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实践报告 正式版
关于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实践报告
XXX
(XX医学院XX专业 08级)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尤其对于中国的农村而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祝国寺村周边80多户家庭的调查,认为在现有的收入水平下,传统的家庭养老虽然给老年人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但由于出生率的下降,今后家庭养老将无法维持,需要建立正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需求。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
祝国寺村是一个位于成都东面的正在逐步改造的小山村。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更清楚地认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8月3日—8月9日成都医学院学生冯静通过问卷调查及座谈方式对锦江区祝国寺村80多户家庭进行调查。共派发问卷100份,回收89份,有效率为89.3%。
一、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多,我国正在逐步迈入老龄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农村百姓的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着力点。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于是我首先对祝国寺村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
(一)人口老龄化严重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2亿。大约有70%居住在农村,四川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937.95万人,占总人口的11.39%,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近622.94万人,占总人口的7.56%,已达到国 1
际上一般认为的7%的老龄化标志线。在回收的问卷资料中也显示,94.3%的家庭中有老人,其中56.7%的家中是一位老人。预计在未来的10年,四川省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将加快,老有所养是人口老化的最大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养老问题,已成为四川省社会保障事业的挑战。
(二)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及经济状况
根据对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的农户调查资料,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与其他人没有显著的差别。这一结论显示老年人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分享家庭可支配的消费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的人均消费额与其他成年人相同。据最新数据显示,成都市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增长14.9%。农民的收入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这其中也不乏老年人的贡献。根据回收的数据显示,老年人的收入来源43%来自劳动收入,50%来自子女供养,其余来自国家补贴或养老金。
(三)医疗状况
随着老年人劳动力的下降,生活逐渐不能自理,身体也每况愈下。因此,使广大农村老年人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
一。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根据回收的资料显示,农村老年人有疾病的占84.5%。经常去医院就诊的却只占14.3%。大部分老年人都以为去医院看病麻烦又贵,最后只有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几种形式。
二.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农村老年人普遍实行的养老方式。家庭要老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养老。农村可以通过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方式,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等
措施提高土地养老保险功能。家庭养老是老年人的一种自然选择,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习惯于在青壮年时期将自己的全部收入和继续用于养育子女和置办家产,并在老年时全部交由子女掌管,不预留自己的养老费用,而是由子女担负起父母年老时的供养责任。但是,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老年人的需求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供养,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根据调查资料显示,31.2%的老年人是独居,67.2%的老年人和子女一起住,还有部分住敬老院。虽然家庭养老是大部分老年人的选择,但是随着土地大量被征用,家庭养老已呈弱势状况。由此,农村养老方式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已变成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于1986年开始试点,1992年民政部正式出台《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并决定在全国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标志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了统一的政策引导与规范。从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成为破解“三农”问题,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当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著成就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进程却相当缓慢。农民基本上是被排斥在整个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于是我对祝国寺村80多户家庭进行调查,发现了一下几点问题。
(一)参保率低,覆盖面窄
在我国的社会保障法中,除了一句“全覆盖”外,对于农民和农村老年人的保障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倒退。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处于“制度真空”状态,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比例为24:1.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仍旧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根据调查,大多数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对现行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和国家补贴为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认识不足,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二是收入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民还在温饱线徘徊,按照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缴费,有较大的经济压力;三是农保开展初期,政府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强制农民参保,导致农民对农保失去了信心。
对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对农保恢复信心,并坚持自愿原则,避免强迫农民参保。
(二)养老金管理不规范及严重短缺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值主要依靠银行存款,购买国债。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初期的有效运行,主要是由于银行利率较高的缘故。但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降,应付利息与银行存款利息严重倒挂,农保基金累计收益直线下降。根据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警告指出,亚洲17个国家的养老体系若不改善,各国政府很快将发现,已来不及挽救养老金短缺的问题。在造成养老金短缺的原因中,相对慷慨的养老金和较低的退休年龄是大部分问题的根源所在。经合组织30个富裕国家最常见的退休年龄是65岁。在中国,国家干部为男性60岁退休,女性为55岁,工人是男性55岁,女性50岁。报告还表示,中国将不得不拿出薪资的50%,为当前的养老金体系提供资金。
政府可以设置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专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养老保险基金。正确选择投资工具,在养老保险增值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地方,允许农保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适当放宽投资领域,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另外,国家应予以积极的财政支持。在财政支农费用中,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资金。对于集体补贴部分,政府应要求农村集体支出集体财产的一部分或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补贴。政府还要强化管理和监督。另外,在农村也有弥补养老金不足的办法,其一是出售土地,将所得资金投资与各种基金;另一种是出租土地,以及补充养老金和其他财产的不足。
(三)没有明确的实际回报率
投资的实际回报率对养老金的有显著影响。假设一对夫妇将它们总收入的10%投保,投保期为40年。他们领取的养老金额相当于他们退休前或开始领取养老金时收入的7.5%左右,投保人将他们收入的10%投入养老基金这么多年,从实际价值看,没有任何收获。这一例子清楚地说明,预期养老金的实际价值能超过投保的本金价值的多少,取决于养老基金投资的实际回报率。而养老金支付额与领取退休金前的收入的比率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和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如果投资回报率高于收入增长率,尽管投保额占收入的百分比不变,但领取的养老金占退休前收入的比例会大大提高。同样假设一对夫妇将其总收入的5000中的10%投保,实际回报率为4%,20年后基金的累计价值将是11000元左右,这笔基金能为这对夫妇提供的年金数额为950元,如果他们实际收入的年增长率为4%,那么年金将占到他们20年后收入的18%。由此看出,在建立养老金项目时,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收入增长率与实际回报率之间的关系,但政府对农村人口投入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没有做出承诺。
那么,一个适当的投资回报率要怎样才能确定呢?对积累的基金可以投资于实物资源以获取一个正的实际平均回报率,因为这种投资也有一定的风险,实际给付率可能只是实际回报率的一大部分。如果要提高农村人口参保率,在所有潜在的投资机会的竞争中需要承诺有4%的回报率。在未来几十年,在上述预期的投资回报率下,如果养老金的回报率低于4%,私营的基金将肯定形成对农村养老金的有力竞争。因而,养老项目要想涵盖较高比例的人口,与各种其
他投资机会相比,其回报率必须达到合理水平。
结尾: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退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还不是很完善。关注老年人要从身边做起,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为老年人生活服务的设施和机构严重不足,直接为老年人生活服务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基本上还处于自发状态,发展比较缓慢。此外,一些敬老院、福利院设施不健全,管理欠规范,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我认为政府应加以重视,完善这些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必要时应拨款改善这些机构的环境,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其作者:D.盖尔.约翰逊
《四川省老年人社会保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简析》
《世界经合组织警告》
第二篇:关于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实践报告
XXX
XX医学院,XX级XX专业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尤其对于中国的农村而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祝国寺周边80多户家庭的调查,认为在现有的收入水平下,住统的家庭养老虽然给老人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但由于出生率的下降,今后家庭养老将无法维持,需要建立正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需要。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 社会保障
祝国寺村是一个位于成都东面的正在逐步改造的小山村。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更清楚地认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人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其周边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多,我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社会。关注农村百姓的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着力点。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于是,我首先对祝国寺村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
(一)人口老龄化严重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5亿,大约有70%居住在农村,四川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937.95万人,占总人口的11.39%,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622.94万人,占总人口的7.56%,已达到国际上一般认为的7%的老龄化标志线。在回收的问卷资料中也显示,94.3%的家庭中有老人,其中56.7%的家中是一位老人。预计在未来的10年,四川省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将加快,老有所养是人口老化产生的最大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养老问题,已成为四川省社会保障事业的挑战。
(二)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及经济状况
根据对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的农户调查资料,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和消费与其他人没有显著的差别。这一结论显示老年人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分享家庭可支配的消费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的人均消费额与其他成年人相同。据最新数据显示,成都市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增长14.1%;那么人均纯收入6481元,增长14.9%。农民的收入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这其中也不乏老年人的贡献。根据回收的数据显示,老年人的收入来源43%来自劳动收入,50%来自子女供养,其余来自国家补贴或养老金。
(三)医疗状况
随着老年人的劳动力下降,生活逐渐不能自理,身体也每况愈下。因此,是广大农村老年人享受到农村医疗表现、社会保险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根据回收的资料显示,农村老年人有疾病的占84.5%经常去医院就诊的却只占14.3%大部分老年人都认为去医院看病麻烦又贵,最后只有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几种形式。
二、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睡农村普遍实行的老年人养老方式。家庭养老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养老。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方式、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提高土
地养老保障功能。家庭养老是老年人的一种自然选择,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习惯于在青壮年时期将自己尔等全部收入和积蓄用于养育子女和置办家户冰在老年时将全部的积蓄交由子女掌管,不预留自己的养老费用,而是由子女担负起父母年老时的供养责任。但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老年人的需求不仅仅是在经济上供养,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根据调查显示,31.2%老年人是独居,67.2%的老年人和子女一起住,还有部分老年人住老人院。虽然家庭养老是大部分老年人的选择,但是随着土地大量被征用,家庭养老已呈弱势状况。因此,农民养老方式由住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已变成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于1986年开始试点,1992年民政部正式出台《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并决定在全国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标志着农村社会养老有了统一的政策引导与规范。从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成为破解“三农”问题,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当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著成就时,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于完善进程却相当缓慢,农民基本上是被排斥在整个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于是我对祝国寺村80多户家庭进行调查,发现了一下几点问题。
(一)参保率低,覆盖面窄
在我国的社会保障法中,除了一句“全覆盖”外,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对农民和农村老年人的保障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倒退。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处于“制度真空”的状态,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率比例为24:1。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去哦谷哦农村人就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根据调查,大多数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对现行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和国家补贴为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认识不足,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二是收入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民还在温饱线徘徊,按照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缴费,有较大的经济压力。三是农保开展初期,政府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强制农民参保,导致农民对农保失去了信心。
对此,政府应加打宣传力度,是广大农民对农保回复信心,并坚持自愿原则,避免强迫农民参保。
(二)养老金管理不规范及严重短缺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杨拉齐奥保险基金增值主要依靠银行存款,购买国债,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初期的有效运行,主要是由于银行利率较高的缘故。但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降,应付利息与银行存款利息严重倒挂,农村基金积累收益直线下降。
政府可以设置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专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养老保险基金。正确选择投资工具,在养老保险增值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地方,允许农保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适当放宽投资领域,提高基金保险增值能力。另外国家应予以积极地财政支持。
(三)没有明确的实际回报率
投资的实际回报率对养老金的规模有显著影响。预期养老金的实际价值能超过投保的本金价值的多少,取决于养老基金投资的实际回报率。而养老金支付额与领取退休金前的收入的比率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和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如果投资
回报率高于收入增长率,尽管投保额占收入的百分比不变,但领取的养老金占退休前收入的比例会大大提高由此看出,在建立养老金项目时,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收入增长率与实际回报率之间的关系,但政府对农村人口投入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没有做出承诺。
那么,一个适当的投资回报率要怎样才能确定呢?对累积的基金可以投资于实物资源以获取一个正的实际平均回报率,因为这种投资也有一定的风险,实际给付率可能只是实际回报率的一大部分。如果要提高农村人口参保率,在所有潜在的投资机会的竞争中,需要承诺有4%的回报率。在未来几十年,在上述预期的投资回报率下,如果养老金的回报率低于4%,私营的基金将肯定形成对农村养老金的有力竞争。因而,养老项目要想涵盖较高比例的人口,与各种其他投资机会相比,其回报率必须达到合理水平。
结尾: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关注老年人要从身边做起,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为老年人生活服务的设施和机构严重不足,直接为老年人生活服务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基本上还处于自发的状态,发展比较缓慢。此外,一些敬老院、福利院设施不健全,管理欠规范,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我认为政府应加以重视,完善这些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必要时应拨款改善这些机构的环境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求。
参考文献:《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D·盖尔·约翰逊
《四川省老年人社会保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简析》
《世界经合组织警告》
第三篇: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实践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实践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迫切需要推进社会化养老。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改革的关键领域。同时,现在的老年人曾为社会贡献了他们的一切,是社会的功臣,因此我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必须得到保障。面对老年人福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的困境,应加快推进社会化福利改革,通过完善服务体系、明确责任承担、增加国民养老意识、扩大覆盖范围等举措,切实改进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关键词:老年人
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
3.正文页
一、调查背景及调查目的
21世纪“白发浪潮”正向中国大地席卷而来。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口年龄特点以及改革开放后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中国正加速向老年型国家迈进。老年化社会已经开始了,目前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那么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步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城镇地区,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在农村地区,主要是民政部1992年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地区开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另外,一些地区还对跨地区就业的非户籍就业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建立了单独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的人群不断增多。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拥有退休金资格的从业人员约为2亿人,已经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4954万人)、离退休金(约800万人)和农村社会保险养老金(392万人)的总人数约为6000万人。
为了进一步地了解中国的各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否普及或者完善,我们特利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调查实践课成立了就老年人社会保障进行调查的调查小组。我们小组由六个人组成,分工明确,在2013年11月17日早上8:30到12:00对广西南宁市万力社区的老年人通过对话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了一次调查。同时,为了完善和分析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小组特在调查后进行了更深的讨论、研究、总结,写出了一篇调查报告总结。由于调查范围有限,此调查结果只针对广西南宁市附近相关情况。
二、调查内容概述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老年人服务主要以社区为主,而老年人社区服务大体包括:供养和生活料理服务、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教育服务、社会参与服务、文体娱乐服务及其它方面的服务。
为了调查我们周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是否完善,是否响应国家的号召,我们以问卷的形式实地走访了社区居民,了解到如下基本情况。
受调查的老年人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年龄大多都在60岁以上 有退休工资的也占大多数,工资一般是500—2000这个范围,当然也不排除享受城镇养老金的老人。根据对老年人的采访,我们知道老年人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了解很少,一般都是通过电视、报刊以及家人的介绍等渠道了解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而有养老保险的仍占少数。他们知道附近也有相关的养老机构,对于现在南宁的养老机构大多数老人认为实属一般,勉强能够满足老年人的要求。
当问及他们更喜欢以何种方式养老时,他们很多都回答居家养老,这说明他们更喜欢家的温馨。从图表我们可以得出此结论。
我们了解到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要切实解决好居家养老的服务问题,服务体系一定不能单一,要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比如为独居老人的健康服务,“空巢”老人的心灵安抚,老人的家政卫生以及旅游休闲服务等等。对于这样的服务体系,我们的社区和街道要负起重任,政府也应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加大政策扶持。光靠志愿者服务这样的服务体系,很难持久,也难稳定。需要社区招募一批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服务态度的人员,作为居家养老专门服务人员直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由数据我们还可以知道有部分老人更喜欢乡村养老和合居养老,因为他们觉得乡村环境好,空气新鲜;而选择合居养老的人是因为有个伴,这样才不会孤单。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加、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这个曾经作为照顾老年人生活起居最主要的场所,其功能正在逐渐削弱。但他们内心仍然很渴望和家人一起生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得不依赖社区服务来保障其基本生活,而疾病护理又是老年人常遇到的事。因此,在社区服务越来越完善的今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形成能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多种保障服务的能力。通过卫生资源的调整,规划建设一批老年医院,集养老、医疗、临终关怀于一体,为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服务。此外,社区服务还应重视老年人需求的特殊性,加强和完善社区医疗卫生的人性化服务,从而解决老年人的患病护理之忧。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那样才显得不孤单,当问及老人更喜欢和谁一起生活时,他们的答案也在我们预料之内,当然,数据也证明了这一想法。
当问及他们对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看法和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时,他们希望国家能真真切切的重视他们,老人们都希望在有一个好的环境,在文娱活动上多一点为老人准备的节目,建立多一些社会机构照顾老人。医疗方面:有些老人不满于医疗卡区域化,不能全国或全省通用;医疗基金少,不能全面照顾老人的健康;每个社区应该设有一些医疗设施以方便老人体检和及时应付紧急事故;政府应该尽量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有些老人希望国家能控制食品价格和保证食品安全。政府没有全面了解老人的需要,不能给予老人及时的帮助和应有的帮助,政府工作人员应该不定期的深入考察和了解老人的生活,给生活困难的老人帮助;政府能够在收入和住房保障方面多关注他们这样一些在资金筹措上除给予一定补贴外,应尽快制定推动发展老年福利事业的优惠政策,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发展基金群体,至少工资能再涨一些;政府还应当为无固定收入、无任何依靠、无基本医疗保障的贫困老人设立免费医疗保险制度,使之成为最后一道保护屏障。
结合数据分析及被调查人的回答,我们经过讨论认为,当前南宁地区在养老保障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养老保障制度的法律体系建设滞后,缺乏有效法律依据
现象: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老人会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虽然听说过养老保障制度但总是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标准,尤其是涉及到看病和养老保险的利用时,不同地方规定不同,手续过于繁琐。
分析:从国际上看,立法先行是共同的改革经验。德国、新加坡、美国、韩国等,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养老保障制度的法律体系建设,并将其作为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中的重要的一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依据是民政部下发的《基本方案》和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业务指导性文件,从总体而言,缺乏国家法律规定和政府权威文件的支持。我国虽然从宪法上明确了养老保障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但有关养老保险或社会保险的专门法律到目前为止仍未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仅通过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颁布的各种与社会保险有关的行政法规、规章、制度来指导。这些现有的《暂行办法》、《条例》、《规定》等养老保障相关法规,与其说是法律,不如说是政策。这些法规只是对养老保障做了原则性的指导规定,存在着法律效力低、体系不完整、法律责任和违规制裁措施不完善以及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缺陷。而且,政府虽然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主导者,但也是利益相关方,政府行为本身就需要相关的法律来制约,其颁布的指导改革的行政法规的公正性就值得质疑。所以应该通过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来指导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另外,相关法律的缺乏,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地方立法混乱,各地根据中央政策各自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养老保险制度被人为地分割,地方养老保险立法出现畸形的繁荣,造成基本养老金在基金的收缴、管理、运营、发放等方面各管理机构职能定位的混乱,严重影响养老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2、政府职能弱化,责任不到位
现象: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政府职能部门在完善和保障老年人养老问题上存在宣传不够、态度冷淡等责任不到位等问题。
分析:由于政府职能弱化,存在许多老年人不了解,不清楚有关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不能使自身享有充分的权益,而且更严重的是存在逃避缴费和冒领养老金的问题。部门间责任不清,分工不到位, 日常管理中部门间不齐心协力, 以致监督不力, 造成挪用、违规、浪费等问题在不同时段上频繁发生, 基金的安全性受到很大的威胁和侵蚀。从管理体制上看, 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和体制, 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 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社会保障部门内的有序管理格局尚未形成, 收支运行机制透明度不高, 不利于社会和民众的监督。
3、政策实用性差,灵活度有待提高
现象:在调查中几个老人共同的抱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提到,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虽然身为农民,但晚年都是在城里和子女共同生活,然而养老保险却不能在当地办理,还要返回原地进行统一办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分析:《基本方案》经过十几年的实际运行,已逐渐显现出了制度上的某些落后性和实际不适应性等缺陷,在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上缺乏前瞻性,没有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而是简单地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将保险对象定位在“ 非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范围内。这虽然考虑到了投保者的流动性,但这种流动性的考虑仅限于农民“ 离土不离乡”及劳动力在农村范围内的转移,忽略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化发展的加快,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一客观规律,保障范围受到了极大的局限。
4、管理监督体制不健全、不规范
现象:根据在调查过程中老人们的建议,经过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之所以引起一些老人的不满,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管理监督体制的不健全,不规范。
分析:虽然经过多次整顿治理,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混乱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改变,但仍存在诸多管理监督体制和机制方面的不健全、不规范。一是管理机构上下不对口、不贯通。十几年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开始由民政部门移交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虽然目前县市级机构的移交工作已基本完成,但乡级机构仍有许多地方尚未建立,各项政策不能一贯而下,管理上很不顺畅。二是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基金监管机构,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基金管理监督机制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过多,违反政策强行拆借、挪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基金已被持续占用七、八年之久,至今不能收回。另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投、管缺乏分制管理,运营、监管集于一身,相互间不能有效制约,使基金的管理与运作很难规范。
三、解决方法及建议
针对分析结果和当今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加剧等国情,我们认为,应该治理并逐步完善以下几方面措施来确保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1、强化养老保障意识,并使相关制度逐步规范化、法制化
现代养老保障制度涉及到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需要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作为保障。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养老保障制度的法律体系建设,并将其作为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中的重要的一环。相关法律的缺乏,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地方立法混乱,各地根据中央政策各自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养老保险制度被人为地分割,地方养老保险立法出现畸形的繁荣,造成基本养老金在基金的收缴、管理、运营、发放等方面各管理机构职能定位的混乱。所以政府应该改变过去的做法,实现养老保障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
根据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并结合调查对象的意见,我们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逐步做出该进,调查中老人对社会保障的认识程度
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给老人们一个舒适、安逸的晚年。
第一.应该强化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意识,进一步突出个人自我保障的功能。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让职工真正了解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使职工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自身的切身利益和生存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自己年轻、有劳动能力、有经济收入时,就注意安排一部分经济收入用于参加保险、储蓄,为可能遭遇的风险聚积资金,从而减少对国家的过度依赖。
第二,制定专门的社会保障法律。全国人大应根据多年来社会保障实践,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改变目前无法可依的状况,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保障工作,将社会保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三,完善养老保障管理制度。科学界定养老保障对象,领取养老金资格、保障资金来源、缴费费率、发放标准、发放机构、发放办法等,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针对各地养老保障制度不统一的状况,制定过渡办法,制定过渡时间表,完成旧制度向新政策的转变。
第四,规范化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库,规范社保部门业务流程、办事程序和管理权限,规范登记申报、费用征缴、待遇发放等环节,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二、加快发展储蓄性养老保险建设 在调查中发现,除了一些曾经在国企等效益较好的单位的老人养老保险能够按时足量发放外,多数老人只有基本养老保险,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养老保险。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除依靠基本保险外,还应加快发展储蓄性养老保险。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已使得我们不得不采取除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其他养老保险方式, 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我国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还非常缓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思想上缺乏足够的认识, 重视程度不够,调查中老年人养老保险调查情况
以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给我国政府带来的沉重负担。加快发展储蓄性养老保险建设应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第一是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广大民众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使职工除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以获取养老金之外, 还要考虑采用其他方式为自己的晚年准备充足的资金。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宣传, 以使民众能够早日认识到其他形式的养老保险对老年生活的保障作用, 从而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第二是法律上给予更多的指导, 强化三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目前, 各地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关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实施却没有具体的方案出台, 结果导致大部分人都对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认识,只局限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库券等。因此, 国家应从宏观上制定相关的指导方案。
第三是要政府应适当让利、减税。鼓励、促进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发展,如果可以允许将个人缴纳储蓄性养老保险费的数额, 在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额中部分或全部扣除, 甚至在领取环节也免税, 那么将充分调动人们进行个人储蓄的积极性。同时, 政府也应做好监管工作, 对负责办理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 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管理, 保护缴费者的合法权益。
3、合理确定政府责任, 明确划分事权和财权。
市场机制下, 许多风险不仅无法由市场形成对社会成员的保障机制, 个人和家庭也承担不了, 社会公平等目标也无法依靠市场和家庭去实现。因此,社会保障制必须是政府主导和推动, 负责直接组织和管理。政府的责任主要是体现在财政上, 按照国际经验, 政府的分担应该侧重基本的责任, 家庭或个人和企业(雇主或单位)也要承担主要责任, 以增强激励。政府与市场应有一个合理分工, 许多保障项目的组织、运作和管理, 应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社会保障财权和事权的划分, 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应实行全国统一政策, 基金统一调剂, 其他应当以地方政府为主管理, 中央给与适当补助。养老、失业、医疗这样重要的保障责任应该主要由中央承担, 资金应列入预算由政府负责, 经办事务和管理由相应的部门负责, 保险税(费)由税务负责征缴。对此, 应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科学地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 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职责。
总之,通过实际调查走访和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小组讨论,找到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方案,希望能够在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如下:
[1] 孙永勇.30 年来世界范围内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述评[J].《长江论坛》2005.3 [2]朱天明.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对策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 [3] 李军培.关于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J].包头职大学报, 2005,3 [4]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5].朱建堂.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6].邓大松等:《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第四篇: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实践报告
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人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但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绝大多数农村还没有正规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能够得到比较可靠的基本社会保障,不仅是现实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现状的需要,更是发展农业,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需要。因此,尽快有效的解决好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新型保障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在我国党的十五大中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按照这次会议要求,我国大力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初步形成。
从现阶段来说,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是一个以家庭为主体,以土地为核心,以其他基本制度为补充的格局。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城镇社会保障是不相同的。农村社会保障是依托于集体、家庭、土地的一种社会保障体制。就整个农村而言,由于各地条件的差异等因素造成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而也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出现很大的差异。而城镇社会保障是城市以就业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覆盖面积较大。可见,农村和城市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保障制度。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窄、层次低、社会化程度低占总人口近70%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 11%,而占总人口近30%的城镇居民却占了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大部分农村的社会保障停留在救济的层面上,即使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也只是在小范围内实施,并没有普遍推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混乱,缺乏法律保障,基金难以保值增值。城市社会保障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农村养老保障和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管理,农村医疗由地方政府和集体经济共同管理,一些地方商业保险公司也参加了农村保障,从而形成了城乡分割、政事不分、多头管理的格局,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使用风险大,难以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土地的保障功能日益下降。
其主要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而且平均每年耕地递减20.01~26.68万 hm;二是随着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已经有大量的,而且还将有越来越
多的土地被征用;三是农产品投入大、产值较低,农民不仅享受不到政府补贴,而且还自己承受各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了农民的生活风险;四是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不能变卖土地来养老;五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殊体制,很难推行土地的规模经营,制约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减弱,大批年轻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重了家庭养老的困难。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
第一、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上相对不足
首先是在资金投入上,城市与农村很不平衡。城镇养老保险金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模式,而在农村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
第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就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来说,由于历史原因及利益驱动,在一些地方从开办养老保险以来,保险公司从没有停止与民政部门的竞争,与教育部门联合对乡村民办教师进行保险,这势必造成农村养老保险的分割局面。
第三、人口老化进程加快,社会养老日益艰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到了70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964年的6.08%上升到1995年的9.76%,到20世纪末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
第四、收缴保障基金的难度较大
由于城乡的经济收入差距较大,很多企业低工资招收农民工,同时还能避免福利等一系列的费用,使得保障基金收缴很难。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在农村。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推进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形态向城市社区形态转化的一种过程和发展趋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
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采取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村经济发展壮大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积累更多的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替代传统的土地保障、完善农民的城镇化的进入机制,从根本上农村的社保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努力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源水平,以充分适应就业的需要。改革农村土地转让制度
应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政府应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允许农民工自主转让土地经营权,通过实行租赁、拍卖、企业托管等形式,有效实现土地增值,使外在打工的农民摆脱土地经营的后顾之忧,使转出土地的农民工最终享有与所在城镇人口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通过这次调查,就我个人看法,我们国家目前的生活保障还无法达到惠及全民的水平,中国人口太多生活保障需要投入的资金应该是一个非常距额的数字要使全民都享受社会保障,在目前是不现实的。过去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要多,存在较大差距,但经过国家近几年实施的支农惠农政策,相信这个差距会逐渐缩小。国家首先需要想方设法稳定物价、调低物价,解决低收入与高收费这一矛盾。现在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普遍较差,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各行政部门都看重如何应付上级检查工作,没有从基层的角度出发,切实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办实事。城镇的行政部门机构比较健全,窗口服务作用发挥得比较明显,各项社会服务比较健全,而农村的服务机构大都不健全,人员配备不齐全,条件较差。所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要不断完善。
XXX
市场营销3班
第五篇: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调查分析实践报告1
农村社会保障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专业: 物流管理 年级: 2011级
姓名: 王溯 学号:201116016210
农村社会保障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专业: 物流管理 年级: 2011级
姓名: 王溯 学号:201116016210 实践单位:新海村
实践时间:2012年7月5至8月5 共30天
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就是要看看自己是否拥有在恶劣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双手跟大脑而生存的能力,这样,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现远比自己道听途说的要真实的多,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锻炼才干,培养良好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自己所学的东西在社会中是否具有实用性也就是――――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被社会所承认,同时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开始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体现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障情况则更是关注的重心。农民在中国人口中占据百分之五十六的比重,是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的利益更是需要政府及各界人士的维护。
当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缺陷,如保障的普及覆盖率低、保障的水平较低、政府投入的资金不足、保障管理体制不规范等等。为此,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以对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完善。
本文在对新海村农村社会保障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具体的实例与真实的数据为依据,找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建议,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造福于人民。一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意义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农村这一特定区域范围内所施行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占我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居民大多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它表明人类对自身认识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互助互济的优良道德传统,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 造成现在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分化严重,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同时, 农村社会保障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层次低、形式单一,土地保降功能日益下降,缺乏法律保障,管理体制分散,例如新农合初步形成体系,但是还在初级阶段。
我们值得关注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偏低是我国近大半的农村居民普遍缺乏社会保障的主要原因之一,收入水平偏低已成为农村居民参加农村社会保障的制约因素, 它既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多年来以中央“一号”文件来解决“三农”问题,略见成效农村有了变化但是还停留于极低的水平,任然存在诸多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因素。同时,广大农村居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到位, 导致了他们缺乏基本的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知识及整个农村居民的保障意识缺乏,对于社保基层开展工作困难, 一定程度上, 不理于我国农村社保制度的建立和顺利发展。另外,受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居民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却很少, 现有的社会保障尚属于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与城市开展的社会保障存在极大差距。
具体来讲,在农村社会救助方面,尤其是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救助理念落后,对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农民的救助存在着严重的恩赐色彩;救助对象的界定程序不科学,导致该救助的没有得到救助,不该救助的又得到了救助;救助方式单一,救助资源缺乏,以现金救助为主,实物救助为辅,而服务救助和能力救助严重不足;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依据粗糙,农村社会保障立法整体滞后,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极不适应,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制度供给短缺,政府尚未计划在短期内给农村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社保制度安排,而且处于初步实施阶段,没有真正走上制度化、法制化。农村养老制度的建立目前还主要依赖于各地的探索和实践。养老保障的经济能力严重不足,家庭分散社会养老风险的功能正在退化,以及农村社会救助不足,医疗保障匮乏,都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医疗保险方面,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原则, 忽视了农民家庭成员身份分化的现实, 降低了制度的目标覆盖率,导致新制度部分目标人群无法进入制度体系,甚至会出现大病医治后报销难、报销速度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自愿参与原则将增大逆向选择风险, 加大制度财务负担,任然处于老大难的问题,看病贵、看病难,医疗机构设备落后依然困扰这农民。三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
总的来说,农民保障意识普遍提高,加强教育改革,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农村社保问题的关键:政府财力的进一步增加,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坚强后盾;社会多方筹措资金,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有力支撑。
新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应从救助理念、救助方式、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运用社会工作价值观对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进行创新,建立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现代社会救助理念,让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有尊严地获得社会的帮助。在社会救助管理体制的各个层次上,再适当地增加必要的人力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专门负责社会救助基金运作和管理。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救助制度,将救助分为生存救助、生活支撑救助和发展性救助,逐步提高受助者自身的素质,使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尽可能多的实现就业,并最终得以摆脱贫困,融入主流社会,避免他们的边缘化,真正的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根据我国的国情, 勇于探索, 大胆实践找到一条成本低、效益高、操作性强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老龄人口养老保障之路, 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给付水平有差别、实施方式多样化、覆盖面广、受益人群多和成本低效益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必要修正:首先, 改变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定, 对不同特征的人口区别对待;其次, 改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愿参与原则,将现行制度中以家庭为单位的自愿参加原则, 变更为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为单位强制参与, 将具有准社会保险性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转变为真正的社会保险制度,充分提高新农合给人民带来的福利。
社会实践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更应该在学习中关注我国的发展,关注农村的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可以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让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巩固和提高,以此同时也不能忽略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加深和巩固原来在理论上的模糊认识,使理论上的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从而加深了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消化,全方位、多渠道提升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
这次短暂而充实的实践,将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一个桥梁纽带的过渡作用,将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社会实践告诉我,在新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成熟技术、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还要有社会使命感责任感,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及其严密的思辩能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致力于探索理性、情操、才智、体质之完美,只有做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并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融入到社会。我们要时刻与外界社会保持同步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学习好知识、运用知识,时刻牢记,虚度年华就是作践自己、浪费青春。我们应接受时代的挑战受,不断地充实自我。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广泛的汲取各领域的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了解社会,深入基层,深刻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此次实践,是学院给我们的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是给了我们的极大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作为国家的后继力量,只有懂得全面的发展自己,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才能真正做一个奋发有为的现代青年!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加上敏感的洞察能力,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让青春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