泰在做什么,整个中国大陆文化知识界的精英们形形色色的遭遇,无不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读书多么可怕,做学问多么可怕,做知识分子多么可悲,读书岂止无用,简直是引祸速罪啊!

一是读书无用,一是你即使想读书也没有书读。那时允许读的只有一种,红宝书——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当然,还有马克思列宁等人的书,可是太高深,很难读懂。还可以读鲁迅,但由于没有其他的书参照,只读鲁迅的也难真正读懂。而大多数的书被宣布为“大毒草”,“封资修”的东西,说这些书会越读越坏,甚至宣称“知识越多越反动”,对一般人来说,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去读?

这是我所亲历的最严重的一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当然,文革嘛,中华乃至人类历史上最荒唐的10年,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不然何以称为“浩劫”呢?

第二次读书无用思潮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11届3中全会已经召开,文革被正式宣告结束,改革开放思路正在形成,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指导下的中国经济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们的祖国百废俱兴,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种形势下,忽然知识有用了,知识分子宝贵了,大量挺过来的读书人从牢房、农场和作坊里被解放或解救了出来,成了“非农业人口”,成了“工人阶级”即领导阶级的一部分,非但不臭,倒成了世俗眼中的“香馍馍”。大量读过一点书的人能够公平地坐在考场上接受国家的挑选,得以迈进各级各类学校去读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多么令人激动和温暖的话语啊!我本人就是侥幸借此春风骄阳得以拉着时代的尾巴进入了学校读到了书从而改变了个人命运的。那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年代啊!按理说,在这种形势下,读书是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多么明智的选择,可是怎么还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潮呢?这就要从当时的具体情况说起。体制的转型有一个过程,在我国这个过程特别漫长,今天也还远未完成,不像俄罗斯,他们用的是“休克疗法”,而我们叫“摸着石头过河”,强调的是“特色”。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自由贸易,这就出现了私营经济,出现了“个体户”,为了尽快挽救文革造成的经济危机(灾难),国家不但认可私营经济的合法,还从政策上予以扶持。这些个体户自主抉择,自负盈亏,不但没给国家造成负担,反而带来巨大的利润,使社会产生出巨大的活力,当然,绝大多数个体户也似乎一夜之间就暴发了,所以当时就有了个新名词叫“暴发户”。而相当多循规蹈矩的知识分子还在体制之内,他们战战兢兢的还在余悸中呢,还在为自己终于回到了体制中,终于端上了铁饭碗,终于得到了尊重而沾沾自喜谢主隆恩呢,哪晓得抬头一看,别人早赚得盆盆罐罐都溢出来了!再仔细看,他们读过多少书?有什么学问?有什么技术?不过是“胆大妄为”而已,于是心里不平衡了。那时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读书还有什么用?于是不少人从学校、医院、研究所和党政机关跳出来,主动放弃铁饭碗,一头扎进市场,名之曰“下海”。这些人少数取得了成功,成了今天的富翁,多数人被碰得头破血流后又回到了体制内,这是后话。

第三次读书无用思潮就发生在当下,我们大家正在经历着,如果你关心时事并比较敏感的话,你就能清楚的感受到。不知道同学们听说过“教育产业化”这个词没有,这个词有很多高深的解释或理论,但若用一句大白话来解释,就是把教育当成生意来做。这个概念大概在世纪之交提出的,当时当局有高官提出,学术界和民间也热烈讨论过,后来不大提了,当局也回避或否认,但事实上在搞。它的实际结果就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增多了,就业压力加大,矛盾凸出,相关的问题是家长的钱袋掏空了,一些贫困家庭为供子女读书而倾家荡产,个别家长甚至为此而轻生;年轻人中生出了两个新族类,一个叫飘族,一个叫啃老族。在这种情形下,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而来就不足为怪。这次读书无用思潮产生的原因似乎有点特别,表面看来,好像是读书人太多,读书贬值,人才过剩!而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仍然是太缺人才了,常说的人才奇缺这种现状根本就没有得到改变。这里面的问题才真是有点复杂,难得理清。比如说大学生数量增多了,但质量呢?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如何?我们的社会能不能给这些大学生们提供较多的创业机会或出路?如果同学们爱思考,在你们“读书”之余去认真琢磨琢磨,想通了,或许会对你的人生选择大有裨益的。

纵观这三次读书无用思潮,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是对某种制度或政策的社会反应。反应有正有负,读书怎么会无用?这不合常识常理,可见它是一种负面反应,结果是人才的浪费,是一个国家智力资源的浪费。它不但危害了个人的福祉,糟蹋了人的生命,而且扼制了社会的进步,你们想想,是不是?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读书到底有不有用,我们先不要简单下结论。历史的价值就在于为我们提供教训,以便我们在当下抉择中尽量减少或杜绝失误。显然,片面的被歪曲的所谓历史必定会让人得出错误的认识,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抹杀和歪曲历史简直罪大恶极,轻视和无视历史也可以说是愚不可救。扯远了,言归正题。读书有不有用,让我来告诉你们这段历史的另一些事实或另一个剖面。

进入新世纪的10年来我觉得自己与过去相比活得最好,最幸福,真的,我时常暗自庆幸:终于没有枉来这世上一遭!这个幸福不是指所谓的日子过得好,什么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不是的,如果那样看,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时不但物价低,又比较稳定,更重要的是安全,吃的放心喝的放心呼吸的放心,不像现在,哪样能让你放心?随时都可能遭遇不测,你得有这个思想准备。我说的幸福,是说我自己终于有所醒悟,活得有几分明白了!你被注射了麻醉药,或者你成了植物人,就算天天有人喂你养你而且喂养得很不错,你是不是很幸福?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苛,温饱足矣。我更看重精神生活,我不愿像猪那样活着。今天主张价值多元,这是对的,各人有各人的诉求,不该强求一律。有人就公然宣称他就喜欢像猪那样活着,那是他的事,可我不愿。又扯远了。我之所以能得到幸福,是缘于我遭遇到网络,得以读到了我认为真正的好书,是这些书唤醒了我的精神生命,使我不至于老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而终至沉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那份因幸福而激动的感言,我终于真切感受到了,而且我知道,好多好多人他们压根儿就不能享受到,因为他们不读书。

但是我内心也有较沉的伤悲和悔恨,而这伤悲悔恨也是因了读书。这是一种特有的感伤,是因读书而产生的。我读托尔斯泰和雨果,没有这种感伤,那是因为他们是世界级的大文豪;我读康德和卢梭,没有这种感伤,那是因为他们是世界级的大思想家;我读钱钟书和袁伟时,也没有这种感伤,因为他们比我老,是前辈。可当我读到秦晖和朱学勤,(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像刘小枫王小波吴思陈丹青这些人)这种感伤就产生了!因为我发现,他们竟是我同时代出生的人,他们中有的人还稍稍小于我,都属于50后,都经历了同样的折腾和磨难,问题是他们为什么那么富有学问富有思想,那么卓有成效,他们的人生为什么那么精彩,生命那么富有质量!相比之下,我却是如此的愚昧无知,如此的贫瘠萎靡!对他们这些人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我知道了,他们从来就没有放松过读书。在那我说的第一次读书无用论泛滥的时候,他们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他们或因了家庭,因了朋友,因了和当时的某位“坏人”偶然相遇,当然也因了他们自身的警觉和聪慧,他们得到了或拿起了“禁书”“毒草”,在别人兴高采烈唱红歌跳红舞竭斯底里呼口号搞运动的时候,他们却躲到僻静之处静静的读书,默默的思考,殷殷的营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当冬去春来,恢复高考的时候,他们顺理成章的一步就迈进了北大清华复旦南开,成了新时期最早或较早的学士、硕士或博士;而像我,则只能因为勉强的初中学力考上个中等师范。你们说,差距是怎么产生的?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如果……,可惜,逝去的生命没有“如果”啊!

当然,我也有我暗自庆幸的。那就是在我的周遭,在我的同学或伙伴中,自己觉得又是幸运者了。别的不说,就说能读到上面我所列举的这些人的书,能与他们直接的或间接的对话,那我就是我同学或伙伴中唯一的一个了。不是可以的问题,而是能够的问题,只有我才能够。至于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我自认为比他们优越多了。我回家乡,见着几十年前的同学或伙伴,自然产生的就是鲁迅《故乡》中的迅哥儿见到中年闰土的那种感情。这种差别,我认为主要就缘于我的读书。常言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来还真是那个理。

我的小学刚好于文革开始的时候完成,幸运的是此时我已经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阅读了解。文革中,由于小学的阅读激起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尽管这样不许读那样不许读,但我还是偷偷的千方百计觅书来读,管他毒草不毒草,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是书就行,所读到的书大多没有了封面,很多只有半本小半本,有的简直就是所说的烂油渣,上坡(上工干活)时就别在背后的腰带上,一有机会就拿出来读。这样竟读了四五十本小说,遗憾的是很少接触到真正的名著,多是《红岩》《红日》《红旗谱》之类(就这些本来是宣传品的东西当时都属于大毒草,是不准读的)。有人说教育往往是一次次偶然的相遇,我赞同。是的,真正对我的灵魂、智慧和趣味有所触动的就是一些偶然的相遇。记得我读农中时,遇到一个“右派分子”来给我们代几天课,很多同学都嫌弃他,但我们几个却喜欢和他聊天。一天,我突然听到他说了句“其实我们出生后就一直奔向死亡的”,我轰然一懔,这到是从来没听过的话,我当时只知道我们正奔向灿烂辉煌的明天呢,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于是就觉得这老师不简单,下课或放学后就爱和他厮混,就这样我在他那里得到最早的哲学启蒙,开始不满足读小说了,试着啃一些哲学和经济学书籍,像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薛暮桥的《政治经济学》,后来还硬着头皮啃马克思和列宁的一些书,我想,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刻,能得到些许思维的逻辑的习染,那么这次偶然不能不暗自庆幸。我还有一位前辈也是右派,他给我的影响就是读唐诗。他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有机会见面则能听他吟诵和讲解。记得一年的中秋节晚上,在他那小茅屋的小坝子上,他一面吟诵李白的《月下独酌》,一面手舞足蹈表演,还不时的解释玩味,什么叫“无情游”,“邈”字什么意思,他耐心的讲给我听,他说话结巴。看他吃力的样子,口里老是流着涎水,我是又好笑又感动,彼景彼情,至今历历在目。他家离我家百里外,去他那里坐车坐船外还要走一两个小时荒山小路,但我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去拜访他,为的是能和他吹一晚上的牛。后来他把诗集送给了我,我竟然独立地读懂了好多首。须知那时可没有什么详释、鉴赏之类工具书,连字典都没有。记得我独立读懂了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和王维的《渭川田家》(现在看来其实并没真正读懂),到他家去讲给他听并得到首肯后,心里那个高兴得意啊!他还给我吹陶渊明,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没有书,可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叫教育?那才是教育哦!(今天的你们我知道可以背出很多诗歌,但你们心灵里到底有没有诗啊?有没有让你融身其境反复吟哦的古诗啊?你们自己可以扪心自检一下。一个人如果只是口中有诗而心中无诗,那是很可悲的。你们慢慢去体会我这句话。)但他不懂哲学(当时我这样认为),不关心我学哲学,还泼冷水,还讨厌我给他吹的那种哲学。他就喜欢文学。

我想我与我儿时伙伴的命运不同,人生轨迹不同,就在于相同时代中,我们却有着不同的个人选择和际遇;而我和刘小枫朱学勤他们相比,看起来大家都读了书,但书的档次不同,思考的起点不同,读书的自觉程度不同,结果相差就那么悬殊。那么你们想想,归根结柢读书有没有用?

琢磨一下人们在使用“读书”这个词语交流的时候,实际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通常所说的读书,指的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即就业前的准备阶段,也叫受教育阶段(学生时代),你们现正好就在这阶段。人,要社会化,要获取谋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懂得遵守社会的基本秩序或规范,还要能传承人类文明并能有所创造,这些都离不了读书。这个意义上,读书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就是其基本任务或者义务,是应该也必须完成的。但是这种读书又容易给人感觉是一种外在的要求或者压力,往往成为被动的事情,这就容易与人的志趣、爱好等发生冲突,读书成了苦差事,尤其如果不幸遭遇不好的教育的话,读书竟让人苦不堪言,或者徒劳无益。不仅如此,不当的教育甚至会让读书来扼杀人的天生兴趣(比如越读越不爱读书,厌恶读书),扭曲人性,扭曲价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读书的意义。读书也可能毁人,不能不慎。

上面所说的读书说白了就是谋生的一块敲门砖,门开了,砖就会随手丢掉。可惜呀,多数人就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读书的,读书和他的人生就发生这么一点点关系。但是,如果你遇上好的教育,你的读书走上了好的路子,你会发觉读书是件很令人快乐的事儿。读书会让你发现自然是那么美丽,宇宙是那么奇妙,其间的人类是那么独特——形体,智慧,情感,劳动与运动着的世界,真善美与假恶丑,创造与毁灭……而你自己是人类的一员:生命的意义,理想与现实,幸福与悲惨,灵魂与肉体,生与死,自我期许与路径选择……随着读书,这些东西就会在你的脑海里出现,展开,就会铺就出一条柳暗花明的精神旅途,让你在跋涉中唏嘘感叹,激动不已。于是,读书的神奇作用发生了:读书再不是苦差事,而是享受,是幸福,是权利;再不是外来的要求,而是内在的需要;再不是敲门砖,而是生活方式,是心之路,将伴随你整个生命的完成。

什么是生命的完成呢?得先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就人来说,一颗完整的生命应该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本质应该在精神上,因为精神生命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根本上还是精神上的差别。考诸实际,我们会遗憾的看到,很多很多的人他们的精神生命是干瘪的,萎缩的,他们还没有发育健全可物质生命就已经到尽头了!所以世间多有虚度一生的喟叹。那么,生命的完成就是使自己的生命的两个方面都能得以健康的发展,就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品位。

如果生命是上帝给予的,那么他给你这颗生命应该与给予别人的大致同等吧,因为他应该是公平的,不然何以称为上帝呢?那么后来的生命的形形色色千差万别还是应该由生命的拥有者自己负责。一般人与所谓的贤人圣人的不同,就在于一般人自己的精神生命中很多优秀的潜质没有得到开发或激活,如此而已。人由于自身固有的局限,他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只能看到(感受到)他能够看到的东西,要想克服这个局限就只能靠读书。读书就是与高贵的灵魂对话交流,从而唤醒和激活自身同样高贵的潜质,使其健康、完整而富有活力,甚至使其不朽——精神生命得以万世传承。从这个高度上认识读书,恐怕才到位啊!

有人可能会嘀咕,你说得多有诗意啊,可是我首先要吃饭,像几十年去前人们常说的“一切都是假的,肚子饿了才是真的”。是啊,在人处于绝对贫困的时候,这简直就是绝对真理。贫穷让我们低俗、愚昧、野蛮、贪婪、急功近利……穷出来的见识!但是,在正常的社会,绝大多数人不会遭致这样的,还莫说现代,就是古代也不会,如果今天的人们还整天战战兢兢于自己的饭碗,那还有什么人的尊严?还配“人”这个称谓么?问题在于,如果实实在在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呢?我们总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呀?那么请你相信,在你真正的如上所述诗意地对待读书的话,你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你的饭碗问题也自然会得到解决的,你的物质生活会让你满意的。我所说的一系列的变化,是说随着读书,你的观念的变化,视野的变化,个人世界的变化,人格的变化,人生格局的变化,人生轨迹(身份、地位和境界)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必然的,只是时空或具体的方式不同而已。要证明还是靠读书,不信你们去读读一些真实人物的传记,如像托尔斯泰、爱因斯坦、英-甘地、赫尔岑等人的传记或回忆录。

读书是一个大话题啊,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管中窥豹罢了!那么关于读书,同学们你们有哪些经验,哪些困惑,哪些思考,可以挖掘出哪些话题呢?大家放开拘束,大胆思考,交流,相互砥砺,这是我非常希望看到的场面。

读书吧,读书会改变你的命运!(留下个问题:怎样读书?)2010/9/14 下讲预告:说“你”

第五篇:机智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阅读

高效、机智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阅读

朱家尖中学孙云华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表明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教师首先要做到对作品有自己的体会、解读。那种靠一册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来从事教学的做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是行不通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有一则故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在上了一堂极成功的公开课后,有听课的教师问,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小时吧?那位老教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怎样进行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给教师的建议》之《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一个教师如果不想把教学变为乏味机械地照搬教学参考资料,就应当广泛地阅读。一些名师高超的教学水平,正是他们厚积薄发的结果。

下面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论述教师阅读的作用。

一、教师如果缺乏阅读会使自己失去甄别学生误读的“火眼金睛”,往往会把学生的误读当成创新。

《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要求教师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的见解。据此,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解读听之任之,不敢加以批评、纠正。这导致学生对文本的任意性解读、误读的现象十分严重,文本的许多潜在价值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得不到应有的开掘。新课标实施后,误读现象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常见。要解决这一弊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的阅读。

在一堂《西游记》的导读课上,教师对学生以下所谓的“个性化阅读”的肯定,反映了教师自身阅读的不足。

“悟空学成本领后,就大闹天宫,把玉帝闹得团团转,大仙们拿孙悟空没办法,孙悟空却象没事人一样逍遥自在,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却不知天外有天,如来佛一掌就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可见孙悟空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第一打还可以说本领高强。但第二打一棒下去,白骨精逃得无影无踪,而自己反被唐僧责备,表现出孙悟空卤莽行事。第三次,白骨精又化成一个在家等女儿和老伴回来一起吃饭的老公公,想把孙悟空从唐僧身边赶走,孙悟空明知又是那白骨精变的,没有思考,又一棍下去,结果上了当,被唐僧赶走。这显示孙悟空做事不计后果。” 这种解读,同鲁提辖知法犯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缺乏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武松打虎》、父亲缺乏交通安全意识《背影》一样,体现了中学生习惯于从现实生活出发,用现代的眼光来推测文学作品的形象,缺乏从作品整体的角度、作品的背景来解读。在教学中,教师在肯定学生质疑精神的同时,理应指出他们的误读,指导学生明白文学名著其自身固有的价值,孙悟空“神通广大、不屈不挠”的形象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由于教师自身阅读的不够,把学生的误读当成创新。

二、教师阅读能激发教学机智,产生课堂生成。

不少教师总是忌讳学生课堂的节外生枝,因为它打乱了教师的预设。其实学生的节外生枝,有时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产生比预设更佳的效果。这一课堂机会的把握,教师的正确

引导,离不开教师的阅读。一位教师在教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下面一段生成很好说明了这一点。

师:下面请同学说说老大臣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众):昏庸、愚蠢、不诚实-------

不料一名学生争着举手说道:老大臣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人。

(这一结论大大出乎预料,学生的回答是认真的,并非瞎起哄。)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老大臣说谎其实是出于无奈,如果他说看不见这衣服,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愚蠢的、不称职的人,这样他就会丢掉职务。出于自保的考虑,我们不应过多责备。

下面竟有不少同学响应:

“别人都在说谎,我如果说真话,会倒霉的。”

“如果一旦被认为是愚蠢的、不称职的,有可能被皇帝投入监狱,甚至处死。”

“如果我是大臣,我也会这样说。”

“历史上就有许多说假话升官,老老实实遭殃的例子。”

一时间,这一个昏庸、愚蠢的大臣成了一个值得同情的人。

对学生这一 课堂上 的节外生枝,反映了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方面的不足,更体现了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执教者觉得是一个值得化时间去探讨的问题。所以,执教者打算不按备课的预设来上课,要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执教者决定抓住“老大臣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这一问题来深入探讨。

执教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同学说历史上有许多说假话升官的例子,能具体谈谈吗?”

生(1)讲了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

生(2)讲了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的故事。

师:两位同学举了两则很好的例子,老师要问,赵高和秦桧虽然一时得了意,但是在你的心目中他们是怎样人?

生(众):陷害忠良,祸国殃民,遗臭万年,师:是的,这些说假话的人,无不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在西湖的岳坟前跪着秦桧等的铸像,留下了“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诗句。像这样的人,值得同情吗?

学生纷纷议论。

教师见状,趁火打铁,“历史上许多敢于说真话的人,虽然遭受一时的打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他们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却赢得了后人的敬仰,青史留名,大家能举例说明吗?”

生(众):屈原、……、彭德怀

教师抓住彭德怀的例子,谈了浮夸风给我国带来的血的教训。

这堂课虽然临时生存了对“老大臣”这一形象的辩论,看似偏离了原来的预设,而其实,通过分析学生认清了“老大臣”这一人物形象,加深了说假话的危害性的认识。通过分析,明白了《皇帝的新装》的深刻含义:呼唤人人们要敢于说真话,要保持一颗童真的心。学生明白了在今天还有许多说假话的现象及这种现象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期待都做敢于说真话的人。

面对课堂上学生的节外生枝,教师课堂机智不可少,但这种机智不是凭空的,它主要源自教师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三、教师缺乏阅读的课,也必将是缺乏兴趣的课。

缺乏阅读,教师只能将教参上的答案搬到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热情降低了,对作品的多元解读被教参的一家之言代替,鲜活的语文课被枯燥乏味的标准答

案所代替。教师只要一册在手,便可以在课堂呼风唤雨。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知识贩子,只是把权威的理解搬到课堂上。在这样的课上,学生发现,教师问题的答案,参考书上都赫然在列。学生明白,只要参考书一册在手,课堂就是不动脑筋应付老师的提问也能游刃有余。于是乎,“聪明的学生”便参考书人手一册,语文课便成了可有可无。在这样的课上,不要说“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就是语文教师的存在也成为疑问。

语文的魅力,离不开语文教师深厚的修养,优秀的语文教师正是凭借着丰富的专业学养去征服学生,得心应手地驾御新教材,把课上得引人入胜。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话:“教师进行劳动和创作的时间好比是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东西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参考书目:《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新课程解读》(北师大出版)

《现代教育理论》(扈中平主编)

下载从教师灵动的课堂教学机智说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教师灵动的课堂教学机智说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课堂教学机智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机智: 所谓课堂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有关教学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机智是一种教学能力,是一种巧妙处理......

    课堂教学机智,吹皱一池春水

    课堂教学机智,吹皱一池春水 无锡市雪浪中学 戴明 一、教学机智的重要意义 有一次看电视直播,主持人给甲、乙两位男嘉宾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女朋友过生日,当打开你送给她的礼盒时......

    教师的幸福感从调整心态说起

    教师的幸福感从调整心态说起 发布时间: 2014-1-22 19:14:00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想要几小时的幸福,就去喝醉吧;如果你想要三年的幸福,就去结婚吧;如果你想要一辈......

    从美国教师关注广东历史说起

    从美国教师关注广东历史说起陈乃良 4月下旬美国纽英伦地区六个州20多位中学历史教师专程去到广州,探访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及其发生地,着重访问了广州市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

    思想汇报:从雷锋说起

    从《离开雷锋的日子说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敬爱的党组织:继上次党支部大会之后,这个周末我再次观看了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也再次地为之感动。在此我想将我的一些个......

    从林则徐禁烟说起

    从林则徐“禁烟”说起 旬邑县逸夫小学 王晓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2、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图片的故事,教育和引导小学生远离毒品,提......

    从读一本书说起

    从读一本书说起„„ ——谈快乐阅读伴教师幸福成长 和老师们一起重温语文课本上的一首小诗: 神奇的书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 能像一册书籍/ 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也没有一匹......

    从抗日战争大戏说起

    从抗日战争大戏说起 我非常喜欢看中国军事题材的书籍和电影、电视剧,特别是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几乎都愿意看,从中体验战争的残酷和对小日本的憎恨,只可惜我没有生活在那个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