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李春明老师讲朗读
来自朗读式阅读教学的思考
——听李春明老师的讲座《在琅琅书声中学语文》心得
(马山县城北小学 黄以春)
听李老师的讲座是一种享受。
11月28日上午,我们在林圩镇中心学校听了李春明特级教师的讲座《在琅琅书声中学语文——朗读式阅读教学的定位与方法》,他讲的每一个教学案例,引用的每一个教学例子,宛如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引人入胜。在内心深处,为李老师的独到见解、深入实践的研究颇为认同,也触动了我对朗读式阅读教学实践的一些思考——
“学生的朗读,关键在老师”
讲座中,李老师利用生动的案例,道出目前语文课堂呼唤朗读式阅读教学的原因:“少闻书声,老师包堂,教学面面俱到,过分追求精准”,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法宝——朗读。
不由得想起一次为期7天送教下乡的情景:刚到该学校的第一天,早读课上,听学生读书,学生扯着嗓子拖长了音齐读课文,一字一顿,一板一眼,从始至终一个腔调。让学生自由朗读,不到一会儿又开始整齐划一地齐读。请个别学生读,要么不是不会读,就是出于羞涩读不出来。接下来在教学中还发现:由于不会读,学生的口头表达以及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成了问题。
造成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有很多原因:首先农村教师由于自身朗读水平的原因很少范读;其次是学生朗读出现问题,由于课堂上没有太多时间一一纠正,教师也没有及时叫停,任其“泛滥”下去;还有就是没有朗读的检测,不能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认为学生能把课文读完、读大声就是朗读过关。
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读得好,读得生情并茂,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在讲座中,李老师也提供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文段,让我们试着朗读,可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是否真正的像模像样地反复读文章呢?特级教师贾志敏、于永正等很多老师在教课文之前,也是对课文反反复复声情并茂地读,读透了,读得有感情了,也读出自己的理解。他们在学生面前范读,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记得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珍珠鸟》一课,读到“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一句时,于老师竟轻微地打起鼾声来!多么有趣的朗读!试想,如果不是课前反复的朗读,如果不是老师的朗读水平之高超,又怎能引领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乃是我们备课时需要备好的一项本领。朗读,是语文老师最见功底也最显才情的事。学生读得好,文章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了;学生读得好,关键靠老师指导。
“朗读,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结果”。
关于朗读式阅读教学的定位,李老师告诉我们:“教师的分析讲解之后的学生朗读,还是以分析讲解为主的教学,这不是以读代讲„„”往往,我们以为在课堂上以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书声朗朗,那就是朗读式阅读教学,现在,我对朗读式阅读教学的定位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教师认真引领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情感朗读过程中理解词义句义、了解内容、体会主题”。
“用心研究朗读教学的层次和策略”。
讲座中,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朗读指导的教学片段,需要我们用心去揣摩,去思考。那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运用,才能真正实现朗读式阅读教学达到的最佳效果?这是值得深究的问题。我们除了借鉴之外,是否能共同探讨出属于我们农村语文教学更实用更有效的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
期待我坊成员们同心协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朗读式阅读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
—— 听李春明老师《朗读教学专题讲座》心得
(马山县林圩镇中心小学 余 琦)
十年课改,十年历练,迷茫过,彷徨过,自从参加了李春明特级教师工作坊,犹如在大海迷途的小船找到了灯塔,加入坊里一年来,在坊主李老师的指导下,对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日前,聆听坊主李老师《朗读教学专题讲座》,更是受益匪浅,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李老师的讲座给我有了很深的体会。
一、书不读熟,不开讲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李老师的教学理念便是对这至理名言的诠释。让我知道作为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晨读,让每一位学生放开嗓子,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韵律美,指导学生用朗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直接传递给学生。
二、多层次读书训练,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李老师的“讲究朗读教学的层次”让我明白了,朗读永远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有最有效的制胜方法。抛开繁琐的讲解,以读代讲,以读悟情。通过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通过分层次指导朗读,训练学生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把作者的情感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深层次地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李老师在讲课间还引用了王松舟老师一个课例《两小儿辩日》,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引领学生如何在轻松愉快中“玩”语文,玩出情趣,玩出效率,玩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构建简约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李老师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谈笑风生,诙谐风趣地点出我们当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他说: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之所以那么累,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太“敬业”了,课堂面面俱到,唯恐学生不懂,把一些思想。一些感悟强加给学生,一节课设置了许多教学任务。其实,一组教材中的单元训练项目,是一组教材训练的“纲”,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具体的读写训练的目标,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重点训练项目,根据学生的学情出发,有侧重地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紧扣课后思考题入手,引导学生掌握训练项目,理清训练层次,掌握学习方法,理清课文结构,准确把握教学的“量”。通过老师引导指路,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细节描写;重点段落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感受作者的写作特点,还让学生在自己兴致勃勃的探索中学会学习方法。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从容。
四、“读进去,写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一个称职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注重读写结合,并且结合年级特点充分发挥课文这一写作范例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仿写,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聆听李老师的教导,让我清楚认识到: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语文的世界丰富多姿,像一座神秘莫测、无穷无尽的宝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唯有不断“充电”,才能打造属于自己的灵动课堂。
“读”占鳌头,一“读”解千愁
——听李春明《朗读式阅读教学专题讲座》有感
林圩镇兴隆小学 黄雪莲
“广西特级教师李春明工作坊”成立快一年了,作为工作坊的一名成员,我对“朗读式阅读教学”的意义和定位还是有些疑虑:以朗读代替讲解,学生真的能理解文章并学到该掌握的知识吗?进行“朗读式阅读教学”快一年了,可我的教学成果不明显呀!
李春明《朗读式阅读教学专题讲座》于2013年11月28日在林圩镇中心学校如期举行,听了李老师的专题讲座,一年来盘踞脑海深处的疑虑终于烟消云散了。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李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朗读式阅读教学主张“老师要认真引领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过程中理解词句,了解内容,体会主题,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李老师的讲座让我知道:朗读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结果;李老师的讲座让我深信:只要“读占鳌头”,就能“一读解千愁”!
一、要讲究朗读的教学层次和形式
回顾我的课堂,教师引领学生朗读是常见的,但是形式是单一的,几乎都是老师提问,学生读原文回答问题,没有多层次、多形式的引领。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新鲜感,也不那么认真读了,有些学生甚至开始开小差了。这样一来,学生失去了好奇心,学习心不在焉,感觉没兴趣,提不起精神,学生累,我更因为课堂没达到预计的效果而困惑苦恼、彷徨不已。我曾一度怀疑这“朗读式阅读教学”的功效,是李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幡然醒悟,使我如沐春风——原来,只有多层次、多形式的引领方式才能让学生持久的集中精力,主动学习;只有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方式才能让学生以读悟句、以读悟文、以读悟情。正所谓“读占鳌头,一读解千愁”!
二、要讲究朗读的目的
李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朗读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读的,而不是盲目地、没有任何要求地读;朗读是需要有深情的,只有动了情,才能达到目的。
当学生朗读感情不到位时,老师要及时范读,及时引领。朗读课文,要饱含情感,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感情,读出“喜怒哀乐怨与愁”、读出“快慢急缓刚与柔”,读出“阴晴圆缺美与丑”——也就是说,因情制宜,须激越时激越,须凄婉时凄婉,做到时有气吞山河之气概,时有满口流香之美妙,时有拔地而起之狂动,时有寒塘秋月之恬静,把文章中某些难以言表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朗读教学,何愁学生学不到知识呢?这是真正的“读占鳌头,一读解千愁”!
三、以实例阐述朗读的意义
为了让老师们深刻地认识什么是朗读教学,更为了让老师们掌握朗读教学的方法方式,李老师通过许多实例来阐述。
这些实例有美好的想象的,如《月光曲》中的片段;有体现母亲的辛苦劳累的,如《慈母情深》的片段;有兴奋感叹的,如《第一场雪》的片段;有尖酸刻薄的,如《晏子使楚》的片段;有挑衅蔑视的,如《陶罐和铁罐》;还有焦急难过,伤心流泪的等等。除此之外,李老师还通过王崧舟老师教学《两小儿辩日》和于永正老师教学《草》的课堂实录,让老师们扮演学生,再现情境。通过这样的互动,老师们充分领略了朗读式教学的魅力和作用。这些实例,只有感情朗读,书声朗朗,没有任何的讲解分说,真正是“读占鳌头,一读解千愁”!
整个讲座过程,李老师用自己特有的幽默和魅力,扎实的功底和渊博的知识,在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不像是在做专题讲座,更像是一位兄长与弟弟妹妹在随意地聊天。在不知不觉中,李老师把与会的老师们带入了特定的情景,随着李老师的娓娓叙说,老师们时而颔首凝思,时而跟着深情朗读起来。整个会场笑声阵阵,书声朗朗,高潮迭起,主讲者声情并茂,听课者如痴如醉„„这就是“读占鳌头,一读解千愁”!两个小时的专题讲座在老师们意犹未尽中结束了,大家怀揣着满满的收获和信心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会场。
聆听了李老师的专题讲座后,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为自己知识的贫乏,语言的枯燥,激情的欠缺而愧疚。曾见过这样一句话:“ 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称为“人师”。教师不是机械的重复者,而是智慧的行动者。拥有智慧,才能轻松地操控课堂,才能完美地引领学生。朗读式教学,正是我们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老师们,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来“读占鳌头,一读解千愁”!
第二篇: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
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
于老师大病初愈,我们一行弟子前往老人家中看望。于老师三句不离本行,谈着谈着又谈到语文教学。谈到朗读教学,于老师更是特别兴奋。
于老师说:“教语文,首先要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他又说:“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朗读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途径。老师们一定要把朗读作为教好语文的首选之法!”
于老师告诉我们,朗读有四大技巧,把握了这四大技巧,也就把握住了朗读。
1、停顿
题目读过了,要停顿;句号要停顿,逗号也要停顿;段与段之间要停得时间稍微长一些;特殊情况下,没有标点也要停顿。为什么停顿呢?一是时间、空间的变化。让听者知道到了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二是思考、想象的需要。阅读要把文字还原为形象,必须有思考、想象的介入。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没有停顿,便没有想象。三是为了变换语气的需要。停顿是能显示语气变化的。艺术求变,不变不是艺术。
2、重音
谓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动感。定语、状语也要读出重音,加以强调。文本中,作者要强调什么,就要读出重音。重音,是朗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3、语气
朗读中,语气是最难的。朗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多数情况下,不太好表达。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朗读要自然。何为自然?叶圣陶先生说,朗读就像说话那样。读书像生活中的说话那样,才叫自然。把课文自然地朗读出来了,才算把课文读好了。
怎样才能读好对话呢?这是最难的。读谁的话必须像谁自己说出来一样。我们在朗读之前,要好好琢磨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心理、境界、情感等。戏剧界有这样一句话,不像不是戏,全像也不是戏,似像似不像,才是好的戏。
4、节奏
朗读一篇文章,要有节奏----快慢、轻重、虚实等。朗读时,要从整体上综合把握一篇文章的节奏。
拿到一篇文章,要先读几遍,内容、情感把握得差不多了,再看全文的节奏。何处快,何处慢;何处停,何处连;何处实,何处虚;何处重,何处轻,要通篇考虑。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于老师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好的文章要能背诵下来,背下来了朗读的技巧才能自如地运用,才会把课文朗读得更好。课堂上我给学生朗读课文,许多段落、篇目我都是背诵的,学生看我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他们便有了兴趣,来了劲头,并且感受了课文,朗读的效果也好了许多。”
于老师讲了朗读的技巧,又给我们朗诵了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于老师是背诵下来的,从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朗读技巧的实际运用以及良好的效果。课文读完了,于老师泪流满面,我们在场的人也都流泪了。之后,于老师又给我们朗读了一篇低年级的课文《乌鸦喝水》这次,于老师把这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读得活灵活现,神气十足,引得我们由衷感叹!一位老者,一位带病的老者,能把课文朗读得这么好,又教给我们这么多,令我们在座的既汗颜又感激!
第三篇:我听老师朗读有感
我听老师朗读有感
每天下午都有午读时间,午读是听老师亲自读故事给我们听。
午读时间到了!老师亲自读故事给我们听,是多么的辛苦啊!午读时间让我感到幸福,我很喜欢听老师朗读故事,听老师读故事不仅能保护视力,解除用眼疲劳,而且还可以释放压力,一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书,一边任由思想的火花随着跌岩起伏的故事情节驰骋飞翔,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啊!
我们已经听过了一本叫《中国神话》的故事书,陈老师和韦老师读故事书里的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都一一的告诉我们,我认识到了许许多多的字,陈老师和韦老师读书有滋有味,有时读到情节紧张的地方,我们都随着她的声音汗毛倒竖,陈老师是轮流来读的。
老师的朗读,让我们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精彩,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但在我心中,这是最美好的时刻。
南宁市安宁路小学三(3)班
曾雪萌
第四篇:“听老师朗读材料,完成练习”材料
本学期期末考试有听力题,现将材料和要求下发。
学生拿到试卷后,先提醒学生看一下第二题的各小题题目,1分钟后,老师再读材料,材料读两遍。
教师语言:
同学们好!第二题是听老师读短文,完成练习,老师会读两遍,同学们可以先看一下题目。
(1分钟后)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材料)(读完后30秒左右)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二遍,请同学们仔细听。
三年级语文基础第二题材料
猴子种果树
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天天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梨五杏四’。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猴子一想:“对,五年是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正当杏树成活的时候,一只喜鹊“喳喳”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杏树呢?有句农谚,‘杏四桃三’。杏树四年才结果,你等得及吗?”猴子一想:“对,四年太长,我也等不及。”于是就拔掉了杏树,改种桃树。
正当桃树成活的时候,一只杜鹃“咕咕”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桃树呢?有句农谚‘桃三樱二’。种桃树再短也得三年才结果,你不着急吗?” 猴子一想:“对,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
猴子哪里知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一连几年都没有栽活。就这样,这只猴子什么树没种成。本学期期末考试有听力题,现将材料和要求下发。
学生拿到试卷后,先提醒学生看一下第二题的各小题题目,1分钟后,老师再读材料,材料读两遍。
教师语言:
同学们好!第二题是听老师读短文,完成练习,老师会读两遍,同学们可以先看一下题目。
(1分钟后)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材料)(读完后30秒左右)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二遍,请同学们仔细听。
四年级语文基础第二题材料
月亮的自述
我是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古往今来,地球上的人们还给我起了很多好听的名字,诸如:玉盘、冰镜、蟾宫、玉兔、婵娟等。这说明人类对我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比地球小得多,直径3476公里,体积只有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000多公里。
我本身并不发光,但我总是把阳光反射给地球,使地球上的长夜有一个天然光源。
我这儿没有空气,没有水,而且也没有风、云、雨、雪;声音不能传播;热量无法对流。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中午温度高达127摄氏度;夜间则降到零下183摄氏度。
我这儿有山脉、高原、平原、低地和坑穴,最高的山峰达900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我那明亮的部分,就是我的山脉和高原,而黑暗部分则是平原和低地。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载人到我这儿做客。之后,人们发现我这里有近60种矿产,其中5种在地球上至今还未发现。
中国人特别喜欢我。常有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那是因为秋高气爽,地球大气层的透明度特别高,使我反射到地面的阳光更强了。“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中国游子对故土的思念。
我——人类宇宙航行的第一站,正翘首盼望着中国的来客!
本学期期末考试有听力题,现将材料和要求下发。
学生拿到试卷后,先提醒学生看一下第一题的各小题题目,1分钟后,老师再读材料,材料读两遍。
教师语言:
同学们好!第一题是听老师读材料,完成练习,老师会读两遍,同学们可以先看一下题目。
(1分钟后)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材料)(读完后30秒左右)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二遍,请同学们仔细听。
五年级语文基础第一题材料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本学期期末考试有听力题,现将材料和要求下发。
学生拿到试卷后,先提醒学生看一下第一题的各小题题目,1分钟后,老师再读材料,材料读两遍。
教师语言:
同学们好!第一题是听老师读材料,完成练习,老师会读两遍,同学们可以先看一下题目。
(1分钟后)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材料)(读完后30秒左右)
下面老师开始读第二遍,请同学们仔细听。
六年级语文基础第一题材料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天,中国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国人也等得太久了。
2012年12月11日,北京时间0点16分,由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致辞并宣布,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佩尔·韦斯特伯格在致辞时说:莫言的想象力超越了人类的存在,他是一位杰出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描述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
韦斯特伯格在用瑞典语介绍莫言的获奖成就后,用中文说“请”。全场响起雷鸣般掌声,持久、热烈!
随后,莫言身着黑色燕尾服上台,从瑞典国王手里接过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支票。莫言与国王握手后微笑表示感谢,并向各个方向鞠躬致意,观众席上响起热烈的掌声。他的获奖感言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如果因为这个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就没有意思了。”
莫言的妻子和女儿身着盛装坐在台下,见证莫言领奖„„
第五篇:听王春明老师讲座有感
听王春明老师讲座有感
吴西茜
王老师此次讲座的主题是《课标与教材,教材与教法》,刚听到这次讲座的名字我就很想参与了,因为工作的时候知道课标很重要,但自己并读不出其中的精华,缺少把课标借助教材表达的技巧。教材与教法更是我要学习的内容。因此对此次讲座冲忙了期待。
首先,王老师强调要弄清本学段的任务,相邻学段的目标也要关注。我觉得自己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他们已有知识的了解。假设在他们都较好的掌握了学段任务的基础上,我也可以知道如何教学完之后,做出的预设也就会合理一点。不会像现在这么盲目。
其次,王老师讲到要盯着习题写目标,尤其是语文的课后习题。其实自己备课也有感觉,那些习题不仅是本课的主要训练点,而且还是文章的一种线索和思路,也是它存在于本书的意义之一。教学目标的三维性一定要关注,讲生字要注意音、形、意、用,我在上课的时候,常常忽略字的意和用。这是很好的提示,我以后会注意的。
同时王老师还指出,课后习题、教学目标应该是在课上完成的,同时训练学生说完整话和倾听的习惯。教学过程要设计每个学生都参与的环节。我班学生的听课习惯较差,但我发现他们都喜欢回答问题,很积极,即使有时候是乱说的,我觉得作为老师应该引导他们,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知道如何正确回答问题,根据学生不同,请他们回答难易有别的问题,也许是个途径。
最后,此次讲座最深刻的印象是王老师引导教师们朗读的场景。那时候我觉得仿佛自己是学生,在上一堂语文课,对陌生的课文理解不深刻的情况下,王老师通过简单的提示,所有老师都能及时调整读书的语气和感情,氛围自然亲切。我想,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并不是完全一致,必须什么语气的,应该有学生自己的理解,那老师就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经历,知识水平去读书,才能读出他的理解,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