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上海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家园城市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D)(2分)
A.由于 因此 B.由于 才能 C.因为 所以 D.因为 而且
考点链接:这道题目考查基础知识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回归原文: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解题思路:从文中看“物质特点”和“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应是两个方面,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这句之间是因果关系,□□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这是原因的又一个方面,而两个原因又构成递进关系,所以答案为D。
2.第⑥段画线词语“年轮”的含义是_发展的历史____。(2分)
考点链接:这道题目考查涉及对基础知识中修辞的考查,对词语的含义的准确把握建立在对借喻的认识。
回归原文:⑥……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
解题思路:年轮,指鱼类等生长过程中在鳞片、耳石、鳃盖骨和脊椎骨等上面所形成的特殊排列的年周期环状轮圈,也指树木在一年内生长所产生的一个层,它出现在横断面上好像一个(或几个)轮,围绕着过去产生的同样的一些轮。通过它可以看出鱼类或树木等的生长情况。作者在文本中用“年轮”喻指城市的发展过程,变相考查了学生对修辞的掌握。
3.第⑦段论述的“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包括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_和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两个方面。(2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学生对段意的理解概括能力。
回归原文:⑦如何满足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也是家园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我国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从自然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苍松翠竹、鸟语花香,本来不应该与城市截然隔离。大自然的地貌、江河、气候、动植物等应当成为城市特色的一部分,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外,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可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
解题思路:这段的结构是总分式,首句为中心句即段意,余下部分可分两层,从“另外”一词很明显看出层次。一是讲大自然,另一是指城市本身共两方面的需求。
4.分别写出第④⑤段中“空间”一词的含义,并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概括两种空间的不同作用。(4分)
答案: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第5段的“空间”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每个要点个1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准确表达,也是涉及到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段意才能准确答出空间的含义
回归原文: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解题思路:空间的含义很多,在这两段中前者是指“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后者是指“开阔的空间”,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一是指场所,一种是指不“被钢筋水泥填满”的空地。
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关键词语、句子可以得出其各自的作用。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建造物质环境和营造精神家园是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B.由于文化缺失导致城市的雷同是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C.本文引用意大利建筑师的话是为了说明城市建设缺乏城市传统。
D.家园城市是在不断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终极目标。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大意的准确把握,即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准确把握
回归原文: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②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⑧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解题思路:要找出中心论点首先要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按照议论文的一般规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关键位置找到中心论点,如上所示原文内容可以得出答案为B.A是无关项,C项有误,D项终极目标的说法不恰当。
6.2010年上海世博会多方面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5分)
答案: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
考点链接:高考中比较开放的题目形式,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激活平生所学。
解题思路:此题比较开放,但答题时也不能漫无边际,应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上海世博会”“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一例”,作答时一定紧紧结合文本,不能想当然。
小结:
议论文的题目设置基本上还算合理,难易程度适中,理解词语或句子、筛选或整合信息、文意理解与分析都考查到了,全面而合理,尤其是第六题的考查很能够使关心世博的考生争取到两分的优势,不足之处是5题的设置似乎略显简单,如能明确是对中心论点的考查,其他选项再加大一点迷惑性,我觉得会更完美。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又见鹭鸶
7.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突出鹭鸶的美。(2分)
考点链接:此题是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是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回归原文: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解题思路:环境描写的作用中第二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烘托心情。在这里很显然是交代鹭鸶的生活环境,来衬托鹭鸶的美丽。抓住题目中“令人陶醉的”这一关键词。
8.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3分)
答案: “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对动词的鉴赏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回归原文:……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解题思路:首先从词性上判断“扑飞”是动词,动词的特点是有动感,然后结合其在文中的具体语境解释它的含义。因为鹭鸶“扑飞”的情景是作者的想象,飞落到眼前的河湾里,此时要考虑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答案中似可再加一句,“表明作者对鹭鸶的深爱”。
9.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案: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每个要点1分。)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仿佛反复的修辞及其作用,也考查了关键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回归原文: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解题思路:第⑤段讲述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⑥段就出现反复的惊叹,第⑦段写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飞舞的画面,可见两次感叹表现出的惊喜把叙述拉回到眼前的实景。
10.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2分)
考点链接:
回归原文:⑧……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
解题思路:这种出题方式估计是考生喜闻乐见的,直接把“比拟”的修辞方式告诉你,只需答出它的表达效果就可以了。抓住关键词语,揣摩用词就行,比如“端庄”“优雅”“大度”“悠然”中找出概括性较强的即可。难度不大。
11.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D)(F)(6分)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
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
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
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
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
考点链接:此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
回归原文: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
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题思路:作者沿河寻觅并非忐忑不安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只是“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作者思绪起伏也不是因为更崇拜这一对圣物,而是“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所以用诗句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相关联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2.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答案: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第3要点1分。)
考点链接:考查鉴赏语言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回归原文: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题思路:结尾用诗,是用简洁且精练的语言来总结全文,而且可以起到和前文自然的衔接的作用,很自然的收尾.画龙点睛啊.有的结尾还和开头做很好的呼应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抒发情感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鹭鸶喻为美人,借用诗经寻觅“伊人”的情节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结尾是一般是作者情感态度显现明显,突出旨意的地方,因此要结合文章主旨谈谈——抒发或寄托作者什么情感;此外在加上较通用的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等作用。散文阅读小结 在之前的考纲中“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现在改为“理解常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表达作用”往往是围绕作者写作目的展开,只能围绕文章中心来命题、答题,且容易受课内修辞知识的局限;而“表达效果”是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读者中所产生的影响,它可以是关乎全局的,也可以只是局部内容的强化,甚至可以是主观、开放的理解,这就使“修辞题”逐渐脱离死记硬背的“形式作用”,向理解、分析的能力层级进化,凸显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的比喻,比拟,反复,引用的考查题型充分证明了这点。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用心一也_。(荀子《劝学》)
(2)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黄庭坚《登快阁》)
(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5)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终南山》)
(6)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7)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8)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考点链接: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
回归原文:略
解题思路:此类题不能丢分,背诵熟练,书写准确,要求平时边诵边写,理解记忆,突破生僻难写字,注意区别易混形近字。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1分)
考点链接:对诗歌体裁的认知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考点链接: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语言等写作特点
解题思路:理解环境描写和比兴的区别
一般的环境描写是写周围的景色,是真实存在的,有渲染,烘托等作用;比兴中的写景是为了引起后文正式的事件,并非眼前实在之景,只不过是这样的景和后文的内容有相似性,如《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和女子遭遇相似的,为了引出女子婚后与丈夫的关系由亲到疏的讲述。《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是写虚景,引出刘兰芝与丈夫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
此处诗中的景色是诗人眼前实景而非比兴。故选A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考点链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题思路:通过解释诗句中作者的动作含义理解其中代表的情感。“引领”的理解要到位。
不要忽视“明月”这一意象,在古诗中,明月能引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或思乡或怀人,如“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千里寄相思”……由下句中的“客行”“早归”等词可以看出是思念家乡,一般而言思念家乡和思念家人是分不开的,所以诗人的感情就可以理解到位。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秋冬则劝民山采 鼓励(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以……为乐
(3)市令曰:“三月顷。” 左右(指时间)(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听从什么
考点链接:考查重点实词的含义
解题思路:注视积累,能够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解释。留心词性的变化和固定的翻译形式。
① “劝”在“劝学”中学过意为“鼓励,劝勉”,考查一词多义
② “乐”是意动用法,以其生为乐,觉得生活很安乐。考查词类活用
③ “顷”与“倾”是古今字,常见意有“不正,偏斜”与此处合用,形容时间可以活译为“左右”。
④ “所从”是所字结构固定形式,所+动词=名词结构翻译为“听从什么(令)”
四个选项考查各有侧重,做题时要斟酌出题人的特点,细心作答。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B)(2分)
A.政缓禁止 B.庄王以为币轻
C.如此几何顷乎 D.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
考点链接:对古今异义的考查
解题思路:古文中没有双音节词,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逐字翻译,特别是有些词组合在一起和我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相同时千万不要在意义上等同。
禁止:政缓禁止 是说孙叔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
以为:认为,和今意相同。古文功底好的同学看到这里即可得出答案。
“几何”(像这样)多久了。与我们现在数学中说的“几何”不同。
“请教”:(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请:请求。教:使,让。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3分,进、以、“于楚庄王”倒装各1分。)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楚庄王同意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百姓全部自己增高了他们的车子。(2分,居、句意各1分)
考点链接:考点要求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考查实词虚词和几种常见的倒装句式。
解题思路:文言句子翻译的要求,可归纳为三个字——信、达、雅,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删去“理解”而保留“解t.翻译时要明确几个重要的知识点:①人名、地名不翻译②“进”“居”“悉”是重点实词,“以”是重点虚词,“高”是词类活用③“于楚庄王”是状语后置句,“自代”是宾语前置句。除此之外,代词“之”要翻译出来代指的具体人或物。不通顺的地方要补充通顺。“”
20.第④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自信的性格特征。(2分)
考点链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回归原文: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解题思路:此题建立在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之上,从人物的言行方面入手,“知其材自得之”“也知非己之罪也。”可知
21.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3分)
答案:恢复币制,不干扰市场秩序,体现了孙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颁布命令而是通过增高门槛来达到增高车子的目的,体现了孙叔敖化民策略。(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
考点链接: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
回归文本: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答题思路:具体政策体现在中间两段,分别讲述一种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因为是简析政策,所以只是说明什么政策是不会得满分的,这无疑增加了答题的难度。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稼说送张琥
22.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更休。(2分)
回归文本: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思路点拨:首先从文段内容可以划分两层,如上:前半部分讲“观富人之稼”,后半部分讲“吾十口之家”两者对比,然后可以从中找出相应的耕作方法,一种是“更休”,一种是“寸寸而取”。
23.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2分)
回归文本: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思路点拨:文中主要讲述古代的人并不比今人有更多学问,他们是如何培养自己成为学识渊博“今之君子所以不及”的人的。联系句子在文本中的具体语境,“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是具体做法。
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考点链接:此举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古文的能力,考查涉及重点实词虚词。
回归文本: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答题思路:选择题目可以把几个选项比较筛选,这句话在文章结尾部分,应该是作者的写作主旨体现,通过阅读全文可以知道作者是想说做学问要经过长期修养,早中功名不是一件好事。句中“此”指代的是早中功名的状况,所以AB项不符合。“其”在这里表达祈使语气,可翻译为“要……”或“希望……”,所以D项语气不对。
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
答案: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写作手法还有对比等。写作手法、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分析、对本文的分析各1分。)
考点链接:这道题目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对类比的考查,同时联系课内文章,提示学生回顾对比,降低了难度。
答题思路:作答时要首先点明手法,在分别加以分析。
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
答案: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考点链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
回归文本:②③段
解题思路:解答观点是非类的题目时答题要全面答案从正反两方面设置,一是对培养才学来说“幸”的做法是什么,二早中功名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文言文小结:
高考大纲对文言文的规定增加了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这次试卷中加大了对文言词语句子的考查力度,侧重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虽然也有与课内含义相同的考题,但“顷”“此”等词语和句子翻译的考查明显在向大纲靠拢。除21题有点难度之外,综合来看,文言文部分难度不是很大,27.作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解题思路:今年的作文和去年一样仍然是组合型材料作文,由两句意思相反的铭文组成:一句是“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一句是“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要求考生对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自选角度,写出自己的思考。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考生要明白实际上两者指的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并不矛盾,如何把这两种观点揉和在一起,客观合理的表达是作文的关键。考生要综合分析,全面考虑,辩证作答。轻率地单纯肯定或否定都不会取胜。因此这个材料的思辨性更强,给考生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试卷综合分析
今年高考的语文试卷总体特点是更稳、更新、更全。在选文和题型上以稳定为前提,在选文内容的设计上与时代同步,在题目考查要求上注重分出不同的能力层次,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考卷,能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也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
1、现代文阅读贴近生活,紧跟时事发展。
第一篇现代文是科技说明文——《家园城市》,内容涉及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问题,贴近上海城市定位,也贴近学生生活和阅读经历;紧跟世博“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主题。
第二篇现代文是文学散文——《又见鹭鸶》,继承了往年选择名家作品的传统,内容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感悟。
刚刚过去的世博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话题,环境问题是现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这两篇文章的选择在考查知识能力的同时也是体现了对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的素质要求。
2、文言文阅读对学生性格认识等有引导目的。
《孙叔敖传》取自《史记》,延续了历年高考以优秀人物传记类文章作为阅读材料的做法。第五篇古文《稼说送张琥》是叙议结合的名家作品,对考生提高自我修养从而更好为社会服务有所启发。
3、古诗鉴赏选文见新,难易适中。
东汉古歌《明月何皎皎》,是羁旅之人怀乡思亲的名作,以叙事见长,该诗进入高考试卷,突破了以往只考唐代之后诗歌的范围,使一次较大胆的突破,要求学生应重视更完整的中国文学史的学习,对中学语文教学也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作文命题体现思辨特点,内涵丰富
实际上类似的作文在今年和往年的其他省份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幻想与现实》、《有鱼吃还捉老鼠?》、《捕鱼与尺子》、《光明和阴影》、《大与小的选择》、《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铭记与忘记》……还有材料作文“王国维语录: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上海今年的作文题目形式上并没有太大新意,但是从内容上来看由不得不说出题人用心良苦,平实的外表下含有深意,能否准确把握这种深意则可以区分出考生不同的能力水平。过去的一年甚至几年发生的让我们难忘的事情太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考生要能对它们产生联想和思考,无论个人生活,民族事件,或是自然灾害、各种社会问题,抓住其中自己熟悉的一点展开即可。由此可见难度不是审题而在于如何构思、表达,这是完全符合高考作文要求的。
第二篇:2018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2018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
积累应用
1.填空(5分)(1)子曰:“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1分)(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李清照《》)(2分)(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2分)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各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老吴七十学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真挚,安然奉教数十年,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的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中,,,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现代文一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对于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等,历来的哲学家和一般社会大众,无不认为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人为情感、情绪所使唤,即使是少得可怜的理性、理智,也只是居于被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真是可悯和可悲。
行远自迩,先从简单的情境开始琢磨。如果人真的是情绪的动物,那么动物一旦受到环境里的刺激,会直接不假修饰地表达喜怒哀乐。可是,非常奇怪,每个人都可以自问:被父母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主意“此处不留人”!
可见得,对于情绪的运用,还是有规则可循。一言以蔽之,喜怒哀乐的逻辑,就是简单的成本效益。对上司、主考官、指导教授发怒的成本高而效益低,因此不值得这么做,做了不划算!
不过,扪心自问,很多人把气往父母、手足身上出,对于朋友却客气有礼得不得了;宁愿得罪家人,却不愿意对朋友稍稍失礼。似乎,家人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
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就是成本效益的考虑:得罪家人,家人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得罪了朋友,朋友可能就不再是朋友,甚至变成敌人。因此,无 须掰脚趾头加减计算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反之。万物之灵的人们,自然会去彼取此。
可是,另一种心境感怀,似乎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会有罪恶感;做了对不起父母、让父母失望的事,往往有浓厚的罪恶感。怎么回事?这种对比,其实也不难解释。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家人一起面对大自然的考验,一起度过人祸天灾。伦理关系紧密,才能够同舟共济。要使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的对应条件;父慈子孝的观念,就是支持伦常结构的重要条件。
然而,这不是有点矛盾吗?可以得罪家人,却不愿意得罪朋友;可是,对不起父母时会觉得歉疚神伤,对不起朋友时却没有类似的感受。为什么?稍稍琢磨就可以体会,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正反映了人在处理情绪时的粗致细微处。朋友是一时的,父母是永久的。因此,小的利害上,可以以朋友为重,牺牲父母家人;在长远的考虑上,当然还是要呵护父母家人的权益。
由此可见,对于爱恨情仇及喜怒哀乐的运用,人们还是自觉不自量、有意无意地受到成本效益的影响。精确具体来说,人不是情感的动物,人是成本效益的动物!理智不是情感的奴隶,情感才是受到理智的驾驭和节制!
在粗浅的程度上,生物有暖饱情欲的需求,一旦需求得到满足,生物体自然发出讯号,无须再做探寻。因此,胃里塞满食物之后,会有“饱”的感觉;身上有衣物之后,会有“暖”的反应。同样的道理,喜怒哀乐等情怀,也是一种生物上的反应,反映了生物体所面对或经历的情境。比较重要的,是这些生理上的反应,除了是生物体的宣泄之外,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每一个人生,都可以看成是多回合的赛局(a repeated game)。这一回合所发生的事,对未来会产生影响。因此,喜怒哀乐的情绪,是对已经发生之事的反应;除此之外,也对未来有提醒、警示、刺激、诱发的作用。
在更抽象的层次上,喜怒哀乐等情绪和理性合纵连横,发挥互补和合作的功能,希望能保障和增进生物体的福祉。譬如,讨价还价不成,“一气之下”掉头而去;左思右想犹豫不决,“血气之勇”直接示爱等等。因此,情绪等于是一种规则(stopping rule),指示生物体放弃眼前的道路,转换到另一条轨迹上!
3.第④段的“境况”在文中具体指的状况。(2分)
4.下列选项推理的过程与第⑤段画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是选手,所以他会进入赛场。B.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没有进入赛场,所以他不是选手。C.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没有缺席,所以他没生病。D.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缺席了,所以他生病了。6.用本文的“成本效益”的观念,对第⑫段“学习达成目标”这一事例加以分析。(4分)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现代文二
错位之思 凹凸
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纳鞋底时,常把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
她自己都笑,自嘲道:“这是人手吗?”
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酷暑当前,买来的T恤都黏在身上,让人心烦,她笑笑,拿过一块家常白布,转眼之间就给我裁剪出一袭褡裢,穿上之后,在大堤上散步,既爽身又典雅,有老北京人的气派,很文化。
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乡下人管这种身姿叫“风摆柳”,能让男人产生联想。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渐渐地把腰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老丑,令人惋惜。
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
她从不自哀、自怜,内心洒满阳光。
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塑料袋、包装盒、易拉罐和啤酒瓶子,且常 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
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觉得活出了自己。
从母亲身上,我想到了什么是岁月。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只能顺应,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就如母亲的手,美丽时笨,丑陋时巧;也如她的身姿,袅娜时应该花前月下,却负重,滞重时应该颐养天年,却不安于闲。
岁月不居,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随遇而安,一如水里加盐会变咸,刺破了伤口会流血,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一来,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母亲在拾荒中的乐此不疲,或许就有了此中意味——虽然她浑然不知,但我知。
儿时的我,即便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我也执意地跟去。我对她说:“有我在,你会省不少力气。”
堰田离家颇有段路,便装了干粮和水。堰田很窄,正容我与母亲并排点种。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便被母亲远远地甩在身后。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她气喘吁吁的儿子,怜爱地微笑着。但在我眼里,她的笑疑似嘲弄,我便愤怒地追赶。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母亲将干粮摊在地头,我却无一点胃口。这时我总想笑,神经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我呵呵地笑起来: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也呵呵地笑。
“你是累脱了神经了。”她说。
待我把下巴笑酸了,眼皮也重得再也睁不开了,我极想睡上一觉。
“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母亲说。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不让睡,我就仰面望天空。山顶上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里。
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人民日报》(2016年07月18日24版)
8.第②段和第⑤段是如何塑造母亲的形象的?请加以分析。(3分)
9.第⑦⑧两段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10.全文围绕“错位”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4分)
诗歌鉴赏
从军行 崔国辅【唐】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D.“刀光照塞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慷慨激昂 B.清新流畅 C.深沉含蓄 D.刚劲凝练
14.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
文言文一
周鼎传
公讳鼎,字实甫,别号在调,吴之宜兴人。受书辄悟,早岁善属文,寻补邑诸生。坚意嗜读,益肆力制举业。贯综今古,而范诸先型,文誉軯訇,率常倾其伦辈。
迨癸丑始成进士,筮晋宁司理。居官廉正,吏惮其守,一切馈遗不敢入,乃骨性峻立,而好恶之际一以平恕为归。故郡邑有司虽有所指斥,而出以至公,鲜有怨者。治狱多平反,即疑案滞讼,一讯辄得其情。老胥巨猾皆咋舌退,罔敢鬻法以上下其间。乡大夫亦闻声相戒,竿牍无得及私。请托贿赂悉屏不得行。
明年,典试山东,持鉴朗察,所得皆知名士。后先售礼闱者最盛,齐鲁之崇古学自此始。方在闱中,薛韩城时为莱郡司理,手一卷力荐之。公视其文疵谬不可入彀,驳至再。乃与同事者矢公搜阅得一卷,共为击节,及发牍,为郝君名晋者,实宿学寒士。既复捷去,公方以得人为慰。不知其蓄东门之怨也。
辛未,仍以左布政使调巡嘉湖。湖地剧难治,又多势家豪仆,飞舸肆掠,虎挒无所忌。公一日过乌镇,见拥噪千人,号泣震远迩。询之,曰:“朱家奴掠人也。”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公弗顾,益尽法惩之。民距跃称快。自是豪强屏息。终公之任,无敢暴掠为非。
公孝友出于至性,廉于其身,而处人惟恐不厚。无城府机械,动见肝胆。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或人有非理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其在任时,戚属间有所欲言,公相对庄语,多意沮而寝。子弟至,勉以礼义,诸凡声缘势利之语不敢陈于公前。居家垂二十年,片札不入郡县,门生故吏以尺素罕及。不出户庭而系天下之望,人以比之范文正云。
节选自《孙光祀集·原任资政大夫、总督河道、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在调周公墓志铭》(清)孙光祀著;魏伯河点校,孙光祀集,齐鲁书社,2014.03,第141-148页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常倾其伦辈(2)居家垂二十年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自是豪强屏息().A屛住呼吸 B收敛行迹 C退避迁徙 D抑止打压(2)多意沮而寝().A睡觉 B丑陋 C隐蔽 D停止
17.第④段画线部分短剧正确的一项是()。(2分)A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B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C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D立捕两奴及舟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18.将第⑤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之,或人有非礼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
19.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描写“吏”“胥”的作用。(4分)
20.第③段“驳拒谬文”和“搜得佳作”分别反映了周鼎和的特点。(2分)
文言文二
心源亭记(明)李贤
邓之儒学在古城巽隅。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
噫,旨哉!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茍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茍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浊,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于莫知其乡之时操存而不失于寂然,不动之中涵养,而不忽然后此心之太极无不具也。此心之明徳无或昏也,保此心之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存此心之良。于夜气平旦清明之际,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居是学者,覩心源之名,寜不惕然有所警哉!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于是乎记。
(李贤《古穰集·卷三》)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哉 B也 C焉 D耳
22.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C御史将当地官员修建的井命名为“心源”。D州守崔富吩咐李贤的同乡去邀请李贤作记。
23.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恢复本性。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D“学问之道”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
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3分)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末尾 25.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4分)
作文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第三篇:2011上海化学高考试卷分析
2011上海化学高考试卷分析
一、高考基本情况分析
2011年上海约有6.1万考生报考了全国高考,人数与往年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数据显示,上海市2008年秋季高考的报考人数为9.93万人,2009年下降为7.5万人,2010年为6.6万人。其中,文/理科报考人数分别为2.2万人和3.9万人。在理科中,化学因其所花精力相对较少、试卷难度稳定、临场发挥稳定,且专业受限较少而备受考生的青睐。近年来虽然考生人数减少,但化学加一人数一直都很稳定。而其它科目人数的减少迫使高考化学试卷做出一些调整,一方面要更加体现出化学学科素养,另一方面又要有合理的区分度以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2011年化学高考试卷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炉了。
二、试卷特点
1.基——注重化学基础知识
试题紧扣课程标准,注重基础性。题目素材多来源于教材,但也不拘泥教材,不回避重点,如选择题、实验题等都体现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试题在灵活多变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常态,题型稳定,结构合理,难度适中,层次分明,没有出现“偏、难、怪”题,使基本功扎实的考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
2.新——体现化学思维品质
今年化学试题设计新颖、有创意,突出化学的学科特点,而且能够体现出化学学科的思维品质。
3.用——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的特点,关注社会热点,联系实际,注重试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的显著特点。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题量:30题。题量较往年减少一个计算,但是计算题的分值并未减少。
2.各知识块试题与分值
知识块
题号
分值
占有百分比
概念与理论1、2、3、5、9、11、16、18、19、21、23、24/(2)、25/(1)(2)(3)
约46
31%
元素化合物6、7、8、1
3约1
28%
有机化学4、12、14、15、28、29
约
3121%
化学实验10、26、27
约2
315%
化学计算17、20、22、24/(1)(3)(4)、25/(4)、30
约38
25%
3.与最近三年相比
知识块
占有百分比
08年
09年
10年
概念与理论
33%
31%
25%
元素化合物
13%
9%
7%
有机化学
19%
17%
15%
化学实验
21%
26%
33%
化学计算
14%
17%
20%
四、试卷分析
1.从考查内容来看,今年概念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块与往年的比例相差不大,比去年要高,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概念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块的教学不能放松。有机化学和化学计算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虽然化学计算比例增加,但依然没有改变淡化纯计算内容的特点,更多的是将化学计算与有关的实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融合在一起,强调计算的基础性和实用性。至于有机化学内容比例的增加,原因可能是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有关,而新能源、新材料都是以有机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
2.从知识点上可以看出,它涉及中学基础知识和原理的重点内容,基本上也都是我们平时重点强调的,反复训练的,但有些题型较新,这体现了出题的意图,不管教材怎样变,教学理念怎样改,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用于指导生活、生产、科技等的作用不会改变,需要学生作为知识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会变,同时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不能死读书,读死书,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常抓不懈,才能在高考中创造佳绩。
3.试题素材新颖,以多种方式呈现信息,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试题以文字、流程图、数据表、图表等多种形式给出信息,从多方面考查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实验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2012年化学高考预测
从外部形势来看,2012年上海市参加高考人数将比今年少,近两年化学高考要求的提高也使众多考生偏向于其它科目,该是化学减分的时候了,笔者认为2012年化学高考不会比今年难。从知识模块来看,概念与理论和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基础题还是会占整张试卷的1/3左右,这部分内容将继续体现化学学科学以致用的特点,另外国家政策的导向将会使得有机化学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机实验题可能成为今后高考的一个趋势,而化学计算也将越来越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
六、对教学的启示
1、重视基础,强调应用
无论是容易题还是难题,无论是客观判断题还是主观分析题,都是以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实践表明,高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始终是高考重点。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准确把握,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
2、重视联系实际,力争让学生解决“真问题”
重视社会热点,联系实际,加强关注过去不多见的工艺流程图题,这类题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考察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方面是老师及学生均欠缺的知识。
3、加强规范性练习,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习惯、有机物的结构式的书写和同分系构体书写的有序性以及简答题的语言组织的学科特点,此外有效数字的保留问题也是今年高考的特点之一。
4、强化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之一,意在仔细认真。所以训练学生细心审题、深刻理解题意和分析题意也是我们今后化学教学中要重点加强的项目。
5、重视精选习题,提高练习质量
除扎实对学生的“双基”教学,更应注重提升学生化学思维品质。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于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逐渐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知识应用性题目,因此教学中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习题要做,但应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在每一个知识点的题目的选择上要更具针对性,要精选、精编有实际情境以及有利于落实双基感悟方法、培养能力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答、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要大胆放弃一些偏、繁、怪和无实际意义的题目,严格控制习题的难度和总量。
6、双管齐下,提高效率
2012年考生参加了上海市统一会考,在高二下学期参加了四门功课的会考,对会考的准备消耗了大部分的精力,各高中相比较往年都是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面对这样的情况,那么高效的复习就成为备战2012年化学高考的关键。笔者认为,在不足一年的备战时间内,将夯实基础和提升实际应用知识能力并举,基础知识的复习与拓展同时进行,提高复习效率。
第四篇:200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200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解答第l一5题。(12分)
①假山实在算不得一件好看的东西。乱石块堆叠起来,高高低低,凹凹凸凸,□□说天下决没有这样的山,□说阳光照在上面,明一块,暗一块,支离破碎,看去总觉得不顺眼。玄墓山下有一景,叫做“真假山”,是山脚露出一些石块,有洞穴,有皱襞,宛如用湖石堆成的一般。然而合着玄墓山一起看,这反而成为一个破绽,跟全山的调子不协调。可观的“真假山”,依我的浅见,要算太湖中洞庭西山的石公山了。那里全山是湖石,洞穴和皱襞俯拾即是,可是浑然一气。又有几十丈高的峰壁,比虎丘“千人石”大得多的石滩,真当得上“雄奇”二字。看了石公山再来看花园里的假山,只觉得是不知哪一个石匠把他的石料寄存在这里罢了。
②假山上大都种树木,盖亭子。往往整个假山都在树木的荫蔽之下,而株数并不多,少的简直只有一株。亭子里总得摆一张石桌,可以围坐几个人,一座亭子镇压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你着眼在山一方面,树木和亭子未免太大了,如果着眼在树木和亭子一方面,山又未免小得可笑了。《浮生六记》里的《闲情记趣》开头说:“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怕然自得。”这不失为很好的幻想。作者所以能“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在乎比拟得相称。假若在蚊帐中“徐喷以烟”而捕一只麻雀来让它逃来逃去,或者以丛草为树林,而让一只猫蹲在丛草之上,这就凝不成“青云白鹊”和“林壑幽深”的幻想,也就无从“怡然”了。假山上长着大树,盖着亭子,情形正跟上面所说的相类。不相称的东西硬凑在一起,只使人觉得是大树长在乱石堆上,亭子盖在乱石堆上而已。
③依传统说法,假山并不重在真有山林之趣,假山本来是假山。路径的盘曲,层次的繁复,凡是山上所有的景物,如绝壁,危梁,岩洞,石屋,应有尽有,正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谚语,在这等地方,显出设计的人的匠心。有名的狮子林,大家都说它了不起,就为那假山具有上面所说的那些条件。我小时候还没到过狮子林,长辈告诉我说,那里的假山曲折得厉害,两个人同在山上,看也看得见,手也握得着,但是他们要走到一条路上,还得待小半天呢。后来我去了,虽然不至于小半天,走走的确要好些时间。总之是□□□,□□□。就从这个诀窍。产生了两个人看得见而不能立刻碰头的效果。要堆这样一座假山当然不是容易事,然而不容易的事不一定做成功具有艺术价值的东西。就保假山,当你爬到“绝项”的时候,且不说一览宇宙之大,你总要想来一下宽广的眺望吧。但是糟得很,什么堂什么轩的屋顶就挤在你眼前,你可以辨认那遗留在瓦楞上的雀粪。真山真水若是自然手创的艺术品,假山便是人类的难能而不可贵的“匠”制。凡是可以从真山真水得到的趣味,假山完全没有。
1.填入第①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2分)
A.且不单B.不仅就
C.并非而D.就算只
2.第①段“可观的真假山”中“真假山”的意思是具有假的特征的真山。(2分)
3. 第②段引用了《闲情记趣》并加以分析阐发,目的是说明假山与上面的亭树不相称(或:相称才有情趣)。(2分)
4.填人第③段空格处最贴切的一项是(B)(2分)
A.景物美阻隔多
B.层次多阻隔多
C.山势美层次多
D.山势美景物美
5.从全文看,文末画线句中所说的真山真水的“趣味”有数处,写出其中的两处。(4分)
(1)
(2)(二)阅读下文,解答第6一10题。(16分)
科学工作的核心是创造、要敢于创造,善于创造。在科学工作中要有一番真正的作为,就必须解决一个“敢”字的问题。1979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温伯格教授曾说过一番很精辟的话。他说。理论物理学家“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对自然的„进攻性‟”。所谓“进攻性”,就是说要敢于向自然界索取知识,敢于面对重大科学研究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科学上的真正的创造性。
但是,科学上的这种创造性又不同于那种李逵式的匹夫之勇。《水浒传》描写的李逵,不分青红皂白,不计效果、后果,只是抡起板斧迎头斫上去。这是科学上的“莽人”,决不是这里所讲的“进攻性”。在科学工作中,胆和识是联系在一起的,智和勇是不可缺少的。要做
出第一流的成绩,必须有第一流的真知卓识,有解决实际困难的第一流的聪明才智。这就是说,在科学工作里,除了要敢于创造以外,还要善于创造。科学工作就如行军打仗,不仅要敢拼敢打,还要善战能战,这就要讲究调查研究,讲究战略、战术。
为什么说科学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很像行军打仗?因为这同样是向未知的事物进军,只不过那是敌人的军队,这里是自然界。然而,天下未知的事物,不懂得的问题,是“何其多也”!这就有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行军打仗,要根据“敌、友、我”三方面的情况来确定战略和战术。在科学工作中也要根据研究对象的“价值”的评价,可借鉴的前人的经验和技巧,自己的经验、能力、长处和短处等等,这三方面的情况未作出正确的决策。这里既有战略上的决策,也有战术上的决策。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不仅要具备指挥某一战役取得胜利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要有通观全局的眼界。所谓“运用之妙,集于一心”,就是指的这种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结合。科学研究战略的核心是确定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所谓战役是将所研究的科学问题分析成一个个可以具体着手做的科学研究题目。战略是由一系列的战役所组成的,而战役又是由一系列的战术运作来完成的。
把科学工作分拆成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这两个侧面来加以研究,是科学工作中经常需要加以讨论和研究的事情。有些科学问题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无论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或研讨基本理论问题,都是很重要的、必须加以回答的。但是,仅仅问题“重要”,并不一定构成必须加以研究的理由,因为重要却未必“可行”,需要进一步问一下在现有科学发展的水准上,研讨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条件是否成熟。世界上重要的科学问题很多,但未必都能在当今的条件下加以研究,尤其重要的是,未必都能找到研究它的着手点。反过来,有许多科学问题是很客易着手研究的,既有现成的办法,也有充足的实验条件,但是却未必值得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这里有一个“价值观”或“价值评估”的问题。有些科学问题很有价值,由某某人来进行研究,是很合适的,但是对于“我”就不一定合适;有些题目从“明天的角度”来看是很有价值的研究,但在当前条件下却未必是恰当的选择。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科学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要站在一定的战略的高度,才能妥善地加以解决。
6.第二自然段所说的李逵式的“莽人”是指有胆无识或有勇无谋的科学工作者。(2分)
7.科学研究“战略”指的是确定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战役”指的是具体的研究题目。(2分)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2分)
A.科学工作者要有进攻性,才谈得上真正的创造性。
B.科学工作者应和作战指挥员一样,智勇双全,胆识过人。
C.科学工作者要善于选择,方有可能取得成功。
D.科学工作者应依靠自己的经验、能力等优势作出决策。
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BE)(6分)
A.那些很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都是可以着手研究的问题。
B.只有那些既重要又“可行”的问题,才是值得进行研究的问题。
C.有实验条件又有具体办法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才值得研究。
D.一个人只要有决心并不断努力,就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合适人选。
E.许多重要的科学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待于条件的成熟。
F.“运用之妙,集于一心”就是说科学研究好比打仗,更须重视战术运作。
G.“价值评估”研究的不单是科学问题的价值,还包括经费的合理使用。
10.本文议论的着重点是“善于创造”。从文中看,“善于创造”包含两方面的意思:(1)讲究调查研究(2)讲究战略、战术(4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解答第11一15题。(17分)
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们面对河川的感情,确乎尽为这两句话所道破。诗人千百言,终不及夫子这句口头语。
海确乎宽大,静寂时如慈母的胸怀。一旦震怒,令人想起上帝的怒气。然而,“大江日夜流”的气势及意味,在海里却是见不着的。
不妨站在一条大河的岸边,看一看那泱泱的河水,无声无息,静静的,无限流淌的情景吧。“逝者如斯夫”,想想那从亿万年之前一直到亿万年之后,源源不绝,永远奔流的河水吧。啊,白帆眼见着驶来了……从面前过去了……走远了……望不见了。所谓的罗马大帝国不是这样流过的吗?啊,竹叶漂来了,倏忽一闪,早已望不见了。亚历山大,拿破仑,尽皆如此。他们今何在哉。溶溶流淌着的唯有这河水。我想,站在大河之畔,要比站在大海之滨更能感受到“永远”二字的涵义。
乙
永远活在游子心里,是那些终古长流的小河。
这市镇有水村的秀逸。小河萦绕,长年不倦地作着活活的絮语,仿佛诗人深情的独白。水是清澈的,春来水面飘着玲珑的浮萍;一到冬天,满河是嫩绿的菜叶。桨声终夜不断。
托小河的福,我们故乡从没有水灾,也从没有大旱灾。盛夏苦热,几十天不下雨,大地枯竭得变成沙漠。街河的语声由喑哑而寂寞了。灰褐的河床看见了碧琅琅的天,只剩下中间一条丑陋的小沟,木然不动。谁在河床上撤下几粒西瓜籽,却让它们在泥里抽了芽,开出朵朵小黄花,到晚来和天上的繁星争辉——这小河瘦损的丰姿,不已足以令人发愁?是的,但这只是街河的一段。你试跑到市外大江沿的过渡亭边去看看,那河流不是照旧作着轻轻的独唱?虽然嗓音也有些失润。
倘在艳阳时节,春水暴涨;或当九秋天气,苦雨新霁,这些小河,几日间都变得十分丰满。絮絮的语声更高了,流动的旋律也十分活泼,趁微风,偷偷地吻着石砧,有时还乘明月夜迅疾地爬上了河岸。于是街河边常常出现一些少年人的影子,悠然伫立,向水中放下钓丝。你说那拍岸的水声,不会给他们带来灾难?不用愁!过些时一开闸,这一泓盈盈的清流,就要淙淙然向镇上的土地告别。
哦,对了!我只顾徘徊于小河的风貌,却忘记了告诉你关于这些河流的十分陈旧而又永远新鲜的故事,——假如你不嫌地方乡僻,又有机缘坐着一桨一划的乌篷小船,过小镇留连片刻,我准得先带你到街梢去看看一座古旧的老闸。
11.以下说法不确切的两项是(BG)(6分)
A.甲段让读者体会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
B.甲段文字虽短,意蕴却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C.乙段所写的“故乡”是我国浙江一带的小市镇。
D.乙段文末那座“古旧的老闸”是历史的见证,留下了许多故事。
E.甲乙两段都写了河水终古长流的雄浑气势。
F.甲乙两段语言优美,节奏和谐,字里行间充满诗的韵味。
G.甲乙两段都浓墨重彩,以形传神地描写了河水。
12.甲乙两段都写河,甲段写了时间(或历史)的长河(5个字),乙段写了故乡的小河。(2分)
13.从写作角度看,甲段写海的作用是烘托“大江日夜流”的气势及意味。(2分)
14.为什么乙段说“永远活在游子心里的,是那些终古长流的小河”?(3分)
答:15.两个文段你更喜欢哪一段?就你最欣赏的一点说说理由。(4分)
答:(略)理由充分,文字流畅3—4分,理由单薄,文字较通顺2分,理由勉强,文字欠通顺1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第16一19题。(8分)
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6.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2字)。(1分)
17.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B)(2分)
A.设问借代B.设问比拟
C.夸张比拟D.夸张借代
18.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意思对即可)。(2分)
19.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3分)
答:“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下列古代名句,解答第20——22题。(12分)
①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②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③今日乌合,明日兽散。
④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⑤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⑧古之善为国者,信赏而必罚,道德而齐礼。
⑦君子之交谈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⑧贵人而贱已,先人而后己。
⑨举直错(同“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⑩友直,友谅(诚实),友多闻,益矣。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译文:法律,是用来禁止百姓做坏事使他们走向善行远离罪行的。
21.上列古代名句中的9句,它们的内容可分为三类。请在方框内填上类别,在横线上填写与之相关的句子序号。(4分)
关于学习的,有 ①⑤⑾
关于治国的,有 ②⑥⑨
关于交友的,有 ③⑦⑩
22.从下列名句中任选一句,谈谈你对这一名句的体会。(80字左右)(5分)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贵人而贱己
(六)阅读下文,解答第23——26题。(15分)
射说元好问
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
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
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焉①。求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
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罢酒。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2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晋侯觞客于柳溪(以酒款待).
再而贯马耳之左(第二次).
而的又为一(箭靶).
以卒贤主人之欢(成全、完成).
2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D)(2分)
①顾尝学焉/顾谓所私曰 ..
②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将若车轮焉 ..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C.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2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何谓得之于心?
译文: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2分)
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译文: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1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2分)
26.“说”常常有所叙、有所议。从本文看,所叙的事情是(用自己的话回答)(1)晋侯子婿驰射失败,客分析原因并愿用自己的骑射证明则“有道”,但遭晋侯拒绝。(所叙三点为2分,缺一点扣1分);所议的观点是(用文中句子回答)(2)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引前两句1分,引后两句1分)(4分)
二、写作(70分)
27.阅读下列提示,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我国的泰山、长城、苏州古典园林等已被评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并自觉地为保护这些遗产作出种种努力。今年在上海举办的重大国际会议还将周庄等江南古镇介绍给各国来宾,作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
人类文化遗产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即“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俗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今年5月,我国古老的艺术品种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
我国的文化遗产除了世界级的,还有各级各类的,它们分布于全国各地,有的就在我们身边。你注意过这些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文化遗产吗?请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第五篇:200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模版)
200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2分)
①“目光”作为一种特殊的“光”,似乎也具有各种物理光学特征。
②目光能聚集。过着正常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目光应该是分散的。像物体上漫反射的自然光一样,人们的视线也应当是散漫的。若是生活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有序的聚焦于一点,那准是出事了。一个健康的、有理性的社会,人们的目光应该分散在各自所关心的事业领域中,散落在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各自的亲爱者身上,这才是正常安定的生活。
③目光有投射。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就是这个道理。当所有人的目光都从同一个方向(如正面)投向某个人时,这个人必定成为一个迎合某种潮流的“耀眼人物”。但是它的身后也必定留下一片阴影――视觉上的盲区。若大家的目光能够分散开,把它当作我们中的一员,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它的不同侧面,使他的前后左右上下都允许有目光,他也就消除了这种阴影,成为一个生活在自然光下的凡人。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懂得如何引导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他最想表现的地方。为此,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
④目光有光压。早在1901年尼柯尔斯就已用实验证明光有压力。同样目光也有压力。一个人若总是处在众目睽睽的目光压力之下生活得必定很不自在。倘若再是个名人,又无法避开四面八方强大的目光压力,他就很难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境去思考,去创造,去过那种不必设防、自主自由的舒心日子。当然,若是完全没有目光投向你,或是目光一瞥到你就立即躲开也不是好事。
⑤目光有颜色。正如只有自然光(白光)才能反映出物体的真实面貌一样,用任何有色目光去观察都会偏离真实的客观世界,故一个人要尽可能的使自己的目光接近“白光”。实际上,每个人的目光都带有特定的颜色,这不足为怪,也许这正是他的风格所在。但是所有人的目光之总合,必定会是接近白色的自然光。为此,要相信大众眼光的准确性。因为白光本身就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而且要的就是这种大家都具有自己不同色彩的目光,缺了哪种颜色,合成出来的都不是自然光。有意排斥某种颜色的光,其结果也必然会使自己偏离了自然光的品位。
⑥目光有衍射。若从极小的狭缝中看人,你只会看到伴有竖直条纹的失真人像。物理学家把这称为“衍射现象”。老百姓则说得更加率直利落:“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⑦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目光,它太超前了,以至于超出了同时代人目光的可见范围,如同紫外光与红外线一样不为常人所见。这种独具慧眼的目光往往为当代人所不相容,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悲惨地熄灭了。但历史和科学史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对后代人是宝贵的,是值得骄傲的超常智慧极品。
1.第③段中的“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所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作者在文中以“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为例意在说明(3分)
A.罗丹把巴尔扎克塑像最有价值的东西毁了
B.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人物的不同侧面
C.罗丹对巴尔扎克塑像的残缺美有偏爱
D.目光应散落在多种兴趣及亲爱者身上
3.根据文意,概述第④段“目光有光压”的内容要点。(2分)(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联系生活举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目光还有不同的“温度”(2分)(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第①段中“特殊”“似乎”等词语,说明全文构思的巧妙之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6分)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6.第①节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是指_____。(2分)
7.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B.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C.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答:__________。
8.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
9.“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__________。(2分)
10.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D.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E.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它是民族语言的美化
F.中年时代受到哈萨克谚语的启示
G.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答: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1-16题。(19分)
①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江南烟雨里,北国迷茫风雪中,无论石拱的,木架的,无论藤编的,舟浮的,简素的、玲珑、野朴,永远是小桥的品格。比之现代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栏杆也常常略去。就那么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
②然而,这一撇,曾经跨越了多少危崖峭壁,急流险滩,茫茫岁月,给行路人带来希望和信心向着遥远的彼岸不停地追索着。
③小桥是一道凄美的风景。那瘦骨伶仃的支柱,那宽宽窄窄的桥板,临水兀立,幽独而自怜。是谁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又是谁小桥人独立,望尽天涯路?
④自古以来,桥头就是折柳送别的最佳所在。在那细雨蒙蒙,柳色青青的渭城早春,唐代大诗人王摩诘在灞桥头与友人依依相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似海的深情,不仅让桥下的流水为之动容幽咽,以至百代之下依然令我们仰慕不已,历尽人生坎坷的南宋诗人姜白石过垂虹桥时诗兴大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小桥,演绎了几多凄切曲折的人生故事。
⑤然而,小桥上伫立最多的应是无尽的离愁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板桥,霜桥,不仅是路的延伸,也是一种乡愁的具象。而马致远的秋思小令,更是道尽了天涯游子的凄苦情怀。眼前是小桥流水的幽雅环境和安居其间的人家,而自己的故乡却还在山重水复的迢迢远方不正衬出旅人的奔波不定,以及由此引发的羁旅愁思?
⑥当然,小桥还是一种闲适与静远。你看那位归隐诗人,当他带月荷锄归,又在桥下清且浅的溪水里濯足,洗去躬耕的汗尘与劳累,洗去一腔旷达的胸臆,然后邀邻呼友,或斗酒吟诗,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小桥载着他陶然自乐的心境,载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与气节。
⑦就这样,小桥成了人生的各种象征,成为一幅幅千古不朽的诗画。这里,除了小桥本身的古朴、空灵的气质,还因为小桥总是与流水舟楫、渔歌号子,以及岸边的草屋农舍、牧童短笛紧紧相连,拓印出一幅古老凄美、宁静闲适的田园风景画。那些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在官场失宠、情场失意之后,拖着疲惫的身心走荒村野店。一座苍古的小桥,可以慰籍他们饱经沧桑的心灵,又是散怀写意的最美笔触,还是寻求哲理禅意的去处。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驾一叶小船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在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红枫,那渔火,那江桥,正与寒山寺钟声,撞击在张继的心坎上。于是他推枕头而起,摸黑写下了“枫桥夜泊”四字,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让世世代代的游客有了一方寻梦的去处。而当代诗人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更是深沉含蓄地道出了人与桥之间乃至宇宙万物之间息息相关、互为依存地哲学意蕴。
⑧世间有太多地坎坷不平,惟质朴的小桥站立在江流天堑,用宽容与坦诚,支撑起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引渡一颗颗饱经忧伤的心灵,引渡平平凡凡的人生。
11.“摩诘”是唐朝诗人________的字,苏轼称赞他的作品“□□□□,□□□□”。(2分)
12.第1段中“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中“一”的含义是__________。(2分)13.第4段中“百代之下依然令我们仰慕不已”的原因是(3分)A.灞桥是折柳送别的最佳所在 B.诗人与友人在桥头依依惜别
C.诗人写下的送别友人的诗篇
D。细雨蒙蒙柳色新的渭城春景
14.第7段说“小桥成了人生的各种象征”,这里的“象征”在第5、6段中具体指(4分)
第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没有寒山寺的钟声,张继就不可能成为诗人。
B.文中引用卞之琳的诗深情讴歌了小桥的品格。
C.有关渔歌号子和牧童短笛的生动描写引人入胜。
D.本文语言流畅,视野广阔,充满了文化气息。
答:__________ 16.本文意蕴丰富。请由“桥”展开联想,谈谈你对“桥”的感悟。(80字左右)(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0分)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7.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__。(2分)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2分)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答:___________ 20.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21.默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2分)
暖暖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_______________,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
太平崔默庵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牛。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此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耳,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淡,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饮啖甚健,愈不解。久之,视其室中,病榻桌椅漆气熏人,忽大悟,曰:“余得之矣!”亟命别迁一室,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其身。不一二日,肿消痘现,则极顺之症也。盖其人为漆所咬,他医皆不识云。2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3分)
延默庵诊之()
苟不得其情()
亟命别迁一室()
23.“余得之矣”一句中的“之”是指代_______________(1分)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这篇文章记叙了崔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然后观察□□,最后发现得病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6-29题。(12分)甲
自念《志》①云:“宕②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 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
(选自《徐霞客游记》)乙
登不必有径,荒榛密菁,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约而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选自潘耒《〈徐霞客游记〉序》
[注]①《志》:指《大明一统志》。
②宕:也写作“荡”,这里指雁荡山顶的雁湖。26.写出下列两个“绝”字在文中的含义(2分)人迹绝矣()
无不绝也()27.甲文“安能容湖”中的“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霞寻湖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8.乙文“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一句中的“猿挂蛇行”用现代汉语怎么翻译?作者是否用它直接描绘洞穴恐怖的景象?为什么?(5分)
猿挂蛇行: 答:
29.乙文中最能概括徐霞客探险精神的句子是:(2分)
二、写作(70分)30.作文
“杂”的含义很广,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科学、文化、艺术,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
(一)1.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 2.B 3.(1)要有一定的压力
(2)压力不能过大 4.例子、温度应不同
5.借用物理光学特征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目光
(二)6.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 7.B 8.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
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9.应多方面看问题 10.C G
(三)11.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2.简单的外形,朴实的品格 13.C 14.第(5)段:桥上的无尽离愁,道尽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 第(6)段:桥下的闲适生活,表现出平凡人生的旷达胸襟 15.D 16.联想
感悟
语言
(四)17.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18.空间 时间 19.B 20.要点:(1)色彩(红、白)(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21.依依墟里烟 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十四桥明月夜
(五)22.请 如果 赶快急忙 23.病因
24.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
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该怎么办?)25.饮食 居室 被漆的气味所伤害
(六)26.不见 横渡
27.雁湖(或“宕”)考察龙湫之水的源头
28.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否 这是用来形容徐霞客在洞穴中探险的样子 29.以性灵游 以躯命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