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宽严相济”视角探析老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机制[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23:5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宽严相济”视角探析老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宽严相济”视角探析老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机制》。

第一篇:以“宽严相济”视角探析老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机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以“宽严相济”视角探析老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机制

作者:庄如霞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1期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老年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如何合理有效追究老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也逐渐受到关注。但我国对老年人犯罪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相关刑事政策虽有提及对老年人犯罪的从宽政策,但内容不够具体,缺乏操作性,司法实践中很难针对老年人犯罪的具体特点合理运用从宽政策。本文结合刑法修正案

(八)关于老年人犯罪的从宽处理,从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出发,就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老年人犯罪上得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老年人犯罪;宽严相济;案件办理机制

在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现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老年人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老年人犯罪这一社会现象也日趋严重。以笔者所在的浙江苍南检察院为例,2006年到2007年60岁以上老年人犯罪移送起诉的有6件9人,2008年至2009年,60岁以上老人犯罪移送起诉的有13件21人,但2010年至2011年,60岁以上老年人犯罪移送起诉的就上达22件54人,是前两年的两倍,以小窥大,足以可见我国老年人犯罪的比例正不断上升。但老年人无论从生理状态还是心理上都有其特殊性,老年人犯罪不仅影响其自身,还影响其子女亲属以及老年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因此,合理有效追究老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关系到刑法目的的实现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老年人犯罪的定义及特点分析

(一)老年人犯罪定义

所谓老年人犯罪,即使指60周岁以上的自然人犯罪。而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犯罪还包括“犯法”,是包括一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本文所研究的犯罪是狭义上的犯罪,是专指刑法学上的犯罪,故本文所指的老年人犯罪也是指60周岁以上的自然人触犯刑法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二)老年人犯罪的特殊性

我国刑法总则对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双目失明的人和聋哑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都作了明确规定,并规定了从宽处罚的原则。其目的是基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公众道德和社会正义的认可,但在刑法修正案

(八)之前对同样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老年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及刑事责任却没有任何规定,这暴露出我国刑法对老年犯罪人刑事责任认定上的不公平性,并导致对老年犯罪人刑事保护的不周全。老年人犯罪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生理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会不断衰退,反应能力差,活动能力及适应能力减退,因此老年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其刑事责任能力必定有所减弱,作为弱势群体之一老年人年老体衰的特点不仅会使其刑事责任能力减弱,还会使其适应刑罚的能力减弱,如果将老年人与普通成年人施与相同的刑罚予以长期关押,监狱里相对较差的生活条件极

可能使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给其身心带来伤害,也影响其回归社会的积极性,丧失了刑罚改造的意义。

其次,在心理上,老年人逐渐从工作中隐退,社会性活动减少,可支配时间增多,但家人多不在身边,会产生“情绪回归”,民间古话说“老小孩”,就是说老年人的心理会趋近于儿童,任性、固执、自我、敏感,缺乏自制。因此,在对待老年人犯罪的态度上应采用和缓的态度。最后,在社会影响上,中国具有深厚的敬老、爱老、养老的文化底蕴,传统的伦理观念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势必会影响着对老年人犯罪的处罚。一方面,老年人的象征地位在社会上都比较高,当老年人犯罪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时,他们往往难以接受,容易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对以后的生活方向产生怀疑,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传统敬老、爱老的思想的影响,对于老年人犯罪,人们在憎恶的同时,更多的则是对身为弱者的老年人的同情,因此,人们在对待老年人犯罪的态度上大多是希望从宽处理的。

(三)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老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一样都是以年龄为标准划分的,但与未成年人犯罪不同的是老年人犯罪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老年人犯罪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犯罪,也有其特殊的犯罪特点:

第一,犯罪老年人多是文化、法律水平较低,且寡居的老年人更易犯罪。有限的文化水平限制了法律意识的发展,此类老年人往往因为不懂法而犯法。以本院为例,2011年60岁以上犯罪的老年人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且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占多数。其中,又以寡居老人居多,60岁以上老人大多从工作中隐退,从忙碌状态到无所事事往往造成心理落差大,且子女结婚后一般另择新居,又面临着亲人朋友的逝去,不安全感、孤独感倍增,在这种冲击下容易产生犯罪的冲动。

第二,老年人犯罪多属非暴力手段犯罪,老年人较之年轻人有更为丰富的社会阅历,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处事考虑的更为周全,如果犯罪的话,一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或者行为多谨慎,因此,老年人犯罪往往有智能性、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

第三,老年人犯罪类型多样化,但一般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和侵犯财产类案件较为常见,以本院为例,受理的老年人犯罪的类型主要集中在盗窃、开设赌场、敲诈勒索、妨害公务、强迫交易这几种犯罪上,其次就是轻伤害案件,其余的男性还有强奸罪,女性有容留卖淫案件第四,老年人犯罪率随逐年增加,但再犯率一般不高。老年人犯罪或因生活一时困难,或因不懂法而为之,或因生活无寄托一时不能适应而为之,一般问题得到解决或教育后都不会再犯。

二、我国法律关于老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刑法修正案

(八)出台前,刑法中还未有对老年人犯罪的特别规定,但其他刑事法规及政策中均有不少规定了对老年人犯罪的特殊处理,且在司法实践中,许多司法机关已经根

据老年犯罪人的身心特点对其采取了各种从宽处理的措施。如慈溪市人民检察院出台了《慈溪市人民检察院老年人刑事检察工作规程》,该院抽调了两名富有办案经验的老同志组成“老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室”,专门办理老年人犯罪案件的批捕和起诉工作。刑法修正案

(八)正式将老年人犯罪从宽规定写入刑法,对老年人犯罪刑事责任承担的规定具有积极的意义,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法的文明和人道主义情怀,更好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对于老年人的犯罪行为,在刑法修正案

(八)之前,我国只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中概括性地涉及对老年人犯罪要从宽处理,并且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老年人犯罪的从宽处罚还没有形成法律化、制度化的标准,导致有的给与从宽处理,有的没有,引起操作上的不平衡。且由于没有明确规定和操作细则,在司法实践中在对待老年人犯罪上就没有根据,缺乏操作性,司法人员很难根据老年人犯罪的特点合理处理。此次刑法修正案

(八)对老年人犯罪作了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人民法院认为其没有再犯罪危险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已满七十五周岁的,应当宣告缓刑。对犯罪分子决定宣告缓刑,应当考虑其缓刑后对所居住小区的影响以及是否具备有效监管的条件。”

刑法修正案

(八)对于老年人犯罪做出从宽处理,不仅体现在不适用死刑上,也体现在量刑和适用缓刑上,这将会为以后我们的工作开展提供新的法律依据,对老年人犯罪的问题也将进一步规范,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例如,年龄界定过高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立法机关经过讨论,考虑到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有能力实施犯罪的人的年龄也越来越大,如果年龄规定得太低,不利于打击犯罪和社会管理,最终还是确定为七十五周岁。但就一般而言,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已开始衰退,而且衰退的速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长,虽然个体间衰退情况不同,但整个状况已经完全不能与作为普通年轻人时相提并论,且其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普通成年人也会减弱很多,因此刑法修正案将老年人犯罪减轻处罚的年龄界定在75周岁以上,那么60岁到75岁的老年人处境是非常尴尬的。再则,根据本院实际来看,我院至2006年开始受理移送起诉的41件84人老年人犯罪案件中,年龄多在60到70岁之间,70岁以上少数,80岁以上仅1件1人,由此可以看出,70岁以上的老年人犯罪是非常少的,那么刑法规定的75岁以上老年人犯罪从宽的规定能发挥作用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的,这显然不符合立法的初衷。又如,虽然刑法中已经对老年人犯罪问题做出特别规定,但刑事诉讼法却缺乏相应的配套规定,仍将老年人当作普通成年人一样看待,这显然是不利于老年人犯罪的从宽政策的实施。

三、“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老年人犯罪案件办理中的运用

为了进一步彰显刑法的文明和人道主义关怀,保护老年人的权利,笔者认为可以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加以明确。在老年人犯罪案件办理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仅需要正确把握政策精神,更需要大量刑事立法和具体办案制度的支撑。除了现有一些规定制度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老年人犯罪适度从宽处罚的原则加以明确:

第一,在刑法中根据年龄不同对老年人犯罪适用不同的从宽政策。上文中笔者提及刑法修正案

(八)中对于老年人犯罪从宽的政策年龄界定过高,认为可以像刑法总则中划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问题一样,将老年人划分为不同的年龄层次,根据不同的情况对老年人适用从宽政策。例如,60周岁以上老年人犯罪的,可以从轻处罚;已满70周的老年人犯罪的,除主观恶性极大、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社会危害性特别严重、罪行极其严重的以外,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等。根据年龄划分从宽政策,笔者认为这即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依法办事、区别对待、注重效果三个基本原则,又能在实践中根据老年人犯罪不同的情况合理、慎重对待,更好的贯彻对老年人的从宽政策。

第二,慎用强制措施和讯问措施,完善指定辩护权。上文提到刑事诉讼法中仍缺乏对于老年人犯罪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对于危害较小偶尔犯罪或犯罪较重、但犯罪后确有悔罪表现且有较好监护条件的,不捕不会发生社会危害的,应当坚决不捕。这点可以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的规定,明确规定对已满60周岁以上的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轻微的,应根据其身体、精神状况适用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关于讯问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场,笔者认为在询问老年人犯罪嫌疑人时,也应有此规定,对已满60岁的老年人犯罪的案件,应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精神状况,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的配偶、成年子女或者其他成年直系亲属到场。

老年人俗称“老小孩”,其也为弱势群体,故笔者认为也应将老年人纳入指定辩护权中的一员,在《刑事诉讼法》第34条的规定“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一条中,加入“已满60周岁的老年人未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一条。

第三,实行捕诉一体制度。依法快速办理老年人犯罪案件是贯彻和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实现司法活动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基本途径。近年来,众多地区的检察院为了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专门成立了未成年人检察科,由专人负责未成年刑事案件的办理,实行捕诉一体,有效缩短和控制对未成年犯的办案时间,形成办案合力,避免重复工作,缩短办案期限,既更好的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又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笔者认为,在对待老年人犯罪的问题上,也可以借鉴这个制度,事实上,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有多个地区实施了这个制度,例如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出台了《办理老年人犯罪案件暂行办法》,对办理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原则、讯问方式等作了具体规定,并将优秀公诉人组成老年人犯罪办案小组,对老年人犯罪案件实行专人办理。又如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检察院出台了《慈溪市人民检察院老年人刑事检察工作规程》,该院抽调了两名富有办案经验的老同志组成“老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室”,专门办理老年人犯罪案件的批捕和起诉工作。

第四,扩大老年人犯罪的刑事和解制度。相对于经过正式的司法程序,刑事和解是一种处理轻微犯罪案件的较为便利可行并能为双方当事人所接受的结案方式,通过刑事和解,被害人获得加害人的赔礼道歉和赔偿,以此作为对加害人谅解的一种条件,不仅使纠纷得以解决,而且可以避免刑事处罚可能给老年人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五,执行刑罚时对老年人予以适当照顾。老年人的身心状况和受刑能力都弱于普通成年人,无法很好适应监狱的生活条件,而新《刑事诉讼法》在改革中将剩余刑期在一年以下的在看守所执行改为剩余刑期在3个月以下的才在看守所执行,这无疑对老年人是非常不利的,故笔者认为应在执行刑罚时应适当对老年人予以照顾。

首先,在受刑地点上予以照顾。如法国《刑事诉讼法典》规定,“其他剥夺自由的刑罚、徒刑、监禁刑,如被判刑人是老年人,可以在收容监狱内执行。对于年老的被判刑人,可以分到监狱医院中予以关押”。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较弱,因此我们应尽量实行就地服刑,并尽可能配备相关的医疗设备,如果可以,可以参照未成年人劳教所,专门成立老年人劳教所。其次,对劳动要求予以适当放宽。老年人身体机能减弱,无法适应普通成年人的工作强度,而且劳动改造的初衷是希望罪犯服刑期满后能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但对老年人说这并不太需要,因此可以适当放宽对其劳动要求,对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罪犯可以令其从事轻微的劳动,而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年罪犯则不必须让其劳动。如《罗马尼亚刑法典》中有“年满60岁之男犯人、年满55岁之女犯人,服刑期间不要求劳动。自愿劳动的,可以准许”的规定。第六,完善社区矫正制度。老年人罪犯在释放后,很可能由于其身心衰歇的因素,不能很快、很好地跟社会相容,其生活自理非常困难,很可能诱发其再次犯罪或者打击其回归社会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设立社区矫正制度。老年人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犯罪的老年人人置于自己生活的社区,在专门机关的引导及相关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等多种力量的参与下,由专业工作机构和人员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顺利使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其对象主要包括:被判处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老年人罪犯。社区矫正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矫正方式,对于遏制违法犯罪、提高矫正功效和促进老年人积极回归都具有积极作用。新《刑事诉讼法》在258条中规定了要进行社区矫正,这无疑是我国立法进程中一个巨大的进步,但仍无相关具体规定,更不要说是否有对老年人的特殊照顾了,应该来说我国关于社区矫正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其完善和发挥的空间都非常大,还需要有关立法和司法部门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平祥,孙持明.“两减少,两扩大”刑事方针解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2]刘国强.我国传统恤邢思想与当代死刑废止突破口的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3]王春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老年人犯罪中的贯彻与运用[J].中国发展,2009(03).[4]杜雄柏,王广聪.日本老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启示[J].犯罪研究,2009(04).[5]马柳颖.对老年人刑事责任能力的探讨[J].政法学刊,2009(02).[6]赵秉志.当代中国刑罚制度改革纲要[J].中国法学,2008(03).[7]刘钦兴.老年人刑事责任问题研究[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01).[8]刘晓梅.关于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的几点思考[J].矫正研究,2006(06).[9]涂国虎.老年人刑事责任问题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2009(04).[10]田孝菊.老年人犯罪刑事立法与司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2(04).[11]邹凌燕.老年人犯罪的法理与实证[D].西南政法大学,2011.[12]杜朋.老年人犯罪问题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01).[13]康树华,石芳.老年人犯罪特点、原因与对策[J].南都学坛,2004(01).[14]赵明霞.论老年人犯罪及其预防[J].新西部(下半月),2007(08).[15]吕新建.论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必要性[J].河北法学,2008(08).

第二篇:宽严相济调研报告

通州市人民检察院

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专题调研报告

南通市院研究室:

根据市院《关于报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调研报告及相关案例的通知》精神,我院由研究室牵头,会同反贪局、公诉科、侦监科、控申科、人监办等业务部门,就“进一步对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问题”展开专题调研,现将我院去年以来,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经验、做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贯彻省院《关于全面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推进和谐江苏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的做法与经验

1、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我们与公安等部门紧密配合,突出打击重点,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盗窃、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以及其他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刑事犯罪,坚持从重从快的方针,做到快速审查起诉,并建议法院从重处理,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紧迫问题,确保一方平安。去年以来,我们依法对衣立等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快审快结,并依法向法院提出从重处罚的量刑建议。积极探索“简易案件流程提速”工作机制,建立快速处理轻微刑事犯罪案件工作机制、分类审查机制和专人审查制度,与法院、公安联合印发《关于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的实施意见》,继续实行简易程序和推行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共适用简易程 序295件,简化审案件121件,“两简”案件占到提起公诉案件的94%。,实现了案件繁简分流,提高了诉讼效率。

2、轻微刑事案件宽缓化。在办案中,坚持依法办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区别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的原则,对轻微刑事案件和未成人犯罪案件进行轻缓处理,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犯罪嫌疑人认罪悔罪表现好、被害人谅解等符合相对不起诉条件的轻微刑事案件,依法行使不起诉权,体现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去年我们根据可操作性原则,制定对交通肇事案件相对不起诉的标准和条件,进行一定的宣传报道,对社会公开,严格不起诉的条件,经院检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交通肇事犯罪轻缓处理的意见(试行)》,对交通肇事案中同时具备“过错较小、赔偿积极、认罪态度好、有自首立功表现、得到被害人亲属谅解”五种情形的19名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诉决定。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3、积极推行检调对接工作机制。我们不断完善检察工作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最佳结合点,进一步拓展检调对接的内容和范围,实现检察机关与调处中心化解矛盾的良性互动。办案中,我们大胆借鉴恢复性司法理念,对轻微刑事案件,在征求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双方意见的基础上,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和解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今年共对41名符合不起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了不起诉决 定,在这41件案件中就有35件是通过检调对接双方达成民事损害赔偿协议并当即兑现,双方达成和解。在今年不起诉的41件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双方均达成和解,所有被不起诉的人员中,无一人重新犯罪,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我们应本着从宽处理的指导思想,将控告申诉信访、轻微刑事案件所涉民事赔偿部分、民事行政案件执行和解等纳入检调对接的范畴,实现法律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2007年,我院成功办理检调对接案件87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教育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是公诉部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未成年人和在校生犯罪,我们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积极开展帮教工作。为切实做好青少年维权工作,我们摸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办理方法,成立青少年犯罪主诉检察官办案组,并配备一名女同志,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今年,我们对7名初次犯罪、犯罪数额较小、有一定悔罪表现的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学生,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给这些一时失足的青少年以重新做人的出路;继续与法院少年法庭联手开展“圆桌”审判方式,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做到件件出庭支持公诉,件件进行庭审教育,寓教于审,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结合。对于被判处缓刑的未成年犯,我们还经常与他们及其监护人取得联系,落实长效帮教措施。同时,我们还加强青少年 犯罪的预防工作,对案件中涉案的未犯罪处理的未成年人,我们主动通知或主动上门对这些未成年人及其家长进行警示教育,令其以他人为鉴,防微杜渐,防止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培养良好的习惯;警示家长对子女严加管教,注意管教方法,确保子女走上正路,防止他们滑向犯罪的泥淖。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对涉案而未作犯罪处理的21名未成年人及其家长进行了警示教育,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这些家长的普遍欢迎。

5、敦促嫌疑人投案自首。2007年,以多种方式敦促职务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对于主动到检察机关投案自首或经敦促投案自首,如实交待问题、积极退赃并自愿接受处理的,依法或建议法院依法予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对经检察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单位或家属后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均视为自首。对犯罪数额不大、有自首立功情节、认罪态度好、积极退赃,一般不采取拘留、逮捕的强制措施。对情节轻微的,可视情况作出不起诉决定。敦促投案自首缓解了线索匮乏的矛盾,有利于查明犯罪事实。同时也有利于拓展侦查思路,可以由嫌疑人提供相关证人配合侦查工作,有利于赃款赃物的追缴。通过敦促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使犯罪嫌疑人真正从内心悔罪,有利于证据的搜集与固定,简化犯罪的处理程序,减少翻供翻证现象,提高司法机关的效率。同时也使侦查期间的羁押有效减少,到法院时判处缓刑的机会增加,体现了诉讼经济 的原则,减少了改造罪犯的成本。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侦查阶段就认定投案自首的犯罪嫌疑人均没有翻供翻证现象,无一上诉。

二、存在的问题

1、公安、检察、法院三家对于严重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宽严要素以及宽、严节度的把握上有时存有认识上的分歧,从而不能有效一致的做出符合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精神处理。高检院关于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规范性文件只解决了检察环节的提速,有待解决侦查、审判环节与之相配合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建议上级检察机关迅速与公安、法院等部门统一认识,共同出台规范性文件,或者建议同级人大常委会将院制定的适用宽严相济的相关意见上升为地方性法规。

2、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赋予检察机关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对于在侦查、公诉环节作终结诉讼程序处理的轻微刑事案件,在执法标准尺度的掌握上要予以规范统一,防止滥用。实践中,从严打击在刑法规定的框架内能够较好地把握,但从宽到什么程度,什么情况下从宽,因个案不同,不容易把握。建议上级院参照法院系统的量刑指导规则或者量刑指导意见制定出台规范检察环节的指导性规范性文件,防止宽大无度,放纵犯罪。

3、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实施,将使得相当被告人不到羁押场所服刑而进入社区,同时也使得相当一部分犯罪嫌疑 人不被交付审判而被作不起诉或者不作为犯罪处理而撤销案件。这就带来对于这些人员如何给予后续帮教的问题。社区矫正制度目前只针对监外服刑人员,而对于在侦查、检察环节宽大处理的人员的帮教并未纳入其中,也没有相应的较为完备的工作机制,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典型案例

外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张某涉嫌盗窃罪不捕案。(1)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张西汉,男,16岁,家住安徽省泗县草沟镇张集村二组,通在通州市先锋镇打工。2007年3月4日中午,张某乘同宿舍代某在外吃饭,宿舍无人之机,从代某床上的钱包内窃取代某农业银行信用卡,当日下午利用先前知道的密码,到先锋镇信用社自动取款机上取款人民币5000元,3月5日又取款人民币1800元。同年3月6日被刑事拘留,3月13日提请我院审查批捕。

(2)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效果。接到案卷后,承办人及时提审犯罪嫌疑人进行主证复核,在提审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认罪态度较好。在案件讨论过程中,大家认为张某虽然构成犯罪,但他是未成年人,而且认罪态度较好,有悔罪表现,如果认为他是外来的,在本地无取保条件,就机械地批捕、判刑,那么他今后的人生之路是很难想象的,这样做体现出来的只是法律效果,而不能体现较好的社会效果,这不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我们正在着力 构建和谐社会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我们认为犯罪嫌疑人张某系未成年人,且未造成被害人的损失,也取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表示不追究其刑事责任,根据高检院有关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可以通过其他强制措施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无逮捕必要,我们依法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从而较好的保护了外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以上报告,不当之处请指正。

通州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二00八年三月六日

第三篇:班主任管理工作要宽严相济

班主任管理工作要宽严相济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以“宽严相济”为切入点来探讨班级管理的方法。作者分别从班级管理的“宽”和“严”两个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作者认为班主任的“宽”应体现在:

一、抓大放小,允许学生犯错误,不必跟学生事事较真;

二、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不必过分强调“师道尊严”;

三、从班主任自身做起,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气氛。认为班主任的 “严”要体现在:

一、制定详细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使班级管理制度化、常规化;

二、用民主科学的管理办法创建和谐的班级;

三、以德育活动为载体,熏陶学生道德情操;

四、以科任教师和家长的意见与配合为保障,培养全面健康的学生。

说起“宽严相济”,我总会想起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传》①中记述的飞将军李广和程不识带兵的故事:李广和程不识在汉武帝时都是当时驻守边防抗击匈奴的名将,但两人的带兵风格迥然不同。李广带兵,部队行军不讲究队列,遇到水草丰茂之地就停下集粮草、休息。留宿一地时,士兵自由行动,食宿搭伙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简化文书帐簿等事项。部队扎营远离警戒线并深入敌境,但也不曾遭到侵害。程不识带兵,部队行军讲究队列整齐,纪律严明,夜间击刁斗,士吏办理军事文书常常至天明,军队常劳碌不得休息,但也不曾遭到侵害。程不识后来感叹说:“李广将军治军松散随意,但是每当敌人来犯士兵们却能迅速反击,士兵因为随意快乐,所以都乐于为李广而死。我军虽烦扰,但敌人也不能侵害。”当时李广和程不识都威震匈奴,但是匈奴都畏惧李广的谋略,称其为飞将军,士兵也都以跟随李广为乐,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这个故事深深地启发了我。班主任带班和将军带兵打仗都是有共通之处的。如果说说班主任是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那么学生就是英勇无畏冲锋陷阵的士兵。“一将无能,累死行军”。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将军。好将军,就能带领士兵打一场又一场胜仗,无能的将军只能主让士兵品尝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滋味;然而做班主任难!这是因为,班主任工作的性质是极其琐碎的,它是对教师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验和挑战。班主任既要做整肃学风的严师,又要做春风化雨的慈母;既要当事必躬亲的实干家又要当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既要当黑脸包公又要做笑面大佛„„总之班主任身兼多重角色。

怎样扮演好这一多重的角色呢?几年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总结下来,经验和教训都有许多,但感受最深的就是:当班主任要宽严相济。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既要有李广的“宽”,又要有程不识的“严”,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班主任的指导任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热情。

首先谈一谈“宽”。

“宽”不是指放任自流,姑息迁就学生,而是指对学生要尊重、理解、信任、宽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民主、平等的班级学习环境。就是因为李广充分尊重了人性,充分尊重了人类热爱自由,喜欢被人信任的天性,所以士兵才会愿意为李广去战死沙场,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那么对待学生也一样。教师应该明白,学生虽然还是孩子,但他们也有丰富的情感,也有棱角分明的个性,也热爱自由,也乐于享受生活的乐趣,也喜欢被人尊重、信任、理解。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们,不再是传统教育下塑造出的大同小异,缺乏鲜明个性的学生。他们越来越富有批判与怀疑精神,越来越鲜活生动。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把他们当作是学习知识的木偶人,单纯地用“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材”的古训来管理教育学生已经行不通了。班主任应当是一座灯塔,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指引他们搬开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一块又一块绊脚石,而不应当是把锉刀,千方百计想锉平学生的棱角,泯灭学生的个性。如果班主任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充分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感情状况,并在实际工作中因人施教,灵活变通地处理学生问题的话,那么民主平等、宽松和谐、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就不难实现。我认为班主任的“宽”应从以下几点体现:

一、抓大放小,允许学生犯错误,不必跟学生事事较真。

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既然是个小社会,肯定要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对于影响恶劣,破坏大局,学生老师反响强烈的事情,要及时认真地处理,这样才能惩前毖后。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则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他们无意识地犯一些错误是难免的,如果学生犯点小错就不依不饶抓住不放,势必会压抑他们的个性,摧毁他们的自信心,使得学生养成不敢承担责任的坏毛病。对学生多些宽容,允许他们犯一些无知的小错,不因学生犯点儿小错就大发雷霆,小题目大做,上纲上线,不轻易施加各种“刑罚”,那么学生肯定会更乐于主动配合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这样教师才会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而不是教书毁人。

二、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不必过分强调“师道尊严”。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事实也往往如此。往往是一旦发生学生顶撞老师不服老师管教的事情,一些老师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抚学生冷静分析,而是感到自己的师道尊严受到了侵犯,自己的面子受到了伤害。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大声地斥责、甚至于体罚写检查;更极端的拉学生在全班面前检讨找家长。但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师应该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关系,而不是猫和老鼠的关系。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适应新时代学生心理性格特点的要求。如果教师不能因时而易改变自己旧有的教育观念,还是采用简单生硬蛮横的方式来对待学生,解决学生问题,那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势必陷自己于被动境地,激化师生矛盾,这反而才是彻底地失去了“师道尊严”。

三、从班主任自身做起,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气氛。

(一)班主任应当像慈母、朋友一样友好地对待学生,面对学生时要保持愉快亲切的笑容。处理一些问题,搞一些活动时,应该尽量表现出老师活泼、开朗、宽容的一面来,让学生首先喜欢班主任,自然喜欢这个班集体就不是难事了。

(二)班主任对学生的一些日常作息或纪律方面的管理要体现人性化、人情化,尊重理解学生的一些个性特点,不必要求学生什么都整齐划一。不妨适度地松散、随意。

(三)经常搞一些活跃班级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凝聚班级人心的集体活动。活动是最容易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的过程,这也是师生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营造和谐宽松氛围的有效途径。

再来说说“严”。

“宽”的目的是融洽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但班主任工作毕竟不同于李广带兵打仗。因为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缺乏自制力和约束力,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很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于干出有违法律和道德的事情来。因此一个相对安静有序的环境是学生能否潜心学习的保证。要营造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就必须有程不识治军的严明。所谓“严”不是说事事对学生声色俱厉,事事苛求学生,让学生循规蹈矩,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而是说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自律性,使学生认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能凡事都随心所欲,凡事都要有个度。

我认为班主任应从以下几方面从“严”要求学生:

一、制定详细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使班级管理制度化、常规化。

一个班级体如果没有明确的班级制度来约束学生,那这个集体就会是一盘散沙,一个没有凝聚力的集体是无法让学生安心学习的。因此班主任应制定较详细的班级管理制度,如学习评比制度、操行评比制度、卫生评比制度、黑板报评比制度等。当然制度制订出来后,能不能坚持按制度进行常规化、制度化的管理,又是考验班主任的执着、认真和恒心的过程。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带领学生认真遵守执行班级制度,不让班级制度形同虚设。

二、用民主科学的管理办法创建和谐的班级

(一)、平等公正的对待班级每个成员。在班级事务管理和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应当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在校纪班规面前一视同仁,让学生人人都有公平参与的机会,个个都有公平竞争的权利,让每个班级成员都能公平和谐的发展。

(二)、培养一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班干部(重中之重)

班干部是维系老师与同学间的纽带和桥梁,也是班级各项工作的直接指挥者,因此培养一批优秀的有责任心的班干部是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班干部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并带动同学们向优秀的方面发展。在充分培养学生民主意识的前提下让学生民主推荐班干部,并实行定期选举制度,让学生评判班干部的管理,让班干部自主组织学生进行民主讨论、制定班级公约。

(三)、坚持正面教育的科学管理办法。班主任要注意培养班干部的工作方法,通过制定班级公约、班级量化细则等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竞争。注重树立榜样,不断激励学生自我约束,共同进步,使每个学生都和谐共处、共同拼搏、齐头并进。

三、以德育活动为载体,熏陶学生道德情操

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道德情操的提升,不仅要有一定的道德认知积累,还要有充分的生活,充分的社会实践和情境体验。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一)礼仪常规教育活动

坚持每周举行升旗仪式,坚持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合格小公民”等一系列礼仪常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主题教育班会活动

适时的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辨是非,渗透感情,实现自我教育。

(三)文艺科技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文学艺术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竞赛,不仅能丰富校园生活、张扬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时令和社会环境,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还能让学生亲自参与情感体验,从实践中领悟到人间真情,从而让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四、以科任教师和家长的意见与配合为保障,培养全面健康的学生

(一)、密切联系科任教师齐心协力、共同管理

班级管理的成员除了班主任和学生之外,还有科任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充分发挥科任教师的作用,齐心协力搞好班级管理才能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班主任应保持与科任教师密切联系,及时交流情况,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维护好科任教师的良好形象,树立课任教师的威信。

(二)、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从家庭教育入手做细班级管理。

现在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尤为严重,家长对学校老师寄予厚望,有的对学生溺爱有加,有的对学生要求苛刻,因此,保持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保障。作为班主任应该对全班学生一视同仁,都要做家访或电访,当然与家长联系并不是告状,应该是忧也报喜也报,互相交流学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现,引导家长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家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定法,班级管理充满变数,班级管理者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探索、锐意创新,班级管理工作才会更加科学有效,我们的学校才会培养出更多的、更全面的、更健康的学生。班主任在工作中如果能很好地恰当地实施“宽严相济”的管理方法,我相信他(她)不仅会赢得全体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和学生建立起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且也会使班主任工作开展得顺利、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李将军传》

2、恩施市逸夫小学班级管理方略 《百花园里竞芬芳》 3、恩施舞阳中学 《新形式下班级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4、来凤县教育局 《建设校园文化提升育人水平》

5、巴东县野三关镇初级中学 《抓好班级管理建设校园文化》

第四篇:如何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公害”。如何有效地达到既有力地打击犯罪,又注意保护末成人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青少年犯罪逐年呈增长趋势的特点,政法机关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目前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工作中提出

对刑事案件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很好的思路。本文从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处理情况谈谈如何对未成年人犯罪施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一、对青少年犯罪处理的情况

(1)缓刑使用过多。在对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时,审判机关没有完全根据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即本人的人身危险性,犯罪情节后果等。在未成年人抢劫案件中,除少数因作案次数多,没有判缓刑外,不论是否投案自首,几乎都判缓刑。2004年至2006年8月份,我院共接到法院对未成年人犯罪有罪判决34件68 人,其中,判处缓刑的35人,占未成年犯罪有罪判决总数的51.5 %。

(2)打击力度不大。通过对未成年人的量刑,没有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我县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没有明显下降,而且呈上升趋势,2001年10人,2002年18人,2003年22人。并且在判刑后重新犯罪现象也十分突出,如周磊,2002年12月法院以抢劫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孙志强,2003年4月法院以抢劫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半年缓刑一年。二人在缓刑考验期内又纠集五人,于2003年6月再次进行抢劫犯罪活动。

(3)附加罚金刑过多。未成年人往往由其监护人承担,本人无独立生活能力,无直接收入来源。法院判处未成年人罚金往往由监护人交纳,不仅不能实现剥夺其犯罪资本的刑罚目的,相反形成以钱赎罪的印象,因此达不到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之效果。

二、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常出现的误区

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我们在办理过程中常出现思想认识上的不统一,实际处理上的不统一,不是失之于宽,就是失之于严,未成很好地把握恰当的尺度。

当我们在贯彻落实“严打”方针时,往往专注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应受刑事制裁本身,强调以严厉的法律手段惩罚犯罪而达到遏制犯罪的目的,也即片面强调一个打击和惩罚效应,这就是误区之一。偏重于严,就会忽略惩罚与教育相结合而以教育为主的原则,达不到挽救的目的。例如一个未成年人平时表现不错,偶然地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但是处于可捕可不捕、可诉可不诉、可判可不判(罪)的情况下,“严”以处之捕、诉、判的话,很有可能将他过早地“推”入一个染缸,难保使他在看守所、监狱里不受到某种负面的“帮教”,很难说不会使他陷得更深而丧失改过自新的希望,从而更加仇视社会。这样非但达不到挽救的目的,反而是增加了一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误区之二,就是我们一味地只看到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轻缓刑事政策,凡遇到对象是未成年人,一概从轻处理,不批捕、不起诉。结果就是依法应捕、应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我们的片面认识之下不捕不诉,以为这就是在进行教育挽救了。殊不知刑事惩罚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只不过是一种严厉的教育方式而已,有时则是一种既有力又有效的教育。如一个系未成年人的在校学生,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其主观恶性较大,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我们如果考虑到他是在校学生的因素,出于挽救的目的而不捕不诉的话,这在他本人心里就会产生意外逃脱惩罚的侥幸,很难说以后不会再轻易以身试法。片面地重保护,轻打击,这无疑也在客观上纵容了犯罪。

这些误区产生的根源在于,一是在每个办案人员的认识、理念以及理解相关法条的不一致;二是在适用法律过程中所依据的既有相关刑事法律规范,又有“严打”方针和“轻缓”政策,在具体运用时有时显得无所适从,由此难免产生处理上的偏差。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力求避免这种误区,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更要准确地适用法律,深刻地领会立法及相关刑事政策的本意,克服随意性、片面性,力争做到在思想认识、理解法律、具体办理中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如此才能更好地维护法律的尊严。而深入贯彻宽严相济原则,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尺度,则是我们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避免上述误区的唯一有效方法。

三、宽严相济,依法正确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正确理解和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贯彻落实于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工作之中,以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什么是宽严相济呢?宽严相济就是宽大与严厉相结合,就是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宽大以严厉为底线,严厉中又要保障人权,体现以人为本。“济”,在此有相互渗透、补充、结合的意思。宽严相济就是宽与严的对立统一,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

第五篇:宽严相济在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案件审判中的具体贯彻

宽严相济在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案件审判中的具体

贯彻

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2月8日发布的《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作出了科学阐释,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新形势下刑事审判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于人民法院正确适用法律,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意见》内涵深刻、内容丰富,为深入理解和正确适用本《意见》,现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就《意见》有关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案件审判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规定说明如下: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经济犯罪案件审判中的具体贯彻

(一)关于从严惩处的案件范围。根据《意见》第9条规定,发生在经济领域、需依法从严惩处的主要是指下列严重犯罪:以高利率或高回报为诱饵,针对社会公众实施的非法集资、非法证券、传销、地下“六合彩”等涉众型犯罪;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等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犯罪;制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等

坑农害农的犯罪;制贩假币、操纵证券期货市场、金融诈骗等严重危害金融秩序的犯罪;走私,逃税、骗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严重侵害国家经济利益的犯罪;重大环境污染、非法采矿、盗伐林木等各种严重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

(二)关于政策法律界限。对于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违法行为,应当根据《意见》第4条规定的“审时度势”原则、第5条规定的“两个效果相统一”原则以及第14条、第23条规定的从宽要求,审慎分析判断其社会危害性,从有利于保障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依法准确定罪量刑。以非法集资案件为例说明如下:一是要准确界定非法集资与民间借贷、商业交易的政策法律界限。未经社会公开宣传,在单位职工或者亲友内部针对特定对象筹集资金的,一般可以不作为非法集资。二是要准确把握非法集资罪与非罪的界限。资金主要用于生产经营及相关活动,行为人有还款意愿,能够及时清退集资款项,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或者不作为犯罪处理。此外,对于“边缘案”、“踩线案”、罪与非罪界限一时难以划清的案件,要从有利于促进企业生存发展、有利于保障员工生计、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依法妥善处理,可定可不定的,原则上不按犯罪处理。特别对于涉及企业、公司法定代表人、技术人员因政策界限不明而实施的轻微违法犯罪,更要依法慎重处理。

(三)关于刑罚适用。(1)根据《意见》第6条关于从严处理的原则性规定以及第29条关于死刑适用政策的规定,对于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恶劣、危害后果特别严重的经济犯罪,要依法从严惩

处,对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依法应当判处死刑的,要坚决适用死刑;对假币犯罪累犯、惯犯、涉案假币数额巨大或者全部流入社会的犯罪分子,应当依法从重判处;对于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骨干分子,伪造假币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应当判处死刑的,要坚决依法判处死刑;对数额特别巨大,肆意挥霍集资资金或者归案后拒不交代赃款去向,造成特别重大经济损失或者致使被害人自杀身亡等严重后果的集资诈骗犯罪分子,应当依法从重判处;对造成严重疾患、伤亡后果或者以婴幼儿、危重病人为对象,社会影响恶劣的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犯罪分子,应当依法从重判处。(2)根据《意见》第25条规定的宽严“相济”要求,应当区分犯罪行为的具体情形区别对待。以走私犯罪为例,对海上偷运走私、绕关走私等未向海关报关的走私与价格瞒骗走私,走私特殊物品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在具体量刑时都应当有所区别;对进口走私象牙等珍贵动物制品犯罪在量刑时应当酌情考虑出口国家的法律规定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因素。(3)要切实执行《意见》第12条有关“对于侵财型和贪利型犯罪,更要注重通过依法适用财产刑使犯罪分子受到经济上的惩罚”的规定,以最大限度地挽回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损失,安抚受害群众。同时,此类犯罪的目的就是获得非法利益,有针对性地加大经济制裁,特别是执行的力度,以有效地剥夺犯罪分子重新犯罪的条件,发挥刑罚的预防犯罪功能。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职务犯罪案件审判中的具体贯彻

(一)关于从严惩处的案件范围。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依法从严惩治腐败,是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的一项长期政策。根据《意见》第8条第1款规定,当前要特别注意严肃惩处以下职务犯罪: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金融等多发易发领域的商业贿赂犯罪;在扩内需、保增长,灾后恢复重建等专项工作中发生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渎职等职务犯罪;黑恶势力犯罪、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安全等群体性事件背后的行贿受贿、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贪污、挪用、侵占农业投资专项资金等职务犯罪。

(二)关于政策法律界限。在坚持依法从严惩处职务犯罪的同时,同样需要根据《意见》第14条、第25条的规定,体现宽严“相济”,做到严中有宽、宽以济严。以贿赂犯罪为例说明如下:(1)对于收受财物后于案发前退还或上交所收财物的,应当区分情况做出不同处理: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因其受贿故意不能确定,同时为了感化、教育潜在受贿犯罪分子,故不宜以受贿处理;受贿后因自身或者与其受贿有关联的人、事被查处,为掩饰犯罪而退还或者上交的,因受贿行为既已完毕,且无主动悔罪之意思,故不影响受贿罪的认定。(2)对于行业、领域内带有一定普遍性、涉案人员众多的案件,要注意区别对待,防止因打击面过宽导致不良的社会效果。特别是对于普通医生的商业贿赂犯罪问题,更要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治理应对。对收受回扣数额大的;明知药品伪劣,但为收受回扣而要求

医院予以采购的;为收受回扣而给病人大量开药或者使用不对症药品,造成严重后果的;收受回扣造成其他严重影响的等情形,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对于性质恶劣、情节严重、涉案范围广、影响面大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特别是对于顶风作案的,或者案发后隐瞒犯罪事实、毁灭证据、订立攻守同盟、负案潜逃等企图逃避法律追究的,应当依照《意见》第8条第2款的规定依法从严惩处的同时,对于在自查自纠中主动向单位、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讲清问题、积极退赃的,或者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有自首、立功情节的,应当依照《意见》有关规定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罚。

(三)关于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运用。自首、立功是法定的从宽情节。实践中要注意依照《意见》第17条、第18条等规定,结合“两高”《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做好职务犯罪案件审判工作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法律规定的有机结合,具体如下:(1)要严格掌握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法定标准和认定程序,确保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认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的。(2)对于具有自首情节的犯罪分子,应当根据犯罪事实并结合自动投案的动机、阶段、客观环境,交代犯罪事实的完整性、稳定性以及悔罪表现等具体情节,依法决定是否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以及从轻、减轻处罚的幅度。(3)对于具有立功情节的犯罪分子,应当根据犯罪事实并结合立功表现所起作用的大小、所破获案件的罪行轻重、所抓获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的法定刑以及立功的时机等具体情节,依法决定是否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以及从

轻、减轻处罚的幅度。(4)对于犯罪分子依法不成立自首,但主动交代犯罪事实的,应当视其主动交代的犯罪事实情况及对证据收集的作用大小、酌情从轻处罚。(5)赃款赃物追回的,应当注意区分贪污、受贿等不同性质的犯罪以及犯罪分子在追赃中的具体表现,决定是否从轻处罚以及从轻处罚的幅度。

(四)关于缓刑等非监禁刑的适用。在依照《意见》第14条、第15条、第16条规定适用缓刑等非监禁刑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前职务犯罪案件缓刑等非监禁刑适用比例偏高的实际情况,以及职务犯罪案件适用非监禁刑所需要的社会民意基础和过多适用非监禁刑可能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贪污、受贿犯罪分子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得适用缓刑:致使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影响恶劣的;不退赃或者退赃不积极,无悔罪表现的;犯罪动机、手段等情节恶劣,或者将赃款用于非法经营、走私、赌博、行贿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属于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或者犯有数罪的;曾因职务、经济违法犯罪行为受过行政处分或者刑事处罚的;犯罪涉及的财物属于救灾、抢险、防汛、防疫、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捐助、社会保险、教育、征地、拆迁等专项款项和物资的。渎职犯罪分子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缓刑:(1)依法减轻处罚后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2)渎职犯罪造成特别恶劣影响的;(3)渎职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以渎职犯罪一罪处理或者实行数罪并罚的。

下载以“宽严相济”视角探析老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机制[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宽严相济”视角探析老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机制[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宽严相济 动态管理 司法所信息

    宽严相济动态管理 张山子镇人性化、精细管理社区矫正工作 张山子镇司法所在区检察院、区司法局的大力指导下,积极创新社区矫正管理模式,将简单机械的监管方式,拆分量化重新组合......

    实行“宽严相济”的安全管理

    实行“宽严相济”的安全管理 内容摘要: 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对行为人的管理。因为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没有人就谈不上什么生产,更别说创造什么价值。......

    宽严相济体现恢复性司法理念

    □坚持正确的犯罪控制观;坚持正确的刑罚功能观;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权的理念。□恢复性司法使近现代以来几乎由国家垄断刑事公诉案件的诉讼进程,转而更加注重发挥当事人的积极......

    坚持宽严相济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xx县院在开展刑事检察工作中,认真履行检察职能,充分运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手段,在严厉惩治各种刑事犯罪的同时,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正确适用轻缓刑事政策,为促进社会的和谐......

    宽严相济刑事法律政策的研究

    刑事政策是国家或执政党基于本国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科学分析,依据本国犯罪态势制定的,依靠其权威推行的,通过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现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而采取的策略和......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是中共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刑事司法政策。在具体地执法工作中,公安机关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项刑事司法政策,最大限度地......

    贯彻宽严相济把握刑事和解

    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明确要求。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当前检察机关的一个重大课题,全市检察机关认真研究具体措施,把严格执行法律与执行......

    宽严相济、以人为本——班主任工作点滴体会[范文模版]

    在我担任班主任工作这几年里,经历了许多事情,那滋味可真是酸甜苦辣百感交集啊!但我深深是体会到: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