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和任务

时间:2019-05-15 00:4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和任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和任务》。

第一篇: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和任务

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和任务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职权,保障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职工积极性,办好社会主义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有关制度

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制度,是职工代表大会进行活动的规范性规定,既属于各企业制订的职代会条例实施细则的内容,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主要有下列几个制度。

(1)民主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①民主管理联席会每季召开一次,由厂工会主席主持,由厂工会委员、各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各代表组长(车间工会主席)参加。

②根据会议内容及需要,可邀请党政负责人或其它有关人员参加,协商处理,并向下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予以确认。

(2)职工代表提案(意见)处理制度

①征集提案,要结合职代会工作进行,企业每半年征集一次。

②凡征集的提案,由工会负责分类整理。建立提案卡,交有关领导或部门认真研究处理和解答。

③领导对提案解答处理期限,从接到提案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十天。处理意见要通过会议或提案卡反馈形式与职工代表见面后归档。

企业工会作为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应承担的工作任务

(1)组织职工选举职工代表;

(2)提出职工代表大会议题的建议,主持职工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和会议的组织工作;

(3)主持职工代表团(组)长、专门小组负责人联席会议;

(4)组织专门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向职工代表大会提出建议,检查督促大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发动职工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决议;

(5)向职工进行民主管理的宣传教育、组织职工代表学习政策、业务和管理知识,提高职工代表素质;

(6)接受和处理职工代表的申诉和建议,维护职工代表的合法权益;

(7)组织企业民主管理的其他工作。

职代会联席会议在行使职权时应注意的问题

职代会联席会议的主要职权,是协商处理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需要临时解决的重要问题,包括职工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重要问题和职工代表大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联席会议协商处理的问题,应该是临时遇到的、同职工代表大会职权有关的重要问题。属于企业重大决策的问题,应尽可能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联席会议协商处理的重要问题,要向下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以得到确认。

企业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向职代会报告的内容

(1)按政策规定本企业业务招待费可列支数;

(2)本企业业务招待费实际支出数;

(3)业务招待费支出项目和金额;

(4)企业领导班子各成员列支数;

(5)业务招待费支出情况、超支或节约情况,与上年度同期的对比及原因分析;

(6)今后的打算或整改措施;

(7)其他应说明的问题

职工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职工代表的权利:

(1)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有权参加职代会及其工作机构组织对企业执行职代会决议和提案落实情况的检查,有参加对企业行政领导人员的质询;

(3)因参加职代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而占用生产或工作时间,有权按照正常出勤享受应得的待遇。对职工代表行使民主权力,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压制、阻绕和打击报复。职工代表的义务:

(1)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技术业务水平和参加管理的能力;

(2)密切联系群众,代表职工合法权益,如实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认真执行职代会决议,做好职代会交给的各项工作;

(3)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做好本职工作。职工代表的调动、退休和罢免、撤换

(1)代表在本企业内部调动工作,其代表资格予以保留。调离本企业的,其代表资格自行中止。代表任期未满退(离)休的,其代表资格自行中止。

(2)每个职工或原选举单位,发现代表违法乱纪或严重失职,都可以向工会提出罢免或撤换的要求。罢免或撤换代表,须经原选举单位的职工会议讨论,获得全体职工过半数以上的同意。对被罢免或撤换职工代表,要及时报告企业工会,经工会讨论通过后,宣布撤销其代表资格。

(3)代表出现缺额,应及时补选。补选代表的程序和选举代表一样,由选区的全体职工直接选举产生。

职工代表的培训

(1)换届后的职工代表,必须进行一次全面培训。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和民主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2)对新当选的代表,还应进行必要的“入门教育”。组织学习民主管理基础知识,职代会的性质和任务,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等。

(3)在召开职代会前,应围绕本次大会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事一训”。

(4)结合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工作的锻炼,举行民主管理成果发布、知识测验、智力竞赛和其他各种形式活动,提高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职代会的列席代表

(1)职代会根据审议问题的需要,可邀请部分列席代表参加会议。列席代表的人数,不得超过正式代表的五分之一。

(2)列席代表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能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如工作需要,可聘请参加职代会的有关民主管理小组。

(3)列席代表可以是厂级领导干部、中层干部、技术干部、经营管理干部、有关工人,也可以是本企业的离(退休)干部(职工)、职工家属等。

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

职代会职权:

(1)听取和审议厂长关于企业的经营方针、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基本建设方案、重大技术改造方案、职工培训计划、留用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承包和租赁经营责任制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2)审查同意或者否决企业的工资调整方案、奖金分配方案、劳动保护措施、奖惩办法以及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

(3)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职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

(4)评议、监督企业各级行政领导干部,提出奖惩和任免的建议。

(5)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的决定选举厂长,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国有独资及控股的公司制企业职代会职权:

1、听取和讨论关于本公司发展、生产经营重大决策方案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2、讨论通过集体合同草案,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和重要规章制度,事先提出意见和建议;

3、审议决定公司提出的公益金使用方案;

4、民主评议监督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向有关方面提出奖惩、任免的建议;

5、依法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

6、听取关于公司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报告;

7、审议通过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需经职代会审议通过的事项。职代会主席团

(1)每次职工代表大会应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主席团成员应有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企业的领导干部。其中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应超过半数。

(2)主席团成员必须是同届职工代表,非职工代表和列席代表均不能担任主席团成员。党、政、工的主要领导没有被选为职工代表的,可以从职工代表中的党、政、工副职干部中选举。

(3)主席团成员由职工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直接选举产生。第一步,在征求职工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由企业工会召开职工代表团(组)长会议,协商提出候选人名单;第二步,将候选人名单提交职代会讨论,采用举手表决或拍手通过的办法选举产生。

(4)职代会主席团不实行常任制。职代会闭会期间,需要临时解决的重要问题,由工会召开职工代表团(组)长和各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负责人联席会议,协商处理,由工会向下次职代会报告予以确认。

职代会各种专业工作委员会或小组

(1)职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小组)的设置,应根据单位的实际需要而确定。一般可设生产经营工作委员会(小组)下同;财务经济工作委员会;安全劳保、规章制度工作委员会;生活福利工作委员会;女工工作委员会;宣传、文体工作委员会;民主评议干部及工会组织工作委员会。

(2)职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接受职代会和工会的领导,在工会主持下进行。职代会民主管理专门工作委员会与工会有关业务工作委员会力求统一,但不要一刀切,要根据工作实际有分有合,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活动制度。

(3)职代会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小组)一般平时不脱产。由于工作需要占用生产或者工作时间,有权按照正常出勤享受应得的待遇。

(4)职代会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小组)一般由五至九人组成。其成员应按专业性质挑选热心群众工作有专长和有经验的人员担任。根据工作需要,也可聘请少量的非职工代表担任。

(5)职代会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小组)设主任(组长)一名,副主任(副组长)一至二名。正副主任(组长)由熟悉业务,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职工代表担任,一般可与对口的工会业务委员会负责人统一起来。为便于开展工作,行政领导干部一般不宜担任专门工作委员会的正职职务。

(6)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小组)的成员,由职工代表、团(组)酝酿提出名单,工会委员会汇总平衡,经职代会通过产生。

职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小组)的基本职责和任务:

职代会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小组)在职代会召开期间,重点工作是参与行政制订有关方

案,对提交职代会讨论的有关问题进行审议,提出对某些问题调查研究的报告。职代会闭会期间,重点工作是有目的地开展民主管理活动,检查督促有关部门贯彻执行职代会的决议,听取和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职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小组),其主要工作任务:

(1)生产经营工作委员会;包括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审议生产经营计划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2)财务经济工作委员会:包括审议企业资金分配,工资改革,晋级方案,各项资金和职工福利基金等使用方案和工会财务预决算,并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

(3)安全劳保、规章制度工作委员会:参与安全、劳保方面规章制度的制订和监督检查;

(4)生活福利工作委员会:包括处理职工的劳动争议,生活福利工作计划和住房分配方案的制订以及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生活保险、生活救济、互助互济、离退休职工管理等工作;

(5)女工工作委员会:包括女工的“五期保护”、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以及幼托工作的监督检查;

(6)宣传文体工作委员会:主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包括职工教育计划的审议,理想纪律等各种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组织文体活动等;

(7)民主评议干部及组织工作委员会:包括会员管理,代表的选举、管理、培训、搜集整理大会提案、组织实施评议各级领导干部等。

工会与职代会实行“两会合一”的体制是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理顺工会与职代会关系。工会工作业务与职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的任务要有机结合。避免机构重叠和人员兼职过多。对特殊性质的工作或临时性的重要任务,可设置单一性任务的临时机构(如分房小组、评议干部小组等)。

第二篇:职工代表大会性质和任务

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和任务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企业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职工代表大会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力,在法定的范围内可以审议、审查、审定企业的一些重大问题,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作出有关决议。

职工代表大会的基础是员工,职工代表是代表员工参加职工代表大会的,职工代表反映的是员工的意见和要求。职工代表在一起审议、审查、审定企业重大问题的过程,就是互相交流,相互了解,共同提高认识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议政能力,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职权,保障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职工积极性,办好社会主义企业。

第三篇:党小组的性质和任务

党小组的性质和任务

党小组是党支部的组成部分,不是党的一级组织。党小组在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协助党支部开展各种活动,保证 支部大会决议的贯彻执行。

党小组的主要任务是:

(1)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时事政治和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党员素质。

(2)组织和监督党员认真贯彻执行党支部的决议,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分配每个党员以一定的工作,努力完成党支部布置的任务。

(3)定期召开党小组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督促党员按时参加党组织的活动。

(4)做好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经常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关心群众的疾苦,并及时向党支部反映,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5)协助党支部做好对党员的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接受党员的思想汇报,了解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及时向党支部汇报。

(6)协助党支部做好日常的党务工作。例如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做好对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工作;按时收缴党费等。

第四篇:民兵的性质、任务和光荣传统

基层武装部政治教育教案之一 民兵的性质、任务和光荣传统

我国民兵,是中国共产党武装群众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在中国长期革命战争中诞生、发展、壮大起来的。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广大民兵艰苦奋战,英勇牺牲,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兵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军事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民兵工作步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在加强全面建设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建立了一支规模适当、布局合理、装备良好、素质较高的基干民兵和应急分队队伍,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步兵,还有地炮、高炮、通信、工兵、侦察、防化和海、空等专业技术兵,成为一支能够配合我军遂行作战任务、补充扩大我军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强大武装力量。

一、我国民兵的性质

民兵就其词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从组织角度讲,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平时,其成员各事其业,接受必要的

军事训练,维护社会治安;战时就地配合军队作战或开展游击战争,担负各项战争勤务,必要时随军出征或征调入伍补充常备军。二是从民兵组织成员的角度讲,民兵是不脱离社会活动或本职岗位、受过一定军事训练的公民,既是兵,又是民,是集兵、民于一身的武装人员。民兵的一般性质,概括了民兵组织具有群众性、武装性和阶级性三个特征。

我国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这既体现了民兵的一般性质,又准确地反映了我国民兵的特殊性质。

(一)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我国民兵是党在人民战争思想指导下创建的新型的人民武装组织。坚持党对民兵的绝对领导,是我国民兵的阶级属性和政治性质所决定的,是“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决定的,是我国民兵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我国民兵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夺取政权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中发挥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就是由于有党的正确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考验,只有坚持党对民兵的

绝对领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兵的性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兵在政治上永远合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兵正确履行对内对外职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强大国防后备力量目标的实现。广大民兵一定要充分认清我国民兵的根本性质,坚决抵御和反对武装力量“非党化”、“非政治化”的反动论调,强化“军魂”意识,牢固树立党的,自觉做到坚信党、热爱党、忠于党,听党话、跟党走。

(二)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我国民兵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广大民兵一手拿锄,一手拿枪,一边生产,一边战斗,用生产支援前线,用战斗保卫生产,为配合部队打敌人,建设根据地,保卫工农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民兵不脱离生产、劳武结合的传统一直保持了下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民兵继承和发扬了劳武结合的光荣传统,不仅在生产中打头阵、当先锋,而且利用生产空隙苦练杀敌本领,促进了生产,加强了民兵建设。在国家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民兵这一特点,既要立足本职,积极参加生产建设,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又要按照国家法律的

规定和要求,完成军政训练和战备执勤任务。

我国民兵是党领导下的群众武装组织,这一性质就决定了民兵具有群众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民兵的群众性、普遍性,主要是指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学历程度,只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条件,都应参加民兵组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一旦发生外敌入侵,我们还要打人民战争。这就决定了我们不仅需要建设一支精干的常备军,而且还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只有坚持民兵的群众性、普遍性,才能把符合条件的公民吸收到民兵组织中进行教育和训练,保持民兵应有的规模和数量,为开展人民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把大量经过部队锻炼的退伍军人吸收到民兵队伍中来,进行教育和管理,使民兵队伍保持相当数量的骨干;才能寓兵于民,储备雄厚的后备兵员,有利于战时就地就近实施快速动员;才能弥补军力、警力的不足,有利于保卫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民兵是党领导下的群众武装组织,是我国三结合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兵具有军事组织的特性。民兵在平时要执行战备执勤、维护社会治安等任;在战时要参军参战,配合部队执行作战任务。为此,民兵的组织

形式是按照班、排、连、营的序列编成的,具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为保证民兵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兵役法》规定,每个民兵必须按规定参加每年一度的组织整顿和一定时间的军政训练,这是民兵组织区别于其他群众组织的一个显著特征。如果我们忽视和背离了民兵的军事特性,只看到“民”的一面,忽视“兵”的一面,只搞生产,不进行军事训练,不重视提高军事素质,就失去了它作为军事组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每个民兵都要充分认清民兵是军事组织这个特性,不断增强兵的观念,积极参加军政训练,努力提高军政素质。即使在参加生产建设中,也要善于发挥民兵军事组织的优势,发挥突击队和生力军的作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队伍,巩固组织,提高战斗力。

(三)民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们党不仅创建了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而且创建了一支强大的民兵队伍。军队和民兵相结合,组成了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就是依靠这支武装力量,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优势装备的国内外强大敌人。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民兵发扬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在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或

单独执行任务,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实践证明,民兵是人民战争的基础,军队是人民战争的骨干。如果只有民兵,没有强大的军队,就不能消灭敌人的主力,民兵也难以存在和发展;反之,如果军队没有民兵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与支援,就成了“独臂将军”,就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由于人民自卫军和民兵这样广大的群众武装组织和它的一道配合作战。没有这些群众武装力量的配合,要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

民兵是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后备军。我军诞生80多年来,民兵一直是部队兵员的主要来源。用民兵补充扩大我军,可以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军队的需要。从数量上来说,民兵人数众多,组织健全,分布面广,可以使我军随时得到补充,需要时可以整连、整营成建制地编入部队。从质量上来说,民兵都经过军政训练,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有的经过实战锻炼,补入部队后很快就能成为战斗骨干。有了这支后备军,人民解放军就可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民兵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我们有这支强大的国防后备军,与精干的常备军相结合,敌人就不敢对我国较举妄动,我们就能有效地

遏制战争,维护和平。

二、我国民兵的任务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依据上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又对民兵的任务做出了具体规定。即:“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和各项任务;担负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我们每一个民兵都应当明确,完成好这些任务,是国家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体现着党和人民的意志,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一定要时刻牢记,努力实践。

(一)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和各项任务。要牢固树立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观念。民兵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和各项任务,是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的客观要求。同时,民兵建设作为国家整体建设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要受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制约。国富才能兵强,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国防建设、民兵建设的发展才有物质基础。所以,民兵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既是国家经济

建设大局的需要,又是民兵自身发展的需要。广大民兵一定要充分认清自己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要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民兵年轻力壮,人数众多,绝大多数处在生产第一线,勇于争先创优、开拓创新,在生产岗位上能够发挥骨干作用;民兵好学上进,政治觉悟高,在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开放、勤劳致富、扶贫帮困中,可以发挥带头作用;民兵思想敏锐,接受新事物快,整体素质优于一般群众,在学雷锋、树新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可以发挥示范作用;民兵组织严密,纪律性强,又经过一定的教育训练,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可以当先锋,打头阵,发挥突击作用。这些年来,我区民兵充分发挥优势,带头开展脱贫致富、扶贫帮困活动,积极参加西部大开发,在抢险救灾、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和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事实证明,只要善于发挥优势,民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西部大开发的广阔舞台上,就一定能够大显身手,有所作为。

要坚持立足本职岗位做贡献。民兵分布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最经常、最大量的任务是做好本职工作。因此,民兵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形式,是立足本职岗位做贡献。在本职岗位上,广大民兵要带头搞好生产,积极参加扶贫帮困和以劳养武等活动,促进生产的发展。要带头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不仅要当生产战线的标兵,而且要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模范。

总之,广大民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任重道远,大有作为,只要我们牢记神圣职责,艰苦创业,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担负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我国民兵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担负着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重要任务。

战备勤务。战备勤务分平时和战时两种。在平时,民兵要积极完成各种战备执勤任务,搞好军警兵民联防,加强对工厂、矿崇山峻岭、铁路、重要隧道、桥梁、军事设施等重点目标的警戒,随时做好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防止敌人的袭扰和破坏。我们新疆组织民兵护路分队执行守护铁路的任务,就属于平时战备勤务之一。在战时,民兵要积极配合部队担负战场勤务,完成运送物资、救护伤

员、修路护路、看押俘虏、搜剿残敌等多种任务,支援前线,保证战争顺利进行。担任战备勤务,这既是民兵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民兵的光荣传统。革命战争年代,解放区的民兵,组成强大的担架队、运输队,英勇支前,担负了为我军送粮食、运弹药、修铁路、抬伤员、押俘虏等大量的战场勤务,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几次边境自为反击作战中,广大民兵积极担负战场勤务,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随着武器装备的现代化,部队人力、物力的消耗将显著增大,民兵的战场勤务任务将会更加繁重,更加艰巨。

保卫边疆。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有38000多公里的陆海边防线,有6000多个岛屿,还有辽阔的领空。尤其是我们新疆,总面积达160多万平方公里,边界线长达5600多公里,守卫如此漫长的边防、海防和空防,单靠现役部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两个严密关注”的重要批示,把保卫边疆安全和稳定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模范履行义务。长期的实践证明,民兵在保卫边疆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配合部队参加边境自卫反击作战;配合部队、武警和单独作战,打击小股武装袭扰之敌;配合边防部队、公安、武

警搞好边境管理,防止和打击“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建立民兵应急分队,担负机动任务,随时准备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几十年来,正是由于军警兵民共守共建边疆,才使我国陆海边防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有效地保卫了祖国边疆的安宁。

维护社会治安。民兵是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国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三股势力”活动猖獗的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强化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在维护社会治安,防止社会**,保卫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中,能够起到其他武装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我们新疆,幅员辽阔、边境线长、民社情复杂,戍边稳内任务十分繁重。民兵担负维护社会治安任务,可以弥补军力、警力的不足,发挥重大作用。民兵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主要任务有:护厂、护矿、护店、护路、护林、护牧;协助公安部门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保护重要目标,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执行应急机动任务。

(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民兵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忠实地履行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使命,是我国民兵履行对外职能的根本任务。其基本内容是:平时踊跃参军,依法服兵役,保障部队源源不断地得到兵员补充;战时踊跃参战,响应祖国召唤,担负配合我军作战或单独执行作战任务,歼灭入侵之敌,捍卫国家安全。为了完成好这一光荣任务,广大民兵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对国际局势有清醒的认识。环顾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但战争的根源远未消除,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对我国来说,霸权主义的威胁尚未消除,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我国与一些国家的领土、领海争端尚未完全解决,统一祖国的大业任务还十分艰巨。“9〃11”事件以来,美国借打击恐怖主义驻军中亚,加强与印度军事合作,使我国西部边境战略前沿地位更加突出。作为民兵,必须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保持高度警惕,牢记根本职能,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居安思危,随时准备配合部队反击敌人的武装侵略和挑衅,保证社会主义祖国有一个和平安宁的建设环境。

要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热爱祖国,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直至用鲜血和生命去抵抗侵略,保卫祖国,这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鼓舞我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昌盛而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我们民兵应该把热爱祖国与报效祖国有机结合起来,化爱国之情为服国之行,自觉当民兵“吃亏”的思想,积极履行民兵的各项义务,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贡献力量。

随时听从祖国召唤,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积极响应祖国征召,效命疆场,保卫祖国,是我国民兵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民兵更要发扬这种传统,随时准备履行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一旦祖国需要,做到一声令下,立勇参战,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防法》、《兵役法》和《国防教育法》,增强国防观念和依法服兵役的意识;必须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必须努力学习军事技术,提高作战能力,在保卫祖国的战场上发挥民兵的巨大威力。

三、我国民兵的光荣传统

我国民兵在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中诞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展壮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大半年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她特有的威武英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写下了灿烂的篇章,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优良传统。

(一)党管武装的原则。党管武装,就是坚持党对人民武装的绝对领导。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深刻地揭示了党管武装的含义。民兵是我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为实现党的总路线、总目标服务的,因此,坚持党对民兵的绝对领导,是我国民兵建设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民兵的光荣传统之一。几十年来,党对民兵工作的领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地方党委和军事系统对民兵、预备役部队实行双重领导制度,县以上建立人民武装委员会制度,地方党委书记兼任同级人民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或书记制度,省军区、军分区、人民武装部一名主要领导参加同级地方党委常委制度,以及乡(镇)专职武装部长一般是同级地方党委成员,村党支部书记一般兼民兵营、连教导员、指导员,民兵连(营)长大都是党支部委员等等。这些制度和规定,是党管武装在民兵工作上的具体体现,保证了党对民兵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和统一建设。

(二)劳武结合的方针。劳武结合是由民兵的性质、任务决定的,是民兵的光荣传统,也是民兵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在战争年代,党的中心任务是武装夺取政权,一切为了前线,一切服从战争的需要。那时的民兵和群众,如果只劳不武,打出的粮食会被敌人抢走,如果不武不劳,人民就没有粮食吃,也无法支援前线,必将影响部队作战,于是创造了一面生产、一面战斗,一手拿锄、一手拿枪的经验,以战斗保卫生产,以生产支援战斗,把劳与武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建国以后,我国民兵发扬了劳武结合的传统,一面参加经济建设,一面参加军政训练,完成军事训练任务。平时从事经济建设,作好军事斗争准备,战时配合解放军消灭敌人,保卫祖国。这样,我们就可以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既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又有利于国防建设。体现了打仗与生产、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一致性。

(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民兵的优良传统。民兵的革命英雄主义传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争年代,民兵一听说要打仗,个个争先恐后,参军参战,杀敌立功。在战斗中,他们机智勇敢,敢打必胜;他们敢

于人自为战,村自为战;他们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解放战争中,山西潞城县著名的民兵英雄黄小旦,率领一个民兵连随解放军远征豫北、豫西,在伏牛山区康家岭战斗中,被1000多名蒋军包围。他们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打退敌人十几次进功,打死打伤敌人100多名,最后配合主力部队全部消灭了这股敌人,荣获“太行民兵坚强连”称号。二是勇于献身的崇高品德。有许多民兵,象董荐瑞、黄继光等战斗英雄一样,为人民、为祖国,不惜抛头颅,洒势血,前仆后继,英勇献身。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民兵战斗英雄陆天桂,在攻占敌人制高点时,双腿负伤仍顽强地向主峰阵地爬去,当他爬到离敌人只有几步远时,慌了神的敌人正要用机枪向他扫射,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陆天桂同志象黄继光那样,毅然扑向敌人机枪,用身体堵住了枪口。战友们冲上来了,敌人被消灭了,主峰拿下来了,但陆天桂同志光荣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三是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我国民兵,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对革命事业毫不动摇,保持着宁死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有的在敌人的刀枪烈火面前,昂首挺胸、慷慨就义;有的不管敌人怎样严刑拷打,怎样威胁引诱,仍坚决同敌人进行

斗争;有的在战斗最危急、最艰难,甚至弹尽粮绝的时候,宁死也不向敌人屈服。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威武雄壮的篇章。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广西田阳县民兵担架二营“英雄民兵教导员”梁乃全,为抢救被敌特工包围的战友,奋勇冲进敌群,两处负伤后被敌人抓住。敌人把他捆在一棵树上,刺刀、枪口顶着他的胸膛,逼他供出我军情报。面对凶恶的敌人,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宁死不屈,表现出了我国民兵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气节。四是战胜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民兵在硝烟弥漫的战斗中,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在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道路上,都能迎着困难上,以苦为乐,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斗在闽西的游击队和民兵不到2000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8个主力师的围攻,疯狂的敌人,村村筑堡垒,处处设卡子,对民兵和游击队进行封锁围困。敌人所到之处,实行“树砍光、屋烧光、人杀光”的残暴政策,给革命根据地军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他们用野菜野果充饥,用稻草树叶御寒,在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面前,坚持斗争,团结奋战,终于战胜了困难,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和“围剿”。

(四)灵活机动的战法。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法,打击

和消灭敌人,是我国民兵的又一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广大民兵在敌后广大地区普遍开展游击战,创造了许多灵活机动的战法,主要有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围困战、伏击战、捕捉战、窖洞战、联防战、水上游击战、攻心战、坚壁清野等战法。他们运用这些战法,巧妙地破坏敌人的防御设施、交通运输,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闻名全国的河北省清苑县英雄的冉庄民兵,在八年抗战中运用地道与敌作战1781次,歼敌340多名。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法,在人民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

(五)学习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经过长期革命战争与和平环境的考验,不仅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而且有着丰富的建军经验,为保卫和建设祖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一直是我们民兵学习的榜样。民兵同人民解放军长期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军队帮助民兵,民兵向军队学习,已成为优良的传统。几十年来,民兵的成长壮大,是与军队的帮助分不开的。可以说,民兵就是在军队的帮助下,以军队为榜样进行自身建设的。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民兵都注意学习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一是学习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思想。二是学习解放军热爱祖国,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是学习解放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团结自己,瓦解敌军。四是学习解放军的三大民主,坚持政治工作的群众路线。五是学习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遵守革命纪律的模范等。用解放军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促进民兵的全面建设,同人民解放军一起,共同完成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

四、新时期我国民兵的地位和作用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民兵的历史作用举世公认,有口皆碑。在新的历史时期,民兵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民兵是进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在过去的革命战争中,民兵配合人民军队夺取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在现代条件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民兵仍然是配合我军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未来战争将是高技术条件下的立体战,敌人有可能从地面、空中、海上实施全方位、多层面的进攻。战争中,由于现代武器的应用,兵员消耗也会比过去增加,战争一旦爆发,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动员大批兵员,把部

队扩编起来,以保证国家由平时迅速转入战时体制。同时,随着战争发展,持续不断地为部队补充兵员,保证部队持续作战的能力。这样大量的兵员主要是来自民兵。离开了民兵和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物资消耗量大,后勤要比以往的战争繁重、艰巨的多,要完成这一任务,没有一支以民兵为骨干的支前大军是不行的。正因为未来战争是全方位的战争,因此民兵既要同人民群众在一起,努力发展生产,满足军需民用,又要维护社会治安,锄奸防特,维护交通,保卫生产,保卫政权,还可能独立担负或参加后方的反空降、反空袭,组织人员物资疏散、消除空袭后果、保卫主要目标等行动,任务十分艰巨。这些都说明,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民兵的地位不是降代了,而是更高了,作用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我们一定牢固树立人民战争的思想,不断加强民兵建设,扎扎实实地做好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二)民兵是巩固国防,维护和平的战略威慑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必须有巩固的国防。我国幅员辽阔,边界漫长,周边情况复杂,要确保国家的领土、领海、领空安全,光靠现役部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靠广大民兵和人

民群众的大力配合。几十年来,正是由于军警兵民共同戍边,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才保卫了祖国的安宁。西方敌对势力、霸权主义之所以不敢对我轻举妄动,不仅是因为我们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而且还因为我们有民兵这支强大的群众武装力量。特别是作为处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疆民兵,在巩固边防、维护边疆的繁荣和稳定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民兵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支柱。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民兵的基本职能之一,主要体现在与敌对势力及各类刑事犯罪分子作斗争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民兵在各级党组织、人民政府和人民武装部门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开展城乡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反革命、惩治犯罪、捕捉犯罪分子,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自身的优势,担负了护校、护路、护仓、护秋、护夏以及保卫节日活动安全等大量的治安勤务;配合海关、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完成了打击走私,缉查贩毒等任务,充分显示了民兵在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民兵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具有地形熟、语言通、便于隐蔽等独特的优势,能起到其它武装组织不

能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充分发挥民兵在维护社会稳定,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作用,不仅是民兵的职能所系,更是时代的要求。

(四)民兵是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突击力量。我国民兵通常由青壮年中素质较好的人员组成,思想活跃,年轻力壮,文化水平较高,又经过有组织的教育训练,具有比普通群众更好的综合素质。建国以来,广大民兵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军事部门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两个文明”建设之中,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民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身改革,参加经济建设,在科学种田、科技致富、科技创新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当先锋、做模范,以实际行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带头学政治、学军事、学科学、学文化,带头移风易俗,带头维护民族团结,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参加重点工程建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自觉实践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体现了民兵的先进性和突击力。

讨论题:

1、如何正确认识民兵的性质、任务?

2、如何继承和发扬民兵组织的优良传统?

第五篇:第二章 出版事业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章 我国出版活动的原则和任务

《出版管理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对出版活动的管理,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和出版事业,保障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条例。

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根据宪法的这一精神,《出版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出版活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出版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根据宪法的这一精神,《出版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障。公民在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宪法对我国出版事业的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规定。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由国家宪法所规定的这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我国出版活动的根本指针。《出版管理条例》(1997年制定、2001年修订、2011年再次修订)第三条规定,根据宪法精神,对包括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在内的出版活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作了明文规定。这表明,在我国,只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版活动才有合法的地位。党和国家以及有关部门对出版工作和出版活动提出或制订的其他方针、原则和法律、法规及各种规章制度,出版活动从内容到方式,都必须体现和服从宪法规定的这个方向。在出版活动中,一切违背这个方向的主张和行为都是非法的,一切违背这个方向的内容都是错误的。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出版活动的性质、方针、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指出:我国的出版活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版活动根本不同,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一切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出版活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出版产业和出版事业的基本基本性质和要求的反映,是指导出版活动的最高准则,也是所有出版单位、出版工作者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

(一)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为人民服务,是对出版活动主体及其权利的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包括社会主义出版职业道德的根本宗旨。当这个术语成为出版法制的法律用语时,就成为对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义务性规范,而与之相对应的人民就成为享有进行出版活动的各项权利的主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按照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出版活动作为一项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其主体当然也是人民。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只能是以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而不能以少数人、少数特殊利益集团和特殊阶层为服务对象。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为人民服务,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需要。接受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服务,是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权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务院已经五次发布中国人权状况的白皮书,其中1991年、1995年、2000年、2001年四次都列举人民享用包括图书、报纸、杂志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情况作为说明我国人权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内涵

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对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政治性质和出版活动的指导思想的规定。以法的形式规范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以及出版活动的性质和指导思想,这是我国出版法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成文出版法的重要特点。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社会制度,又是一种思想体系、意识形态,此处两种含义兼而有之。提出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是,承认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不同于物质生产部门,也不仅仅是一般的服务性产业和文化产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在宪法中确认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正是为了保证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符合和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巩固和促进作用。同时,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在总体上总是带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质,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要在出版活动中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抵制和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版管理条例》第三条在规定了出版活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后,紧接着就规定:出版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三)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关系

为社会主义服务与为人民服务是完全一致、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代表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最高利益。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亿万群众的共同事业。在今天中国,坚持为人民服务必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抓住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出版的内容和指导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那就不可能对人民有益,而是对人民有害,就谈不上为人民服务。

(四)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要求

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出版活动就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随时注意避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出版工作就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其中包含着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管何时何地,出版工作者都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放在首位,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我国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建国以来的四部宪法(包括1982年宪法),都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从总体上和宏观上说,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国家事务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等方面的领导,指引和掌握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同时,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以及包括出版活动等一切方面的工作,也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出版活动的领导,是出版活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除了人民利益之外,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最集中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出版活动不仅一般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且还是中国共产党实施领导、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工具。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把自己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能够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广泛地了解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和愿望;能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地传播国内外的各种信息,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行为和政治方向,引导、激励、动员、组织人民群众为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高度重视出版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出版活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就要坚定地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宣传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业绩和经验。

中国共产党对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这种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就是使中国共产党有关出版工作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制定成国家的法律、法令,使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在法律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以推动和促进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的实施。同时,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实行直接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对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有多种方式,其核心就是要求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的集中体现。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党性原则,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针;公开声明自己站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实事求是,说真话,不说假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出版纪律等等。我国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坚持党性原则,是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出版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的合乎逻辑的延伸结果。

二、保障出版自由

(一)出版自由的内涵

出版自由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次《宪法》都规定了公民的这项权利。现行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六项自由是公民表达意愿、参加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总称表达权。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出版物,在过去只指报刊图书等印刷媒介,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版物的范围日益扩大,按《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包括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自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开表达,即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播。

出版等表达自由的核心是政治权利。就是说,它不仅确认公民有一般的表达思想和见解的自由,而且特别要维护公民有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自由,包括批评政府的自由。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批评权和建议权,权利人借助图书、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公开表达和传播,就成为出版自由所保护的表达行为。表达自由不仅包括表达的权利,而且包括知悉的权利。在出版活动中,明显地表现了表达权和知情权的这种统一。出版活动看起来主要是传播信息,但总是渗透着传播者的态度、倾向,所以传播也是一种表达。至于更多的人们从事或参与出版活动不是甚至主要还不是要表达意见,而是获取知识和信息。

自由就是做法律所允许和不禁止的事情。任何自由和权利只有根据法律的规定才能实现,法律在哪里保护某种自由,也就在哪里约束这种自由,超越法律规定的自由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权利和自由。这是我国公民正确行使各种自由和权利的指导性原则。所有公民的自由和权利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每个公民当然也不得借口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去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公民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言论、出版自由,违反法律规定滥用言论、出版自由,侵犯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的行为将构成违法、侵权乃至犯罪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出版自由的价值

1、言论、出版自由对个人的价值

言论、出版自由是自我实现的组成部分。自由表达本身即是目的,自由表达能带来快乐,它是自我实现的组成部分,能促进个人才能的发展。

自由赋予一个人作为人的尊严,一个自由人被视为拥有正常理性以判断是非和拥有道德能力以区别善恶的人,一个能够有效地自理与自控的人,一个能够作出自己的选择的人。这样的一个人,自主地搜集他所需要的信息,听取他所感兴趣的观点,然后运用理性加以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判断,作出选择或决定:它们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公正的还是不公正的,如果政府认为,他不适宜听到这些信息和意见,他会被这些信息和意见蛊惑或误导,步入歧途,走向反动或堕落,那么政府实际上把他视为了一个在理性和道德能力上不能自立的人。这种认识无疑降低了他的内在价值,贬抑他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尊重人们表达的自由也是尊重人的尊严。

压制言论不利于一个人德行和道德人格的健全。如果一个人不能表达他的意见或不得不放弃他所坚持的信念,他的内心必定是痛苦的。而当他不得不表达他所反对乃至厌恶的意见,特别是必须交待自己的“谬误”和附和他人的“真理”时,他的痛苦则更甚。他惮于受到惩罚,惮于被剥夺某种利益而谨言慎行,萎缩鄙陋。即使别人不贬抑他,他也会自我贬抑,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个懦夫,不敢说出真话。同时,一些人会为了追逐现实利益而颂扬那些它们自己并不相信的信仰和并不忠于的思想,成为自愿的说谎者而自甘堕落。因此,言论不自由的时代必定是一个谎言盛行、人格扭曲、道德堕落的时代。我们不能说言论自由会使人们全都说出真话,在任何时候都会有人故意说假话和造谣,但是言论、出版自由至少能够使那些不想说假话的人可以不说假话。言论、出版自由为人格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必要和正常的环境。

言论、出版自由是个人增长知识和获得真理的一种手段。言论、出版自由有利于我们增长知识和获得真理。当我们可以自由地认识一切事物,自由地发表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时,真理就在与谬误的斗争中显现,大众都应该是有理性的,人们要作出一个正确合理的决定,就应该倾听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意见,特别是对立方的意见,而且还应把自己的判断置于公众的质疑与挑战之下,进行不断地锤炼与修正。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们所拥有的真知会越来越丰富。

人们要获得真理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如果被权威压制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失去了获得一个正确认识的机会。这自然是不应当的。

即使被迫缄默的意见是错误的,它也可能是而且通常是含有部分的真理。而另一方面,被公认为正确的意见也不一定是或不完全是真理。因此,只有借助对立意见的冲突才能使不完全的真理不断完善。

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而且全部是真理,如果不接受猛烈而认真的挑战,那么它就会逐渐蜕化成一个教条。坚持它的人们并不能深刻认识它的合理性,这和坚持偏见的情形是一样的。

在上述情况下,原则定规也有可能丧失或减弱它作为真理的本来意义,并有可能失去人们品行的陶冶作用,因为有些原则定规已变成一种纯粹的形式和术语,不仅对于优良生活是无益的,而且会妨碍人们以理性或亲身经验去体味真理和培养真正的信念。

人类社会中,美好、正确的思想只有通过自由交换,才比较容易获得。

2、言论、出版自由对社会的价值

言论、出版自由能增进和维持社会稳定。言论、出版自由作为保证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决策包括政治过程的一种方式,可以增进社会的稳定以及维持社会稳定和变化之间的平衡。因此,言论、出版自由是一个社会安全阀,它可以缓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任何社会中的大众都难免对社会有不满情绪,而这些不满之中往往包含着改善制度所需要的智慧和动力。观点的对立和意见的多样,是社会的常态,对社会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它给予社会活力,培养社会适应新境况的能力,加快社会的新陈代谢。

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言论、出版自由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作用尤其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改革时代。改革是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事业,错误的改革措施往往引起社会的动荡。因此,不能压制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人民的广泛参与是改革稳步推进的最大保障。同时,改革成功所需要的智力资源是广泛的,远非一个人或少数人所能提供,最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往往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探索而得。没有言论、出版自由,人民群众的原创力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改革的时代是一个尤其需要言论、出版自由的时代。

言论、出版自由能维持与健全民主政治。言论、出版自由能促进社会内不同群体之间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在政治上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它是制约公共权力走向非民主的重要保障。

言论、出版自由对于国家政治来说具有民主对话功能。任何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不可能是完全同质的社会,存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群体或阶层。它们愿意相互共存,以形成一个政治共同体,就必须解决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并在谋求公共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共识不是强加于每个社会成员的,而是通过对话形成的。对话意味着公民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对于公共问题意见的相互交流。对话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自由的,否则共识就是虚假而不是真实的,是基于强力而不是自愿达成的。

言论、出版自由对于国家政治来说具有制约功能。一方面,言论、出版自由是对多数权力的制约;另一方面,言论、出版自由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言论、出版自由不仅是表达“正确的”、与社会主流观点相一致的意见的自由,而且是表达“错误的”、为社会大众所反对甚至厌恶的意见的自由;不仅是多数人宣传、实践其纲领路线的自由,而且是少数人申说其政治主张的自由;不仅是批评和质疑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理念的自由,而且是将边缘政治理念转化为主流政治理念的自由。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多数的意见实际上是不需要保护的,而少数的观点则常常有遭受压制之虞。因此,言论出版自由的核心意义在于保护那些偏离社会整体价值的言论,一旦脱离这一认识,就很难发现言论、出版自由的意义了。检验一个社会言论、出版自由之真实性的最可靠的标准是少数意见受保护的程度。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有关言论自由保护的传统观念相当落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主张“非礼勿言”。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焚书坑儒”、“偶语弃市”、“腹诽心谤”、“文字狱”等一系列悲剧性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言论、出版自由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作用表现为言论、出版自由的舆论监督功能。在一个民主社会里,公民享有了解政府事务的权利,享有揭露和批评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滥用权力等不正当行为的自由,这对于公共权力的行使可以起到一种监督和制约的作用。政府及其官员违反宪法、法律或其他规定,或者违反社会公德,都可能构成不当行为。当一个公民认为政府官员行为不当时,他可以揭露于众,并加以谴责,唤起公众对这些行为的注意和反对。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决不能忽视公民的其他表达方式,如因官员腐败或司法不当而引起集会、游行、示威、控告、申诉、检举、上访,以及在一个具体的社区和单位里口口相传的舆论声讨所起到的分散、广泛的作用。

言论、出版自由对于国家政治具有互信功能。民众与政府维持一定的信任关系是民主政治存在的基础,这种信任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的公民群体不仅对于相互之间可以生活在同一个政治框架之中拥有信心,而且对于作为共同游戏规则的政治法律体系也具有最低限度以上的共同信任。另一方面,公民与经他们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政府之间也是相互信任的。很显然,没有第一种信任关系,社会必然分裂为不同的政治共同体,社会是不稳定的。没有第二种信任关系,政府的基础是不稳定的。当这些有关政治秩序、制度和人事的原有信任关系出现裂缝或呈下降趋势时,就会出现问题。民主是一个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共同事业,共同建设民主事业是在维持与促进这两种信任关系的条件和目的下进行的。当然,维持与促进这两种信任关系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是对民主政治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可以自由、公开、平等地讨论。

言论、出版自由对于民主政治的三种功能中,对话是基本功能,制约和互信是派生功能。

(三)我国出版自由的基本原则

公民进行出版活动的一个方面是行使表达权。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表意见、传播信息成为行使表达权最重要的方式。通过图书、报纸、期刊等出版物进行表达属于出版活动。公民运用出版物行使表达权,它属于出版自由的范畴。我国宪法虽然一直规定公民有出版自由,但直到1997年的《出版管理条例》,才对出版自由有了比较具体的表述。

第一,出版自由被作为一种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关系)加以具体化。自由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就是将这种权利和义务关系按照国家意志予以规范化。每一种权利总附着两种义务:一种是享有权利的主体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另一种是法律关系的对应方面对于享有权利的主体承担着保障或不侵犯这种权利的义务。《出版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障”,前半句是对公民的授权性规范,后半句是对政府的义务性规范,即保障公民的出版自由的义务,政府与公民就这样构成一对法律关系。《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合法出版物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扰、阻止、破坏出版物的出版。”表明出版自由是一种绝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承担着不侵犯出版自由的义务。《出版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公民在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是公民行使出版自由应承担的义务。

第二,将出版自由的公民主体与出版单位区分开来。《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规定,在出版物上自由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见解和意愿,自由发表自己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成果。”这是对现阶段我国公民行使出版自由的方式的总体表达。《出版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表明个人不能自行印刷或制作出版物。《出版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设立出版单位应当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这就是说,在我国,公民个人不可以设立任何出版单位,可以设立出版单位的必须是单位,而哪些单位有设立出版单位的资格并不具体规定,是由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

第三,对出版自由的约束和管理实行追惩和预防相结合的原则。世界上对新闻出版的管理制度主要为预防制和追惩制。预防制最主要的特征是出版物内容的事先检查制,即在出版物出版之前,由政府的专门机构对出版物内容进行检查,以决定出版还是不出版或删改后出版,在旧中国就曾长期实行书报检查制度。追惩制就是政府对出版物内容事先不作检查,出版后如发现违法内容依法惩处。可以说,追惩制是出版自由的起点线。对出版物的内容,我国主要实行追惩制。我国政府明确宣布我国不存在图书、报刊检查制度,也没有设立专门对报刊作品作事先检查的官方机构。

实行追惩制的前提是公开规定禁止刊载的非法内容,以昭遵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了出版物的禁止内容: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

(五)宣扬邪教、迷信;

(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

(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第二十六条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但是,预防制在我国出版管理制度中仍然有重要地位。我国设立出版单位、创办报刊一直实行审查批准制,就是凡创办报刊必须事先有关方面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进行登记后方可出版。按照上述制度,我国的出版单位都是国家所有的,都是在一定的共产党组织领导之下的,我国公民必须通过依法设立的出版单位才能进行出版活动。这是我国出版自由制度的最重要的特征。

第四,在公民和出版单位之间,按照平等、自愿、公平的原则调整双方关系。公民是出版活动和出版自由的主体,出版单位的出版自由从属于公民的出版自由。但公民的出版自由并不等于每个公民都可以自由地拥有出版的媒介,这在任何社会都是难以想象的;公民的出版自由有赖于同出版单位建立一种法律关系,使公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活动。这种法律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出版单位同公民之间不存在任何支配与被支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处于彼此独立、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在表达言论方面,双方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并且彼此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公民有要求表达或不同意表达的自由,出版单位也有予以表达或不予以表达的自由,任何一方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公民所表达的言论形态构成作品,作者同出版单位的关系就由著作权法调整,著作权法属于民法体系,著作权属于民事权利,调整作者与出版者的关系是著作权法的重要内容,平等、自愿、公平等原则当然更是两者关系的基础。

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出版活动首先要注意社会效果,同时要注意经济效果,明确了“两个效益”的关系问题。这是党和国家首次以文件的形式肯定出版活动的经济性质,对出版活动的经济效益提出了要求,解放了出版活动的思路,为真正意义上的出版物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政策条件和理论依据。

出版物具有两重性。就其内容而言,它是精神产品;就其载体而言,它是物质产品。作为精神产品,要求取得实际影响精神世界和指导实践活动社会效益。作为承载着精神产品的物质产品,具有商品属性,要求进入流通领域,实现商品交换,取得经济效益。出版物的两重性互相依存,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情况。出版物的这种两重性,在出版活动中常常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

出版活动中的社会效益是指出版物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人们素质、社会发展进程、民族国家未来的效果和利益。经济效益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经济价值,取得维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经济效果和利益。两者之间存在着既互相促进又相互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主义的出版活动,一定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坚持出版活动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是执行有关出版活动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由我国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也要注意出版物作为商品产生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在出版活动中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在出版活动中具体地认识、利用价值规律,认识、利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认识、利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尤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规律。

总之,出版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出版单位、出版工作者在组织出版物的生产与流通时,既要将社会效益,又要讲经济效益。既要注意出版物影响精神世界和指导实践活动的社会效益,同时也要注意出版物作为商品出售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但是根据出版物的特性和社会主义出版活动基本方针和基本任务的要求,应该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组合。

下载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和任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和任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共青团的性质只能和任务

    共青团的性质、职能和任务 一、共青团的性质 共青团的性质是共青团的内在规定性,它揭示了共青团组织的本质特征。团章把共青团组织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

    消防部队的性质和任务★

    消防部队的性质和任务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 课 人: 教学目的:通过教育,使官兵了解消防部队的性质和任务,增强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 授课要点:消防部队的性质、任务、沿革和业绩......

    性质与任务

    性质与任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和经批准开办的涉农商业性金......

    看守所的性质任务

    看守所的性质任务、执法依据 看守所是依法羁押被逮捕、刑事拘留的人员的机关,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以下或者余刑在一年以下,不便送往劳动改造场所执行的罪犯,也可由看守所监管。......

    民爱福利院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员工培训资料之一 民爱福利院的性质、宗旨、任务和管理 2006年5月31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并作重要指示:孤残儿......

    职工代表大会和民主管理

    职工代表大会和民主管理 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群众参加决策和管理、监督干部的权利机构”。 部矛盾,保证完成国家计划和各项任务,办好社会主义企业。” 职......

    学习部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与任务 学生会学习部是在校团委领导下,学校学生会指导下,隶属于学校学生会的学生组织学生会下设的部门之一,主管学风建设和学术活动,以提高同学们学习意识、营造校园学习氛......

    论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历史任务

    论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开始入侵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经济被破坏,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