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评分与分析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入学统一考试(黑龙江)
一、原题回放
船主请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涂刷油漆。修船工涂刷完油漆后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把洞给补上了。过了几天,船主拿了一个大红包来找修船工。“这是我给你的感谢” “修船的工资不是给过了吗?” “这是感谢你把我船上的洞给补上了” 修船工说:“这只是我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说:“前几天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等他们走后我才想起船底的洞。我想这下坏了,他们再也回不来了。可最后他们平安回来了。我要感谢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以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命题意图
材料作文自2006年重出江湖,就备受青睐。最近五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材料作文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材料作文的材料形式丰富多彩,今年考察的是社会故事类,修船工出于善良的本能无意中将船的漏洞补上了,结果却拯救了船主的孩子。
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作文题与此有关。当功利主义占据了人们心胸的时候,高考试题就是,给大家提一个醒。我们的民族是有着优良传统的民族,学习雷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时律己,处处利人,做一辈子好事好人。
三、构思方略
事件的结果是:船主的孩子得到了生命的拯救,是因为:修船工虽然刷油漆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出于善良的本能,将船的漏洞补上了,这个工作可能和酬金无关,但却和生命有关,和善良有关,和做人的底线有关,面对这样微不足道但却饱含大爱的义举,我们怎能不感谢,怎能不感动,怎能还无动于衷,怎能还冷漠?坚守善良的本性,不为外界所动,保持心灵的净土,彰显高尚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材料作文审题不难,但需要透视出所给材料的内涵,否则一着不慎就可能造成跑题满盘皆输。所以要立足于读懂材料,抓住核心意思,确定最佳立意,联系实际,发挥联想想象能力,结合自身认识特点,以及掌握的材料,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叙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真实感受。切不可信马由缰,只看现象,不谈本质。
从文体方面说,写成议论文记叙文都可以,虽然作文容易入手,但是要写出很好的文章则不是很容易,因为学生对此话题比较熟悉,但要写出新意,寻找恰如其分又新鲜生动的素材却并不容易。
从语言方面说,考生应该明确语言内里是思维,这是考试成功一条规律,良好的语言素养是我们面对作文题目从容应对的不二法则。良好的语言素养,是让我们写出健朗大气、饱含情感的文字,而要杜绝那种做作忸怩、无病呻吟、故作高深、言之无物的文风.(
第二篇:2014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在第一片现代文阅读中前两个小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或重要句子的理解相对较简单,只要能找出原文中与题目相关的概念解释和句子再加上适当分析前两题拿分肯定是不成问题的,第三题考察学生对作者在文章中整体所表现出观点的理解,是需要学生通读全文深入理解的综合性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基础6分,综合3分)
在文言文阅读中,前两题主要考察实词和对句子大意的理解相对较简单,要求学生平时要积累足够的对文言文阅读的语感,第六题主要考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除了对短文大意理解外,还需从细节处分析问题,相对综合性较强。对于翻译句子是文言文必考的题型,对于此类题主要是要理解句中重要实词或虚词的大意,如果重点考的字词意思翻译到位了,如果整个句子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同样也可以拿到分数,所以整体难度系数不大(基础16分,综合3分)
在古诗词阅读中,整体两个题都是比较难的题目,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写景咏物是此类题中常考的类型,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多积累古诗词阅读技巧(综合11分)
名篇名句默写是基础性的题,一般要求学生百分之百拿到分数,在考试中如果因为这种基础题失分实在是不应该,平时应该注重重要语句的积累和记忆。(基础6分)
两个选做题分别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题都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探究能力(考察主观分析能力),整体来讲此类阅读相对较难,但是如果对文章内容理解到位想拿到分数还是可以的(综合25分)
第五大题中前三个选择题是高考的经典题型考察对成语意思的辨析、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连贯,多年来这三个选择题的经典题型都没有推出过高考试卷,共9分;第16题正像要求的那样,“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是一种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这种题型虽然在课标卷中是第一次出现,但在独立命题的各省市试卷中还是屡见不鲜的,学生在复习时应该接触过。第17题是一种“图文转换”。组织语言时要考虑简明、连贯、得体。
今年的作文命题沿用了往年材料作文的模式。考生的立意角度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1.消除零和思想,倡导合作共赢;2.不墨守成规,敢于大胆尝试;3.既要竞争,也要合作;4.冲突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5.要有竞争意识;6.不论做什么,都要守规则。
这些立意都与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考生有内容写,且不会套作,是一个不错的命题。综合分析今年的考题仍然是考察考生综合能力的题占一大部分,所以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觉得语文没什么学的,像对各类阅读的做题能力肯定也都是建立在练的基础上的,同时对于基础性的题更不能失分。
第三篇: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回归本色,展现大美
2011 年高考山东语文试卷秉承山东省近年语文高考的优良作风与特点,体现高中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原则,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1 年的整套语文试卷设题以能力立意,侧重考查考生的“双基”素质,体现了以下几大特点:
一、保持稳定,适当调整,强调能力
2011 年《山东卷考试说明》明确指出: “ 命题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注重对考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 语文试卷整体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看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而在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方面又做了适当调整。
“ 语言文字知识与运用 ” 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字形、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以及辨析病句的能力。与往年相比,试题在保持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的同时,更注重了内容的典型性与实用性,考点的设置清晰明确,不刁不钻,更加贴近考生实际。
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部分选用文体特征鲜明的《衡中西以相融》,从美术角度谈对传统与创新以及中西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引导考生从文化的层面树立正确的理念与原则。
“ 古代诗文阅读 ” 文言文部分继续打破“正史传记文”的选材樊篱,在选材角度和范围上作进一步的开拓,选取了《四部丛刊》本的《管子》一部分,而古代诗歌鉴赏部分选取了唐人储光羲《咏山泉》一诗。
选考内容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继续开拓了题料选择的范围,节选了当代著名女作家严歌苓中篇小说《审丑》的片段,现实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教益意义; “ 实用类文本阅读 ” 则更有所突破,选择了著名学者赵鑫珊的科普文章《没有天堂》,从环保的角度强调了我们对于地球的忧患意识。这两个文本语文性强,题材内容更加面向现实,引发思考。
作文题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既克服了话题作文过于宽泛、不着边际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材料作文在审题方面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门槛儿,有利于考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利于对考生的表达能力进行分层次的考查。
试卷在考查考生基本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考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第一和第五大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查的字音、字形、词语全部是常见常用的。本着突出重点、强调实用的原则,今年没有进行标点符号考查的设题;词语考查将双音节实词与四字成语各单设一题;病句则从句子语法结构的把握上对考生重点考查。几个题目设题全面细致,考查方向清晰明确,考点分布均匀且重点突出,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考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 语言文字知识与运用 ” 部分涉及的材料内容包括政治、历史、教育、艺术、卫生、社会等多个领域,侧重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思考的事件和问题,如大运会、人口普查、网络语言等等。在考查考生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当前社会生活及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状况。
此外,第 16 小题排序、第 17 小题的表格、第 18 小题的语体转换,也都凸显了应用性,体现了新课标 “ 在跨学科学习和语文应用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加强整合,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 注意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头交流的能力 ” 的精神,充分体现了重点进行能力考查的基本要求。
二、巧设探究,凸显文本本体意义;展示张力,利于作文个性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 “ 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考试说明》也把 “ 探究 ” 作为一种能力层级并提出了明确要求。我省高考语文卷探究题的设置始于 2006 年。总体上看,最近几年的探究题目正逐步体现出回归语文、立足于文本进行探究的趋势,同时又注重对考生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深层次考查。2011 年的探究题是要求考生“结合文探究作品标题的丰富意蕴”,这种设题方式开放性和层次感更强,在对考生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出要求的同时,更强调对考生个性化和有创意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既具语文性、也具思辨味;使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结合更密切,更适宜于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与探究能力。总之,这种探究更进一步地强调了理解主体与文本本体的关系,讲究在理解上有放有收、收放有度,克服了以往有些探究题游离文本的局限。在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在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考查的就是考生实实在在的探究能力,将探究定位在了学生对作品的“悟”的高地之上。
作文题历来在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上占据重要位置。山东省实行自主命题以来,一直对作文的设题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2005 年的话题作文 “ 双赢的智慧 ” 和 2006 年的材料作文《星星》,成功实现了从国家卷到山东卷的平稳过渡; 2007 年的话题作文 “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 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2008 年的话题作文 “ 春来草自青 ” 在体现新课程性质和理念方面又有新的提升; 2009 年高考作文不再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而是要求直接以 “ 见证 ” 为题进行写作,降低了对考生思维的限制,更方便考生把握方向确定立意; 2010 年高考作文以《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话 “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 作为材料,要求考生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作文。
2011 年高考作文采用了命题作文的形式,让考生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门槛儿,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考生,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讲,有利于更好地区分考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实现分层级考核的目标。从文体选择的角度看,考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也可以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这样,有利于展示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更充分地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题目现实性强,其内涵更具张力,更易引发学生的思索与联想,学生可以此为源头,想到涉及社会、亲情、历史、人生态度等重大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这既能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积累材料,也能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提高思辨和审美能力,还能引导他们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些做法必将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中学作文教学也会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回归本色,彰显大美
语文是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工具性;语文更是语言文学,有着非常强的审美性。因此,语文试卷要 “ 回归语文 ” “体现本色”,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力避 “ 泛语文化 ” 倾向,应保持并不断强化其自身的审美性和人文性。2011 年山东语文卷在继续贯彻这个思路的同时,特别注意处理好审美性和思辨性的关系,在考核语文能力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文化、领悟亲情、体味人生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选材上,今年的试卷除了延续体现人文的特征外,又将思想触角伸向了更为广阔高远的层面:论述文阅读中的《衡中西以相融》站在大文化的平台上,将学生思辨的触角导向了对传统与创新中的思考;文学文本阅读中的《审丑》面向现实社会,针对现实中的个体,体现对“丑”的反思与鞭挞,让考生从不同的方面体悟人间的亲情与善恶美丑;实用文本中的《没有天堂》则站在更高的角度,俯视人类的家园——地球,反思人类的行为,表现出了一种更为深沉、厚重的忧患精神;古代诗歌《咏清泉》明确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人格追求;而命题作文《这世界需要你》更表达了一种别样的思索——它不仅仅是一个作文的题目,更可以看出命题人对 2011 年语文试卷的一种诠释、一种向往……
我们的世界需要什么呢?需要的是对大美的发现,对大美的思考,对大美的升发。2011 高考语文山东试卷可以肩负起这样的一种大责任!
第四篇: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平实中有变化,延续中见新意”。“平实中有变化”,是指在试题选材,题型设置,考点安排,题干表述等方面以平实为主,稍有变化;“延续中见新意”,是指与2011年江苏卷相比,试卷的主客观题分布、题型、题量、赋分、卷长等大体上保持不变,但也不乏新意。
一、语用题贴近生活,平易而灵动
15分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难度不大,考题的素材大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都比较灵动。第一题语音题中的冠名权、储蓄、处方药、忏悔、度假村、布帛、软着陆等都是同学们在平时用语中容易读错的,只要学生能在生活中注意正确使用,应该不难。第二题要求在空格中填入成语,这是今年的一个新题型。“改名换姓与移花接木、大名鼎鼎与如雷贯耳、弄巧成拙与弄假成真”,其实,只要考生从情感色彩、适用对象﹑具体情境等方面区分它们的用法,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二、阅读题选文精致,外秀而内美
“阅读理解题”的四段选文,文言文选的是苏辙的《伯父墓表》,古诗选的是温庭筠的《梦江南》,论述类文本选的是伍尔芙的《笑的价值》,而文学类文本依然延续的是小说阅读,选的是师陀的《邮差先生》。
《伯父墓表》是苏辙为二伯父苏涣(1000—1062)写的一篇墓志铭。主要是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尽管命题者对其做了大量的删减,但篇幅还是显得长了些。题目设置也很常规,文言实词、文意理解、翻译,都是考生平时所练习的。但考生要将题目做对特别是三道翻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和阅读能力。
《梦江南》是温庭筠写思妇不寐,望月怀人的名作。该诗首句直出“恨”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所设题目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的理解,中规中矩。
《邮差先生》是师陀先生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部小说。邮差先生热心体贴、尽职尽责,那种信任和善良,那种平淡和自乐的生活态度让人备感亲切、自然。这是对人性美的颂扬,令人深思。与去年的《这是你的战争》相比,显然好读好懂多了。所设问题也很巧妙,但笔者以为,难度比去年有所下降。
《笑的价值》的三道题,都稍有难度。
三、作文关系型命题,生活而感性
作文,“提示语+题目+要求”的命题,延续了早几年作文命题题型。同时,以三则材料为导语的做法,大大优化了提示语的作用,考生既容易上手作文,也可以发散思维,“切题发挥”的水平高下也便于检测。而“忧与爱”的关系型命题,对套作、宿构又具有较好的防范作用。
这个题目可以引导学生不仅要热爱生活,也要思考生活。这主要体现在“忧”字,忧是一种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活、家庭、社会就会充满爱。有了忧患意识,忧患的最终是为了爱,这样文章就会有深度。《忧与爱》这样的题目同时也反映人性方面的寓意,选取感情的角度,比较感性一些,贴近学生,比较好写,也不容易跑题。有些时候忧就是爱的体现,忧是爱的原因,每个人都为了爱有所忧虑。因此,写作的时候可以把两方面结合。这个题目人人都能写,但要写得生动、漂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是不容易做到的,关键在于选取的事例能否打动读者。
四、附加题保持常态,细致而具体
今年语文试题的附加题部分,考查的范围仍然是文言断句、名著阅读、材料概括分析。文言断句考的是萧统《<陶渊明>序》中的一段,只要考生掌握常见的断句方法和基本原则,平时加强文史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在名著阅读简答题中,“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两句诗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等等。看到这样的题目,我们不难发现,名著阅读考查的内容更加细致、具体了,包括重要的形象、情节、主题、艺术特色、个人感受等。考生只有通读原著,才能应对自如,以不变应万变。材料概括分析题的素材节选自钱钟书的《宋词选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阅读没有障碍,题目难度也与去年持平。
第五篇:2013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与专家点评
2013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与专家点评(新课标卷)
201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3年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为命题依据,突出能力立意,重视人文性、选择性,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符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总体来说,命题平稳中追求变化,难易搭配合理适度。对于考生来讲,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它保持了近年来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的基本特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一、卷面结构稳定。全卷分为六大板块,保持结构的稳定。
现代文阅读(3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文言文阅读(3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2句翻译,每句5分,共19分),古代诗歌鉴赏(2道主观题,共11分)、名篇名句默写(3题6空,共6分),选做题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设置1道多选题,3道主观题,最后一主观题为探究题,共25分),语言文字运用(3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共计20分),作文(60分)。全卷满分150分,其中选择题32分,主观题118分。
二、考查重点稳定。按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设置考点,考查重点相对稳定。现代文阅读仍然是论述类文本,主要考查了对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理解、筛选信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言文阅读选择的仍是人物传记,考查重点仍是文言实词、筛选信息、文意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古代诗歌鉴赏材料是宋词,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两个方面进行考查;名篇名句考查的句子,都是比较常见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仍选取小说,重点考查对作品艺术特色的鉴赏、对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对作品思想内容及人文精神的探究;实用类文本阅读仍然选取传记,重点考查对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对成语,病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图文转化等传统考点的考查。
三、试题难易适度,保持平稳。
新课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论述文)选文一直偏重于社会科学类文章,多从哲学、文学、美学、史学著作中选文。2012年高考中选择了科技类论述文,2013年高考又回归了社会科学类文章的传统考查轨道。
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区分度较好,如第13题对成语的考查,考查了“振振有词”“浩如烟海”“电光石火”“平分秋色”。主观题,难易搭配合理,如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3)两题的答案可从原文中直接找到,也可通过简单整合、概括得出,相对较易;而第(4)题,要求谈谈对“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的理解,体现多角度思考的要求,相对难些。
说“陌生”,是因为它表现出了一些新变化。
二、作文(选用材料)“变温”。
2013年高考,作文虽然仍是材料作文,但是,命题思想却有很大不同。2012年的“船主与修船工”仍然是一个社会化、生活化的命题,但降低了“干预”生活的热度,改为“温和”地切入生活,通过“顺手”行为,引导考生思考生活中的道德、责任、感恩等话题。2013年的材料作文: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许多老工匠不敢尝试,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有时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题目中强调了勇气和“不去想价值的事儿,手就不会发抖”,对青少年的思想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三、探究题(提问方式)“变格”。
探究题是直接体现新课改理念的试题,它的题目设计,以为考生提供多角度思考平台为基准,如2012年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则要求“结合全文”谈对“诚”的理解,虽可从不同方面思考,但答案趋向于统一。2013年的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谈谈对“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的看法,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围绕爱国的主题展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