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对学生进行考试前心理指导
能否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和参加考试,会直接影响小学生智能水平的发挥和考试成绩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些小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除了复习不够充分之外,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恐惧、焦虑、马虎、丢三落
四、精力不集中、审题失误、时间把握不好等。考试成绩不理想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挫折。因而,不论是从提高学习成绩还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考虑,考试心理辅导都是必要的。心理辅导的目的是端正考试态度,掌握考试方法,提高考试成绩,维护心理健康。辅导之前要做好的准备工作是:了解和掌握小学生考试前、考试中和考试后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对小学生的考试心理辅导分为考前、考试期间、考试后三个阶段。
(一)考前心理辅导
第一步,教师向小学生简要说明考试的目的、意义,然后分组座谈。第二步,教师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辅导,告诉学生: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科学用脑;要克服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要注意劳逸结合和饮食卫生,预防疾病,防止安全事故。第三步,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期末复习计划,老师审查后执行。
(二)考试期间的心理辅导
第一步,组织全班同学分析讨论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第二步,教师总结、辅导,告诉学生:必须记住考试的时间、地点,备齐考试用品。考试前最好提前15分钟进入考场,以便熟悉环境,适应考场的气氛,稳定情绪。要明确考试规则、答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要认真审题;注意答题技巧;要合理安排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三)考试后的心理辅导
第一步,引导同学分析讨论考试后的心情,包括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的方法。第二步,教师总结、辅导,告诉学生:要适当开展休闲活动。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及其他娱乐活动,如郊游、短途旅行、参观等。要适时地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尽可能地淡化分数和名次,重点在于使小学生学会、学好和会学。
第二篇:怎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
怎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 学生自我监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是促进学生主动、自觉有效学习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保证。
自我监控的基本特征有: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和迁移性,然而学生的自学监控主要是显示学生的自我评价。所谓小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小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身表现或自身在群体中的表现的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往往起始于小学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之一是要在学习中培养和锻炼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能力。而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活动,是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
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是一种活动,要注重形式与实效相结合,对于小学生来说,富有教育意义的、形式灵活有趣的自我评价形式,无疑是比较有效的。我们将以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指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继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作为一种评价形式,是指通过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
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成长记录袋记录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的“故事”,它是儿童发展水平,努力及进步过程以及反省与改进状况的,较为理想的评价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
(1)成长记录袋材料的收集和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目的的,应依据教学目标或学生发展的目标,来确定收集和选择的标准,甚至是材料的内容和形式。
(2)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的作品,用以展示学生的成就,进步与不足,描述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反映其学习的态度、兴趣与情感。
(3)学生是“记录袋”的主要建设者和使用者。记录袋主要由学生自己整理。记录袋的设计、成长记录本的填写、成长材料的收集主要由学生来完成。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并由此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4)教师、家长是成长记录袋建设和使用的指导者、引导者。在记录袋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教师、家长应全程关怀,恰当指导,帮助学生对成长记录袋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向学生做出解释和反馈。
成长记录袋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记录儿童成长历程。
成长记录袋收集了广泛的学生作品及其他有关汇报,向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提供丰富的内容,反映学生知道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表现学生的努力与进步。
除此之外,通过成长记录袋还可以促进与反映学生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如学生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建构知识和运用策
略的能力、程序性技能(较多的体现在实践活动与问题解决中)、自我监控学习的技能。而且成长记录袋的设计与构建过程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因此,成长记录袋的运用能有效的克服和改变评价标准单
一、片面强调学生成就,忽视其他方面潜能发展的做法,在课程目标上突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2.集中展示儿童的作品
将学生认为最满意、最喜爱或最重要的作品,装进成长记录袋,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培养每一个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成长记录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一主要原理在于每个人都有成就的需要,儿童也不例外,他们需要他人的关注与奖励,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当学生将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收入成长记录袋,并选择适当的时机在全班同学面前或家长会上展示,其寻求赏识的心理需要,可在很大程度上获得满足,而向高水平迈进的成就动机,也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与态度,也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
3.共同诊断存在问题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孩子出生时并不像洛克描述的那样只是一块白板。可以让他人在上面任意的刻画。而经过6年的生活经历,初入学的儿童更是具备了相当的“阅历”,这样“阅历”也使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由于气质的差异,或是由于早期各方面的影响,可以造成学生动作迅速、学习兴趣或态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由于传记的教育评价追求的是甄别与选拔动机,因此,由于学生背景而造成的这些差异往往
被忽视了,“因材施教”也就只能成为一种形式。
成长记录袋,由于需要收集与考查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作品,因此对作品的分析与解释,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的了解学生学习背后的原因。通过分析和反思成长记录袋中积累的学生作品,学生本人和教育者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与薄弱环节,这对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教育需要合理利用包括成长记录袋在内的多种发展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4.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参与是成长记录袋的重要特征,这与传统评价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做法完全不同,在成长记录袋创建和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将什么装进成长记录袋,可以参与成长记录袋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和进步与他人分享,尤其需要提出的是,成长记录袋评价,不仅提供给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估和反省的机会,还能够让学生对不满意之处进行改进,以取得更好成绩。这一切将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内在动机。
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是实施成长记录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标准、班组或小组讨论、调查表等方式,引发和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在成长记录袋中,应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尊重和发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其潜能与创造性的发挥。
5.有效引导儿童的发展趋向
成长记录袋中,积累了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丰富作品和相关论据,可以用以发现学生的进步和诊断学生的不足,明确其努力的方向,既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帮助教师设计与改进教学,从而使之成为融合教学、学生与评价为一体的教育手段,能够更好的引导儿童的发展趋向。
基于以上观点和论述,我们课题组从学习目标上给学生进行评价。首先是学生自评,评价内容有:(1)他是否喜欢这一主题活动。(2)你收集的资料、信息的途径有哪些(3)你在该主题活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4)你对主题活动成果是否满意。其次是学生互评,评价的内容是:(1)他收集资料、信息的途径是否正确(2)你们认为他的活动成果好在哪里,还有什么需要改进
(3)你们认为他通过本次主题活动的参与,有哪些进步。第三是教师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有:(1)学生参加主题活动是否有兴趣
(2)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有哪些(3)活动成果是否有创造性。
我们通过行之有效的成长档案袋,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并悟出了学习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自身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得到加强和发展。
第三篇: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因为,只有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从孩子身边开始
学生的情感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从抓住学生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让学生在参与感恩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付出情感的快乐。
二、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建立以感恩为主旋律的班级文化
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吸引许多学生,使大家自觉不自觉地遵守一个良好的传统。所以,我借助班会、晨会开展了多种形式多样感恩主题活动。例如,借助母亲节,我让大家选择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母亲。有的学生说勤奋、唠叨,有的学生说母爱、勇敢,有的学生说体贴、无微不至等等,在这些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中,包含着孩子们对母亲的爱。其实,活动的本身已经帮助孩子重拾了就在他们身边的最朴实的情感———母子情。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帮助他们重温这种情感,唤醒孩子们那颗感恩父母的心。
同样通过这样反复的教育,使得弘扬感恩情怀也成为我们班级的主旋律,这也很好地抵制了一些不良的思想,教育了更多的学生。
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大感恩情怀,所谓大感恩情怀,是指感恩对象不仅是自己的父母和身边的人,还应该教育他们要心怀祖国,懂得感恩社会和整个民族。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让他们知道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和不断努力,等到将来学有所成,才能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第四篇:怎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怎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教育又叫“磨难教育”,是指在困难的环境中经受锻炼,摆脱困境,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上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挫折教育的目的是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体魄,以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在校园中遇到的挫折情境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考试不及格;上课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完不成作业;没能遇到理想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教师不屑回答自己的问题;无机会表现自己在某一学科的才能;没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肯定性评价等等。
二、生理方面:因生理有缺陷,或相貌不佳而被同学取笑、挖苦;因身体条件所限未能参加有关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等。
三、人际关系方面:给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好;没有知心朋友,经常遭人议论,被人特别是被同性戏弄、嘲笑等等。
四、兴趣方面:班主任不允许自己参加社团活动;自己的爱好得不到家长、教师的支持,甚至受到限制和责备。
五、自尊心方面:被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遭到点名批评,经常忍受委屈;教师、同学不信任、不理解自己,班干部被撤职;没取得应有的比赛名次。
六、自信心方面:自己付出巨大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精心制订的学习计划常常不能落实;自己苦思冥想的工作打算,被同学轻易否定; 1 因某门功课没学好而被视为“不可造就”。
当人处在挫折情境中的时候,总要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反应,引发出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挫折行为,并最终影响到人们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学校中的上述挫折情境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反应呢?
(1)情绪方面:挫折常常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恐惧感以及焦虑不安、灰心丧气、敏感多疑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2)理智方面:接二连三的挫折情境抑制了学生的心智活动,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分析、判断、解决问题时滞缓、刻板,缺少灵活性、独创性。这些学生往往把失败归咎于他人,并为自己找一些合理的借口,以减轻心理压力。如:踢输了球,便抱怨场地不标准;害怕与人交往,就说别人对自己不热情。
(3)自信方面:由于学习上的频繁挫折,加剧了学生对学习的担忧,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放弃了追求的目标,进而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倾向。
(4)性格方面:挫折情境常会使一些学生变得悲观失望、沉默孤独、抑郁寡欢、不愿交往、不好竞争,或表现出暴躁、易怒,喜欢挑衅等等。(5)生理方面:挫折情境所带来的紧张情绪,常常导致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如呼吸急促、出汗、脸红、神情恍惚、食欲减退、失眠、健忘,以及轻度的身体疾病等等。
(6)行为方面:挫折情境常常使学生表现出直接或转向的攻击性行为。学习上的挫折常常导致学生破坏纪律、扰乱秩序、厌学、逃学、考试作 2 弊等。自尊与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常常使学生作出破坏对方财物、偷窃、讽刺挖苦别人、打人、骂人等行为。
这一切都要求小学生必须加强对自己的挫折教育。其实早已经有很多中外伟人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如音乐家贝多芬在生活极度困顿,耳朵聋了的困境下与命运奋力抗争,谱写了至今仍鼓舞了很多人的《命运交响曲》;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不知试验了一千多次,不知失败了多少次,才最终找到了钨丝。纵观中外名人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我们遇到挫折时,就不应该怨天由人,应该树立正确态度。正确的态度主要是指面对困难的勇敢和面对失败的不屈服。对挫折的正确态度,首先表现在中小学生能勇敢地面对困难。有的中小学生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不怕困难的,但倘若遇到太多的困难,感到“对手”太强大时,例如,学习上遇到比较大的“拦路虎”,生活中遇到非常不顺心的事情等,往往不敢正视现实,不敢迎着困难上。因此,对于困难我们既不必害怕,也不必回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勇敢地迎难而上,在征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我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第五篇:怎样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怎样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造成国家政局动荡,因为民族利益纷争,甚至造成国家分裂。所以,如何解决好民族团结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极其关注的问题。我国当前的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正在顺利进行。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危害民族团结的潜在因素和国内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以及国际反华势力加紧“分化”的现实危险性的存在。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有些人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导致的民族纠纷时有发生,对国家的团结稳定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确立科学的民族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在我看来应该在学生中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民族观,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本课题力求以马列主义观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和国家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文件为依据,本着科学的态度,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各民族分布以及我们的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原则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觉得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应该抓住以下几点:
㈠加强学习,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把维护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上述重要精神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不但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当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兴衰的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2、积极筹备,精心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面对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这一全新课题,学校领导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听取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使大家逐步树立起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克服各种畏难情绪,不断提高了做好此项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调查了解,摸清情况,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㈡强化措施,把握关键,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具体教学中,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为,成吉思汗驰骋疆场,图尔扈特决心东归,黎族领袖王国兴率部主动投奔共产党、为海南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等。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
2、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播中,更多的应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验活动中,为此,我们应该努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体育、艺术之间的结合。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应该开展“四讲”活动:一讲祖国悠久的历史;二讲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三讲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璀璨的文明;四讲各民族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各班每学期结合本班实际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办好一期“民族团结”墙报。组织以“民族团结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和“讲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3、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促使学生把认知转化为情感和行为。开展课题研究
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在人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能否后继有人。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领导干部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校领导充分发挥了在思想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学校领导应该组织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学校好经验介绍活动,帮助师生统一了认识,开阔眼界,提高兴趣,为民族常识的宣传,有关活动的开展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成果的取得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学校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对学生进行民族知识与民族政策的教育,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民族政策、民族风情、民族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民族政策常识课的开设,会极大地提升学生对相关民族知识的认知水平。
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实验证明,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如班级的主题班会、墙报、故事会、演讲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理论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知识层次及思想觉悟,但只靠宣传学习是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并加以内化,才能取得实效。
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大都来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这些学生普遍具有诚实、朴素、直爽、求知欲望强等优点。为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家乡的观念,应当采取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在教学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行为习惯上,注重养成教育。在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建立师生平等、团结、互助的和谐关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中学生将成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中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使青少年从小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逐步树立起科学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具备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只要我们抓住重点、突出特色,走出一条符合地情校情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之花的绽放必将更加绚丽多姿。
塔依尔江•克尤木
2011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