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训十:课改思考
研训十:PK赛之后谈感受
课改PK赛如期举行了,这次课改PK赛,我校与华阁中心小学进行PK,在两校听完八节课之后,我深有感触。对于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一直以来,对于如何教学,如何课改,我不少思考,但是这样的活动,让我得到的体会是很深刻的。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体会是我最深刻的:
1.关注平时教师习惯和学生习惯的培养。华阁中小给我的感悟是最深刻的,三年级语文课上,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朗读水平,这样富有感情,还有辅助动作的朗读,对于孩子们的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亮点。语文教学,我们很多的老师存在的误区就是只关注了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能够培养孩子语文水平的主要还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把一篇文章朗读得富有感情,声情并茂,这样的孩子语文成绩不会差。作为老师,教书育人是职责,培养孩子优秀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基本点。那么作为教师,你自身教学习惯更加需要培养,那样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2.摆好心态,参与课改。年轻老师对于课改的抵触情绪较少,年长的老师总是觉得为难。其实,课改真的不是一件难事,更不是一种形式。真正的课改,是你作为老师对于教学的思考,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整个课堂中如果都是老师在提问,学生在答问,答不出的你就将答案公布,那么教学活动就谈不上实效了。教师有智慧的引导学生探究质疑解疑,如此一系列的活动,必然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会有很好的效果。
3.课改不是表演,而是一种体验和锻炼。PK赛既然是比赛,我们很多的老师便追求形式与外在,以及评委的看法。其实这是错误的,真正的课堂,无需表演性,无需观赏性,只需要真实性和有效性。精彩源于真实,源于学生的积极,老师的促进,思维的碰撞。学生出错,同学质疑,讨论甚至是辩论而得出更好的结论,那样的课堂才有实效。作为老师,对于教学的设计,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都应该是为培养孩子们能力而作为出发点的。
教育植根于爱:学生爱学习,老师爱思考。如果没有这两种爱,教学就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气。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教孩子们什么?“三生教育”!生命的教育:教会孩子们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存的教育: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生活的教育:通过知识能力的培养,学会思考生活,有理想、有追求。
同事们,教师是崇高的职业,你不要质疑崇高在哪里。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世俗物欲与崇高相比,渺小得不值得一提。你若相信崇高,崇高便与你同在!
第二篇:关于课改的思考
关于荔波二中课堂改革的一些思考
自2010年下半年荔波县教育局牵头带队组织了全县中学校长及教导主任赴山东杜朗口学和昌乐二中参观学习了那里的教学模式以后,各所中学随后分期分批派人去培训学习。我是我们学校派去学习的第一批学员。此后,在全县吹起了课堂教学改革之风。这也使我真正领悟到了国家积极推行的素质教育的涵义。为了积极推行“三三六” 杜郎口中学或“五步三查”昌乐二中教育教学模式,我县教育局和我们学校采取许多措施旨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也进行的大胆的尝试.说实话,课堂比以前活跃多了.最明显是学生参与课堂人次增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上课打瞌睡的现象几乎没有了。现在的问题是怎么组织学生参与、学生怎么参与、怎么学。全盘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模式可以吗?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或理论,吸收先进教育教学思想,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当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根据这一哲学思想,联系我县或我校实际,本人做了以下思考.供同行商榷.一、学情
我校班额学生人数多(一般每班在60人左右),我们所到的杜朗口中学每班也就30人左右。那里的学生似乎人人都能说,人人能展示,人人会学习,而我校的学生似乎只是少数人会说,少数人能展示,少数人会学习。课堂学习学生参与度远远不如杜朗口中学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高。由此看出发达地区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晚自习我观察到了一部分班级,有老师在和没老师时,人人都能自主学习、自觉学习,而我校的情况是一部分学生能自觉学习、自主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学习、不愿学习,甚至弃学。特别是杜朗口中学的学生能用双色笔做笔记,更能看出他们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多么的强。
二、设备
杜朗口中学教室四面都是黑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一个板面,而我们学校前后一共两块,好在学校去年添加了“班班通”设备,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
三、经济文化
山东泰安是个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文化底蕴比较深厚。人也比较开放、外向、贵州荔波是个经济文化欠发达县,人相对保守、内敛。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每天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教室里参观者川流不息。
第三篇:科学观课研训心得体会
参加“市、县教研联动科学观课议课活动”
学习的心得体会
民主小学
张仲莹
2017年4月20—21日,我受学校领导派遣,有幸参加了由安康市教研室和岚皋县教研室联合举办的“市、县教研联动科学观课议课活动”。本次活动地点在岚皋县城关二小,市、县教研室负责人及部分学校的教导主任、语数教研组长参会。活动分两个板块组成:专题讲座板块---县教研室黄仲武主任、市教研室小学数学研究员李志、市教研室小学语文研究员侯曙光,分别作了《基于课堂观察的实证分析与教学指导》、《教研员如何走进课堂做研究---观课、议课的思考》、《基于改进教学的观课议课》的专题讲座。观课、议课实战板块---参会人员分语文、数学两个组分别对对城关二小的四位教师的课例进行了观课、议课。
之前对观课、议课的了解只是来自网络或书本,理解比较肤浅。通过本次参训活动,对观课议课的概念、好处、指向、基本方法、问题与困惑、策略、记录方法、反馈技巧等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结合研训内容,我反思了“传统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的存在的弊端:大多时候只是 “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拿着凳子就进课堂,提着凳子就走人,带着思考的听是很少的。评课也只是流于形式,即使评课,也只是少数人发言,大多人保持沉默。有时评课环节干脆就省去了。这样的教研活动有什么意义呢?有什么作用?说真的,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也正是平时教师们锻炼的少,缺乏指导,当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的时候,比如研讨课、赛教课,很大一部分教师不知从何说起,课堂的诸多问题也难以发现,当然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难以的到改进与提高。
传统的评课方式,容易使授课教师精神受挫,缺乏安全感。由于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的几个权威人士手中,他的肯定与否定,直接决定课的优劣。一旦遇到讲课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绪很消极,自信心都没有了。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个永久的压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的生活、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很少有静下心来专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行为。那么,如何减轻压力,让教师们愿意研究教学呢?那就要用到“科学的观课议课”的方法。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课本来就没有优劣之分,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节课都是生命的表达,都凝聚着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我们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可以通过发问,教师澄清问题,探讨教学新的可能。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我们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不针对授课教师,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我们都希望教师们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我认为观课议课的首要前提是仔细观察课堂教学情况,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坐在学生身边”观察学习效果,这样在议课中才能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
观课---用心灵感悟课堂,不仅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感悟和体验,用头脑思考和判断;“观”对观课的老师来说不只是形式,而实质是要走向深刻的思考的。
议课---用对话理解教学,不是要评判出优劣,而是分享经验,改进策略,完善行为,探讨教学的新可能。
总之,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方式需要改进,观课议课的方式、方法、策略需要学习和完善,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第四篇:关于落实校本研训工作的思考之一
关于落实校本研训工作的思考之一:校长应有的职能
日常的各种会议上我们总要提到加强校本研训,但反思我们的工作,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展开探究,弄清相关人员在校本研训中应该起到的作用,以及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研训工作收到实效。由于平素的工作之余加强了学习和研究,现在把搜集和积累下的一些东西拿出来做个交流,希望能给同仁带来一丝启迪。
我的理解:校本教研是“以人为本、针对实际”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研新创举。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针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保障教师群体的相互合作,共同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工会专业引领作用”的新途径。两者的有机结合凸显出校本研训的精神实质,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今天,我们简单地谈一谈校长在校本研训中应有的作用。
众所周知,校长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合称校本研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做校长的必须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必须实现由一个日常事物管理专家向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专家的角色转变。
1.领导的重视不可少。校长一定要认识到校本研训的重要性,当好校本研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这项工作抓好了,就能够带动学校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要使新课程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穿鞋走老路地带领学生囫囵吞枣,从而使课改取得成功,其中的关键在于校长的理解认同程度和领导的力度。
2.校长的后勤要有力。做校长的,在校本研训工作中一定要当好研训资源的好后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必须的条件。校长既要为教师提供足够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资料、学习资料、教学设备等,还要在新课程遇到问题时给予必要的协调和帮助,为校本研训保驾护航。
3.校长做好环境创新的领头雁。为适应新课程的实施,学校的原有结构(包括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等)都要发生一系列变革。随着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上的改变,应该带动领导、教师、学生之间的交往方式方面的相应变化(互喻式的学习加强),要求学校的领导必须发扬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努力形成交流、合作、研讨、学习的学校新文化(人际关系)。
4.校长“干正事”的比例尽可能加大。前面说过,校长必须实现由一个日常事物管理专家向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专家的角色转变。说句最起码的话,校长要当好新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和参与者。校长应该在与教师平等的研究过程中了解教师素质、观念上的新变化以及他们面临的新困惑,给予相机指导,为他们解决问题创造必要的条件。所有这些无疑对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领导才能,还要有较高的理论教育修养和教学实践水平,而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和带头教研本来就是校长应有的工作作风。我们镇义院口中学的校长和主任和驻操营中学的部分领导都能带头搞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难怪他们的学校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很明显,现在有些学校的领导,有些已经对参与校本研究感到很吃力,有些已经失去了对新形式下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了。为什么有些学校的基础教育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而作为校长却找不出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自身素质的影响。
我很想问一问亲爱的校长朋友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和校本研训工作,你的教育理念能够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吗?你的能力素质还能撑多久?你曾经过自己今后将怎样同自己的学校、自己的教师、自己的学生共同发展的打算吗?你对自己今后的“宝座”将做何种处理?
关于落实校本研训工作的思考之二:塑造研究型教师
前面谈了校长在校本研训工作中应该起到的作用,现在谈一谈怎样组织研训活动才能更快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校本化发展。
汇总本地一些学校的基本做法和外地经验,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们倡导各校骨干教师定期上好优质课的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青年教师上好研究课,鼓励新进教师上好汇报课。但不论哪一种课堂研究形式,必要的研讨是不可少的,学校应该组织教师适时对教师中出现的典型课例进行课前、课中、课后诸环节研讨,引导教师之间进行观摩,相互切磋,不论听课和评课都不能走过场,更不能流于形式。评课研讨时,关注新课程特点,关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课例的研究应该与学校的教研课题紧密结合起来,根据课题研究的重点来谋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改善;针对教师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对其教学风格做相应的定位扶持与理论提升;针对学生学习的课堂表现和活动效果修正学习方式,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每次的活动都要有所侧重,不求面面具到,只求一点突破,只要教师们能在活动中有所感悟,研讨中有所反思,反馈中有所收获,就会集腋成裘(汇集成素质)。
2.确定帮扶工程,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上一学的新教师培训中,一些新教师中的骨干脱颖而出,从他们的课堂上,可以看出他们对教育教学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正在朝着“把握教育教学的内在客观规律”的方向发展。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有些教师原本专业化水平基础不错,加上他们所在的学校,注重了培训新教师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具有“集中传授、参与式研讨、带教跟学”的共同特点。指定了经验较为丰富的骨干教师带领新教师了解教学常规,剖析教材,指导新教师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指导编写教案,撰写教后感。通过一段时间学习使新教师对即将从事的教学工作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多轮全校性的听课和评课的研讨来锻炼新教师的讲课和评课的参与能力;“师徒结对,多帮一”也是有些学校提高新教师教学业务素质的有效方式。我们每次去驻操营中学,大都会赶上他们的课堂上的教研活动,而且他们的教研活动,能够同类教师的积极参与,能够实行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的有机结合。还有的学校采取集体听课,听课以后,新教师再上同样内容的一节课,指导教师回听并提出教学意见的形式加强对新教师的业务培训。多数学校都能为新教师指定好师父,通过手把手的带教跟学,使新教师非常直观、具体地感悟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吸收指导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速新教师的成长。
3.设立公关工程,打造教师专业化品牌。学校不仅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明方向,而且还要为他们的专业化展示提供机会(如各种竞赛和评比等)。以往学校教学和教研质量不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科研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我们要积极组织和开展好集体间的交流与协作,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发挥整体优势,有效地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虽然上级组织的每次大型活动都要以个人的面貌呈现,但每次的大型活动都应该成为学校集体力量的展示台。每次大型活动前,应该做好积极的准备工作,以使活动收到实效。事先介绍好活动的程序安排及评定标准,征求教师的自愿报名;组织全体参赛教师上好选拔课(不论选上与否都要认真对每位参加的教师做好讲评);对于选拔出来的优胜者以其为核心组成公关小组,融“集体的智慧”于一身去外界展示(参赛)。这样认真对待上级组织的每一次活动,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参赛教师实实在在的品牌提升,更是对教师群体的校本化培训与提高,同时也是一次效果显著的校本教研活动。
4.以制度化创设教师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向研究型转化。良好的教研氛围,是校本教研工作顺利、高效进行的有力保障。虽然我们曾经要求各中学、小学各学区要统一安排课表,保证每科每周都有一个下午没有课,为了便于全镇的统一活动,中心校规定周一下午为语文,周二下午为数学,周三下午为英语,周四下午为理、化、生(小学科学、自然);周五下午为政、史、地(小学社会及其它学科)。各学科教学研究每周集中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努力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入并取得实效。每次活动有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人,有活动记录,校级领导根据自己的专业参加相关学科的业务活动。各校还应加强校本研训制度化建设,使教师在课题的研究、方案的撰写、论文的汇总等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科研感染和熏陶,从而自觉地、积极地、严肃认真、真心实意地参加教育科研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由“一般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走“以教研指导培训,以培训促进教研,教研培训一体化”之路,定能使教师在实质上发现自身问题,自觉在教学中研究和感悟,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学、互动,实现他们在实践岗位上的自我提高和发展。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第五篇:课 改 培 训 感 言
课 改 培 训 感 言
思南五中白明艳
2014年4月9日,对每一个致力于打造思南县教育高地的课改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全国教育培训基地“中国教师报”和思南县教育局联合打造“智慧山水、学在思南”的高效课堂培训在今天闪亮登场了!听了中国教师报总编李炳亭先生的专题讲座,西池小学李艳丽校长儿童心理分析,前进小学张春森校长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打造课改名师团队后,深刻感受就是:心灵震撼!实施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只有进行新课改,才能真正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作为本次课改的一线老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课程改革是全县人民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一、课改需要加强各实验区、校之间的对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实验区、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周六上午学区的研讨和下午学片的研讨及现场的听课、评课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
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二、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三、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在对话中要注意做到:
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因而,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广大教师应增强的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种教科研网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抓科研,课改必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层面。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