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听老师朗读有感
我听老师朗读有感
每天下午都有午读时间,午读是听老师亲自读故事给我们听。
午读时间到了!老师亲自读故事给我们听,是多么的辛苦啊!午读时间让我感到幸福,我很喜欢听老师朗读故事,听老师读故事不仅能保护视力,解除用眼疲劳,而且还可以释放压力,一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书,一边任由思想的火花随着跌岩起伏的故事情节驰骋飞翔,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啊!
我们已经听过了一本叫《中国神话》的故事书,陈老师和韦老师读故事书里的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都一一的告诉我们,我认识到了许许多多的字,陈老师和韦老师读书有滋有味,有时读到情节紧张的地方,我们都随着她的声音汗毛倒竖,陈老师是轮流来读的。
老师的朗读,让我们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精彩,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但在我心中,这是最美好的时刻。
南宁市安宁路小学三(3)班
曾雪萌
第二篇:“听老师朗读材料,完成练习”材料
本学期期末考试有听力题,现将材料和要求下发。
学生拿到试卷后,先提醒学生看一下第二题的各小题题目,1分钟后,老师再读材料,材料读两遍。
教师语言:
同学们好!第二题是听老师读短文,完成练习,老师会读两遍,同学们可以先看一下题目。
(1分钟后)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材料)(读完后30秒左右)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二遍,请同学们仔细听。
三年级语文基础第二题材料
猴子种果树
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天天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梨五杏四’。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猴子一想:“对,五年是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正当杏树成活的时候,一只喜鹊“喳喳”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杏树呢?有句农谚,‘杏四桃三’。杏树四年才结果,你等得及吗?”猴子一想:“对,四年太长,我也等不及。”于是就拔掉了杏树,改种桃树。
正当桃树成活的时候,一只杜鹃“咕咕”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桃树呢?有句农谚‘桃三樱二’。种桃树再短也得三年才结果,你不着急吗?” 猴子一想:“对,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
猴子哪里知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一连几年都没有栽活。就这样,这只猴子什么树没种成。本学期期末考试有听力题,现将材料和要求下发。
学生拿到试卷后,先提醒学生看一下第二题的各小题题目,1分钟后,老师再读材料,材料读两遍。
教师语言:
同学们好!第二题是听老师读短文,完成练习,老师会读两遍,同学们可以先看一下题目。
(1分钟后)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材料)(读完后30秒左右)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二遍,请同学们仔细听。
四年级语文基础第二题材料
月亮的自述
我是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古往今来,地球上的人们还给我起了很多好听的名字,诸如:玉盘、冰镜、蟾宫、玉兔、婵娟等。这说明人类对我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比地球小得多,直径3476公里,体积只有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000多公里。
我本身并不发光,但我总是把阳光反射给地球,使地球上的长夜有一个天然光源。
我这儿没有空气,没有水,而且也没有风、云、雨、雪;声音不能传播;热量无法对流。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中午温度高达127摄氏度;夜间则降到零下183摄氏度。
我这儿有山脉、高原、平原、低地和坑穴,最高的山峰达900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我那明亮的部分,就是我的山脉和高原,而黑暗部分则是平原和低地。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载人到我这儿做客。之后,人们发现我这里有近60种矿产,其中5种在地球上至今还未发现。
中国人特别喜欢我。常有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那是因为秋高气爽,地球大气层的透明度特别高,使我反射到地面的阳光更强了。“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中国游子对故土的思念。
我——人类宇宙航行的第一站,正翘首盼望着中国的来客!
本学期期末考试有听力题,现将材料和要求下发。
学生拿到试卷后,先提醒学生看一下第一题的各小题题目,1分钟后,老师再读材料,材料读两遍。
教师语言:
同学们好!第一题是听老师读材料,完成练习,老师会读两遍,同学们可以先看一下题目。
(1分钟后)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材料)(读完后30秒左右)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二遍,请同学们仔细听。
五年级语文基础第一题材料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本学期期末考试有听力题,现将材料和要求下发。
学生拿到试卷后,先提醒学生看一下第一题的各小题题目,1分钟后,老师再读材料,材料读两遍。
教师语言:
同学们好!第一题是听老师读材料,完成练习,老师会读两遍,同学们可以先看一下题目。
(1分钟后)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材料)(读完后30秒左右)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二遍,请同学们仔细听。
六年级语文基础第一题材料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天,中国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国人也等得太久了。
2012年12月11日,北京时间0点16分,由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致辞并宣布,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佩尔·韦斯特伯格在致辞时说:莫言的想象力超越了人类的存在,他是一位杰出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描述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
韦斯特伯格在用瑞典语介绍莫言的获奖成就后,用中文说“请”。全场响起雷鸣般掌声,持久、热烈!
随后,莫言身着黑色燕尾服上台,从瑞典国王手里接过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支票。莫言与国王握手后微笑表示感谢,并向各个方向鞠躬致意,观众席上响起热烈的掌声。他的获奖感言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如果因为这个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就没有意思了。”
莫言的妻子和女儿身着盛装坐在台下,见证莫言领奖„„
第三篇:听《我最好的老师》有感
听《我最好的老师》有感
龙湖中心小学刘传松
今天,我有幸去新淮中心小学听了朱再桃老师上的《我最好的老师》,其实,我并不太喜欢这篇文章,一则觉得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容理解有一定难度,二则觉得文字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典型的语言材料可以咀嚼。
可是,听着听着,发现文字虽显平淡,但感情却不平淡。作者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和感情,这一切皆因怀特森先生用极为不寻常的设计带给了我们崭新的怀疑主义。“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做课老师就从情感冲突入手构筑对话来学习这篇文章。
于是,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力图想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至此,感觉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于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对课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怀特森先生一样经历了一个感情转变。这给我一个启示,当你深深地沉浸在课文的文字中,你总能发现它的可读之处,可教之处,可掘之处。这是研究这一课给我的最大收获。
2012年5月15日
第四篇:听老师报告有感
做一个有价值的老师学习心得
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敬业爱生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尤其是那些班主任,他们是真正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的,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赢得学生的爱戴!
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像高老师说的,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第五篇: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
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
于老师大病初愈,我们一行弟子前往老人家中看望。于老师三句不离本行,谈着谈着又谈到语文教学。谈到朗读教学,于老师更是特别兴奋。
于老师说:“教语文,首先要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他又说:“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朗读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途径。老师们一定要把朗读作为教好语文的首选之法!”
于老师告诉我们,朗读有四大技巧,把握了这四大技巧,也就把握住了朗读。
1、停顿
题目读过了,要停顿;句号要停顿,逗号也要停顿;段与段之间要停得时间稍微长一些;特殊情况下,没有标点也要停顿。为什么停顿呢?一是时间、空间的变化。让听者知道到了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二是思考、想象的需要。阅读要把文字还原为形象,必须有思考、想象的介入。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没有停顿,便没有想象。三是为了变换语气的需要。停顿是能显示语气变化的。艺术求变,不变不是艺术。
2、重音
谓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动感。定语、状语也要读出重音,加以强调。文本中,作者要强调什么,就要读出重音。重音,是朗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3、语气
朗读中,语气是最难的。朗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多数情况下,不太好表达。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朗读要自然。何为自然?叶圣陶先生说,朗读就像说话那样。读书像生活中的说话那样,才叫自然。把课文自然地朗读出来了,才算把课文读好了。
怎样才能读好对话呢?这是最难的。读谁的话必须像谁自己说出来一样。我们在朗读之前,要好好琢磨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心理、境界、情感等。戏剧界有这样一句话,不像不是戏,全像也不是戏,似像似不像,才是好的戏。
4、节奏
朗读一篇文章,要有节奏----快慢、轻重、虚实等。朗读时,要从整体上综合把握一篇文章的节奏。
拿到一篇文章,要先读几遍,内容、情感把握得差不多了,再看全文的节奏。何处快,何处慢;何处停,何处连;何处实,何处虚;何处重,何处轻,要通篇考虑。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于老师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好的文章要能背诵下来,背下来了朗读的技巧才能自如地运用,才会把课文朗读得更好。课堂上我给学生朗读课文,许多段落、篇目我都是背诵的,学生看我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他们便有了兴趣,来了劲头,并且感受了课文,朗读的效果也好了许多。”
于老师讲了朗读的技巧,又给我们朗诵了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于老师是背诵下来的,从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朗读技巧的实际运用以及良好的效果。课文读完了,于老师泪流满面,我们在场的人也都流泪了。之后,于老师又给我们朗读了一篇低年级的课文《乌鸦喝水》这次,于老师把这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读得活灵活现,神气十足,引得我们由衷感叹!一位老者,一位带病的老者,能把课文朗读得这么好,又教给我们这么多,令我们在座的既汗颜又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