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人为本 和谐生产
以人为本 和谐生产
——从心理学角度谈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关系职工切身利益,关系企业良好高效运行,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日常性、基础性重要工作。各企业虽然都有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也编制了针对各工种、各岗位的较为详尽的《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对职工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安全生产三级教育,为何层层措施仍然无法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呢?有些专职安检员认为,企业管理层面虽然实行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及各项规章制度,但随着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的逐层传递,最终到达一线员工,势必会产生管理理念和贯彻执行力度的衰减,这是导致最终发生安全事故的重大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安全生产的主体都是“人”,而人不同于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具有弹性、不断变化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不确定、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给安全生产埋下各种隐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预测和把握职工的工作心理状态,因势利导,进行科学、正面干预和疏导,同时注重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和生产作业条件,让职工在身心舒适的环境中从事工作,在工作时保持细心、耐心和专心,以专业心态来从事日常生产作业,非常有利于企业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切实关心职工身心状况,改善职工工作条件和生产作业环境,合理安排生产作业时间,避免职工长时间疲劳作业、带病工作等。要真正做好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忽视甚至漠视职工的心理需要,只是一味从管理角度强调“刚性”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是不够的。从职工的角度来说,他们需要身心舒适的工作、生产环境,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各种劳动工具,需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生产作业时间,而不单单只是像机器人一样“照章办事”。
因为大多数生产作业及工作环境的复杂性,职工在工作期间一般必须保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心理状态,而如果职工过度工作、加班时间过长、带病工作时,则会因为心理疲惫、焦虑和痛苦等负面情绪而在内心产生“精神能趋疲”,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可能导致职工无法集中精神应付工作,无法保持日常工作中所要求的耐心、细心和专心,这种状态也是最容易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企业管理者可考虑实行关心职工身心状态、改善工作环境和劳
动工具、合理安排生产作业时间等措施,来达到调节职工的心理状态、预防危险事故发生的目的。
二、善于发现职工因工作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焦虑和痛苦,并进行有效干预和疏导,鼓励职工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和谐。工作和生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要保证安全生产,安全工作,必须建立起职工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和谐。鼓励职工追求开心工作、享受生活的正当的工作观和生活观。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论断:“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精神在身体战场上作战留下的证据。”据美国心理学家门林格尔在《人对抗自己》一书中的论述,生活中有些人平时很少受伤,甚至连割破手指、磕伤膝盖这样的小伤都几乎没有,他们似乎有着一种无意识“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另一些人则不然,他们似乎比普通人更容易遭受各种意外和伤害,出门买根葱都容易被车挂一下,深度探究这些人的心理根源,作者发现这部分人似乎同样有着“自我伤害”的本能,他们因为工作压力、生存困境、生活失败、心理焦虑等各种原因而容易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意识“自我对抗、自我伤害”的本能反应。
笔者转述以上观点并非是在暗示企业各类安全事故当事人都有着某种心理缺陷,而是在强调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和职工本人,都应当适度关注职工的心理状态,洞悉职工因为长时间工作、不满工作环境、无法胜任工作、工作过于单调等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内心焦虑、痛苦、自我怨恨等负面情绪,并及时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指导职工建立起希望、乐观、上进的工作和生活态度,维护好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
三、运用“21天理论”来推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理学上有个“21天理论”,即人们连续21天从事某项活动,就会养成一种新习惯;而如果连续90天从事某项活动,这种新习惯就会固化下来成为自觉意识。企业在推行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可适当借鉴这条心理学理论,在某个较长时间段对职工进行密集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培训、教育,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的相关要求,让安全生产的信念在职工内心生根发芽,培育起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习惯和良好的安全生产素养,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预防及控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目的。
总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干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企业全体职工都树立严肃的重视心态,抛弃主观侥幸心理、盲目自大心态、“无知者无畏”等各种严重错误心态,贯彻落实好国家安全生产方针、规定。企业管理者要真正关心职工的安全作业和生产现状,认真梳理生产作业流程,合理规划生产作业区域,充分辨识与控制潜在安全生产危险源。学会使用《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安全检查分析表》、《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等多种安全控制工具来指导安全生产,控制及防范安全生产作业风险,彻底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关心职工工作时的身心状态,及时洞察职工的心理疲惫、焦虑、痛苦等各种负面心理状态,并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及疏导。双管齐下,彻底消除安全生产事故萌芽和风险,最终达到“以人为本,和谐生产”。
第二篇: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刍议和谐校园的构建
洛江区河市溪山小学 石松巍
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解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无不告诉我们和谐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的,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物质文化的巨大进步与飞跃,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人们过多地注重了科学教育,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从目前我国现状来看,科技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但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了,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道德水准却直线下降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面临的尴尬与隐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深地意识到,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构建和谐校园需要 “以人为本”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也就是说,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让教育体系各种要素和关系处于一种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是教育发展的统筹,是教育综合实力的平衡,也是教育管理、分配、效率、透明等方面的协调。它是公平、法治、诚信、人文的教育,是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本身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造就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孜孜以求的理想。孔夫子提倡为学生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全面课程的教育;古希腊有“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的培养;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力图通过教育使人的主观上的知、情、意的发展,与客观上的真、善、美的要求结合起来,培养一种“完人”;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也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明确规定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二十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不仅重申了关于全面发展的方针,而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1 以“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当今人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趋势与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必须坚持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塑造一个完整的教育,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促进人与社会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和谐、全面的发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
教育是一项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无私奉献。
二、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文化熏陶”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校园文化是把学校凝聚成为一个整体的基础,它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时时刻刻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文化的力量是深入而持久的,因为它植根于每个人的意识当中,成为稳定不变的基因,进而影响人的一生。进入21世纪,读书是提升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一个人跟上时代步伐的唯一途径。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博古通今、畅想教育理想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学生奋发向上、乐学好学、书香浓郁的乐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又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根本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它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2 方向、精神实质及深刻内涵。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和灵魂。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才能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硬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优美、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对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激励作用。让每一株花草都能育人,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处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让校园环境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操的沃土,这是学校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学校的墙壁、橱窗都可以成为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的实践阵地,让每一个人都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校园里、草坪里、花坛上一块块风格迥异、样式新颖的“格言牌”“警示语”,建筑上各种励志标语,不仅巧妙地点缀着美丽的校园,而且无声地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各年级教室走廊里的励志标语、温馨言语„„适时的宣传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化作无穷的学习动力。
如果说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形象,那么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具体说来应体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良好的教学环境,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局面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教与学”的良好氛围。二是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
三、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关系和谐”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师生关系也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等。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 3 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而和谐师生关系则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学生会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固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为他们建立一个完美的人格、正确的荣辱观。
第三篇: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浅谈做好稳定工作是构建和谐一局的前提
摘要:
电力一局现处于主辅分离阶段,内部深层的问题凸现,在此情况下应如何稳定工作,构建和谐一局成为棘手问题。本文简述了从企业现状出发,浅述以人为本重视信访工作构建和谐企业,需面对的问题与见解。
关键词:
以人为本稳定和谐
概述:
2011年一局处于企业的特殊时期,主辅分离成为企业的必然形式。在一连串的改制中我局也在今年5月初收到国资委下发的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有关工作的通知。从社会转型经济的发展到企业主辅分离改制重组,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思想矛盾相互交织且日益凸显,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影响企业和谐稳定,如何在这风口浪尖做好企业稳定成为当前重要的工作。只有企业稳定,才能和谐发展。在此时期做好企业稳定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关键因素。这就需要广大基层维稳工作人员善于发现不稳定因素、善于分析不稳定因素、善于化解不稳因素。为此,就基层维稳工作人员因如何做好维稳工作,如何处理信访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
正文:
亲近群众,和谐企业,是企业的必修课。“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企业十分困难的生存环境下,我们因该以何等淡定的心态,沉着的应对每一件事情。细无再细,严无再严,将企业员工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亲近员工,了解员工,融入员工。确保企业稳定、促进企业发展。在这纷乱的时刻我们,让员工相信我们,面对员工的信访言之有用。确保每位企业员工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保证企业正常稳定的运行。
做好维稳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以亲制动
信访工作是贴近群众的,是直观的了解企业员工需求的,如果没有正确认识到信访的重要,对员工的问题不予以解决,而是采取哄、推、拖的办法,掩盖矛盾。职工来访,空头承诺,再次来访,仍以各种借口进行推拖,能够在基层解决的上访案件也不及时处理,最终导致越级上访,激化了矛盾,企业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提高对信访工作的认识,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真正形成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齐抓共管的全方位的工作格局。以此看来亲民是尤为重要的,所以要从细节上做到与员工相互帮扶,维稳工作人员的责任也是重大的。
1、充分认识稳定工作的“四性”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到稳定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近年来,企业经济日渐紧张矛盾日益突出,处理好稳定关系日显重要。稳定工作不同于企业效益,它是一项软
2指标,是于人思想上的连接,故显复杂和艰巨。这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稳定工作的重要性,要把稳定工作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做好稳定工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然要求、是每一名干部的基本职责”上来。
2、正确处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做到团结一心
企业是员工的支柱,员工是企业的基石,基层维稳人员是企业与员工的桥梁,所以要加强与职工的沟通。体谅和帮助职工,了解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困难。做到亲情接待,有效控访。开展各种帮扶活动。让领导与员工一条心,劲往一处使。
3、深刻积极反思反省,换位思考
深刻反思企业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反省一下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应该怎么办,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领导干部和员工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考虑考虑,遇到同样的问题,自己该怎么办?管理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树立服务意识“以笑对人、以礼对人、以心对人”。对前来办事的职工要热情、周到,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属或朋友,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转变他们的思想,把公司领导的关心、关怀及时传达到员工当中,干群之间要心平气和,培养他们对企业的信任感、责任感。
(二)以人为本,以情制动
人们常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这就是说用情、用理、用法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信访人反映的问题,不外乎追求合情、合理、合法。合情、合理、合法是信访人的心理需求,在处理矛盾纠纷上,要重点从信访人的心理需求入手,采用情、理、法的办法去化解矛盾。
1.动之以情。在矛盾纠纷的发生上,因情而访的不乏少数,主要是由于基层干部在执行政策、落实政策上,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缺乏耐心和热心,没有更好的去便民、利民,结果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对于这类问题就要多用“情”去化解,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往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晓之以理。在处理信访问题工作中,常出现有理和无理的现象。对于有理的,就要本着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去尽力帮助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说明事实情况,争得理解。相信广大群众是讲道理的。对于无理的,就要通过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劝返工作,使之明白无理访的利害关系,自然就会不访而归。
3.明之以法。因法而访的,有的是不懂法,这就要求基层维稳工作人员要做好法律的宣传和讲解工作。对于有些弱势群体,就要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帮助弱势群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对于涉法访问题,就要引导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现实中合理采用情理法或单用或交互使用,去化解问题的也不乏少数,所以基层维稳工作人员要掌握用情用法用理化解矛盾的方法,增强沟通能力、说服能力、协调能力。
基层维稳工作人员不但要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还要透过个案,准确了解民情、社情、政情,为党委和企业当好参谋。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
(三)以人为本,以学制动
“非学无以广才”,就是说不学习就不能增强自已的才能。“多读胸中有本”,也是说不学习就没有做事的本领和基础。所以作为
4维稳工作人员更应该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增强本领。应该重点学理论、学法律、学政策。
1.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养
基层工作人员要学党的基本理论,用理论去丰富头脑,用理论去指引行动。努力学习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维护稳定工作理论,靠拢维稳领导小组。没有理论做事,就会没有方向,漫无边际,就会抓不住根本,不得要领,结果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要学理论,增强工作目的性和有效性。
2.学习法律知识,公平处事
法律是社会道德的框架,他的价值在于追求公平与正义。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当前各类矛盾纠纷错综复杂,有的合法合理,有理不合法不合理。对于合法合理的,就要用法律的手段合理解决利益冲突,对于不合理的,违法闹访的,就要依法严肃处理。在处理矛盾纠纷时要力争用法律去维护公平和正义。这样才能使当事人心悦诚服,而不能想当然,这样处理或那样处理。所以维稳工作人员要学习法律,用法律的武器去化解社会矛盾。不懂法,就没有说服力,所以要加强法律的学习。
3.学习文件,妥善办事
随着企业改革不断发展、不断深入,如何去解决现实中的企业矛盾就要依靠法律和具体政策,所以不懂政策,在处理矛盾上,就没有现实依据。通过学文件,还可以超前宣传,使群众按文件办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不断完善自己,面对问题才可以更好的回答,让上访者得到更理想的答案。
总结:
维稳工作人员工作意义重大,需要具有良好的意识、状态、本领,才能更好的做好桥梁工作,才能使企业稳定、和谐发展。也只有沟通良好企业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员工的需求。完善该完善的,合理该合理的。这样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可以实现和谐一局。6
第四篇:以人为本创造和谐
以人为本创造和谐
和谐话儿人人讲,和谐气氛人人享。和谐要靠大家创,和谐生活心欢畅。和谐是健康的源,和谐是共济的船。和谐是开心的果,果汁滋润你和我。和谐共创致富路,一人困难都 帮助。和谐是良药,除去烦和恼。和谐是美酒,消闷又解愁 和谐是春风,把心中阴云冲。和谐是雨露,润开心中郁。和谐是阳光,照亮你心房。和谐是菜中盐,调出味道主律旋。和谐是净化剂,净化心灵那块地。和谐是五线谱,奏出人生所有福。和谐是七彩笔,会出生活多彩色。和谐对人特重要,和谐生活实在好。和谐靠谁来创造,以人为本确定了。从我做起快行动,立争快速见实效。形成和谐互联网,和谐资源咱共享。
第五篇: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构建和谐社会”这种提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却一直不得要领,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翻开字典,和谐:相安,谐调、配合得当的意思,显然其内在含义远非字面上这么简单。
通过这次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我这才感受到党中央的深刻用意,才能感受到国家已经把民生问题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才能感受到法治、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创新与活力、安定、人与自然等一些似乎关联不大的词汇原本有一个共通的主题,那就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
党的决策引领社会潮流,作为一名教师,一个教育战线上的普通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思考:学校应该怎样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中去?我们又应该如何把构建我们自己的和谐校园呢? 和谐校园,以人为本。
如果说,创建和谐校园是一种追求,以人为本是一种操作原则,那么——
什么样的校园算得上是一个和谐的校园?
以人为本,到底以谁为本?怎么做算得上以人为本呢?
我以为,和谐的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的校园,一个安定的校园,一个文明向上的校园,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
学校其实是一种社会关系实体,一般来说,是三个方面的社会关
系,即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和家长群体。那么我们说以人为本,自然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家长为本的三者结合了。
以教师为本,一方面是学校积极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平台,更优的精神和物质服务,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应该积极投身学校建设,尽心尽力,同心同德,献计献策。
尽心尽力是教师职责的基本要求,同心同德是安定教学环境的保证,献计献策是学校得以高效运转的动力。学校的领导团队以教师为本,尽可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福利,为教师提供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都合情合理,而教师更应该明白以教师为本远不是单方面的就能实现的,自己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发展,理性面对一些客观上的不如意,把更多的心力放在本职工作中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只有充分理解和谐的本质含义,才能更好的为和谐校园服务。这样,我们的校园才可能是安定的、民主的、文明向上的、充满活力的。
以学生和家长为本,是统一也是矛盾,因为他们似乎是为同一个目标来到学校,可是其中有太多的差异。
较多的家长是实用主义者,关注的是一种短视的未来;而更多的学生是梦想主义者,在乎的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未来;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是最好的理想主义(不是梦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不是实用主义)的结合者,既能够充分理解家长的现实要求,也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梦想和追求。对学生来说最好的关爱是尊重和引导,对家长来说最好的服务是沟通和互动。其实我们学校提出“立足应试教育、超越应试教育”正是这种建立在对这种现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对学生的充
分认识、理解和尊重,才有可能培养出最有价值的人才,跟家长足够的交流和互动,才可能最大发挥教育的效力。大多数的学生渴望一种超越应试教育的教育方式,而大多数的家长却非常在乎有效的应试教育方法,而其实最有效的教育应该是不针对应试却能充分应试的教育,这应该是一门值得广大教师认识思考的命题,深入探讨的命题。
显然校园和谐不可能只是这么简单,这里面有太多值得我们思索、值得我们努力的内容,但我却从这次学习中深刻体会到看似空洞的理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具现实意义。和谐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应该是一个行动的指南,一个前进的动力。
让我们为校园和谐发展献计献策,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
李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