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河北中考理综试题解析
2014年河北中考理综试题解析
理综
化学加大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
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初三化学组备课组长李莉
2014年河北省中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依据了《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坚持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以初中化学核心内容为重点,突出方法和能力,注重三维目标的综合考查。下面是试卷的最突出特点:
1、整套试卷化学部分涉及的图示、表格有24个,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置了图形和图表来提供信息,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鉴别、气体除杂、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物质分类的掌握,尤其是推断题和计算题对图表的运用更加淋漓尽致,其中推断题的信息以前是叙述性的文字,而今年则是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特别新颖;表格型计算题则是继2004年之后第二次在中考题中出现,单从31题和36题看与去年相比难度加大,因为分析图表,提取正确信息是做对题目的前提和保障。
2、加大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实验题继承了探究性、开放性的特点,又呈现多样性,考查的范围广。其中涉及氢氧化钠碳酸钠的鉴别、洗气瓶中气体除杂的试剂选择、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用红磷探究质量守恒、电解水、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鉴别、蒸发、燃烧条件、溶液等,都以实验为载体,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方法选择、对比实验等科学实验方法,意在加强实验教学,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题型有变化,难度在降低
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理综组备课组长孙树红
2014年中考理综(物理部分)紧扣《物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物理学科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为出发点,既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也突出对物理学科素养的考查,达到区分学生的水平和正确引导教学的作用。整套试题无论是题型还是知识点的覆盖都和2013年中考试题保持基本一致的同时又不乏有所创新,具体有:
一、题型上有变化
1.20题到22题是新变化的多选题,每题选全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20题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焦距的变化引起成像特点的变化,21题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注重实验探究过程的考查和基本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考查。22题是电学综合题目,考查学生对动态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变化规律的判断能力,题目偏难。但比往年的实物图的辨析学生应该感觉相对容易一些。对于多选题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答题技巧和物理思维方法才能少失分。
2.实验32题是2014年试题中的一创新点,改变了以往的课本插图实验考查,改成了贴近生活实际的高速限速原因及不同车型限速不同和初中物理的动能实验的考查,难度不大,考生见后并不陌生。这是一道立意很新、落点较低的试题。
二、总体难度在降低
通过33题是等压强法测液体密度实验题,拓展部分又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浮沉条件知识的理解,34题是欧姆定律探究实验的全面考查。从而提示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课,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的物理知识是做题中学到的物理知识所不能替代的。37题是一道以人做俯卧撑为背景,考查杠杆、压强、功等基本知识点的一道力学综合计算题。38题仍然是电学综合计算,考查电路分析、U-R图像的分析、灯泡安全问题,问题设置难易适中,有梯度,去掉了方程及方程组的计算,内容综合、形式灵活,突出了物理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注重物理科学素养的考查。
希望即将走入初三的同学们在学习物理时要更加灵活,要更加注重物理知识的可操作性以及物理实验的细节及原理的理解。不要只为了会做题才去学习物理,更不要只在做题中去学习物理。
第二篇:2014年河北中考试题解析——文综
2014年河北中考试题解析——文综
2014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坚持正面教育功能和积极价值导向,关注国家发展的关切,展现社会进步的成果,与时代脉搏保持同频共振。试题在遵循学科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选取对初中学生成长有意义的生活,提出对初中学生品德发展有价值的问题,较全面地体现了学科考试的要求和各项功能。
一、传递主流价值,彰显学科的德育功能
思想品德学科试题要有“品德”的底蕴。试题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为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贴近初中学生学习认知实际的生活话题之中,并通过灵活巧妙的问题呈现出来,以具体可感的方式向考生传递着正能量,使整个试卷显示出浓郁的“品德”气质。
这种“品德”气质,首先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贯穿试题始终,渗透到情景、问题和答案之中。既有国家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中新进展的展示,如第4、5、7、22、26、30题;又有从不同视角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的诠释,如第2、24、25、26题;还有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个人良好品质的浸润,如第1、3、8、24题。其次是试题注重反映社会进步对公民文明素质的塑造和要求。如第3、24(2)、26(探究
二、探究三)体现的公德意识,引导考生认识公德意识的重要价值;第6、8、24(2)、25(4)、26(探究四)题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引导考生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第2、4、25(3)、26(探究三)题体现的权利观念,引导考生敬畏权利;第25题所体现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考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试题丰富的“品德”底蕴,有效地落实了帮助学生做负责任公民的课程理念,能够激发考生道德情感,升华道德认知,增强道德能力,彰显了思想品德学科试题的教育功能。
二、触摸时代生活,突出学科的生活逻辑
思想品德学科试题要有生活的根基。今年的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一个个题目,就是一个个生活事件、生活现象、生活场景的再现,每个试题都有生活的依托,生活的真实。首先,采用生活化题标,突出生活化色彩。
将卷Ⅱ中“简要回答”“分析说明”“探索实践”这三个题型,分别标示为“大众话题评说”“生活热点分析”“社会现象探究”,使题型标识更为清新、活泼、明确,有利于考生理解题型的内涵,获取答题提示。这既是试题在生活化道路上向前迈进的外在标志,更意味着在生活化理念的引领下,传统题型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淡化,试题与生活的关联更为密切,课程的生活逻辑更加突显。
其次,建构生活化情境,提供生活化资源。
试题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和认知实际,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选取真实可信的事例、事件、现象,将之转化成生动直观、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情景。如,第2题杭州图书馆向乞讨和拾荒者开放,第3题跳广场舞大妈遭遇泼粪事件,第6题餐桌上放置节约粮食的宣传牌,第8题保定学院毕业生支教群体的事迹,第24题“网络大V”受到法律惩罚,第26题京津冀地区的呼吸保卫战,26题出境游客的不雅行为等,均是真实的生活,具有生活的真实。试题情景的生活化建构,为试题提供了丰厚的生活资源,又为生活化问题的设计奠定的基础。再次,创设生活化问题,揭示生活化意义。
试题围绕生活事件、社会现象、生活热点、大众话题,着眼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分析、评价,在学科内容与生活情景的结合处、联系点设置问题,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融合,体现了问题的生活化设计。如,第2题“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第3题“下列所示道理,有助于缓解大妈们委屈的是”,第 5题“据你对国情的了解推断,促进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因素是”,第7题“小海是想说明”,第24(2)“简评‘网络大V’的行为”,第25(3)“谈谈《环境保护法》的这一规定为何会使霾忧心忡忡”,等等。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落实了知识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使知识的魅力因融于生活而展现,让知识的价值因运用于生活而凸显。这样的设计,要求考生要有生活体验,有对生活的观察,有对生活的认识,有利于引导教学摒弃过于重视学科逻辑的做法,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坚持能力立意,蕴涵学科的思维品质
思想品德课学科试题要有“思想”的灵韵。有“思想”,即要求考生在正确立场、态度和价值观支持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认识。有“思想”既是对思想品德是一门德育课程的诠释,又是对思想品德是一门注重思维品质课程的强调。
2014年试题之所以将思维品质作为创设问题的基点,意在通过考生自己的理性思考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从而实现考查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关注思维过程展现,考查分析说明能力。试题重视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通过设置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让考生去分析说明,引发考生有序思考,完整展现思维过程。如第24题(1),让考生简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与“法律惩罚”之间的联系,考生先要认识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然后需进一步说明在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下,可能会造成社会危害而触犯法律,最后得出触犯法律必须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受到受法律处罚。要将这种联系阐释清楚,既要有正确的法治观念,又要会运用基本的法律知识将前后的逻辑关系表达清楚,要求思维清晰,思维过程完整。第二,强调思维方式转换,考查评价应用能力。设置多个对事物进行评价的问题,加强对考生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观察生活、分析问题、认识事物能力的考查,其着眼点是正确思维方式、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第2、3、5、7、9题,非选择题第24(2)、25(4)、26(探究二)都体现了对正确思维方法的要求。考生要答好这些问题,首先要基于情景,提取有效信息,进而进行正确判断,最后得出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要求考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体现了考生的自我建构,在自我建构中增强道德学习和道德实践能力。
第三,突出思维灵活多样,考查归纳概括能力。今年试题的设问方式更为灵活多样。4个非选择题共有13个问题,涉及到了简释、简评、推论、推断、归纳、概括、评价、谈感悟、找依据、说理由、析原因等11个关键词,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归纳、概括能力。如第26题的探究一,考生首先要具体社会现象进行提炼,依照“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向实现思维转换,进而推断、概括生成正确结论;探究二,要求考生对两组社会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正确的分析、归纳,方能概括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第四,重视思维升华深化,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试题不但重视考查考生的思维方法、过程,更注重考生思维的升华,引领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不断反思、内化并提升。如第30题(2),这种“现象”隐含在材料二中,要生成后面的结论,就要结合材料中的语境和所学进行推论,既要考虑外在的条件———全球化的趋势,又要考虑内在的条件———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还要考虑技术条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重在考查考生思维的跳跃性和连续性。问题(3)要求考生既要回到材料中去,沿着材料所提供的方向继续思考,又要掌握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两者结合方能得出正确推论,体现了对考生依据材料,做出合理推断的思维品质的考查。问题(4)则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过程与思维方式的深度考查。这样的设计,浸润着多样学科能力,涵养着多种学科素质,充分体现了对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对考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使试题变得典雅、厚重。
2014年河北省思想品德试题无论是内容的总体建构,还是立意的整体构思,均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力求在话题确定、材料选择、问题设计、答案设置、呈现形式等各个环节多侧面地注解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以期通过考题诠释教学、引导教学、促进教学。
文综(历史)
突出能力考查 彰显历史素养
河北省2014年中考历史试题,既重视基础知识,更突出能力考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历史素养的平台。
一、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命题,正本清源
试题命制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河北省2014年初中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为依据,不倾向某一版本的教材。全卷15个历史试题,涉及21个学习主题,77个考点,覆盖面广,各部分考查内容均衡。试题从考试形式、试卷结构、试题题型和难度等方面严格落实说明的具体要求,强化我省初中历史教学及中考备考的课标意识和说明意识,摒弃“唯教材论”“题海战术”的不良教学方法与过程。
二、注重基础知识考查,更突出学科能力考查
试题涉及的考点主要有: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新中国的外交、工业革命、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对“文革”的反思、改革开放、凡尔登战役、诺曼底登陆、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败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启蒙思想等,体现了课标、说明要求掌握的主干知识,突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从根本上扭转了开卷考试下历史教学忽视基础知识、忽视培养学科能力、更忽视历史素养逐渐形成的现象。
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而历史学习能力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两者缺一不可。今年的试题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更突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进一步增强。
1.考查依据史料解释、理解、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13题,选取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作为材料,考查依据史料解释历史的能力。该题通过民国政府颁布的饬令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依据史料提供的信息,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解释历史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与方法。
16题,以19世纪某位历史学家的记述创设情境,考查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炼出“廉价棉织品”“
18、19世纪”“贫苦阶层”“享受服装的乐趣”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由于工业革命使用动力机器,棉纺织工厂的涌现致使产量激增,使得棉织品能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17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对材料中的“1917年”“国际三八妇女节”“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等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推断出当时俄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和平、发展经济。
28题,概括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重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选取清朝末年财政赤字的相关数据,材料二选取国民政府经济走向崩溃的相关材料。第一问要求通过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概括出清朝末年财政收支的主要特征。第二问依据国民政府经济走向崩溃的相关材料,分析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通过综合归纳得出清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主要相同原因是经济崩溃,为解答第三问“概括上述经济状况对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造成的共同影响”做好铺垫。三个问题紧紧围绕“经济问题”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为学生展示依据史料,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历史思维的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考查从历史发展进程中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位及作用的能力
12题,考查对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李鸿章的活动评价。选取历史学家陈旭麓对李鸿章的评价设置情境,从李鸿章的活动,如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创办轮船招商局、设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等,认识李鸿章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题,对“文革”的直接考查在我省中考是首次。本题选取权威研究著作《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有关“文革”的教训创设情境,考查“左”的错误特别是“文革”对我国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进一步明确要避免“文革”历史悲剧在我国重演,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道理。
21题,选取不同时期报纸的头条新闻创设情境,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该题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报纸素材,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通过比较、提炼头条新闻标题的内容,结合题干给出的限定条件“改革进入新阶段”,即可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认识到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考查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对历史地图的考查是今年中考历史试题的又一亮点。课标明确规定: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的方法。历史地图可以弥补文字信息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对形成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
14题,主要考查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观察《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中的关键信息——— 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名称,找出其相同点,即都是大城市,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27题,读图题对历史地图的考查近年来在我省尚属首次。本题主要考查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该题用《凡尔登战役示意图》、《诺曼底登陆示意图》两幅历史地图创设新情境,第一问,引导学生将两次战役示意图中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提炼,把地图信息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学生不难判断出两次战役都发生在法国。在此基础上,提出富有“韵味”且颇具思维深度的第二问“该国在上述战役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个问题采用拟人化的“扮演”、“角色”等词语,活化了历史,演绎了“以问诱趣”的精彩,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思考作为两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法国,为何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从而感受具有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运用历史素养的价值所在。
4.考查依据材料进行历史探究的能力
今年主观试题的设问,都围绕一个中心,以2-3个小问题为主,问题与问题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和梯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探究问题的能力。
29题,角度新、跨度大、现实意义强,体现了小切口、长时段、大历史的命题思路。第一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日本选择了由‘脱亚入欧’到‘紧跟美国’”的主要历史因素。在此基础上,考查从多角度解释历史的能力,即第二问,对“2023年‘脱美入亚’也许会成为日本政客的现实选择”做出判断,然后要求“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日本做出这一选择的可能性。整道题构思巧妙,既考查了“论从史出”这一学习原则与方法,又全面考查依据材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对历史情境的想象力、重证据的历史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该题作为历史试题的压轴题,立意深远,是最亮丽且“回味无穷”的试题。该题彰显了历史学科的价值魅力——— 学以致用,达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要求。
三、以史为鉴,凸现学科价值
初中历史教育的价值在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这一宗旨在今年的试题中得到了体现。
11题,通过《交战双方舰队阵形示意图》构建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黄海海战的激战场景:致远舰在弹尽舰倾之际勇撞敌舰“吉野”,中弹舰沉。感受清军将士特别是民族英雄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的豪迈精神。
15题,通过分析上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大发展的原因,认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打破我国外交困境,深谋远虑适时调整外交政策,使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的朋友,从中感受老一辈革命家殚精竭虑,一切从民族利益出发的博大胸怀,蕴含着对伟人的敬仰与追思。
课标指出,“特别要注意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热点问题是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是“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重要载体。今年试题用热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综合能力。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关注现实,用热点传递时代的价值取向。如: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中法建交50周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全部主权15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诺曼底登陆70周年、国民党政权被推翻65周年、中日关系等。用热点引导从多角度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思考。如:27题,法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曾饱受战争摧残,生灵涂炭,战后的法国如何书写自己的历史?是合作还是对抗?是和平还是战争?今天的法国已经给出了选择。法国的选择对曾经发动战争并遭受战争摧残的日本是否会有启迪?29题,选用杨晋《“普遍崛起”下的东亚》一文的相关内容作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对日本的过去、现在、将来,用历史思维进行深入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十年后日本的选择进行合理推断,就颇具现实意义。
总之,河北省2014年中考历史试题,立足我省实际,全面落实2011版课标理念,突出考查学生能力,彰显历史素养,引领了我省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篇:2013河北中考理综试卷及试卷分析
今年中考理综(物理部分)试题结构和2012年中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基本一致。参加今年中考的考生是使用《2001年课程标准》对应的物理教材的最后一届考生,即将进入初三的学生已经开始使用《2011年新课程标准》对应的物理教材,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考试。纵观整套试题无论是题型还是知识点的覆盖都和2012年中考试题保持基本一致的同时又不乏有所创新,在某些方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选择题(除22题)基本上考查的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14题增加了部分物理学史的内容。第22题是以实物图的形式呈现出的一道电学选择题,2012年的中考理综试题(以下简称“2012年试题”)的22题也是同样的模式,所以说学生看到这道题的时候并不会感到陌生。
23题仍然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去年的23题是以降落伞为背景考查了机械能的转化,而今年的23题是以三峡大坝为背景考查了电磁感应、连通器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24题仍然是融合光学作图的一道题,难度不大。25题是一道涉及电学计算的填空题,难度适中,这和去年的题目难度设置基本一致。
32题是一道看图写出物理原理的题目,这是2012年试题中的一创新点,2013年延续了这种创新,难度不大。今年的32题考查的是压强与气体流速的关系、奥斯特实验和分子间的作用力等基础物理知识,考生见后并不陌生。33题是一道浮力与密度知识点相结合的实验题,这是一道立意很新、落点较低的试题。很好的考查了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单纯记住浮力公式是很难完成该题的,从某种角度提示了物理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浮力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的物理知识是做题中学到的物理知识所不能替代的。
34题有了一定的创新。
1、以往中考试题的34题基本上都有电路的实物连接,而今年的试题并没有这方面的考查,而是直接根据电路图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中考实验操作考试中已经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考查。
2、今年的考题并没有采用常规实验+拓展实验的模式进行考查,而是一上来就进行了拓展,考查的是灯泡的亮度和哪些因
素有关的探究实验,貌似很难,但是实际上难度并不大。学生一下会想起来:老师曾经讲过的灯泡的亮度和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但是该题目对同一规格灯泡和不同规格灯泡的亮暗原因再次进行探究这可能会让有些学生感觉有点陌生。从这道题中传递的信息是: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到一些物理原理、物理实验的细节,要将物理知识加工地更加贴近十四五岁的孩子的思维,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
37题是一道以滑轮组为背景,考查功率、机械效率和压强知识点的一道综合计算题。这道题的亮点就是第三问:求物体对地面的压强。这大大拉进了与高中物理的距离,这有利于学生向高中物理学习的过度,因为高中物理中的受力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物理技能。
38题是电路图与U-R图像相结合为背景的电学计算题。这道题的亮点是:不再需要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变量求解,而是根据灯泡的额定电流、电流表量程、电压表量程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电路的安全性对某些物理量进行求解。在今年的石家庄市初三质检理综试题的命题过程中命题组专门在最后一题(38题)设置了一道P-R图像的电学计算题和今年的中考理综试卷的38题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即将升入高中的初中生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图像识别与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在高中是非常重要的。中考毕竟是一次具有选拔功能的考试,是应该给具备优秀理科思维的学生一施展才能的舞台的,所以今年理综卷第38题给了他们这一舞台,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这会提高喜欢物理的学生的探索兴趣。该题的难度是逐渐增加的,并不是一上来就很难,比如第一小问:求灯泡的电阻,就是一非常简单的问题,然后随问题的深入难度逐渐增加。这道题还引导物理教师要深入研究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电学知识的应用性更强,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分析电路从而求解相应的物理量。
总之2013年的河北省中考理综试卷(物理部分)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2011年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乏创新元素。期待着明年《2011新课程标准》对应的新教材的第一年中考物理试题的同时也希望即将走人初三的同学们在学习物理时要更加灵活,要更加注重物理知识的可操作性以及物理实验的细节及原理,不要只为了会做题才去学习物理,更不要只在做题中去学习物理。
第四篇:2013年河北中考文综试题及答案
2013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
文 科 综 合 试 卷
卷Ⅰ(选择题,共50分)
2012年11月8日,中学生小辉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首诗词:“云淡风高秋风劲,北国霜晨。雁阵欢鸣,不尽红叶壮京城。神州大地展美景,盛会喜临。亿众同庆,继往开来乾坤新。”回答1~2题。
1.诗词中的“盛会”是指
A.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第三十届奥运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实现“继往开来乾坤新”必须坚持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小辉依据下列人物的事迹及影响,概括了以下主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弘扬民族精神 B.加速经济腾飞
C.推动科技进步 D.维护世界和平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食品越来越受青睐。一时间,假冒伪劣绿色食品充斥市场。
4.假冒伪劣绿色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①影响诚信社会建设
②败坏社会风气
③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④侵犯消费者的智力成果权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对生活中形形色色造假现象的治理,下列网友提出的做法可行且有效的是
①水中月:重罚造假者,让其自食其果
②安之素:要形成对造假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
③思无邪:加大打击力度,依据刑法处罚所有造假者
④漫游者:增强消费者防范意识,提高识假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观察右边漫画,回答6~7题。
6.对“中国式剩宴”说“不”的理由是
①浪费可耻
②产生大量垃圾 ③耗费宝贵资源
④共同富裕还没有实现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7.下列做法对杜绝和减少“中国式剩宴”有益的是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控制人口数量
③尽快制定反浪费方面的法律法规
④通过媒体曝光浪费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高山之宗,江河之源,神圣之地,歌舞之乡„„位于世界屋脊的西藏,是发展的西藏,美丽的西藏,幸福的西藏。回答8~10题。8.右图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西藏地理位置独特 ②西藏地区社会稳定 ③西藏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④党和国家的关怀及全国各地的支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藏也越来越重视向 游客展示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之美。能够体现西藏文化之美的是
①庄严的布达拉宫 ②欢快的泼水节
③别具一格的藏族服饰
④独具魅力的藏族歌舞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率先建立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率先建立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些政策的实行
①保障了西藏中小学生的受教育权
②提高了西藏人民的健康水平
③消除了西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
④改善了西藏人民的生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右图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2.“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
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3.一首纪念某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写道:“神舟昏暗虎狼凶,捍卫国家意志雄。学子斗争惊列寇,豪杰攻打震华庭。反封反帝风云涌,休课休劳波浪凶。□□□□值赞颂,优良传统要扬承。”下列选项适合填在空格处的是
A.五四精神 B.长征精神 C.国共合作 D.抗美援朝 14.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创办学堂 B.编练新军 C.兴办实业 D.自强求富
15.下表是中国近代早期留学情况汇总表。由其内容可见,中国近代早期留学的相同之处是 时 间 留 学 情 况
1871~1889年 在容闳的倡导、推动下,120名幼童先后赴美国留学。1877年起,清政府又先后派遣了4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西方的技艺。
1896~1911年近两万名学子为挽救民族危亡,东渡扶桑,留学日本。
1912~1927年 先是留学生逐年被派往美国,接着留法勤工俭学以更大的声势出现,此后寻求革命道路的留苏浪潮也盛极一时。
A.都到欧美国家留学 B.都为了挽救国家危亡
C.都以学习西方科技为主 D.都由政府公派留学
16.按照欧洲的传统,人在成为君主之前,只能使用家族姓氏,不称教名,称帝后才可使用教名。拿破仑这一教名的使用,应该始于他
A.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 B.1804年3月颁行《民法典》
C.1804年12月加冕称帝 D.1812年进军俄国
17.右图所示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文艺复兴的推动
B.英国的殖民扩张
C.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 18.尼克松1971年在堪萨斯城假日旅馆的讲话中说:“„„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强国,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对尼克松的上述讲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B.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鼎足之势
C.美国丧失了霸主地位 D.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局面
19.右图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漫画。其内容说明,经济全球化
A.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B.建立了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C.造成发展中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 D.使发达国家获得最大利益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回答20~23题。
20.下列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21.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东西”指
A.大庆油田
B.“籼型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D.“863”计划
22.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的宏伟目标。下列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理解正确的是
①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②已是世界经济强国
③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④城乡发展差距还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①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③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④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卷Ⅱ(非选择题,共70分)24.走进生活,简要回答。(6分)
(1)图一和图二中的行为人被罚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角度对图一中的行为人提出劝诫。(2分)
违法。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或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作为司机,既享有驾驶机动车的权利,也有遵守交通法规的义务。
(2)图二中的行为人应增强哪些意识来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2分)
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生命意识;安全意识。
25.关注生态,分析说明。(9分)
材料一:
材料二:自1989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实施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多部环保法律。2013年,国家启动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攻关,重点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大气污染治理策略和技术体系。
材料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舒适的人居环境„„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哪方面的不协调?(2分)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不协调;生活水平提高与生态环境之间不协调。
(2)材料二体现了国家为解决上述不协调采取了哪些策略?(4分)
运用法律;依靠科技。
(3)材料三中的“需求”反映出人与自然应是什么样的关系?(1分)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对自己的行为应有怎样的反思。(2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珍爱自然。26.感受法治,探究实践。(10分)
201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纪念日。冀华中学九年级的同学们分成小组走出校门,开展了以“法在我们身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行
动吧!
第一组来到当地政府,看到新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在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就职宣誓。
探究一:手持宪法宣誓意味着什么?(4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或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崇尚宪法的权威,维护宪法的尊严;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自觉遵守宪法,严格依照宪法办事。
第二组分头采访了运用法律手段讨薪的农民工、举报制售盗版光盘的消费者、按照程序查看政府“账单”的网民„„
探究二:在这些人身上,体现出法治社会对公民的哪些要求?(4分)
学法、知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维护国家和他人的利益。
第三组来到某高中,观看高中学生手捧宪法在成人仪式上宣誓。
探究三:手捧宪法,心有宪法。请以“我的成长与宪法”为题,写出你的内心感言。(2分)
示例1:宪法赋予我权利,我的健康成长与宪法息息相关。
示例2:宪法保护我权利,宪法护我健康成长。
示例3:自觉遵守宪法,宪法伴我健康成长。27.读图,回答问题。(6分)
(1)图一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人类社会又一伟大思想的诞生。该思想的诞生与图二所示的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相距多少年?(2分)
97年
(2)上述思想的成功实践各自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不少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这些法令对资产阶级的利益表现了热忱关切的态度,对地主阶级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对广大农民的要求缺乏任何积极的反映。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第三次修订本,中华书局
材料二:日本投降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处于劣势。得不到控制的通货膨胀、食物短缺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人心,并且摧毁了军队的士气。尽管国民党从美国得到军火,但是同组织良好并赢得广大农民支持的共产党相比,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1948年,战争的天平倒向共产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同年10月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们逃往台湾岛。
——【英】亚历克斯·沃尔夫《世界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京临时政府主要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2分)
资产阶级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败的自身原因。(4分)
经济困难;政治腐败;丧失民心;军队士气低落。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短时间消亡的共同原因。(3分)
未能获得广大农民支持。29.探究问题。(12分)
材料一:裕仁天皇(1926-1989年在位)是日本战时的最高统帅。日本发动战争和在战争中的重大决策,都是在御前会议上做出的,得到裕仁天皇的批准。
材料二:迷恋带病真菌、杆菌研究的裕仁天皇一直关注着日本细菌部队和化学部队的发展,并一直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731部队(化学和细菌战部队)1936年奉裕仁天皇敕令建立。1940年裕仁天皇又颁布新的敕令,将部队扩充到3000人,并将主要基地由黑龙江肇东县、五常县移到哈尔滨南郊的平房镇。731部队培植各种致病细菌,并制造炸弹,在实战中施放撒播。1937年12月1日,裕仁天皇亲自签发“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的命令。占领南京后,裕仁天皇还奖赏攻陷南京的日本军官„„对南京大屠杀
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材料三:由于日本政府与美国做了交易,以保留天皇制为条件实现所谓“无条件投降”,裕仁天皇因此得到了庇护,逃过了设在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但是,无论国际社会还是日本国内,对裕仁天皇应该接受战争罪行审判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
——以上均摘编自《世界知识》2012年22期康狄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裕仁天皇发动了哪些战争。(4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裕仁天皇犯有哪些战争罪行。(4分)
进行细菌战、化学战;屠杀中国平民。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对裕仁天皇的看法。(4分)
裕仁天皇是战犯;必须受到审判。
30.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要求企业按部门就产品的产量、价格等制定公平竞争规章,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法案还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为了推行公平竞争法规,政府给接受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标记(右图),以资表彰鼓励。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围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促成了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第一轮高潮:农村实行联产承包,沿海设立经济特区等,从而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90年代初,伴随着“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中国开展了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将改革开放推向新一轮高潮,中国经济又一次快速增长。90年代末,围绕加入WTO利弊问题的争论,中国再次迎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当时中央果断加快入世谈判,中国成功入世,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从而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头十年里实现快速增长。
材料三: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2013年2月初,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该意见确立了“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等改革目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国家干预经济成功的主要原因。(8分)
通过立法,避免企业盲目竞争;通过立法提高工人待遇,缓和社会矛盾;表彰鼓励遵纪守法的企业;对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调整;罗斯福的个人作用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特点。(4分)
改革开放的深化都伴随着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或改革开放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改革开放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进行;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3)分析材料三,从起因和目标两方面,概括出我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4分)
深化改革是解决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需要;深化改革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深化改革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深化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深化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中美两国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2分)
符合本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有正确的领导;有制度的保障。卷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A C B D B B D A D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A C B C D A D D C C A
第五篇:中考备考计划(理综)
中考备考计划(理综)
春节已过,本学期开学就已是3月7日,距离6月24、25日的中考仅有一百天时间,几个毕业班送下来,这是时间最短的一次中考前总复习。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为更好地搞好复习,备战中考,现将本阶段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努力踏实工作,爱岗敬业,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美好前途而不懈努力。
二、工作措施
本学期时间短,任务重,而今年的毕业生所用的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不少知识和能力上的教学侧重点都有所改变,中考题型和考查上的侧重点也必然要发生改变,而且《中考说明》上也不再附带中考样卷。这对中考备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总复习中,针对这一要求,可根据近几年中考趋势详加分析,结合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题专项训练。
化学复习,记忆性知识较多,应让学生多强化记忆,之后做提高性习题。要多提问,常检查,如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概念,常见物质化学及物理性质,实验装置、原理。课堂上除必要的总结、讲解,尽可能抽出较多时间让学生练习,并及时辅导。
物理复习与化学不同,知识点如物理量、概念、公式的讲解,在理解上做文章,并侧重方法的总结,习题归类。要求学生能够一个人独自坐在桌前去思考和练习。夯实基础,再提高。
无论物理、化学,均需多与生活实际多联系。
三、课时安排
物理化学
3.12——3.18I、U、R(I=U/R)O2/C、CO、CO2/水
3.19——3.25m、ρ运动/力和惯性溶液、金属
3.26——4.1F、ρ/F浮酸、碱、盐、化肥
4.2——4.8机械η/W、P第二部分(组成)
4.9——4.15W电、P电、生活用电物质变化、反应类型
4.16——4.22声、光、能转化基本计算
4.23——4.29系统检测科学探究
5.1——6.20专题、综合综合、专题
四、目标:争取中考中理综成绩全县名列前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