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州市领导干部绩擢法试行
温州市领导干部绩擢法试行
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凭实绩选拔任用干部,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温州市考绩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进一步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积极探索“凭实绩擢用干部”的竞争性选拔方式,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敢于攻坚、善于破难的“智勇双全”干部选拔上来,为推动温州科学发展和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凭实绩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以下六条原则: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
(三)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
(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五)民主集中制原则;
(六)依法办事原则。
二、主要方式
凭实绩选拔任用干部要拓宽视野,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当前我市转型发展实际,在做好日常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其他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的同时,可采取“考绩择才”、“赛场
挑才”和“挂牌招才”等方式。
(一)“考绩择才”:以温州市考绩法为依据,根据年度考绩结果,每年从县(市、区)、功能区和市直单位考绩优秀以及被评为考绩“单项工作先进个人”的副县级领导干部中,选拔一定数量的正县级领导干部;每年从被评为“考绩先进单位”的县(市、区)、功能区和市直单位正科级领导干部中,选拔一定数量的副县级领导干部。正县级领导干部的考绩情况,作为向省委推荐省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赛场挑才”:设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中心镇、都市型功能区、市区街道(保留为镇建制的按中心镇考绩)等赛场,以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相关赛场考绩办法为依据,根据年度考绩结果,每年从中心镇、都市型功能区和市区街道等赛场考绩优秀的党(工)委书记中,选拔一定数量的副县级领导干部。
(三)“挂牌招才”:根据市委、市政府推进专项工作的需要,视情推出若干个承担急难险重项目和任务的副县级领导岗位,明确任职资格条件、目标和任务要求,鼓励符合条件的科级领导干部自荐报名,并通过一定的竞争程序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
三、主要程序
(一)“考绩择才”一般经过下列程序:
1、制定方案。每年年初,市委组织部根据温州市考绩
法,拟定当年“考绩择才”工作方案,包括选拔领导干部的数量、选拔规则和工作程序等,报市委常委会审定。
2、发布公告。根据市委常委会审定的方案,起草公告并通过新闻媒体发布。
3、根据考绩结果确定初步人选。次年年初,市委组织部根据市考绩委员会办公室报送的市管党政领导干部考绩结果和被评为“考绩先进单位”的县(市、区)、功能区和市直单位党委(党组)推荐的正科级领导干部考绩优秀人选情况,确定初步人选。
4、组织考察。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程序,从初步人选中确定考察对象,并进行全面考察。
5、讨论决定。根据考绩结果和考察情况,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拟任人选。对任用人员实行一年的试用期,期满进行全面考核,合格的正式任职;不合格的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任前职务层次安排工作。
6、公布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选拔结果。
(二)“赛场挑才”一般经过下列程序:
1、制定方案。市委组织部根据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中心镇、都市型功能区和市区的街道等考绩办法,拟定相应的“赛场挑才”工作方案,包括选拔领导干部的数量、选拔规则和工作程序等,报市委常委会审定。
2、发布公告。根据市委常委会审定的方案,起草公告并
通过新闻媒体发布。
3、根据考绩结果确定初步人选。次年年初,市委组织部根据市考绩委员会办公室报送的中心镇、都市型功能区和市区的街道党(工)委书记考绩结果,确定初步人选。
4、组织考察。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程序,从初步人选中确定考察对象,并进行全面考察。
5、讨论决定。根据考绩结果和考察情况,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拟任人选。对任用人员实行一年的试用期,期满进行全面考核,合格的正式任职;不合格的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任前职务层次安排工作。
6、公布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选拔结果。
(三)“挂牌招才”一般经过下列程序:
1、制定方案。市委组织部根据全市重点工作需要,拟定相应的“挂牌招才”工作方案,包括选拔岗位、选拔规则和工作程序等,报市委常委会审定。
2、发布公告。根据市委常委会审定的方案,起草公告并通过新闻媒体发布。
3、自荐报名。采取公开自荐的方式进行报名。报名者围绕目标岗位职责,对“挂牌”岗位的任期工作目标任务提出工作方案并作出书面承诺。
4、审查遴选。市委组织部根据目标岗位要求对报名者的任职资格和方案承诺书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审查遴选。
5、现场答辩。根据审查遴选结果按目标职位以一定的比例确定人选,组织现场答辩。现场答辩评委由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必要时可吸收“两代表一委员”及群众代表参与。现场答辩注重了解报名者的领导能力素质、个性特征,重点考察报名者所作出的方案及承诺目标实际可行性和科学性。
6、组织考察。由市委组织部根据报名者综合素质、书面承诺遴选结果和现场答辩情况,按一定比例确定考察对象,并进行全面考察。
7、聘任试岗。根据考察情况,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试岗人选,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公示,公示后未发现影响任用问题的办理任职手续。任职实行聘任制,按目标岗位工作要求确定聘期(一般为1年),聘任期间政治生活待遇按试用期标准执行。
8、目标考绩。试岗人选聘任期满后,组织人员围绕目标岗位要求及其承诺进行考绩,对是否胜任选拔职位作出评价。
9、正式任职。根据考绩情况和试岗期间表现,能全面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并得到群众公认的,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后,办理正式任职手续,不再实行试用期。不胜任或不适合所聘任岗位的,解去聘任职务,回原单位按聘任前职务层次安排工作。
10、公布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选拔结果。
四、组织实施及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凭实绩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建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二)精心组织。市委组织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于事简便、于法周全”原则,制定详细周全的工作方案。各有关单位要积极参与,密切协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把握导向。必须严格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程序进行,既突出看个人实绩表现,又注重考察干部品德表现;既要大胆使用优秀干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但又不降格以求。
(四)做好结合。注重与其他类型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以及干部日常调配工作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凭实绩选拔任用干部工作。
(五)市县联动。各县(市、区)要按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措施,通过市县联动形成凭实绩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温州市审计局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温州市审计局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函
各县(市、区)审计局、市局各处室:
根据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关于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为主题开好2011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组通字[2011]34号)要求和市纪委、市委组织部有关通知精神,我局拟于2011年12月初召开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为开好本次民主生活会,特致函广泛征求我局领导班子及领导班子成员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方面,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方面,在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形势下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请于11月30日前将征求意见表反馈至温州市审计局政工处。
联系人:徐健联系电话:88967721传真:88967733 附件:温州市审计局征求意见和建议表
温州市审计局
2011年11月21日
温州市审计局征求意见和建议表
单位(盖章):
第三篇:温州市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试行)
温州市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森林资源流转行为,保障林权所有者与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森林资源流转,是指原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将其可以依法流转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林地的使用权和碳排放权,依法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本办法可依法流转的森林资源不包括森林内的野生动物、矿藏物和埋藏物。
森林资源收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将可以依法流转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和林地的使用权,非竞争性地进行收购,并依法出让的森林资源流转行为。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森林资源资产的占用,将该森林资源资产作为债权担保的行为,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森林资源资产折价或者以流转、拍卖抵押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前款规定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森林资源资产为抵押物。
第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取得林权证书的森林资源流转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依法征收、征用或者占用林地致使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发生转移的;改变林地用途,进行非林业建设的林地使用权流转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森林资源的流转应当遵循依法、自愿、公开、平等、有偿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切实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森林资源流转活动的监督管理。农业、国土、规划、国资委、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协助做好有关管理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成立县级林权管理中心和县级森林资源收储机构,前者具体办理林权确认、林权变更登记、林权抵押贷款登记备案和森林资源流转招标拍卖挂牌审查及合同备案,做好林权流转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等工作;后者对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与反担保业务,化解银行金融风险,以及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开展森林资源收储业务。
第六条 森林资源流转,可以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等方式进行。
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流转,都不得改变林地用途。第七条
森林资源流转后,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以及古树名木的保护义务和责任同时转移。
第二章 流转管理
第八条 下列森林资源不得流转:
(一)山林权属不清或者有争议的;
(二)未依法办理林权证的;
(三)被司法机关查封、冻结或者已经抵押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流转的。
森林资源流转,当事人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森林资源流转书面合同由市林业局与市工商局统一制订,包括下列内容:
(一)转让人和受让人的名称(姓名)、住所、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
(二)流转的森林资源的林地类型、坐落位臵、面积及四至界线及示意图、林种、树种、林龄、蓄积量(株数)等内容;
(三)流转价款和支付方式;
(四)流转期限及起止时间;
(五)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六)合同期满时森林资源存量、地上附着物及相关设 施的处臵方式;
(七)违约责任;
(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第九条 森林资源的流转期限最高不得超过70年。第十条 受让人再行流转森林资源的,应当征得所有权人同意,并不得超过合同的剩余期限。
流转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一条 森林资源流转受让方不受森林资源所在村的村集体成员身份限制。
第十二条 森林资源流转可以采取协议或者招拍挂方式进行。
国有森林资源的流转,应当依法采用招拍挂的方式,并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公开进行。
第十三条 协议流转森林资源的程序:
(一)协议流转双方对所需流转的森林资源进行协商、议价;
(二)根据双方约定决定是否对流转的森林资源进行评估;
(三)协议流转的森林资源须报权属所有人同意,并进行公示;
(四)协议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
(五)协议流转双方到森林资源所在地的县级林权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流转登记
第十四条 国有森林资源的流转,应当做好可行性研究并提出实施方案,报县、市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意。
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拟流转的林地类型、坐落位臵、面积、四至界线地形图、林种、树种、林龄、蓄积量(株数),以及受让人的资质情况等。
第十五条 国有森林、林木等流转收益应当实行专项管理,用于职工安臵和清偿债务。
第十六条 单位或者个人流转森林资源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经济组织的森林资源,由林权所有人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省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出具同意意见书;
(二)股份制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民营经济组织的森林资源,必须附有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的书面决议;
(三)集体所有、并由其统一管理的森林资源,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的书面决议;
(四)承包经营或者受托经营的森林资源,应出具发包方或者委托方的同意意见书;
(五)属共有森林资源的,应当事先征得其他共有人的书面同意,并出具同意意见书。
第十七条 集体所有、并由其统一管理的森林资源需要流转的,应当提前30天在本村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并经过乡镇政府批准后,按规定程序办理流转手续。
第十八条 县级林权管理机构应建立林权统计报表制度,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林权现状及变更的统计资料。
第三章 流转登记
第十九条 流转双方在签订流转合同后,流转双方应持以下文件资料向当地县级林权管理机构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一)流转登记申请书;
(二)流转双方当事人的身份证明或者法人资格证明,委托他人代为办理流转登记手续的,还应当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和受委托人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必须记明委托事项、权限和时限;
(三)流转合同;
(四)《林权证》及第十六条规定的有关书面证明文件;
(五)关于拟流转的森林资源的相关资料,包括:林地类型、坐落位臵、四至界址示意图、面积、林种、树种、林龄、蓄积量(株数)等;
(六)国有森林资源进行流转的,必须提供评估报告;
(七)县级林权管理机构认为应提交的其他文件。第二十条 县级林权管理机构应当于受理登记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对符合登记条件的,办理完成登记手续;对不符合流转登记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登记。
县级林权管理机构进行变更登记手续应包括:在转让方持有的原林权证上“注记”栏内载明流转变更情况和流转期限,并向受让方核发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新的林权证有效期限为流转期限,并在“注记”栏内载明转让方的流转信息。
第二十一条 下列森林资源流转,当事人应当向登记机关提出登记申请,进行变更登记。
(一)国有森林、林木所有权流转的;
(二)国有林地使用权流转的;
(三)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的;
(四)单位和个人所有的森林、林木所有权以及林地使用权流转的。
第二十二条 下列森林资源流转无需进行变更登记,但是当事人应当将流转合同报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一)国有森林、林木使用权流转的;
(二)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 包、出租流转的;
(三)单位和个人所有的森林、林木使用权流转的;
(四)除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以外的其他森林资源权利流转的。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流转的森林资源,未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的,流转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及时向县级林权管理机构提出变更登记申请,符合条件的,应当补办权属变更登记。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流转的森林资源,流转双方当事人一方未在约定期限进行补办变更登记的,流转一方提交规定的材料后,可单方面向县级林权管理机构提出变更登记申请,由县级林权管理机构向流转另一方提出书面征询意见,流转另一方未能在约定期限提出异议的,县级林权管理机构应准予申请人进行变更登记。
第四章 收储管理
第二十五条 森林资源收储的范围包括:
(一)实施城市规划,需收购的森林、林木或林地;
(二)因重点工程建设需征用的林地,有关单位委托为工程建设项目征用林地;
(三)受林产品企业委托,为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收购森林、林木;
(四)林权抵押人无力偿还贷款,其提供担保(或反担保)的森林、林木或林地;
(五)其他林权所有人或者使用人要求收储的森林、林木或林地。
第二十六条 森林资源收储的一般程序:
(一)申请收购。林权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持有关文件资料向县级森林资源收储机构申请收购。
(二)林权核实。县级森林资源收储机构对申请人提供的《林权证》进行合法性审查。
(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县级森林资源收储机构委托有资质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对拟收购的森林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评估。
(四)签订合同。县级森林资源收储机构与原林权所有人签订林权转让协议。
(五)林权变更登记。县级森林资源收储机构和原林权所有人根据林权转让协议,共同向县级林权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林权变更登记手续。
(六)林权交付。根据林权转让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原林权所有人向县级森林资源收储机构交付被收购的森林资源。
第二十七条 林权所有人申请森林资源收储必须提供下列资料:
(一)森林资源收储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或者法人资格证明;
(三)《林权证》及第十六条规定的有关书面证明文件;
(四)县级森林资源收储机构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第二十八条 县级森林资源收储机构对储备的森林资源,在转让前,应当加强管护,可以进行采伐利用。
第二十九条 森林资源储备资金运作实行收支两条线,受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第三十条 县级森林资源收储机构的资本金由当地财政拨款解决,所需资金不足部分,由森林资源收储机构向银行融资。
第三十一条 第十三条 县级森林资源收储机构的工作经费由区财政核实拨付。
第五章 抵押管理
第三十二条 下列森林资源资产不得抵押:
(一)山林权属不清或者存在争议的;
(二)未依法办理林权证的;
(三)属于国防林、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和自然保护区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
(四)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
第三十三条 办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应当遵循以下程 序:
(一)抵押事项的申请与受理;
(二)抵押物的审核、权属认定;
(三)抵押物价值评估及评估项目的核准或者备案;
(四)签订抵押合同;
(五)办理抵押登记;
(六)核发《他项权证》。
第三十四条 订立抵押合同时,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在合同中不得约定在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物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转移为债权人所有。
第三十五条 抵押物抵押的期限,由抵押双方协商确定。属于承包、租赁、受让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的,最长不得超过上述合同约定的剩余年限;属于受托经营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的,最长不得超过委托合同约定的剩余年限。
第六章 抵押登记
第三十六条 以森林资源资产抵押,应当依法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物权自登记之日起生效。未经依法登记的,不具有法律效力。
第三十七条 县级林权管理机构为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的登记部门,负责拟抵押《林权证》的合法性审核,办理抵押《林权证》的注记和《他项权证》,并对抵押物进行档案管 理登记。
第三十八条 抵押人和抵押权人签订抵押合同后,抵押人应持以下文件资料向当地县级林权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抵押登记。
(一)抵押登记申请书;
(二)抵押当事人的身份证明或者抵押人法人资格证明;
(三)抵押合同;
(四)《林权证》及第十六条规定的有关书面证明文件;
(五)关于抵押物的相关资料,包括:林地类型、坐落位臵、四至界址示意图、面积、林种、树种、林龄、蓄积量(株数)等;
(六)关于抵押物的评估报告或者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协议价格确认书、核准或者备案文件;
(七)登记部门认为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三十九条 县级林权管理机构在受理登记申请后,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等规定对拟抵押物进行审核。
第四十条 县级林权管理机构应当于受理登记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对符合登记条件的,办理完成登记手续;对不符合抵押登记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登记并退回申请材料。
抵押物登记手续应包括:在该抵押物的《林权证》的“注 记”栏内载明抵押登记的主要内容,发给抵押权人《他项权证》,并在抵押合同上签注《他项权证》编号、日期,经办人签字、加盖公章,填写《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簿》。
第四十一条 变更被担保债权种类、数额、期限或者抵押担保范围的,抵押人持抵押合同、变更协议、《林权证》、《他项权证》和其他证明文件,向县级林权管理机构申请变更登记。县级林权管理机构受理后15个工作日内审查核实并对无异议的办理完成变更登记。
第四十二条 抵押合同期满或者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协商同意提前解除抵押合同的,抵押人应持抵押合同、抵押权人出具的抵押物注销证明或者解除合同协议、《林权证》及《他项权证》向县级林权管理机构办理抵押注销登记。
第四十三条 已依法办理登记的抵押物在抵押期限内不得重复申请办理抵押登记。如抵押申请人故意隐瞒抵押物已抵押登记的事实,提供虚假材料骗取登记部门重复登记的,该登记无效,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抵押申请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章 抵押物管理和处置
第四十四条 抵押人在抵押期内有权利和义务确保抵押物的安全。如发生森林火灾、盗伐及病虫害等情况,应及时报告抵押权人和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并配合有关部门做 好善后工作。
第四十五条 抵押期内,抵押人对抵押物提出采伐或者权属变更申请的,必须同时提供由抵押权人出具的同意意见书,否则,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不予办理。
第四十六条 抵押人以已出租的森林资源资产进行抵押的,在办理抵押前应当征得承租人书面同意。
第四十七条 债务人在合同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债务未受清偿时,抵押权人有权依法取得抵押物的处臵权,依法通过市场流转、拍卖、采伐等方式对抵押物进行处臵。
(一)抵押权人要求以采伐方式处臵抵押物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向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二)抵押物以市场流转、拍卖方式处臵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处臵。
第八章 森林资源评估
第四十八条 国有的森林资源流转或者抵押前,必须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属非国有森林资源的可由转让方或者抵押方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是否进行评估。村集体所有的森林资源的评估,须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履行程序。
第四十九条 从事国有森林资源评估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应具有财政部门颁发的资产评估资格,经省级林业主管 部门认定具备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资质,方可开展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
上述评估机构组成人员中必须配备2名以上(含2名)经国家林业局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共同评审认定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
第五十条 非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按照抵押贷款的有关规定,凡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银行抵押贷款项目,应委托财政部门颁发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评估;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银行抵押贷款项目,也可委托林业部门管理的具有丙级以上(含丙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勘查设计)、林业科研教学等单位提供评估咨询服务,出具评估咨询报告。
第五十一条 评估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技术规程和办法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或者评估咨询报告。
第五十二条 自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基准日起满1年再进行流转的,应当重新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第五十三条 国有森林资源需要流转的,应当以资产评估价值为基准。
资产评估机构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从事评估业务应当遵守保密原则,保持独立性。与评估当事人或者相关经济事项有利害关系的,不得参与该项评估业务。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或者弄虚作假,进行林权证变更登记的,由登记机关撤销林权证变更登记。
第五十五条 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机构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其评估行为无效;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办理森林资源流转变更登记过程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对不具备林权变更条件进行变更登记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 各县(市、区)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由温州市林业局负责解释。本办法自2009年 月 日起试行。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
第五十九条
第四篇:温州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印发温州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温教职〔2004〕18号)
各县(市、区)教育局,各有关学校、培训机构:
现将《温州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在执行中有何情况和问题,请及时与我局职教处联系。
二○○四年二月二十九日
温州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总 则
一、为了规范民办教育培训工作行为,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二、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从事教育培训的机构,适用本办法。
三、设置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应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应遵循教育规律,满足社会的多种教育需求,努力办出特色。
设 置
四、申请举办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单位(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申请举办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在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申请办学。
五、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行政主要负责人(校长、主任)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年以上的教龄或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3年以上;具有与所办教育机构的培训类型相应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职务和教育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其年龄不超过70周岁。
六、培训机构的行政主要负责人和担任总务、会计、人事职务人员之间实行亲属回避。
七、要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所聘的教师必须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强,与所设的专业的层次、规格相适应,一般应具备国家规定的任教资格。
八、有稳定的办学资金来源。市本级和鹿城区须具有正当的办学启动经费10万元以上,其他县(市、区)在5万元以上。非当地户籍人员申请办学的须办理暂住户口,并要有相应的资产作为担保。
九、具备与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相应的稳定、集中、符合标准的校舍,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凡租借的校舍,租期在两年以上。主要教育设备一般都应具备。不适合教学活动的房屋不能作教学用房使用。
十、有比较完善的办学章程。办学章程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名称、地址;
2.办学宗旨;
3.办学规模、层次;
4.学科门类的设置;
5.教育形式、内容;
6.内部管理体制;
7.经费来源,财产和财务制度;
8.举办者与培训机构间的权利、义务;
9.章程修改程序;
10.其他必须由章程规定的事项。
十一、拟办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名称表述要确切。使用名称要规范,并使用全称。温州市教育局审批成立的培训机构必须冠以“温州市”字样,县(市、区)审批的,须冠
以“××县(市区)”字样,不得使用有关所禁止的标志名称。办学规模在6个班级以上的教育机构,可命名为“培训学校”、“培训中心”;未具备一定规模的培训机构可给予筹办期,筹办期不超过3年。
审 批
十二、举办者申请筹设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1.筹设情况报告;
2.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章程;
3.拟任董事会、理事会成员名单及资格证件;单位申办的应提交该单位的法人资格的原件及复印件;拟定法定代表人的个人资料;个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拟聘机构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资格证件:个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学历证书、技术职务等级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个人履历表;
5.办学场地证明:产权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租赁协议原件及复印件;场地示意图及消防合格证明;
6.开办资金及经费来源证明文件,办学所需的教学仪器、设备清单;
7.拟开设专业、课程设置的办学方案。
十三、申报筹设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属县(市、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市级社会组织申报筹设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审批机关对申报筹设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给予认真审核,并实地考查办学场所,自申请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给予是否同意的答复,批准同意设立的颁发《办学许可证》;同意筹设的发给筹设批准书。
十四、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取得办学许可证,并依照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及时办理有关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后方可向社会招生。
年 检
十五、审批机关负责对持有办学许可证和筹设批准书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实行年检制度。年检的主要内容是:执行法律和有关政策、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财务管理等情况。
十六、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参加一年一度的年检。参加年检时须提交《年检报告书》,报告内容必须包括一年来的办学情况(毕、结业人次以办理证书为准);下一年招生计划;专职负责人、专兼职教师,现有教学场地等变动情况,财产及财务收支情况
等。报告须经法定代表负责人本人签署意见。
十七、年检结果分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年检合格的培训机构,准予继续办学;年检基本合格的限期整改;年检不合格的予以停止办学,并收回办学许可证。未按要求参加年检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视同停办处理。
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培训工作应当受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办学具有特色或有突出贡献的应当给予支持与鼓励。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当年年检定为不合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严重违反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违反教育法规,造成严重影响的;
2.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3.伪造、变造和擅自转让办学许可证的;
4.擅自改变教育机构名称、层次、类别和举办者的;
5.一内未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
6.违规刊登招生广告,采用瞒上欺下、弄虚作假等非法手段招揽生源的;
7.严重损害教职工、学生合法权益的;
8.其他按有关规定,登记手续、材料组织严重不完备的。
十八、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如需修改章程,变更名称、性质、层次、类别、校址,更换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改变隶属关系等,应按审批程序报审批机关批准。
附 则
十九、本办法由温州市教育局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民办教育 培训机构 管理 办法 通知
抄送:省教育厅,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市民政局,市人事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温州市教育局办公室2004年3月5日印发
2008年01月23日
第五篇:【每日一法】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范文)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法帮网
【每日一法】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
中共中央办公厅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
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遵照执行。
通知指出,《规定》按照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对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规范了工作程序,建立了工作责任制,是做好新时期干部工作的重要遵循。《规定》的颁布实施,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内容,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要正确把握政策界限,注意保护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要加强督促检查,对贯彻落实《规定》不力的,严肃追究责任。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全文如下。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形成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干部能下问题。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坚持依法依规、积极稳妥,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促使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地方县级以上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
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参照本规定执行。
本规定主要规范对有关领导干部的组织调整。涉及违纪违法行为的,按照党的纪律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四条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既要严格执行干部到龄免职(退休)、任期届满离任等制度规定,又要加大问责追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等的工作力度。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法帮网
第五条 严格执行干部退休制度,干部达到任职年龄界限或者退休年龄界限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理免职(退休)手续。确因工作需要而延迟免职(退休)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研究提出意见,报上一级党组织同意。
第六条 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任期年限、届数和最高任职年限,一般不得延长。加强任期内考核和管理,经考核认定不适宜继续任职的,应当中止任期、免去现职,不得以任期未满为由继续留任。干部任期内免职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理。
第七条 加大领导干部问责力度。除《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第五条所列情形外,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当对有关领导干部实行问责:
(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不力,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到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者分管领域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的;
(二)法治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不按法定程序决策,或者依法应当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三)抓作风建设不力,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者分管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比较突出的;
(四)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任人唯亲、营私舞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或者分管领域用人上不正之风比较突出的;
(五)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身边工作人员教育管理不严、约束不力,甚至默许其利用自身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发生上述情形的,对有关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方式包括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问责程序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执行。
第八条 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应当进行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主要指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与所任职务要求不符,不宜在现岗位继续任职。
干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经组织提醒、教育或者函询、诫勉没有改正,被认定为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必须及时予以调整:
(一)不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
(二)理想信念动摇,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不坚定,关键时刻经不住考验的;
(三)违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独断专行或者软弱涣散,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党组织作出的决定,在领导班子中闹无原则纠纷的;
(四)组织观念淡薄,不执行重要情况请示报告制度,或者个人有关事项不如实填报甚至隐瞒不报的;2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法帮网
(五)违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的;
(六)不敢担当、不负责任,为官不为、庸懒散拖,干部群众意见较大的;
(七)不能有效履行职责、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单位工作或者分管工作处于落后状态,或者出现较大失误的;
(八)品行不端,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
(九)配偶已移居国(境)外,或者没有配偶但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不适宜担任其所任职务的;
(十)其他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情形。
第九条 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考察核实。综合分析考核、平时考核、任职考察、巡视、审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民主评议、信访举报核实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考察核实,作出客观公正评价和准确认定。要注重听取群众反映、了解群众口碑,特别是听取工作对象、服务对象等相关人员的意见。
(二)提出调整建议。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根据考察核实结果,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提出调整建议。调整建议包括调整原因、调整方式等内容。提出调整建议前,应当与干部本人谈话,说明调整理由,听取其陈述意见。
(三)组织决定。党委(党组)召开会议集体研究,作出调整决定。作出决定前,应当听取有关方面意见。
(四)谈话。党委(党组)负责同志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与调整对象进行谈话,宣布组织决定,认真细致做好思想工作。
(五)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任免程序。对选举和依法任免的干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
干部本人对调整决定不服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或者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提出申诉。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调整决定的执行。从干部调整岗位的次月起,调整其级别和工资待遇。
第十条 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应当根据其一贯表现和工作需要,区分不同情形,采取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降职等方式予以调整。对非个人原因不能胜任现职岗位的,应当予以妥善安排。
第十一条 因不适宜担任现职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的,一年内不得提拔;降职的,两年内不得提拔。影响期满后,对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因工作需要且经考察符合任职条件的,可以提拔任职。
第十二条 干部因健康原因,无法正常履行工作职责一年以上的,应当对其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恢复健康后,参照原任职务层次作出安排。
第十三条 干部因违纪违法应当免职的,按照规定程序及时予以免职。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法帮网
第十四条 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中,严明工作纪律,不得搞好人主义,不得避重就轻、以纪律处分规避组织调整或者以组织调整代替纪律处分,不得借机打击报复。
第十五条 建立健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责任制,党委(党组)承担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组织(人事)部门承担具体工作责任。把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内容,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加强对干部的日常了解,定期分析研判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情况,对应当调整的干部及时作出调整。对调整下来的干部,给予关心帮助,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管理。正确把握政策界限,注意保护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宽容改革探索中的失误。
第十六条 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加强对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的督促检查,了解掌握相关工作情况。对工作不力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严格追究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七条 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可以依据本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十八条 本规定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2015年7月19日起施行。
本文来源:法帮网(fa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