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复习第二轮(文言文之文言翻译)
高中语文复习第二轮
(文言文之文言翻译)
2.准确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可表示并列转折等关系,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品格高尚的人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什么事却去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
4.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出《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担当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根本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译成:源流不深却希望水流到很远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而茂盛。
5.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分析主干,“古人„„鸟兽”是主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中“古人”与“观于„„鸟兽”是一种主谓关系。“往往”是副词,“有”
是动词,作谓语。“得”就应该是宾语,看来是动词用作名词,引申理解为“收获”“心得”较为恰当。所以整句就可翻译成:古人对天地、山河、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常常有所收获。
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语出《战国策·魏策》)“挠”一词陈述“色”,应为形容词,不能作动词,联想到“不屈不挠”,应理解为“屈服”之意。“长跪”一词古汉语是“直着身子跪拜”,这里也不例外。“谢”有多种意义:感谢、拜谢、谢绝、辞谢、告诫、谢罪等。根据前面对“挠”字的理解,应取“谢罪”“道歉”之意。所以整句应翻译为: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直着身子跪拜,向他表示道歉。
二.文言翻译的原则:
1.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
2.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3.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美化,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
[小练习]依据信、达、雅的原则,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 惟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⑤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⑥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三.翻译的技法。
1.“留”字法。
对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以采取保留的办法进行处理,不必翻译。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其中“大中丞”就是表示官职的专有名词,翻译时采取保留的办法处理。整句可以翻译成:在这时,凭大中丞的身份担任吴县巡抚的官员是魏忠贤的亲信。
2.“对”字法。
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我们可以采用对译的办法处理。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中,“求”现在变成了“要求”,“木”现在变成“树木”,“固”是使动用法,变成使„„牢固。整句就可以翻译成: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
3.“换”字法。
对有些文言词语,我们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而是用别的词语来替换了。如:上例中的“闻”,现在都不单用以表示听说的意思,现在就换用“听说”一词来
翻译。
4.“增”字法。
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的时候应该为了使语句通顺,必须增补出来。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未足”之前省略了主语“我们”,“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
5.“删”字法。
对于顾问中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的助词和部分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删除,不必译出。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夫”是发语词,不翻译。
6.“调”字法。
对于文言倒装句,翻译的时候,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顺句。如:“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首先顺句为:凡不能教子女者人,亦非欲陷其罪恶。再翻译之。
[小练习]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第二篇:高考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高考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遵义市第二中学 李德亮
一、强化基础
基础过关是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包括:
(1)实词120个;(2)虚词18个;
(3)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包括单音并列、偏义复词)约80个,如:结束、开张、可怜、所以、卑鄙、指示、绝境、中间、作息、父兄等;
(4)古今同形异义单音词若干,如:寻、币、、坐、易、购等;
(5)常见通假字约90个;
(6)词类活用的10种主要类型;
(7)特殊句式:判断、被动(包括动词本身表被动)、倒装(4种)、省略、疑问;
(8)复音虚词和固定格式,如:所以、以为、虽然、然则、因而等(古今同形异义)、“得无„乎(耶)”、“无乃„ 乎(与)”、“岂(得)非„ 与”、“如„ 何”等。
第二轮复习应缩小范围,根据前段复习的情况,筛选出学生不太熟悉或掌握不好的部分加以强化,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通过训练,加强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切实提高解题能力,严守得分点。
二、实词、虚词要归类复习,集中掌握,注意词的“文中义”
(一)、设计练习,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于比较中熟练掌握。如:
1、解释下文中5个“非”字的意思。
李斯非(1)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2)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
非(3)秦记皆烧之。非(4)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
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5)今者,族灭。吏见之弗举,与.
同罪。”始皇许之。
答:(1)驳斥 ;(2)责怪;(3)(4)不是;(5)认为 „„不对。(这是同中见异)
2、比较下文中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看有无异中见同?
正光中,雍为丞相,给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贵极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匹于帝宫„„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其竹林鱼池,侔于禁苑,芳草如织,珍木连阴。雍嗜口味,厚自奉养,一食必以数万钱为限,海陆珍羞,方丈于前。陈留侯李崇谓人曰:“高阳一食,敌我千日。”(高阳,即高阳王元雍)
(1)富兼山海(兼:兼有)(4)匹于帝宫(匹、侔、敌均为等同、..
(2)丝管迭奏(迭:交替、轮流)(5)侔于禁苑相当的意思。这是异中 ..
(3)连宵尽日(连:连接)(6)敌我千日见同)..
3、下列句中的“以为”、“可以”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分别是(3)和(7)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以为:把(它)做成 ..
(2)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以为:用(它)谋取 ..
(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以为:认为 ..
(4)不韦贤之,任以为郎以为:让(他)担任 ..
(5)刿曰:“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可以靠(它)..
(6)“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可以:能因为 ..
(7)故夫取天下之计,不可以不先定也。可以:能 ..
(二)精选例句或文段,集中复习,掌握规律。如: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规律:
青,取之于蓝“于”十名词译为“在”、“从”、“到”屈贾谊于长沙
以吴民之乱请于当朝
孟子谓于王曰动词十“于”译为“向”、“对”、“被”而君幸于赵王
其势弱于秦形容词十“于”译为“比”
皆以美于徐公
吾不能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表被动
吾不能 „„受制于人“ 受„于”表被动
下文集中了“其”字的不同用法和意义,让学生逐一辨别,“其”这个虚词也就基本掌握了。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詈君,其(6)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1)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可”、“多么”(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
“如果”
(3)代词,译为“其中”(4)代词,译为“你的”
(5)代词,译为“那”或“我们”(6)代词,译为“它的”
(7)、(8)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是„ 还是„ ”
(9)代词,译为“它们”(羊)(10)代词,译为“那”
(11)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一定”或“可要”
(12)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规律:“其”作主语、宾语、定语,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其„ 其„?”表选择问,是连词的用法;“其”还可以表假设,也是连词的用法。
(三)对实词的理解,要强调两条:一是词的古代意义,二是词的多义性,避免以今训古或以一义通解。还要注意词在文中的动态意义。
下文是郑国宰相子产给晋国范宣子信中的一段话,其中对几个加点词的解释就很可能以今训古或以一义通解。
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1),侨(子产名)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2)者,非无贿(3)之患,而无令名之难(4)。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5);....若吾子赖(6)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
(1)币:钱财(应为“礼物”)(2)国家:诸侯之国与大夫之家
(3)贿:用以买通别人的财物(应为“财物”)(4)难:困难(应为“忧虑”)
(5)贰:有二心(6)赖:依靠(应为“谋取”)
说明:“币”有货币(钱)和帛(相互赠送的礼物)两解,“钱”这一义保留至今,而作“礼物”讲,今已不用,不能以一义通解或以今训古。“贿”的古义为“财物”,不能用今义去解释。“难”在文中与“患”互文同义,有了动态义。“赖”也有了动态义,是以权谋私的意思。词的“文中义”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词语解释、文句翻译、文意的把握都必须注意这一点,一定要根据上下文“以境定义”。
下列语句都是06年高考选文中的,其中加点的词怎么解释,关系到答题的正误和文意 的理解。
(1)全国
(一)卷: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动词,看不起).
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副词,最、极).
(2)全国
(二)卷:
高祖购求布千金(不能解释为“买”,应为“悬赏捉拿”).
季布匿濮阳周氏(不能解释为“隐瞒”,应为“隐藏”).
(3)北京卷:
兼于涂而不能逮(不能解释为“逮捕”,应为“赶上”).
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不能解释为“任命”,应为“交给”).
(4)天津卷:
北通上党,南迫洛阳(不能解释为“逼迫”,应为“靠近”).
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不能解释为“陷害”,应为“侮辱”).
三、提高词义推断能力
掌握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词义的记忆总是有限的,考试又不能查词典,这就需要具备词义的推断能力。推断是有规律可循的,应教给学生一些方法。
1、以文定义。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意义只有一个,因此可以根据这个词所在的上下文来推断其意义。如05年山东卷要求翻译“奇之,立许字以女”,其中“字”是个难点。根据上下文,该句所在的这一层是写周丰对父母的孝道。父亲死后,十多岁的他学做生意,奉养母亲。“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说明老人看重了周丰的孝道、勤勉和谈吐,认为他很出众,立刻许诺“以女字”,可见这个“字”当作“嫁给”讲。
这次省的高三适应性考试,要求翻译“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不少同学把“犯颜”译为“触犯龙颜”,这是不准的,为什么?这句话是唐太宗在宴会上听了长孙无忌的话后说的,他不可能自称“龙”,因为“龙”是敬称。因此,这里的“犯颜”应译为“冒犯我”或“不顾情面”才恰当。由此可见,“以文定义”是多么重要。
2、成分定义(搭配定义)。根据词在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或词的搭配情况确定其词性,推断其意义。如: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谓语——动词——打柴).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吹爨(宾语——名词——木柴).
(3)问樵樵不知,问牧牧不言(宾语——名词——打柴的人).
(4)焚之者何?樵之也(谓语——动词——用柴烧、烧毁).
(5)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主语——名词——行旅的人、特指商人)..
3、结构定义。根据词的组合结构来推断词义。如:“童牛角马,不伦不类”中“童”字作何解释,可根据“童牛”和“角马”都是偏正结构,再联系下面的“不伦不类”,就可以推断出“角马”是“有角的马”,而“童牛”当是“无角的牛”,“童”的意思便是“秃”,“童山濯濯”中的“童”也就是“光秃秃,不长草木“的意思了。
4、以形推义。由字形看是何种造字法,象形、会意、形声都可大致推断出该字的意思。如:
生而眇者不识日(会意字,少目——眼瞎).
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06年浙江卷)(形声字——叮、咬)
5、以音推义。文言文中某个字按字义无法讲通,就要考虑是否通假现象,利用音同、音近找到相应的本字,便可知道该字的意思。如:
(1)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06年 .
浙江卷)
(“麾”是古代的军旗,这里讲不通,如换成同音字“挥”就讲通了,可见“麾”与“挥”相通,是“挥舞”的意思)
(2)待间,果言如朱家指。(06年全国二卷).
(“指”的字义在这里讲不通,原来它是“旨”的通假字)
6、对称推义。古人行文讲究句式的整齐、匀称,常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这种句法中,对称位置上的字眼的意思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推断词义。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和“用”互文见义,可知也是“被任用”的意思)
(2)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06年天津卷)(“全”与“杀”互文反义,可见“全”的意思是“让他活着回去”)
(3)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06年浙江卷)(“盬”与“吮”互文同义,可知“盬”的意思是“吸吮、吸饮”)
四、翻译坚持“对应原则”,直译为主,强调准确
高考从05年开始,文言翻译题已增为10分,考生丢分现象严重,一是没读懂原文,不知所云;二是虽懂大意,但译不准,似是而非,徒劳无功。为此,必须加强翻译训练,严防丢分。
(一)、明确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做到“五对应”,即实词对应、虚词对应、句式对应、语气对应、关系对应,因此,翻译必须按步骤进行。
第一步,文句还原。
把待译的文句放回原文中,避免脱离上下文硬译。比如06年全国一卷要求翻译“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如果离开上下文就字面来译,很可能错译为:“从县到京城附近的大郡,是近代从未有过的。”而放回原文,根据上文写何远担任武康县令,更加严守清廉的节操,受到百姓的称赞,梁武帝听到他的才干,擢升他为宣城太守,宣城是京城附近的大郡,就可知这句话应翻译为:“从县令直接升为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这是近代从未有过的事。”
第二步,整体观照。
检查文句的句式、语气和句间关系,如是省略句,要先补出省掉的成分。这是对文句的整体认识。
第三步,逐词对译。
一一落实句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明确哪些该对译,哪些该保留,哪些该删除不译,有无词类活用、通假的情况。
第四步,连缀调整。
按语序连接对译的词义,对倒装句式加以调整,最好在草稿纸上写出译文。
第五步,检验誊正。
将译句与原句对照检查,看看有无遗漏和不当之处,修改定稿后誊写在试卷上。如:
(1)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06年全国二卷)
这是选文的结句,整体观照,句式是判断句,应译为“„是„”,实词要注意“闻”和“扬”,虚词要注意“所以”古今同形异义,表原因。这样就可以对译为: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05年全国一卷)
此句的难点在“口腹”,文句所在的上下文写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每天只是粗茶淡饭,不食肥鲜美味,不像以前的郡守那样有三十个仆役去打猎捕鱼来供自己享受,由此 可知,“口腹”是借代“饮食”。突破了这一点,此句就可译为:“裴侠说:‘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全部遣散了他们。”(这里对“口腹”的翻译,就是一种意译)使用意译,大多是在文句中出现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时,高考很少考到,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确:高考主要考直译。
(二)、熟练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删、补、调
(1)留。保留不必译或不能译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包括谥号、封号)、年号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首先把它们划开,以免和其它词语相混,翻译时照写即可。要特别注意,上文出现了某人的姓名和字号,下文一般只有名而不再有姓,若不注意,就会把这个人的名或字号看作一般词语来加以解释,那就糟糕了。
(2)对。即对译,按词序逐词解释,逐句翻译。遇到代词,一定要弄清它指代的对象。
(3)删。某些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表句中停顿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的“之”,表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之”、“是”、“之为”,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而”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管。
(4)补。即补出省略的部分。古文多省略,翻译时必须把省略的成分或关联词都补出来,这对于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文句非常重要。
(5)调。即调整语序,把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这些特殊语序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学会抓关键,严守得分点
翻译题总是在词法和句法两方面设置若干关键点,词法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常见虚词,句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每个句子的赋分总要具体落实在某几个关键点上,这几个点若没有译出或译得不对,分就丢了。有的同学翻了半天,没得分,原因就在这里。如:
(1)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05年辽宁卷)
此句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承”,要译为“承受”、“秉承”;二是“年”,要译为“年成”、“收成”;三是“表”,要译为“昭示”、“显示”。如果这三个词译错或漏译,3分就丢了。
(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06年天津卷)
这句也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带河”,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应译为“以黄河为带”;二是“固”,作宾语,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应译为“坚固的防线”;三是“殷实”,这里是两个词,应译为“众多富足”一类意思。如这几点未抓牢,就肯定丢分。
(3)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06年福建卷)
此句在句式上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困”,动词本身表被动,应译为“被围困”;二是“请命于勾践”,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应译为“向勾践请求饶命”。
文言文阅读,词是基础。某些句式虽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异,但毕竟数量不多,容易掌握,而词不仅数量多,而且古今有变,语法也较为复杂,因此复习的重点应放在词上。词的问题解决了,文意的把握、文句的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
五、信息筛选题要遵循“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
六、文意的把握要有层次观念,内容概括要注意因果联系和作者(或文中人物)观点态度的含蓄性。
七、去年的高考题是今年高考的最好模拟题,应让学生认真做一遍去年全国的两套题。去年其他省市的高考题也可选择几套难易程度接近我省高考的,让学生认真做一做。教师抓好讲评,务必让学生从中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篇:高中语文_文言文翻译复习研讨课教案
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突破
宁海外国语学校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3、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巩固】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徐州2012届高三一检)
A.躯壳/金蝉脱壳
乐章/乐天知命
蹊跷/独辟蹊径
B.露面/出乖露丑
巷道/街头巷尾
吭声/引吭高歌
C.落枕/丢三落四
浅显/流水浅浅
绿叶/绿林好汉
D.孝悌/感激涕零
桑梓/莘莘学子
绚烂/徇私舞弊
【考点扫描】
江苏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赋分10分。
《2012江苏语文考试说明》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的要求: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畅通,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不作要求)
【反例警示】
读下面的文言句子,给翻译找错误,并指出属于那种类型致误。
1、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译:况且水积聚的也不深,那么它浮载大船也就没有力量。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译:因为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完整。
我能行,我很棒!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突破
宁海外国语学校导学案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希望大王和群臣谁来商量这件事呢?
5、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译:砍断的头颅放在城墙上,颜色没有一点变化。
6、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寻求一个人,让他出使并回复秦国。
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译:秦国人没有闲暇自己哀叹,(只有)后人来哀怜它。
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译:过去先王认为是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9、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供养活人、为死人置办丧事没有缺憾,行王道就开始了。
10、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这应该责备你吧。
1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想一想:针对以上翻译致误类型,我们有哪些补救措施?
【考点演练】
试给下面两段文字各命三道翻译题,附上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2002年全国高考题)
————————————————————————————————————————————————————————————————————————————————————————————————————————————————————————————————————————————————————————————
王守仁,字伯安。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俘斩七千有奇,独仲容未下,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余贼奔九连山。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擒斩无遗。当是时,谗邪构煽,微守仁,东
我能行,我很棒!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突破
宁海外国语学校导学案
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守仁不赴,请归省,不俟命竟归。(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2010届扬州三模)
—————————————————————————————————————————————————————————————————————————————————————————————————————————————————————
翻译并附上评分标准
(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2)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
(3)以其父子俱知名,顾号老苏以别之。(九月摸底考试)
想一想:命题者为什么选择这些句子做翻译题?从中你得出了什么样的解题规律?
【走进考场】(2006年江苏卷)
请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董槐,字庭植。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嘉熙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槐言事无所隐,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①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槐每奏,帝辄称善。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遂薨。
①洊jiàn :再度。(《宋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3分)
译文:
(2)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4分)
我能行,我很棒!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突破
宁海外国语学校导学案
译文:(3)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3分)
译文:
【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金陵中学2012届高考押题试卷)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乃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蔽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态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何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
我能行,我很棒!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突破
宁海外国语学校导学案
若彼,其彼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欲兵之
.C.及至,西伯卒 .
兵:士兵 卒:去世
B.扶而去之 .D.劫往归焉 .
去:离开 归:归就
()()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伯夷积仁洁行的一组是(3分)
①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③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④太公曰:“此义人也。”
⑤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⑥遂饿死于首阳山。
A.①③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 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 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 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
我能行,我很棒!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突破
宁海外国语学校导学案
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3分)
(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3分)
(3)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4分)
【作文素材积累】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我能行,我很棒!
第四篇:高三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三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与原则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3、让学生逐步体验成功的愉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方法:采用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究归纳、讨论交流的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解读考纲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其能力层级为B级。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三、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与原则
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标准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高考不作要求)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步骤
1、读:通读原文,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
2、审: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关键词语、语法现象)
3、切:以词为单位切分句子。
4、连: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5、验:检验句子是否连贯通顺,并且代入原文判断意思是否成立
6、誊: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
四、温故知新,探究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
探究总结
1、对(对译法)
就是要求逐字逐句落实,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一个语素,组成一个双音 节词来解释。
第一组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例2:君安与项伯有故。
译文:您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探究总结
1、对(对译法)
就是要求逐字逐句落实,以原来的单音节词为一个语素,另外再加一个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
第二组
例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例
2、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译文: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
例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译文: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探究总结
2、留
凡国名、朝代、年号、人名(字、号等)、官职名、地名、器物名、数量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皆保留不译。
第三组
例1.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例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之为提宾标志)例3.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译文:不久,烟火遮满天空。例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有亲生母亲,逼迫我的还有哥哥。
探究总结3、删
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等,都要在翻译中剔除。如“之”,作为助词,它可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可以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些情况下就无法译出,可以删除。另外某些发语词语气词、表停顿、补足音节和缓语气的虚词,也应删除。
第四组
例1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例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译:已经为它们哭泣了三天,于是发誓要治疗他们…… 把五年作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看,使它们保全。词类活用
例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通假、活用)
例
4、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探究总结
4、换
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将古汉语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用普通话词语换文言词语……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第五组
例
1、沛公安在?
译文: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例
2、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人。
例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 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状语后置)例
4、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你的不聪明,太严重了!(你太不聪明了!)
探究总结
5、调
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在对译的基础上,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对象是文言文中倒句,这些特殊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第六组
例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译文:(河伯)顺着水流往东走,到了北海,朝东面瞭望,看不到海水的尽头。(补主语)例
2、竖子不足与谋。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补宾语)例
3、今以钟磬置水中。
译文:现在把钟磬放在水里。(补介词)例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二
译文: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台阁。(补数词后的量词)例
5、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不能,不及、不到)
译文: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补出分数相应得部分)
探究总结
6、补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第七组
例
1、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文: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近:接近、沾染。
应译为:财物丝毫(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例
2、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注:牛马走,如牛马一般的供驱使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可意译为“鄙人”或“您的仆人”)译:太史公、像牛马一般的仆役,司马迁拜了又拜说。
译文:太史公(汉代史官、太史令的通称)、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
探究总结
7、贯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鱼雁、案牍、纨绔分别译为书信、公文和富家子弟)、用典、讳饰、婉辞(薨、仙逝译为死)(会猎译为出兵征伐)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使文意通顺。*注意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六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六、课堂小结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一览表
1.古汉语具有单音性,对
现代汉语是双音性;
2.古今词语同义
留 3.古今词语异义
换 4.古汉语多余虚词
偏义复词
删
5.古今句型表达方式不同(句式不同)
调
6.古汉语省略现象突出
补
七、学以致用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故事一则
杨朱之弟杨布素衣而出,天雨(yù),解素(白色)衣,衣缁(zī,黑色)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
译文:
译文:
2、我的感悟
第五篇:文言文复习之翻译专题教案
文言文复习之翻译专题教案
【课型类别】
复习课。【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强化得分点意识。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教学方法】
1.归纳分类讲解; 2.练习巩固。【信息技术运用】
相应内容做成PPT课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
翻译句子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例:特与婴儿戏耳。译:特地同小孩玩耳朵。
“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二)漏译
1.省略成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触草木,尽死。译为:蛇触及草木,全死了。
2.该译词语被“遗忘”。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
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这里就漏译了“病”字。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
1.照搬注释不变通。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这里的“牺牲”,是指猪、牛、羊祭祀用品。
2.倒装句式不调整。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四)赘译
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
例如:秦人开关延敌。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四、明了雷区,落实考点
定好词性,译准词义;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1.定好词性,译准词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为考察重点。
2.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文言固定句式:要套用它的固定结构来翻译,而不要一字一字地抠。关注复句句间关系及其词语,并落实译准。表假设:苟 若 使 倘 即 诚 如 必 脱 表转折:然 而 乃 则 但 顾 第 特 要忠实原句的语气。
原句是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无奈语气、推测语气等语气的,翻译后,要保持原语气。
注意修辞翻译。借喻要译出它的本体或将其译成一个明喻,这样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本意。借代要译出所代的事物。
3.委婉的翻译,要变委婉为直言。4.互文的翻译,均应遵循由分而合的原则。
除此而外,古文中还会使用其他的一些辞格,如夸张、比拟等,翻译时也应根据辞格本身的特点,恰当写出译文。
五、课堂练习: 1.批龙鳞,逆圣听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布置作业】
完成《核按钮》翻译部分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第二课时
五、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具体翻译方法主要有:删、留、增、替、调。
1.删除原词,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助、连接作用的虚词,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译成现代汉语时,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保留原词:凡是文言文中的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在翻译的时候,都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增补词语:现代汉语中以复音词为多数。这些复词又大都是由文言词汇中的单音词发展演变而来。翻译时,应该把文言之中的单音词增补为相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例:秦孝公据(占据)崤(崤山)函(函谷关)之固(坚固),君(君王)臣(臣下)固守以窥周(周朝)室(王室)。
另一种情况是,因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常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等现象。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时就要把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补充出来。
例:子曰:“隐者也!”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隐者)行矣。4.替换词语: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有些词语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在翻译中遇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
例如:为(是)赵宦者令(头目)缪贤舍人(门客)5.调整词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大体相同,但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相比发生了变化,在翻译时要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例如: 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会于渑池。古之人不余欺也。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课堂练习1.段落翻译: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3.翻译: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4.翻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翻译: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6.翻译画线句: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布置作业】
1.完成印发的强化练习。
2.自读复习必修5的《归去来兮辞》并完成《归去来兮辞》复习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教学反思】 文言翻译,是高考必考点,还是学生最易失分的点,要复习好确实不容易。想要通过一两节课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把翻译复习课的重点预设为掌握方法,针对训练,提高翻译能力。
有关文言翻译技法,大家早已熟悉,但是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总结胜过老师直接给与。于是我找出高中阶段所学文言文课文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在课堂上通过投影展示学生,大家一起校正,共同落实。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学生总结的也不错。
文言文复习课堂气氛很难显得热烈,也较少出现争执和辩论,课堂节奏不容易把握。
翻译的重点还是要落在实处。老师要不怕辛苦,认真收集典型例子,在教学中勤动脑,勤动手,把握好学情,以争取最好的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