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析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0:1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第一篇: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回归本色,展现大美

2011 年高考山东语文试卷秉承山东省近年语文高考的优良作风与特点,体现高中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原则,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1 年的整套语文试卷设题以能力立意,侧重考查考生的“双基”素质,体现了以下几大特点:

一、保持稳定,适当调整,强调能力

2011 年《山东卷考试说明》明确指出: “ 命题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注重对考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 语文试卷整体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看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而在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方面又做了适当调整。

“ 语言文字知识与运用 ” 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字形、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以及辨析病句的能力。与往年相比,试题在保持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的同时,更注重了内容的典型性与实用性,考点的设置清晰明确,不刁不钻,更加贴近考生实际。

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部分选用文体特征鲜明的《衡中西以相融》,从美术角度谈对传统与创新以及中西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引导考生从文化的层面树立正确的理念与原则。

“ 古代诗文阅读 ” 文言文部分继续打破“正史传记文”的选材樊篱,在选材角度和范围上作进一步的开拓,选取了《四部丛刊》本的《管子》一部分,而古代诗歌鉴赏部分选取了唐人储光羲《咏山泉》一诗。

选考内容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继续开拓了题料选择的范围,节选了当代著名女作家严歌苓中篇小说《审丑》的片段,现实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教益意义; “ 实用类文本阅读 ” 则更有所突破,选择了著名学者赵鑫珊的科普文章《没有天堂》,从环保的角度强调了我们对于地球的忧患意识。这两个文本语文性强,题材内容更加面向现实,引发思考。

作文题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既克服了话题作文过于宽泛、不着边际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材料作文在审题方面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门槛儿,有利于考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利于对考生的表达能力进行分层次的考查。

试卷在考查考生基本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考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第一和第五大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查的字音、字形、词语全部是常见常用的。本着突出重点、强调实用的原则,今年没有进行标点符号考查的设题;词语考查将双音节实词与四字成语各单设一题;病句则从句子语法结构的把握上对考生重点考查。几个题目设题全面细致,考查方向清晰明确,考点分布均匀且重点突出,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考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 语言文字知识与运用 ” 部分涉及的材料内容包括政治、历史、教育、艺术、卫生、社会等多个领域,侧重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思考的事件和问题,如大运会、人口普查、网络语言等等。在考查考生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当前社会生活及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状况。

此外,第 16 小题排序、第 17 小题的表格、第 18 小题的语体转换,也都凸显了应用性,体现了新课标 “ 在跨学科学习和语文应用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加强整合,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 注意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头交流的能力 ” 的精神,充分体现了重点进行能力考查的基本要求。

二、巧设探究,凸显文本本体意义;展示张力,利于作文个性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 “ 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考试说明》也把 “ 探究 ” 作为一种能力层级并提出了明确要求。我省高考语文卷探究题的设置始于 2006 年。总体上看,最近几年的探究题目正逐步体现出回归语文、立足于文本进行探究的趋势,同时又注重对考生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深层次考查。2011 年的探究题是要求考生“结合文探究作品标题的丰富意蕴”,这种设题方式开放性和层次感更强,在对考生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出要求的同时,更强调对考生个性化和有创意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既具语文性、也具思辨味;使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结合更密切,更适宜于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与探究能力。总之,这种探究更进一步地强调了理解主体与文本本体的关系,讲究在理解上有放有收、收放有度,克服了以往有些探究题游离文本的局限。在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在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考查的就是考生实实在在的探究能力,将探究定位在了学生对作品的“悟”的高地之上。

作文题历来在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上占据重要位置。山东省实行自主命题以来,一直对作文的设题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2005 年的话题作文 “ 双赢的智慧 ” 和 2006 年的材料作文《星星》,成功实现了从国家卷到山东卷的平稳过渡; 2007 年的话题作文 “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 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2008 年的话题作文 “ 春来草自青 ” 在体现新课程性质和理念方面又有新的提升; 2009 年高考作文不再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而是要求直接以 “ 见证 ” 为题进行写作,降低了对考生思维的限制,更方便考生把握方向确定立意; 2010 年高考作文以《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话 “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 作为材料,要求考生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作文。

2011 年高考作文采用了命题作文的形式,让考生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门槛儿,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考生,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讲,有利于更好地区分考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实现分层级考核的目标。从文体选择的角度看,考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也可以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这样,有利于展示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更充分地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题目现实性强,其内涵更具张力,更易引发学生的思索与联想,学生可以此为源头,想到涉及社会、亲情、历史、人生态度等重大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这既能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积累材料,也能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提高思辨和审美能力,还能引导他们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些做法必将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中学作文教学也会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回归本色,彰显大美

语文是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工具性;语文更是语言文学,有着非常强的审美性。因此,语文试卷要 “ 回归语文 ” “体现本色”,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力避 “ 泛语文化 ” 倾向,应保持并不断强化其自身的审美性和人文性。2011 年山东语文卷在继续贯彻这个思路的同时,特别注意处理好审美性和思辨性的关系,在考核语文能力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文化、领悟亲情、体味人生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选材上,今年的试卷除了延续体现人文的特征外,又将思想触角伸向了更为广阔高远的层面:论述文阅读中的《衡中西以相融》站在大文化的平台上,将学生思辨的触角导向了对传统与创新中的思考;文学文本阅读中的《审丑》面向现实社会,针对现实中的个体,体现对“丑”的反思与鞭挞,让考生从不同的方面体悟人间的亲情与善恶美丑;实用文本中的《没有天堂》则站在更高的角度,俯视人类的家园——地球,反思人类的行为,表现出了一种更为深沉、厚重的忧患精神;古代诗歌《咏清泉》明确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人格追求;而命题作文《这世界需要你》更表达了一种别样的思索——它不仅仅是一个作文的题目,更可以看出命题人对 2011 年语文试卷的一种诠释、一种向往……

我们的世界需要什么呢?需要的是对大美的发现,对大美的思考,对大美的升发。2011 高考语文山东试卷可以肩负起这样的一种大责任!

第二篇:上海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上海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家园城市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D)(2分)

A.由于 因此 B.由于 才能 C.因为 所以 D.因为 而且

考点链接:这道题目考查基础知识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回归原文: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解题思路:从文中看“物质特点”和“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应是两个方面,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这句之间是因果关系,□□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这是原因的又一个方面,而两个原因又构成递进关系,所以答案为D。

2.第⑥段画线词语“年轮”的含义是_发展的历史____。(2分)

考点链接:这道题目考查涉及对基础知识中修辞的考查,对词语的含义的准确把握建立在对借喻的认识。

回归原文:⑥……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

解题思路:年轮,指鱼类等生长过程中在鳞片、耳石、鳃盖骨和脊椎骨等上面所形成的特殊排列的年周期环状轮圈,也指树木在一年内生长所产生的一个层,它出现在横断面上好像一个(或几个)轮,围绕着过去产生的同样的一些轮。通过它可以看出鱼类或树木等的生长情况。作者在文本中用“年轮”喻指城市的发展过程,变相考查了学生对修辞的掌握。

3.第⑦段论述的“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包括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_和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两个方面。(2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学生对段意的理解概括能力。

回归原文:⑦如何满足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也是家园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我国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从自然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苍松翠竹、鸟语花香,本来不应该与城市截然隔离。大自然的地貌、江河、气候、动植物等应当成为城市特色的一部分,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外,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可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

解题思路:这段的结构是总分式,首句为中心句即段意,余下部分可分两层,从“另外”一词很明显看出层次。一是讲大自然,另一是指城市本身共两方面的需求。

4.分别写出第④⑤段中“空间”一词的含义,并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概括两种空间的不同作用。(4分)

答案: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第5段的“空间”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每个要点个1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准确表达,也是涉及到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段意才能准确答出空间的含义

回归原文: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解题思路:空间的含义很多,在这两段中前者是指“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后者是指“开阔的空间”,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一是指场所,一种是指不“被钢筋水泥填满”的空地。

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关键词语、句子可以得出其各自的作用。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建造物质环境和营造精神家园是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B.由于文化缺失导致城市的雷同是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C.本文引用意大利建筑师的话是为了说明城市建设缺乏城市传统。

D.家园城市是在不断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终极目标。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大意的准确把握,即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准确把握

回归原文: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②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⑧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解题思路:要找出中心论点首先要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按照议论文的一般规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关键位置找到中心论点,如上所示原文内容可以得出答案为B.A是无关项,C项有误,D项终极目标的说法不恰当。

6.2010年上海世博会多方面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5分)

答案: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

考点链接:高考中比较开放的题目形式,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激活平生所学。

解题思路:此题比较开放,但答题时也不能漫无边际,应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上海世博会”“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一例”,作答时一定紧紧结合文本,不能想当然。

小结:

议论文的题目设置基本上还算合理,难易程度适中,理解词语或句子、筛选或整合信息、文意理解与分析都考查到了,全面而合理,尤其是第六题的考查很能够使关心世博的考生争取到两分的优势,不足之处是5题的设置似乎略显简单,如能明确是对中心论点的考查,其他选项再加大一点迷惑性,我觉得会更完美。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又见鹭鸶

7.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突出鹭鸶的美。(2分)

考点链接:此题是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是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回归原文: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解题思路:环境描写的作用中第二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烘托心情。在这里很显然是交代鹭鸶的生活环境,来衬托鹭鸶的美丽。抓住题目中“令人陶醉的”这一关键词。

8.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3分)

答案: “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对动词的鉴赏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回归原文:……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解题思路:首先从词性上判断“扑飞”是动词,动词的特点是有动感,然后结合其在文中的具体语境解释它的含义。因为鹭鸶“扑飞”的情景是作者的想象,飞落到眼前的河湾里,此时要考虑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答案中似可再加一句,“表明作者对鹭鸶的深爱”。

9.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案: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每个要点1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仿佛反复的修辞及其作用,也考查了关键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回归原文: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解题思路:第⑤段讲述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⑥段就出现反复的惊叹,第⑦段写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飞舞的画面,可见两次感叹表现出的惊喜把叙述拉回到眼前的实景。

10.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2分)

考点链接:

回归原文:⑧……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

解题思路:这种出题方式估计是考生喜闻乐见的,直接把“比拟”的修辞方式告诉你,只需答出它的表达效果就可以了。抓住关键词语,揣摩用词就行,比如“端庄”“优雅”“大度”“悠然”中找出概括性较强的即可。难度不大。

11.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D)(F)(6分)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

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

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

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

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

回归原文: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

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题思路:作者沿河寻觅并非忐忑不安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只是“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作者思绪起伏也不是因为更崇拜这一对圣物,而是“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所以用诗句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相关联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2.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答案: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第3要点1分。)

考点链接:考查鉴赏语言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回归原文: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题思路:结尾用诗,是用简洁且精练的语言来总结全文,而且可以起到和前文自然的衔接的作用,很自然的收尾.画龙点睛啊.有的结尾还和开头做很好的呼应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抒发情感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鹭鸶喻为美人,借用诗经寻觅“伊人”的情节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结尾是一般是作者情感态度显现明显,突出旨意的地方,因此要结合文章主旨谈谈——抒发或寄托作者什么情感;此外在加上较通用的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等作用。散文阅读小结 在之前的考纲中“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现在改为“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表达作用”往往是围绕作者写作目的展开,只能围绕文章中心来命题、答题,且容易受课内修辞知识的局限;而“表达效果”是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读者中所产生的影响,它可以是关乎全局的,也可以只是局部内容的强化,甚至可以是主观、开放的理解,这就使“修辞题”逐渐脱离死记硬背的“形式作用”,向理解、分析的能力层级进化,凸显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的比喻,比拟,反复,引用的考查题型充分证明了这点。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用心一也_。(荀子《劝学》)

(2)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黄庭坚《登快阁》)

(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5)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终南山》)

(6)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7)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8)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考点链接: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

回归原文:略

解题思路:此类题不能丢分,背诵熟练,书写准确,要求平时边诵边写,理解记忆,突破生僻难写字,注意区别易混形近字。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1分)

考点链接:对诗歌体裁的认知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考点链接: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语言等写作特点

解题思路:理解环境描写和比兴的区别

一般的环境描写是写周围的景色,是真实存在的,有渲染,烘托等作用;比兴中的写景是为了引起后文正式的事件,并非眼前实在之景,只不过是这样的景和后文的内容有相似性,如《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和女子遭遇相似的,为了引出女子婚后与丈夫的关系由亲到疏的讲述。《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是写虚景,引出刘兰芝与丈夫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

此处诗中的景色是诗人眼前实景而非比兴。故选A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考点链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题思路:通过解释诗句中作者的动作含义理解其中代表的情感。“引领”的理解要到位。

不要忽视“明月”这一意象,在古诗中,明月能引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或思乡或怀人,如“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千里寄相思”……由下句中的“客行”“早归”等词可以看出是思念家乡,一般而言思念家乡和思念家人是分不开的,所以诗人的感情就可以理解到位。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秋冬则劝民山采 鼓励(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以……为乐

(3)市令曰:“三月顷。” 左右(指时间)(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听从什么

考点链接:考查重点实词的含义

解题思路:注视积累,能够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解释。留心词性的变化和固定的翻译形式。

① “劝”在“劝学”中学过意为“鼓励,劝勉”,考查一词多义

② “乐”是意动用法,以其生为乐,觉得生活很安乐。考查词类活用

③ “顷”与“倾”是古今字,常见意有“不正,偏斜”与此处合用,形容时间可以活译为“左右”。

④ “所从”是所字结构固定形式,所+动词=名词结构翻译为“听从什么(令)”

四个选项考查各有侧重,做题时要斟酌出题人的特点,细心作答。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B)(2分)

A.政缓禁止 B.庄王以为币轻

C.如此几何顷乎 D.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

考点链接:对古今异义的考查

解题思路:古文中没有双音节词,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逐字翻译,特别是有些词组合在一起和我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相同时千万不要在意义上等同。

禁止:政缓禁止 是说孙叔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

以为:认为,和今意相同。古文功底好的同学看到这里即可得出答案。

“几何”(像这样)多久了。与我们现在数学中说的“几何”不同。

“请教”:(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请:请求。教:使,让。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3分,进、以、“于楚庄王”倒装各1分。)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楚庄王同意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百姓全部自己增高了他们的车子。(2分,居、句意各1分)

考点链接:考点要求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考查实词虚词和几种常见的倒装句式。

解题思路:文言句子翻译的要求,可归纳为三个字——信、达、雅,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删去“理解”而保留“解t.翻译时要明确几个重要的知识点:①人名、地名不翻译②“进”“居”“悉”是重点实词,“以”是重点虚词,“高”是词类活用③“于楚庄王”是状语后置句,“自代”是宾语前置句。除此之外,代词“之”要翻译出来代指的具体人或物。不通顺的地方要补充通顺。“”

20.第④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自信的性格特征。(2分)

考点链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回归原文: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解题思路:此题建立在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之上,从人物的言行方面入手,“知其材自得之”“也知非己之罪也。”可知

21.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3分)

答案:恢复币制,不干扰市场秩序,体现了孙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颁布命令而是通过增高门槛来达到增高车子的目的,体现了孙叔敖化民策略。(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

考点链接: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

回归文本: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答题思路:具体政策体现在中间两段,分别讲述一种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因为是简析政策,所以只是说明什么政策是不会得满分的,这无疑增加了答题的难度。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稼说送张琥

22.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更休。(2分)

回归文本: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思路点拨:首先从文段内容可以划分两层,如上:前半部分讲“观富人之稼”,后半部分讲“吾十口之家”两者对比,然后可以从中找出相应的耕作方法,一种是“更休”,一种是“寸寸而取”。

23.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2分)

回归文本: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思路点拨:文中主要讲述古代的人并不比今人有更多学问,他们是如何培养自己成为学识渊博“今之君子所以不及”的人的。联系句子在文本中的具体语境,“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是具体做法。

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考点链接:此举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古文的能力,考查涉及重点实词虚词。

回归文本: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答题思路:选择题目可以把几个选项比较筛选,这句话在文章结尾部分,应该是作者的写作主旨体现,通过阅读全文可以知道作者是想说做学问要经过长期修养,早中功名不是一件好事。句中“此”指代的是早中功名的状况,所以AB项不符合。“其”在这里表达祈使语气,可翻译为“要……”或“希望……”,所以D项语气不对。

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

答案: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写作手法还有对比等。写作手法、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分析、对本文的分析各1分。)

考点链接:这道题目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对类比的考查,同时联系课内文章,提示学生回顾对比,降低了难度。

答题思路:作答时要首先点明手法,在分别加以分析。

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

答案: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考点链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

回归文本:②③段

解题思路:解答观点是非类的题目时答题要全面答案从正反两方面设置,一是对培养才学来说“幸”的做法是什么,二早中功名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文言文小结:

高考大纲对文言文的规定增加了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这次试卷中加大了对文言词语句子的考查力度,侧重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虽然也有与课内含义相同的考题,但“顷”“此”等词语和句子翻译的考查明显在向大纲靠拢。除21题有点难度之外,综合来看,文言文部分难度不是很大,27.作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解题思路:今年的作文和去年一样仍然是组合型材料作文,由两句意思相反的铭文组成:一句是“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一句是“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要求考生对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自选角度,写出自己的思考。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考生要明白实际上两者指的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并不矛盾,如何把这两种观点揉和在一起,客观合理的表达是作文的关键。考生要综合分析,全面考虑,辩证作答。轻率地单纯肯定或否定都不会取胜。因此这个材料的思辨性更强,给考生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试卷综合分析

今年高考的语文试卷总体特点是更稳、更新、更全。在选文和题型上以稳定为前提,在选文内容的设计上与时代同步,在题目考查要求上注重分出不同的能力层次,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考卷,能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也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

1、现代文阅读贴近生活,紧跟时事发展。

第一篇现代文是科技说明文——《家园城市》,内容涉及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问题,贴近上海城市定位,也贴近学生生活和阅读经历;紧跟世博“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主题。

第二篇现代文是文学散文——《又见鹭鸶》,继承了往年选择名家作品的传统,内容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感悟。

刚刚过去的世博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话题,环境问题是现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这两篇文章的选择在考查知识能力的同时也是体现了对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的素质要求。

2、文言文阅读对学生性格认识等有引导目的。

《孙叔敖传》取自《史记》,延续了历年高考以优秀人物传记类文章作为阅读材料的做法。第五篇古文《稼说送张琥》是叙议结合的名家作品,对考生提高自我修养从而更好为社会服务有所启发。

3、古诗鉴赏选文见新,难易适中。

东汉古歌《明月何皎皎》,是羁旅之人怀乡思亲的名作,以叙事见长,该诗进入高考试卷,突破了以往只考唐代之后诗歌的范围,使一次较大胆的突破,要求学生应重视更完整的中国文学史的学习,对中学语文教学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作文命题体现思辨特点,内涵丰富

实际上类似的作文在今年和往年的其他省份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幻想与现实》、《有鱼吃还捉老鼠?》、《捕鱼与尺子》、《光明和阴影》、《大与小的选择》、《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铭记与忘记》……还有材料作文“王国维语录: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上海今年的作文题目形式上并没有太大新意,但是从内容上来看由不得不说出题人用心良苦,平实的外表下含有深意,能否准确把握这种深意则可以区分出考生不同的能力水平。过去的一年甚至几年发生的让我们难忘的事情太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考生要能对它们产生联想和思考,无论个人生活,民族事件,或是自然灾害、各种社会问题,抓住其中自己熟悉的一点展开即可。由此可见难度不是审题而在于如何构思、表达,这是完全符合高考作文要求的。

第三篇: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稳中有变、变中创新”。“稳中有变”,是指在试题选材,题型设置,题干表述等方面以平实为主,稍有变化;“变中创新”,是指与去年相比,试卷的主客观题分布、题型、题量、赋分等大体上保持不变,但也不乏新意。下面我就按题型做具体分析:

语用题贴近生活,平易而灵动,难度不高,侧重于应用。第一题语音题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本着字不离词的原则,所选的字又是在“常用”范围内。第二题要求在空格中填入成语,这是今年的一个新题型但只要考生从情感色彩、适用对象﹑具体情境等方面区分它们的用法,就能选出正确答案。第三题和去年一样都是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但和去年设题相比,今年要求以“平实的语言”表述深层含意,更注重测试考生的思维潜能。第四题“看图说话”是一大亮点,以语言表达视觉形象,设置了一个“非文本情境”,这对“读图”时代的考生来说,无疑是有新意的导向。

文言文阅读选了苏辙的《伯父墓表》,讲苏涣颖悟好学,行中规矩;不媚权贵,不枉法趋势;为政极宽,用法必当。这些传统的优秀品质和优秀美德,对考生会起到人生导向的作用。题目设置很常规,都是考生平时所练习的。但考生要将题目做对特别是三道翻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和阅读能力。

古诗词鉴赏题选文《梦江南》是温庭筠写思妇不寐,望月怀人的名作。该诗首句点出“恨”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浅显易懂,基本上没有阅读障碍。3道题分别从情感、形象和表达技巧设问。设题不枝不蔓,指向明确,完全符合《考试说明》中的测试目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去年题选用宗璞长篇小说《西征记》节选《这是你的战争》,2012年题选用师陀的抒情性小说《邮差先生》。两者设题比较,可以看到今年语文测试目标的落实集中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主人公性格、作品主题3个方面,扣住了小说的要素,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语文考查的要素,落实了测试目标。《邮差先生》是师陀先生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部小说。邮差先生热心体贴、尽职尽责,那种信任和善良,那种平淡和自乐的生活态度让人备感亲切、自然。这是对人性美的颂扬,令人深思。与去年的《这是你的战争》相比,显然好读好懂多了。所设问题也很巧妙,难度比去年有所下降。

论述类文本题选用了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笑的价值》,阅读的难度和去年鲁迅的《捧与挖》差不多。但这篇出自世界三大意识流小说作家之一伍尔夫之手的随笔,也折射出作者繁纷的思绪,观点的新颖性、论证的逻辑性、语言的幽默性,以及对现实的独特思考,无疑开阔了考生的文化视野。

作文,“提示语+题目+要求”的命题,延续了早几年作文命题的题型。同时,以三则材料为导语的做法,大大优化了提示语的作用,考生既容易上手作文,也可以发散思维,“切题发挥”的水平高下也便于检测。而“忧与爱”的关系型命题,对套作、宿构又具有较好的防范作用。

附加题部分考查的范围题型没有变化。文言断句只要考生掌握常见的断句方法和基本原则,平时加强文史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应没有什么难度。名著阅读考查的内容更加细致、具体,包括重要的形象、情节、主题、艺术特色、个人感受等。考生只有通读原著,才能应对自如,以不变应万变。材料概括分析题,层次清晰,语言流畅,阅读没有障碍,题目难度也与去年持平。

第四篇: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平实中有变化,延续中见新意”。“平实中有变化”,是指在试题选材,题型设置,考点安排,题干表述等方面以平实为主,稍有变化;“延续中见新意”,是指与2011年江苏卷相比,试卷的主客观题分布、题型、题量、赋分、卷长等大体上保持不变,但也不乏新意。

一、语用题贴近生活,平易而灵动

15分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难度不大,考题的素材大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都比较灵动。第一题语音题中的冠名权、储蓄、处方药、忏悔、度假村、布帛、软着陆等都是同学们在平时用语中容易读错的,只要学生能在生活中注意正确使用,应该不难。第二题要求在空格中填入成语,这是今年的一个新题型。“改名换姓与移花接木、大名鼎鼎与如雷贯耳、弄巧成拙与弄假成真”,其实,只要考生从情感色彩、适用对象﹑具体情境等方面区分它们的用法,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二、阅读题选文精致,外秀而内美

“阅读理解题”的四段选文,文言文选的是苏辙的《伯父墓表》,古诗选的是温庭筠的《梦江南》,论述类文本选的是伍尔芙的《笑的价值》,而文学类文本依然延续的是小说阅读,选的是师陀的《邮差先生》。

《伯父墓表》是苏辙为二伯父苏涣(1000—1062)写的一篇墓志铭。主要是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尽管命题者对其做了大量的删减,但篇幅还是显得长了些。题目设置也很常规,文言实词、文意理解、翻译,都是考生平时所练习的。但考生要将题目做对特别是三道翻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和阅读能力。

《梦江南》是温庭筠写思妇不寐,望月怀人的名作。该诗首句直出“恨”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所设题目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的理解,中规中矩。

《邮差先生》是师陀先生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部小说。邮差先生热心体贴、尽职尽责,那种信任和善良,那种平淡和自乐的生活态度让人备感亲切、自然。这是对人性美的颂扬,令人深思。与去年的《这是你的战争》相比,显然好读好懂多了。所设问题也很巧妙,但笔者以为,难度比去年有所下降。

《笑的价值》的三道题,都稍有难度。

三、作文关系型命题,生活而感性

作文,“提示语+题目+要求”的命题,延续了早几年作文命题题型。同时,以三则材料为导语的做法,大大优化了提示语的作用,考生既容易上手作文,也可以发散思维,“切题发挥”的水平高下也便于检测。而“忧与爱”的关系型命题,对套作、宿构又具有较好的防范作用。

这个题目可以引导学生不仅要热爱生活,也要思考生活。这主要体现在“忧”字,忧是一种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活、家庭、社会就会充满爱。有了忧患意识,忧患的最终是为了爱,这样文章就会有深度。《忧与爱》这样的题目同时也反映人性方面的寓意,选取感情的角度,比较感性一些,贴近学生,比较好写,也不容易跑题。有些时候忧就是爱的体现,忧是爱的原因,每个人都为了爱有所忧虑。因此,写作的时候可以把两方面结合。这个题目人人都能写,但要写得生动、漂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是不容易做到的,关键在于选取的事例能否打动读者。

四、附加题保持常态,细致而具体

今年语文试题的附加题部分,考查的范围仍然是文言断句、名著阅读、材料概括分析。文言断句考的是萧统《<陶渊明>序》中的一段,只要考生掌握常见的断句方法和基本原则,平时加强文史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在名著阅读简答题中,“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两句诗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等等。看到这样的题目,我们不难发现,名著阅读考查的内容更加细致、具体了,包括重要的形象、情节、主题、艺术特色、个人感受等。考生只有通读原著,才能应对自如,以不变应万变。材料概括分析题的素材节选自钱钟书的《宋词选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阅读没有障碍,题目难度也与去年持平。

第五篇: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

近三年的语文试卷,10年简单,而11、12年相当较难。

一、基础题部分

1、读音:2010、2011年河北省考卷均考了读音,并且是常见误读字音。而2012年河北省用的是新课标试卷,除去了读音这部分内容。

2、成语:近三年高考全考了成语,每年的四个选项中,最多有一个是不常见的,其余三个平时模拟题常见。

3、修改病句:搭配不当三年都考。成分残缺和赘余三年全考,其中10、11年考的成分残缺,12年考的成分赘余。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10、11年考。词序不当12年考。

4、排序题:考学生的语言连贯能力,每年考试内容不定。相对简单。

5、现代文阅读:每年必考。12年新课标把现代文阅读放在了第一题。现代文阅读以说明文或者科技文为主。

二、文言文和诗歌部分

1、文言文阅读:

近三年文言文全部是人物传记,而且相当简单。考得实词都是重点实词,课本学过的文言文中都有相关实词;分析人物某一性格特征和总结文言文内容两个题,只要读懂文言文,基本不成问题。

文言文翻译部分,10年比较简单,11、12年相对比较

难。

2、诗歌鉴赏11、12年考的是周邦彦和晏几道的词,属于名家作品,相对简单。10年考的则不是名家名篇,因为作者不了解,理解起来相对较难,而且但情感比较容易理解。

3、名家名篇默写

近三年默写侧重考的是文言文中的名句,诗歌默写相对较少,平时应侧重背诵文言文。

三、阅读10、11年依旧是杂乱的阅读,文学作品分类不明显。12年开始则分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两部分,二选一来做。文学类一般是一篇小小说或小说选段,实用类阅读则一般是人物传记。学生做题有了选择权,可根据自己特长来选择,其实降低了考试的难度。

四、主观题(小题)

1、仿写句子:每年都考,10、11年是考察比喻的修辞手法、12年考拟人的修辞手法。

2、选词填空:只有11年考。

3、补充句子:

10、12年都考,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和逻辑能力。11年则考察了学生的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五、作文

10年是看漫画写作文,11、12年是材料作文。10年相对比

较难,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11、12年则比较切合社会热点、因此学生必须要关注每年的热点。

下载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析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析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精选5篇]

    在第一片现代文阅读中前两个小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或重要句子的理解相对较简单,只要能找出原文中与题目相关的概念解释和句子再加上适当分析前两题拿分肯定是不成问......

    语文试卷分析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层面和内容很多,知识点也分布到方方面面。本次试卷就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书写习惯四个部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

    语文试卷分析

    语文试卷分析 本试卷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整份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下面就试题的抽......

    语文试卷分析

    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八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吴昊 本次测试是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三分之一进度测试卷。测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试卷命题是我自己。为了出......

    语文试卷分析

    语文试卷分析 新甸镇中心校 2018年1月15日 语文试卷分析 2017 至2018学年度上学期小学语文期末考试顺利结束了, 语文期末试题以教材为本,考核了学生基础知识、实践应用等能力,......

    语文试卷分析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分析 (四年级语文) 一、试卷整体情况 这次四年级的语文试题共分为基础字词知识、日积月累及课文背诵,改写句子、课文精彩内容回顾、美文......

    试卷分析(语文)

    南界逸夫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四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卷以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本内容为基准,包括三大板块,即“积累和运用”、“阅读”、......

    语文试卷分析

    四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试卷分析 大关中学小学吴亚玲 本次期中检测,402班37人全部参加考试,总分2799.5分,平均分75.66分,及格率为91.89%,优秀率为37.84%。从这几个数据看,成绩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