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教会我成长
名师教会我成长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2009年7月1日学校给每位新进的教师发了两本关于魏书生老师的书,当我翻开《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部语言朴实的著作慢慢品味时,心中感慨颇多。书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但它言词恳切、入情入理,读来浅显易懂、令人心悦诚服。
魏书生老师在书中阐述了自己教书18年来,当了17年班主任的经验。他认为自己因工作原因不能倾全部心力于班级工作,就支付给班级管理的时间而言,他是一个不合格的班主任。事实上他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这样的教学成就令我们年轻一辈的教师感到非常钦佩,看来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是教学成功的前提。粗读完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多启发,书中有很多实用的方法是值得我去认真学习与实践的。
例如在书中第一章,他谈到作为班主任“要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不管是班主任还是课任老师都应该尽心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去提升学生的信心。魏老师在书中提到:“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多从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找方法,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读完魏老师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后,作为新老师,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自己的学生,而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我们。只有我们熟悉、适应学生,才能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快乐成长,学有所成。
魏老师长时间在外出差,所带的两个班级班风、学习成绩等各项成绩都好。他管理班级,靠的就是民主,科学和引导学生强身健体。民主是管理班级的基本指导思想,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不抛弃,不放弃,为每一个孩子创设平等参与的机制,充分的信赖,大胆的放手,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科学则是管理班集体的法宝:一起制定详尽而切实可行的“班规”;自愿而明确的“责任到人”;简单而富有深意的“错误说明书”。让规则看守一切,在这样的班级环境里,每个孩子都会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尺度,明白违反规则的后果,奖罚分明,落实到人,为每一个孩子创设了一个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设计的班级氛围。
魏老师在激励、鼓励后进生方面,也可谓是“高人一筹”,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后进生,原来只考8分,他一步一步鼓励他,给他自信,引导他,使他一步步提高。当他得八分时,魏书
生鼓励他:“你课听不明白,作业也不做,还竟能考到8分,不说明你有点儿天赋吗?”接着魏书生又对他说,“这张卷,除了会的8分,还有哪个不服气啊?有没有不服气的题?”学生就说:“卷子中拼音我能行。”于是学生就狠做拼音的题目。就这样,经过学生的努力,老师的鼓励,分数渐渐地提高了。后来学生竟然考到了及格,真是质的飞跃。在我看来,对于差生来说,其实他也不愿意考这些分数,他的智力本来就差,如果教师一味地责怪他,他会对自己越来越失去信心,成绩更会一落千丈,教师要正视现实,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智力超群,只能引导鼓励他努力学习,激发他学习的兴趣,使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这些良苦用心的背后,隐藏着的其实是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
教育是一门科学,育人成才是一种精雕细刻的艺术,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讲科学、讲创新、讲艺术,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名师为友,借鉴他人的,总结自己的,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成长。
第二篇:爸爸教会我成长
爸爸教会我成长
小时候,爸爸教育我们姐弟很严历,从我记事起,爸爸就给我们经常买连环画,成语故事及小人书等,还长年订阅了《中国少年报》,因此,我是看着“知心姐姐”和“小虎子”长大的。那时候只知道“知心姐姐”,不知道她有真正自己的名字,以为就叫“知心”呢,还曾经为人家的爸爸会起名字而羡慕过,还曾经就自己某个兴趣问题给知心姐姐写过信„„后来的后来的后来,直到我四处求学拜师,要走出教育自己孩子的误区时,才知道当年那个我喜欢的要命的“知心姐姐”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卢勤老师!
现在的70后们,大多知道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处在什么样的水平线上,当然富裕谈不上,只能是温饱,但是我的爸爸却舍得花很多钱用在对我们姐弟的教育和栽培上,可以说,我的爸爸在我们姐弟小时候可谓是早期教育的先行者了。年幼时,每天被爸爸要求着,如果是看连环画或是成语故事,就要在爸爸下班回到家时,主动把当天看过的给爸爸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下来;如果是唐诗,就要一周背诵一首;如果是少年报上的故事,就要说出自己从故事中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或是总结出文中的中心思想,那样才会看到爸爸的笑脸并得到爸爸的奖励。比如“蒙古包,静悄悄,牧民大爷在辅导„„”及“轰隆隆,轰隆隆,唐山发生大地震,解放军叔叔快救我„„”如今我仍能清晰的记得当时那些连环画的画面上牧民大爷坐在蒙古包的前面,小朋友们围绕在他身旁听讲,远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以及当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后,被压在倒塌房屋底下的小孩子发出的求助画面„„那些诗画,仿佛故乡泥土里伸出的枝条,屈曲盘旋在我心头,无论经年都根深蒂固的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多年后,这些无声的画面一直在传递着生命的可贵及至教会我珍惜自己,珍爱他人。
记忆中最深的一次是已经上了小学二年级的我,暑假里被爸爸要求着每天要背诵一个成语故事,要将整个连环画中的故事讲全面。但是小时候比较贪玩,有一天因为在小河里摸鱼,忘记了中午回家吃饭,而这一天爸爸居然提前下班,看到我不在,就找到小河边。那一天轮到背诵的成语故事是“凿壁借光”,当爸爸阴沉着脸问我时,我根本就回答不上来,结果被爸爸打,而且又是在小伙伴们面前,觉得很丢脸。那是我自懂事以来第一次挨爸爸打,当然也是最后一次,因此我将凿壁借光这个成语深深的刻在了心里,终生难忘。
小时候不懂爸爸的苦心,反而很怕爸爸,很怕他下班,很怕他过问学习上的一切事情,就因为他太严历,还从心里很恨过他。但是长大后才明白,应该感谢爸爸对我的严厉,如果没有爸爸的早期教育,我不可能比同龄孩子有那么多的优点和优势,也不可能在少年时失去爸爸这盏明亮的人生航灯后而独自平稳依然骄傲的前行„„
第三篇:感谢你们教会我成长
感谢你们教会我成长
感谢那些男孩教会我成长,感谢那些女孩教会我爱。
转眼又过了一季,春去冬来,北雁南飞,周而复始,年年如是。
今天闲了一个上午,天气阴沉沉的,偶尔吹来几阵凉飕飕的风,太阳丝毫没有露脸的迹象,也许,他,也懒了。
躺在阳台的竹椅上,耳麦中传出郭静淡淡的忧伤的嗓音“住飞机,划过我们曾经做的梦„„”点点思绪变飞往空中,如烟一般朦胧不清。
十一岁那年我来到这个城市
十二岁那年我遇见了你们
十三岁那年我们相处了简单而又平凡的一年
十四岁那年我不再和你们一起毕业
十四岁那年你们经常找我十四岁那年你们推脱老师所顾忌的事情
十四岁那年我离开了那所校门只因你们的推卸
十四岁那年一些女孩在校门口高声喊带道她们等我十四岁那年当我想去逃避这些流言蜚语时,妈妈告诉我“我相信你,孩子”十四岁那年,我又回到那所学校那些女孩笑了,如花灿烂,如阳温暖十四岁那年那些男孩的胆怯与伪装我从头看到尾
十四岁那年我一度的叛逆与假忧伤一概无存
十四岁那年,我有了你们。
感谢十四岁那年,那些男孩教会了我成长,那些女孩教会了我爱。
郑州市62中初二:于露
第四篇:名师引领我成长
名师引领我成长
唐春弟
回顾自己三年成长的道路,我还历历在目,曾记得,我们希望小学每一位教师都进行了三年个人发展规划,当时我最敬仰名师窦桂梅,决心与名师窦桂梅牵手,“学名师 促发展”于是我模仿名师窦桂梅的教学特色,“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引领我走上个人成长的第一步。
三年前,当时我执教的是二年级语文《不用嗓子的歌手》。《语文课程新标准》提出:低年级要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在教学中设计随课文让孩子认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音、形、义,采用个人读、小老师领读、小组读,比赛读的方法,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生字宝宝交朋友,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乐趣,使孩子成为学习的小主人。重点指导孩子书写“找—我”区别它们的音、形、义。
一、角色体验,朗读生趣,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例如: 师、老师声色并茂地范读全文,时而模拟动物的叫声,时而模仿动物的动作。生、小组开火车进行朗读接力赛,边读边思考:不用嗓子的歌手是谁?他们用什么来唱歌?生、分角色朗读小动物说的话,老师适时作出指导。各小组先分角色比赛读,读懂神奇的歌手它们用什么来唱歌的?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思,读中悟。尤其通过感情朗读、配动作表演读等形式,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内化,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二、读说体悟,改编激趣,我让孩子们自由读第四段,想一想:小黄莺和蝉会说些什么? 再小组合作,模仿二三段的写法,把第四段改编为对话的方式,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三、延伸存趣,课外查找资料,到大自然去找找还有哪些动物有奇特的发声方法,引领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
三年前的我是边走边扶着孩子们从字、词、到句的理解。老师扶得多,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朗读感悟的机会少。如何引导二年级的孩子对文本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如何进行生本教学,这是我们当时没有听说,也根本没有,以学生为本的概念,在脑海中这就是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就是传道,解惑。看看当时的课堂,如果在今天的教学中对第二小节时让孩子们找一找,第三小节让孩子们说一说,第四小节让孩子们编一编的方法就更有趣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追求,扬长避短,发挥教学优势,使我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五篇:名师引领我成长(范文)
名师引领我成长
-----向往名师,走向名师
张晓华
今天坐在这里,我感到十分有幸,每个人都有梦想,大部分做教师的人都有想成为名师的梦想,我也一样向往能成为名师。从小到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加,我心里的名师在也不断得增多和变换,从万世师表的孔丘,理学巨子朱熹,到“爱满天下”的陶行知、于漪,魏书生、窦桂梅灿若群星,璀璨夺目。那时看着这些名师的事迹介绍,我心里除了崇拜就是自卑和沮丧,感觉他们和我就是天上地下的差距,高不可攀。虽然如此,可是踏上三尺讲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近二十几个春秋,一路走来,回首之时,我看到自己一路留下的扎实平稳的脚印,也算了无遗憾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在天山中学教英语,因为年轻和盲目,对自己的人生也没有长远规划,就凭着年轻,想着把学生的成绩抓好,把班级带好,可是也因为年轻,自己教的又是初中生,我比那些学生大不了多少,上课的时候教学秩序很是不尽人意,有时还被学生气得偷偷流眼泪,父亲也是教师,见此情形常常会语重心长的教导我,别心急,要慢慢来,只要你好学,有一天学生会喜欢你的。我从小敬佩父亲的勤奋好学和爱岗敬业,作为五八届新疆第一师范毕业生的父亲,因为当时家庭成分高,毕业先是被分到现在的市一小,一年后就被“贬罚”到了偏远的东泉村,到80年代才调往滋泥泉中学。虽然人生坎坷,父亲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从未泯灭或减少过,有父亲的支持和鼓励,我有了坚持的信心并一直默默努力。可是那时因为交通和信息的闭塞,我所做的努力是非常有限的,记得我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时候,总认为只要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照本宣科,小心翼翼把背的教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正确完成作业,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后来因工作调动,改教语文后,我开始认真钻研《语文课标》,订阅了有关语文教学的报刊杂志,每次上课前,都尽力抽空去看网上的优质课视频,然后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去精心备课„„连续几个学期我都是这么坚持过来的,当时也没什么雄心大志,一心就想像那些名师学习,把课上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我的课,想法就是如此简单。通过这样大量的学习,我从中吸取好的经验方法,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身为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的叶澜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那时每堂课后,我都及时反思课堂中的得与失,可以说是“心随课动”---为课欢喜为课忧。上好一节自己满意的课,那一整天心情都好,如果哪节课没上好,就会整天情绪低落,心情沮丧,但是无论课上的成败,我都会及时地写下反思,并虚心的不厌其烦地去和同事商讨请教,就是这样长期的学习和反思让我的教学经验逐渐丰富起来。网上学习和同伴互助让我明白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终于发现原来名师不仅仅是那些“一省几市甚或全国,多闻之”的人,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有名师,虽然他们不像那些真正的名师那么有名,那么出彩,但是他们却和享誉全国的名师们一样有着对教育事业不变的情怀和执着的追求。
一路走来,我渐渐的在教学方面变得成熟,现在的我对教学工作可谓是一往情深,尤其是从事小语教学已是我的一大乐趣,生活中的我安静内敛,可是每当我踏上讲台,面对学生时,就会变得激情满怀,与台下的我判若两人。那天我们去参加一个教学交流活动,同行的一位教研员对我说,你讲课的时候和平时太不一样了,我都觉得那不是你。回顾将20几年的教学经历,欣喜、激动、振奋、自豪,不时令我信心倍增。后来的我参加过校级市级的研讨课、汇报课等,还参加了其他课题研究工作,成为一名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积淀的语文教师,这一切都源自当初的那个小小的梦想—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是梦想的力量成就了今天小有收获的我,是身边的“名师”和那些真正的名师引领着我,让我在追梦的路上一步步接近我的梦想。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我渐渐对名师的形象和认识清晰明了,名师的成长之路充满着艰辛和汗水,这也是一条探索求知之路。
1、勤于读书是名师成名的基础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神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避免陷入这种俗气的最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读书。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读书不能改变人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特级教师王菘舟说:“读书于我,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一天不读书,就会有饥饿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独感。读书就是打通精神的穴位和经络。一日不读书,自惭形秽;三日不置书,怅然若失。”“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叶圣陶先生更是掷地有声。
我们教师阅读的范畴大部分也仅限于读教材,读教参,读教辅用书。这是小备课之需。课改中的教师应该有大备课的观念。该怎样进行大备课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只有博览群书,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雅起来,课堂上才会呈现一派春色满园的景象。在阅读中,我们体会到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真正含义;在阅读中,我们滋生了梦想。因为,读书的力量就是我们的力量。学习名师就是要学习他们勤于读书的好习惯。
2、追求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本色教学
本色语文,才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所以说,所有形形色色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都必须接受“有效性”的考验。例如,最近观摩来自全国的“新课堂行动”教学活动中,杜郎口学校的孙海军老师的《目送》一课设计的简单,朴实而又精巧,只是巧妙地设计了几个问题,就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贯穿全文的效果,且看第一个问题,认真读课文,说说文章的题目还能怎么改?为什么?学生们认真读文之后,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有改为《孤道》《背影》等,在阐述理由中,学生已经熟知课文内容了,真是“四两拨千斤。”教学中还有很多精彩而回味之处,但最让我佩服的是,孙老师的课堂上,老师没有一句废话,没有重复学生说的一个字,不记得是那位教育家说过“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孙老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当然我所说的仅仅是这节课中的一些小小的闪光点,但是透过这些,你对这堂课也就可见一斑了。
是的,我们在追求形式多样,贪多求全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很多。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简单、实在,讲究有效。要以最经济的教学手段,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追求朴实的教风,扎实的效果,把课上得“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课堂是永无止境的一片茫茫大海,我们直一程,曲一程,只要身向课堂那畔行,教学常追思。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之窗会越来越明亮,会向特级教师的课堂越来越靠近。我想,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应该不只是上好一堂课,改好一次作业。更好的教书、育人、做科研,才有终极的意义。我们的教育事业好比一座山,山上风光旖旎,而所有的培训、学习、实践是一条条不同的路径,引领我们去攀登。让我们在学习名师的道路上不断的前进,在名师的指引下练就一双有力的翅膀,在教育的蓝天上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