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译读书笔记5篇

时间:2019-05-14 23:0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子新译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子新译读书笔记》。

第一篇:老子新译读书笔记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渺渺五千字,但其所包含的意境,却是无人说得清说得完的。我也就写些自己有所感悟的东西。

首先便是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中的三。老子主张以退为进,以柔胜强,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为,其最终归目的还是为了为,只不过达到有为的方法是无为。无为而治,重点还是一个“治”字。“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居不争,确实是为了争。试想一下,若是众人为一事物争得头破血流,使得大家都无力再争时,旁观依然有力者就可能最终获得利益。这正是老子的以退为进的智慧所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我不做,自然会有人去做。我所欲者,众人所欲也,我自冷眼旁观,待得众人精疲力竭之时,我这旁观者就成了最大的赢家。我若是一开始就出手,万一众人把矛头对准了我,这事就不好办了。这便是老子三宝中的“不敢为天下先”。所谓不敢为天下先,怕的是惹祸上身,先有先的好处,后有后的好处。先做的,自然占尽先机,不论何事何物,利益总是最先的最大,然而富贵险中求,若是一不凑巧,碰上倒霉事了,那也是最先的人最倒霉。后手的虽然可能会占不到便宜,可万一时运不济,倒也不会。所以老子宁可不占便宜,也不愿搭上了自己的命。命都没了,那倒真的不用争了。

其次便是老子不争和愚民政策的奥妙。第二章开始的几句话说的妙不可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其实事物发展规律就是如此。比较产生高下之分,有了高下之分,自然滋生野心,野心一来,人与人就会斗争,而国与国,便是战争了。可以说,斗争战争的源头便是比较。所以老子提倡愚民寡欲政策。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六十五章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两章也有不争的意味在内。确切地说是不比较。你比较了才会有好坏之分,美丑之别嘛。我就不和你争。我把我的脸蒙上,和你老死不相往来,你愿意和谁比就和谁比去,反正与我无关。便如你一拳打来,我变成了空气,拳头混不着力。没有了对手的争斗自然算不得争斗,一个人是打不起架来的,除非你练了什么左右互搏,或者得了精神分裂症。这样一来便没有了比较,没有了难易,没有了长短,没有了高下,没有了前后,无为而有治。于是问题出现了,怎么样才能使民众不去比较呢?老子说:愚民政策。百姓愚昧无知,统治者便可为所欲为。

其实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和“愚民政策”都有一定的道理。老子的不争,更多的意思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斗争,无欲无求,到了适当的时候推波助澜一下,然后功成身退。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样终究是不可取的。老子不赞成变革,不喜欢新事物。可若是没有新技术,国家便会落后,必须有人要敢为天下先。愚民政策对统治者来说是有利,但是不要指望愚民的王能聪明到哪里去。国家要强盛,需要英明的领导者,也需要层出不穷的人才。否则就如井底之蛙,夜郎自大那般为人耻笑。说实话,要是百姓一夜之间真的全成了愚民,估计统治者也是不愿意的。没有了比较,技术就不会进步,那谁来提供更好的东西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人与野兽的差别就在于人有智慧而野兽没有,若是人类抛弃了智慧,人类也就无异于兽类了。

第二篇:(原创)《老子》我译(续)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原创)《老子》我译(续)。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共接一个轮毂,辐条之间空虚无物,正因此,才有车的使用价值。用陶土做成容器,容器中间是空的,正因为容器中间有空处,才会有容器的使用价值。造房子要在墙上开凿门和窗,门和窗是空孔,供人出入及通风透光,正因为有这些空孔,才有房子的使用价值。所以说,“有”是可以带来实际利益的,但“无”也是有其巨大作用的。

读后感:

《老子》第十一章再次强调了第一章所提出的“有”与“无”这一对概念对立统一的重要性。通过老子列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有”和“无”要结合起来才会是完整的宇宙,“有”是需要“无”的配合才产生价值的。在空间上,“无”表现为“虚空”。试想,如果宇宙每一处都是密密的物质,那么,宇宙就是一个密实的超厚超大的板子或球体,那么,就不会有万物的生生灭灭了。真实的宇宙是由“真空”加大小星球构成的。任何具体的物体都只能占据有限的局部空间。从宏观来看,宇宙“空无”的部分大于“实有”的部分。没有“空间”,人就不能生存。所以,当自己有了生存空间,也要给别人留点。

为人处世要处理好虚实、有无的关系。以学习为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大脑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的一生只能学习很少的东西,尤其是谋生之艺,不可能全部掌握,只能追求成为某一行的行家,把其余的一切都视若无物。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此外,学习必须保持谦虚之心。如果认为自己已经什么都懂了,那就是“自满”,就不可能学到新的知识。

人的生活,什么状态才是最好的?有的人说应该充实,只要每一天都能够充实地度过,一生就会充实地度过。但有的人充实过了头,整日忙忙碌碌,忙完工作忙应酬,忙完应酬忙学习,一刻也不闲,似乎特别珍惜光阴,结果身体吃不消了,未老先衰,甚至落得英年早逝的地步。其实给自己留点空闲,不做工作,也不做家务,就是休息,玩耍,这样更能持久。如果让我选择,我就选择“不忙也不闲”的生活方式。

理解了“无”的妙用,很多事情都可以有豁然开朗的局面。以前,我总认为有人失业,说明这个社会不健全。但逐渐认识到人是有惰性的,如果不给自己一点压力,就不太愿意好好做事。这时,如果有人来抢自己的职位,自己就会紧张起来,做事就比较认真一点。所以,失业人员是促使在职人员克服惰性的最有效因素。各国政府都有意容忍一小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无”),让他们去跟在职人员竞争,从而提高在职人员的工作效率(“有”)。这就是“无”的妙用之一。

同理,楼市中有一小部分房子处于空置状态(“无”)也是有积极作用的,读后感《(原创)《老子》我译(续)》。首先,开发商是欢迎大家踊跃购房的,你买的越多,他就赚得越多,他并不关心你买那么多房子干什么,你买的房子空在那里,你已经为经济发展做了贡献,促进了一手楼市的兴旺,起码你已经让开发商发了财,开发商建房子也让相关产业人员(如土地所有者、建材商、售楼小姐等等)赚了钱。其次,无论是一手市场上的空置房,还是二手市场上的空置房,都有平抑楼价使楼价自然回归到合理水平的作用。开发商手里的空置房太多,他们就会降价销售,除非他们能够长期承受资金链紧张以致断裂的局面。二手市场空置房多了,转卖不易,要么降价转手,要么低价出租,租赁市场也会跟着降价。二手市场和租赁市场走低,反过来影响一手市场,开发商不敢再盲目推出新楼盘,这样,楼市就回到理性发展的道路上了。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忧空置房问题,市场会用“周期性”来解决楼价过高的问题。政府的调控措施根本上来看其实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所催生的。

以前,我们看到到处都有未开垦的荒地,以为那些地空在那里是浪费资源,于是将其变成良田,或者建起工厂,或者变成居民区,但现在我们发现到处高楼林立,到处都是污染,到处都有人类活动,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大量灭绝,我们开始恐惧起来了,我们开始怀念到处是荒地的景象了。如今,人们有意保留大面积的荒山沼泽,形成自然保护区,就是认识到空地并非没有作用,而是有着巨大的生态效益。这其实也是一种“无”的妙用。

推开来说,任何一种“无”都有其不可思议的作用。

“无官一身轻”,“无才”可以不招嫉妒,“无能”不去争权夺利,“无财”不怕贼惦记,“无势”不遭人嫉恨(这在改朝换代的革命时期意义更大),而“无病无灾”简直就是真正的富贵了。即使是死亡了,身体都化为“无”了,既免去了个人挣扎求生的痛苦,也是为后人腾出了生存空间,所以,中国老百姓把老人的去世称为“白喜事”,要饮酒三天(当然必须以哀悼的名义)。

世俗之人,往往只看到“有”的好处,“无”的坏处,而看不到“有”的坏处和“无”的好处。因而,人们都忙于“占有”。有的人(特别是贪官)真的是贪心不足,老百姓嘲讽他们说:“就是狗屎,他们也要比别人多吃一口。”

本章,老子为我们阐述了“留有余地”的好处。智者为人处世是讲究“留有余地”的。艺术家写字、画画要“留白”,城市设计要留足广场、道路、公园,军事家会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政治家讲话灵活以便能够回旋。

理解了“无”的妙用,就应该反思如何对待“有”,如何追求“有”。追求“有”并没有错,错在不知足不知止。在第九章里,老子已经阐明了“满盈”的危险,实际上就是讲“有”而不知“止”的危害。仔细想想,世人皆以“人无我有”为荣,贪婪者还要“他人全无,唯我独有”,诸如“生存空间”、“盈利空间”等等,都想独占,不肯与人分享,这就是人间的一切罪恶之根源。2012-3-7

第三篇:老子读书笔记

《老子》读书笔记

两千多年前,当老子骑着青牛,吟哦着悠悠的歌谣,从容自如地通过函谷关,那紫气东来的传说就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此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至奥真理,便在人世间绵延不绝,薪尽火传。那是怎样的一种智慧啊!从两千年前的农耕社会,到今天的信息社会,老子的哲学从来不曾黯淡过,即使今天这样快节奏、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老子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从老子的世界走过,浮光掠影地品味着老子精华的皮毛,依然徜徉在那样庞大、深刻的哲学中陶醉,反思,粗浅地留下一点自己的思考,聊以慰藉。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确,人世间价值判断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与丑。譬如“燕瘦环肥”,譬如沙漠的雄浑与绿洲的甜美;譬如恐怖小说的刺激与言情小说的细腻。深入一些,看到秋天,有人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人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看到大海,有人想到波澜壮阔,有人想到恐怖的海啸;看到京剧,有人当它是国粹,有人当它是落后的闹剧。对于善与恶更是没有严格的界限。谎言固然可恨,但对绝症病人来说善意的谎言可以延长甚至拯救人的生命;爱因斯坦提出来原子弹的理论,当年帮助盟军消灭了法西斯,但代价是几十万无辜平民的生命和如今足以毁灭地球N次的核危机。老子又曾言:“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局,是以不去”,我深以为然。;有功而不居,言之简单,行之甚难。自古帝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残杀功臣,皆是因功臣功高震主,却不懂得急流勇退。袁隆平院士躬耕垄亩,在他的带领下,杂交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解决了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居功至伟。但他并不居功,仍然埋头田亩之间,任舆论高低评价,我自岿然不动。这样的功绩,又有谁能忘记?此乃高山仰止之境,令人歆羡啊!

老子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即治民时,填饱人民的肚子,简化人民的心思,削弱人民的意志,强化人民的筋骨。事实上,这样做的确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自古统治者无不希望控制人民的思想,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激进手段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蛮横措施,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民以食为天”,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容易满足的:你只要给他们一口饱饭吃,苛捐杂税还能让他们喘口气,他们是乐意安安稳稳当一辈子“顺民”的。而“饱暖思淫欲”,当人们告别了啼饥号寒的时代,还有余裕精力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时,当人们接受了过多的“先进”思想时,往往就会有别有用心的利用这种心理兴风作浪。所以,这的确符合封建社会统治者治国之策。但是,这种做法局限性很大,譬如在现代社会,如果这么做,人民终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浑浑噩噩,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何况缺少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对人民来说百害无利。由此观之,老子这番哲学虽有道理,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却不见得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策。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议论太多,就会陷入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境地,还不如守住虚静的原则。是啊,语多有失,话在精不在多,祸从口出就是很典型的。何况一个人发的评论过多,免不了自相矛盾,造成尴尬的局面。这也是“不如守中”的好处。老子有言:“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古往今来,这样的圣人确实流芳百世。从佛祖割肉饲鹰的传说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好言壮举,圣人退居身后而留名的比比皆是,弃命而保身的也不在少数。但这样的境界,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啊。这可能就是大道的一种境界吧。

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仍是说明了人要学会懂得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免得功高盖主,这是符合“无为”的哲学内涵的。一个人过富,过于持权,难免居功自傲招致祸患。须知器满则倾,乐极生悲,但也有否极泰来,事与物都没有绝对的。老子还说,“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即神奇的德生养万物却不加干涉,任其自由发展。这里也体现出了“无为”的神妙之处,不是不做,是做但不盲目去做,做了要任其自然发展。在对待“有”与“无”问题上,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有无都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这体现了老子道家哲学的先进和重要意义。十二章中谈到圣人“去彼取此”,再一次让我感受到老子所谓的“圣人”的标准的先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从一出生就不可避免的卷入“欲”的漩涡中。有的人被欲吞噬,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为人唾弃;但总有少数人“不是本心”,成为世人典范,就是集大成的圣人了。虽无法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但每个人都应努力摒弃物欲诱惑,重视内在感受,这样对每个人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老子曰“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恍惚”。“道”对于常人来说,是虚无缥缈的,不着痕迹,难以捉摸。但是“道”真实存在,驾驭万物。“道”在自然中无处不在,或是蒲公英抽出新叶的那一抹稚嫩,或是枝头黄鹂婉转鸣叫的天籁之音。追求“道”的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保此道者不欲盈”,在尚未达到圆满之时去旧存新,获得新生的生命力。这不也是大自然草枯荣、四季更迭的真谛么?“万物并作”,“不知常,妄作凶”,包容自然,也包容自己,这样才是“保道”之措。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就阐释出人世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自矜自伐自骄自傲者难成大事,难有大功。一个人无论成就有多大,一旦居功自傲,那么一定会限制他(她)以后的发展。譬如牛顿等人就是典型的例子。追寻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里老子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他的“无为”“清静”的道家思想,我觉得很有道理。“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正说明了天下是一个神奇之物,要想治理天下,重要的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控制,有为就会落败,无为才是正道。这里又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事实上也是如此。李世民并未穷兵黩武大争天下,可是其怀柔笼络,被天下夷狄共尊为“天可汗”,达到不争而治之效;相反,成吉思汗与忽必烈王朝南征北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版图面积最大的王朝,但是他们并未从思想上统一人民,导致人一走,该地王朝照旧,元朝真正控制的地域并不多。这可谓“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这正是中国俗语云“四两拨千斤”的以柔克刚的思想。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正是这种道理。治国平天下,以暴易暴并非上策,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最下伐攻”。这种柔也是“无为”之道的体现啊。在《老子》上篇最后一章里,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很精辟地概括出道的特点。回想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时那抽象而令人困惑的道终于有了一点眉目。无为并非不为,那样社会停滞,还有什么进步可言?正如李老师所讲,无为是顺其自然,不盲目地强求“为”,许多人正是误解了这点。而今,无为是最接近当今世人世界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哲学,可是在古代它是与统治者的利益相悖的,这也是为何儒家备受统治者青睐而墨、道大受排挤的一个重要原因。希望能有更多的今人悟“道”,能做到真正的“无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多么质朴而深刻的哲学思想道理!在两千多年前,“鸿蒙初始”的中国大地上,老子已率先认为“万物地球源于宇宙大爆炸,而生命源于无机物,进而形成有机物,通过进化产生细胞,一步步发杂化,最终演化到今日的高级生命形式。在物理学上,更是万物由最基本的原子构成的理论。我们自然不会自欺欺人地认为老子那时已经认识到了什么“大爆炸”“原子”等等,那时划时代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老子认识到万物生于无,从无到有这一思想就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那个时代常人可及的高度。老子对自然、对万物、对天与人的思考和感悟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思想对我们今人来讲依然有莫大的影响和帮助。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如此深言,在今日仍为我们所称道。所谓“物极必反”,正是此道。爱因斯坦幼时被认为是弱智,爱迪生幼时被称为白痴,霍金看似残废无能,但是他们无不是集大智慧、大胸怀于一身的高人。但他们看似“拙、愚”,不正是这个

道理吗?不仅“人不可貌相”,而且看任何事都应该辩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我从老子箴言中悟出的一个道理。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初读此句,不甚了了,但细细想来,不禁拍案叫绝:治理天下最理想的境界不正是“无事可做”吗?君王日理万机,在我看来是为了及时解决问题而不使问题集中堆积,须知“积重难返”啊,如果君王 将一切处理得当,那不是达到了“常以无事”的境界吗?如果非要等到“有事”时,恐怕就不是“小事”,就如叛军兵临城下,国之将亡了。推而论之,在现实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们最高境界也是“常以无事”啊,不是引导人们不做事,而是及时完成该完成的工作,绝不推后和堆积,这样才不致留下祸患的苗头,免得遗祸无穷。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当然,这段话所说的善摄生者的奇遇和特异之处,就像老子所说的“盖闻”,乃是道听途说,有所神化,不足为信。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以其无死地”——因为没有致命要害——这才是我深思之处。一个人有欲望,就有所求,就很容易别人利用。赖昌星之所以嚣张,是有所依仗,那就是他拉下水的诸多贪官污吏。其中不乏本来很是清廉的清官,但是依然免不了受赖牵连。秘诀就在于赖说过的话:“只要一个人有爱好,我就能拉他下水。”爱好,人皆有之,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但是,赖抓住了人爱好所在,投其所好,叫人难以拒绝,很容易就达到官商勾结的目的。由此看来,“克己”及其重要,“清静无为”才是大道。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同样是讲同化而无贵无贱之分。万物皆生于道,那么贵贱高低就是人主观区分的了,其实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这里我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了。人豢养牲畜,奴役它们,杀食它们,大多数人是默许而没有异议的,因为他们认为这理所当然。而少数僧人等会认为这是罪过,但是他们还是吃米饭,难道五谷杂粮就不是生命吗?难道就因为人这种生命比较高级就要牺牲它们吗?不是说万物无贵无贱吗?难道五谷牲畜活着就是为了服务人类、它们就不渴望自由吗?因此,我唯一不认同的就是贵贱之分这一观点,无论道墨。因为人类强大,这世界上任何其他生物都是人类的猎物,都可以为人类服务,事实上自人类历史以来,一直是这样的,已经成为了自然法则,无所谓对错了。所以,在人类心中,是不会真正与万物相同的,即使融入自然,也会潜意识中视自己为仙,为主宰,而非凡尘。这就是我对“同”的看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就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般道理,说明福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袭也提醒人们,在得福时不要得意忘形,以免乐极生悲;在遇祸时不要唉声叹气,可能否极泰来。“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老子将大国比作雌性,因为雌性在冷静方面胜于雄性,而大国的静与动是关乎天下苍生的,我深以为然。大国不动则已,动辄惊人扰民啊。至今那两次世界大战还使我们心有余悸。这恐怕也是我们称祖国为“母亲”的一个缘故吧。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告诉我们轻易许诺的人一定很少能守信;看事情太容易的,一定先遇到各种困难。这样的经验我们生活中都体验过。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一句“拿去”比一百句“我会给你的”还动听。是啊,轻言许诺往往造成以守诺的尴尬局面。事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无法预知未来和事情发展,那么轻易许诺和把事情简单化往往会带来困惑。但不是让人把一切复杂化,杞人忧天,那是没必要的只是提醒众人不要把事情简单化,以应对未知的危机。

老子说他的“三宝”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让我很好奇。今天,社会、国家都要求我们“敢为天下先”,老子为何推崇“不敢为天下先”呢?仔细推敲来,其实老子说的是有道理的,我们把这两句中的“敢为天下先”混淆了。现在我们谈“敢为天下先”是要

求青年人用于承担社会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老子所说的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是谦逊和让贤,这样为自己赢来拥戴,二者意义大不相同,是我误解了。

老子讲他的理论“甚易知”而天下人“莫能知”,是因为“无知”,的确如此。老子的道太博大了,太深刻了,不是常人所能知道的。就今天而言,有多少人研究或是了解老子的道德理论,但又有多少人能深入真谛呢?老子自己也知天下人知道他的理论太大,“似不肖”,而他自己解释“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之所以是圣人,也正是知音甚少啊,而老子理论的精华,却是世人需要的。这就需要后人的推行了。老子讲“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令我有点不解。莫不是强而易折,弱而柔韧么?看来这里讲的不仅是人活着是软的死去就僵硬了这样可笑的道理,而是为人处世态度上的道理。为人不可太强势,须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为人处世过于刚强会招致挫折,而柔弱圆滑才是正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的法则 不也是除去有余的补不足的而不使之过强吗?看来,这番道理要点在处理“强”与“弱”的关系上。

老子心中的桃花源,即“小国寡民”,使人们“老死不相往来”,这一点我很不赞同。是的,人们会爱惜生命,居住安逸,确实“无为”了,但是这时“不为”啊。至老死都不相往来,不知世事发展,不知天外有天,如此社会如何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又怎样提高?我认为这是老子思想局限性的一点表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正符合“忠言逆耳”和“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道理。两千多年前,老子已经悟出这样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可以跨越两千年长盛不衰,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真理”了。这是《老子》的最后一章,又是这样哲理深刻的一章。

读罢,合上书页,闭目冥思,不绝怆然。老子其人,传奇也;《老子》其书,传说也。可是,如此醍醐灌顶之著,其理之深,不为大众所通,岂不遗憾哉?跨越两千年,与老子神交于彼,怡然自得,意趣盎然!

由于学识尚浅,阅历欠缺,在很多理解上难免肤浅,也不乏断章取义之嫌,还希望李老师能够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老子读书笔记600字

《老子的帮助》,这是一本类似注解的东西,并无新的观点。全书的结构是复述+例子+感想=解读。从全书看得出来,王蒙老爷子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解读《道德经》,以此教给年轻人们一些混得开的技巧。我看完这本书后只想说一句话,不如读原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老子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老子读书笔记1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老子读书笔记2

今天我在龙应台的《目送》里读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老子》,这篇文章其实主要不是讲述老子生平事迹的文章,而是主要描述龙应台和她儿子的对话。身在中国的龙应台接到了德国儿子的.远洋电话,电话里儿子问她老子有什么故事,龙应台给他讲解了《道德经》里的名句。儿子懂了句子的大意后开始“以其人之道换其人之身”。

儿子开始反问妈妈,“喝牛奶了没有,今天你刷牙了吗?功课做了吗?有没有吃维他命?没交什么坏朋友吧?”儿子这么问的缘故是想让作者明白他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这些问题对于他来说比较幼稚。而且他不喜欢作者再交他的乳名。作者之后答应儿子会改正这些“错误”。我想挂断了电话的作者一定特别落寞了。

看到了作者略带落寞的文字,我竟也想到了我和我的妈妈。妈妈也像别人家的妈妈一样,喜欢各种唠叨重复,一个问题有时候一天会强调很多遍。每天早晨的话语都差不多,催我起床,督促我把被子叠好,让我刷仔细牙,出门的时候要结伴,不和陌生人说话,上课要多回答问题,放学别到处乱跑早点回家,回家先写作业。从小到大,妈妈不知道说过了多少句类似的话语,以前的我有时候也不服气,总觉得妈妈把我当成小朋友,总是不放心我一个人的独立能力,后来才懂得那是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他们知道怎样叮嘱我才能让我更好。其实,当父母的都挺辛苦的,我慢慢地学会了不再抱怨父母唠叨,而是体谅他们的苦心了。当他们再次叮嘱的时候,我会对他们微笑,说一声:“我知道了”。

老子读书笔记3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老子读书笔记4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老子读书笔记5

《老子的帮助》一书中第十三章《宠辱无惊》给我的印象很深。王蒙说:遇到好事或者坏事,受到抬举或者侮辱,人都会很受刺激很激动。为什么呢?毛病就出在太看重自身了。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钱钟书先生。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钟书先生在大楼门口遇到别人,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不是后生晚辈。这是一种有内涵的优雅,而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

钱钟书先生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着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能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待人谦逊有礼,我想这便是宠而不惊的典范了。

谁都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你有得意的时候,但你不可能永远得意。你也会有失意的时候,但也不可能永远失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达此境界者非钱钟书一人,我又想到了司马迁。

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而遭飞天横祸,受辱腐刑。忍受如此屈辱,是什么力量支持司马迁勇敢地活下去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进而发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的千古名言,而且自比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是秋》,立志做重于泰山之人。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幽而发愤,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以修国史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才使他从逆境中奋起,而且表露出强烈的自信心。

老子读书笔记5篇600字

第五篇:《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

作者:刘玲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

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译学史》为研究对象,通过该书与其他同类写史书籍的对比研究出了《译学史》的三个主要特点,以及一些存在的不足。从这些不足中得出结论,对于翻译学的研究应该是持一种辩证以及怀疑的态度。

关键词:译学研究方法辩证怀疑

一、概述

《中国译学史》是由陈福康先生主编,最初是2000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原名《中国译学理论史稿》。该类写史的书籍较多,比如王炳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方华文2005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王宏志的《重释“信”、“达”、“雅”》等等书籍。这些书籍都是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来分析中国翻译史的发展。陈福康先生是我国现代专门从事中国文史研究工作的专家,主要学术成果包括《郑振铎传》,《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井中奇考》等等。对于该书,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赵秀明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名叫《从的出版看我国的译论研究》的论文。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译学史》与其他写史书籍的不同,来找出该书的优缺点,同时给出一些写史研究方法的建议。

二、本书的内容与结构

该书总共四个大部分,引言,正文,附录和后记。引言部分主要就是讲述一些该书成书的经过,以及主要的内容结构等等;正文部分一共分为四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包括中国古代译论的译事及论说,晚清时期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每一小节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译者所处的历史背景,生平介绍;该译者的重要理论主张,主要的译学活动以及翻译作品等;总结该译者的地位,影响等等。从总体上来说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译学理论的形成、转折、发展以及鼎盛的历史,为学者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译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另外附录部分主要列出一些参考书目。后记就是一些与本书写作相关的话,包括对前人类似书籍的总结和该书成书的意义等等。

三、该书特点评析

通过对比陈福康的《中国译学史》与王炳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后者是以浓缩的形式介绍了数十位古今的一些翻译大家,不那么详尽;而对于《中国译学史》一书,我粗略地概括了以下三个特点:

1.从整体来看,本书是以历史发展顺序叙述,把中国的翻译活动与历史时期结合在一起,清晰明了;如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热潮,和五四以后的新文化翻译热潮等等都是和相对应时期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而产生的;而且同一个时期的翻译家译论、主张相似,读者易于明白。而且作为一部专史,该书内容详尽,把一些很鲜为人所知的翻译家,如古代译论部分少数民族翻译家,如党项族的骨勒茂才、蒙古族的确吉敖斯尔等,包括一些国家领导人对翻译的贡献,如毛泽东,周恩来等。

2.从目录结构来看,每一小节讲述一个翻译家,但是与其他译史书籍不同的是,它同时列出该翻译家的主要思想或者是代表作品,例如:“玄奘的五不翻”,“艾思奇的《翻译谈》”以此来作为小节标题等等。这样的目录结构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一个翻译家的主张,或者是地位,这样对于一些只想粗略了解中国翻译史的学习者来说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了解全面。

3.从内容来看,每提及一个翻译家,如与前面内容有联系之处,必会结合前面的内容进行阐述,分析各自优缺点。比如在提及郑振铎先生关于译名统一问题的观点的同时也总结了前人如徐继畲,傅兰雅,高凤谦,严复等等的局限性,从而说明了郑振铎先生提出该问题的重要地位。同时在介绍每一个译者的时候有褒有贬,采用辩证的眼光客观的对待,即使是在翻译界被视为泰斗级的人物,例如严复,书中评论严复多少流露出盲目崇拜雇人的错误倾向,还有就是他把雅与俗绝对对立起来,有违辩证法。所有这些作者的评论以及观点都是有根据可循的,书中作者都给出来可靠的文献来源,即使尊重作者也是对自己说话负责。

四、局限性

这本书无可厚非是一本极有价值的译学理论研究的书目,而且也享有极高的声誉,但是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有瑕疵,金无赤金,人无完人,读过之后个人觉得有以下三点不足:

1.在该书中不应该只是单独的阐述中国译论史,可以在阐述某个时期时候简单地阐述一下与之对应的该时期的西方译论的主流思想,以及对中国翻译家的影响等等,就正如《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上,讲到中国现代翻译思想时,作者就把中西翻译思想融合起来讲,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一则促进各自的发展,二则可以让读者了解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2.前面提到该书的内容详尽,是其他同类书籍无法比拟的,但是这让人觉得整本书读起来单调乏味,没有什么重点,他们之间缺少该有的逻辑性,让了读完之后仍然觉得是一片散沙。

3.读完该书之后觉得它的概括性很强,这正是译史类书籍的一个特点,但是就像上面所讲的整本书读完之后给人的感觉是一盘散沙,没有一根清楚的线可以贯穿每一个时期,比如在讲到中国传统译论的时候,王炳钦先生就提出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直译—意译—直译—新译”贯穿了整个古代翻译史,让人读完之后在头脑里有个清晰的脉络。”所以该书如果能够有一条类似的线索那会更加的清晰明了,让人易懂。

五、总的评价和收获

读完该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各个时期都存在的论争,翻译家之间通过文字的争论,比如民国时期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争辩,就翻译史“媒婆”还是“处女”又或者是“奶娘”进行了争论,他们在争论的同时更加深入的对翻译进行研究,实践,这无疑是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一个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做学问就应该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任何一个观点,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同时应该在肯定该观点好的方面的同时评判它的坏的方面,而不应该全盘否定。但是同时也应该力所能及,不要胡乱地去批判,应该在足够的证据下,才去推翻别人的观点。而且做学问应该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就像陈福康先生一样具有探索精神,尽可能全面的为读者提供一本详尽的数目,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作者负责。

参考书目:

[1]陈福康,中国译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王炳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下载老子新译读书笔记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子新译读书笔记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子他说读书笔记(大全五篇)

    读国学经典淡欲,实腹 ——读《老子他说》 南怀瑾著 有感说到老子,略有所闻的人脑中浮现的第一句话便是“无为而治”这一道家的经典。这一思想实在精妙,可让让人不禁想起,在这个......

    老子智慧新的

    讲到人际交往,中国人最讲究“与人为善”了,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中的“善”,这其中也有老子的智慧积淀在其中。老子在人际交往中最讲究“善”的智慧了,在这方面有相当多的论述。如......

    老子《道德经》译-载营魄抱一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蓄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第一句可解释为:我们的身体所承载的肉体和......

    新词新译13

    新词新译13 1. 2. 3. 4. 5. 智力密集型 knowledge-intensive 指令性计划 mandatory planning 滞纳金 late fee, late fine 智能感知技术 perceptive technology 智能手机 sm......

    读书笔记(新)

    学习笔 记 邗江区新坝中心小学张爱萍 一、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

    中德对照新词新译(合集五篇)

    中德对照新词新译 徐虎龙律师 整理 上班族 arbeitende Bevölkerung, Berufstätige 通勤 v pendeln, hin- und herfahren 双城通勤 zwischen zwei Städten pendeln 单程 n......

    新资本论读书笔记

    《新资本论》读书笔记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慨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下降,房产泡沫太多。但其实,这些口语化的抱怨背后,是一个一般性的和世界性的普遍问题:资产价格涨幅总是......

    《新教育》读书笔记

    还记得刚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时候,谭校做了一件让我们很意外的事,那就是让我们每周都写一篇博文,而且还以很“强悍”的手段“逼”着我们去完成,当然谭校同时还做了一件事,就是给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