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政策法规13年7月试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农村政策法规试题
2013年7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租:是承包方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与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第三人,由第三人作为受让方对承包方承担约定的义务,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设立、变更或者终止其法人资格,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将登记事项向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经登记机关审查核准,将登记事项记载于登记簿的法律行为。
3.农产品包装:是指对农产品分等、分级、分类后实施的装箱、装盒、装袋、包裹、捆扎等活动。
4.耕地:是指人们经常进行耕耘并能够种植、生长各种农作物的土地。
5.占垦平衡: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8分,共八个小题,学生任选六道小题回答)
6.如何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与连接,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确立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等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联结成为社会化、专业化的规模生产,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收益共享、风险共抛”的经营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产品多次增值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0分)
7.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分为三个方面,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目标。(2分)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即“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2分)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即“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2分)
农村社会发展目标即“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2分)
8.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哪些积极的推动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3分)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3分)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2分)
9.在家庭承包中,发包方应当承担哪些义务?
(1)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2分)
(2)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2分)
(3)为承包方提供服务;(2分)
(4)组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分)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1分)
10.《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1)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分)
(2)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2分)
(3)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2分)
(4)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分)
11.农产品生产记录应记载哪些事项?
(1)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2分)
(2)动物疫病、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2分)
(3)收获、屠宰或者捕捞的日期。(2分)
农产品生产记录应当保存二年。禁止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
国家鼓励其他农产品生产者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2分)
12.我国森林、林木、林地的权属及形式。
(1)森林、林木、林地的权属主要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2分)
(2)按照《森林法》第三条的规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权属有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国家所有权;(2分)第二,集体所有权;(2分)第三,个人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2分)
13.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城乡居民间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状况。(3分)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越来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3分)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2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共四个小题,学生任选二道小题回答)
14.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生产力在城乡地域空间上的合理分布、组合和配置,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内容。(4分)
(2)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城乡统筹体现在经济结构调整上,重点是城乡的产业布局。(3分)
(3)统筹城乡就业,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分)
(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提高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水平。(3分)
(5)统筹城乡投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3分)
15.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账户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为便于将合作社与成员和非成员的交易分别核算,《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了成员账户这种核算方式.成员账户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进行某些会计核算时,要为每位成员设立明细科目分别核算。(4分)
成员账户的功能主要包括:
(1)记录成员出资情况;(2分)
(2)记录成员与合作社交易情况;(2分)
(3)记录量化给成员的公积金变化情况。(2分)
成员账户的作用主要包括:
(1)通过成员账户,可以分别核算其出资额和公积金变化情况,为成员承担责任提供依据;(2分)
(2)通过成员账户,可以为附加表决权的确定提供依据;(2分)
(3)通过成员账户,可以为处理成员退社时的财务问题提供依据。(2分)
16.土地管理法规定的确保耕地不减少的措施有哪些?
(1)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控制建设用地的总量。(3分)
(2)监督占用耕地的单位遵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按照开垦耕地计划开垦耕地,或组织有关单位和个人开垦耕地。(3分)
(3)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并保证其数量占耕地总量的80%以上。(2分)
(4)节约使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制止破坏耕地的行为。(2分)
(5)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垦未利用的土地。(2分)
(6)鼓励进行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分)
(7)开展土地复垦。(2分)
17.试述《土地管理法》中征地补偿的标准。
(1)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2分)
(2)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3分)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3分)
(3)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4分)
(4)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2分)
(5)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2分)
第二篇:农村政策法规
“一村一“(行政管理)农村政策法规答案
第1题:A
第2题:“乘人之危”是指订立合同时一方当事人利用自身优势或对方没有经验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B(不对)
第3题: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人因故意或过失违反先合同义务时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而不是合同有效成立产生的给付义务。A(对)
第4题: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须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合同才能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A(对)
第5题:行为人无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正当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即使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该代表行为依然有效。B(不对)
第6题: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为有效。A(对)
第7题:价款或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签订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执行。B(不对)
第8题: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权人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人必须立即履行。B(不对)
第9题: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但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可以有效。A(对)
第10题:连带责任保证具有补充性,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即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法院审判或者仲裁机构裁决,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有权拒绝承担保证责任。B
第11题:订立抵押合同时,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在合同中不得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为债权人所有。A
第12题:标的物提存后,其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提存期间,标的物的孳息归债权人所有,提存费用由债务人负担。B
第13题:法定抵消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互负到期债务,不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是否相同,任何一方都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相重合的债务进行抵消的法律行为。B 第14题: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如果其他法律对相关合同另有规定,应优先适用其规定,而不是适用合同法中的相关条款。A
第15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外资企业合同以及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只能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B 第16题:计税依据是税法规定的具体征税品种或项目,它是在质的方面对征税对象进行的具体化,反映的是征税的范围和广度。B
第17题:所谓超额累进税率是对不同等级的征税对象的数额,分别按照与之相对应的等级的税率来计税,然后相加得出总税额。在超额累进税率下,纳税人税负较轻,相对比较公平。A
第18题:境外的单位或个人在境内销售应税劳务而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其应纳税款以其代理人为扣缴义务人,没有代理人的,以实际购买人为扣缴义务人。B 第19题: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为兼营行为。B 第20题:增值税以纳税人的销售额为计税依据。销售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
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包括收取的增值税款。B
第21题: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或应征收增值税的非应税劳务时,必须向购买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A
第22题:一般纳税人向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应税项目,开具专用发票不构成违法,不开具专用发票也不构成违法。A
第23题:消费税与增值税一样,都是价内税,具有转嫁性。B
第24题: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各个税种的总称。A 第25题: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资源开发,因资源条件差异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的一种税。A
第26题: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规定,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与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记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A
第27题:集体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B
第28题: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共同向商标局申请注册同一商标,共同享有和行使该商标专用权。A
第29题:按照外国与我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外国人或者外国企业可以直接向中国商标局,或者委托我国指定的商标代理机构办理商标注册事宜。B
第30题: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已经注册使用这类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A
第31题:以三维标志申请注册商标的,可以采用由商品自身的性质产生的形状,为获得技术效果而需有的商品形状或者使商品具有实质性价值的形状进行注册。B
第32题:未经授权,代理人或者代表人以自己的名义将被代理人或者被代表人的商标进行注册,被代理人或者被代表人提出异议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A
第33题: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均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B
第34题:对于已经注册的商标,即使是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商标局也不得撤销该注册商标。B
第35题:对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注册的相同或近似商标必须一并转让,并且对已将注册商标许可他人使用的,应先终止许可使用合同,才能进行转让。A
第36题:动物和植物品种的繁殖方法不可以授予专利权,但动物和植物的品种可以授予专利权。B
第37题: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A
第38题: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自公告之日起生效。A
第39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发明专利,对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决定在批准的范围内推广应用,允许指定的单位实施,实施单位根据实施效果有权决定支付使用费。B
第40题:我国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人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必须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A
第41题:劳动者在年老、患疾、负伤、患职业病、失业、生育、家庭出现特殊困难等情况
下,可以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A
第42题:劳动合同是单务、有偿、要式合同。B
第43题: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双方法律地位并不完全平等。B
第44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分则规定了(15)__B__种合同。
第45题:_D悬赏广告___为要约。
第46题:合同一旦无效,则从(订立时)__A__起就没有法律效力。
第47题:免责条款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旨在免除或限制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未来责任的条款。免责条款具有以下特点,但__A法定性__除外。
第48题: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合同内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则_D___。
第49题: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一份合同涉及政府指导价、合同订立后不久,合同项下货物的政府指导价上涨,而甲公司未能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交付标的物。在此情况下,应__A_按原价_。
第50题: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__1__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___5_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B
第51题: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约定由丙公司向乙公司履行债务,现丙公司履行债务的行为不合约定,则乙公司应请求_A(甲公司)___承担违约责任。
第52题:法律不允许抵押的财产是_A(土地所有权)。
第53题:甲企业委托乙企业为其生产一批通用机械配件,双方约定4月1日交货,验货合格后10日内甲企业支付货款。3月1日,乙企业有确切证据得知甲企业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已丧失履行债务能力,遂停止为其生产配件,并与甲企业交涉,要求其提供担保。4月5日,乙企业在甲企业仍未恢复履行债务能力且未提供合同担保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是_D___。第54题:甲独资企业欠乙公司100万元到期货款未还,并一直以没有资金为由拖欠此款。半年之后,甲公司将其唯一的一幢500万元的办公楼,以100万的价格卖给了其朋友的公司,其朋友知道甲已负债累累,也知道该房屋的市价。甲得款之后立即将此款全部花费,乙公司得知后最有可能行使的权利首先是__C(撤销权)。
第55题: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买卖合同,为了表示诚意,甲公司依约将其收藏的一幅名画交给乙公司作为担保。该担保在法律上称为__C(质押)。
第56题:甲厂与乙运输公司签订一份运输合同,运费50万元,约定违约金为总价的30%。甲厂按约定支付了5万元定金,但运输公司却未按合同的约定期限履行合同。甲厂依据定金与违约金的约定,有权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最高支付其__C(20)万元。
第57题:__C(税率)是税额和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是税法的核心要素之一。
第58题: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__C(180)万元以下的,是小规模纳税人。第59题:小规模纳税人中的商业企业适用__A0.4__的征收率。
第60题:企业及其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以及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C(30)日内,应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第61题: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_B(15)___日内设置账簿,并根据合法、有效的凭证记账和核算。第62题:纳税人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应保存C(5)年,保存期满经税务机关查验后予以销毁。
第63题:不属于特定目的税类的是__A_。
第64题:消费税的税目有__D(11)__个。
第65题:我国法律规定,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为D(20)年。
第66题:商标注册申请人自其商标在外国第一次提出商标注册申请之日起_B(6)___个月内,又在我国就相同商品以同一商标提出商标注册申请的,依照该外国同我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相互承认优先权的原则,可以享有优先权。
67.C
第68题:初步审定的商标,自公告之日起__B(3)__个月内,任何人均可以提出异议。公告期满无异议的,予以核准注册,发给商标注册证,并予公告。
第69题:对于发明专利,国务院专利行政管理部门经初审合格的,自申请之日起_D(18)___个月内予以公布,也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早日公布。
第70题:专利侵权纠纷的诉讼时效为_C(2)___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第71题:假冒他人专利的,除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外,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其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B(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72题: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由专利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可以处_C(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73题:劳动法不适用于_C___。
第74题:从试用期的时间规定上看,试用期可以由双方约定,但最长不得超过_B(6个月)。第75题:如果一个劳动者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满_C(10)___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延续劳动合同的,若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则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第76题:不属于劳动合同终止的原因主要是_B___。
第77题: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企业代表和企业工会代表组成。其中企业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指定,人数不得超过调解委员会成员总数的_C___。
第78题: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应自申请之日起_B(30)日内结束。
第79题:劳动争议仲裁一般应在组成仲裁庭之日起__B(60)__日内结案。
第80题:专利权的强制许可实施的理由有__ACD__。
第81题: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情形有_ACD___。
第82题: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包括_ABC___。
第83题:《劳动法》设定了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具体包括_ABCD___。第84题:劳动者的权利包括_ABCD_______。
第85题:劳动者的权利包括__BCD______。
第86题:劳动者的义务包括_ACD___。
第87题: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循的原则有_ABCD___。
第88题:根据期限,劳动合同分为BCD____。
第89题: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权归属予_CD___。
第90题:无效劳动合同的情形有_BC___。
第91题:属于无效劳动合同法律后果中行政制裁措施的有BCD____。
第92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ACD____。
第93题:用人单位不得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_ABC___。
第94题: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是ABCD____。
第95题: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不用提前通知,而单方面解除合同:ABCD____。
第三篇:农村政策法规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其原则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任务有四项:
(1)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
(3)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4)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展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内容是什么?
总体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具体内容:
生产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主要包括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普及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技术,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循环型、节约型农业等具体内容。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包括:以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优质化、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鼓励并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以落实加强整村推进、扶持龙头和转移就业培训三项重点工作为主的开放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
乡风文明。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树立健康文明风尚,培养造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一方面,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普及农村义务教育,逐步完善农村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救助体系,在农村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风貌。
村容整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大农村饮水工程、能源、公路、电网、信息化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为农民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现代的生活环境。
管理民主。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尊重、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经营自主权;转变政府职能,巩固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健全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
4、中央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有哪些?
(1)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
(2)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严格保护耕地;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努力培肥地力。
(3)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坚持不懈搞好生态重点工程建设。
(4)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
(6)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7)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8)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9)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工作。
5、中央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八条措施:一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二要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三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四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五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六要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七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八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6、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综合改革
7、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什么?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农村综合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解决遗留问题,扎实稳步推进;加强调研总结,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实践,实行重点突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并做好农村综合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衔接。
8、农村综合改革对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乡镇机构改革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政府要重点强化以下职能: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权益,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要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严格控制领导职数,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创新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建立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协调机制,确保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只减不增。按照国家规定做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区划的合理调整。
12、农村综合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什么?
《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农村综合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切实管好用好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有关专项经费,不折不扣地落实地方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管理。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监测考评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建立健全鼓励城镇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和特设教师岗位制度,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体系。合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严禁超标准建设和搞不切实际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14、化解乡村债务有哪些要求?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坚决清退临时人员,降低行政成本,减轻不合理的财政负担。要按照“财力向下倾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比较规范的分税制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县乡财政体制模式,提高乡镇的财政保障水平。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切实落实对村级组织的补助政策,防止村级组织借钱保运转。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完善县、乡政府采购制度和乡镇政府公共投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促进乡镇收节支偿还债务。
二是建立村级资产台账,加强村级资产管理,严防村级资产流失。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坚持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公开制度,确保村级民主理财制度落到实处。按照“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做好村级财务预决算,并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强乡镇政府对农业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乡村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扩大乡村债务清偿能力。在乡村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要做好乡镇撤并、村组合并工作中原乡村债务的清算、移交、处置等工作。
15、“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是什么?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主要包括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目前支农资金没有覆盖的村内水渠(灌溉区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堰塘、桥涵、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行政村到自然村或居民点)和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超过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筹资筹劳限额标准、举债兴办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等项目,不得列入奖补范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要与现有支农项目的政策相衔接,既要防止已建成的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出现奖补遗漏和空白,也要防止重复补助和奖励。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耕地保护
16、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以基本农田的水利建设为重点,不断健全和完善农田排灌系统,增强抗灾能力。农业开发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灌溉排涝、农田整治和土壤改良等技术措施,提高中低产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努力改善基本农田设施,确保农村人口人均达到一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严格基本农田管理,依法保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2)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对现有小水库、小塘坝、小水池等蓄水工程清淤扩容、整修配套、除险加固,增加蓄水能力。对老化失修的机井、泵站和灌溉设备抓紧修复改造,确保发挥正常功能。建设一批水池、水窑等小型集雨工程,提高应急抗旱能力。积极推广咸淡混浇和苦咸水淡化模式,加大微咸水资源利用。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积极推广管灌、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灌溉技术。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逐步形成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四荒”治理开发步伐。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植树造林、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防护林体系、农田林网建设。退耕还林要同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农民长期生计问题。
(4)规范建设管理,提高工程质量。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落实好水利工程质量责任制和技术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公示制。加强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工作,凡是竣工的工程,一定要经过严格质量检查验收方可交付使用,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18、农村公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交通部制定的《2008年农村公路工作若干意见》对农村公路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是:
(1)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健全路站养运发展机制,推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农村公路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目标。
(2)落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新要求,稳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落实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落实改善民生、加强公共服务的新要求,服务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落实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的新要求,着力推进理念、科技、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努力解决制约农村公路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新时期农村公路稳中求进、好字优先、科学发展。
(3)认真落实交通部《关于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廉政工作的意见》,坚持预防与惩处相结合,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做好农村公路建设中的廉政工作。
20、我省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来源有哪些?如何安排使用?
(1)乡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当地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列支的资金;省交通部门全额返还到市的拖拉机养路费,市必须全额拨付到县(市),专门用于农村公路养护;乡村公路沿线居民“一事一议”方式筹集资金;乡村公路沿线荒山、荒地、路树等资源收益权置换的资金;沿线受益厂矿、企业及个人的捐资;有偿使用公路、桥梁冠名权的收入;乡村公路两侧土地开发增值资金;法律、法规允许的其它筹集方式。
(2)为了保证乡村公路养护资金的安全使用,由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设立乡村公路养护资金专用账户,上级拨付的相关费用按程序拨付到养护资金专用账户。但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应实行财政集中支付。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村民自行筹措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账务公开,接受村民和出资人的监督;使用乡村公路养护专用账户资金,由乡(镇)政府上报计划,县级交通主管部门根据专用养护资金和乡村公路养护目标完成情况予以安排;乡(镇)、村自筹资金由乡(镇)、村自行安排。
21、中央关于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是如何规定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规定: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任务,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严格遵守对非农占地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
22、国家对占用耕地有哪些法律规定?对耕地他用是怎样要求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7、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三优化原则是什么?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奶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花卉产业;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实施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
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高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气候条件适宜区域建设经济作物产业带和名特优新稀热带作物产业带;
28、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什么?相关政策措施有哪些?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1)种植业。种植业要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改良品种,提高质量。特别是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优质作物品种,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2)畜牧业。粮食主产区要通过发展畜牧业,把粮食主产区同时建成畜产品主产区。东部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规模生产,推进畜牧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实现养殖方式的突破,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草原牧区要加强草场改良,建立优质饲草基地,提高单位面积载畜量,努力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畜牧业生产要大力改良畜禽品种,完善畜牧兽医体系,提高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治水平。大力发展饲料工业,优先发展饲料添加剂,提高配合饲料入户率
(3)渔业。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保护和合理开发滩涂、水面等宜渔资源,加速品种更新换代,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调整养殖模式,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高科技工厂化养殖,因地制宜地发展水库和稻田养殖。
五、农民增收减负及农业支持
59、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深化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将全面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整体降低一个百分点。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代表政府郑重承诺,五年内将全部取消农业税。
(2)改革农业的补贴方式。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这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在发达国家,政府的直接补贴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以前对农业主要补在流通环节上,补在价格上,中间环节流失多,农民得到的少。
(3)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府将重点支持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种子种畜和乡村道路建设等。
(4)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着力抓好扶贫项目开发,帮助贫困村搞好“五通”、农田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扶贫村的人、财、物投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使特困村农民较快增收,尽快稳定脱贫。
60、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1)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2)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
(3)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市场调结构,围绕品质调结构,围绕效益调结构。
(4)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到农业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农业经济中脆弱的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建立起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和谐。
62、新形势下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要求必须努力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标本兼治。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治本工作力度,逐步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又要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控制农民负担增加。
(2)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中,既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项目出资出劳,把国家投入与农民投工投劳有机结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要防止超越农民承受能力,违背农民意愿,加重农民负担。
(3)坚持推进基层民主。通过逐步规范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强化民主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
(4)坚持预防与查处相结合。要加强教育,着力构筑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思想和工作防线,坚决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63、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提出的“八个禁止”是什么?
一是禁止平摊农业特产税、屠宰税;二是禁止一切要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三是禁止一切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禁止面向农民的集资;五是禁止各种摊派行为;六是禁止强行以资代劳;七是禁止在村里招待下乡干部,取消村组织招待费;八是禁止用非法手段向农民收款收物。
64、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当前重点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要求,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认真落实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四项制度”。各地要进一步落实和健全涉农税收、价格及收费“公示制”,适时更新公示内容,创新公示形式,除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统一公示外,涉农收费单位要在收费现场进行公示。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对实行免学杂费的地区,除按“一费制”规定的额度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学生住宿费外,学校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他费用;对享受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学生,不再收取课本费。
(2)重点治理农民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建房、农村土地、殡葬、计划生育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的专项治理。严禁向农民家庭承包的土地收取土地承包费。
(3)严格规范村级组织收费。开展对村级组织乱收费行为的专项治理,严禁有关部门或单位委托村级组织向农民收取税费,违反规定的要坚决纠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村级组织协助开展工作的,要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严禁将部门或单位经费的缺口转嫁给村级组织。确保五保户供养、村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等方面的支出。
(4)健全以“一事一议”为主要形式的村民民主议事机制。各地要认真总结经验,按照群众急需、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的原则,进一步规范议事程序、范围和标准,逐步建立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筹补结合的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引导农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
(5)完善农民负担日常监督管理机制。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卡、项目审核与监测等日常监督管理制度,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与农村土地承包、农村集体财务和农村审计等管理紧密结合,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6)强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层层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继续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专项治理部门责任制,强化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65、国家七部委关于建立健全减负“五项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是涉及农民负担收费文件“审核制”。省、市、县三级要定期对涉及农民负担的收费文件进行清理,并及时将清理情况汇总上报。
二是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国家对农民的粮食直补等补贴政策及兑付情况要予以公示,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核。
三是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不得超出或变相超出限额标准。
四是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农民负担监督卡要充实涉农价格等政策内容,及时发放到户。
五是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对涉及农民负担的违规违纪行为,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纪律追究。
67、对涉及农民负担的社会收费项目标准有哪些规定?
(1)农民建房收费指农民依法利用农村集体土地新建、翻建自用住房时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主要包括:国土资源部门收取的土地证书工本费,普通证书每本5元,国家特制证书每本20元,由农民自愿选择。建设部门收取的《房屋所有权登记证书》工本费,每本10元。
(2)农村中小学收费指接受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农村学生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学校代收费。主要包括:未实行“一费制”地区的农村小学和初中收取的杂费,以及由学校统一订购课本代收的课本费;实行“一费制”地区的农村小学和初中只向学生收取一项费用,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其他费用,“一费制”的收费标准为:农村小学每学年每生160元,农村初中每学年每生260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适当浮动,浮动范围不得超过20%,农村普通高中收取的学费、择校费和住宿费(向寄宿生收取),以及由学校统一订购课本代收的课本费。
(3)农民进城务工收费指进城务工的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主要包括:公安部门向外来务工农民收取的《暂住证》工本费,每证最高不超过5元。公安部门对外来务工农民发放暂住证卡的,收取暂住证卡工本费,含集成电路的证卡每张最高不超过20元,不含集成电路的证卡每张最高不超过15元。计划生育部门向外出务工农民收取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工本费,每证最高不超过5元。
69、中央财政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005年12月19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2006年中央财政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全面取消农业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
(2)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3)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直补资金再增加10亿元,全部达到本省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的50%。
(4)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央财政将加大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等项目建设。
(5)推进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切实支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6)全面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发展、环境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
90、我省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依照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若干政策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我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电话“村村通工程”向自然村延伸,扩大电话通信网络的覆盖率,基本满足通信网到达地区的广大农民装电话的需求,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要大力推进农村互联网建设,积极推进“乡村宽带工程”,扩大互联网业务服务范围。要抓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确保农业信息网络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要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校校通”工程,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河北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保障农村教育信息化设施应用与维护的长效运行机制。
(2)加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农业农村信息资源体系;要大力推进县域特色农业经济信息化;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农村和县域经济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县域经济特色产业聚集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3)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要引导和鼓励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的各类信息产品和信息应用系统。
(4)加强信息化教育和培训。要依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各类农业信息网等,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信息化技能和转产转岗、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七、农村土地承包及林权制度改革
103、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政策规定有哪些?
根据2008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政策规定共有九条:
(1)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2)各地要切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认真开展延包后续完善工作,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
(3)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规范管理,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4)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
(5)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期内不得调整、收回农户承包地的法律规定。
(6)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7)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
(8)坚决防止和纠正强迫农民流转、通过流转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依法制止乡、村组织通过“反租倒包”等形式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行为。
(9)稳步推进草原家庭承包经营,稳定渔民的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
104、土地承包应遵循哪些法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应遵循4条法规:
(1)按照规定统一组织承包时,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也可以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的权利;
(2)民主协商,公平合理;
(3)承包方案应当按照本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4)承包程序合法。
105、土地发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分别是什么?
(1)土地发包方的权利:发包本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本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监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土地发包方的义务: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依照承包合同约定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执行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106、土地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分别是什么?
(1)土地承包方的权利: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土地承包方的义务: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107、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的法规是什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应遵循的法规是:
(1)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3)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4)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
(5)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108、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应包括哪些内容?实行家庭承包的,按什么程序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内容:
(1)名称和编号;
(2)发证机关及日期;
(3)承包期限和起止日期;
(4)承包土地名称、坐落、面积、用途;
(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动情况;
(6)其他应当注明的事项。
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程序:
(1)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发包方应在30个工作日内,将土地承包方案、承包方及承包土地的详细情况、土地承包合同等材料一式两份报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
(2)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对发包方报送的材料予以初审。材料符合规定的,及时登记造册,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提出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书面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应在15个工作日内补正。
(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的申请材料予以审核。申请材料符合规定的,编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报同级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书面通知乡(镇)人民政府补正。
109、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按什么程序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要求,应按以下规定办理:
(1)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承包方填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申请书,报承包土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
(2)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对发包方和承包方的资格、发包程序、承包期限、承包地用途等予以初审,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申请书上签署初审意见。
(3)承包方持乡(镇)人民政府初审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申请书,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
(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登记申请予以审核。申请材料符合规定的,编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报请同级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书面通知申请人补正。
110、我省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要求有哪些?
按照《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意见》规定,当前我省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要求是:
(1)认真做好土地二轮延包扫尾工作。各地要认真落实土地二轮延包政策。没有开展二轮延包或者二轮延包没有完成的,必须于2004年年底前完成延包工作,依法签订承包合同,向农户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2)尊重和保障外出务工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外出务工农户在二轮延包中已获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包方又将其承包地发包给其他农户,应当归还承包地。对于户口在本地因外出务工没有参加二轮延包,目前又要求承包土地的农户(与发包方有协议自愿放弃承包权的除外),要区别情况按以下办法处理:如果该农户在一轮土地承包中所承包的土地,在二轮延包时被发包方发包给其他农户,(以下简称受让户)而受让户已按照家庭承包方式承包了土地(一户二份地),应当将外出务工农户原承包的承包地予以返还。如果受让户只有一份承包地,应当保护受让户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地源的,发包方应当补给外出务工户承包地,没有地源的,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等办法解决。
(3)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承包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建立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要坚决制止各种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流转土地的做法。
(4)严格控制机动地数量及用途。机动地超过集体经济组织耕地总面积百分之五的,超出部分要依法承包到户,确实不适宜确地到户的,须报经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主管部门批准,确权到户,农户凭借到户的承包经营权分享土地收益。
(5)切实保护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剥夺妇女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涉及土地承包规定、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的决议、乡规民约中不得有违反男女平等原则、侵害妇女权益的内容。
(6)切实加强对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工作的领导。要切实加强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工作的领导,各市党委、政府要尽快制定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具体措施,组织全面排查,列出化解计划并认真督办。
八、农村可持续发展
122、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应突出抓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配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的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
(2)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3)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
(4)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能力。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在粮食主产区和重点流域要尽快普及。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查清土壤污染现状,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7)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12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1)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地域特点,研究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政策、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
(2)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研究部署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各级环保、发展改革、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形成工作合力。
(3)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
(4)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
(5)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
(6)加大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
九、农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
128、中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规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有五项:
(1)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
(2)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文化产品。
(3)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加强对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控,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4)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
(5)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落实有关部门责任。
134、我省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实施步骤有哪些?
我省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分三步实施:
(1)动员部署。2005年1月份召开全省“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各项工作,提高各级各部门对“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的认识。
(2)组织实施。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和国家批准的建设方案,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广播电视局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对各市县上报施工方案进行审查审批。在此基础上,对工程建设所需设备进行公开招标采购,及时发放到各市县。各县广电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织精干队伍,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和进度抓紧施工。
(3)检查验收。工程建设完成后,按照《河北省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验收标准》(另发),对规定的建设内容、资金使用、规章制度的建立等相关情况,首先由县级进行自查,市级、省级按比例抽查。对不符合工程要求的,限期整改达标。全部验收工作在2006年2月底前完成。
136、我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具体规定有哪些?
(1)明确农村教育发展目标,促进农村教育全面发展。
(2)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普通高中发展步伐;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强化小城镇中小学的规划和建设;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工程。
(3)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办学网络;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以促进就业为主导,切实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成人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在发展农村教育中的作用;
(4)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增加教育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
(5)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建立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鼓励和倡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和海外人士捐资助学。
(6)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和校长队伍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逐步提高新聘教师学历层次;全面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改进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
(7)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要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8)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全省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度;建立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对县级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
138、怎样解决农村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的要求是,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有条件的地方可扩大免、补实施范围。”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覆盖面。”
139、确保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具体规定有哪些?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对确保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做出的具体规定是:
(1)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国家有关工资标准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落实省长(主席、市长)负责制。
(2)安排使用中央下达的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省、地(市)不得留用,全部补助到县,主要补助经过努力仍有困难的县用于工资发放,在年初将资金指标下达到县。
(3)各地要抓紧清理补发历年拖欠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本决定发布后,国务院办公厅将对新欠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情况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予以通报。
142、职业教育怎样为农村服务?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为农村服务主要是两项:
(1)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 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
(2)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145、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规定,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应包括:
(1)建设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由政府、集体、社会、个人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组成。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农村卫生资源,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民办医疗机构,支持城市医疗机构和人员到农村办医或向下延伸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医疗机构,应一视同仁,并按机构性质给予税收减免等鼓励政策。
(2)发挥农村卫生网络的整体功能。政府举办的县级卫生机构是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业务指导中心,承担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业务指导职责。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乡(镇)卫生院要改进服务模式,深入农村社区、家庭、学校,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一般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提供常见伤、病的初级诊治。
(3)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调整现有乡(镇)卫生院布局,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原则上每个乡(镇)应有一所卫生院。调整后的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要严格控制规模,按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人员,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对其余的乡(镇)卫生院可以进行资源重组或改制。要在全县(市)或更大范围内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竞争上岗,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保证其相应待遇,并将其工资和医疗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列入财政预算。
(4)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高等医学院校要针对我国农村卫生实际需要,通过改革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面向农村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可采取初中毕业后学习5年或高中毕业后学习3年的高等专科教育等方式,定向为农村培养适用的卫生人才。
(5)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为农村中医药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逐步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加强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农村中医骨干。
(6)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支持鼓励大型药品经营企业通过兼并和改造县(市、区)药品批发企业,建立基层药品配送中心,鼓励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方便农民就近购药。逐步推行农村卫生机构药品集中采购,也可由乡(镇)卫生院为村级卫生机构统一代购药品,但代购方不得以谋利为目的。146、2008年政府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规定,政府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1)2008年在全国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国家补助标准,适当增加农民个人缴费,规范基金管理,完善补偿机制,扩大农民受益面。
(2)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3)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药品监管,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4)加大农村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
(5)优先在农村落实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的政策。
148、2008年我省新型合作医疗财政补助的标准是多少?
2008年,中央和省、市、县(市、区)财政补助资金由现在的人均40元增加到80元,其中省、市、县级财政补助的40元,各级财政原负担比例不变,标准翻番。即提高标准后省、市与国定和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财政负担标准为22元、12元、6元,省、市与一般县为16元、12元、12元,市级不再承担扩权县的财政补助资金,由省级财政直接负担。省、市与农场管理区和开发区执行一般县的比例和标准为16元、12元、12元。
149、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报销有何规定?
《河北省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基本框架(修订)的通知》规定:
(1)起付线:乡级100元,县级200-300元,县以上1000-2000元。
同一参合农民同在定点医疗机构再次住院的,应再次扣除起付线费用。患恶性肿瘤需要多次住院进行化疗的除外。
参合农民因同一种疾病,从上级医疗机构院转入下级医疗机构连续住院治疗的,在计算下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偿费用时,不再扣除下级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从下级医疗机构住院转往上级医疗机构继续住院治疗的,在计算住院补偿费用时,将下级医疗机构起付线费用从上级医疗机构起付线中扣除。
(2)补偿比:乡级55%-60%,县级45%-50%,县以上30%-35%。
(3)封顶线:封顶线每人每年15000元,不分医疗机构级别,全年累计计算(包括住院补偿、特殊重大慢性病大额门诊补偿、正常产住院分娩补助和住院二次补偿等)。
152、确认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的政策规定有哪些?
政策规定有五条:
(1)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本人及配偶户口在本乡(镇、街道);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特指在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地区,与“城镇居民户口”相对应的户口类型。成建制农转非人员,本人及配偶现户口登记地址在村委会,有承包责任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且不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对整体村改居的村民,参照成建制农转非人员的确认条件(有承包责任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且不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执行,经市级政府认定,并报省人口计生委备案;非转农人员奖励扶助对象的确认,参照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和成建制农转非人员的确认条件执行,即本人及配偶现户口登记地址在村委会,有承包责任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且不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丧偶或离异现无配偶的,以本人户口是否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进行界定;本迁移落户为当地农业户口,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从下一1月1日起享受奖励扶助待遇。
(2)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1972年8月15日冀革〔1972〕91号文件是我省最早制定的明确提出“提倡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的政策性文件。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2年8月15日前结婚生育子女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的界定,以此文件为依据向前追溯。1972年8月15日至1979年7月6日期间的生育政策也以此文件为依据;1979年7月7日至1989年3月19日期间的生育政策,以当时各阶段省制定的政策性文件为依据;1989年3月20日至2001年12月31日期间的生育政策按《河北省计划生育条例》执行;1972年8月15日至1979年7月6日期间生育两个女孩的,不考虑间隔;对在有关早婚早育规定前不足法定婚龄生育的,按生育年龄比法定婚龄提前的时间相应推迟享受奖励。
(3)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该条件包括以下情况:符合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只生育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符合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后,现存活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符合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后,其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符合政策生育的前一个子女死亡后再生育的,前一个子女不计入子女数;再婚夫妻再婚前生育子女数和再婚后生育子女数合并计算,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合法收养子女后,子女合计数为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依法解除收养关系的,不计入子女数;婚后生育的子女死亡,离婚、丧偶后单方合法收养一个子女的;送养的子女计入其父母的曾生子女数和现存子女数。
(4)年满60周岁。按本人出生年月,在2005年1月1日以后年满60周岁的夫妻;夫妻双方只有一方符合年龄条件的,只将符合年龄条件的一方列为奖励扶助对象;根据国家的规定,奖励扶助对象年龄的认定应以其本人身份证的出生时间为准,对于从未办理过身份证的,则以户口簿登记的出生时间为准。
(5)关于省规定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现无子女的父母从年满50周岁起提前纳入奖励扶助对象。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妻按本人出生年月,年满50周岁界定;独生子女死亡现无子女从年满50周岁起纳入的奖励扶助对象,应符合奖励扶助对象的确认条件,且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十一、农村社会保障
163、农村社会保障包括哪些内容?
农村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内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其中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是与广大农民关系最密切的。
16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根据民政部印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和《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保障水平与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养老保险与家庭赡养、土地保障以及社会救助等形式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自我保障为主,集体(含乡镇企业、事业单位)调剂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政府组织与农民自愿相结合。
165、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规定有哪些?
《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明确要求:
(1)明确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和总体要求。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按属地进行管理。各地要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同时,要做到制度完善、程序明确、操作规范、方法简便,保证公开、公平、公正。要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
(2)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3)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4)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根据保障对象人数等提出资金需求,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5)加强领导,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166、我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及保障标准是怎样规定的?
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规定:
(1)保障范围: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持有本地居民常住户口的农村居民均属保障范围。无当地常住户口的人员不享受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含已迁往学校的大中专在校学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具体资格条件由县(市、区)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制定,报同级政府批准。
(2)保障标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物价、统计等部门,根据当地维持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经同级政府批准,并报省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原则上不低于国家制定的绝对贫困线标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
168、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包括哪些人?享受供养待遇或核销供养需要哪些审批程序?其供养形式、内容、标准及资金来源是怎样规定的?
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
供养对象:(1)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2)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应当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对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告;无重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批准给予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申请人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进行复核。申请人、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3)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不再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村民委员会或者敬老院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告,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丧葬事宜办理完毕后,村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告,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供养形式: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在当地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在家分散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
供养内容: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办理丧葬事宜。
另外,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应当与当地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
供养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公布执行,也可以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制定,报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国务院民政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制定工作的指导。
供养资金来源: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地方,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归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所有。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应当专门用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
179、我省职业技能培训开设了哪些专业?
我省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开设了电子电器、微机操作、美容保健、服装加工、电气焊、纺织与编织、餐旅服务、机械加工、建筑装饰、家政服务等专业。
180、什么是阳光工程?我省对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对象有哪些政策要求?规定可以享受哪些优惠?
“阳光工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简称。该项目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
十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
183、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精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县(市、区)党委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关键性、长期性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下大力气抓好乡(镇)党委的建设,并指导和督促乡(镇)党委在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中的主角作用,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领导机制,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整顿好、建设好。
(2)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选用机制,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采取“两推一选”、公开招聘、组织选派等多种途径,把一大批“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服务群众观念强”等“三强”型农村优秀党员选进村党组织班子,特别要注重选配好一个党性强、作风正、善经营、懂管理、热爱集体、立志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书记。
(3)提高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一要加强农村党员学习培训,丰富学习培训内容,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领统一起来。二要加强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组织学习、检查学习、考核学习、评价学习、激励学习的制度措施,使每个党员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真正形成一种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风气。三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农村“两室”和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网、基层党员电教网点,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培训。四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发展经济能力强的优秀群众入党。
(4)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方法。要与时俱进,创新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注重流动党员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
(5)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牢记“两个务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决刹住吃喝风、玩乐风、浮夸风、懒散风;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重在实际、出实招、求实效,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积极推进党务、村务公开,提高农村工作的透明度。
(6)建立健全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要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把党的先进性具体要求转化为广大农村党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推进党内民主、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农民群众工作、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及党建工作领导机制和保障等方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184、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如何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1)加强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夯实思想基础。要扎实做好科学理论的教育和普及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民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和农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
(2)整合资源、统筹力量,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障。要创新组织设置和工作思路,不断扩大覆盖面,才能发挥好党的政治优势,集聚各方智慧,整合各方力量,协调各方关系。
(3)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环境。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中,努力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使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
(4)倡导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确立农村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打牢农村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185、如何加强农村党支部对村民自治的领导?
(1)要认真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组织。要健全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正确处理相互关系。村委会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增强党的观念,自觉接受村党组织的领导。
(2)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或修改村民自治章程、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把村级各项事务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村民自治章程等村级公共事务管理制度,要经全体村民讨论通过,并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村民自治章程要通俗易懂,简明实用。提高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
(3)要完善民主议事程序,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逐步规范农村村级重大事务民主议事、决策的范围、程序和方法。保证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作用,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4)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治保会、村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进一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186、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选聘对象、选聘的基本条件和程序分别是怎样规定的?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规定:
(1)选聘对象为30岁以下应届和往届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重点是应届毕业和毕业1至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原则上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非中共党员的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也可选聘。
(2)选聘的基本条件是: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吃苦耐劳,组织纪律观念强;学习成绩良好,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身体健康。
(3)选聘程序:选聘工作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一般通过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组织考察、体检、公示、决定聘用、培训上岗等程序进行。
187、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应享受哪些政策待遇?
(1)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按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补贴、津贴按月发放;参加养老社会保险。
(2)在村任职期间,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
(3)符合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规定、聘期考核合格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
(4)在村任职2年以上,具备“选调生”条件和资格的,经组织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
(5)在村任职2年后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享受放宽报名条件、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县乡机关公务员应重点从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
(6)聘期工作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报考研究生享受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7)被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后,在村任职时间可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
(8)到西部和艰苦地区农村任职的,户口可留在现户籍所在地。
188、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服务群众的功能有哪些要求?
《关于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和使用工作的意见》要求:
要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村里开展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等工作的综合阵地。具体说来,一是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以及其他各种会议,开展“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活动,村干部进行办公议事,处理村务,接待群众等。二是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开办农民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对农民群众进行政策理论、实用技术、科技文化、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教育培训。三是村级组织要依托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各种便民服务活动,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县市涉农部门和乡镇站所,有条件的要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综合设立为民办事代理站(点),及时为群众办理户口迁移、计划生育、民政优抚、社会调解、劳务输出、宅基地审批等事项。四是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设施和资源,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189、我省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有哪些具体规定?
按照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通知》要求,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有四项具体规定:
(1)规范活动场所功能布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要充分体现“一室多能”,条件具备的,要设置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等。党员活动室要有符合标准规格的党旗,有足够的桌椅,有必备的学习资料,有健全的制度。同时,按上级党组织要求配备电话或远程电教设备。
(2)规范场所室内外张贴和悬挂物。要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内容准确、美观大方、经济耐用的要求,统一规范活动场所室内上墙制度和展牌。悬挂物品要体现改革创新的要求,特别是领袖像的悬挂要与时俱进,应有大家好同志、大家好同志的活动照片。在室外适当位置设置规范的党务、村务公开栏,并及时更新。
(3)规范图书和学习资料。从党员群众阅读的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调整、购置报刊和图书,尤其要注重配置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书籍、音像等资料。学习资料要及时更新,经常组织党员群众借阅学习,切实发挥服务党员群众的作用。
(4)规范场所使用管理。建设活动场所的目的在使用。要切实抓好活动场所的利用和管护,确保干净、整洁、安全;要经常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党员干部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民培训中心。
191、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程序是怎样的?
按照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选举的基本程序是:
(1)分级成立选举工作机构。每次换届选举,从省到乡,层层都成立由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选举工作机构。在村一级,成立村民选举委员会,负责主持选举工作。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
(2)依法进行选民登记。凡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选民登记后,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
(3)提名确定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是产生村委会成员初步候选人的唯一合法方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正式候选人确定以后,各地采用多种途径,向选民介绍正式候选人。候选人通过竞选演讲,向村民公布治村方案,选民可以当场提问,候选人之间也可以相互提问。
(4)组织选民投票。选民投票以在选举日召开选举大会或设立投票站方式进行。同时,设立流动票箱,方便老、弱、病、残选民投票。不能亲自投票的选民可以委托他人参与选举。选举村民委员会,有选举权的村民的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的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选举结果当场宣布,并向当选者颁发当选证书。但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当选的,其当选结果无效。
(5)罢免。对于不称职的村委会成员,村民可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将其罢免。罢免的程序是: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提出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委员会或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192、村民选举委员会的职责有哪些?
《河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2002)》规定:
(1)制定选举工作方案;
(2)确定和培训选举工作人员;
(3)负责选民登记,公布选民名单;
(4)组织选民学习有关选举的法律、法规;
(5)组织选民酝酿、提名、确定候选人;
(6)公布候选人名单;
(7)草拟选举办法,确定并公布选举日期、地点;
(8)解答选民询问,受理选民申诉和意见;
(9)主持召开选举大会,组织投票选举,公布选举结果;
(10)总结换届选举工作,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上报选举情况,整理并移交选举工作档案;
(11)承办选举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193、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产生有哪些具体要求?
《河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2002)》规定:
(1)候选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带头履行村民义务;办事公道,热心为村民服务;廉洁奉公,作风正派;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2)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由本村选民直接提名,按照下列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予以确定:
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召集全体选民投票,当场唱票、计票,公布提名结果。参加投票的选民应当超过本村全体选民的半数,按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候选人;
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集选民投票,参加投票的选民应当超过本组全体选民的半数,在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主持下集中各村民小组的选票,统一唱票、计票,公布提名结果。按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候选人。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主任、副主任的候选人数应当比应选人数多一人,委员的候选人数应当比应选人数多一至三人。
(3)提名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时,应当在同一选票上分别提出,但不得在同一选票上重复提名同一候选人。同一选民提名的候选人数不得多于应选人数。
如果一人同时被提名为两种以上职务的候选人,其高职务得票不能确定为候选人时,应当把高职务得票加到低职务得票中。
如果被提名的候选人得票相等并超过规定的候选人名额时,应当对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
提名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不得委托他人投票。
(4)候选人自愿放弃候选人资格的,应当在选举日前以书面形式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缺额的候选人按提名时得票多少的顺序递补,并予以公布。
(5)候选人产生后,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在选举日的五日前,按得票多少的顺序张榜公布候选人名单。依法确定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调整或者变更。
196、村级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03年全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安排意见〉通知》规定:《村民自治章程》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综合性行为规范,是村级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
197、农村财务审计查出问题如何处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对农村财务审计中查出问题的处理办法,规定:“在审计中查出侵占集体资产和资金、多吃多占、铺张浪费的,要责令其如数退赔;涉及国家工作人员及村干部违法违纪的,需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198、村务公开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形式是什么?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的规定,我省目前村务公开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村干部分工及责任目标;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及进展情况;文明生态村建设方案及实施情况;村财务收支计划及落实情况;集体土地(包括四荒)的承包、经营使用方案及落实情况;集体企业及其它资产资源的承包、经营使用方案及落实情况;村集体经济项目、公益事业项目的立项,经费筹集方案及落实情况;村所得收益的使用分配方案;村财务收支情况;享受补贴的人员及补贴金额;宅基地的使用方案及落实情况;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使用情况;集体债权债务情况;计划生育情况;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政策落实情况;种粮补贴情况;国家其他补贴农民、资助村集体的政策落实情况;退耕还林还草款物兑现情况;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及五保户供养情况;新型合作医疗;“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案及落实情况;农民群众认为应当公开的其他内容。
中央和省委确定的村务公开的基本形式是村务公开栏,要求各地农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地原则,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防雨村务公开栏,在公开栏内定期公开应公开的村务公开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电子触摸屏、网络、“明白纸”、民主听证会等其他有效形式公开,方便群众监督。
第四篇:农村政策法规
农村政策法规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 分,共20 分)
1、狭义的农业法,指农业法典,即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对于农业领 尸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进行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 莲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3.草原载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原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 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
4.人身权,是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能分离的非财产权利。
5.开垦土地,是指以垦殖为目的开发土地,即开垦荒地为耕地用于农作物的种植。6.农 业 生产经营体制,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决策以及组织这些决策实施的基本组织制度和形式,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生产经营主体和经营形式。
7.土 地 承包经营权转让,是指承包方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彻底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与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 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
8.耕 地,是指人们经常进行耕耘并能够种植、生长各种农作物的土地。9.民 事 法律关系,是指民法所调整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包括财产关系和人 身关系。
10.消 费 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经营者所提供的商品或接受经营者所提供 的服务的市场主体。
二、简答题(每小题8 分,共48 分)
1、如何减轻农民负担?(1)禁止非法收费、罚款、摊派;
(2)不得向农民集资和非法在农村进行达标升级、验收活动; 〈3〉不得违法摊派税款及以其他非法方法向农民征税;(4〉不得对农村中小学生非法收费
〈5〉不得侵犯农民在土地征用、占用时的合法利益;(6〉不得强制农民接受服务。
2、如何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问题?
答:(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这是我国保护耕地的基本方法。《土地管理法》规定了新增加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措施。(4 分)
(2)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总量不减少,是指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的综合措施,保证我国现有的耕地的总面积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具体办法包括保持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实行省级政府负责制等。
4.捕捞权的取得方式有哪两种?(1)特许取得。在通常情况下从事捕捞业,须取得有关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特别许可。《渔业法》规定:国家对捕捞业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4 分〉(2〉自由取得。从事娱乐性游钓业以及在尚未养殖、管理的滩涂手工采集零星水产采集业,不需特许即可自由获得捕捞权,只是该渔业权的行使应受政府管理的一定限制。
5、简述共有的特征。
答:(1)共有的主体是多个公民、法人或其他主体;(2 分)(2)共有的客体即共有物是特定的物,它可以是独立物,也可以是集合物;(2 分)
(3)共有人对共有物按照各自得份额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或者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2 分)(4)共有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权类型,6、义务教育实施的保障措施是什么?
式简易小学或教学点、盲童学校、聋哑学校、弱智儿童辅读学校、工读学校等。(2)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设置应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2 分〉。〈3〉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省级政府制定学校的经费开支定额,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开 主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等。〈2 分〉
〈4)义务教育的经费。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筹措义务教育学校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1 分〉(5〉义务教育的师资。〈I 分)7.农 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什么?(1)农 村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3 分)(2)农 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人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 代化。(2 分)21 1 9 8.农 产 品行业协会有哪些主要特点?(1)行 业 协会是非经营性的社团组织,要进行社团法人登记;(2 分)(2)协 会 是以某种农产品为纽带组织的,不是综合性的;(2 分)(3)协 会 一定要依法成立。(2 分)(4)协 会 一定是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愿依法成立的,不是也不应当是官办的。(2分)
9.农 民 全家迁人小城镇后承包地应当如何处理?(1)精 神 :《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 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流转。(3 分)(2)规 定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 条第2款规定:承包方全家迁人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
照承包方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5 分)10.简 述 我国森林、林木、林地的权属及形式。(1)森 林、林木、林地的权属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2 分)(2)森 林、林木、林地的权属有三种形式:一是国家所有权(2 分);二是集体所有权(2 分);三是个人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2 分)。
11.城 乡 统筹发展战略的内涵是什么? ·(1)统 筹 城乡生产力布局,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2 分)(2)统 筹 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2 分)(3)统 筹 城乡就业,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 分)(4)统 筹 城乡社会事业,提高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水平;(1 分)(5)统 筹 城乡投人,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1 分)6.依 照 《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宣告失踪应当具备什么条件?(1)自 然 人下落不明满2 年;(3 分)(2)利 害 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3 分)(3)由 人 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2 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16 分,共32 分} 1.如何理解我国的林业建设方针? 我国林业建设的方针是:”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1 分〉
所谓”以营林为基础“,把营林、造林工作作为林业建设的基础,把培育、发展森林资源放在 林业建设的首位。(3 分〉
所请”普遍护林“,是指要提高全社会的护林意识,每一个社会成员要履行保护森林资源的 职责。(3 分〉 所谓”大力造林“,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培育新森林资源,扩大森林面积。(3 分〉
所谓”采育结合“,把采伐森林和培育森林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3 分〉
所谓”永续利用“,在合理利用森林的基础上,通过培育新的森林资源,使森林资源保持平衡及稳定的发展状态,达到能连续不断地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须要。〈3 分〉
2.试论述物权和债权的区别。
(l〉物权调整的是财产归属关系,反映静态的财产关系;债权调整的是财产流转关系,反映动态的财产关系。(4 分)(2〉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债权的专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3 分)〈3)物权的权利主体无需借助义务主体的行为就可实现其权利,物权是支配权;债权的实现要借助于义务主体的为或不为,债权是请求权。〈3分〉
〈4)物权的同一标的物上不能存在多项内容相同且互相抵触的物权;债权的同一标的物可 以存在多项内容相同的债权,债权具有相容性。(3分〉
〈5〉物权具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债权原则上不具有追及效力,无优先效力。〈3 分〉
1.如 何 改革我国的城乡就业制度?(1)尽 快 实施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统一、有序的劳动
力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大力降低农民的进城门槛。(3 分)21 20(2)扩 大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总量。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办法就是进行分工分业就业。(3 分)(3)重 视 农民的非正规就业,引导其向正规就业转化。
政府应当努力提供更多的非正规就业部门和岗位,逐步取消歧视性制度规定。(3分)(4)扩 宽 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中的就业渠道。在改革乡镇企业弊端的前提下,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3 分)(5)努 力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方面要将农村
义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根据农民的意愿、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开展多 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2 分)(6)政 府 要为劳动力提供转移就业的服务。(2分)2.论 述 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1)十 分 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少、耕地总体质量差、耕地退化严重、耕地后备资源匾乏是我国耕地资源的显著特点。人增地减的趋势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的严峻挑战。因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生存安危的大事,是我国的基本国策。(7 分)(2)各 级 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 土地的行为。(2 分)第 一,各 级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 分)第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1 分)第 三,实 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1 分)第 四,实 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1 分)第 五,非 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1 分)第 六,维 护排灌工程设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荒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污染 土地;(1 分)第七,县、乡政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综合整 治,提高耕地质量。(1 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 分,共20 分)1.农 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 服务。
2。土 地 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指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方将其所向有的承包经
营权的部分或者全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与第三人的行为。
3.耕 地,是指人们经常进行耕耘并能够种植、生长各种农作物的土地。4.要 约,是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条件,希望对方当事人 接受的意思表示。
5.义 务 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 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二、简答题(每小题10 分,共50 分)1.不 断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10 分)2.(1)适 用承包地的权利,即实际利用承包地的权利。导;(3 分)保 护 为主,加强建设,分批改良,合理利用;(2 分)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承包方有权依法适用承包地,在承包地上进行耕作,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2 分)(2)生 产 经营自主权。承包方有权在承包地上依法自主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自主决定种植什么作物、种植多少作物等,不受其他组织和各人的干涉。(2 分)(3)产 品 处置权。承包方有权自主处置自己生产的产品,出售产品的数量、价格、方式等,发包方不得干涉。(2 分)(4)收 益 权,即获得收益的权利。承包土地上产生的合法收益,包括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的收益以及其他收益,归承包方所有,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剥夺。(2 分)(劝 土 地 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权。(2 分)3.(1)改 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3 分)23 56(2)以 现 有草原为基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
(4)生 态 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2 分)4.(1)一 方的婚前财产;(2)一 方 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2 分)(3)遗 嘱 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父或妻一方的财产;(2 分)(4)一 方 专用的生活用品;(2 分)(5 其 他 应当归一方的财产。(2 分)5.(1)民 主原则。具体内容包括村民权利平等、自治范围广泛、自治参与直接、自治效力有 效益。(3 分)(2)自 治 原则。内容包括自己办自己的事、各种自治权利的实现、绝大多数人自治。(2 分)(3)法 制 原则。依法推进、依法建制、依法办事。(3 分)(4)党 的 领导原则。
三、论述题(每小题15 分,共30 分)1.十 五 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3 分)政 策 的 法律化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任何法治国家的法律基本特征之一。
法律是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法律的本质特征。而统治阶级的意志,在上升为
法律规范之前,就是表现为权力内容的政策。(2分)在 法律 与 政策的关系上,一是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党的政策决定法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向,法律是根据党的政策制定的,是党的政策的定型化、条文化、具体 化。
二是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具有普遍约束力,党的政策体现为法律后,就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各种组织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三是由于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属性,这就使党的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得到党的纪律保证,而且还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四是法律具有稳定性,党和国家的政策表现为法律,可以保持相 对的稳定。,每小点2 分)无论 是 从 依法治国的主体来看,还是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来看,农业法制建设
在国家法制建设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行依法治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将党的政策主张,通过立法形式上升为法律,使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统一起来。农业法的修订就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这方面立法实践的一个典 型。(2 分)2.(1)老 年农民的养老问题。解决养老问题,一方面应当由农民家庭本身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靠自身的经济力量来解决一部分。另一方面国家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承担者,应当担负起解决养老问题的绝大部分责任。(4 分)(2)农 村 医疗问题。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卫生筹资的重要渠道,它是否健全,将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农村医疗保障体制,首先要继续走合作化的医疗保健道路。合作医疗保险组织应该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其次应当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建设。第三应当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
设。配套制度的建设,一方面包括与农村医疗保健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包括对医疗工作人员的配套服务建设,再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地区,进行医疗制度改革的探索,引进保险 机制。(5 分)(3)农 村 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工程和最低纲领;是对传统农村社会救济制度进行制度创新的迫切要求;是维护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利,是避免农村产生两极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以省为主体,中央财政给予一定的支持。各省可以设立不同的保证线,发达地区可以高一些,贫困地区可以低一些。具体标准要参照当地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基 本支出确定。(6 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 分,共20 分)1.农 村 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 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2.耕 地,是指人们经常进行耕耘并能够种植、生长各种农作物的土地。3.渔 业,是指捕捞、养殖和加工水生经济动植物区的水产品的产业。4.所 有 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可以对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5.继 承 权,是指公民享有的依照法律规定或遗嘱指定而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民事权利。
二、简答题(每小题8 分,共48 分)1.农 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是不 断 解 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
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人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2.土 地 承包经营权的内容有哪些?(1)使 用 承包地的权利(2 分)(2)生 产 经营自主权(2 分)(3)产 品 处置权(2 分)(4)收 益 权(1 分)(5)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权(1 分)2122 3.《农 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1)维 护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3分)(2)规 范 和调整土地承包经营关系;(3 分)(3)保 障 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分)4.草 原 权属的形式有哪些?(1)国 家 所有权。《宪法》第9 条第一款规定:“草原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
有的除外。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3 分)(2)集 体 所有权。《宪法》规定,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草原,属于集体所有。(3 分)(3)全 民 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对于草原的使用权。《草原法》第10 条规定:“国家
所有的草原,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使用。”(2 分)5.简 述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1)鼓 励 晚婚晚育。(2 分)(2)提 倡 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2 分)(3)符 合 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2 分)(4)少 数 民族地区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 委会制定。(2 分)6.我 国 农业税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第 一 步,取消农业特产税,将原有的农业特产税分并人农业税;逐步减征农业税,五年内取 消农业税。(3 分)第 二 步,通过对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的农产品征收增值税的方式,“部分转移”原来的农业
税负担;采取同一规范的进项抵扣办法实现“部分转移”。(3 分)第 三步,对农产品加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2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16 分,共32 分)1.试 评 述我国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的主要措施。
(1)禁 止 性行为的规定。禁止性行为的规定主要有,禁止破环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21 2 3 对渔获物中幼鱼比例的限制;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内销售非法捕捞的渔获物等。(5 分)(2)确立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制度。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制度有益于水生动植物种群的繁衍 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5 分)(3)强调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点保护。(3 分)(4)渔业资源环境的保护。(3 分)2.如 何 改革我国的城乡就业制度? 3(1)尽 快 实施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统一、有序的劳动
力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大力降低农民的进城门槛。(3 分)(2)扩 大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总量。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办法就是进行分工分业就业。(3 分)(3)重 视 农民的非正规就业,引导其向正规就业转化。政府应当努力提供更多的非正规就
业部门和岗位,逐步取消歧视性制度规定。(3分)4.所 有 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可以对物进行占有、使用、(3)保 障 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分)(4)扩 宽 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中的就业渠道。在改革乡镇企业弊端的前提
下,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3 分)(5)努 力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方面要将农村
义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根据农民的意愿、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开展多 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2 分)(6)政 府 要为劳动力提供转移就业的服务。(2分)2124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 分,共20 分)1.农 村 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 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2.耕 地,是指人们经常进行耕耘并能够种植、生长各种农作物的土地。3.渔 业,是指捕捞、养殖和加工水生经济动植物区的水产品的产业。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5.继 承 权,是指公民享有的依照法律规定或遗嘱指定而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民事权利。
二、简答题(每小题8 分,共48 分)1.农 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是不 断 解 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
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人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
动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2.土 地 承包经营权的内容有哪些?(1)使 用 承包地的权利(2 分)(2)生 产 经营自主权(2 分)(3)产 品 处置权(2 分)(4)收 益 权(1 分)(5)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权(1 分)2122 3.《农 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1)维 护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3分)(2)规 范 和调整土地承包经营关系;(3 分)4.草 原 权属的形式有哪些?(1)国 家 所有权。《宪法》第9 条第一款规定:“草原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
有的除外。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3 分)(2)集 体 所有权。《宪法》规定,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草原,属于集体所有。(3 分)(3)全 民 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对于草原的使用权。《草原法》第10 条规定:“国家
所有的草原,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使用。”(2 分)5.简 述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1)鼓 励 晚婚晚育。(2 分)(2)提 倡 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2 分)(3)符 合 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2 分)(4)少 数 民族地区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 委会制定。(2 分)6.我 国 农业税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第五篇:教育政策法规试卷
2012年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2、在对教育机会平等的概念的理解上,所谓过程上的平等是指(学习过程的平等)。
3、《教育法》第八条关于“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确立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正式施行是从(1994年1月1日)开始的。
5、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称为(教育行政法规)。
6、教育法律关系形成的前提是(教育法律规范)。
7、对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教育立法的基本思想以及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进行规定的是(宪法)。
8、学校在实施教育法规定的招生权、颁发学业证书权的过程中,其法律地位是(法律、法规的授权组织)。
9、属于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是(法人)。
10、根据机构性质的不同,我国对学校设立、变更和终止的管理,实行审批制度和(登记注册制度)。
11、在现阶段,我国学校与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之见关系的法律调整,最突出的反映在所有权关系、邻里关系和(合同关系)。
12、我国教师的身份特征是(专业人员)。
13、将中小学教师列入公务员职务的国家是(德、法)。
14、根据《教育法》等的规定,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15、制裁手段表现在教育法律责任上的形式有(剥夺财产)。
16、对教师追究其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17、学生伤害事故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
18、张某担任某市高一数学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张某服务期未满、学校数学老师不足为由不予以批准张某在职学习。张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当地县政府)。
19、在教育行政复议过程中,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并应制作复议决定书。
20、我国独立的行政诉讼制度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
21、《教育法》的渊源是指教育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22、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4、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责任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5、《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结构从(自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27、如果要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8、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9、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30、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31、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教
育教学关系)。
32、(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3、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对未成年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34、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学校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
35、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37、根据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38、根据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是(14周岁以下)。
39、学校应对学生开展全防范教育,是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应对不法伤害。40、各地要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得拖欠(教师工资)。
41、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
4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相同点是(性质相同)。
43、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44、《教育法》在教育法律渊源中属于(基本法律)范畴。
45、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教育行政法规)。
46、《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求(刑事责任)。
47、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
工作人员。
48、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49、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有可能称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是(某市教育局)。
50、《义务教育法》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的法定年龄为(6周岁)。
51、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
52、在聘任制条件下,学校与教师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责任)。
53、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54、(依法治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55、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关系)。
56、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57、《教育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根据自愿、量力的原则,可在本行行政区域内集资办学,勇于实施义务教育的危房改造和修缮,新建校舍,不得挪作他用。
58、又教育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成为(教育法律关系)。
59、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内容。60、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61、某校教师张某在教学过程中违反《教育法》,未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其法律责任主体为(教师张某)。6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有损害事实、损害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和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63、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
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64、辞聘是(学校与教师双双协商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
65、解聘是(学校单方要求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
66、辞职是(教师单方请求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
67、依法治教的法律依据是(教育法律和与教育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
68、《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方向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和终身性原则。
69、学校具有行政主体(法人)和行政相对人三种不同身份。70、任命制下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是(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71、某教育厅工作人员李某到一所学校检查工作,因工作与学校一工作人员王某发生争执,最后动起手来,并将该工作人员打伤,本案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是(教育厅与王某)。
72、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教育活动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伤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的制度称为。(教育法律救济)73、《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扶持各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这条规定体现了教育法的(平等性)基本原则。
二、双选题
1、我国目前教育法律法规关于教育行政部门责权利等方面规定存在的问题是(重实体、轻程序)(重权利、轻责任)
2、根据法作用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和内容的不同,教育法具有两个作用即(规范作用)(社会作用)。
3、我国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实施方式)(制定主体)上的不同。
4、教育法律规范一般具有两个特征即(规范性)(概括性)。
5、从逻辑结构上看,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包括(行为准则)(法律后果)。
6、学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与企业法人的不同表现为(设立目的不同)(经费来源不同)。
7、属于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的是(申诉权)(人身权)。
8、按照我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应包括(身体素质)(教育教学能力)。
9、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主观要件,其中过错包括(故意)(过失)。
10、教育行政诉讼作为诉讼中的法律救济手段,其特点是(诉讼专属)(标的确定)。
11、教育立法的目的在于教育法的实施。教育法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教育法的使用)(教育法的遵守)。
12、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13、《义务教育法》的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教育法)制定本法。
14、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可以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在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15、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来保障”。
17、在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放在突出地位。
18、侮辱、殴打教师造成损害的,(追究民事法律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9、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20、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王某
上课说话,教师令其抄课文5遍)(李某等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21、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受(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22、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于义务教育实施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23、任何单位不得占用学校的校园、场地为(本单位修建办公楼)(本单位修建家属住宅)。
24、小民在学校发生被开水烫伤的伤害事故,学校应当(及时救助小民)(及时告知小民父母)。
25、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自护自救教育)。
26、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尤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给予(劝诫)(制止)。
27、因追查罪犯的需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有权利依法进行检查的机关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三、多项选择
1、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受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权利和义务相一致)(教育法制统一)。
2、教育法的主要渊源有(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以及教育条约和协定)。
3、学校应履行的法定义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遵守国家有
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
目)。
4、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聘任制度)。
5、教育法律责任包括(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6、教育法的特征包括(公定力)(强制力)(多变性)(无统一法典)。
7、教育法律关系就其性质可分为两类(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一般民事法律关系)。
8、教师在《教育法》中所享有的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性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9、学生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一般采用(警告)(记过)(留校察看)。
10、对教师综合考核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
四、判断题
1、当人类社会物质生产资料极大丰富后,绝对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平等就可以实现。(×)
2、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法律是教育政策的基础和灵魂,教育政策是教育法律的特定表现形式。(×)
3、教育法的多变性主要是由于教育执法主体的多元性所致。(×)
4、教育法律规范是教育法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基本内容。(√)
5、教育法规范与教育法在逻辑上是从属关系,教育法是属概念,教育法律规范是种概念。(×)
6、学校作为行政相对人,享有参与制定教育法规或计划、听证、排除违法行政的请求和行政介入等权利。(×)
7、目前我国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方式
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六种,这六种处分方式在所有学校都是适用的。(×)
8、教育法律责任是实施法律制裁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法律制裁则是实施教育法律责任的主要方式。(√)
9、无论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还是学校的教育保护职责,其产生的方式有法定与指定两种。(×)
10、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教育行政机关既具有上诉权,也具有反诉权。(×)
11、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物。(×)
12、教育行政法规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指定。(×)
13、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法律规范内容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组成。(√)
14、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和课本费。(×)
15、学校意外事故不是由违法行为引起,所以不具备法律责任的条件。(√)
16、用学生成绩优劣排队的方法,即可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学生成绩及相关情况提供便利条件,又可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7、采用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后,得取消其学籍。(×)
18、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
19、公共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宪法”。(√)
21、我国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是《义务教育法》。(×)
22、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关系参加者。(√)
23、《教师法》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学历。(×)
24、制定《教师法》是为了纠正教师的错误行为。(×)
25、依法治教的主体即指各级行政机关。(×)
26、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终身的。(×)
27、学校的法人资格,使学校享有民事权利,因而学校和企业一样,可以广泛的参与各种经济活动。(×)
28、教师在教育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始于其获得教师资格,并受聘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任教,止于解聘。(√)
29、国家实行教师资格、植物、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0、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活动设施中活动。(√)
31、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负有监护职责。(×)
32、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成绩,是教师的义务。(×)
33、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接到申诉的十五日内,作出处理。(×)
3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
35、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36、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灵魂。(×)
37、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38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39、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五、简答题
1、简述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答:(1)依法治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2)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3)依法治教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4)依法治教是培养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
2、简述教育法的社会作用。答:(1)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2)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3)保障按教育规律办教育。(4)保障有关各方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5)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3、简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答:(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未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4、简述教育法救济的内涵及其作用。答:(1)内涵: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2)作用:a、保护教育关系主体特别是教师、学生机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合法权益的权利救济作用。B、促进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预防和控制其职务违法侵犯侵权行为。C、标示教育法治,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作用。
5、简要回答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答:(1)概念:教育法律关系,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
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2)构成要素:a、教育法律关系主体。B、教育法律关系客体。C、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6、简要回答教师资格的条件。答:条件有:国籍、思想品德、学历、教育教学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 答:(1)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4)享有申诉权(5)享有人身权。
8、简述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答:(1)有损害事实(2)损害的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9、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哪些权利? 答:(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0、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对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节如何处理?
答:(1)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人员侮辱、殴打教师的,应由其所在单位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2)对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殴打教师,造成轻微伤害的;公然侮辱教师侵犯教师人身权利,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照该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伍佰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的规定,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3)对于侮辱、殴打教师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由人民法院追究民事责任。其中造成人身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费等;造成教师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损害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应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失。(4)对于侮辱、殴打教师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人民法院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简要回答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哪些法律关系?
答:(1)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法律关系一方面基于学校的宗旨和任务,及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必须享有一定的对学生的管理权限。另一方面是基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2)平等关系:首先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再次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公正评价。
12、简述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特征。答:(1)受教育者申诉制度是受《教育法》保护的法定的申诉制度,不同于其他意义的申诉制度(2)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具有特定性的权利救济制度。
13、简述教育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有哪些权利? 答:(1)关系:A、教育领域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体现在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的条件下是统一的。B、也体现在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依存C、还体现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2)权利:A按照章程自主管理B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C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D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E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F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G
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H
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I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4、简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及特点。
答:(1)概念: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2)特点:A、必须有法律明文的规定B、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C、由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所承担D、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
15、简述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及其原因分析。答:(1)学校责任事故,即由于学校过错二造成的事故。(2)学生责任事故,即由于学生本人或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的过错造成的事故。(3)其他相关人员的责任事故,即因与学校或学生个人活动有关的其他个人或组织的过错造成的事故(4)混合型责任事故,即由多方当事人的共同过错而造成的事故(5)实践中也会有一些学生伤害事故是由于不可抗力或意外因素造成的,或者在学校的管理职责范围之外发生的。
16、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试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内涵与特点?并谈谈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那几个方面?
答:
1、内涵: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法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2、特点:必须有法律明文的规定;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由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所承担;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
3、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损害的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
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什么法律关系?试论教师应怎样处理与学生间的关系?
答:
1、(1)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享有一定的对学生管理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评价权;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权;教师对学生的权利进行维护。(2)平等关系:首先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再次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公正评价。
2、教师应这样处理与学生的关系:(1、)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恰当的教育方式。我们强调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观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占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教师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模式,教师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在认知、情绪、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发展,而民主型教师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对学生既严格要求,有尊重他们的人格与才能,经常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并可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3、)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纳入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4)、重视学法指导。
3、联系当前中小学现状,论述如何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 答:
一、我国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现阶段正是我国社会体制的转轨期,人们的思想受到空前冲击,一些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乘虚而入,严重腐蚀着人们健康的思想肌体。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一些校园蔓延着,状况令人担忧,但是我国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对他们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是重大的。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
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二、学校应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
(一)正面教育
1、通过政治理论课直接向学生正面灌输一些思想道德知识,诸如远大理想、勤俭节约等优秀品德。
2、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中小学生。
3、注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二)辅助教育
1、通过演讲、讨论及放电影录像等形式。
2、通过班会团会形式。
3、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
4、通过从校外聘请专家学者,有名望的前辈或社会团体给中小学生做一些专题报告等。
(三)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
四、中小学教师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4、结合教师工作实际,谈谈应当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答:
一、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形式是多方面,而且各种形式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
1、师生间的组织关系和工作关系。
2、师生间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
二、依法治教下正确的师生关系特征有::
1、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享有一定的对学生管理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评价权;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权;教师对学生的权利进行维护。
2、平等关系:首先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再次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公正评价。
三、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途径:
1、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现教的方式的转变(1)主体性教学,转变观念摆正位置(2)进行主体教学,转变自身角色(3)创设教学情境,应在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实现评价多元化
3、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2)给学生充分时间自主学习(3)选择恰当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内容(4)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