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小编推荐]
1、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总量过小。我市职业教育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已连续多年超过3万人,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三类中等职业学校,而目前我市三类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按正常招生仅能满足其中2/3初中毕业生的就学需求,在中等职业教育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我市教育部门不得不将招生计划放到了最大限度,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时将录取分数线一提再提,一些职业学校只能租用初中和其它教育机构甚至社会闲置场所来实施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中阶段入学率的下降,影响了我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
2、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多年来,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市各级财政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是人头经费,且没有按实际在校生数拨款,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低于普高标准200元和近400元,财政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很少,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校舍不足,缺少必要的实习实训基地,一些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的设备数量少、配置低,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技工学校中除常州高级技工学校和交通技师学院有财政拨款外,其他技工学校的教育经费拨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企业办的技工学校中,有的长期得不到企业的支持,有的已经被企业剥离。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影响了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使得多数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3、政府统筹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力度不大。近几年,我市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整体规划上进展缓慢,全市职业高中、部分技工学校的规模办学程度还相对较低,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受办学条件限制得不到较快发展。虽然市教育部门正在整合旅游学校、三职高、物资学校的教育资源,成立新北职教申心,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在积极筹划市轻工、电子、医药三所技工学校的整合重组工作,但仍然是按现行管理体制各自为战,没有从整体上包括如何有效利用省属中专校进入大学城后留下来的教育资源等方面一并统筹考虑。
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在教师数量上,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师缺编比较严重,“自费编制”较多的问题,如按照省定职业高中师生比1:11计算,仅职业高中教师缺编就近400人;在教师结构上,专任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数量偏低,“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如技工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8.73%;中级职称的占22.36%;“双师型”教师占17%。职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16.47%;中级职称的占42.32%;“双师型”教师占5.44%。许多专任教师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一些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没有从“学校本位”向“市场本位”转变,不能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5、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得不严格。目前,我国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但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除少数特殊行业由主管部门扎口管理,实行持证上岗外,相当多的企业和工种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持证上岗,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随意招用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无证劳动力,不按规定和相应待遇录用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使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处于低层次就业状况,有证和无证没有区别或区别不大,对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公众形象。
第二篇: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牛俊高娇
(陕西科技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由于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递减。中等职业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不足。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主要对策:1.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社会环境; 2.强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3.大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4.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上水平;5.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6.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应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1][2]
关键词:观念生源教材建设 思想道德师资力量主要对策
作者简介:牛俊[1],(1990.04-)男 汉 陕西省商洛市人 ;高娇[2],(1990.08-)女 汉 陕西省榆林市人本科 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在校学生,研究方向:数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作单位:陕西西安未央大学园区陕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邮编:710021
一、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教学体系。但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重道轻器,现实中“重文凭、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和思维定式,根深蒂固存在于我国群众之中,以至于认为职业教育是差等生教育;甚至于是报考普通高校无望的学生才报考职业院校。对技术工人的身份、地位、待遇都存在观念歧视;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科研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职业学校发展弱势,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拿我前次生产实习来讲,我们中国不缺技能人才,缺的是专业性技能人才,可是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教育在萎缩:在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正等职业教育萎缩的现象,如日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占高中学生总数,1980年为31.77%,而在1999年则为25.15%;美国1982年比例为34%,到1994年为25%,此后基本稳定在这个比例上。可见这种萎缩有一个组件稳定的过程。1
2.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递减
由于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递减。就拿我所读过的职业高中来说,我们当地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上职业高中,宁愿让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孩子自费上高中。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2我高一时我校职高人数是1300人左右,高二时我校职高人数1000人左右,当我高三时就剩850人了。而且,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中热的逐年升温,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出现了学校生源滑坡的现象。就河北省来说,自2006 年开始,每年以10 万人左右的数量递减。3社会上追求高学历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在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对教育结构的战略选择,只能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和基本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但是,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小康生活的初步实现,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物质承受能力已明显增强,因此,许多学生家长不希望也不需要自己的孩子过早就业,只希望他们能多读一些书。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我国目前就业形势很严峻,近几年就业率明显下降,企业招工盲目要求高学历等原因,造成众多初中毕业生选择读普通高中的道路,职业教育学生数下降,这必然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减弱: 一是招生规模增长趋缓,二是生源质量下降,三是社会普遍将中等职业学校视为落榜后的无奈选择,致使职业学校“门庭冷落”。
3.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仍存在以下问题:
①.缺少适合职教特点的教材。
目前的职业高中大多教材其来源:一是直接使用本科大学(含电大、成教)的同类教材, 由教师删减增补而形成的;二是应用中专教材;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的;四是个别专业的个别老教师自编的。所以缺少适合职教特色的专用教材。
②.教材中普遍存在“繁、难、偏、旧”职教学生参差不齐,差异性很大,有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面对“高深莫测”的教材,许多学生既听不懂也学不会,久而久之就产生逆反心理,厌倦学习。4这样怎么能提高职业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不同层次教材内容的重复现象
重复现象严重。如职高职专与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职大教材内容的交叉重复;短期培训班与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全日制(二年制甚至三年制)职教班教材内容的交叉重复等等。
4.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许多学校缺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
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以提高并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5.开设的学科适用范围较窄
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不足,学习的技能较单一,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造成该领域技术面临落后淘汰,导致学生再一次面临失业。
6.忽视学生人格品德的教育
⑴学生在工作中会由于不讲信用,性格孤僻,社交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
⑵遇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而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局面。
二、中等职业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不足
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 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青少年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这样, 你讲你的, 他想他的, 效果不理想。5我个人觉得职高应该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是:1.有助于当代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认识立志、树立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2.有助于当代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坚实基础;3.有助于当代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学习这门课的有效方法是: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3.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
三、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2005年全国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58.87万人,聘请校外教师8.23万人,比2003年分别增加3.01万人和0.34万人,增长5.4% 和4.3%,生师比已经达到22.5:1,高出教育部颁发的生师比标准5.5人。6显然,目前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数量不足,且来源复杂,很多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教学水平较低。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教师学历不达标者达有60%以上,这与我国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标准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还应逐步建立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包括专业任职标准、培养模式及资格鉴定等制度,以规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确保职业教育高质量地向前发展。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说一个好老师在关键时刻对一个人影响很大,或许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相信每个人都想成为好老师那样的人,同时你也有成为他的可能,只要你敢想并且付出了行动,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成长为好老师呢?一个好职业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认知能力,专业能力,组织教材的能力,言语组织和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当然,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和谐师生的关系将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进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为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7
四、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主要对策
1.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社会环境。要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纠正成才评价机制的偏差;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和相应的制度保障,消除就业单位用人上的政策歧视,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等。
2.强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首先,中职院校和成人院校的教师应设立较高的准入门槛,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同时,建立优胜劣汰的流动机制,采用考试、考核、考评和双向选聘等办法,对不合格的教师予以淘汰,对优秀教师则给予较高的待遇。高职学校多招收“双师型”教师。
3.大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启动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计划。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要继续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质量。
4.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上水平。要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统筹,调动各行企业支持和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招生、学籍、教学、合作办学、资助、就业等管理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检查;加强对民办职业学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
5.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不断探索创新改革之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有条件的中职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对有心理困扰和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诊治。同时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总之,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培养同时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按照国务院精神,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努力增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吸收国外资金和社会慈善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由政府、学习者、企事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提高资金的效益。
相信在党和国家重视下,随着多方条件的改善,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一定会迎来一个相当好的发展局面,职业教育的成果也一定会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越来显著的作用,也希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前景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之我见曾德安 张旭全611735
2.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 姜大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北京100085)
3.中职教育现状与学生就业分析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4.中职校本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丁云霞(无锡市锡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无锡214191)
5.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之我见娄底机电工程学校 周春红
6.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办学条件分析研究
7.浅议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薛玖红(郑州科技工业学校,河南郑州45005 3)
第三篇: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创业——辉煌——下滑——回升——又低落——再攀升这样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路程。它的起落直接与劳动就业市场变化,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几年,北京市的职业教育也处于“低谷”。在职教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使职业教育再次引起各界关注,搅动起思想的碰撞和实践的探新。本文是在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对现存主要问题进行诊断,并试图从创新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教
困惑——中等职教面临五大难题
问题一:生源危机
一是学生数量萎缩。近两年“普高热、中职冷”的“生源大战”局面愈演愈烈,北京一个远郊区的某所职高去年只招了31个学生。数字表明:随着北京学龄人口的变化,初中毕业生将逐年减少,到2008年,将从2001年的14万人逐步下降到9.6万人左右;“普高和高校”的扩招导向使得普职比例呈“普增职减”之势,今后几年,职校招生数还会继续下降;初中毕业生的锐减、普高的扩招、中职缺乏吸引力带来的“招生难”,无疑给职业学校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
二是学生状况处于弱势。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考生分数偏低,比如,为了“初中不落地”以及社会的稳定,使得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考不上普高到职高”的无奈选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发展;把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教成“学历加证书”的合格职校生谈何容易?“生源质量下降”是职教人的又一悲叹!问题二:体系割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后发的教育类型,在体系上应该说是不完善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很清晰。
其一是在层次上衔接不够。过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从层次上看主要是指职高、中专和技校等中等层次,高职是众多人所陌生的,而且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也缺乏有机的衔接。中职与普通高校的交叉衔接更是缺乏有效机制。
其二是在类型上融通不够。初三后分流的职教与普教相互分离、高中阶段的职普二元并存,是我国中等职教模式的一大特色。职普相互融通和渗透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综合高中在国外是成功的模式,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取得经验形成特色。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也处于浅尝实验阶段。
其三是职业培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地属于非正规社会教育系统。但随着职教事业的变化,成人的、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原有的教育体系显然具有局限性。问题三:模式单一
尽管多年来职教取得很多经验,但用它本应有的“多样化”的内在特征来对照,依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化”的痕迹。
一是办学功能单一。几乎都办成学历教育、正规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形式。
二是办学体制单一。在北京现有的约220所中等职业学校中,仅有20所是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其余均为公办学校。与国家积极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不相适应。
三是办学形式单一。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企业为
主的模式、以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模式。我国是比较典型的学校本位模式,企业和行业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不甚平衡,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政策问题、有企业的困难,但关键还是制度和机制问题。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带来的是资源和投入的客观需要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高成本的学校模式也遭到世界银行专家的质疑,他们在一份报告中发出“今后20年内,中国应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为零”的惊人警示,引起国人官方和学者的争议,且不说这个判断是否合理,至少为什么、从哪个角度引发出这种结论,值得我们深思。四是教学制度单一。学校系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是长学制,或是三年制,或是四年制。一些经济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若单纯从职业能力和岗前培训的角度看,许多岗位职业(工种)根本不需要3、4年的培养;另外,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是面向企业行业,固定而不灵活的教学制度也不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问题四:管理多头
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多头分散的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表现为:一是部门分权。职业教育分属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多头领导。
二是证书分管。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不同行业又有执业证、专业技术等级证,等等。—个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位职校生要面对多方证书考试。
三是中职与高职分统。同是一类教育,同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却按层次分割开来:中等职教归职成教司(或处),高等职教归高教司(处)。
四是职前与职后分离。职前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事,职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多是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行业、社会和个人的事。
总之,尽管职业教育很复杂,但多头的、分散的管理模式难免形成交叉、争权、推委、扯皮、门户之见等弊端。
问题五:质量遭非议
中等职教因为先天的不足(人、财、物、办学思想等)和后天的不利因素(社会认识、用工政策、政府导向、自身条件)影响,导致它的社会吸引力和认可度都不是很高。据北京教科院的一项“公众对首都教育现状的评价与预期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满意度状况,中等职教的分值最低(满分为5,中职为2.96),质量评价不仅低于学前、普通中小学和高校,甚至不如民办、私立学校及继续教育。这种状况需要客观地分析,至少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增加了职业学校教育的难度。
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畸轻畸重在所难免。
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道理上好说,实践中谈何容易!第四,“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与匮乏的矛盾。在职教形势迷茫,理论和技能人才奇缺,人事制度、教师培训机制和流动机制没有健全的形势下,如何扩充“双师型”师资?
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比如质量观、课程、师资、教学模式等等,但是,上述矛盾有些是学校难以摆平的,需要靠外力来缓解。
思考——中等职教发展的七个创新思路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战略思想,这是促进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首都教育现代化与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出发,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举措。我不揣在借鉴与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七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改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非主流的补充性”地位,树立职教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干地位,特别是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极为重要但又是非常薄弱的一个部分,必须改变职教是“二流教育”的看法和做法。
职业教育区别于他类教育的地方就是其经济地位的日益突出:本土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民族竞争力;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促进农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哪个战略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
相比而言,职业教育的接受者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子女,实际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和发展职业教育。
要加强和引导舆论宣传,要刨造一个“重技术,重技艺”的社会氛围,国外“博士可能失业,师傅永久吃香”的现象值得深思。只有把正确的认识与政策和制度一致起来,职教才能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用经济杠杆和就业准入证书制度的手段,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的鄙薄观念,导向作用才算到位。
二、扩大生源,辐射周边——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兼收,北京人与外地人兼顾,在校学生与社会成员兼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并行。
北京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今后几年初三毕业生逐断减少,普高和高校扩招的形势有增无减,人才学历层次高移也是一种趋势。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作用逐渐淡化,因此仅是学历教育的单一功能必须改变。职业学校更重要的是发挥资源优势承担非学历的职业培训。普通高中生、大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的在岗、转岗及其他培训都是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既为学生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和社会服务。
据统计,2001年北京城区和郊区的职业高中学校比例是67:33,而到2005年,初三在校生的城乡比例是45.6:55.4,初中在校生的城乡比例将是48.6:51.4。在适当调整北京城区和郊区县的学校布局的同时,还要考虑城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城区孩子的“追高”现实,应充分利用城区优势资源满足农村孩子的求学需求,更多地吸引和接收农民子弟到职业学较学习,从而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据涠查,首都的特殊位置对外地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北京应适当放开招生政策,允许有能力的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向外地辐射,既为北京服务,又为全国服务。
据资料,北京每年约有2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待就业人员约有7万多人,再加上现有企业人员也需要培训,这些人员为学校吸引受培训者提供了众多的对象。
三、多种形式升学,多种面向就业——探索中职升学的新模式,适当扩大职校生对口升学的比例;就业重点面向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现代制造业,并打入国外劳务市场。
中职不再是终结性教育已被认同,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改革的重要举措。北京市规定,到2008年,参考资料:
[1] 胡思旭;高职院校营销效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 刘莉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3] 朱丹;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 2002
[4] 陈胜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困境、成因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5
第四篇: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推荐)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创业——辉煌——下滑——回升——又低落——再攀升这样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路程。它的起落直接与劳动就业市场变化,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几年,江苏省的职业教育也处于“低谷”。在职教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使职业教育再次引起各界关注,搅动起思想的碰撞和实践的探新。本文是在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对现存主要问题进行诊断,并试图从创新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教
困惑——中等职教面临五大难题
问题一:生源危机
一是学生数量萎缩。近两年“普高热、中职冷”的“生源大战”局面愈演愈烈,江苏一个远郊区的某所职高去年只招了31个学生。数字表明:随着江苏学龄人口的变化,初中毕业生将逐年减少,到2008年,将从2001年的14万人逐步下降到9.6万人左右;“普高和高校”的扩招导向使得普职比例呈“普增职减”之势,今后几年,职校招生数还会继续下降;初中毕业生的锐减、普高的扩招、中职缺乏吸引力带来的“招生难”,无疑给职业学校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
二是学生状况处于弱势。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考生分数偏低,比如,为了“初中不落地”以及社会的稳定,使得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考不上普高到职高”的无奈选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发展;把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教成“学历加证书”的合格职校生谈何容易?“生源质量下降”是职教人的又一悲叹!问题二:体系割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后发的教育类型,在体系上应该说是不完善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很清晰。
其一是在层次上衔接不够。过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从层次上看主要是指职高、中专和技校等中等层次,高职是众多人所陌生的,而且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也缺乏有机的衔接。中职与普通高校的交叉衔接更是缺乏有效机制。
其二是在类型上融通不够。初三后分流的职教与普教相互分离、高中阶段的职普二元并存,是我国中等职教模式的一大特色。职普相互融通和渗透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综合高中在国外是成功的模式,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取得经验形成特色。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也处于浅尝实验阶段。
其三是职业培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地属于非正规社会教育系统。但随着职教事业的变化,成人的、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原有的教育体系显然具有局限性。问题三:模式单一
尽管多年来职教取得很多经验,但用它本应有的“多样化”的内在特征来对照,依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化”的痕迹。
一是办学功能单一。几乎都办成学历教育、正规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形式。
二是办学体制单一。在江苏现有的约220所中等职业学校中,仅有20所是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其余均为公办学校。与国家积极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不相适应。
三是办学形式单一。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企业为
主的模式、以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模式。我国是比较典型的学校本位模式,企业和行业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不甚平衡,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政策问题、有企业的困难,但关键还是制度和机制问题。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带来的是资源和投入的客观需要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高成本的学校模式也遭到世界银行专家的质疑,他们在一份报告中发出“今后20年内,中国应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为零”的惊人警示,引起国人官方和学者的争议,且不说这个判断是否合理,至少为什么、从哪个角度引发出这种结论,值得我们深思。四是教学制度单一。学校系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是长学制,或是三年制,或是四年制。一些经济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若单纯从职业能力和岗前培训的角度看,许多岗位职业(工种)根本不需要3、4年的培养;另外,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是面向企业行业,固定而不灵活的教学制度也不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问题四:管理多头
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多头分散的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表现为:一是部门分权。职业教育分属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多头领导。
二是证书分管。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不同行业又有执业证、专业技术等级证,等等。—个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位职校生要面对多方证书考试。
三是中职与高职分统。同是一类教育,同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却按层次分割开来:中等职教归职成教司(或处),高等职教归高教司(处)。
四是职前与职后分离。职前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事,职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多是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行业、社会和个人的事。
总之,尽管职业教育很复杂,但多头的、分散的管理模式难免形成交叉、争权、推委、扯皮、门户之见等弊端。
问题五:质量遭非议
中等职教因为先天的不足(人、财、物、办学思想等)和后天的不利因素(社会认识、用工政策、政府导向、自身条件)影响,导致它的社会吸引力和认可度都不是很高。据江苏教科院的一项“公众对首都教育现状的评价与预期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满意度状况,中等职教的分值最低(满分为5,中职为2.96),质量评价不仅低于学前、普通中小学和高校,甚至不如民办、私立学校及继续教育。这种状况需要客观地分析,至少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增加了职业学校教育的难度。
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畸轻畸重在所难免。
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道理上好说,实践中谈何容易!第四,“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与匮乏的矛盾。在职教形势迷茫,理论和技能人才奇缺,人事制度、教师培训机制和流动机制没有健全的形势下,如何扩充“双师型”师资?
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比如质量观、课程、师资、教学模式等等,但是,上述矛盾有些是学校难以摆平的,需要靠外力来缓解。
思考——中等职教发展的七个创新思路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战略思想,这是促进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首都教育现代化与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出发,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举措。我不揣在借鉴与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七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改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非主流的补充性”地位,树立职教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干地位,特别是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极为重要但又是非常薄弱的一个部分,必须改变职教是“二流教育”的看法和做法。
职业教育区别于他类教育的地方就是其经济地位的日益突出:本土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民族竞争力;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促进农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哪个战略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
相比而言,职业教育的接受者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子女,实际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和发展职业教育。
要加强和引导舆论宣传,要刨造一个“重技术,重技艺”的社会氛围,国外“博士可能失业,师傅永久吃香”的现象值得深思。只有把正确的认识与政策和制度一致起来,职教才能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用经济杠杆和就业准入证书制度的手段,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的鄙薄观念,导向作用才算到位。
二、扩大生源,辐射周边——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兼收,江苏人与外地人兼顾,在校学生与社会成员兼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并行。
江苏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今后几年初三毕业生逐断减少,普高和高校扩招的形势有增无减,人才学历层次高移也是一种趋势。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作用逐渐淡化,因此仅是学历教育的单一功能必须改变。职业学校更重要的是发挥资源优势承担非学历的职业培训。普通高中生、大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的在岗、转岗及其他培训都是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既为学生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和社会服务。
据统计,2001年江苏城区和郊区的职业高中学校比例是67:33,而到2005年,初三在校生的城乡比例是45.6:55.4,初中在校生的城乡比例将是48.6:51.4。在适当调整江苏城区和郊区县的学校布局的同时,还要考虑城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城区孩子的“追高”现实,应充分利用城区优势资源满足农村孩子的求学需求,更多地吸引和接收农民子弟到职业学较学习,从而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据涠查,首都的特殊位置对外地人有很强的吸引力,江苏应适当放开招生政策,允许有能力的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向外地辐射,既为江苏服务,又为全国服务。
据资料,江苏每年约有2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待就业人员约有7万多人,再加上现有企业人员也需要培训,这些人员为学校吸引受培训者提供了众多的对象。
三、多种形式升学,多种面向就业——探索中职升学的新模式,适当扩大职校生对口升学的比例;就业重点面向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现代制造业,并打入国外劳务市场。
中职不再是终结性教育已被认同,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改革的重要举措。江苏省规定,到2008年,参考资料:
[1] 胡思旭;高职院校营销效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 刘莉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3] 朱丹;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 2002
[4] 陈胜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困境、成因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5
第五篇: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创业——辉煌——下滑——回升——又低 落——再攀升这样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路程。它的起落直接与劳动就业市场变化,整个教育结 构的战略调整,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几年,北京市的职业教育也处于“低谷”。在职教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使职业教育再次引起各 界关注,搅动起思想的碰撞和实践的探新。本文是在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对现存主要问题 进行诊断,并试图从创新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教
困惑——中等职教面临五大难题 问题一:生源危机 一是学生数量萎缩。近两年“普高热、中职冷”的“生源大战”局面愈演愈烈,北京一个远 郊区的某所职高去年只招了 31 个学生。数字表明:随着北京学龄人口的变化,初中毕业生 将逐年减少,到 2008 年,将从 2001 年的 14 万人逐步下降到 9.6 万人左右;“普高和高校” 的扩招导向使得普职比例呈“普增职减”之势,今后几年,职校招生数还会继续下降;初中毕 业生的锐减、普高的扩招、中职缺乏吸引力带来的“招生难”,无疑给职业学校带来巨大的生 存危机。二是学生状况处于弱势。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考生分数偏低,比如,为了“初中不落 地”以及社会的稳定,使得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考不上普高到职高” 的无奈选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发展;把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教成“学 历加证书”的合格职校生谈何容易?“生源质量下降”是职教人的又一悲叹!问题二:体系割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后发的教育类型,在体系上应该说是不完善的,在整个教 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很清晰。其一是在层次上衔接不够。过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从层次上看主要是指职高、中专 和技校等中等层次,高职是众
多人所陌生的,而且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等方 面也缺乏有机的衔接。中职与普通高校的交叉衔接更是缺乏有效机制。其二是在类型上融通不够。初三后分流的职教与普教相互分离、高中阶段的职普二元并 存,是我国中等职教模式的一大特色。职普相互融通和渗透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综合高中 在国外是成功的模式,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取得经验形成特色。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 也处于浅尝实验阶段。其三是职业培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更多地属于非正规社会教育系统。但随着职教事业的变化,成人的、非学历的职业培 训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原有的教育体系显然具有局限性。问题三:模式单一 尽管多年来职教取得很多经验,但用它本应有的“多样化”的内在特征来对照,依然带有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化”的痕迹。一是办学功能单一。几乎都办成学历教育、正规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只是一 种补充形式。二是办学体制单一。在北京现有的约 220 所中等职业学校中,仅有 20 所是各种形式的 民办教育,其余均为公办学校。与国家积极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社会力量办学的 政策不相适应。三是办学形式单
一。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企业为主的模式、以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模式。我国是比较典型的学校本位模式,企业和行业参与 的力度和广度不甚平衡,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政策问题、有企业的困难,但关键还是制度和 机制问题。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带来的是资源和投入的客观需要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 比较突出。高成本的学校模式也遭到世界银行专家的质疑,他们在一份报告中发出“今后 20 年内,中国应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为零”的惊人警示,引起国人官方和学者的争议,且不说这个判断是否合理,至少为什么、从哪个角度引发出这种结论,值得我们深思。四是教学制度单一。学校系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是长学制,或是三年制,或是四年制。一些经济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若单纯从职业能力和岗前培
训的角度看,许多岗位职业(工种)根本不需要 3、4 年的培养;另外,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是面向企业行业,固定而不灵活的 教学制度也不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问题四:管理多头 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多头分散的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表现为: 一是部门分权。职业教育分属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多头领导。二是证书分管。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不同行 业又有执业证、专业技术等级证,等等。—个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位职校生要面对多方证书考 试。三是中职与高职分统。同是一类教育,同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却按层次分割开来:中 等职教归职成教司(或处),高等职教归高教司(处)。四是职前与职后分离。职前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事,职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多是 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行业、社会和个人的事。总之,尽管职业教育很复杂,但多头的、分散的管理模式难免形成交叉、争权、推委、扯皮、门户之见等弊端。问题五:质量遭非议 中等职教因为先天的不足(人、财、物、办学思想等)和后天的不利因素(社会认识、用工政策、政府导向、自身条件)影响,导致它的社会吸引力和认可度都不是很高。据北京 教科院的一项“公众对首都教育现状的评价与预期调查”报告显示: 公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满 意度状况,中等职教的分值最低(满分为 5,中职为 2.96),质量评价不仅低于学前、普通 中小学和高校,甚至不如民办、私立学校及继续教育。这种状况需要客观地分析,至少职业 教育的复杂性增加了职业学校教育的难度。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畸轻畸重在所难免。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道理上好说,实践中谈何容易!第四,“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与匮乏的矛盾。在职教形势迷茫,理论和技能人才奇缺,人 事制度、教师培训机制和流动机制没有健全的形势下,如何扩充“双师型”师资? 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比如质量观、课程、师资、教学模式等等,但是,上述矛盾有些 是学校难以摆平的,需要靠外力来缓解。
思考——中等职教发展的七个创新思路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战略思想,这是促进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 现实要求,也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首都教育现代化与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出发,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从创新的角度提出 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举措。我不揣在借鉴与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七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改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非主流的补充性”地位,树立职教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干地位,特别是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 环境。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极为 重要但又是非常薄弱的一个部分,必须改变职教是“二流教育”的看法和做法。职业教育区别于他类教育的地方就是其经济地位的日益突出: 本土的人力资源开发、提 升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民族竞争力;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促进农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哪个战略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相比而言,职业教育的接受者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子女,实际上反映了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和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和引导舆论宣传,要刨造一个“重技术,重技艺”的社会氛围,国外“博士可能失 业,师傅永久吃香”的现象值得深思。只有把正确的认识与政策和制度一致起来,职教才能 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用经济杠杆和就业准入证书制度的手段,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和 技术人才的鄙薄观念,导向作用才算到位。
二、扩大生源,辐射周边——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兼收,北京人与外地人兼顾,在校学 生
与社会成员兼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并行。北京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今后几年初三毕业生逐断减少,普高和高校扩招的形势有增无 减,人才学历层次高移也是一种趋势。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作用逐渐淡化,因此仅是学历教育的单一功能必须改变。职业学校更重要的是发挥资源优势承担非学历的职 业培训。普通高中生、大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的在岗、转岗及其他培训都是职业学校 的重要功能。既为学生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和社会服务。据统计,2001 年北京城区和郊区的职业高中学校比例是 67:33,而到 2005 年,初三在 校生的城乡比例是 45.6:55.4,初中在校生的城乡比例将是 48.6:51.4。在适当调整北京城区 和郊区县的学校布局的同时,还要考虑城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城区孩子的“追高”现实,应充 分利用城区优势资源满足农村孩子的求学需求,更多地吸引和接收农民子弟到职业学较学习,从而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现代化服务。据涠查,首都的特殊位置对外地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北京应适当放开招生政策,允许有 能力的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向外地辐射,既为北京服务,又为全国 服务。据资料,北京每年约有 200 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待就业人员约有 7 万多人,再 加上现有企业人员也需要培训,这些人员为学校吸引受培训者提供了众多的对象。
三、多种形式升学,多种面向就业——探索中职升学的新模式,适当扩大职校生对口升 学的比例;就业重点面向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现代制造业,并打入国外劳务市 场。中职不再是终结性教育已被认同,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改革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