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淮北市第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淮北市第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三月十一日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淮北,参加由淮北市教研室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次活动历时一天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教授作了题为《回顾与展望——对语文课改十年的反思》的报告。在聆听了崔峦教授的讲座后,让我明白现在进行课改,落实课标,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每一堂课中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我们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应该是语文建设者,所以,我们的课堂中多一些本真,简简单单教语文,也许这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王崧舟老师的同课异构《与象共舞》、于永正老师的《“番茄太阳”》、杭州盛新凤老师的《卢沟桥的狮子》、福建林莘老师的《凡卡》,淮北本土老师张文花和陈金龙分别上了《最大的“书”》和《作文指导:幸福是什么》。听了这些课,我深深地被专家们精妙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的教学功底以及他们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也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任重而道远。下面就把我感触最深的几点记录下来,一是展现我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二是与大家共享这次学习的收获。
1、在学生说和感悟的基础上,最终落实到写的部分:
盛新凤老师的《卢沟桥的狮子》这课要求改写或续写卢沟桥的狮子在“七七”事变的枪林弹雨中这一情境中的句子;于永正老师的《“番茄太阳”》这课把对“番茄太阳”的理解写在有关句子的旁边;林莘老师的《凡卡》这课设计续写故事的结局„„
2、特色的情境创设:
于永正老师的课如一位邻家爷爷听孩子说故事一般。让学生在变着法子的读中,在独具匠心的点拨下不断地深入,让上课学生越学越有收获,让听课老师越听越有味道。于永正老师用沙哑的声音介绍了作者卫宣利因为车祸导致双腿伤残的经历,淡淡几句,却让学生读出 “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背后的作者。在这个很多老师难以把控的环节,他轻轻一收,落在“孩子们,读书,一定要思考。”词语、朗读、批注、写作„„于大师的每一步都在教学生怎样学习。同时自己也去亲身示范。他的课让人感觉平和与宁静,朴素与自然。一种由内至外的自信与亲和,让我深深领略到大度从容、睿智风趣和注重细节的大智慧。让我明白了本色语文——“简约”而不简单。
王崧舟同课异构《与象共舞》,仅“在泰国”三个字五次分别不同的语
气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及学习了成语有体会了象与人的和谐。象与人跳舞的情境使课堂顿时活跃。“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老师的课堂如一支交响乐,层次丰富,令人回味。以前在网上看过《凡
卡》这课的名师教学,无不围绕凡卡的“挨打”“挨饿”“挨困”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体会凡卡的悲惨,简化凡卡的童年和家乡的教学。但林莘老师的课,把二者并重,甚至更强调凡卡快乐的童年,就如她自己在课上强调的一个美学观念:把美与丑放在一起,美的会更美,丑的会更丑。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印象最深的是凡卡陪爷爷去森林砍圣诞树时,三个声音的教学,风的“喳喳”声,让学生模仿爷爷和凡卡的咳嗽声时,一个讨人喜欢,童真童趣的凡卡就这样诞生了。还有的是她把手伸进学生的后领里,学生笑着说:“哎呦,我的爷爷„„”孩子特有的调皮,带着的亲切感自然流露„„林莘老师的课堂的基调随时随地在变换着,学生的表情语调时而严肃、时而俏皮、时而幽默、时而沉
重。她的课堂随着文本时而平淡、时而哀伤、时而快乐、时而愤恨、时而幸福„„
她最大的魅力就是吸引听众。一堂原本沉重的《凡卡》,林老师上得却上的多
元化!
/以上就是我本次参加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后的一些所学、所想、所思。旨在在学习中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求进步。古话说得好:“学而无友,孤陋寡闻”,感谢学校给了我们青年教师不断自我学习的机会,我们定将观摩中学到的先进经验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将不断探索、钻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的完善自身、改造自己、创新工作、促进专业快速发展。
第二篇: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3月3日至5日,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徐州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为期2天半的学习中,观摩并聆听了专家与名师的公开课及报告,开阔了眼界,结交了一群优秀的同行朋友,探讨了疑惑。愉悦的学习让我对自己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让我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一、在读书中反思。
本次研讨会,让我充分领略到专家与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魏小英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给我们上了一节《三角形边的关系》使我们真正体会什么是课堂教学艺术,她爱好广泛,熟读《新课程标准》, 并一再强调广泛阅读的重要性;任卫兵老师完全通过自身的努力,从一个数学老师成长为一名特级名师,他从给我们阐述了“如何把握生成性教学”,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明白了“成长是过程,经历是财富”;虞怡玲校长向我们介绍了他的成长道路。
这些专家与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从不同层面得到丰厚;读书,可以加深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几乎每个专家在讲座结束之前都向我们推荐了几本好书,让 我觉得自身知识的贫乏的可怜。知之而改之,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每天要读书,只要坚持,哪怕读一点点都是好的。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二、在教学中反思。
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重要的工作阵地就是课堂。但,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
任卫兵老师给我们做了“如何把握生成性教学”的讲座,向我们介绍了他有关“生成性教学”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结合案例生动的讲解了教学四步骤:重需求:在强烈的冲突中产生认识数学的需求;重创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创造;重体验:在不同的视角里建立学习感受的体验;重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他在思考如何把枯燥的数学上出人文特点,使之充满文化的韵味。
教师要想以高贵的姿态行走,就要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真正提高教学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
特级教师的风采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比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策略,它也是让我们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特级教师的魅力在于他们教学思想的成熟、教学内容领悟的深度、教学材料处理的独特视角、教学行为的睿智、师生关系的水乳交融、大雪无痕的教学策略……。他们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上观摩课所有教师的教 学展示在我们的眼前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的教学视角豁然开朗。原来好课是这样的,原来数学课是应该这样上的,原来特级教师离我们并不遥远……
研讨活动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篇: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全国著名小语教育专家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摩研讨会
参会有感
教育局组织我们于3月30日——31日到武汉参加全国著名小语教育专家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摩研讨会。这两天,我们观摩了支玉恒老师、武凤霞老师、管建刚老师、陈琴老师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名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精巧的教学设计、细致的点拨、独到的见解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支玉恒老师课堂教学语出难料,机智叠出。
已经75岁高龄的支玉恒老师的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他的示范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很有深度,比如支老师请学生给每一个小的故事起一个带点古味两个字的小标题,这一点考验了学生们平时积累的古文知识;在“入城”的故事中,支老师给学生演示了晏子的三段式推理:访问狗国—钻狗洞;访问楚国—钻狗洞;楚国—狗洞。两千年前晏子就能够巧妙的运用这种形式逻辑,非常的了不起。后来在“会王”的故事中让学生试着来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效果非常好,学生们都仿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兴趣高涨。在“赴宴”的故事中,支老师用南橘北枳巧妙地展示了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看到孩子们求学若渴的眼神,和在场老师们聚精会神的倾听,我深感惭愧,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太浅薄,以后可要多学习,给我的学生也展示一片新的天空。
支玉恒老师的讲座《就课例谈课改》主要阐述了新课改要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支老师比较善于通过抓住课文中的几件事或者几个要表达的情感起几个小的标题,板书标题,把握整体内容。我觉得这种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学生也易于掌握。
二、武凤霞老师的教学风格清新,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验学习。武凤霞老师展示的是《伯牙绝弦》,她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几个语气词的语句,体会钟子期称赞时的情感;再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称赞的语气;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另外,武老师让学生尝试换词:把课前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AABC式运用到“峨峨兮若江河”的句式中,让学生过一把当古代人的瘾,同时把课文中词语句子活学活用,更加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知音。再加上武老师堪与播音员媲美的范读,更是营造了古文学习良好的氛围,也给我留下许多回味。
武凤霞老师的讲座《关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中提出,在教古诗文时,应重视学生的自助学习,不妨让学生猜猜内容的意思,理解时应该虚实结合,教学以诵读为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意境和诗情的理解,还要丰富自身的古诗词底蕴。
三、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课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
管建刚老师的示范课《滴水穿石的启示》,首先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明白本文的启示,然后找出关键句中的关键词,发现语言对称的美。接着管老师就引导学生明白这堂课是为了学习如何“用一句话变一篇文”。后来根据课文内容,管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教授学生学写议论文:提出观点,举出例子(正面例子或者反面例子),最后得出结论。整堂课条理清晰,气氛轻松,学生都踊跃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听了管老师的这堂课我才知道原来议论文可以这样教呀!管建刚老师的讲座《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中,引用朱光潜老师的一句话“很多人不会写作,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走上说谎的路。”以及管老师的一些亲身经历来说明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非常的重要。还有管老师对于发表作文活动的一些方法比如:积分活动,集卡活动,稿费活动,来推动孩子们的写作动力。这些都让我感受很深,写作要回归儿童的心灵世界,不然就不是写作而是写作业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运用这些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四、陈琴老师通过吟诵让经典快乐回归到课堂,把美好的种子留给学生。陈琴老师的示范课是《诗经.卫风.木瓜》,她首先通过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吟诵”的含义:读出每一个字的平仄规则,按照“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方法试读《春晓》。接着读《木瓜》原文,了解大意,然后标出关键字的平仄声,随着陈老师的巧妙点拨,学生们吟诵诗句的韵味越来越足。最后,连听课的老师们都不由自主的跟着吟诵起来。
陈琴老师是“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她的讲座《让经典快乐回归到课堂——经典素读教学法例谈》中,告诉我们,针对一篇经典文章,学习目标虽然可以从多个层面定位,比如:
1、理解;
2、赏析;
3、感悟意境;
4、概述大意;
5、生发多种讨论的话题。但是对于学习者而言,文史类的文本学习最为重要的其实只有一个:诵读乃至记诵。而几十年来的教学模式恰恰把最重要的环节省略了,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对母语中的经典文本的记诵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导致母语文化严重滑坡的致命点。
听了这些课,我深深地被专家们精妙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的教学功底以及他们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也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感谢学校给了我们青年教师不断自我学习的机会,我们定将观摩中学到的先进经验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不断探索、钻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的完善自己,积淀教学素养;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师生平等对话,灵活多变组织课堂教学,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第四篇: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全国著名小语教育专家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摩研讨会
参会有感
教育局组织我们于3月30日——31日到武汉参加全国著名小语教育专家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摩研讨会。这两天,我们观摩了支玉恒老师、武凤霞老师、管建刚老师、陈琴老师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名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精巧的教学设计、细致的点拨、独到的见解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让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这次教学观摩研讨会,各位名师都是先进行示范课,接着是专题讲座,最后是与现场老师们的互动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本次活动安排的教学内容丰富,呈现出了不同的课程形式,让我们听课的小语教师享受了丰盛的精神大餐,带来许多不曾预见的精彩。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支玉恒老师课堂教学语出难料,机智叠出。
已经75岁高龄的支玉恒老师的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他的示范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很有深度,比如支老师请学生给每一个小的故事起一个带点古味两个字的小标题,这一点考验了学生们平时积累的古文知识;在“入城”的故事中,支老师给学生演示了晏子的三段式推理:访问狗国—钻狗洞;访问楚国—钻狗洞;楚国—狗洞。两千年前晏子就能够巧妙的运用这种形式逻辑,非常的了不起。后来在“会王”的故事中让学生试着来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效果非常好,学生们都仿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兴趣高涨。在“赴宴”的故事中,支老师用南橘北枳巧妙地展示了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看到孩子们求学若渴的眼神,和在场老师们聚精会神的倾听,我深感惭愧,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太浅薄,以后可要多学习,给我的学生也展示一片新的天空。
支玉恒老师的讲座《就课例谈课改》主要阐述了新课改要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支老师比较善于通过抓住课文中的几件事或者几个要表达的情感起几个小的标题,板书标题,把握整体内容。我觉得这种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学生也易于掌握。
二、武凤霞老师的教学风格清新,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验学习。武凤霞老师展示的是《伯牙绝弦》,她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几个语气词的语句,体会钟子期称赞时的情感;再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称赞的语气;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另外,武老师让学生尝试换词:把课前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AABC式运用到“峨峨兮若江河”的句式中,让学生过一把当古代人的瘾,同时把课文中词语句子活学活用,更加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知音。再加上武老师堪与播音员媲美的范读,更是营造了古文学习良好的氛围,也给我留下许多回味。
武凤霞老师的讲座《关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中提出,在教古诗文时,应重视学生的自助学习,不妨让学生猜猜内容的意思,理解时应该虚实结合,教学以诵读为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意境和诗情的理解,还要丰富自身的古诗词底蕴。
三、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课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
管建刚老师的示范课《滴水穿石的启示》,首先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明白本文的启示,然后找出关键句中的关键词,发现语言对称的美。接着管老师就引导学生明白这堂课是为了学习如何“用一句话变一篇文”。后来根据课文内容,管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教授学生学写议论文:提出观点,举出例子(正面例子或者反面例子),最后得出结论。整堂课条理清晰,气氛轻松,学生都踊跃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听了管老师的这堂课我才知道原来议论文可以这样教呀!
管建刚老师的讲座《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中,引用朱光潜老师的一句话“很多人不会写作,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走上说谎的路。”以及管老师的一些亲身经历来说明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非常的重要。还有管老师对于发表作文活动的一些方法比如:积分活动,集卡活动,稿费活动,来推动孩子们的写作动力。这些都让我感受很深,写作要回归儿童的心灵世界,不然就不是写作而是写作业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运用这些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四、陈琴老师通过吟诵让经典快乐回归到课堂,把美好的种子留给学生。陈琴老师的示范课是《诗经.卫风.木瓜》,她首先通过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吟诵”的含义:读出每一个字的平仄规则,按照“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方法试读《春晓》。接着读《木瓜》原文,了解大意,然后标出关键字的平仄声,随着陈老师的巧妙点拨,学生们吟诵诗句的韵味越来越足。最后,连听课的老师们都不由自主的跟着吟诵起来。
陈琴老师是“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她的讲座《让经典快乐回归到课堂——经典素读教学法例谈》中,告诉我们,针对一篇经典文章,学习目标虽然可以从多个层面定位,比如:
1、理解;
2、赏析;
3、感悟意境;
4、概述大意;
5、生发多种讨论的话题。但是对于学习者而言,文史类的文本学习最为重要的其实只有一个:诵读乃至记诵。而几十年来的教学模式恰恰把最重要的环节省略了,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对母语中的经典文本的记诵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导致母语文化严重滑坡的致命点。
听了这些课,我深深地被专家们精妙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的教学功底以及他们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也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感谢学校给了我们青年教师不断自我学习的机会,我们定将观摩中学到的先进经验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不断探索、钻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的完善自己,积淀教学素养;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师生平等对话,灵活多变组织课堂教学,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第五篇: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九里堤小学欧琴
2013年10月12日,我心情激动的来到空军礼堂观看了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幸聆听了几位名师的课,感触颇深。其中吴正宪老师讲授的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一课,让我受益匪浅。
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共分为六个层次:
1、读懂情景图。
2、筛选数学信息。
3、发现并提出问题。
4、分析解决问题。
5、建立数学模型。
6、解释与应用。
看完整节课,深刻感到了自己的不足,最大的收获有两点:
1、读懂情景图后,请孩子们说说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这样的问题不难,很多孩子都能回答,但是有些很激动举手的孩子只回答他看到了哪些颜色,看到了哪些小动物,为了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老师一般会让他坐下,然后继续抽问还有哪些数学信息?但是等下次问有哪些数学信息时,这些孩子还是会激动地举手回答出一些显而易见的事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遇到,但是一直不知道如何解决。而吴正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回答完颜色或者有哪些动物的孩子先站着,听下位孩子回答的数学信息,然后让他说说听了的感受,孩子会觉得她说的比我说的详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吴老师实时指导:你只看到了数学的窗户,而他推开了窗户,看到了里面多彩的数学世界,并鼓励大家都要勇于推开窗户,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听得我在一旁都深
受触动。
2、在分析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时,吴老师提到了一个词语“感觉”。在课堂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让孩子看黑板上的板书,然后问孩子们:你们有发现了吗?齐答“有发现了!”抽生起立,支支吾吾答也没法把发现说清楚。其实他们可能是知道一些了,用吴老师的话说,通过看板书,他们已经有一点“感觉”了,但是具体什么感觉,他们也说不出来,那就让他们保持这种感觉,不用互相说出来,利用练习本把感觉写出来,根据板书再写几个类似的算式,写好后自己整理,反复的深化感觉后,他们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发现描述出来。
我们的课堂其实是朴实而简单的,但是我们要像吴老师那样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建构,当遇到各种困难时,要停住脚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把问题不断验证,深刻剖析直至推出结论。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真正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