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8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导向研究
1.语音部分:一个小题(第1题),2分。考查多音字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难度系数为0.73(难度系数由山东阅卷点提供,下同)。“差、解、塞、提”都是常见的多音字,掌握多音字的读音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之一,即便不考也应该重视。导向:常见多音字、形近字的读音一定要准确、扎实地掌握,特别是要结合它们在不同词语中的意义来掌握,不要单凭机
械记忆。
2.汉字部分:一个小题(第2题),2分。考查同音字在具体词语中的使用,体现了字不离词的特点,如“具备”中的“具”与“万事俱备”中的“俱”意义不同,用字也不同。该题的难度系数为0.62,说明部分同学还没有扎实掌握或缺乏辨析能力。
导向:结合字义、词义掌握同音字、形近字的字形,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辨析、会使用。
3.标点部分:一个小题(第10题),2分。考查语段中逗号、书名号、句号、分号、引号、问号等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题目提供的语段,内容、层次都很清晰,很容易选择,难度系数为0.92,影响了区分度。这部分的考查特点一是多种标点符号的综合考查,二是突出了对文意的理解。
导向:①注意一般标点符号的常规用法,也要注意其特殊用法。②结合具体语境辨析标点符号和断句加标点同等重要。③标点符号的学习重在应用,特别是作文中的标点更应该重视。
4.词语部分:三个小题(第3、4、5题),各2分,共6分。难度系数分别为0.67、0.60、0.78。分别考查了近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区别、关联词语的运用、成语的意义和使用。这三个题的共同特点是都提供了时代感很强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使词语的考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企业改革、市场经济、北大校庆等;同时也注意了所考查的词语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如“望其项背、处心积虑、火中取栗、拭目以待”等。
导向:①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辨析和运用,特别是其意义和用法的细微差别。②关联词语所表示的语意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据语意关系辨析选择关联词语。③成语的意义、用法、感情色彩以及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灵活运用。④词语考查涉及面广,形式灵活,这就要求平时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复习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大量积累词语,仔细揣摩用法,并通过写作训练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5.句子部分:三个小题(第6、7、32题),共7分。其中辨析病句两个小题:第6题2分,难度系数为0.25,主要考查语病辨析,因为C、D两个选项迷惑性太强,超出了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所以难度过高;第7题2分,难度系数为0.53,主要考查语言的歧义现象,难度适中。修改病句一个小题,第32题3分,难度系数为0.80,要求学生删除语句中重复的语言,难度比较低。句子部分考查的特别是注重语义和语法分析,强调语感,突出准确、清晰、简洁。
导向:增强语言感受能力,加强对语言的语义分析和语法分析,掌握常见病句类型和修改方法,并通过写作训练减少以至消灭语病。
6.修辞部分:三个小题(第8、9、33题),共8分。其中第8题2分,难度系数为0.78,考查句中语言的连贯,根据上下文分句的结构选择语气连贯的短语;第9题2分,难度系数为0.85,考查句末分句的连贯排列,以分句的逻辑关系为考查的重点;第33题4分,考查比喻句的运用,难度系数为0.55,考查的形式是根据给定的本体和句式写出两个比喻句。修辞考查的特点,一是重语言的修饰,进行修辞方法分析和应用的考查;二是重语言的锤炼,进行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
导向:①修辞方法的学习要在辨析形式、理解作用的基础上注重运用,特别是在写作训练中要有意识的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②要有广义修辞的思想,注意语言的修饰和锤炼,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力求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7.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部分:三个小题(第11、12、13题),共6分。其中文学常识两个小题:第11题2分,难度系数为0.68,考查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的对应关系;第12题2分,难度系数为0.65,考查文学体式特点和作家作品特点。文化常识一个小题,第13题2分,难度系数为0.50,考查了“九品中正制、国子监、六部、干支”等。试题特点是文学常识题大多与教材有一定的联系,所以难度适中;文化常识题比较偏,学生难以掌握或掌握了也没有多少用处。
导向:①文学常识掌握的重点是与课文有联系的重要作家作品和一部分课外阅读应该接触到的重要作家作品。②文化常识掌握的重点是课文中出现过的有关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科举知识。
8.名言名句部分:一个小题(第31题),3分。考查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识记能力,题型与往年基本相同(要求上改为“只选三句”),难度系数为0.80,偏易。考查特点仍是强调常见、常用、富有教育意义、贴近学生生活和时代感比较强等方面。
导向:积累一定量的名言名句(包括初高中阶段所学过的),理解
第二篇:高考研究 试题分析
2013高考语文辽宁卷 试题解析
一、成语(第13题)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爸爸工资不高,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拮据,但他们兄弟二人都很懂事,让枣推梨,关系融洽,很受邻居们喜爱。
B.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C.小李考虑问题总是出于公心,勇担责任,从不患得患失,所以在这个有着十年奋斗历程的团队中威望很高。
D.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这道题给出了四个成语,并且分别给出了成语的语境,需要考生从四个语境中找出使用错误的一项。(答案D)
让枣推梨 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
焚膏继晷 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学习。
患得患失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登高自卑 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高考语文卷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中国成语数量众多,可谓浩如烟海,很明显,要掌握每一个成语的意义与用法,是绝对不现实的。所以成语题一直困扰着很多考生。然而我们在成语教学中必须迎难而上,重视积累,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整理、记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这才能达到成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成语考察有时确实让学生感觉摸不到边际,然而并不意味着它无迹可寻。高考对成语考察的类别主要有:望文生义 对象误用 褒贬误用 谦敬误用 语义重复 语法错误 多义成语 等。如果按照以上类型多加积累、训练、强化,在考试中还是有胜算的。比如上面这道考题,“登高自卑”这个成语恰恰是迷惑某些考生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客观的说这个成语比较生僻,很多同学是在考场上第一次见到它,迷惑性也很大,许多同学在选项所给语境中无法准确判断。
不过这并不是说我们对它束手无策。因为还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辨别。
一、打好文言基础。成语是古代文化的精粹,许多成语里的文字都保留着古意。因而深厚的古文功底对准确理解成语是有着重大意义的,所以平时要重视文言文的学习,能灵活巧妙地进行知识迁移。考题中的“登高自卑”出自《礼记·中庸》:“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这里的“自卑”是两个词,而非现在的一个词,因为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学生如果知道这一点就会增加判断的准确性。
二、比较鉴别法 高考试题中不会出现我们完全陌生的成语,可以用已知推未知,比较得出较准确地答案。例如题中前三个选项出现的成语难度不大,对高中学生来说平时应该积累过,生活中运用的比较多,稍加思考可以能辨别出。三 要学以致用平时练习时,把原本陌生成语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中,要知道运用是更好的记忆。
成语因它的言简意赅、意蕴丰富而魅力无穷,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元素。让学生重视成语、掌握更多的成语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捷径。
高二语文组 李凤超 2014—3-26
2013高考语文辽宁卷 试题解析
二、2013辽宁卷作文:(第18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今年辽宁高考作文继续延续材料作文的形式命题,与平时学校作文教学、训练的主要方向一致,考生比较熟悉,可以从容面对。
此次的作文题型并不新,出题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角度灵活,思路多元、利于启发思考。学生在审题立意上有较大的自由度,经过仔细分析,不难得出准确立意。这与几年来“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学生”、“主题多元”的命题原则是相契合的,符合近年来开放性作文材料的要求。
本次作文题目较侧重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否拥有思考问题的广度以及剖析问题的深度。对于善思考、多积累、多练笔的同学来说,可以取得较理想的分数。
学生在审题时,用“抓关键词句法”来确定立意是最有效的。材料中有两个个关键句:一是老者的那句话——“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二是年轻人那句反问的话——“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考生应该围绕材料中的这两个关键语句思考。
材料中沙子与珍珠的寓意要分析清楚:沙子”比喻普通、平凡等,“珍珠”比喻杰出、优秀等。“沙子”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珍珠”就是那些有才学、能力强、功成名就的人。
从老者的言行行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要想被别人承认和尊重,必须要有自身的价值、有闪光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努力。老者的本意是想利用这种方式去激励年轻人,是想让年轻人发奋努力。否则就会如同一粒沙子埋没于社会中,毫无光彩,无法获得赏识和尊重。
年轻人的疑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一粒沙子,成不了珍珠,就无法得到尊重了吗?就如同一个勤勤恳恳的人,他存在的价值与应有的尊重会因普通平凡而被忽视、被抹杀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每个人都有获得尊重的权利,与同事业成功与否,社会地位高低无关。
两个角度立意都可以:沙子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做沙子也应该得到承认与尊重。
这次材料作文情感态度的倾向性,价值观的取向是十分明显的:一个人成为珍珠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人们的普遍心态。特别是很多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把追求好成绩、谋求好工作,积极奋斗,获得成功,获得尊重作为最高目标,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年轻人最后的一句话又给了我们思考,这句话也极富哲理:沙子也有存在的意义。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属于沙子范畴的,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以另一种方式实现着自身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是珍珠无可替代的。所以不论是沙子还是珍珠,对这个世界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论是沙子还是珍珠,只要实现应有的价值就都应受到尊重。
高二语文组 李凤超 2014—3-26
第三篇: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分析
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分析
目前,新高考语文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锁定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上。文学类文本阅读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二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二是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三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继2007年海南、宁夏、广东、山东四省份新课标试卷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探究性试题之后,2008年江苏省试卷中也出现了探究性试题,2009年高考探究性试题已成大局,9套试卷,卷卷涉及。
下面拟从探究性试题的题型、命题体式及可能突破的命题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探究性试题的八种题型观点式
2008年海南(宁夏)卷的欧·享利《二十年以后》与夏东元《盛宣怀传》就已出现这种题型,2009年则增加到三套试卷,这里仅以辽宁卷为例,作重点分析。
2009年辽宁卷——贾平凹《遗璞》: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种题型的解答,无非是正反两个观点。本题所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必须明确:第一,探究类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次的。第二,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第三,由于高考的选拔特点,试题将不可能是全开放的,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必须首先是哈姆莱特”,因此,试题应该是半开放的——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
观点式探究试题答题步骤:首先明确自已的观点,其次分别列出支持自身观点的事实依据,最后回归文本。结合具体事例作合情合理的分析。2009年辽宁卷——斯蒂芬·杰·古尔德《达尔文的拖延》:
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淡你的理解和看法
这一题考查的同样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的学习、研究活动过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其二是“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
读”。前者侧重“个性化”,立足求异,展示对文本的不同解读:后者侧重“有创意”,立足求新,提出自己的新发现。
此外,2009年海南(宁夏)卷——铁凝《孕妇和牛》与2009年山东卷——“杨澜访谈”均涉及此题型。
启发式
这一题型,2007年山东卷——杨明、马小林《梦碎雅典》:2008年山东卷——张炜《歌德之勺》、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2009年山东卷——同国平《记住回家的路》、安徽卷——宗璞《董师傅游湖》等均有出现,这里重点分析海南(宁夏)卷。
2009年海南(宁夏)卷——《寻找教育的曙光》:
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这是一个半开放性的题目,既要结合重要句子“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又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对于作者的观点、态度或予以赞成,或不赞成,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评价陶行知,但不能脱离文中的这个重要语句。在答案的格式上应做到先观点,后论述。
启发式探究试题重在作出自已的判断,前提是由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必须立足自我,见解独到。解答时必须注意限制性条件,围绕限制性的内容指向,联系文本进行分析阐述。
标题式
2008年广东卷——[美]刘易斯·托马斯<绝妙的错误>与江苏卷——汪曾祺《侯银匠》,已开先例。2009年浙江卷进一步得到体现:
2009年浙江卷——(英)大卫·洛契弗特<魔盒>:
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考查对文本意蕴的探究能力。这一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阅读经验与社会阅历去探究分析文本,发现文本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精神内涵及技巧手法。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内容是思想内涵、手法技巧,还是人物形象评价分析,然后确立自己的观点。观点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文本材料、作者的写作背景、自己的阅读实践进行分析,要点要全面,语言要客观,不要过于绝对化,内容要充实,分析部分可以分条作答。
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的探究,观点不要求统一,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如果认为“魔盒”更合适,可以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魔盒”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方面“魔盒”一词具有无限诱惑力,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另一方面“魔盒”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的心情也因为魔盒的特殊含义而发生变化。另外“魔盒”在体现文章的主旨方面显得形象生动,“魔盒”就象征着家的气息。如果认为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可以从小说的主人公形象、外国小说的某些特点进行分析。
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切入点着手:主题、情感、线索、悬念、双关、简明、形象与生动。
评价式
2007年山东卷——叶延滨《灯火的温情》与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已有涉及。2009年福建卷——丰子恺《阿庆》,继续沿用了这一题型:
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回答时注意“有时”二字的限制作用,不能理解成“精神生活可以代替物质生活”,先要分析物质生活的第一性,再分析“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再分析“物质生活不可替代精神生活”,应结合阿庆形象来探究。
探究要点可以考虑: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替代的。(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评价式题目是个性能力检测的最佳方式,解答时,一要发现解读入口,紧扣评价要求:二要围绕原文,综合分析;三要敢于发散,不求面面俱到,选取关键点,言之成理。
主题式
主题式出现较早。2007年广东卷——《记钢琴演奏家傅聪》与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就已使用。2009年江苏卷张笑天《上善若水》也属这一题型:
请探究都江堰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解答本题既要理清作者思路,又要把握全文主旨。作者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解答主题式题目要知人论世。探索文本的主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透析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矛盾式
矛盾式仅在2007年广东卷——迟子建《泥泞》中出现,但并不意味着今后不出现。迟子建<泥泞>: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对文本的探讨,一定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实际语境进行,切忌脱离文本。
作者在最后一段中的说法并不矛盾。因为泥泞是自然生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矛盾式的探究题,看似矛盾,实际上相反相成。解答时首先要把握语句的内涵,其次要紧扣文本环境,最后应从领域、层面、时代、地域等不同角度分析探究。
关系式
2009年福建卷出现了这一新题型——周劼人《寂静钱锺书》: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锺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锺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探究,文本包含着“这个时代不再寂静”,对“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锺书”的观点,应辩证地看待。
解答这一类探究性试题,要理解好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彼此的内在联系。
见解式
见解式探究题在2008年广东卷——(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文本中已经出现: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联系文中一开始,“父亲”走的时候,“我”感到无畏和兴奋,“我”一直给父亲送饭,但当父亲真正向我划来时,我却“逃掉了”,可以看出“我”对父亲支持但不理解。
因为“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所以对“父亲”坚定执著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茫然和恐惧。
见解式题型可谓言由己出,有时与观点式、启发式、评价式有重合之处,但单独设题,重在自身的个性见解,并不是简单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启发,或做出评价,而应有深入的阐述,有理有据,让人折服。
二、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形式文学文本与实用文本选考式,如2007年山东卷、广东卷、海南(宁夏)卷:2008年广东卷、山东卷、海南(宁夏)卷:2009年山东卷、海南(宁夏)卷、辽宁卷、福建卷。文学类文本必考式,如2008年江苏卷,2009年江苏卷、浙江卷、安徽卷。
语言运用突破式,如2009年天津卷第24题读报道写启示。
三、探究性试题命制可能突破的领域
纵观2007~2009年的探究性试题命题态势,可以发现,广东、山东及海南(宁夏)卷始终稳定在文学文本与实用文本的考查中,没有新的突破,似乎在明示新课程中文学文本与实用文本平分秋色的地位。这一点得到辽宁、福建两省命题者的认同,并于2009年加入这一行列。江苏卷则始终态度鲜明地贯穿“文学文本中心”的理念,2009年浙江与安徽两卷也采用这一模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天津卷则大开探究性命题新领域,首次突破近两年常规,以从报道中写启示的形式,做了有益的尝试。其实,早在新课程试题命制之前就有在作文与诗歌中尝试探究性命题的先例。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预测:在今后的探究性试题命制中,将出现以文学文本与实用文本平分秋色的选考为主体,以文学文本为中心,逐步向新闻述评、诗歌多元鉴赏、写作思维发散发展的态势
第四篇:高考试题研究心得体会
高考试题研讨心得体会
高二化学组 李姗姗
开学前听得唯一一个和专业有关的报告就是杨欢老师关于高考试题的研讨会,杨欢老师把2011-2016年陕西高考理综化学科试题分析总结。让我这个没有接触过高三教学的年轻教师感受到深深的压力。杨老师这次报告主要从三方面分析了高考试题: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整体分析;2016年试卷分析及其教学策略;2017届高三化学复课设想。
全国卷分为I卷、II卷两套试卷,其中I卷总体难度比II卷大一些,但两套试卷中化学试题的内容分布、题型构成相同。两套试题在重视对学生化学知识的基本素养进行考査的同时,均侧重于对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査,但某些化学主干知识在两套试卷中呈现的方式、位置有所不同。2016年高考试卷中选择题中有机分值加大,还有新考查点,加强化学实验基础考查,突显学科特点,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重在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考察到元素周期律(表),注重原电池原理,突出化学用语表达,掌握电极方程式书写与离子方程式书写之间的联系。II卷中并无出现阿伏伽德罗常数、电解质溶液、化学平衡、化学实验操作等题型,但值得注意I、Ⅲ卷中依然出现。II卷必答题涉及到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 化学实验等。其中还有侧重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考查,重元素化合物知识,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以及配平等问题的考察。最后一题突出化学实验探究。总之试题难易搭配合理,提问梯度性强,难度设计遵循先易后难,难点分散的原则,符合考生的答题习惯。最后就2017届高三化学复课提出研究的方向:研究课标,明确方向;研究考题,细化措施;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杨老师的报告让我感触很深,她对高考试题认识掌握清楚到位,这都是认真细致分析的结果。可见我们的工作必须做到细致到位,在之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首先吃透现行教材,认真钻研,让自己先对整个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建立起来,研究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抓 住重难点知识,主动练习全国各省历年高考试题,总结分析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让自己能尽快的胜任高三教学。
第五篇: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分析
学霸1对1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18年全国语文一卷的考题保持了往年4道大题和22道小题的形式,并没有出现类似于2016山西中考那样突如其来的试卷改革。可以看出高考试题的形式相对较稳定,今年的试题也仍然对师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总体而言,本次试卷的阅读量与2017年试题持平,而综合难度有所下降。在具体分值上,古诗鉴赏部分略有下降,相应的,文学类文本的分值少许提高,但是总体变化不明显,其他部分分值未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古诗词阅读选择题由往年的双选改为单选,分值与难度同时下降。对于今年参考的古诗文阅读相对薄弱的同学是一大利好消息。
(图为近三年语文高考各模块分值变化)
二.现代文阅读分析
【1】论述类文本
今年的论述类文本考察了杨国荣有关先秦诸子学说的论文,内容相对生僻,但是文本逻辑清晰,理解上并不困难。题型上也和往年一样,从不同角度和逻辑出发,考察三道选择题。学霸1对1 考点:议论文内容理解,论证手法,内容概括。【2】文学类文本
文学类文本考察了阿成的《赵一曼女士》,题型方面选择题由多选改为单选,两道主管论述题也是往年经常会出现的常规题型。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的论述题更注重审题,如原文第5题需要从“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两方面进行作答才能得分,本题6分共对应6个得分点,极易漏答。
可以看出,在试题难度和题型上,文学类文本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题干的表述形式对于考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考生需要对于知识点有更明确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才能得全分数。传统的凭借做题经验应付语文考试的方法已经越来越难有成效。
考点:文学类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文本赏析。【3】实用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考察3则材料综合的多材料阅读,题型是两道单选题和一道论述题。总体难度明显下降。与往年一样,并非在分数上拉开差距的部分。
考点:内容概括与分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分析
【1】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部分保留了去年的题型,考点也仍然是断句选择,文学常识选择,内容解读选择和两道文言翻译。文本选择了《晋书·鲁芝传》,也依旧是相对生僻的文言文本。文本难度和题目难度较往年未发生太大变化,对考生的文学常识基础要求较高。
考点:断句,文言理解,文学常识,文言翻译。【2】古代诗歌阅读 学霸1对1 古代诗歌考察了李贺的《野歌》,诗歌本身的立意较常见,文本也没有理解上特别困难的部分。题型中选择题由往年的双选变为单选,整体难度下降。论述题需要从写作手法(技巧)和中心情感两方面回答,较为常规。
考点:诗歌写作手法,内容理解。【3】名篇名句默写
分值与往年相同,需要作答的句子中并没有重难点易错字。重点放在考生对课内古诗文的理解和应用上而非简单的背诵。
四.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一向没有固定题目,全国卷的这一部分也常常出现新题型。从往年题型来看,2015和2016年是图文转换题,2017年是表达得体的具体应用题,今年则是恢复了图文转换的题目,可以预见的是2017年的题型并不符合全国卷的总体命题思路,近几年内应当不会再次出现。
今年题目与往年(2015与2016年)最大的变化在于单独的成语和病句考察被取消,转而设置语段整体考察,从题型来看,近似于增加了一篇阅读题。对比往年,更注重考生对语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这种考察方式在全国卷是第一次出现,但是此前的北京卷和山东卷已经有过这类出题形式,可见全国卷的命题也在参考地方卷的经验和特色。考生在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中也可以相应的接触各地高考中的基础应用类题目,以防考场上对新题型不适应的情况。
五.作文分析
本次作文出题方式较为新颖,但是核心仍然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的重点在于对材料学霸1对1 的解读和分析,可以从7年的大事记中选择角度或是引以为文章线索,在紧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立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次作文的题目中“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一句,会给考生以“书信类作文”要求的错觉。事实上,题干并未要求必须写书信体,反而是有明确的语句表示“据此写一篇文章”,所以是否书信体裁并不是本次作文的要点,其核心仍然是议论文。相反,书信类作文极易脱离议论文的体裁,这是今后考生在作文审题中也需格外注意的部分。材料的分析上,要点在于2035年和考生所在的2018年这两个节点,建议以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为立足点进行延伸。
另外,5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也有提到青年的时代责任和担当这一话题,并且明显强调了“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以及“追梦者”,“圆梦人”等原题材料中出现的关键词。如能结合这一时政信息,必然会成为作文中的加分项。对之后的考生而言,也再次证明了关注应考当年上半年时政的重要性。
六.2018年全国一卷语文试题分析总结
今年的语文全国一卷在总体命题思路上延续了往年的题型和风格。基础和传统文化部分(古代文言与诗词)依然是考试中的重难点。总体难度较往年下降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对知识点的掌握。基础部分也一如既往地对考生要求很高。可见“回归传统,重视基础”仍然是高考全国一卷的核心思路,后续考生在备考时可以引以为参考。
作文上,题干更灵活,对考生审题和分析能力要求提高,但是出题思路的核心依然没有变化,也暗含对考生关心时政并发表观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