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老弱病残犯自杀事故的预防
前段时间从互联网上看到一则报导:我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人数至少超过200百万。自杀已位列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前五位。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杀是罪犯这一特殊群体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直是监狱“三防”工作的重点。而老弱病残犯又是罪犯自杀事件的高发人群,他们或因痼疾缠身而性格变异,或因身心痛苦而丧失生活信心等,往往
选择自杀以求解脱。笔者在与罪犯长期接触的过程中总结认为,老弱病残犯的自杀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立足于预先防范,把工作做在前面
首先,爱惜生命,追求生命价值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没有任何财富可以同人的生命相比。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想要去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人如果不是遇到人生中的重大挫折,或是人生信念发生根本性的动摇,没有经过长期思想准备和心理挣扎,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产生自杀冲动的。大多数情况下,实施自杀行为后,经抢救起死回生者都很后悔,甚至生的愿望更加强烈。笔者观察发现,在押的老弱病残犯有了轻生念头后,其间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以一定的情绪或行为表现出来。这时候,监狱民警只要多留一下心,注意去“看、听、教、收”,就能发现端倪。比如通过“看”,可以发现该犯突然不吃不喝,不睡觉,行动怪异,说话方式、举止反常等;通过“听”犯人之间的谈话内容,或是监狱民警之间情况交流,可以了解掌握该犯一段时期的心理变化动向;通过个别或集中“教育”,能及时掌握犯群的思想状况;通过其他罪犯反映的信息,能更多掌握老弱病残犯的思想动态。在综合“看、听、教、收”的基础上,抓住老弱病残犯情感异常、焦虑、烦躁、伤感、眼神等异常行为反应,作出有无自杀危险的预测判断,进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其次,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任何一种行为的发生都不可能脱离客观实际。”有自杀倾向的老弱病残犯实施自杀行为,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必要的辅助工具。所以,将老弱病残犯的活动置于可控制的范围内,就有可能减少他们自杀成功的机会。老弱病残犯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能直接或间接触到的工具也是有限的,只要能落实好对罪犯“三大现场”的直接管理,就有可能把老弱病残犯的自杀事故降到最低限度。
再次,民警公正执法,注意维护和保障老弱病残犯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化解心理情结,是能够有效降低老弱病残犯发生自杀事故概率的。针对老弱病残犯身心特点,关心他们的生活,带他们问医求药并及时进行心理引导、心理干预和生命观教育等,通过营造良好的改造环境,让老弱病残犯看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希望,感受到社会在关心他们,亲人没有抛弃他们,是可以促使一些有轻生念头的人放弃轻生的想法,产生好好活下去的希望的。
二、老弱病残犯自杀的原因分析
(一)老弱病残犯选择自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上吊自杀。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自杀用的工具容易找到,如用自身的衣物,腰带等生活物品,不便于控制,自杀成功率比较高。
二是割腕自杀。自杀用的刀片易于隐藏,比较难以把握住。
除以上两种主要的方法外,还有跳楼和吞食有毒物品等。老弱病残犯活动的空间有限,接触有毒物品和攀爬高层建筑物的机会比较少,所以要容易防范些。
(二)老弱病残犯自杀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服刑中,绝大多数老弱病残犯都时刻想着自己的家人,牵挂家人,对于大多数老弱病残犯来说,家人的平安是他们生活下去唯一动力。一旦遇到家庭变故,如亲属死亡、疾病或子女发生意外等,都有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许多老弱病残犯都怀有自责的心理:一是自己犯罪给家庭带来了很多的伤害,如果家人再发生意外,自己就没有了盼头,一死了之是给家人的交待。二是自己拖累了家庭,如子女不能上学,无钱看病,妻子离婚有辱门风等,随之产生了“不想活”的念头。三是被家庭抛弃,产生了“活着还不如死了好”的绝望心理。
2、身体和刑期因素。老弱病残犯的身体存在这样那样的病症或残疾等。生活方面种种不方便及困难,或病痛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或慢性病难以治愈,若再加上刑期比较长的话,就可能会动摇活下去的信心。如果此时遇到外部因素的刺激,如民警没有及时为其看病或其它事情处理不满意,就有可能诱发自杀事故。
3、社会因素。现在社会发展很快,正常人生活都面临着很大压力。不少人认为,自己身体患有这样那样的疾病或残疾,即使刑满走出监狱的大门,也过了人生黄金期,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死了算了”,给家庭减轻负担,给子女减轻压力,也是结束内疚心理最好的方式。
4、思想因素。监狱目前收押的犯人基本上以文盲、半文盲或小学文化居多,这些人基本上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人的思想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决心,而人的思想信念跟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老弱病残犯在生活
中遇到种种困难或人身限制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极易产生消极、厌世和绝望的情绪,一旦有自杀的诱因,很容易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动。
三、防范老弱病残犯自杀的措施
1、改进教育改造方法,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前面讲过,老弱病残犯实施自杀行为大多是在遇到极大的人生痛苦情况下发生的,笔者认为,思想教育和情绪疏导能够减少自
杀发生的机率,因为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生命观等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变的。防控老弱病残犯自杀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不断地改进教育改造的方法,及时有效控制好老弱病残犯的思想情绪,即做到“六要”: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意做好对老弱病残犯的“人文关怀”;二要坚持用符合老弱病残犯身心特点的方法进行教育,如开展以“生命观”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珍爱健康”;三要坚持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帮助老弱病残犯坚定人生信念,战胜病魔,战胜自我;四要健全完善狱内自杀防范机制,堵塞漏洞,杜绝自杀行为发生,如设立相应的心理矫治机构,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排除心理痛苦,挽救生命。
2、把狱内教育改造工作向外延伸,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做好罪犯出狱后的社会保障工作,可以解除老弱病残犯的后顾之忧,降低老弱病残犯实施自杀的机率。由于身体方面的特殊原因,老弱病残犯普通关心自己回归社会后的生活保障问题,如果没有社会和亲人的关心,没有生活、医疗保障,他们将很难生存。所以,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解决老弱病残犯出狱后的生活、医疗保障对于预防狱内自杀意义重大。
3、提高狱内医疗、生活卫生保障水平,实行人文关怀。《监狱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监狱建立医疗保障体制”,这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精神,也是保障罪犯生命健康权的体现。目前经济发达的省份罪犯自杀的比率普遍低于经济落后的省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的医疗、生活卫生保障条件比较好,老弱病残犯有病能够做到“四早”,即“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隔离”,生活改善明显。提高老弱病残犯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三情”,即:“党和政府的恩情,社会的温情,民警的真情,”促使他们安心改造。
4、提高民警素质,建立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监狱应坚持依法办事,文明管理,尊重罪犯的人格,坚持杜绝“体罚打骂”等事情的发生,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监狱民警要提高执法素质,创造条件让老弱病残犯在希望中改造。
5、制定有利于促进老弱病残犯改造的政策,体现对狱内弱势群体的保护。老弱病残犯是监狱的弱势群体,需要特殊的照顾和保护。监狱单位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制定一些有利于老弱病残犯改造的保护措施,如在计分考核、生产劳动、生活保障等诸多方面都要适当向老弱病残犯倾斜。特别是在计分考核方面,要充分体现以“思想改造为主,劳动改造为辅”的精神,切不可对事不对人“一刀切”。另外,监狱在假释和保外就医以及刑事奖励等方面也要体现对老弱病残犯的关怀,要让老弱病残犯感到温暖,看到生活希望。
6、控制好重要时间段、重点人及危险性工具。首先要从源头上控制,杜绝一切可用于自杀的危险性工具流入到监内。监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控制好劳动工具,严格遵守领发、登记、回收制度,杜绝老弱病残犯在劳动以外的其它时间直接或间接接触到劳动工具。二是认真坚持好动态考核制度、日检查制度以及定期和不定期清监制度。特别是要注意做好搜身检查,严防易于隐藏的危险性工具(如刀片)流入。三是控制好重要的时间段。如中午的12:00—14:00点,夜里的1:00—3:00点,这段时间一般人基本上都处于深睡眠状态,实施自杀成功率比较高。四是加强重要节假日布控防范。“每逢佳节备思亲”,节假日来临,老弱病残犯往往会倍加思念家人,情绪变化起伏也多是在这时候。五是要严格执行“互监组”制度和“劳动工间查人制度”,控制好老弱病残犯单独活动,密切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六是控制好重点人。特别是无人关心、无依无靠、无生活着落的“三无”老弱病残犯,由于亲情抚慰关怀少,最容易走极端,是我们防范的重点对象。
教育改造好老弱病残犯,帮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防范狱内自杀案件的发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去研究探索、不断完善。
第二篇: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
预防青少年自杀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处于10岁至25岁年龄段的青少年成为自杀或自杀未遂的主流人群。花样年华,过早凋谢,给人生带来不幸,给家庭带来苦痛,给社会造成损失。青少年为什么要自杀,漠视生命?那么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悲剧不再发生?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是:
学业压力繁重、家庭沟通不畅、情感问题处理不当、灾难、突发性事件以及经济条件不佳等。此外,一些青少年对自身条件不满意,认为自己太丑、太胖或存在某方面的缺陷,也是引发自杀的重要原因。
案例1:
一个8岁女孩,因服过量丙咪嗪(此药是其母服用的)而急诊住入儿童医院,药是在头一天入睡前服下的,由于单居一室未被人发现,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未起床上学才引起家人注意,母入室唤醒孩子,女孩诉头痛、头晕和疲劳,表现害怕和易激动,要求母亲离开,并表示愿意死去。住院后经处理,小儿科医生将她转到精神科以评定其自杀行为。母亲告诉医生,最近两个月以来,夫妻已分居并准备离婚,这件事对孩子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刺激。而且其母在过去一年曾发生抑郁和焦虑。原因是丈夫经常很晚喝醉酒回家,对妻子凶狠敌对和不顾。孩子原为好学生,交友广,自从父母关系恶化以来,母亲未能对孩子提供支持,老师反映孩子在课堂坐立不安,上课时思想不能集中,常常白日做梦,期中考试成绩下降,平时不能完成老师指定的作业。行为上也与以往不同,不与同学交往,孤单,下课后不与同学一起玩,而且与几个要好的同学争吵。
案例2:
沉湎卡通书的少女自杀事件。该少女是南京市第50中学初二(七)班的学生,2000年12月5日,下午6:30还未放学回家,父母颇感奇怪,也有些担心,遂与班主任电话联系,后又与孩子三个要好的女同学联系,均未找到下落。晚上7:05孩子回家,称是自行车车胎坏了,才迟回家的。晚上10:30,妈妈推开房门,女儿正在一个花色纸上写着什么,看到母亲进来,忙把纸遮盖上。第二天早上妈妈喊女儿起床时,发现女儿已服毒死亡。两天后,承受着丧失独生女巨大悲痛的父母开始清理女儿的遗物,结果在女儿的计算机里发现了遗书,上面写着:“人生梦一场,一切如此,也不过如此”,“假如天堂里没有日本卡通书,我还要回来拿几本去”-是乱七八糟的卡通书害死了心爱的女儿。。而令人不解的是,卡通书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吸引力,以至于少女“上了天堂”还要看。智力功能通常用智商(IQ)评定,有关IQ水平与自杀行为关系的研究较少,尚无定论。但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和不断发展,自杀率相应增加,则推断智力高者可能有较高的自杀风险。一些研究发现:让他们完成一项社会任务,借以观察他们的能力和适应水平,有自杀观念和自杀未遂行为少年的社会适应是异常的。也就是说,社会适应不良是少年自杀风险的标志,而且也是少年自杀常见的刺激因素。因争吵而与朋友失和,学习成绩不良,害怕父母惩罚,是少年急性自杀的常见诱发因素。
案例3
2000年9月11日中午,南京市六合县东沟镇上,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秦某放学回到家中。他先在隔壁的爷爷奶奶住处徘徊了一下,然后便回到自己家中。秦在自家门槛上呆了一会儿,便走进自家堆放农具的东屋,找出一瓶剧毒农药甲胺磷,拧开盖子仰脖猛喝了几口。11时15分左右,从田埂劳作回家的王某一跨进自家大门,便发现11岁的儿子口吐白沫,人事不醒,立即送东沟镇中医院救治,但已无力回天。秦服毒自杀死亡后,其家人悲痛欲绝,78岁的爷爷整天以泪洗面,奶奶更是伤心地卧床不起,而孩子的父母则整天沉默寡言。秦自杀的原因是作业没做被老师罚站并让他去下一班留级。
那么,如何预防青少年的自杀行为?
1、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环境
(1)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丰富学习生活,广泛开展适应学生年龄心理特点、需求的各种活动,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教育,为学生创造能使自己身心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
(2)所有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要符合教育学的原则;要用心理卫生的要求严格训练我们的教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尽量排除任何诱发、增强及扩大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学校社会环境。
(3)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学校学生的必修课,训练学生应对学习生活中各种压力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建立可信赖的人际交往关系;教给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如系统放松法、焦虑转移法、情感渲泄法、自我暗示法等;将珍惜青春生命、憎恨自杀行为作为一个基本价值观念,根植学生头脑。
2、早期诊断与发现青少年学生自杀的苗头,早期危机介入
老师要强化自己的“心理辅导员”的角色意识,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异常反应。
一是从学生的语言上诊断发现,如“活着真没意思”、“干脆死了算了”,或突然沉默,或词不达意等;
二是从其行为变化来诊断、发现,如逃学旷课、突然不回家,或不与人往来,成天关在屋子里,或逐一还书、还钱等反常行为;
三是从其身体征兆来诊断发现,如失眠、躁动不安、情绪低落、无食欲、极度疲乏、体重下降、生理功能紊乱、自律神经失调等。一旦发现有自杀苗头,应立即与家长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形成社会支持系统,进行重点心理援助,释放不良情绪,疏导心理死结,并及早调整其生活环境,尽量消除不利因素。
3、重视对学生中的神经症和精神病患的确诊和积极治疗
学校发现有精神异常、身心异常症状的学生,应配合家长及时请心理医生或心理专家进行鉴别诊断,确诊后的抑郁症、忧虑症、强迫症、分裂症等神经症和精神疾病,积极进行转介药物的治疗同时进行心理辅导,根治病根,方能避免自杀的发生。
4、优化家校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心智健康的成长
“望子成龙、成凤”的父母是孩子产生压力的另一个重要压力源。一是家长要适时调整期望值,针对自己孩子自身的情况,找出切合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否则,除了增加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外,别无他利。二是调整家庭气氛和亲子关系。家长要重视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在沟通中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激励孩子,不仅能及时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而且能帮助、支持孩子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有利于增强亲子关系,形成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令人遗憾的是,家长愿意花钱投资孩子的文化课艺术课的学分,而不愿意投资自我成长及家庭关系的学习成长上,只看重孩子的学习能力却忽略了重大的家庭教育所带来的滋养孩子心性的意义和作用。。
在生活节奏非常快的今天以及未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感,给中国人带来的心理冲击也非常严重,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青少年产生心理压力后更无法自行排解。除了学校、家长外,社会各界的心理专业人士应该在政府服务外包转型的大背景下,积极帮助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心智成长,缔造一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乐于学习的中国好少年国家平台。借用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心智富足),则国富。万年基业,少年常青!!
第三篇:预防自杀项目工作汇报
XXX预防自杀项目工作汇报
XXX自开展创建XXXX以来,按照XXXX的要求,在各方面作了大量的安全工作。现就预防自杀工作作一汇报。
一、大力开展预防自杀的社区宣传活动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自2007年以来,在社区每年开展预防自杀的大型宣传活动,有镇政府各部门、各居委、各公司人员参与。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请心理咨询师到现场为大家咨询,由专家为大家作预防自杀的讲座,现场发放预防自杀宣传小册子。普及预防自杀知识,营造预防自杀氛围,让群众了解自杀的一些先兆症状及发生自杀后要采取的救援措施等。2010年到2012年间共有300多人参与了预防自杀宣传活动,150多人受益,展出版面3块,拉横幅3条,发放宣传小册子270多份,开展社区讲座3次,开展心理咨询3次。在社区群众中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二、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防自杀随访和心理疏导
XX社区目前在管精神病人为297人,其中抑郁症患者13人。针对抑郁症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往往会产生自杀意念,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很可能会发生自杀行为的状况,采取了加强随访,重点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低落情绪,并与监护人或家属沟通,实时观察患者动态,以防意外发生。同时还建立互通、互助机制,居委、公司等部门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及时上报镇政府有关部门,并和相关单位联系,开展援助工作。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实施救援。阻止自杀动机的发展及自杀行为的发生。
三、突发事件积极应对
举一反三加强管理
2010年12月13日,XX一精神病患者因幻听发生跳楼事件。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引起了镇政府领导及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精神病人管理再一次提到了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精神病人管理仅靠卫生部门是远远不行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协助,各部门要按上级的有关文件,各施其责,互相协作,形成合力,创造社区安全环境,以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于是,一项查漏补缺工作在XX社区开展。各部门的互通、互助网络也得到了加强。
四、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群体心理调适活动
安全社区的创建要有超前意识,要把安全的关口前移。镇领导们从许多事件中感到,预防是最重要的。而当今社会人群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是许多安全的隐患。于是,“社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群体调适活动探索”工作在XX悄然开展。在镇社区办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反复协商和多方沟通,XX等四个居委率先试行。自2012年3月以来,共开展讲座活动12次,参加人员共562人,开展访谈1次,各种测试4次。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赞同。目前,该项工作还在进行中。期望通过项目的实施,在总结经验后加以推广。
从XXX自害人数2007年的9位下降到2011年的0位,可以说明XX预防自杀的工作是有效的。还有很多工作要不断的做实、做好。
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2-10-22
第四篇:事故预防
事故预防
第一章事故及预防
第一条 什么是事故?
安全是指不发生伤亡,不发生设备或财产损害和环境危害的状态。由此可见,安全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不发生事故和灾害等危险的状态。而不安全状态是与事故和危险联系在一起,如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中毒、火灾、爆炸、触电等事故,或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各类伤害等,这些都不是人们所期望的。为了实现安全,就要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不涉及生活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安全;危险因素与事故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与事故;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等。因此,由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职工伤亡,都可能定为伤亡事故,如职工在生产时受到伤害,上下班厂内通道生产用车辆撞伤或因道路不平而跌伤等。职工在生产劳动区域以外发生的伤亡,不应作为工伤事故。关于这些伤亡事故的确定,劳动保护管理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条 发生伤亡事故造成的伤害伤亡事故造成的各种伤害,按轻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暂时性失能伤害---指导致受伤者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
2.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指造成受伤者某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3.永久性全失能伤害---事故中造成受伤者完全残废的伤害;4.死亡---指当场死亡或受伤者在一定时间(如当月)内死亡。
第三条 事故发生原因怎样分类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如: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
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
2.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操作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违反操作规定,分散注意力,忽视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安全装束等。3.间接原因。如: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设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制定事故防范措施或虽订有措施但没有认真实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得力等。
第四条 什么是事故管理?
为实现安全,首先必须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就要处理好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安全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事故管理是指事故预防,事故处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事故的管理涉及面广,是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就解决了劳动保护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利于稳定生产秩序、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安全生产。事故的管理也是安全工作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一种管理,它依靠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平时从预防事故的基础工作做起,发生事故后作好调查、分析、统计、报告、处理等项工作,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达到完善安全系统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事故的预防是事故管理的出发点,是带动各项安全工作的首要环节;事故的预防也是事故管理的归宿点,因为处理已发生的事故,最终必然要落实到今后事故的预防。总之,事故管理要从原来的事后事故调查分析,转到事故的事先控制与预防上来。
第五条 怎样进行事故的预防
事故的发生是5个因素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这5个因素是:人的判断、人的不安全行为、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发生事故、人体受到伤害。事故起源于人的判断,如果判断错误,就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会触发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引起事故的发生,导致人身受到伤害。如果人的判断不发生错误,就不会发生事故,如果排除了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即使人的判断发生错误,也不会发生事故,不会导致人身受到伤害。
因此,从事故发生的过程看,要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本的方法只能是消除潜在的危害因素和人不发生误判断、误操作。根据这样的原理,对于事故的预防,可采取如下的对策: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2.装设安全保险防护装置。3.进行机械强度试验与电气绝缘检验。4.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5.作业环境的合理布置与整洁。6.劳动防护用品的选用。7.建立建全安全生产、卫生规章制度。
第六条 事故预防的程序
伤亡事故的预防,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第一、要根据建设发展方针,制定事故预防的基本规程。
第二、从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因素等诸多方面,对危险源或潜在的危险作细致具体分析。
第三、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并加强安全教育,制定消除危险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消除机械、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包括从生产的组织、工艺流程对生产危险进行综合预防,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预防设备事故发生的危险预防等方面;后一部分主要是对职工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采取一些心理对策,杜绝职工错误操作的产生,引导他们遵守劳动纪律,安全地、正确地进行作业。
第四、将这些对策实施后的情况及时反馈,根据反馈情况,确定新的事故预防对策,对新出现的潜在危险采取新的对策,加以消除。
第七条 怎样确定事故的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后,必须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如防护、保险装置失灵,缺少个人防护用品,生产场地环境不良,操作错误,使用不安全设备等等。而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安全操作技术的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发生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预防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等。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和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
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第八条 怎样进行事故的处理与报告
事故的处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故的本身处理,二是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对职工伤亡事故的处理,必须切实做到“三不放过”。对于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一定要严肃认真,根据事故的原因和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或予以必要的处分。对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责任者,应报请检察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负伤者或最先发现的人必须立即报告领导等有关人员;有关领导应根据情况逐级上报,或直接报告;经理接到事故报告后,除轻伤事故外,均应立即将事故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伤亡者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工龄、伤害程度、以及事故简要经过)和发生事故的原因,用电话或其他快速办法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如有隐瞒、虚报或者故意延迟不报的,除责成补报外,要对责任者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第九条 发生事故后如何做好“三不放过”
发生事故后,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三不放过”:
1.事故原因与分析不清不放过。每一件事故的发生都各有原因,不查清原因就不能处理好事故,就不能杜绝事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从直接原因着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原因,为处理事故和吸取教训提供足够的证据。
2.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虽已发生,但亡羊补牢还是需要的。常言道:前车之辙,后车之鉴。通过事故教训,教育责任者和群众,可以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因此,事故分析宜细不宜粗,一定要使群众和责任者真正受到教育,引以为戒。
3.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发生后,必然会暴露出设备、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漏洞,倘不果断采取措施,无异于养痈胎患,后患无穷。所以,一定要从加强防范措施入手,杜绝后患。
第十条 如何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
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便于在事故分析中确定并追查责任,发生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
1.如因设计上有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设计者负责。
2.如因施工、制造、安装及检修的错误和缺陷引起的,由施工、制造、安装、检修、检验者负责。
3.如因工艺操作确定上的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工艺操作条件确定者负责。
4.如因官僚主义错误决定,瞎指挥引起的,由指挥者负责。
5.重复事故由有关领导负责。
6.违章作业由违章作业本人负责。
7.无章可循或操作人员未经培训的,由指派者负责。
8.随意拆除防护装置而造成事故,由拆除者负责。
9.对已发现的重大隐患,部门能解决而未解决,因而造成事故,由部门主管领导负责。
10.部门无力解决且巳呈报有关部门仍未解决而造成事故,由胎误部门的领导负责。
第十一条 如何区分直接责任、主要责任和领导责任
处理事故时,与事故发生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人,应确定为直接责任者。在事故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居主要地位和起了主要作用的为主要责任者。忽视安全,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对职工不认真履行安全教育,对新工人不进行三纵安全教育,不执行“五同时”规定,不认真消除事故隐患等,造成事故时或事故后仍不采取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者,应由领导负责。
第十二条 如何对待“违章操作”人员
规章制度是“法”的延伸和具体化。安全操作规程是生产活动中经验和教训的结晶。企业对待违章操作人员。一是要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要加强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让职工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各种应变能力,从技术措施上保证操作在安全状态下进行。
同时也应制订和严格执行必要的奖惩制度,对违章人员要分别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包括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屡教不改的应当调离工作岗位。
据有关部门分析,不少企业的伤亡事故,违章作业占其中的60%以上。因此,加强对职工遵章守纪教育尤为重要。
第十三条 关于工伤事故统计中具体问题
1.职工在生活区域中所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是指公司在册职工在企业生产活动所涉及到的区域内(不包括食堂、俱乐部、球场等生活区),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影响,突然使人体受到损伤或失去正常机能,以及负伤人员立即工作中断的一切事故。
2.职工负伤后一个月内死亡的,应作为死亡事故填报或补报。超过一个月死亡的,不作死亡事故统计。
3.职工在生产岗位干私活或打闹造成伤亡事故,不作工伤事故统计。
4.车辆执行生产运输任务,行驶在外公路上发生的伤亡事故,一律由交通部门统计。
5.停薪留职的职工到外单位工作发生伤亡事故由外单位负责统计报告。
6.内部实行经济承包,生产任务由分公司、项目部发生事故均由企业负责统计报告。
7.两个以上单位交叉作业时,发生事故属于哪个企业的职工就由哪个企业负责统计报告。
8.凡由直接组织安排施工或工作人员,不论在册职工、临时工或计划外用工,只要发生工伤事故,都由企业统计报告。
第二章 事故报告处理
第十四条 发生事故要及时报告
1.发生伤亡事故后,负伤人员或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应立即报告领导。对受伤人员事故,要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并应及时上报。
2.发生重伤和重大伤亡事故,必须立即将事故概况(包括伤亡人数、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原因)等,用快速方法分别报告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安全管理部门和当地劳动、公安部门。
3.对于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进行。
4.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的领导,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并迅速组织有关人员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
工作。
第十五条 事故发生后要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
1.事故发生后,要有组织、有指挥,首先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制止事故蔓延扩大。同时,为了事故调查分析需要,都有责任保护好事故现场。因抢救伤员和排险,而必须移动现场物件时,要做出标记。因为事故现场是提供有关物证的主要场所,是调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所以要严加保护。要求现场各种物件等尽可能保持事故结束时的原来状态。必须采取可能的措施,防止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
2.清理事故现场应在调查组确认取证完毕,并充分记录后方可进行。不得借口恢复生产,擅自清理现场。
第十六条 事故调查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要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掌握情况,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拟定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事故调查分析要切实做到“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所谓事故调查就是指对事故物证、事实材料、证人材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的工作。事故的调查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事故调查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开展,首先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了调查的顺利开展,调查人员要客观地查明导致事故的所有事实与细节,不要过早、过多地牵扯到事故的责任与处罚方面的事务中去。进行事故调查不要采取追究责任的态度,而要注意摆脱当事人内疚或者害怕遭到指责、处罚等顾虑的影响。要将造成事故的原因与事故责任作为不同层次的问题加以调查处理,如果把重点先放在追究事故的责任工,就会难以弄清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
第十七条 事故调查的程序
1.现场处理: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做好现场标志。
2.物证搜集:搜集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
3.事实材料搜集:搜集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材料,如发生事故的部门、地点、时间,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情况,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工作情况、操作动作或位置,他们过去的事故记录;搜集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如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情况,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物理性能分析,设计工艺、工作指令、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工作状况及物质取样分析记录,个人防护措施状况,个人的健康状况,其他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第十八条 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
1.查明事故经过,弄清造成事故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物、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经过认真、客观、全面、细致、准确地分析,确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2.事故分析步骤,首先整理和仔细阅读调查材料,对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法、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等七项内容进行分析,确定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者。
3.分析事故原因时,应根据调查所确认的事实,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时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再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
定主要责任者。
第十九条 事故性质通常分为三类
1.责任事故,就是由于人的过失造成的事故;
2.非责任事故,即由于人们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变化所造成的事故,或是技术改造、科学试验活动中,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发生的无法预料事故。但是,对于能够预见并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伤亡事故,或没有经过认真研究解决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事故,不能包括在内。
3.破坏性事故,即为达到即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对巳确定破坏性事故的,应由公安机关和企业保卫部门认真追查,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根据对事故分析的原因,制定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同时,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对于重大末逐事故不可掉以轻心,也应严肃认真按上述要求,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第二十一条 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组应着重把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责任分析和处理意见以及本次事故的教训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等写成文字报告,经调查组人员签字后报批。如调查组内部有分歧,应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对照政策法规研究,统一认识。
第二十二条 事故的审理和结案
1.事故调查处理结论报出后,须经有关部门审批方能结案。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9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日。
2.关于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根据其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按照是主要责任,重要责任,一般责任,还是领导责任等,予以应得的处分。
3.事故教训是用生命换来的,是研究改进措施、进行安全教育难得的资料。因此,要把事故调查处理的文件、资料等长期完整的保存起来。
第五篇:浅谈当前监狱罪犯自杀的预防
浅谈当前监狱罪犯浅谈当前监狱罪犯自杀的预防 发布日期:2011-08-26 访问次数:162
近年来,监狱内、公安局看守所内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网上的过度炒作,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把监狱机关和监狱人民警察推到了风口浪尖。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是惩罚与改造罪犯的场所;监狱警察代表国家行使对罪犯的刑罚执行权。而罪犯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罪犯这个特殊群体由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严重扭曲,精神障碍和变态心理十分严重,往往在处理问题上非常偏激,易走极端,易产生自杀心理。如果不能及时防范,将对监管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此,本文试就罪犯自杀的预防谈点个人看法。
一、罪犯自杀的心理分析
首先应对罪犯自杀的内在原因的联系和心理变化进行分析。罪犯自杀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刑罚因素、狱内环境因素、婚姻家庭因素、异常心理因素等。个别情况下,每一种因素均可成为罪犯自杀的条件。如:婚姻家庭因素(婚姻家庭危机、家庭矛盾激化、遭家人抛弃等)可致罪犯自杀。但是,一般情况下是由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这些原因的出现、存在、联系、升级是相关的、有序的,又表现为集合状态,可以概括出三个基本原因组:一是罪犯受到刑罚后所做的最坏心理准备的硬性原因长期存在。如刑期长、年迈体弱等,以至思想压力大,作用时间长;二是受到刑罚以后存留的社会问题(家庭关系失和、经济利益严重受损、某种外部势力的继续侵扰、个体反社会意识激化等)和新发生的问题(离婚、残疾、健康状况差、受攻击、生活习俗难以适应等)的深度恶化,超过了自控约束能力;三是劳动改造强迫适应,使有差异的罪犯承受量不同,引起的改造态度也不同。如果具备上述几个以上的原因,又是在连续副作用的条件下,就有可能诱发绝望欲念。以后,当再次遇到一种极端原因强烈刺激时,自杀就可能发生。
罪犯自杀也有其心理变化。自杀是一种心理卫生的急症,是随诱因和时间的积累推移而发生的心理变化。当罪犯连续发生的重大挫折,常会引起激烈的心理冲突或严重的心理危机,从而可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将矛盾和冲突转向自身,并以自杀作为自我解脱或结束心理痛苦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把罪犯自杀作为一组因果关系就会发现;自杀不是一时的冲动,实际上是绝望的表白,是逐步暴露的心理缺损难以愈合的不良后果。这种心理缺损的特征有早、中、晚期之分。早期特征表现为持续出现的情绪忧郁、失望、退却、焦躁不安,除了是由刑罚直接引起外,主要发源于特殊的心理“病灶”。其具体特征为思维狭隘、心理脆弱、生活兴趣下降,或喜独处,或富有挑逗性。中期特征表现为寄希望能解除或缓解思想负担,存有极大侥幸心理。但是,最为担心的事故甚至有了恶化的迹象,或是已经有了恶化的事实,受挫心理更加明显,开始产生逃避现实、求得解脱的心理活动。晚期特征表现为事情总是不按自己的愿望好转,便不断地自我输入各种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形成错误判断,总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和自己过不去,活得没意思,加剧了丧失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这种时候产生自杀的动机是相对稳定的、持续的。
二、罪犯自杀的预防对策
首先,要识别罪犯自杀的早期迹象。任何事情的发生,事前总是会有一定的征兆或迹象出现。罪犯自杀行为本身蕴含着一个错误意志支配下的行为导向发展过程。这过程总离不开罪犯群体和监管大环境。有自杀动机的罪犯常会或多或少地表露出一些异常现象,成为可供掌握的早期信号。诸如,罪犯有自杀倾向以后,生理、心理、行为特征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变。另外暗做自杀前的准备,看准和选择绳索、刃具等物品及窥测合适环境。还有,企图自杀的罪犯可能在自杀前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将苦恼和想法告诉同犯及亲友,或者留下遗言、遗书等。识别这些早期迹象有助于区分罪犯是否真正存有自杀动机,也能够做到对罪犯自杀倾向的判断由模糊到比较清晰。这样可以积极地在罪犯自杀心理渐变的过程中施以监控、教育,及时把握住在罪犯发出了绝望信号时的拯救契机,以至将罪犯自杀动机或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管教工作。由于罪犯自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有一定的外在表现,这就为预防自杀提供了可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管教工作,是预防罪犯自杀的基本途径:
——加强监管场所死角和违禁品的管理。死角包含空间和时间死角。监狱各种高层建筑及建筑物中的阳台、洗漱室、厕所、库房以及卫生间,这些地方比较隐蔽,属空间死角。罪犯在这些空间里活动余地大,支配空间自由大,有时容易脱离警察的视线;另一个是时间死角,就是监狱人民警察时间盲点,如星期天、节假日、警察下班时间、夜晚等,这些时间盲点由于监狱警力较少,罪犯极易脱离警察的监管。监狱应加强对死角的管理和控制,合理布置人防、物防和技防。与此同时,对各种违禁品如绳索、刃具、农药进行清缴和严格管理,严禁将违禁品让罪犯带入隐蔽场所,严禁罪犯带着违禁品脱离警察的监控视线,让罪犯拿不到实施自杀的工具。
——加强狱情分析,做好重点对象的摸排。召开狱情分析会,经常性对罪犯进行分析摸排,不放过任何疑点。对那些家中无亲人,长期得不到接见,有病久治不愈,家庭发生变故,家中有亲人又无人管,长期受到牢头狱霸的欺压打骂,长期从事高强度劳动完不成任务而受到惩罚的罪犯,特别是有自杀思想和行迹的罪犯作为重点对象进行摸排,认真甄别,准确确定自杀危险分子。
——严格落实狱内侦查和有关的监管制度。罪犯自杀前兆表现为“自杀动机”、“矛盾冲突”、“平静”三个阶段。因此,要适时、适事地做好狱内侦查和夹控工作。对发现有自杀念头或陷于绝望境地的罪犯要及时采取包夹措施,并对包夹人加强教育,明确其职责,发挥好他们的作用。这样,将在某种程度上非常有效的预防罪犯自杀事件的发生
——加强个别谈话教育,及时全面了解重点罪犯的各种信息,扼住罪犯轻生的念头。监狱人民警察通过对罪犯的个别谈话教育及时掌握罪犯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这是预防罪犯自杀的前提条件。通过了解对那些性格偏执,遇事冲动,对事情易走“绝对化”和“概括化”的罪犯作为重点,全面了解他们的各种信息。对那些极不适应监狱环境的罪犯和来自家庭、社会、监狱、他犯、自身等心理压力巨大的罪犯,进行心理疏导,防止他们心理扭曲产生自杀的念头。此外,对已确定的自杀危险分子,要实行挂牌攻坚招标,具体落实转化任务和措施。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治工作,为罪犯营造一个宽松的改造环境。近年来,罪犯心理咨询和矫治被视为监狱人民警察改造罪犯的第四大改造手段。通过对罪犯心理咨询能及时发现罪犯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由于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高墙、电网、荷枪实弹的武警战士及威严的监狱人民警察构成了一种与社会大环境不同的监管改造环境,罪犯置身于这种环境,极易产生恐惧、抑郁、痛苦等各种负面情绪。如果监狱人民警察不对罪犯心理进行调整和疏导,容易使罪犯引发心理危机,出现对监狱的不适应感、巨大精神失落感、自卑消沉感、压抑孤独感等心理情绪障碍,从而导致罪犯自杀的极端行为发生。这就要求监狱人民警察要认真做好罪犯心理咨询的同时,做好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心理矫治,及时弥补其心理缺陷。同时给罪犯营造一个宽松的改造环境。
再次,要努力提高监狱警察队伍的执法水平。一是要增强警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使管教警察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许多罪犯自杀的空间盲点和时间盲点的出现,大多数是警察责任心不强造成的,由于警察不去细心注意那些死角或盲点,极易给有自杀念头的罪犯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增强警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预防罪犯自杀的有力保障。二是正确行使执法职能。管教警察必须认真学法、守法、执法,自觉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要懂得改造罪犯的基本法律法规,要了解罪犯的法律地位,要严格执行《监狱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不刑讯逼供、虐待罪犯,不侮辱罪犯人格,不殴打或纵容他人殴打罪犯,为维护罪犯生命健康权创造一个良好的文明执法环境。三是要加强执法监管,完善制约机制,确保警察公正、文明、廉洁执法。
总之,罪犯自杀虽然原因十分复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我们掌握罪犯自杀内在因素联系和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管教工作,提高警察队伍的执法水平,那么,罪犯自杀是可以避免的。监狱人民警察务必勤于思考、艰辛工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罪犯自杀事件的发生,从而维护监管安全,规避执法风险。
(董慧)自杀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