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如今,网络对我们的影响日益趋增,网络在很大水平上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业,人格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教育干预,有可能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发展为人格障碍、精神障碍或违法、犯罪、吸毒。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
1.此研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青少年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再加上自制力较弱,很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浏览不健康的内容等。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2.是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需要。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很多家庭购置了电脑,可是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对网络游戏等特别着迷,于是家长对网络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忧。担心孩子受到网上有害东西的影响,怕孩子交友不慎,上当受骗,心灵受到伤害。有的父母为了在家办公方便,不得不使用电脑---当今社会的必需品。可是面对种种问题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把电脑锁起来,有的甚至干脆不买电脑。可是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化的需要。现在国内外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可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青少年对网络的痴迷与喜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了困境。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学校想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必须了解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4.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就未来人才的重要因素,而当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诸多不利的影响,未来人才的素质的提高必须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
二、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
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一种社会环境,指的是互联网的影响下的社会环境,与互联网有关的一切因素。它是一个动态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物理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局域网以及与此互联网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等。人文环境是指:通过网络,校内外、课内外、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都实现无缝链接,它可以使教师、家长与学生或更多人交流,能实现同步、异步的民主、平等交流对话,进行发展性评价。从小的角度看,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理解,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即赛伯空间。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但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网络环境更多的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的组合。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而心理是否健康收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网络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我们以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关于人的研究不同水平的划分(生理水平、心理水平、社会水平)、维果茨基关于心理机能的理论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为理论依据,并对教育心理学专家、大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将学生心理素质归纳为认知因素、个性因素、适应性因素三个维度。认知维度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操作,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个性维度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对待活动,虽然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和监控调节作用,是心理素质的动力成分。适应性因素是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改变环境,使自己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变化相一致,他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我们借鉴美国心理学家格兰特追踪研究个性适应的结构成分,结合学生的实际,认为适应能力主要包括身心协调、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挫折耐受力等因素。目前,我国公民信息素养普遍偏低,网络与信息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尚未形成,网络中充斥的色情、暴利、游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和谐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研究目标,内容及其难点
研究目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的影响。
1、利用网络技术创设生动、形象、可感的思想教育环境,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2、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网络教育模式,净化网络环境,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研究内容:
1、网络环境的主要特点。
2、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青少年网络过度使用的问题的研究;
4、研究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5、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因素的研究。
难点:
1、青少年多处叛逆期,心理素质基础并不良好;
2、我国网络心理教育机制极其落后。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研究思路:
1、了解网络环境下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测量法和实验法;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交流平台的建设,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资料整理法;
3、研究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探索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采用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创新之处:
1、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2、以校园网为依托,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3、启动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4、加强对网络的使用监督,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五、研究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主要学习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加强对文化传播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的学习,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及标准,这是我们亟待加强的理论知识。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核心小组,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网络知识培训
2、研究阶段(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通过方式方法调查分析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对调查所取得的一手资料精心梳理、统计,排查规律性的、深层次的原因,研究网络环境、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的机理,寻找克服不良影响的方法,也就是消除不良影响的对策。
3、总结阶段(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收集各方面、各阶段信息,进行认真综合分析,边实践边总结,将研究成果撰写成文,编辑文集,撰写结题报告,接受专家组鉴定和验收。及时发现不足,完善总结。
六、参考文献
1、马和民、吴瑞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2、李萍、沈浩、涂雄悦著,《网络与孩子教育——献给中国所有的父母与孩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3、吴增强、沈之菲主编,《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
4、《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5、《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6、姜智编著:《教育心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版;
7、朱智贤主编:《儿童教育心理学讲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8、施良方著:《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1;
9、冈林桂生等编著,何宗传译:《教育原理和心理》,辽宁教科所,1979;
10、乐国安著:《论现代认知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第二篇: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研究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车辆与信息工程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
会
实
践
调
研
报
告
学院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专业车辆与信息工程系
年级
组长
组员彭家林、黄俏如、吴浩谦、周志标、唐焕标
日期2013 年 1 月 20 日
目录
活动课题................3
活动目的................3
活动时间................3
活动地点................3
活动成员................3
调查手段................3
关键词...........3
我国互联网使用情况.............3
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4
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4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5
个人的心得及对策建议...........6
活动课题: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调查与分析 活动目的:为了更深入去研究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通过深入社会去调查和找出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一些可行方案和对策。希望能借此帮助更多的青少年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和挽救一些误入网络的歧途的青少年,让他们重回网络的正道。
活动时间:2013年1月13日-2013年1月19日
活动地点:农村、城镇
活动成员:陈继往、彭家林、黄俏如、吴浩谦、周志标、唐焕标 调查手段: 社会问卷、网上查找
摘要:21世纪是高新网络的时代,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思维方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计算机信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慎重对待网络,正确地去使用网络。
关键词:网络问题,青少年,不良信息
一.我国互联网的使用情况
根据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3.38亿)、宽带网民数(3.2亿)、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万)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1.55亿,占网民的46%,半年内增长了32.1%,增速十分迅猛。CNNIC《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在娱乐、信息和社交类使用上比例较高,除了论坛/BBS外,这三类网络应用在网民中的普及率均在50%以上。其中,娱乐类网络应用在长期高速增长后趋于稳定。网络音乐应用排名仍保持第一,使用率半年增长1.8%;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增长迅猛,半年内增长了10%,使用率下降1.9个百分点。网络购物的用户规模在经济危机中逆势上扬,达到8788万,半年增加了近1400万用户,而网上支付用户半年使用率增加4.8个百分点。不过交易类网络应用水平仍然较低,相对滞后。CNNIC《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和宽带网民规模增长迅猛,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8.5%。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同时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和对网络的信息的好奇。上网如同吸白粉一样会上瘾的,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络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为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而言,这些影响更加严重。
1、在认知方面
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诱导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因而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想象过于虚幻与生活背离。
2.在人格方面
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使人产生亲密感。而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事物都无法具备的。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富裕,希望展现自我。他们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自我监控能力又不强。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为了宣泄、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互联网成为其沉醉的场所,有的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
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有报道指出,由于计算机作业面高度欠佳,显示器的高度、角度不合理及缺乏合理的支撑,加之不合格或不合理的网络用品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危害。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也明显偏高。
三、个人心得及对策建议:
我认为,网络有如一把双刃剑,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与应用,网络会帮我们以更快、更便捷的途径达到我们的目标;而错误对待网络的存在,会致使我们沉沦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无法自拔。如何能在发挥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消除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应是各界应该关注的问题关键所在。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各职能部门应加大管理执法力度,加强对网站、网络虚拟社区等的信息管制,加大对网吧这类公共场所的监管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的规定,从而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学校与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道德培养,以及对针对网络相关方面开设网络教育培训课程、网络道德素质课程等,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上网心态,对网络的负面影响做好预防措施。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更甚重要,在网络开始普及的年代,作为家长更应该正确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提高孩子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免疫力,早一步为孩子打下“网络预防针”。
3.青少年自身应该增强意识,培养自己的抗干扰力、克制力与免疫力。网络信息的多姿多彩,很容易使青少年沉迷其中,而网络上存在的不良信息,更会令心智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堕落而不能自已。只有加强自身道德素质、提高自我监控能力、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以及与不良网络行为作斗争,才能避免滑入网络负效应的泥沼。
总而言之,网络的双面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利用好网络,为青少年生活与学习提供积极作用,同时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荼毒,将是未来长久的努力过程。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努力,共同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的成长给予积极的条件。
第三篇: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的信息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网络时代。随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网络给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无以伦比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它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和感染着现代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网络的应用已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尤其是我县的中小学,从小学起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并且不少家庭也为孩子购置了电脑,让学生参加各类网络学习班,运用网络学习知识、接受信息。但是从网络刚一兴起,老师、家长就发觉它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小学生的社会化认知水平较低,他们不能很好的把握网络上对与错、事与非等等,从而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就显得如此重要。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 小学生上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据有关统计表明,上网年龄有降低趋势,18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所占上网人数的比例从2000年7月的1.65%跃增至2001年1月的14.93%,人数从27.9万增加到335.9万人。56%的高中生,36%的初中生,26%的小学生经常上网。随着社会的发展,上网年龄降低趋势仍然在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精彩多变的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和创新思维的平台,这是当代教育分享科技进步成果的表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小学生在享受网络带给的丰富精神大餐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其负面的影响,网络成瘾也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
——据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5年年底,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11100万,其中18岁以下的用户占上网人数的16.6%,人数从2001年1月的335.9万增加到1800万。不久前,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将社会的目光又集中到了网瘾问题上。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瘾群体比例为9.72%。当代青少年作为一个网络群体,因为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而受着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的巨大影响。小学生上网的情况更令人担忧。表现在小学生对上网十分的向往,向往网上的五彩斑斓的新世界,但是网络上的一些不好的(如:游戏、暴力、色情等)又时时刻刻影响着小学生,因为小学生的社会化认知水平较低,他们不知道如何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经常以一种矛盾(向往、害怕)的心理上网,影响孩子的身心。据调查,网瘾青少年更偏重于“玩网络游戏”。迷恋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甚至色情网络的事却时有发生。网络成瘾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荒废学业,更重要的是引发一系列深层的社会问题,精神病、退学、自杀、犯罪„„使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数据和现实表明:网络已经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关注网络文化的发展,分析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素质产生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已经是一种社会问题而不是个别的现象,必然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小学时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现在我县城区学校,已实现了“班班通”,网络接点数超过100,先进的网络系统为教育教学构建了现代平台。然而,网络带给学生的冲击,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网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等一系列问题尚未等到解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小学生能有良好的素质主动、自愿地顺应社会需求——既提高小学生的社会化水平,以实现人的自我健康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协调;又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网络环境与心理健康
1、网络环境
环境总是与一定的空间或范围有关,有大有小。从小的角度看,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去理解,网络环境也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
2、心理健康
小学生健康心理指的是小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乐于劳动,具有应有的责任感,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自信、自主、自强;能够较好地与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调适;能与他人(包括家人、社会上的人、老师同学等)和谐相处,以上这些特点应与儿童的年龄相符。此外,应具有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且心理和行为与自己的性别身份相符,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这样才是真正的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也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其次、情绪稳定与愉快,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行为协调统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五、良好的适应能力,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健康具有人类健康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成为我们所处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里:李千户镇小学4——6年级学生及部分家长和相关教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2、研究方法:调查法。学生及家长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访谈法。教师主要以访谈为主。
四、在网络环境下李千户镇镇小学高年级学生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已在学生中形成了一股热潮,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互联网对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的影响、迷恋网络的原因,我们于2012年12月,对学校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上网情况作抽样问卷调查,测查结果如下:
1、上网的目的:在调查中发现,有62%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玩游戏,有20.4%的学生是在聊天。只有9.4%的学生上网是查资料,而且在查资料的同学中还有一部分是找动画的相关资料的,还有约4.8%的学生有意或无意地进入一些不良的网站,如黄色或暴力网站。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有很多同学都是通过电话申请QQ、冲值Q币等。
2、上网地点:上网地点比例较高的是在网吧,占总数的52%,其次是在家里,占总数的29%。其他地方只有19%。这说明现在上网的地点仍然还是在公共网吧里,很多学生上网并不被家长或者学校老师所知道。
3、上网时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学生上网一般选择在双休日、放学回家时,平均每星期上网时间为2—3小时,做到有节制与适度;但有15%的学生痴迷于网络之中,难以自拔,每星期上网时间至少7小时,几乎是天天想去。
4、了解网络:在调查对象中都已经上过网,但是有40.2%的学生对网络知识了解很少,6.8%的学生对网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上网玩游戏和聊天感兴趣。
5、上网的经济来源:大多是来自于父母给的零用钱或压岁钱,有部分学生有过是向同学借钱上网的经历。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个别学生有时经济来源不明的。
我们还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基本上都会上网,熟练上网的比率也越来越高,且男生多于女生。对于上网的感觉,有85%的学生觉得开心、舒畅、爽、刺激。但是父母懂得网络知识的不多;对于孩子上网,持支持、理解态度的很少,大多家长是“见网色变”,禁止孩子上网。
因此传播网络文明,引导学生建康正确上网,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在学生学会网络技能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健康文明上网,传播网络健康文明的环境,建立起一个绿色、安全、健康的网络天地、绿色信息通道。
五、上网对小学生健康的不利影响
就上网本身而言,当然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在某些方面,上网也就类似鸦片,适量自然(科学)可以治病救人,但多了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但上网与鸦片又不同,前者产生的是生理依赖,后者则是一种精神依赖。
网络让我们缩短与世界的距离,让我们了解世界,网络以最快的速度给我们提供信息,信息时代不让学生学习和利用网络显然是不明智的。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
但是那些沉迷于聊天和游戏的学生,痴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他们,平时懒得跟同学或者朋友交往、交流,跟家长、老师的交流,不仅耗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健康上网给小学生带来的危害性比对成人大得多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启蒙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网络,作为新的传媒渠道,为小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同时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刚好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因而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而虚幻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让他们找到发泄的地方。迷恋网络世界,长期以往,他们会逐渐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逐渐丧失社会交往的技能,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情感更趋于冷漠,容易形成孤僻、内向、不合群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1、网络让学生道德弱化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再加上信息传播任意性,形形色色思潮、观念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小学生有极大诱惑力,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隐蔽性使小学生在网上极易放纵自己行为,完全按照自己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也不可否认的,因为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对成年人的影响,网络道德问题也日渐突出。部分小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说谎是不道德的,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有30.6%的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41.5%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还有27.9%的人认为“在网上说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可以说,当学生们置身于网络这个虚幻世界时,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现实世界。用一种虚幻的角色、规范和道德要求来包装自己。而网络中的虚假、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认知的形成。网络让学生道德弱化,抱着网上没有人知道我是谁的心理,让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启蒙期,他们向往了解社会,同时对网络充满好奇,而虚幻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让他们找到发泄的地方,因为有些电脑游戏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和一定消极的诱导性,作为未成年人难以抵抗诱惑。同时,网络可以让他们不受现实生活中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虚拟世界里一点点消磨着他们的意志,吞噬着他们的灵魂,让一部分孩子丢失了自己.殊不知正是这造成了对这些年幼的孩子们在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形成中产生一定消极的影响。
2、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基础之一,还是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不良的上网习惯会使一些自制力弱、性格孤僻、度量太小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人格障碍,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觉醒时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希望把自己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通过网络来一一实现。在虚幻的空间里“创造”一个你想要的自己,却不必顾及后果。而且你的行为可以不符合社会规范,可以不负责任,撒慌、欺骗、伤害他人习以为常,缺乏罪责感和羞耻心。于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对任何人或事都不爱护也不忠实,行为冲动,犯错后既无后悔之感,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这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再如上网玩游戏或聊天,上瘾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课业。有的性格孤僻的青少年在网上找到“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更加孤僻。而且网上聊天室中骂人的现象很多。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不成熟,却又好胜,现时中的礼貌用语在网上有时便会变成一纸空谈。可见,互联网是不易控制的传播不良文化的渠道之一。
由于网络社会人际交往匿名性的特点,小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以各种虚拟身份出现,部分学生在网上交际时还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有的学生还同时拥有多个分别代表着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网名,在这种情况下,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皮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3.人际关系障碍。网络虽给小学生提供了开阔的交往空间,但在网络世界中,一切都是在虚拟状态下进行的,人们面前只是一台连接了网络这个人空间的冰冷机器,没有了面对面的交流,人与人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加上网上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也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网民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出现人际关系障碍。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受阻,交际口才得不到锻炼,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极易产生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冷漠,以及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某班学生因
4、情感障碍。小学生的情绪、情感极为脆弱、敏感,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并出现高峰,各种日常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或支配。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都极为敏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与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相比较,随着年级的升高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也逐步加强,但仍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调节和宽慰的能力。因此,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性格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变化无常的状态之中。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得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增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显现出来,有特长的学生也较突出,使得一部分学生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充满失败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网络成了他们情绪发泄,树立自我的重要途径;学生会讨厌现实生活,迷恋网络世界,在网络的世界中虚幻的一切,使学生不能简历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情绪障碍。他们在网络世界里,他们体会的只有单调的键盘、枯燥的文字,无法感受到正常的喜怒哀乐,这也满足不了小学生丰富情感的需要。
5、网络成瘾症。电脑空间上的新鲜事物每分每秒都在增加,这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小学生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严重的会导致“互联网络成瘾症”。其表现有: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总认为上网时间不够而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就会急躁不安,感觉不快,变得不愿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学习、生活造成的损害。网瘾还容易使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孩子是未成年人,因为上网没有钱,就到马路上抢一小学生,一个六毛钱,一个四块六毛钱,最后一个被判半年、一个判四年。其中一个孩子说,我真的没有想到这就是违法,这样就是犯罪,这样就要被判刑,这样就要坐监狱,我仅仅想拿到几块钱而已。
另外,网络有时还会诱发小学生的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等。网络对自制力弱、性格孤僻、度量太小的学生所产生的妨碍影响较大。一些网络游戏有吸引力的陷阱太多,学生一旦被“网住”,往往会“误入歧途”-----玩游戏或聊天,上瘾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课业。而有的性格孤僻的青少年在网上找到“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更加孤僻。并且,网上聊天室中骂人的现象很多。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不成熟,却又好胜,现时中的礼貌用语在网上有时便会变成一纸空谈。可见,互联网是不易控制的传播不良文化的渠道之一。
然而,科学技术历来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网络作为现代科技的结晶和信息社会的新生儿,同样具有这种双面的特征。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上网是必然的趋势。网络以它高效便捷的技术优势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又把其负面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也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一不当心它同样会毫不留情的葬送青少年的前途。
二、网络环境下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压力是产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根源
压力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是产生小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根源。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成长中面临各种人生课题而产生的烦恼和焦虑,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概念都带给小学高年级学生很多烦恼。性生理的趋向成熟,心理的断乳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稚嫩的人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增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显现出来,有特长的学生也较突出,使得一部分学生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而学生正处于勤奋或自卑的心理阶段,发展顺利,就会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如果发展出现障碍,学生就会缺乏生活的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当这些不良心理压力得不到疏导时,网络的平等性、自由性、交互性、包容性、虚拟性等特点为为幼稚的心灵找到避风的港湾,那些不善于把握自己的学生就会在网络的世界里迷失自我。
(二)小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鲁迅曾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昧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年龄不等,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
其次,老师在知识和经验方面受到所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与孩子们的观念意识产生差异,当孩子与教师的认知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与学生就会发生思想冲突,产生误解和隔膜。再说,很多家长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烦躁、焦虑的情绪变化致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断链,而孩子由于长期处于家长学校的升学压力的超负荷运转之下,急需要与人沟通,取得信任和鼓励。而网络就成了他们最好的伙伴。冷冰冰、死沉沉的机器成了孩子最亲近的朋友,那虚拟的世界成了孩子愿意沉没的世界。
六、对策:
1、加强校园网建设,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学校要抓住网络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好、搞好校园网上的资源,加强德育板块建设,如反映学生身边的事,最热门的话题以及开辟学生悄悄话、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主题活动,或者把雷锋、赖宁等英雄人物的音容笑貌及其事迹展现在网站中;把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世界名著搬上网站;在网上建立学生的作品展以及把教师制作的优秀的课件搬上网站等,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浏览。特别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网建设当中,哪怕是一个小的动画设计,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些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栏目,将会把学校德育工作延伸到网上。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施加正面引导,促进学生的品德向预期目标发展。
2、当好网络引路人,构建绿色网络课堂
小学生对网络道德缺乏认知,一上网便会为所欲为,处于道德的任意状态,从而容易滋生品德问题。因此,计算机课上教师应设置网络道德课程,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的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的责任感,以此防范网络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当今学科整合教学之风日渐强劲。各科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却的网络德育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开展网络德育与自身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挖掘课堂中每一份网络资源,在向学生展示网络知识的同时渗透网络德育。构建绿色网络课堂。
3、重视校外网络教育,打造绿色网络阵营
学生上网,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家庭、社会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问卷结果显示,家长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的比例只有8.5%,相当低。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定期联系等手段,和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家长也应指导学生上一些青少年教育类网站,作为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针对部分家长网络知识教贫乏的情况,学校可以搞一些定期的家长网络知识培训活动。作为学校社区教育的又一道风景线。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规范网吧的经营。运用立法的手段规范其经营,净化社会网络市场,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造一个绿色网络阵营。
四、构建三维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
学校、家庭、社会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校教育有效地向校外延伸,是防止学生心理障碍复发,巩固校内心理教育成果的重要举措。
1.家庭是学生成长生活的主要空间之一。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应具备的知识、方法和手段;同时,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邀请家长参加,使家长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孩子;还可以开展咨询活动,与家长共同学习教育中的热点、难点,为家长答疑解难。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客观而科学地对待孩子上网的问题,既不要强行阻止,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因势利导,在严格控制上网的时间、次数和内容的同时,给予孩子更有效的上网指导。
2.社会其他部门的配合也非常重要。比如社区对管辖区域内网吧及其他相关单位的管理;建立更多的青少年活动基地,让孩子们除了上网还有其他吸引他们的娱乐活动;影视报刊等媒体也应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做出更多的正面宣传引导工作。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我认为:网络,作为新的传媒渠道,为小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也对小学生的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对成年人的影响,网络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特色,面临着网络的严峻挑战,亟须应对之策
第四篇:当代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
当代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他们是在互联网下生活的一代,网络环境所传播的一些爱情观念对于经常上网且正处于爱情朦胧期的青少年来说,必定会影响到他们的爱情观。保持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爱情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国家、社会和学校都应更为关注青少年爱情观的形成。
【关键词】网络环境
青少年
爱情观
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当代中国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他们是在互联网下生活的一代,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娱乐和消遣是时下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网络交友、网络小说、网络歌曲以及各类影视作品都受到广大青少年们的喜爱。思想上的东西总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网络环境所传播的一些爱情观念对于经常上网且正处于爱情朦胧期的青少年来说,必定会影响到他们的爱情观。因此,探讨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网络交流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
网络环境这里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物质依托的网络信息供给系统、网络交往手段和网络交际氛围等。网络环境下青少年追求爱情行为有以下表现:
(一)处于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环境中
网络作为一种信心、宁,体,可以视之为书籍、报刊、视听媒介等的自然延伸。由于历史和技术原因,互联网上,英文内容约占95%,法文占3%,世界上其他众多的不同语系只占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信息在网上居于主导地位。而且,近年来,网络逐渐成为触黄、制黄、贩黄的主要载体,黄色信息可以在网上通行无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对网络色情进行了十八个月的调查,考察了约97万种相关的照片、描述、短篇小说和影片剪辑,发现那些储有数字化数据的用户网专题网页上,83.5%的图片都是色情的。在英国著名的网络监察机构Searehterms.com最新公布的搜寻字眼排行榜的头一百 位中,“性”这个搜寻字眼一直高踞榜首。
(二)青少年网上求爱行为的特点 网络作为一种互相交往的手段,它是现实交往的拓展和跨越。青少年在网上摘取信息,交异性朋友,谈情说爱,不必顾及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在网络的庇护下,男女双方无需彼此坦诚,更不必担负责任,没有面对面的尴尬,也没有被伤害的顾虑。对青少年爱情观影响最大的交流形式就是网恋和网婚,网络爱情具有以下特点:
1、浪漫性。青少年在现实中谈情说爱主要以精神交流为主,较少涉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而网络又将这种浪漫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甚至连“性别”和“外貌”等都虚拟了,男的个个“潇洒倜傥”,女的个个“楚楚动人”。这恰好迎合了青少年的浪漫情怀。
2、易逝性。网恋往往是“一见钟情”,谈得不够味了就换个马甲,一场网恋就结束了。
3、多元性。所谓多元性,是指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中,同时与数个异性在超越一般友谊的伦理层次上交往。
4、游戏性。青少年在网上交异性朋友,谈情说爱,大都并非是真心实意的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生伴侣,而是满足个人的从众心理、好奇心、找乐趣。许多人并不真正相信网上的山盟海誓,而是应为好玩、找刺激才去尝试。
(三)网络对青少年爱情道德的影响
网络交往影响青少年对于爱情真谛的认知,影响青少年的爱情道德品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辨证统一,是性爱与情爱的辨证统一。爱情的本质是给予。而网络上单一的、强烈的信息刺激,只会给人以误导,却不能成为人们树立正确的、高尚爱情观的认识基础。只有在人的社会属性统摄下对性的认识才有利于正确爱情观的形成。
而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人生观基础上的。在这方面,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被称为红色爱情的经典。燕妮说过:他(指马克思)的道路就是我的道路,他的思想就是我的思想„„相信我们目标一致,要不然我为什么献身于他,而不献身于另一个人呢?正因为有共同的人生目标作基础,燕妮才心甘情愿的抛弃豪华的贵族生活,与马克思同甘苦、共患难,几十年如一日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真正的爱情是纯洁的、排他的情感。所谓纯洁,就是双方的真挚仰慕是最主要的追求动机,而不是将对方的金钱、权势等作为首位动机,也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游戏心理。所谓排他,也是对爱情忠诚的另一种讲法。从青少年网上求爱行为浪漫性、多元性、游戏性特点是十分不利于纯洁、忠诚的爱情品质形成的。
二、网络小说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
阅读网络小说是一种网络消遣方式,特别是网络校园爱情小说,其题材比较贴近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受到了很多青少年的喜爱。我们无法回避校园里青年男女集中、曾经的向往渴望在这样一个浪漫的环境更容易实现、空虚无聊、寂寞郁闷、发泄等因素导致容易产生恋爱的事实。这几年校园网络文学的繁荣热闹,校园网络爱情小说的繁星闪烁,可以说,既是文学发展自身的新现象,又是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化的新问题,值得关注。
校园爱情一直是校园类小说一个经久不良的题材。网络校园题材小说也不例外,网络校园爱情小说在各种小说网站中均没有专栏、而且其在各小说网站中的点击率居高不下。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校园爱情小说又比较贴近他们的校园生活,所以校园爱情小说一直受到青少年的追捧。据小说吧所公布的网络热门爱情题材小说中,《那小子真帅》、《龙一日,你死定了》、《恶魔在身边》、《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泡沫之交》等校园爱情题材小说排名靠前。最高的的点击率为12357879次,最低点击率为6684162次。
网络校园爱情小说宣扬的是一种快餐式的爱情,其中大多数主人公对待爱情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在这里,很少见到对爱情做出一个严肃、认真的思考,也很少把爱情和责任联系在一起。青少年尚未步入社会,对爱情的态度容易受到他人或者其他事物的影响,如果青少年被网络爱情小说给灌输这种观念,则会使校园形成不良风气。
网络校园爱情小说描述、虚构的是男女主人公迂回曲折的爱情过程,小说中的才子佳人、香车美女是现实中所不存在的,也是大多数人的美梦和向往,是爱情的理想类型。小说中主人公毫不掩饰对金钱、权力、美色的追求,网络写手借主人公的奇遇来编织自己和大多数青少年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美梦。青少年正处于对爱情好奇的时期,网络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可能会对青少年的恋爱观产生影响。而青少年本身具有极强的模仿性,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较弱。甚至可能对小说中的行为进行模仿,给社会、学校带来极大的负而作用。
随着技术和生产的发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越来越被殖民化了。网络校园爱情小说为什么有如此高的点击率,此类小说的写手为什么要迎合青少年的兴趣进行此类题材的创作呢?主要是由市场的盈利来决定的。此类小说被纳人了商业化的轨道,与原来的非功利化越走越远、最初的校园爱情小说只是出于对青涩爱情的一种美好描述,但发展到今大的网络校园爱情小说标新立异、突破道德禁忌已经完全是出于媚俗。商业化了的网络校园爱情小说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吸引青少年读者来达到创收目的,而不管会对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网络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音乐思潮影响,中国流行音乐发迹。人们通过留声机、高音喇叭、广播、卡式录音机倾听着时代的歌曲;今天,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流行歌曲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今的青少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受众,他们领略到越来越多的歌曲形式和五花八门的音乐内容,特别是大量爱情题材作品的出现,使我们不由自主想到这种情况是否会对当前青年人的爱情观产生影响,影响有多大。有观调查显示:
1.流行歌曲对绝大多数青少年的情绪产生影响。其中,受影响的主动受众比重比被动受众大,不受影响的女生比重比男生多;前者说明身心卷入程度与所受影响成正比,而后者似乎要改变以往人们认为女生的情感比男生丰富细腻的观点。
2.同一首歌在受众情绪波动较大时,能产生更大的触动作用。歌曲能够迅速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其感染力可见一斑;歌词不仅描述了情感模式,也表达了含义,歌中传达的价值观、生活理念等承认会对受众产生暗示。
3.流行歌曲成功发出暗示的比例较高,但引发最终行动的比例不高,说明青少年这一受众群体对暗示的领悟力较强、抵抗力也较强,这都与青少年的认知力和分辨力有关。主动与被动受众的微小差别,更增强了这点的说服力。在行动上所具有的男高女低的特点,这可能因为女生的顾虑比男生多些,而男生的行动冲动更强烈些。
简言之,流行歌曲对青少年心理及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其情绪的较大作用,但对其行为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以爱情歌曲为主的流行歌曲在爱情观方面的影响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尽管这样,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对流行歌曲的接触率是百分之百的,它在青年人情绪波动时对情绪的影响较大。
总的说来,由于社会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当今的青少年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已经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对于流行歌曲也不像20年前那样无条件地接受和狂热的崇拜。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歌曲形式和内容出现,青少年将从更多的途径接受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流行歌曲。在当今的青少年活中,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生活的影响,更要有意识地提倡具有积极意义的歌曲,避免那些非正常情绪的消极歌曲,宣扬健康、活力的校园流行音乐,为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而努力。
四、网络影视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
爱情是影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影视剧里,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爱情也是青少年的热闹话题,他们向往和憧憬人世间的美好感情—爱情。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传媒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它甚至能对青少年的传统道德意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关注影视对青少年的爱情观的影响,把握影视对青少年爱情观的影响方向,培养和改正青少年爱情观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影视对青少年爱情观产生影响的现状
1、浪漫的爱情场景。
电视、电影是当代青少年接触最多的传媒,青少年们正是通过影视看到最喜欢的爱情故事,“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等到失去以后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大的痛莫过于此,如果上天给我一个从来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份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段《大话西游》里的经典对白不知被多少少女少男所传诵。又在网上被翻成多少版本,一段电影对白在青少年中已流传了十来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他们在看过唯美的爱情剧后,多数也想拥有一份和他们一样甜蜜的爱情。很多学生偏爱日韩风格的爱情剧,认为韩国拍摄出来的爱情剧多是凄美迷离的,特别是男主角的英俊潇洒和女主角的温柔善良再加上周围环境渲染,被许多女生当作是理想爱情的典范,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最完美的爱情。他们对爱情是非常憧憬,希望能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而且这其中也不乏对憧憬的爱情过于理想化,希望自己得到一份纯真的爱情,同时自然也流露出对平凡生活和平淡爱情的不满。过于浪漫幻想也会造成青少年爱情方面的困惑,他们要么追求剧中华丽的服饰,要么渴望一见钟情的艳遇。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他们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他们的评价是较客观的。他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的经验,使他们学会去躲避那些错误的行为带来的苦果。他们也会或多或少的看到在爱情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的经验,比如,他们从中懂得两个热闹的爱情需要宽容,否则,两个人是很难走到最终。这使正处爱情中的人更加的珍惜自己的那份甜蜜。
2、爱情对象的选择。
电影电视则中时常播放一些小鸟依人或是温柔可人的女主角,这使得大学男生在则择偶要求上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女生希望将来的对象是可靠型的,男生则选择贤惠的对象,可依照现在社会的发展,男女已从根本上脱离了过去即定的模式,尤其是女生,主要以工作女性的形象为主。要选择贤惠的居家女性恐怕有点难度,而事实上,电影电视大量地播放有关女强人的影片,相信有大多数人又回改变择偶观点,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在爱情这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诱导。但是,虽然传媒向人们展现的是理想化的爱情,但是仍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很大差异,理想化的条件择友标准会使人在感情上碰壁。影视中的男主角是英俊小生,女主角漂亮可爱,有灰姑娘变公主的故事,有一见钟情的敢爱敢恨,剧中人物的性格成为他们的择偶标准,或赞赏或鄙弃。对方的内在美很少去发现,只是一味的追求感官的快乐。
3、对待爱情的态度。
前几年的《中国式离婚》、《手机》、今年的《断臂山》,社会中的话题不断在影视中展现,我们的大学生也在电脑旁,影院中观赏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除了“婚外情”有悖道德以外,师生恋及姐弟恋在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在大学生中支持率已经越来越高。典型的例如:金庸笔下的小龙女和杨过,而事实上大学生认为他们应该在一起,所以这些虚拟的爱情对大学生的爱情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随着媒体的影响,性方面的问题、知识的传播,大学生的观念更加的开放与大胆,他们逐渐能够理解许多在传统道德所不能容忍的一些行为。同居在大学生中间存在。从这可以看出,现代人越来越开放,这和传媒是分不开的,一部电视剧,电影或一本杂志它对于大学生,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其影响力是很大的。对于同性之间的爱情,同学们也有了一个客观的审视。但由于受传统文化及地域因素等的影响,有些观念根深蒂固即便在看过反映同性之间恋情的电影《断臂山》后仍有部分同学不会重新审视同性之间的爱情。
(二)影视对青少年爱情观产生影响的原因
1、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由于青年人没有经过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锻炼,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刚从父母的翅膀下挣脱出来,世界观、人生观包括价值观、幸福观、婚恋观都处于形成阶段,心理上还不十分成熟,对任何问题的处理缺乏思考和理智,理性判断力较差,许多学生对经常在电视屏幕上露面的那些美丽帅气的明星们,充满了崇拜,成为他们的心目中的偶像。看到了白领的生活方式而忽略了自己的经济基础,他们尽力模仿爱情剧中人物浪漫的烛光晚餐,沉湎于追求时尚的洪流中。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需要很高的判断力和决策力,来不得半点草率,大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凭一时情感,尤其容易把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对问题的考虑缺乏周到,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将来的婚姻带来痛苦。这是大学生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2、影视影响
一部电视剧,电影或一本杂志它对于大学生,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其影响力是很大的。处在校园里的学生,没有太多的接触社会,因此对爱情抱有幻想与渴望,为了更多的了解异性,影视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媒体有舆论的自由,我们有关注媒体的自由,这一来二去在无形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影视承载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方式:个性时尚的网恋冒险;超越生死的爱情电影,缠绵悱恻的爱情歌曲,使他们对爱情产生了好奇、茫然、艳羡的心理。他们渴望“泰坦尼克号”的凄美,“浪漫满屋”的温馨,影视的导向作用在他们身上展现地淋漓尽致。影视展现的内容是广泛的,学生的选择也是广泛的。《粉红女郎》在大学生中广受欢迎,剧中对爱情的幽默调侃及独特的看法为他们所追随认同,受其影响很多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看法,相信爱情的甜蜜又讽刺爱情的盲目,让他们与影视产生共鸣。
3、社会原因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社会上鱼龙混杂的性文化泛滥,传统的爱情观、两性观、婚姻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怀疑。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也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有人曾就“大学里是否可以谈恋爱”这一问题对某校600 余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对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者达82%,有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里要么去考研,要么去谈恋爱,更有甚者认为大学期间如果不谈恋爱,大学就等于白上了。
网络带来了便利,信息可以迅速掌握,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新观念,很多的大学生在他们的爱情观中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们在社会的潮流中去寻找着自己的归宿。他们相信网上爱情更胜于现实爱情,能给予自己全新的感受。受网络色情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对爱和性的观念发生扭曲,对爱情的轻视与玩弄,对爱情的不尊重不负责,只是纯粹的在享受肉体的愉悦而忘却爱情的责任与道德。
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的途径和方法
(一)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在网络环境中同样适用,不能有双重的道德标准,否则就会形成人格冲突,就会损害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形成的道德品质,就会妨碍爱情的获得和发展。
(二)家庭、学校在大学生正确爱情观形成的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过于沉溺于网络当中的大学生,应给予关注和劝解,引导他们形成正确、健康的恋爱观。
(三)国家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控,拒绝一些暴力、色情等低俗的信息在在各种网站上的传播,或者给一些过于暴力和色情的网站贴标签以防止大学生没有经过提醒而进入网站。对于网络传播者,要提高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杰,齐新林,《做好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3]吕达,崔延力,《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分析》,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期
[4]蔡庆,孔艳,《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分析》,赤峰学院学报.第26卷第一期 [5]袁晓梅,中学生早恋的心理调适.[J] .重亲教育学院学报,2008(9)[6]萧萍,苏振生,《揭开风花雪月的迷雾: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1989——1998)》,《新闻研究》,2001 [7]刘祖凯,《后现代校园网络爱情小说略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 年9 月 [8]韩静,《解读网络流行歌曲中的爱情观》,《调查研究》2011 年第10 期 [9]张静,龚宇,《流行歌曲的传播与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分析——以爱情类歌曲为例》,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5 月
[10]朱明山,《网络环境与大学生爱情道德教育》,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第4 卷(第1 期)[11]米霞,《影视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影响》,《法制与社会》2006.8 [12]庞云云,《网络校园爱情小说对‘当代中国青少年恋爱观的影响》,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第五篇:浅谈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浅谈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影响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进入学生的生活必然对其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运用网络、健康地成长是现今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网络是人类高科技的结晶,他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随着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对现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一)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空间。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还可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这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二)网络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兴趣点,网络满足了青少年对信息的需求。网络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在网络上,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三)网络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网络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也是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负面影响日趋凸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二)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三)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甚至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从而减弱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
三、减少网络对青少年消极影响的几点建议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及对网吧的监督和管理。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选择性接收能力。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地方是网吧,有的网吧为谋取更多的利益,允许青少年进入一些不健康网站,执法机关应加强对网吧的监督和管
理,进行安全合格检查,净化网络环境。
(二)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的网站。许多网站的信息良莠不齐。应建立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绿色网站。这样可以避免不良信息带来的思想污染,也可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在网上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吸引青少年的参与,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三)发挥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的阵地作用。充分发挥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博物馆等公益性科普活动场所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每个青少年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满足广大青少年对科普知识的需求,从而使青少年减少去网吧的时间和机会。
除以上几点外,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社会应加强对网络危害性方面因素的宣传和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互联网对青少年积极、消极的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尽可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1.近视
近视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遗传因素有一定影响,但其发生和发展,与日光灯照明不足、阅读姿势不当、近距离工作用眼时间较长等有密切关系。
2.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的主的传染病,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
3.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为常见。
肺结核是一个流行较广的慢性传染病,必须以预防为主。而预防结核病的传播必须做好以下三个环节。
(1)控制传染病。
(2)切断传染途径。
(3)接种卡介苗,它是一种无致病力的活菌苗,接种于人体后可使未受结核菌感染者获得对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保护率约为80%。
4.胃病
胃病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一般指的是胃病包括:消化不良、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其主要症状有:上腹部隐痛、闷胀、暖气、恶心、反酸;溃疡病的上腹痛,具有周期性、季节性。
胃病的发生一般是多因性的,对于高中生来说胃病的旅发因素多为以下几种。
(1)饮食不节和不洁。
(2)情绪不稳定。
(3)家长溺爱。
(4)睡眠不足。
(5)教育的误区。
5.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病,居各种神经官能症的首位。主要与社会心理因素、个性特点有关,不存在器质性病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并缺乏运动,从而导致过度的能量摄入,肥胖病患者逐年攀升。
6.艾滋病
艾滋病(AIDS)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隐综合征。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又无有效治愈办法且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
(1)病因。艾滋病病毒(HIV)通过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造成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最终致全身衰韵而死。
(2)预防。虽然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传染病,但对于个人来讲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其主要预防措施为:①遵守法律和道德、洁身自爱、反对婚前性行为、反对性乱。②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③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血输。④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械打针、拔牙、针炙、美容或手术。⑤不共用牙刷、剃须(乱脸)刀。⑥避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沾上伤者的血液。< SPAN>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活动异常活跃而复杂,心理矛盾和冲突比较激烈,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调节好高中生的心理状态,这不仅直接影响到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础教育职能的全面实现。
就中国目前的高中生的现状而言,他们中的大约70%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过大”,还有23%的学生“情绪烦躁,头痛失眠”,还有3%的学生有过“失恋”或“单相思”的苦恼,还有2%的学生因为是留守学生,常年见不到自己的父母而倍感孤寂„„,总之,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紧迫而重要的一个话题。
一、高中生常见的异常心理
1、障碍性异常心理
(1)、心理过程障碍。这是指高中生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扰。这种心理过程障碍的具体表现有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感知障碍以及综合性的意识障碍和智力障碍等等。具有这种心理过程障碍的高中生一般成绩不佳,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时常焦虑,有时还喜欢想入非非。
(2)、人格障碍。这是指人的行为呈现为对外界环境和条件的不适应。人格障碍在高中生中主要表现为:情感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型,包括自恋型、有意做作
型人格障碍;还有紧张退缩型,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2、行为性异常心理
行为性异常心理在高中生主要表现为不良生活习惯、不良行为方式、心理变态等。这是一种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异常心理的具体表现是饮食不良、睡眠不足、不喜欢运动、破坏纪律、一厢情愿、过度手淫等等。
3、精神异常
精神异常根据其症状和严重的程度可以分为神经病和精神病两大类。神经病在高中生存在的较多,诸如焦虑症、神经衰弱症、疑心病、嫉妒症、抑郁症等等。这类心理异常主要是因为挫折与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一种持久性的精神紧张与焦虑。这种心理异常常对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临床表现是失眠、耳鸣、头晕目眩、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激动、爱发脾气、莫名的烦躁。
精神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一般可以分为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和偏执型精神病三种,主要表现为思维障碍、情感失调、行为脱离现实、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这种心理疾病一般在高中生中发生的比较少,但如果一旦发生,经常会给家庭、社会和学校造成很大的危害。
4、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也称为心理生理反应,是一种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上的疾病。这种疾病的症状是生理的,但是它的起因却是心理的。这种疾病包括的范围很广,常常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有些高中生患有肝炎、肺结核、哮喘、溃疡等疾病,这些疾病都与心情、学习、生活、环境、娱乐活动等心理生理过程有很大的关系。
总之,高中生的异常心理的种类繁多,其表现的症状各异。这些心理疾病对高中生的优良的个性品质形成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家庭的全面关注。
三、高中生常见异常心理的成因
高中生异常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年龄因素、环境因素等。
(一)、生物因素的影响
生物因素包括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器质性因素和由对高中生的身体有有害作用的诱发性因素两种。由器质性因素引起的智力性障碍在高中生体现得并不突出,但结构因素如身高、体重和外表特征却能诱发一些异常心理反应。例如有些高中生因身材矮小或外表特征明显(不漂亮、有生理缺陷等)而产生自卑或心理障碍性的自负;从生理性因素分析,主要是指一些高中生的内分泌活动过强或不足,造成自主性反应过量或缺乏,还有一些高中生由于生理缺陷等问题而产生了变态行为。另外,由诱发性的因素可能产生的异常心理主要有记忆力减退乃至消失、智力低下、身心疾病等等。
(二)年龄因素的影响
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因为目标的多样性而出现排斥的动机。心理冲突是引起高中生异常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高中生这个一般都是16岁18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两性意识正在觉醒,心理正处于断乳时期。他们对异性充满了向往与期待,但严酷的现实却迫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不能不面对来自家长和教师及社会的压力,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性意识而埋头书本、作业本之中。还有一些高中生内心里对北大、清华等名校充满了希望而自身的学习水平却远远达不到名校的录取要求,这也造成了心理冲突。另外,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部分高中生产生了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心理欲望,他们过分的掩饰自己的劣势,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和老师、同学交流,盲目清高,孤芳自赏;有的学生由于害怕显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性和压抑性的心理反应:喜欢独处,行为反复无常,过度的烦恼和恐惧等等,这些都是不正常的心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