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下《一面》.教学案
《一面》学案
主备:卢方红
教学目标:
1、掌握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
一课堂演练: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jiào()tuí唐()摩suō()憎恶()踌躇()恣情()
2、比较下列各组字形,然后组词:
踱()窖()挲()恣()
镀()窑()娑()咨()
3、选出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A、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B、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C、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D、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4、选出破折号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C、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
D、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5、用连线法分别指出下列各种称呼含有什么样的感情。
①同志A、仿效学习的楷模
②朋友B、奋战不息的精神
③父亲C、志同道合的关系
④师傅D、亲密无间的友谊
⑤战士E、崇敬热爱的情怀
6、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破折号的用法可以有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题转换 C.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D.表示声音的延长E.表示插说 F.表示话没说完)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50上下的中国人„„()
(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3).这时,我忽然记起那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4).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5).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6.)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7、课文中三次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找出来,说说你读后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外貌描写中,你还体会到哪些东西?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丙: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 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在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拿烟后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1.文中三次外貌描写都提到“瘦”,这样写的目的是()A.强调鲁迅先生有病,身体很不好。B.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的担心 C.衬托了鲁迅先生艰辛劳累的工作。D.暗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不多了。2.从观察的角度比较分析,三次外貌描写有何不同? 甲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 3.这三段外貌描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段文字,作者通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______的人。
三、阅读课文5-37段,回答问题: 1.结合上下文解释“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中的“赫然”。赫然: 2.用一个成语概括“我”对《毁灭》一书的态度和感情,然后结合原文简要说明原因。答: 3.“我”对鲁迅先生怀有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结合原文简要说明。答: 4.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我”的?为什么会这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答: 5.选段表现了鲁迅先生哪些品质和精神? 答: 6.选段中有画线的句子:“你买这本书吧 这本比那一本好。”结合上下文分析,鲁迅先生为什么这样说。答:
(二)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前一部分记叙的发展和升华。
2、“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一句中“路”指的是什么样的一条路?
3、“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呢?
4、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5、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我的老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围绕中心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树立尊师爱生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 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点拨
(一)、整体感知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述“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明确: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6、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悦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7.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明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8.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第二课时
一、正课1.提问: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讨论并归纳: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2.提问:“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讨论并归纳:“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3.提问: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 温柔,热爱学生。(2)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3)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4.提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2)“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3)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4)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5.提问: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1)“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2)“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3)“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4)“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 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5)“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6.提问:“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讨论并归纳: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 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二、小结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我”是一个机灵纯正、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全文小结 本文通过几件具体的事情,表现了小学时的蔡芸芝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答案
1、窖 颓 挲 wù chóu chǘ zì
2、略
3、B4、5、①——C ②——D ③——E ④——A ⑤——B6、1.E 2.A 3.F D4.B5.A6.B7、突出鲁迅的外貌的主要特征——瘦,表现了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4.为革命(为民族、为国家)忘我工作(忘我工作为国担忧)痛恨反动派,意志顽强。【文海冲浪】
(二)1、C2、观察的角度不同:甲从远处粗线条地勾勒;乙从近处细描;丙面对面仔细地观察
3、开放试题,能说出“胡须”和“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之间的相似即可。仿句抓住特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语言通顺即可。
4、为革命(为民族、为国家)忘我工作,痛恨反动派,意志顽强。
(5、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
(三)1.这里是鲜明的意思。
2.爱不释手。原因是:“我”是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他看到过一本杂志上介绍《毁灭》是一本好书,又看到书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信任,使他更加相信这是一本好书。
3.热爱、敬仰鲁迅先生,例如文中对《毁灭》爱不释手,重要原因是发现书脊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再如证实了眼前站着的是鲁迅先生时,“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他热情地称鲁迅先生为“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赞美他为“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充分表达了崇敬之情。他关心先生的身体,例如他“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 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他深深地为先生的健康担心,4.鲁迅先生热诚地关心帮助“我”,向“我”推荐书籍,并亲自从书架上扳下来,递到“我”手里,知道“我”经济困难,一本书送给“我”,另外一本只收本钱。因为先生看到“我”热爱进步书籍,断定“我”是追求进步的青年,先生对“我”寄以厚望,热心地为“我”的进步提供条件。
5.鲁迅先生热诚地关心和帮助进步青年,如上题的分析。他为了革命鞠躬尽瘁,没有休息的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以至于脸色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6.在里屋鲁迅先生已经听到“我”和内山的交谈,知道了“我”经济状况不好,又知道“我”热爱进步书籍,所以准备把自己的译作《铁流》送给“我”,而且要再向“我”推荐一本好书,所以这样说。这也表现出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
二)
1、抒情、议论。
2、这里的“路”是引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3、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4、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
第二篇:苏教语文七下1.2一面教案13
《一面》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理解本文对外貌描写的作用,认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在教学中宜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紧扣外貌描写进行分析理解,领悟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特性格、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加以比较体会。
安排三课时。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本课生字生词,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人课文。
同学们,我们以前曾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一些文章,你们知道他的为人吗?(指定学生介绍鲁迅并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可能知道他是著名的文学家,而对他的为人或许并不了解。其实,鲁迅先生还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民主战士。他在《自嘲》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面》,相信大家经过这“一面”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
板书标题、作者,并简介作者阿累。
二、齐读“预习提示”,掌握写作背景。
三、快速测览课文,标出生字词。教师出示小黑板,叫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其他同学做课堂练习。
地窖()赫然()嵌着()窘相()颓唐()熏黑()憎恶()虐待()揩油()恣情()抚摩()抖擞()摩挲()脑勺()踌躇()校正注音后,学生齐读两遍。
四、速读课文,标好段序,并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全文共4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以空行隔开。
第一部分(1~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以叙事为主。
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2)交代会面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第二层(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第三层(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难忘的一次会面。第二部分(39--43)写“~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以议论为主。
全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鲁迅的品格和风貌。
五、整体把握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标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法。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课后作业。
1.抄写今天所学的字词,并解释“赫然、踌躇、摩拳、颓唐、抖擞、不能自己”。
2.预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并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2.认真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全文表达的中心意思。
一、复习旧课,听写字词,然后互查记分。
地窖、窘相、颓唐、熏黑、憎恶、虐待、揩油、恣清、抖擞、摩掌
二、学习新课。
(-)指定若干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见到鲁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 ②鲁迅先生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③文中有几处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用波浪统画出并作好标记。想想:这些描写突出了鲁迅外貌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根据以上思考题自读10分钟后,再作分析理解。
(二)讲析课文。
1.指定学生说出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提问:当时的天气如何呢?
明确:明天,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秋深、风大、天冷)
提问: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通过写天气的寒冷、秋风的无情来衬托内山老板的热情,鲁迅先生的关怀给我带来的温暖。当“我”发现鲁迅译的《毁灭》时,“我”的心情如何?
明确:“赫然”表现出“我”的惊喜。“得到了保证似的”表现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信任,说明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正当“我”欲买不能,欲罢不甘的情况下,“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老人。这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默读第三层内容。
2.讲析第三层。
找出外貌描写,可以下节课分析形象。提问。: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是怎样的? 明确:瘦但有精神严肃而慈爱。
齐读第19自然段,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我”与鲁迅素昧平生,但他却热情而诚恳地向“我”推介好书,还送书给“我‘’,这温暖的关怀,怎么能不使于我”激动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描写“我”的激动心情?
指名朗读:那种正直而慈样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受交织者的抚摩似的;我结结巴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3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提问:全文几处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每次描写有何变化?这些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学生列表比较)
指定学生将六处外貌描写择其要点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教师根据板书内容分析、归纳。这些描写详略有致,都突出了鲁迅先生外形@削、但精神很好的特点。突出了他为革命尽心尽力地忘我工作的形象,他热爱劳动人民、关怀进步青年使“我”感动。
三、根据板书总结全文,突出重点。板书设计: 《一面》
瘦 五十上下 穿长衫 咬烟嘴
瘦 精神很好 发长 胡须像隶体“一”字
鲁迅先生 竹枝似的手指 小油管紧包在腕子上 为革命尽心尽力 瘦 面黄白 羽纱长衫 黄色烟嘴一头熏黑 忘我工作的形象 脸一瘦 他的手多瘦啊
第三课时
一、继续分析外貌描写,突出鲁迅的形象。1.先在文中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然后朗读一遍。2.试列表比较每次外貌描写的异同。文中先后六次写到了鲁迅先生的外貌。
①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②他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狠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③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④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⑤我又仔细看他的脸——瘦!⑥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这些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
第①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形象“模糊”,只是粗线条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和抽烟的神态。第②次是在近处,是“我”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了人物面容和精神,形神兼备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气质。
第③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不仅观察更细致,而且把前两次没有观察到的细微特点补写出来。如第一次只看出长衫的颜色,这次连质料是“羽纱”的也分辨出来了;第一次只看见烟嘴上的火花和烟雾,这次连烟嘴是黄色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这次还把人物的头部和全身结合起来写,使形象更完整清晰。
另外第④⑤6 次只突出了他身体的某一部分特征,就像一个个的特写镜头。这六 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
想一想: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突出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表达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之情。
二、仔细品味语言,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仔细阅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赫然”是很鲜明、明显之意,作者眼前有为之一亮的感觉,表明了对鲁迅的敬仰和见到鲁迅译著的兴奋心情。因为书是鲁迅译的,而鲁迅当时是有名的作家,又是革命、光明的象征,所以说像“得到了保证似的”。也表明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信任。
2.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摩挲”就是反复抚摸,反复摸而“舍不得”,写出作者渴望得到而又难以得到的那种矛盾心情。
3.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展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仿效学习。不同的称谓,表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战士”则热烈地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志。
4„„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加点的词句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的心情,也表达出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
二、齐该第三部分并分析
提问:“一面”虽然短暂,但给了“我”巨大的效汗和力量,这表现在哪里?(用波浪线画创,并期读出来。)。
明确:“历尽„„受尽„„咬紧„„吊着„„”
三、总结本课内容。
文章不惜笔墨叙述了作者与鲁迅先生一次特殊的会面,详细描写了会面的经过,并从不同角度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了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顽强斗志和革命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题四。
2.练笔:从不同角度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以体现他(她)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
第三篇:七下历史 第7课教学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案7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掌握隋唐时期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通过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注意吸收文化成果,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与学的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与学的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民族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教育制度先进,这些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唐文化的部分杰出成就。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叫什么?是谁主持建造的?它的作用及地位如何?
2、唐朝的哪个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的历史价值?
4、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有什么书?他被后人尊成为什么?
5、说出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及诗歌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出示赵州桥图片)引导学生读图评价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距今约14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历经洪水、地震、风化,至今仍然坚固的屹立着。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出现无疑是由于设计的巧妙。宋人杜德源有诗赞颂安济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蜇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实不过誉。
近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赵州桥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真可惊异地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遴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
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无数国内外旅客观光旅游。
2、光耀千古的诗坛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观看李、杜、白三人画像插图和“文献资料、诗句摘录”,然后讨论回答:
1、唐诗繁荣的情况怎样?
2、哪三位诗人的成就最突出?
3、说说他们的诗歌风格为什么有所不同?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欣赏三位大诗人的作品,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及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从中品味三位大诗人诗歌的不同风格。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教师布置学生看书寻找答案。教师在学习回答基础上强调: 雕版印刷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探索及创新。
可引导学生联系印刷术的发展: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近代欧洲人发明了机器印刷、现代的电脑排版等。让学生感触到近现代中国的与世界的落伍和差距,让学生意识到振兴中国的责任。
教师作如下介绍: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长约488厘米。卷首为佛像画,后为经文。画着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法的神话故事,四周环绕的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字体整齐,浑朴厚重,着墨均匀,刀法纯熟,是优美的版画艺术。
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教师强调: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教师补充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小结板书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都长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李白(作品及特色)杜甫(作品及特色)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知识再现:
1、唐朝印制的(),是世界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
2、()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被后人称为(),杜甫的事诗被后人称为“()”。
二:精挑细选
1.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建筑物是()。
A.江苏宝带桥 B.北京玉带桥 C.大明宫含元殿 D.河北赵州桥 2.被人们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3.以下是赵州桥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
B这座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C由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
D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4.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A唐朝
B元朝
C隋朝
D北宋 5.古人云“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自古以来“诗酒”就不分家,那么中国古代自称是“酒中仙”的诗人是()
A杜康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6、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高度繁荣的原因不包括()A科举制重视考核诗赋的内容
B繁荣的经济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C唐朝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亡国的教训促使了唐诗的繁荣
七、教、学后记:
附:问题和练习答案
1、金刚经、最早、标有确切
2、唐朝、诗仙、史诗 1D 2B 3A 4A 5B 6D
第四篇:一面学案
《一面》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格。
2.学习文章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掌握以小见大的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二、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和鲁迅。
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人,作家、文艺评论家、人民教育家,译作《鲁迅是一把剑》等。
写作背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鲁迅先生沉痛的悼念之情。《中流》月刊要出鲁迅专号,向作者约稿,于是作者回忆起四年前在内山书店与先生一次偶遇的情景,便写下了《一面》这篇文章。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诗歌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2.给加点的字注音。
地窖()赫()然窘()相捻()摩挲()()虐.......()待憎恶()()揩()油恣()情抖擞()()......3.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从内容和主题两方面概括)
2.研读三次外貌描写
(1)请同学们把三处外貌描写的段落找出来,这三处外貌描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写法上各有什么不同?
(2)三处外貌描写集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从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
3.有人说文章第二部分是多余的,与回忆性文章的写法不合,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4.语言赏析
(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2)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四、课后反馈:
1.“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2.作者抓住了鲁迅先生的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请同学们选取你身边熟悉的人,通过你的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外貌描写,最好能凸显人物的思想性格。(100字左右)
4.文章已经很自然地给我们分成了两部分,但是第一部分的内容较长,你能给它分层吗?并说说每层的意思。
三、自学指导: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一面”,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二层,并介绍了“我”的职业和身份,那么在全文中,这两层起什么作用?
第五篇:《一面》教后反思
《一面》教学反思
《一面》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描写鲁迅的第三篇文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对鲁迅的深情回忆,饱含着作者对鲁迅的崇敬、爱戴之情。
在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体会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同时,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学习伊始,先由学生充分地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考虑到学生对鲁迅还一无了解,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会有一定困难,所以设计了概括记叙文六要素总结课文内容的环节,并在本环节内感悟鲁迅关心进步青年、谦逊的品质。接着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三处重点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通过交流,体会他的“瘦却精神抖擞”,感悟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结尾引领学生感情朗读作者由“一面”受到的鼓舞,升华课文中心,激发学生情感。
课前设计时,教师想注重朗读,读悟结合,但由于对课文内容汇报耽误时间较多,课堂容量也过大,导致对鲁迅的三次外貌描写朗读训练进行的较少,使课堂老师的说教多,而学生的读悟少。但不管怎样,本节课学生在文章内容、表达方法、以及精神、情感等领域还是有收获的。
课下我认真进行了反思,也听取了同组老师的意见,感觉课堂中的失误主要是教师调控不灵活,平时对文本自我解读较多,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较少,使学生对知识不能内化,所以课堂上学生不能做到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