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GMAT&GRE复习感受[范文模版]
GMAT被称为用英语进行的逻辑考试。写作部分,不仅考察基本的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求体现考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对事物的深刻认知。作文题库包含了所有的考试题目,建议考前Argument和Issue各写5篇左右进行模考。语文分为阅读、逻辑和改错三种题型。GMAT阅读涉及的背景知识非常广泛,做阅读时主要留意作者写作的主要目的、态度、全文的主要思想、文章的结构等。阅读文章比较长,考题比较多,需要考生有速读的能力,同时要读懂长难句。学好逻辑,关键在于读懂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掌握逻辑思维的规则。所有的逻辑题都是围绕一小段论述,要求考生对该论述进行处理。语法需要考生了解GMAT语法的特殊规则。语文的三部分题目都需要做大量的习题,总结出题规律,控制做题时间。语文是整个GMAT考试最有难度的部分。OG是法宝,其他参考资料也必不可少。数学对于中国学生而言,目标是争取满分。所考察的知识点是高一以前的数学知识,所以考生需要在读懂题和解难题上下功夫。最新的GMAT机经也可以给考生一些复习的指导。建议的备考时间是3~6个月。
新GRE备考大纲
新GRE的题型较之前有很大的变化。作文的两个题目都是要求30分钟内完成,作文题库题目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删减,题目内容变化不大。备考时可以根据题库题目进行练习,旧G的一些书目仍可以参考。数学虽然增大了难度,但是很多中国考生还是能够拿满分。题目类型变为4种,考生可以根据OG的math review进行知识点的复习,然后辅助其他资料的题目进行练习。语文考试部分的题型为阅读、填空和同意填句。阅读的变化整体不大,依旧很有难度,需要掌握出题思路和解题规律,读懂长难句,辅以大量练习。填空和同意填句是新题型,在掌握解题规律的同时,一定要大量背单词。虽然新GRE删去了类反这个题型,但是不代表考生可以不用大量背单词。虽然这两部分有自己的解题技巧,但是单词也是王道。语文这部分仍然对单词的要求很高。OG是最重要最权威的复习资料,同时可以选择性使用一些针对新GRE出的资料,旧GRE的作文、数学、阅读等资料也仍然具有参考价值。新GRE每个月都有一两次的考试,便于考生安排考试时间。考试复习周期建议3~6个月。
第二篇:复习课竞赛听课感受
复习课竞赛听课感受
上个月我有幸去昆明第十四中听了昆明市高三复习课竞赛的五节课,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只听了两个专题的课,免疫调节和植物激素调节。但通过听这五节课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身感自己的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深感不虚此行。这次课堂比赛对老师的要求特别高,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一个专题的复习,对课堂的容量要求特别大,真正要求教师要创设一个高效的课堂。
回顾教师们的优秀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每位老师的特点。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丰富的教学语言激情于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幽默,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的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提高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基本功扎实让人眼前一亮,有的老师课堂语言幽默丰富惹人好感,有的老师课堂紧凑主题突出,还有的老师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佩服他们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能让这一样节如此大的容量教师不仅完成基础知识复习而且还进行了练习,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听这五节课我感受到教学的多样和精彩。
王媛教师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开始上课前的小摸底让她在后面的教学的重难点的突破有了很好的落实,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
教学语言的确是一门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几个老师选用泡泡男孩的事例突破了复习无情感教育的教学,特别是张丽娜老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用泡泡男孩的事例做为教学主线设置问题,让一节课完美收山。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到知识。讲课时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学生不时的发自内心的笑,让学生心情愉快的了解到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世界,还有这么奇妙的一面,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生中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教学在引导学生们在学习中制造矛盾,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合做解决矛盾。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自己也就总结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知识网络构建。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
第三篇:高三复习课听课感受
ww w.5 Y k j.CoM文
章 来源
高三复习课听课感受
2012年10月30日、31日两天我听取了在昆明市第十四中学举行的昆明市高三生物复习课竞赛中的三位教师的授课,授课课题分别是《植物的激素调节》和《种群和群落》。
讲授《植物的激素调节》课题的两位老师,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其中,官一中杨素雨老师的课在注重知识完整性的同时,注意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认知过程。杨老师的这一节课在准备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反复修改,每次修改后的课我都去听了,但最后杨老师呈现给我们的这节课与最开始准备的课比较已经做了极大的改动,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一节优质的高三复习课花再长的时间进行打造都不为过。王学宏老师的课,以题带知识点,通过试题的分析回顾知识点,给学生自主解题的机会和时间。
讲授《种群和群落》的老师,以学案为主导,引导学生在完成学案的同时,复习知识点,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听完课后我也在想高三的复习课改怎么设计,怎样的课才是一节有效的复习课。通常在高三的课堂都是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但我最近发现这样的课堂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烦,而且效率极低。讲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可能才是复习课的出路。另外,对不同的考点进行复习时,设计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需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
ww w.Y k j.CoM文章 来源
第四篇: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案
友爱学校七年级下政治导学案编制:郭洪艳审核:于国荣审批:战福义编号:20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案
1.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22日,在辽宁省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刘涌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一案再审做出判决,判处刘涌死刑,立即执行。这—案例表明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B.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C.犯罪是一种一般违法行为。D.犯罪是应受刑罚是罚的行为。
2.刘备临死前曾告诫自己的子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告诫我们()
A。小错误也是犯罪。B.小错误不断,有错不改,就可能铸成大错。
C。违法必然导致犯罪。D。违法与犯罪有严格的界限。
3。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下列选项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在校中学生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B.小李见义勇为。
C.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犯受贿罪被依法判刑。
D.12月4日被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
4.为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制止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①《未成年人保护法》②《治安管理处罚条例》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④《教育法》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5.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A.它们都是违法行为。B.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C.它们都要承担法律责任。D.它们对社会危害的程度不同。
6.法律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下列同学的做法中,属于法律严禁的行为是()①李华追求穿名牌衣服。②王东移动公路上的指示牌。③赵歉携带危险品乘火车。④姚林将果皮丢在草坪上。
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7.下列说法是错误的是()
A.凡是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B.凡是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C.凡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D。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②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③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9.法律的显著特征是()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④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法律规范作用表现为()①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制裁。②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③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④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A。②④B。①③C。③④D。①②③
11.欠债不还属于()
A.不道德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民事违法行为。D。刑事违法行为。
12.下列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①违法纪律的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民事违法行为。④刑事违法行为。A。②④B。①③C。③④D。②③
13.下列对于犯罪的基本特征描述正确的是()①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必然后果。④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②中学生要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③中学生经常违反纪律,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发生犯罪。④道德水平高,法纪观念强,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5.下列对于法律与道德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
B。它们的内容是互相渗透、互相代替的。
C.二者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D。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16.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有()①青少年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部不良诱惑和熏染。②青少年的社会阅历浅,往往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③价值观念扭曲。④社会和国家保护有时不及时、不到位。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7.近日,中央纪委通报了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结果。经党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决定给予王怀忠开除党籍处分。鉴于王怀忠的行为已触犯刑律,已将其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说明()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国家彻底根除了腐败现象。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④法律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性。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二.材料题。
1.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培养,并采取了—系列重要措施。
措施之一 : 1991年,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从1992年1月1日起施行;1999年,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了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并于同年11月实施。
措施之二: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从2003年开始,将每年9月20口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和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回答:上述两个重要措施说明党和国家是怎样关心我们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2.父母给我们一个家,让我们在那片蓝天下长大。成熟的臂膀给了我们飞翔的欲望,直到有一天,当你想要飞出那顶房檐的时候,请不要忘了衔一口泥,叼一根草,替父母补一补巢。滴滴眼泪是爱的流淌,暂时的离别是开始的梦想。只要你记住,你的根扎在这里,你努力升高,是为了扎根扎得更牢„„
(1)已经长大的我们,学会了理解、感恩父母。母亲节这天,请为母亲呈上心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
亲爱的妈妈:
感谢您
————————————————————————————————————————————————————————————————————!
您的孩子 于母亲节前夕
(2)从法律和道德角度分析“直到有一天,当你想要飞出那顶房檐的时候,请不要忘了衔一口泥,叼一根草,替父母补一补巢”说明了哪些道理?
3。探究与实践。
⑴我目前最突出的不良行为是:
⑵这种行为给我带来的危害有:
⑶我准备采用的具体措施是:
⑷我的改变要达到的目标是:
⑸我准备请做这项计划的监督人。
⑹结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A.2.B.3.C.4.A.5.D。6。A。7。A。8。D。9。A。10。B。11。C。
12。D。13。A。14。C。15。B。16。A。17。B。
二.材料题。
1.①国家先后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从法律上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制止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②党和国家确定"公民道德宣传日"、发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从思想道德行为上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引导和促进未成年人自觉做到守法、护法,做有高度法制观念的“四有”公民。
2.(1)感谢您多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做人方面给予我的帮助和教导。(能体现母亲对自己的抚养和教育均可。)我决心努力学习,积极上进,来回报您对我的爱!(能体现对母亲的回报之情即可)
(2)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赡养扶助父母,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略。
1、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法律与道德和纪律、规章的区别
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
3、法律的作用
规范作用: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保护作用: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4、什么叫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为什么?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对社会的危害性: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5、什么叫犯罪?犯罪行为基本特征有哪些?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事违法的必然后果。
6、什么叫犯罪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7、什么是刑法?
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8、什么叫刑罚?说明刑罚的分类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9、青少年应该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②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③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10、我们为什么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①社会是复杂的。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②我们一定要重视 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③自觉 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11、有些同学认为:“我年龄还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后也不受处罚,因此不用加强自我防范。等以后出来工作再说。”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不赞同
只要做了违法犯罪的事情,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处罚。即使现在不负刑事责任,长此下去也会受到刑罚处罚的。因此我们应当从小事做起,从小开始,杜绝不良习气,积极预防违法犯罪。
第五篇:七下 7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教案
通山振新国际学校教师课堂教案
使用日期:编制人:审核人:使用人:
第四单元·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点,重点引导学生能突破性解决材料分析题。
【教学难点】
将本课知识点运用到习题实际操作中,会准确快速地解决习题。
【课程类型】复习课
【梳理知识点】
1、规矩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2、为什么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规则?
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各行其是,社会就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3、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主要有哪三类?
1)道德;2)纪律、规章;3)法律。
4、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是什么?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5、法律的作用是什么?(即:为什么说生活离不开法律)
(1)法律的规范作用: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同时,它还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法律的保护作用: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用品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6、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看待法律?
1)学法、守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2)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3)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1、违法行为的含义是什么?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分类;
(1)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根据其危害程度的轻重,可以将它们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犯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属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属严重违
法行为,又叫犯罪行为。
3、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A、它们,行政违法行为违反的是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民事法律法规;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
B、: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较轻,刑事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严重;
C、: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为要受刑罚处罚。
4、一般违法与犯罪行为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1)它们都是违法行为;
2)它们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3)它们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承担法律责任。
5、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有了一般违法行为后,如果不及时加以改正,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发展成犯罪。
6、刑法的含义是什么?
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7、刑法的作用: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8、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9、犯罪具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注意: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严历的刑事处罚。
10、刑罚的含义是什么?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11、我国刑罚的种类有哪些?它们分别又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
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1)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2)(2)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12、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是什么?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就不会作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溥、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以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遵守法律,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13、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
如果有道德、法律的约束中,他会理智地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如果没有这些约束,就会胡作非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只图当前不顾长远。
1、犯罪的危害: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些人自以
为占了便宜,图了痛快,其实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2、、我们对待犯罪应有的态度是什么?
1)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2)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3、规范未成年人的法律是什么?
规范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部法律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部法律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6、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1)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2)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3)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7、青少年如何防患于未然?
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师生疑难点互动】
【练习册习题训练】
【习题讲解】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