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后备资源调查的任务(模版)

时间:2019-05-15 00:2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一轮后备资源调查的任务(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一轮后备资源调查的任务(模版)》。

第一篇:新一轮后备资源调查的任务(模版)

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任务耕地后备资源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转化为耕地的非耕地资源。更广 义地说,对于那些低产耕地,通过土地开发、土地改良、土地整理等方法,使单位面积耕地 的生物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所提高的那一部分耕地的生物生产力也可视为耕地后备资源。

本次调查评价主要包括三项任务:

一是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以县为统计单位,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进行数据库集成与汇总,形成国家级层面数据库;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二是开展“不稳定耕地”调查。以二次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省上报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为参考,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上图入库。三是开展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以二次调查结果为基础,对比199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在二次调查耕地增加的省份,对二次调查增加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成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加耕地面积调查结果,实现对新增耕地上图入库。

第二篇: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即将启动-2014-4-29

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即将启动

2014-04-29作者:李 倩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日前,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部署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全国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相关省份将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调查评价。

本次调查评价主要包括三项任务:

一是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二次调查和2012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以县为统计单位,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进行数据库集成与汇总,形成国家级层面数据库;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二是开展“不稳定耕地”调查。以二次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省上报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为参考,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上图入库。

三是开展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以二次调查结果为基础,对比1998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在二次调查耕地增加的省份,对二次调查增加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成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加耕地面积调查结果,实现对新增耕地上图入库。

按照《通知》部署,2014年5~7月,完成调查评价试点工作,完善调查评价相关方案和标准规程,开展技术培训。2015年6~10月,完成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更新工作,完成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建设。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与《通知》同步下达。

第三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技术方案

一、工作背景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自2003年完成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来,经过多年的土地利用与整治开发,全国后备资源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一轮调查评价结果已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当前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不能满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必要对当前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清查和摸底。同时,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中,一些省份按照以土地利用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将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沙化荒漠化的“不稳定耕地”纳入了耕地范围调查统计。另外,二次调查新增耕地面积中还包含了部分农民自行开发,且长期未纳入地方统计的耕地数据。这部分耕地的后续有效利用与科学管理,也急需要界定其每一地块的准确位置,并加以标注说明.二、调查评价的目标与任务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基础上,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相关省份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调查评价,落实《关于完善二次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70号),对“不稳定耕地”和符合70号文件政策要求的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分类标注,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撑。主要任务包括: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以二次调查和2012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以县为统计单位,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进行数据库集成与汇总,形成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状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潜力规模调查。

(二)“不稳定耕地”调查。

将不稳定耕地划分为滩地、速生丰产林熟化地、林区多种经营地、开垦草原地、开垦荒地、开垦沼泽地、盐碱化地、高寒低温地、超坡地、其他耕地等10种类型以二次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省上报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参考,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的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的上图入库。并对“不稳定耕地”后续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三)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以二次调查结果为基础,对比1998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在二次调查耕地增加的省份,对二次调查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成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加耕地面积调查结果,实现对新增耕地的上图入库。并对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三、组织分工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由国家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采用“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组织模式。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制定内业层面的关键技术,对地方上报成果进行内外业核查;地方组织,按照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要求,开展调查,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展分析评价

1、国家负责组织制定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数据库建设标准、收集整理国家层面掌握的调查评价指标数据、制作调查评价底图,确定并下发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新增耕地的参考面积及相关认定标准和原则,负责督导与抽查各地“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标注工作进度与质量,研究出台相关后续管理政策。

2、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收集整理省级层面掌握的评价指标数据,组织本辖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国家下发的参考面积,组织实施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符合70号文件政策的新增耕地标注说明。省级二次调查办公室负责审核与二次调查中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一致性,对面积不一致的,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以专报报部审核。

3、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补充收集整理评价指标数据,按照国家下发的调查评价底图,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组织开展本辖区内必要的补充调查,汇总分析调查评价数据成果并逐级上报;负责本辖区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符合70号文件政策的新增耕地标注说明。

四、程序与方法

1、根据国家下发的参考面积划分片区、设定评价指标;

2、制作调查评价底图;

3、收集资料和整理

对有数字化条件的评价指标进行数字化,并根据2012年正射遥感影像图或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纠正,建立评价指标图层

4.补充调查核实

结合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2009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等资料对后备耕地资源进行外业调查核实,若现有资料不能满足地方调查评价工作要求,包括资料不足、不实、不详、陈旧等,应进行外业补充调查,补充、修正评价指标数据

5.宜耕性评价。

通过内外业调查,将每一评价指标信息填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表中。如评价对象图斑某一指标评价结果不同,则需要进一步细分图斑,保证图斑属性相对均一,形成评价单元

6.评价结果属性信息标注

将评价过程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标注在评价单元属性信息表中

第四篇:土地后备资源分析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析

——以睢宁县故黄河沿线五镇为例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耕地保护,就必须开发一部分耕地后备资源,以弥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引起的耕地面积的减少。而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够通过开发、复垦措施改变成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因此开展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研究,是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顺利实施生态退耕,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证。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概况

1.1 自然条件

睢宁县地处江苏省西北部,位于东经117°31′~118°10′,北纬33°40′~34°10′之间,土地总面积约为1769平方公里。故黄河沿途经过睢宁县北部五镇(双沟镇、王集镇、姚集镇、古邳镇、魏集镇),其在睢宁境内总长度约为69.5公里,流域面积约为260平方公里。解放后,故黄河虽经多次治理,但仍是一条悬河。故黄河两岸有3-7km宽度不等的高亢地带,其中约有11万亩的低滩洼地和飞泡沙土荒地,另有10余万亩滩下中低产田,低于黄河底标高,形成滩上旱不能灌,滩下涝不能排的局面。而其产量则徘徊在300-500斤,甚至有的地块有种无收。沿岸两侧由于乱耕种、乱取土、乱挖鱼塘,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沿线村落较多,但区域路网较少,交通不便,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1.2 经济条件

故黄河途经睢宁县五个镇区,沿线行政村135个,总人口37.89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28.5%。沿线五镇面积约为63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36%。2012年上半年,全县GDP预计完成151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61亿元,在全省上升6个位次,居第38位,同比增长34.3%,增幅居全省第8位,分别高于全省、苏北21.4、12.2个百分点。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84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2400元。睢宁县的总体经济水平虽增幅较快,但仍处于较落后水平。耕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2.1 耕地利用现状及其经济效益

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

能再生、难以替代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它能为人类提

供最为生存的重要必需品——粮食。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土地利用(耕

地开发)的历史。故黄河沿线涉及睢宁县双沟、王集、姚集、古邳、魏集5个镇,135个村,1408个村民小组,按二次调查数据显示,该区域总面积63835.06 公

顷,其中农用地48099.27公顷(其中耕地37339.46公顷)、建设用地10490.3

4公顷、未利用地5426.41公顷(表1)。

表1 故黄河沿线五镇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

单位:公顷

人均土地总量大,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故黄河沿线的现状。为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尽可能开垦耕地来种植粮食作物和尽量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所以可开

垦成耕地的土地资源不足。而耕地的利用率差异较大,水田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而旱地的利用率则不高。

耕地总体质量不好.经济效益较低。在本区域耕地中约有五分之一属于质量

较好的水田,其余多为抗旱能力、土壤肥力、生产条件等较差的旱地(图1)。

耕地的经济效益一是单位面积产量低;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小,由于人均

耕地面积少,工商业经济欠发达,加之交通条件差,农产品销售相对难度较大,绝大多数的耕地都是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三是受地理位置的制约,经济、交通、信息等众多因素使人的观念相对落后,也影响了耕地的经济效益。

图1 故黄河沿线五镇农用地分类对比图

2.2 耕地利用变化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退化,生产条件改善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趋势。

2.2.1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是各种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再次是生态退耕和自然灾毁要减少耕地。

2.2.2耕地的土壤质量出现衰退

首先,耕地特别是水稻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其熟化程度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现在和将来被建设占用的耕地基本都是地势平坦、排灌条件好、熟化程度高、离居民点近、生产方便,而且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的城镇(村庄)边沿的优质良田,新开垦的补充耕地不能与其相提并论。其次是化肥的大量使用,有机肥用量的减少.—定程度上影响了作物的生产和产量,也降低了地力。再次是工业化进展加快,部分地方的环境污染使耕地质量降低。

2.2.3生产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政府对“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有增无减,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增加。今后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条件改善将会持续和加强,耕地的生产条件逐步会得到全面改善。耕地后备资源分析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工程措施和其他手段,能够开垦或复垦成耕地的,目前未利用的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苇地、滩涂及其他可开垦的未利用地和因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灾毁而造成破坏废弃的废弃压占地、塌陷地、自然灾害损毁地等。

3.1 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

故黄河沿线片区耕地后备资源类型主要为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土地。可开垦土地主要包括可开垦荒草地、可开垦盐碱地、可开垦滩涂和可开垦裸地;可复垦土地主要是指采矿、冶炼、烧砖瓦等经济活动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毁地,农村建设等所造成的废弃地。本区包括废弃压占破坏地、塌陷地以及自然灾害损毁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故黄河沿线片区的耕地后备资源共有3700.59公顷,其中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3492.73公顷,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207.86公顷,占其现有耕地面积的9.92%。本区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分类情况见表2。

表2 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分类统计表

单位:公顷

3.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自然条件

3.2.1 气候条件

故黄河沿线区域属暖温带略呈海洋性季风气候区,位居鲁淮平原南缘半湿润区。夏季炎热,雨水集中;冬季干冷,雨雪稀少;春季温和;秋季高爽。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水量922毫米,年日照时数2393小时,全区≤10℃积温—般为4500℃,持续期为240天,无霜期一般为214天。本地区热量条件不仅能满足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中温作物的生长需要,而且能满足棉花、水稻、花生、甘薯等喜温作物的需要,冬小麦能安全越冬。

3.2.2 水文条件

本区域属淮河流域,境内以故黄河为界,形成了三个水系:故黄河以北属沂、沭、泗、骆马湖水系;故黄河以南除双沟南部部分地区属睢塘河水系外,其余均

属徐洪河水系;故黄河本身自成独立水系。本区域拥有大小水库5座以及众多的桥、涵、渠、闸等水利设施。地下水主要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分布面积大,水资源较为丰富。

3.2.3 土壤条件

本区域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平坦,系公元1194-1855年黄河泛滥冲击物形成的石灰性土壤,属于黄泛冲击平原。土壤分别属于黄潮土和盐潮土亚类。黄潮土包括飞泡沙土、沙土、两合土、淤土;盐潮土包括脱盐碱土、轻盐碱土、中盐碱土、重盐碱土;山地土壤包括山红土、山黄土、山淤土。本地区土地碱化的可能性较小,合理利用一般不会发生碱化。

通过调查表明,本区的耕地后备资源在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砾石含量、水热条件和覆土来源等方面都基本能满足农业开发利用的需要。4 效益分析

效益是衡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的综合体现,在效益中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1 经济效益

耕地后备资源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合理规划用地结构,开展种植、养殖等多种经营,不仅有助于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体系,而且也使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利的保障。同时,也可以使用地模式更科学、更有效,提高了生产率,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通过对故黄河沿线的开发,水利设施工程得以修复,增加了流域内灌溉能力,同时通过大力发展规模农业,本区域开发后,流域内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将大大加强,农业总产值较以往将增长5.5-6%。旅游业也将带动流域内从事第三产业人数增加,增加农民收入。预计5年可提高故黄河流域农民人均年收入0.8-1万元。

4.2 社会效益

宏观上讲,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建设占用耕地有增无减,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长期下去将会威及我国的粮食安全,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解决或缓解人地矛盾,保障人类生存的生命线。微观上,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经济建设的各种建设占用耕地提供耕地占补平衡,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

生产资料。

4.3 生态效益

本区域的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是典型的故黄河荒滩地,以飞泡沙土为主,土地贫瘠,地势高亢,风沙与水土流失严重,洪涝和旱灾频繁,由于土地长期闲置,水利设施较差,导致河道淤塞严重,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经过综合开发利用后,该区域用地结构可以得到调整,产业布局也将进一步合理,促进了农业生态的平衡,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提高了流域内的排涝和防洪标准,河道成为除涝、防洪、送水、蓄水综合利用的多功能河道,将大大提高流域内总体环境质量。随着配套建筑物工程发挥效益,通过绿化造林,将有助于消除该地区长期的风沙灾害,对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对策

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是—个关系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成效,关系到人地矛盾能不能有效缓解的现实问题,为了确保开发任务的完成,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思路与对策。

5.1 加强土地资源的基本建设

现在的耕地利用还较为粗放,中低产田比重较高,土壤生产力较低,除自然因素外,投入不足非常明显。今后要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力量,发展高科技农业,加大投入,提高复种指数,稳步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合理灌溉,科学施肥。以物资投入替代土地资源的短缺,从而改良土壤性状,增大肥力;大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引导农民脱贫致富。

5.2 因地制宜,适度开发,确保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开发应主要以开挖中泓、疏浚河道、平田整地及营造沿线防护林带为手段,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新增耕地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建立粮棉油、林果渔多种经营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和相应的农村产业结构,使社会、经济、生态总体最优。

第五篇:关于印发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文件

闽国土资综[2 011]1 5 5号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 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环境与国土资源局:

为做好我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现将《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办理。

(此件不予公开)

二o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国土资源

后备资源 方案 通知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年6月23曰印发 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

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变更调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农用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省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二)任务

1、调查

以2010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比例尺和上图指标为标准,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为参考,结合自然坡度、土质土壤、灌溉水源、水分条件、地质地貌、交通状况、环境影响等条件,调查全省辖区内耕地后备资源,包括可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含未变更为未利用地的废弃园地,不包括滩涂)、可复垦为耕地的废弃建设用地。

2、建立数据库

以2010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运用GIs技术,依据外业调查记录,完成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的图形和属性数据入库,建立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3、图件制作

以201 0土地变更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落实耕地后备资源图斑边界,制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布图。

4、汇总

利用数据库和GIs软件,对入库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斑进行面积量算和汇总。

5、分析

根据辖区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情况,对照各类资料,分析评价辖区内耕地后备资源情况。

6、报告编写

编写省、市、县各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报告。

7、检查验收

各县(市、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完成,经县级自检、市级验收后,将辖区内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各项成果上报省厅。省厅组织有关人员对县(市、区)调查成果进行抽查、整理、分析和汇总。

二、技术依据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TD/T 1 O 07—2 O 0 3)

(二)农用地分等规程(TD/T 1 004—2 00 3)

(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 1 01 O一2 0 07)

(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 01 4—2 0 07)

(五)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 01 6—2 O 07)

(六)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 1 02 3—2 01 O)

(七)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 024—2 01 0)

(八)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 02 5—2 01 O)

(九)其他有关规范规程

三、技术路线与方法

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与上图指标,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 1 01 O一2 O 07)国家标准,结合县或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确定调查对象。

以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制作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底图。

开展外业调查,实地核实调查对象的地类、面积和分布等情况,填写外业调查手簿、表格,编绘外业调查成果图。

依据外业调查记录和已立项土地整理项目资料,结合县或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认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借助GIs软件,完成对外业调查信息的转绘和属性录入工作,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统计汇总数据,编制各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图,编写报告。

四、提交成果

(一)县级成果

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外业调查底图、记录、表格

2、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3、标准分幅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图

4、县、乡级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

5、县、乡级耕地后备资源汇总数据及表册

6、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分析报告

(二)市级成果

1、市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2、市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布图

3、市级耕地后备资源汇总数据及表册

4、市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报告

(三)省级成果

1、省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2、省级耕地后备资源汇总数据及表册

3、省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报告

五、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工作部署,我省于2 011年底完成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具体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一)2 01 1年6月1 0日~6月3 O日

编制工作方案,制定《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要求》。

(二)2 01 1年7月1日~7月2 O日

开展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业务培训工作;以2 01 O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县(市、区)提取本辖区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图斑,制作外业调查底图,为外业调查做好准备工作。

(三)2 Ol 1年7月2 1日~8月31日

开展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外业工作。

(四)2 011年9月1日~9月3 O日

开展内业处理工作,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编制图件,汇总数据,编写报告。

(五)2 011年1 0月1日~2 0 1 1年1 0月3l目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相关成果资料整理并自检后报市级验收。

(六)2 01 1年11月1日~2 011年1 2月1 5日

完成省、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建设、数据汇总、图件编制、报告编写等相关工作。

(七)2 01 1年1 2月1 6日~2 01 1年l 2月31日

整理相关成果资料,成果归档。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以县级为单位开展,调查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部署,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省厅地籍处、规划处、耕保处、整理中心负责相关业务指导。

(二)技术保障

省国土资源厅依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为基础,结合我省实际,制定《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要求》,并组织各市、县(区)及作业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开展培训。

为解决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中遇到的技术业务问题,由省规划院组织成立技术组,聘请调查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具体负责解决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中遇到的技术业务问题。

各县(市、区)也可参照省厅的做法,加强调查工作技术保障。

(三)经费保障

各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同本级财政部门做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经费的落实,确保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顺利按时保质完成。

七、成果检查与验收

按照《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检查验收办法》,按照县级自检、市级验收,省级抽查的制度,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进行检查验收。

省、市视各县(市、区)成果情况,按一定比例对各县(市、区)调查成果进行实地核实与内业检查。

各县(市、区)对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应认真修改并补充完善,凡达不到成果验收要求的不予验收,并限期整改直至验收诵主寸。

下载新一轮后备资源调查的任务(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一轮后备资源调查的任务(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查任务总结

    对白云自习室“占位”现象严重的调查 总结总结的主体部分: 一. 基本概况: 4月25日—5月20日经过全体组员不懈努力,我们完成了关于自习室“占位”问题严重的调查任务。在这次调查......

    天津资源调查

    天津资源调查报告我们的故乡是天津,它用一切哺育着我们,这一切就是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类似于水,土地,空气等等。可是现在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摇篮却将要被我们的一些所作所为所侵蚀......

    关于深入开展新一轮形势任务教育的通知

    关于深入开展新一轮形势任务教育的通知 各党委宣传部: 针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和企业经营形势,为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坚定信心、共克时艰。积极......

    2012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任务(小编推荐)

    刘奇葆:集中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2月27日,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

    家庭教育资源调查问卷

    家庭教育资源调查问卷 尊敬的学生家长,您好: 我是中华女子学院学生,本调查问卷为研究所用。请您通过该问卷告诉我们一些您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使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你们。......

    温州民间艺术资源调查

    温州民间艺术资源调查 班级:10国贸3班姓名:苏航学号:1031050324 【内容摘要】 民间艺术是一种最能反应一个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遗产。当今社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

    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总结

    保康县湿地资源调查 工 作 总 结 湿地资源调查在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部署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努下,我局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周密安排,认真谋划,严格质量,圆满完成湿......

    整合资源连片推进努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整合资源 连片推进 努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中共洋县县委 洋县人民政府 洋县属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