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只眼看时尚职业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第三只眼看时尚职业
作者:阿 俊
来源:《职业》2006年第02期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光怪陆离的时尚风潮散发出的无限诱惑,催生出许多新新职业,如户外教练、美食专家、经纪人……天天美景、美食、美女相伴左右,羡煞旁人。先别急着眼红,听听从业者的心里话,你会发现无限风光的背后,有想象不到的艰辛付出。“甜点”职业:美食记者
羡慕理由:每天被酒楼商家请去品尝天下美食又不用花钱,老板还陪着笑脸,还有比这个职业更“爽”的吗?
薪酬指数:直接与所在机构绩效挂钩,正常情况下,年薪在6 ~8 万元之间,资深美食记者年薪10 万元以上。从业者说:吃喝也有无奈时。
代言人:阿金,南京某报资深美食记者。我很热爱这个职业,有很多快乐,可以交很多朋友,但当吃喝成为一种职业时,就并不只有一个“爽”字可以言表得了,还有很多无奈。与家人、朋友进餐或者独自吃饭,整个过程都有不同的快乐,可以自己选择,完全是享受;为工作而吃就是一种应酬、应付。共同进餐的人、要吃进去的菜,只要是工作需要,无论你是否有食欲都要接受;有时候给客户写稿件,餐饮老板会有一点“强迫”性质的推荐。此外,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红油火锅的专题,按要求我们要在4 天之内吃完6 家左右的火锅。开始一两家吃得还很爽,后来就麻木了。一个专题做下来,感觉自己浑身都是涮锅味,半年不想沾火锅了。
有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工作很轻松,不就是吃吃饭、写写稿子嘛。其实,为写稿子、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吃也有很大的精神负担。因为工作效果是体现在版面上和读者反馈上的,版面专题受完成时间限制和一些人文因素的影响,你可能需要把你并不喜欢的东西用非常诱人的文字体现在版面上。而且经常在外边吃吃喝喝容易发胖,自然增加了我们的身心负担,说这些话让你觉得矫情,可这的确是事实,一不小心一个月就会胖好几斤。所以平时多约束自己、多参加体育锻炼也是美食记者的当务之急。
“过瘾”职业:游戏玩家
羡慕理由:一般人平时喜欢玩游戏,不仅被家人“唾弃”,还每天被人说成不务正业、不求上进,充满罪恶感;现在成了职业玩家,收入不菲,玩得有理,对于酷爱游戏的玩家来说实在完美。
薪酬指数:按业务绩效拿提成,通常年薪在7 万元左右。
从业者说:玩家就像“挂机”机器。
代言人:李刚,22 岁,做过职业玩家,现就读于上海游戏学院。
做职业玩家的作息时间和别人不一样,白天休息,晚上工作。我参加过国际游戏比赛,也在市级游戏比赛中拿过第二名,在一些小竞赛中经常拿第一、第二名,这是一种成绩,也是动力。参加国际比赛对职业玩家来说,不仅有成就感,而且收入非常可观。玩竞赛需要很强的综合素质,要天天训练,有时为了一个动作要重复好几天,能顺利进入决赛的人特别少。所以,要达到这一步非常难,需要更刻苦地努力。很多人只是在做游戏玩家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信心和协调能力而已,要以此为职业养活自己是很难的。
职业游戏玩家的收入包括参加各种竞技游戏和网络游戏比赛的奖金、卖游戏账号、出售网上虚拟财产赚钱等。如果没有人给你赞助竞赛,自己贴钱也是正常的。“代练”是职业玩家的一个主要收入,也叫雇佣玩家,就是玩雇主指定的游戏,包括升级和打装备。一天要在电脑前工作8~12 个小时,吃饭也在电脑前,就像战斗机器一样和对方拼体力,赚血汗钱。我曾经想揽一个月拿4000 元收入的活儿,那要和老板签约,承诺一个月后要进入前十名,失败的雇佣玩家只能拿到千元左右的月薪。
做游戏玩家的职业病比较多,生活没有规律、严重透支是这个职业的明显问题。有人形象地说雇佣玩家就是挂机机器。胃病、头昏脑胀、腰背疼、手腕酸痛都是职业玩家的职业病症状。我现在开始学习游戏编程设计,为将来转行做准备。
“名贵”职业:珠宝鉴定师
羡慕理由:可以每天接触常人无法触及的价值不菲、款式各异的顶级珠宝,接触的客户都是富人,对于提高自己的品位、形成高档次的朋友圈有好处,职业魅力指数很高。
薪酬指数:刚入行的珠宝鉴定师年薪在7 万元左右,资深鉴定师按业务拿提成,年薪可达百万元以上。
从业者说:费心、费时、费积累。
代言人:石磊,中港国际珠宝交易中心珠宝首饰鉴定师。
做珠宝首饰鉴定师,面对顾客拿来的千奇百怪的珠宝首饰,要准确地鉴别其真伪和品质,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一行养眼也伤眼,因为总要坐着集中精力盯着小小的珠宝首饰看,所以很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和颈椎病。
现在很多首饰都经过精心处理,给鉴别带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谨慎细致的心态。如果失误把A 货鉴定为B 货,那么给顾客和商品产家带来的麻烦非同小
可。所以现场鉴定,我们都特别谨慎细心,哪怕有一丁点疑问,都不能轻易下定论,当然也不能放弃,再费力气也要鉴别明白,这是基本的工作职责。
这个职业看重经验积累,同时知识的更新和学习也极为重要。珠宝首饰变化多,要永远有充电学习的状态,不能依靠吃老本。这个行业除了要经过相关培训考核外,每3 年要接受一次新的培训考核。
“漂亮”职业:演员经纪人
羡慕理由:他们不仅每天跟帅哥、美女混在一起,还可以和明星们到世界各地游走,见多识广,那些平时高傲的明星有什么话都会向他们倾诉,实在是太风光了。
薪酬指数:薪酬直接与业绩挂钩,运气好的话,年薪上百万在业内实属正常现象。从业者说:变数最多的超级家长。
代言人:王燕,是姜文、姜武、于小慧、张丰毅、许亚军等演员的经纪人。
我的演员中很多人叫我家长,比较形象。经纪人要做的事情确实很多,内勤、外政都要参与。做演员经纪人,需要很高的综合修养,要干练、头脑清晰敏锐、考虑问题全面细致,人格魅力最重要。
演员的工作是有周期的,我们的工作没有,一忙起来就没有自己的时间。演员上戏的时候,我要看、选他们的下一部戏,要去剧组探班;剧组中的琐碎事情要找经纪人协调;演员休息的时候,我还要去谈戏、作宣传计划、看他们拍完的剧本。大事包括定剧本、谈酬金等,小事涉及演员的吃、住、航班安排。我经常是从中午开始接电话洽谈签约事宜,一直谈到晚上,两部手机不停地响,让你应接不暇,以至后来有段时间我一听手机响就作呕。
我带的10 个演员都比较有名,找上门的戏较多,一个演员一年通常演两三部戏,但也可能有10 部戏找来。如果口头答应了一个剧组,即使没有签约,有更好的剧组出现了,也不能与上家毁约,这是我坚持的合作原则。选剧本时要分析角色,如果觉得不合适、题材不好就可以放弃;如果觉得可以,就要全面分析,考察剧组的班底,看戏中对手是谁等等。一部戏通常是20 集左右,最忙的时候,我在10 天内看了200 多集剧本,给五六个演员选剧本。而且看剧本只能晚上看,白天得联系合作事宜,每天凌晨四五点睡觉是常事。
我有一个旅行箱,里面装的化妆品等一些用品是不需要动的,随时都可能加上几件衣服就拉走了。有时候也会突然闲下来,接连几天没有一个人找你,但这些都不由我控制。
第二篇:第三只眼看教育
第三只眼看教育
——记寒假家教社会实践心得
这次寒假因为我们专业放假比较早,所以我在六启家教中心做了为期半月的助教。我的工作是每天晚上辅导学生们的课外作业以及疑难问题,家教中心那里是一个助教负责一个班的,而我班上是5个学生,他们都刚上初二。
不得不说,由于教育的改革,出来的弊端和优点是非常之多的。同时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样,大家会为了争取那一点成绩而放弃了一些本来很重要的技能,而由此,社会上就会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人了。
其实在这一段时间里,我真的是感触颇深,对于孩子们的负担我也是深表同情。首先,他们晚上了还在做功课,这是父母对教育的看重,也是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也许有的是父母强迫的,有的是自愿的,有的可能坐在那里头脑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但是毕竟他们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每天我去的时候他们都会在一个笔记本上记上他们的课外作业,做完了给我检查,然后再修改才行,而且我的工作时间标准是2小时。但是说实话,我没有哪天是准时的2小时后下班走人的。关键就在于他们的作业,他们的问题!
怎么说呢,他们的作业其实在我们眼中不算什么的了,因为我们经历了高中堆积如山的作业,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数外各一套题会是什么概念?老师们都强调的是题在于精而不在多,但是他们布置下的作业却是另一种状况了。我也看过他们的题目,我是觉得很简单的了,虽然那么多年了有很多遗忘,但是当我看一眼教科书我就可以解决那些问题的。但是学生们不一样的,他们要思考,的确也是巩固练习,因为他们的课外作业全是当天学的内容,不过他们却不会做,为什么呢?
这就应该联系到课堂了。我有看过他们做的笔记,很不错的,大家都写的很工整详细。但是当他们不会做了我叫他们看笔记时他们却不太能看懂,是看着笔记都不太能看懂那种,很严重的问题了吧!这比我们讲了题以后直接做原题做不懂还要严重!因为这说明了课堂上其实他们学的东西简直都是模糊概念的,就以一个勾股定理为例,当学了直角三角形以后处理作业就应该首先考虑直角三角形的定理吧,但是他们都不知道,我也仔细的给他们讲过了,不过我觉得效果并不好,关键是课堂,课堂一分钟可就相当于课下十分钟了。
这可能与老师上课的方法有关吧。虽然我没有站在课堂上授课,也不太懂得教学的方法,但是我却可以看到教学效果,我想既然身为老师,这一点应该具备的吧。再联想到家长们对孩子的关爱,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所以在课下又给他们请了家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优秀的成绩,以后可以考个好的大学,学到更渊博的知识,出人头地,因此家长们见面多半都是以孩子的学习为交谈对象,这完全没有错,但是家长们忽略了知识技能与其他方面发展的区别。一味的学习书本而不交际,不实践,是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的,就像医生背得再多的书,但是也是有局限的,只有多给人看病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同时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各行各业都是以科技为主,但是希望家长们可以看到这两面性,不要误导了还在成长的孩子们。
我记得有一次给一个学生讲题,我用了两种方法给他讲,第一是他们课堂学的,另外一种是课外的特别简单的,但是我叫他写简单的那种的时候他却说不行,因为他们老师说不能用课外知识进行解答。我顿时无语,我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都鼓励大家创新思考,课外查找资料,但是现在那老师居然叫学生只能一板一眼的按照学习的知识做题!这应该是与考试有关的吧。因为试卷答题讲究格式,而阅卷老师看答案可如一目十行是啊,所以学生的答卷必须给老师清楚的感觉,慢慢的就发展到了这一步了。这个变化是教育的悲哀吧,格式必须要的,毕竟细节决定成败嘛,但是老师却完全没有必要这么要求的,是该说老师是严格为学生呢,还是业绩为自己呢?
以小见大,学校的老师们为了业绩,多半都是这样吧,这可以说是曲折的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其实它不只是为考试,更是为了人才服务的!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组合,正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健康的学习。为了祖国的栋梁,真心希望这一套组合可以给予孩子们真正的知识!
第三篇:第三只眼看转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第三只眼看转型
作者:
来源:《E药经理人》2013年第09期
在第五届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上,与会者提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转型”。印象最深的一个观点是:20年前,一批民营医药企业诞生,很多产品卖得很好,并不是因为它有专利,而是因为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之后的20年,如果中国的医药行业还靠机会主义在市场上竞争的话,将没有前途。
这是个什么样的“好时代”?听起来抽象,其实说穿了就是“以药养医”的时代。
不用回溯很长的历史,最近的数据就足以说明问题:近5年来,全国财政对公立医院投入仅为10%左右,但就是在这样微薄的支持下,全国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却增长了约58%;而从医疗机构收入构成来看,药品费用占比近5年来—直维持在50%上下,撑起了医疗机构存续的半壁江山。
也就是说,尽管今天以药养医的体制积弊已是众矢之的,在很多方面医药行业亦深受其累,但必须承认,正是这一体制,使医疗和医药两个行业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达成紧密的共生共荣关系,医药行业事实上多年来一直享受着“以药养医”带来的体制性红利,因而“很多药没有专利,也可以卖得很好”,因而“一家医院就可以养活几家药企”。
这些年,业内每每谈起“以药养医”,“利”的一面甚少提及,但其实又都心照不宣:当出于理性宣示要革“以药养医”命的时候,也意味着到了跟这样一个“好时代”说再见的时候。按照这个逻辑,转型是大势所趋。
然而人性是有弱点的——在紧迫的事和重要的事之间,我们会优先应对紧迫的事,而长期与结构性趋势带来的挑战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放一放”;亦或是心存侥幸,“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毕竟时至今日,以药养医虽已是明日黄花,可医改工程浩大,难以一蹴而就,既得利益还在,“好时代”尚未终结。这回答了另一个问题:转型为什么不容易?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中国医药企业的战略转型还远非到生死抉择的地步,而是为了更好地跨越,从容地进入全新的时代。因此它不是一个普适的选项,它只适合那些富有远见而非亦步亦趋的企业,它只适合那些追求价值创造而非一味逐利的企业,它只适合那些敢于自我否定的企业,它只适合那些能够苦心孤诣的企业,它只适合那些决心赢得未来的企业。
第四篇:第三只眼看莫言获奖
第三只眼看莫言获奖
中国作家莫言,因其作品很好地将现实主义与魔幻色彩结合在一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人们都为其获奖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大都觉得他能够获奖是因为努力练习写作。而我是因为他内心的单纯。
莫言获奖后,人们问他将如何庆祝,他微笑着回答说:“回家包一顿饺子。只是得一个奖而已,没有必要过多的庆祝。”人们评论他低调,像陶渊明那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倒认为那是一种单纯。他的心中没有过多的功名利禄,没有被社会上拜金等不良因素所影响。家具坏了,修一修继续用;衣服破了,打个补丁,缝一缝,继续穿。这种心境,也许是大多数人在幼时,朴素的母亲在身边时才有的。所以在我看来,他是单纯的。
莫言的童年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同小伙伴看到开进学校的煤车,一跃而上,一人拿一块煤,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到后来听到有人说,当了作者出了一本书,就可以一天三顿饭吃肉馅的大饺子,然后就下定决心当一名作家,日后坚持写作,坚持投稿。为了吃上肉饺子而有了的理想,如果可以坚持一时,大可定义其为童年趣事。然而莫言他坚持了一生,爱上了写作,在有了工作之后仍旧继续写作。我认为那是他的单纯。
幼时的莫言常常因为自己多嘴多舌而给家里带来麻烦。母亲教导他,让他日后学会少说话,多做事。他听从母亲的教导,将自己的名字“管谟业”中的“谟”字拆为“讠”和“莫”整理为“莫言”,作为自己的笔名。以此来勉励自己,提醒自己,时刻把母亲的教导放在心上。从此他便下定决心,少说话,把自己要说的话都用文字写成故事。他没有年轻的我们那样对母亲的叛逆、不从。他的乖巧、知错就改,在我看来是因为他善良,他有一颗单纯的内心。
因为莫言的单纯,他开始写作;正是因为他的单纯,他为了肉馅大饺子而爱上写作;而正是因为他的单纯,他处事不惊,一路坚持书写;就是他的单纯,让他有资格获得中国第一个诺内尔文学奖。
用第三只眼看到的莫言那颗单纯的心,会引领着我,伴随着我,使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加美丽。
第五篇:母亲疯了——第三只眼看《怪物》
母亲疯了——第三只眼看《怪物》
孩子说:妈妈,你会不会不要我?她们说:就算你不要妈妈,妈妈也不会不要你。——《怪物》她们共同的名字叫母亲。然而在电影《怪物》里,母亲成了怪物,母亲疯了。母亲为什么疯了?因为她们失去了自己的儿子。
电影《怪物》中林嘉欣和舒淇分别饰演了两个母亲的形象:在一次房屋拆迁的冲突中,木屋失火,林嘉欣丈夫被火烧死,后来又与儿子失散,精神陷于崩溃的她数年藏匿在老屋之上所建起来的大楼之中,成了一个神秘的“怪物”。她在四处寻找自己的儿子过程中拐走了貌似自己儿子的舒淇的儿子,并开始四周在屋苑内躲藏,有时匿藏在大厦的电梯槽、有时躲在水箱„„而由舒淇扮演的另一位母亲则一直处于为寻找自己儿子的种种挣扎和努力之中,并因此也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一个先失去了自己的丈夫,然后失去儿子;另一个先失去儿子,然后失去丈夫。命运让两个母亲遭遇相同的不幸,又让把她们推向争抢爱的两端。两个不幸的母亲因而疯狂,展开了对儿子的惨烈争夺。(《怪物》剧情介绍)
两位母亲因为爱而释放出巨大得惊人的能量,因为惨烈的争夺由爱生,它同时让人感受到女性的力量和温柔。经过几次争抢儿子的交锋,两个母亲最后在天台上狭路相逢。这时候,她们都疯了,形象重叠了。而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分不清谁是自己的母亲。也许孩子能够区分的只是,在他最需要的时候,谁能给予爱,所以孩子会在巨大的惊吓中迷失自己,却懂得用一声清醒的啼哭制止两个母亲惨烈的肉搏。这个电影一开始给人的感觉确实有一些惊悚片的氛围,这也是它的市场定位,而很多场景在音效、造型、光影的处理上也很切合这个定位。但是我记住的,是片中每一个让人绝望的情节和每个让人温暖的细节。比如林嘉欣一家吃饭的情景:在丈夫和儿子相继离开自己以后,简陋的饭桌上永远还是三副碗筷,只是眼见物是人非,这个可怜女人手在不停扒饭,口里却几度痛苦失声。
《怪物》电影把情感放到冷酷甚至有些变形的现实中去呈现,使爱自始至终带着逼人的光辉。这种直逼人心的光辉折射到旁观者的心灵上,让人动容。但这样的光辉又是暖人的,它在绝望的处境里,在现实的暗淡背景里,让你热泪盈眶。
林嘉欣扮演的“怪物”母亲形象震撼人心,随着情节的展开,当“怪物”被渐渐还原成“母亲”的时候,她的迷失心智,蓬头垢面都该因为她所遭遇的巨大不幸,被报以深深的同情和巨大的怜悯。如果亲眼看见了儿子被压在房屋废墟中的幼体,也许这个母亲可能早就在厄运中死去。但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自己死去的儿子,命运再次选择了这个女人。爱让她疯癫地活着,那怕是在下水道下,污水之中非人地活着,活成一个怪物。
“怪物”母亲丑陋恐怖的形象让我想起了莫言一篇著名的小说《欢乐》,莫言本人因为对母亲这一形象过于真实和铺张的叙述而遭受到巨大的非议。在很多人看来,就像《怪物》导演所塑造的母亲形象一样,莫言违反了规则,选择了丧失良知的叙述。很多人认为莫言玷污了母亲,玷污了母亲的完美形象。而余华在评论这篇文章的时候则认为,一个正在倒塌的母亲形象是最有力量的。“正是这样的母亲,才使我们百感交集,才使我们有了同情和怜悯之心,才使我们可以无穷无尽地去付出自己的爱。”(余华:《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母亲经常在孤立无援之中呈现巨大的能量,这爱的力量无法阻挡。在绝望和黑暗之中,母亲把爱变成了本能,变成了无所畏惧,变成了孤胆英雄,变成了歇斯底里,变得不可理喻,最后母亲疯了——母亲因为爱而毁灭了她自己。
除了母亲的力量,《怪物》还让我感到对城市的失望,那就是人在城市森林里的不断丧失,安全感和方向感的丧失。是的,蓝天碧水,高楼大厦,鲜花草坪,一切都那么祥和美好,可是当你遭遇麻烦的时候,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切都变得冷漠起来,在你之外,一起如常,一切都拒人于千里之外,一切都孤立无缘。只幸存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在城市阴暗潮湿的地下,闪着微弱的光——这光冷竣而飘摇,它苍白映照在母亲从天而下的那张苍白绝望的脸上,最后归于沉寂。
城市还是城市。只是这个城市的某一个角落里,有呜咽,有控诉。没有人听到,没有人理解,也没有人知道,一个母亲疯了——在这样一个现实的非典型样本里,我们看不到和谐社会的影子。我们的政府希望它的人民在不和谐中去看到和谐,去构建和谐,为什么要整天讲和谐?还不是因为现在不和谐?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城市的地下都有着斑斑血泪。城市是怎么来的?繁华是怎么来的?浮华背后的巨大黑暗怎么来的?什么时候乡村成了城乡结合部?什么时候城乡结合部成了贫民区?什么时候贫民区又成了地下诗歌的最后遗照?„„城市嘈杂,人声喧闹,只要你我暂
时还活得凑合,没有人有兴趣去想这些让人不舒服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早已在电影之外。正是这样,一部电影能够表达的东西可能是有限的,但依靠它你却可能会联想很多。这种联想经常都是无关电影的东西。但我恰恰觉得,这就是一部电影,或者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意义,这意义在创作者的叙述文本之外。写完这个评论我将把《怪物》这部电影存下来,我会为它新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叫《母亲疯了》。母亲疯了——第三只眼看《怪物》 作者:穿山乙(转载)影评类别: 香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