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是否应该扶老人的问题探讨
关于是否应该扶老人的问题探讨
上次课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讨论,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首先,我们从被灌输的是尊老爱幼,做人一定要善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向他们伸出援手。然而在现在因为出现了一些老人讹诈等事件,让我们对“帮助他人”避之而不及。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个别事例,就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不可以把社会的每个人都想象的太阴暗。我们不能做一个冷漠自私的人。针对是否该去扶老人,我们应该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去帮助老人。
我认为我们应该注意:1.不要轻举妄动,发现老人摔倒,及时拨打120,向路人求助。尽量不要个人行动。2.如果自身不具备任何医疗常识,千万别擅自将老人扶起,这样可能会加重老人的伤。
由于我们现在缺少相关的法律保护,所以帮助别人要注意保护自己,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做一个冷漠自私的人,这是对一个人道德的考验。
第二篇:扶老人
做现代社会的活雷锋有点难!
小事件折射大问题
今天你扶老人了吗?也许立马有人苦笑:现在哪儿还敢去扶老人呀,那简直是个雷区。尊老爱幼难不成真成了书本上的铅字,成了我们表彰各种先进的托辞?
好心却没好报
这不,9月2日,武汉的李老汉摔倒在地上,过往行人纷纷扮演所谓的看客、拍客,却无人敢扶老人一把,最终李老汉窒息身亡。
近来,类似事件一直见诸报端、网络,大家也紧追不放,“扶老人”这三个字足以吸引众人,那么再加上“扶老人反被诬”这个关键词呢?就在笔者行文时,又搜索到另一条新闻,9月16日下午,一位90多岁的老人在公交站牌旁摔倒,刘女士正好骑着电动车经过,便下车扶起了老人。刘女士也是很小心的,扶起老人的时候请周围的几位路人为自己作证。而老人也连连说“姑娘,我不会赖你的,你是好人。”感谢之情溢于言表。此时,剧情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待刘女士将老人送到医院后,老人却改了口,声称,刘女士是肇事者,是刘女士撞了她。这种场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也难怪众人甘愿充当观者,如此吝惜自己善意的举动。
老人摔倒,大家为什么不去上前救助,为什么在救人的时候还要为自己找在场证人呢?我想,在说明这个事儿之前,咱们有必要把“彭宇事件”拿出来说说。
2006年11月20日,南京一男子彭宇因搀扶摔倒老太太,反而被告上法庭。南京市鼓楼区法院按常理分析对彭宇案做出的一审判决,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10日内给付。此案一出,立即引来各方讨论。也许,从那时起,“老人摔了能不能扶”就慢慢在成为一个大家头疼的事。很多专家都称,彭宇案的裁定,无疑让大家觉得,好人做不得,社会影响是极其消极的。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那么,遇到摔倒在地的老人要怎么做?有了那么多前车之监,也许遇上这档子事,大家会有纠结。试想,如果是青少年,他们必然会前去扶起老爷爷老奶奶。你若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还有可能笑话你。做这些事需要理由吗?在他们的脑海里,乐于助人就是好孩子,即便捡到一分钱也会想要不要交给警察叔叔,他们心里都住着一个活雷锋。
网上相关的讨论甚多,尽管媒体一边倒的消息在一定程度上有为社会上的围
观心态作解释的意思,也不是没有一些异见者,力图为治愈大众的“扶老人恐惧症”。作为现代社会的成年人,大都接受过文化教育,面对老年人摔倒在地,竟然无动于衷,甚至怀疑老人是不是动机不纯,因为担心被老人赖上脱不开身,传说中的法律责任成了自己的思想包袱,便将自己那份善心隐藏,少了一份善行。路人一念的犹豫,很可能一条生命就已失去。但是,我国传统的文化传统教育我们心要“仁”,行且“善”。再者,试看时下的哪个城市不在征评所谓的先进文明城市,佩戴红肩章的城市志愿者、条条标注着“争做文明城市”的红幅映入眼帘。可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甚至抛弃了“救死扶伤”的传统,甚至要不要救人都拿来讨论,这难道不是教育的败笔,社会的悲哀吗?
对此,有些学者担忧,如此情况恐怕是社会诚信系统出现了症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价值观趋于多元化,更注重实用和功利,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竞争机制、法律法规又尚未完善,经济领域的一些不端现象如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来。
在如此背景下,人与人多之间堵了一面墙,民众对社会、对他人不信任,甚至产生恐惧感,救不救老人真有可能成为一个问题。但有一点必须强调,麻木的众人心会传染,会扩散,还会恶化,只怕到头来,扶老人容易,找人心难。
缘何老人成了烫手山芋
前面粗略分析了围观者的问题。老人作为事件的主角无论如何都不能避而不谈。
诚心诚意去扶助摔倒的老人反被诬赖,也许单单这信息就让我们觉得,老人们的行为玷污了“老人”这一我们尊敬的称呼。因为即便在公交车上给老人们让一座位,他们还会连忙说上好几个谢谢,而且老人在我们心目中是温和、亲切的代名词,为何会这些“老人们”的行为如此颠覆,让人心寒。很多网友都表达了这种气愤,甚至编造出了“老人必修跌倒求救语排行”,1.这里有摄像头,别怕!
2.没人撞我,我自己摔倒的!3.我是离休老干部,看病免费。4.我儿子是大款!
5.我是华侨,不赖人!6.我有存款千万,救命啊。7.我住汤臣一品,谁帮我回去。
8.老了不中用了,今天都摔三回了。9.扶我起来,我没事。10.谁来帮帮我!这被网友疯狂转载。
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严重,意味着摔倒的老人在比例上会越来越多,而情绪解决不了问题,唯有抓住事情的本跟原因,才会有结果。
从表面上看,拯救老人反被指控这一现象是道德的缺失,善良在渐行渐远。根本原因是怎么样的?有学者指出,这是我国当前医疗保障不健全所致。因为去医院要花钱这个大家都明白的事。现如今,去医院检查随便一个日常小病就得准
备几百块,更何况住院的各种莫须有的检查和高档药品。假如去医院看病住院不会让我们的国人觉得是件支付不起的事情的话,奈何那些老人愿意去赖上那些好心救助自己的人呢?
看病难虽说多次在各种政府会议上被提出、被商议,却也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际的解决,多少看不起病的人被医院拒之门外,最后因为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而结束了人生,更有如当今讨论的在大街上“诬赖”帮扶自己的老人们。
对于摔倒在地的老人,行人该如何行动,老人又该如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抹痛。行文至此,笔者斗胆想说,如果任何一个人在大声谴责那些围观者或者老人之前,先停下来想一下:如果我是他会如何?”事实上,这种将心比心的同情想象力,也许才是一个美好社会之和谐稳定最重要的元素。
纵然,这个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却引起了全国性的大讨论,而且还越炒越热,越热越炒。如此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学家、法律学者、心理学家乃至政府人员深切关注的大工程。
“微”言“危”语
小编特意在微博上搜集了一些网友的留言:
安家传媒-刘俊杉:多行善,行善也不易啊。
逍遥游TIANXIA:古代先贤和圣哲们的预言都提醒着人们灾难的到来。
安依夏之花:不扶对不起良心,扶了又怕对不起自己,难!
ingrain:哎,估计是为了医药费的事,只能说国家保障体质也不健全。
衣衣达人秀:老人们呀,你们要自重,不要拿别人的好心来当驴肝肺,害人害己,这样下去,未来的老人们将再也没人敢去扶,现代社会做好事的成本太高。。黑色小麦xm:现在的老人家怎么都这样,在公车上会给老人让座,在路上老人跌倒是不敢扶的。
凤凰卫士豹子爹:可悲!近期在讨论中国人路见老人摔倒要不要帮助的话题,更可悲!不团结的结局!相互漠不关心的结局!
一通兮:当我们强烈弘扬爱国主义英雄的同时,身边老人摔倒没人去扶,这是为什么?是我们的教育有错误还是我们的社会风气坏掉了?又是谁是始作俑者?小池:新媒体的发展,在增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无意中放大了这些事情,很多网友不假思索地乱传乱说,造成了不敢扶老人的舆论。其实,大家应该多点冷静和思考,毕竟社会上还是好人多。
第三篇:辩论材料_是否应该送老人进养老院?
是否应该送老人进养老院? 关键词:
送:什么意义上的送?完全意义上不带任何条件的送吗?这个是关键点。我们可以分一下层次回答这个所谓的送。
老人:我方的观点应该是有一定自主能力,而且经历了时间的磨练,经验丰富足够的老人群体。因为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做老人可以自主主动选择去养老院,而避免对方说我们不尊重老人等等方面的陈词。
养老院:我们要了解养老院的概念(让老人安享晚年,具备一定的配套设施,有专业的护理人员的老年人住所),还有养老院的种种好处,有什么硬件啊,软件啊,等等。我就想到有:专业的医疗队伍,丰富的娱乐活动,同龄相聚的陪伴,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等等。具备休闲,娱乐,学习,交友,疗养等等功能。 家:针对对方的可能有的观点,如亲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方可以下这么一个定义:父母在哪里,牵挂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交际关系等:要避免对方在这方面下功夫,比如说打破旧的联系关系,交际能力下降的老人难以在养老院建立新的交际网络。我们可以利用养老院的优点回说,在旧的关系中,未必一定有像养老院里面的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平时聊天谈心还可以,但是如果出现了什么紧急的状况,他们能否及时处理。另一个方面,我们要注意关系是中性的,如果说对方表示在养老院难以建立良好的交际圈,那么就反问他们,在旧的关系中就都是友好,和谐的关系吗?
孝:什么是孝?孝的评判标准到底是什么?难道说,把老人送去养老院就是不孝?把老人留在家里不管不理就是孝顺? 子女的孝顺:是一个中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一些问题。比如送进养老院,家庭养老是否温馨,等等。 行孝:在养老院,子女也可以适时表示他们孝心。
亲情:对方一定是拼命地往感性哪方面凑,我们在和他们讲理性的同时,也要发掘我们在感情上的筹码,比如说,养老的社会化,带来的其中结果就是丰富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感情(医务护理人员与老人,养老院的老人们,还有不时来养老院的是志愿者,等等),而我们的父母一定只能是接受自己的关爱吗?让社会上的人都尊老爱老,不是很好吗?
传统伦理与社会趋势: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下一些以往的,沉重的包袱了,比如说“养儿防老”,送老人进养老院就是不孝,会被人笑话,都是老人不愿意的,等等。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现实问题:
1.留守老人(城里的子女如何照顾得到乡下的老人呢)2.人口老龄化——家庭负担——421家庭——社会养老的必要性 3.农民工问题——农村养老
4.房价——房子根本住不下(很现实的问题,不要让对方说什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房子虽小但可以很温馨的P话)——居无定所(何来的幸福家庭的感觉??)——(反方)经济能力(不要随便用啊!!没有经济能力怎么支付老人院的费用!!)5.(反方)大量事实可以证明老人不愿意进入养老院——怎么说?社会趋势啊!!我们要继承传统的孝文化观念,但是,要在行孝的形式上有所创新啊,跟不上时代的行为和思想注定是社会发展的羁绊!!
6.新型的社会养老形式,比如上门服务等等,我们不能否定,用养老院的种种优点来反驳! 亲,要补充啊!!!
我方立论:参考一下辩论赛上的,但是一定要有所修改!!反方观点:
1.《常回家看看》。(应对:改为“常到养老院看看”)
2.老人角度:比如说老人孤独,感到有伤自尊的心态,所以不愿意去!!(应对:还是回到前面说的传统伦理与社会趋势上,并不是大多数人认同的就是真理,就是符合时代的潮流,有时候我们就是要去克服一些所谓传统的东西。);
3.老人角度2:觉得子女没时间照看自己,害怕连累子女,所以勉强自己去,不是真的愿意;(应对:不就是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吗?!)4.托儿养老的小故事?!(应对:第一,请问对方辩友,故事中的小孩对托儿所,养老院的排斥思想是谁给灌输的?还是这已经是社会的诟病呢?第二,如果父母因为工作忙碌把子女送进托儿所,而子女却是因此把父母送去养老院,这是孝还是不孝呢?即使留在这样的子女的家里,会幸福吗?)
5.把养老院展望得很完美。(所以社会养老才需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并且从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完善)6.家的定义 7.旧的交际关系网络
8.进过调查研究,养老院里的老人患抑郁症的几率大得多!!(应对:那么请对方辩友也去调查一下,居家老人因中风、心脏病发等猝死在家里的机率又高不高?这里涉及养老院的优点之一)9.新型的社会养老,上门服务
(应对:相对于养老院24小时的服务。那么请问你们所说的护工何时上门,又何时让你们的父母再落回孤独无助的状态呢?)10.邻里生活圈里有医疗人员(当今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医护人员吗?你能保证老人身边一定有医护人员?)
11.自己可以学一些医疗知识(考虑到专业性的问题时,请问你是否愿意让一个只懂皮毛的人给你急病的父母做治疗吗?)12.对于一部分人群,他们不得不接受养老院的时候,养老院是有必要的!(应对:养老院的好处啊!)
13.为了明天的名车豪宅,我们可以心安理得,理所当然地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吗?(应对:我想请对方辩友思考一下,第一,把父母留在家里就是代表自己没有追求吗?第二,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就一定是在追求名车豪宅吗?你是否想过有这么以为环卫工人在忙碌完一整天后,回到家是否还有精力照顾家中老人的起居?)我想到的死角:
1.养老院有存在的必要吗? 2.孝的评判标准到底是什么?
3.如果地域空间真的可以冲淡亲情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还有一句话叫做“血浓于水”呢?
4.养儿为防老,但总有子女不孝,那么在这样不孝的家庭中老人感觉不到家的温暖时,对方辩友为什么还要封杀社会的温暖? 5.但我们子女想要父母得到更科学更细心的照料是,由于怕别人的非议而不敢开口,而我们的父母想要更踏实的享受夕阳的美好时,由于怕给子女担上不孝的恶名也没轻易开口时,这是为什么呢? 6.几句古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鳏寡孤独皆有所养”„„
第四篇:要不要扶老人
社会道德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其实将该指南归因于扶老人反被诬告事件,只是个不太美丽的误会。因为该指南指导的是正确救助跌倒老人的医学急救技术,而非如何防止救助老人却被诬告为肇事者。而正是因为老人身体情况的特殊性,对老人跌倒时的救助方法就尤为重要,一旦方法不当很可能救人变伤人,好事变坏事,所以出台这样一个扶老人技术指南为救人者提供技术指导确实有其必要性。“要不要扶老人”是个道德问题、法律问题,但“怎么去扶老人”却是个技术问题。卫生部的“跌倒指南”起码默认了一个前提 就是“你要去扶老人”,然后才教你如何做到更科学、更合理,免得好心办坏事。有人说,卫生部这个“指南”提出了一个“很坏”的原则,就是“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这是给不扶老人者提供冠冕堂皇的“特许借口”。对这样简单明了的技术指南如此吹毛求疵、故意歪曲,让笔者怀疑其理解水平、助人诚意。这样的指责对卫生部来说其实并无道理,卫生部从自身职责和专业的角度,对老人跌倒后的救助发布专门的干预技术指南,无论如何也应该是尽职尽责的表现 至少,对于频繁发生的老人跌倒事件,卫生部没有坐视不管而是积极介入,应该得到舆论的肯定,而不是冷嘲热讽。网友应该追问的是司法部门,是否也该像卫生部门学习学习,通过发布对相关案件的判决阐释以及相关司法指南的方式来进行普法教育,从司法层面托起社会的道德底线。事实告诉我们,如何扶起跌倒老人,不仅医疗视角上要防止不帮倒忙,法律视角上更需规避惹祸上身。倘若司法部门也能仿效卫生部门,给扶起跌倒老人开出一个干预司法技术指南,告诉人们该怎样做才能既做了好事又不至于惹麻烦,惹祸的担忧和冷漠的借口就将不复存在。对于少数那些确属“为老不尊”的人来说,这事实上也是一个有力的警告:扶起跌倒老人的干预技术传授越多,敲诈诬赖的成功可能性就越小,而且还要因此承担法律的责任和名誉的损失。
老人跌倒无人敢扶、无人愿扶,绝不只是一个纯粹的道德滑坡问题,还是一个法律问题与技术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以积极的作为来充分遏制社会道德的滑坡。
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则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的道理,那就是有奖有罚,奖罚分明,放在社会道德层面上,即扬善与惩恶,缺一不可。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积极弘扬,以便让更多的人传承与发扬,反之,对各种形式的“恶”自然也不能仅仅谴责了事,在“扬善”的同时必须“惩恶”,惟有如此,“善”才能越来越多,“恶”才会越来越少。在各种老人跌倒的事件中,虽然不排除个别老人年老眼花,无法准确辨认出肇事者,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存在想找个人负责的心态,这才导致“好人反遭讹”的事件层出不穷。对于这样的老人,我们不能以怜悯、同情心放之任之,因为无论在法律面前还是道德层面都应该人人平等,只有“恶”得到惩处,“善”才能发扬光大。
从这个角度说,治疗“扶老恐惧症”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对扶老人的行为需要大力提倡,一方面对扶老人反被诬陷的现象必须严惩。遗憾的是,在各种铺天盖地的“扶老”事件中,似乎还没有任何一起“恶”受到惩处。所以,“扬善”与“惩恶”需并驾齐驱,这需要政府、司法、行政等方面形成合力,社会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首先当然是司法部门,因为一系列“彭宇案”,都与未能说服公众的司法判决有关。面对种种指责和怨愤,司法部门应该站出来进行解释,消除舆论的误读和公众的误解,而不能任由那种“以后绝不再扶老人”的负面情绪蔓延。
然后是宣传教育部门,面对公众“不敢再扶老人”的情绪,应有正确的引导。比如告诉公众,无论如何“救助摔倒的老人”都是应该的,即使判决不公,那也只是小概率事件。真正的道德信仰者,扶老人是良心促使自己做出的选择,而不会为别人设置什么义务。
第五篇:老人摔倒扶不扶
“老人摔倒了,扶不扶?” 调查问卷
性别:年龄:职业:(如:学生、工人、农民等)
1、如果看到老人摔倒在地,你是否会将其扶起?()
A、不考虑后果,毫不犹豫将老人扶起
B、会扶起老人,但要先找到路人作见证或拍视频
C、不敢扶老人,因为怕诬陷成肇事者
D、不会扶起老人,又不是自己撞倒的2、如果你将老人扶起,但老人却说你是肇事者,你会怎么办?()
A、就这样算了,决定以后不再扶
B、找他算账或打击报复
C、找有关部门帮助,要还你一个清白
3、你觉得是什么驱使老人诬蔑帮助他的好心人?()
A、生活无保障
B、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C、自身素质低
D、法律没有很多的保障施救者
4、如果有好人扶起摔倒的老人而被诬陷,而你是目击者,你会挺身而出为其作证吗?(A、会,不能助长歪风邪气
B、不会,不想给自己添麻烦,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5、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信任危机”?()
A、人们对金钱和道德认识不清楚
B、自身素养低
C、因为前面那些被讹的案例
6、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减少“老人摔到无人敢扶”现象的发生?()
A、加大宣传和教育
B、加强法律惩罚制度
C、完善老人福利保障制度
D、奖励施救者
7、如果你是一位老人,你要对广大朋友们说些什么?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