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创新工作机制
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林业工会在推动职工自营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作用。
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是林业系统的一项特色工作,它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分流安置下岗职工、解决职工基本生活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显著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近几年来又陆续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要求,都是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我省林业职工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工作条件艰苦,全系统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远远低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相当一部分职工家庭生活水平还相当困难,对这些现实情况我们林业各级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要有充分的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林业职工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们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要把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把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与扶贫解困结合起来,与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结合起来,与增加林业职工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与充分调动林业职工在林业经济建设中的积极性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自营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几年来,厅党组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每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都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项目补助。省林业工会每年召开工会工作会议把职工自营经济现场会议相结合,用成功的典型经验来推动职工自营经济工作的发展和壮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现了许多创业典型和发展大户。今天上午我们参观的被国家林业局、中国农林水利工会联合表彰的全国林业系统再就业明星刘建章创办的三恒木林业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目前全省林业职工自营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地区发展进度仍然缓慢,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很不适宜。因此,要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林业发展的大好时机,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把林业职工自营经济向高层次发展,做强做大,使我省林业职工自营经济工作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一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只要对林业建设有益,只要能促进林业职工增收,都可以大胆去做。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探索、研究制定相关鼓励优惠政策,协助行政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引导,争取多方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服务技术保障体系,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让职工能更加积极、更加大胆地发展各种自营经济项目。二是加大对发展职工自营经济工作的项目研究和探讨,以项目带动发展。要注重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品牌产业,逐步形成规模效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实现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生产基地,以基地建设发展龙头企业,走大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不断使职工自营经济工作向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三是积极拓宽发展林业职工自营经济的投融资渠道。当前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各级林业工会要在解决资金渠道上努力探讨。有条件的单位或地区要探索成立职工自营经济发展基金会,并加强与当地金融机构的联系,争取面向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同时还可多方吸收林业职工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加强资金运作,用于发展林业职工自营经济。四是要注意培养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强林业职工内部区域间的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寻求互动发展,不断扩大职工自营经济的覆盖面。积极探索职工自营经济民间协会和经纪人的作用,努力解决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使林业职工自营经济工作成为林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不断增加职工的经济收入,使林业职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篇: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第一推动力的理念,必须努力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大大连”,加快推进旅顺口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以公开、平等、竞争、择忧为导向,构建有利于忧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任工作机制一是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党政机关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逐步深化党政于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不拘一格地选贤任能。企业积极落实竞争上岗制度,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为企业面向市场搭建人才平台。事业单位以聘用制为重点,抓住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通过全员聘用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
二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合理流动对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的用人原则,开辟灵活多样的引进人才途径,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优秀人才以惜调、兼职、技术合作、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投资创业等形式自主择业,开辟“人才引进”新的空间和新的渠道。大力调整人才结构,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积极引导人才合理流动,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才互动,促进青年人才向企业转移;鼓励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发展创业。
三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市场机制。健全人才市场机制,必须进一步打破人才部门、单位壁垒,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变政府办市场为政府管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人才市场环境。完善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信息机制,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努力发展高层次人才市场,把高级人才的市场配置与各项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使各类人才在广阔的空间选择职业,使用人单位在丰富的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人才。重点发展网络人才和网络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开发的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培育发展社会急需的各类专业化的人才中介机构,全面建立门类齐全、设施先进的服务体系,更好地完善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
二、以求贤若渴的“大人才”观为动力,构建扩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整体素质的培训机制一是确定人才引进的条件和重点。抓住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落户旅顺的机遇,依托“大大连”建设对旅顺的功能定位,充分考虑城区、产业不同发展时期和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分析地域性、外部人才竞争环境等因素对人才引进的影响,合理确定人才引进条件。在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招聘引进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不断扩大人才总量。重点引进以下方面的人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拥有国内外领先的专利、发明专项技术的人才,具有高级资格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我区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的特殊人才(如软件人才和高级技师等)。
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投入机制。与大连市平均人才密度14%相比,我区低近4个百分点,可见,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匾乏是我区人才工作面临的重大难题。为此,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分工。注重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培养纳人发展规划中,坚持“谁用人,谁培训,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用人单位投人为主体,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教育培训投入机制。研究有偿培养、有偿转让的有效措施,规避用人主体因人才流动而带来的人才教育投人风险,保护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投入上的积极性。
三是完善人才长效培训机制。首先,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培训部门要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来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以需定产”,分层次培训。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其次,要注重人才的“继续培养”。借鉴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对人才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继
续培养,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终身学习,尽快构建开放式、终身化教育体系。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及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充实和完善后备人才库。
四是提高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重点,探索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农业技术培养相衔接的农村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培养管理和技术型复合人才,支持一流人才向企业集聚。努力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寻求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地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和专业技术人员创业园。适时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国外进行中、短期培训,到经济发达地区或市以上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挂职学习,到革命老区、艰苦地区挂职锻炼,增强实践经验。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丰富实践经验,为其成长成才提供舞台。
五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要广开思路,加大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重大项目,把吸引人才同资金、项目、技术的引进密切结合起来,对重点科研项目要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依托重点工程、项目,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的投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建立地区人才信息网,加强与外地专家、技术人才的合作,通过便捷的交流和良好的服务吸纳人才。继续推行优秀大学毕业生的选调工作,每年选调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我区工作。通过人才流动站、区校联姻、企校联合等方式,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
三、以营造敬业乐业的社会环境为目标,构建切实可行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一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进程,实行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以岗定薪,突出分配差距,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探索完善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做法,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鼓励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奖励红股或股份期权。
二是制定人才表彰奖励办法。加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技师、高级技师在工资、养老、福利等方面可分别享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按照高标准、多层次、多渠道奖励的方式,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政府奖励和社会奖励相结合,调整和完善现行人才奖励政策和办法,建立经常化、规范化的人才奖励政策。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制度,将人才资本和科研成果,包括知识、管理、专利、商标、科技发明和原创科研成果等有形和无形的资产转化为货币或股权,作为对人才进行激励的依据,同时建立起一套完善、规范、科学的激励制度。
三是规范人才评聘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完善配套措施,尤其是社会保险制度、分配激励制度和来聘人员的安置制度,坚持评聘分开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岗位聘任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用、政府调控的人才评价新机制,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可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可获得职业资格。拓宽人才评价的服务领域,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审标准、条件,规范评审程序,强化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以科学设岗为基础,以加强单位自主聘任为核心,真正建立起“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四是提高人才福利待遇,完善人才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福利和待遇的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对特殊人才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的体检、休假和高层次人才疗养等健康福利待遇。做好人才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流动中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健全衔接相关政策。
第三篇:创新工作机制
**镇创新工作机制
巩固党风廉政建设成果
一是优化服务窗口设置,拓宽项目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提高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整合便民服务事项,统一受理,全程代办。同时,开辟和拓宽项目建设联系的绿色通道,设立服务项目建设的专线电话和电子信箱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二是强化高效优质意识,提升群众满意度。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严格按照承诺的时限予以办理,做到能一次办成的决不让服务对象跑第二次,能今天办成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天。完善全程代办制,做到专人负责、优先办理、特事特办,切实增强服务窗口办事效能。
三是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缩短办理时间,进一步理顺工作程序。全面推行和落实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一次性告知制、信息反馈制等,并在政务公开栏等显要位置进行公示。对特殊人群实行专责专办,做到专人负责、跟踪服务,优先办理、特事特办。
第四篇: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工作机制,创立工作载体,创建和谐家园
淮阴路居民区党支部 张龙云
新泾镇淮阴路居民区是一个综合性居民住宅区,管辖10个小区,有常住居民1608户,社区党员130人,在职党员200余人。自从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居民区党支部按照区委和镇党委的要求,确定了以“扬党的旗帜、展党员风采、促和谐家园”的争创主题,以“四个结合”为着力点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同时,按照争创活动的目标责任,党支部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签署了党员公开承诺书,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机制,强化队伍战斗力,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创先争优,就是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居民区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中,积极探索,群策群力,把机制创新作为体现党组织先进性的切入点,以楼组党建工作制、见习主任负责制、党建联合工作制三大机制和大众论坛这一有效载体,促进居民区党建工作的实效、高效、长效。
1.推进楼组党建工作制
党支部以楼组党建为载体,制定了“八个一”的楼组党建工作方案并不断在时间中深化拓展,把开创创先争优活动与楼组党建相结合,推动社区党员在社区大五代中争先锋、做表率、展风采、做贡献,以和谐楼组拖动和谐社区建设。随着都组党建的不断深化,在职和退休党员在社区中亮身份、亮责任、亮特长。今年,居民区党支部向党员发放了102张征询表,邀请党员们自主选择为民服务的项目,共有95名党员选择了18个项目,除长期卧病的老党员之外,党员参与率打到了93%。
2.坚持见习主任负责制
将条线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送上后备干部培养的“快车道”,通过6年来的坚持实践,有效提升居民区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夯实社区干部队伍基础。
3.加强党建联动工作制
党支部长期坚持与社区单位开展党建联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问题共解,通过发挥社区单位、物业公司等各方优势,多次化解了“村改居”小区居民的上访矛盾,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4.创办“大众论坛”
党支部为了深化“一居一特”建设,于2005年探索成立了“大众论坛”。“大众论坛”是淮阴路居民区推进民主自治建设的一个平台,以“大众论坛大家添,人人出力建和谐”为主旨,以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协商对话等形式,邀请社区各类群体共同参与,共商共治小区事务。迄今已举办了十几期论坛,在党支部的引导下,居民区各利益群体通过大众论坛逐渐消除隔阂、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减少了小区不和谐因素,起到了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效果,也得到了居民群众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肯定。
二.搭建平台,激发党员责任感,提升小区和谐程度
随着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新形式下的新要求,居民区党支部不断探索怎样才能通过更好地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的心目中树立党的形象。为此,党支部开展了专题会议,邀请了部分社区党员、社区骨干围绕“如何扎实有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议题进行交流。党员们积极建议:“作为一名党员,要牢记宗旨意识,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多做一些便民利民的事。同时,也希望党组织在搭建平台,给党员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发挥党员带头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党支部在聆听了党员们的心声后,把为党员搭建平台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着重点,经过认真的探索和研究,从居民的需求和党员的实际出发,先后创立了党员服务站,“心声”调解工作室、“烛光”育苗驿站和“云之鹊”健康辅导站四大工作站,以有效的工作载体
第五篇: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指导服务
确保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百色市粮作站
(2005年6月24日)
玉米是百色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市常年播种面积190万亩左右,占全广西玉米面积的24%左右,是广西玉米主要产区之一。2004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190.08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9.89%,产量39.7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6.69%,平均亩产209.2公斤。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加大力度,着重狠抓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特别是加强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据统计,上半年全市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面积12.22万亩,完成上半年计划任务的122.2%,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全年计划任务的61.1%;全市共建立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样板148个片(点),面积3.598万亩,其中在靖西县新圩乡新荣村建立的区、市、县、乡四级联办,连片2000亩的高标准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示范基地,预期目标为年亩产玉米900公斤以上,每亩节支增收120元以上;该示范基地玉米普遍生长发育正常,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示范效果良好,工作成效很大,发挥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了预期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是抓好以下五个结合:
一、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突破传统农业思维定势,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中央、自治区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百色市农业局党组研究决定,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市农业系统中组织开展‚农业项目联创活动‛,提出了‚农业局抓大亮点,联系大项目;各科、站抓小亮点,联系小项目;党员联系农村中心示范户‛的要求,并将其列入各单位年终考核内容,制订相应的实施意见和有关考核奖励办法,这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大家纷纷结合业务工作的开展,深入乡、村,以实施项目为载体,积极创建各类农业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样板。市、县农业局和农技推广部门都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开展‚农业项目联创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具体行动切实抓紧抓好。
二、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一是调‚优‛品种。我们按照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的要求,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采用优质高产、市场适销、高效增收的玉米品种,提高示范基地良种覆盖率。示范基地主要推广近年来深受农民群众喜爱和市场畅销的‚正大619‛优质高产玉米良种,同时还有针对性的引进一些后备品种在示范基地进行试种对比展示,以便进一步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更优良的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使我市的玉米生产强项更强、优势更优、亮点更亮、效益更好、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调‚强‛产业。即以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来促进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实践证明,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减少了耕地犁耙费用,节本增收效果显著;2004年全市推广面积11.38万亩,平均亩产达358.49公斤,平均每亩节支增收84.17元。可见,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是大幅度减少玉米生产投入、降低成本、提高商品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的有效措施。靖西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而玉米又是该县粮食生产的优势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靖西县又是百色市玉米生产第一大县,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首位;2004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41.45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0.0%,产量9.87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7.79%,平均亩产238.2公斤。今年,我们始终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促进靖西县玉米这一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是调‚活‛模式。即调整优化生产模式,为示范基地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在原来单一的‚玉米—玉米‛种植模式上创新发展‚玉米—玉米+秋种南瓜‛、‚玉米+鸡‛生态种养等新的生产模式,从而增加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三、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宣传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相结合我们始终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向农民群众直观宣传农业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的一个展示平台和窗口,着
重狠抓玉米免耕各项综合配套增产增效增收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了示范效果。一是推广玉米‚正大619‛、密本南瓜等优质高产良种。二是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三是推广间套种技术。四是选用优质高效‚农泰‛、农民乐747等除草剂灭除杂草。五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早玉米3月中旬播种,晚玉米7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套种南瓜;种植密度玉米‚正大619‛每亩3500株,秋种南瓜每亩600株。六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重施攻苞肥。施肥N:P2O5:K2O=1:0.5:0.8;在大喇叭口期每亩施攻苞肥碳铵25公斤或尿素15公斤。七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
四、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零距离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相结合各级农业部门都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本部门服务‚三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的重要手段,对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并积极努力为示范基地建设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一是市、县农业局都成立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公司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全力抓的良好工作氛围,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优先安排和倾斜照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层层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竖立标牌明示,实行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各级
农业部门领导经常到示范基地检查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保证了示范基地建设各项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二是广泛宣传,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科技下乡活动、科技赶集活动、有线广播电视、科技宣传栏、网上信息发布、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的同时,还通过举办培训班、播放技术光碟、技术人员讲课、发放免耕技术资料和组织现场观摩等多种方法培训农户。市粮作站编写了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要点在百色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并打印1500多份分发给各个技术咨询点,农民在购买种子时免费发放,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培训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县农技推广站也从当地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此外,在建设示范基地整个过程中,市、县农技推广部门组织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自始至终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与农民加强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提高示范基地各项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确保技术推广的科技含量高,真正达到高标准、高质量。
三是做好社会化服务工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抓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同时,积极做好示范基地建设所需的良种、农药、化肥、农地膜、除草剂等配套农用物资的供应工作,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五、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在开展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首先重点扶持农村党员中心示范户,在每个村屯精选确定3-5户党员中心示范户,加强帮扶指导使他们成为推广应用
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成为依靠科技致富的先进成功典型,提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地位,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然后通过他们的典型引路和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带动其他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