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高考语文分析
2011高考语文分析
2011 年高考成绩揭晓,几家欢喜几家愁,一切落定尘埃。在和我的学生一起经历了考前的紧张,考时的担忧,考后的忐忑,成绩揭晓后的释然之后,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回顾,仔细研究,去挖掘高考试卷中的“变”与“不变”,暂且写下一点自己的分析,望对今后的教学有利。江苏高考一直稳中求变,在传承中寻求突破。具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贴近社会,关注主流价值
江苏高考试卷一直具有贴近社会,关注主流价值的特点。这种贴近不像政治试题那样直接出现时事类的题目,而是采取一种委婉的方式关注。如:病句的选材,2007 年出现“国家知识产权”、“苏通大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2008 年第出现“有偿使用塑料袋”、“奥运火炬登顶珠峰”、“京沪高速铁路”,2009 年出现“国际金融危机”,这些关键词的出现,中体现了江苏高考试卷在主流价值和社会热点上的关注。名句默写,2009 年改革开放30 周年考到了毛泽东的词,2010 年考到了“总理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在见面会的开场白中讲到了一句古训。2011年的高考试卷则多处涉及当下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如,试卷第1 题错别字,对“咳不容缓”的考察,是对当前广告中经常出现的误用成语现象的直接体现;试卷第2题病句题,“国民的幸福指数”“生态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庆祝建党90 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这些题目都呈现出了贴近社会,关注主流价值的特点,这也是江苏卷一贯的特点。而联系五年的高考试卷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江苏高考试卷中的,“时代脉搏”基本集中在“语言文字运用”和“默写”部分,所以结合这两部分题目的特点,分析时代走向,才能抓住时代脉搏。
二、选择经典,传承大家遗风
江苏自自主命题以来,一直在试卷上体现出文化大省的深厚底蕴。如:文言文阅读的选材,2008 年选择了《后汉书》这一经典古籍中的“吴汉传”,2010 年选择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传承大家遗风是江苏不懈的追求。诗歌鉴赏的选材,从2007 年辛弃疾的《鹧鸪天• 送人》,2008 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到2009 年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再到2010 王昌龄的《送魏二》,选择经典是江苏不变的誓言。2011 年江苏高考继续选择经典,传承大家遗风。文言文考的是古代散文写作中最有影响力的苏轼的散文《陈公弼传》。诗歌鉴赏考的是唐诗中写得最有水准的杜甫的《春日忆李白》。默写就更不用说了,当然就是经典名句,不是庄子的《逍遥游》,就是屈原的《离骚》;不是曹操的《观沧海》,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设题严谨,体现以人为本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一向以精细著称,设题的严谨,指向的明确,体现着出题人以人文本原则。如2011 年高考试卷:第3 题概括题,“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况,不要超过15 个字。(4 分)”题干中清晰暗示,回答的是结论的来源,只要仔细阅读只有四句话的材料,不难找到三个答题区间和要点。诗歌鉴赏第9 题(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 分)”注意,题目在明示你是三个方面!(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 分)”看清楚,这一联是写景的句子,题目却直接指向感情,手法不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又是什么呢?仔细体会江苏高考试卷中的题干,不难发现,在出题时出题人的良苦用心。较小的切入口,严谨的语句,无处不在体现着江苏高考的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的宗旨。
四、难度略升,高举素质大旗
今年高考,考生普遍认为语文最难,原因来自于以下几点。
1、心理差异带来不适应。
江苏卷第一题曾经稳定了多年的考查点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而今年却是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这一考点,之前的各大市级模拟考中没有出现这一“隐居”了很久的题型,虽说这个题难度并不大,但试卷开题就出现陌生感,还是使众多考生心理不适。
2、时代隔阂带来下笔难
近年来“中学教材鲁迅大撤退”现象不断引起争论,今年江苏高考试卷中出现的“鲁迅热”,就是江苏的专家学者对“鲁迅究竟有没有过时”激烈讨论的一个明确表态。鲁迅先生的作品因其意蕴深刻,反映的时代与中学生有隔阂,所以被中学生列为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之一,然而即使怕,今年的江苏考生也不得不面对与他老人家有关的25 分分值。
3、设题差异带来答题难
回顾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连续三年考察了“作用类”,两年考察了“表达特色类”、“形象类”等,这些题目文学性大于语文性,强调文学欣赏甚于语文本味,借助现成的框架就可搭建简单的解题思路,语文味——语言文字的特点不够突出, 没有篇章分析题, 没有语句解读题。纵观今年的高考试卷,出题人的意图非常明显,这也是给高中教师的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要“读经典作品、做大气人”。教学定法,学无定法,考更无定法,内容永远大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还是要带领学生阅读经典,细读文本,高一高二两年的基础很是关键——去聆听历史的回声,走近大师,与大师对话,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进而走进大师心灵,与大师形成共振、产生共鸣,最终搭建出大师一样的人格框架雏形。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这才是高中教育的真谛所在。
从江苏高考试卷的“变”与“不变”中,我们看到了江苏高考试卷的“传承与突破”,它将作为指向标,指引高中
梁培培
第二篇:2014高考语文考纲分析
2014年高考新课标大纲及解读:语文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3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Ⅲ.考试内容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014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高考大纲要求必背古诗词篇目(高中1
4篇,初中50篇)
一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初中50篇)
1.《论语》
2.《鱼我所欲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前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7、《关睢》诗经
18.《蒹葭》诗经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
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李商隐
39.《相间欢》李虞
40.《渔家傲》范仲淹
41.《浣溪沙》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苏轼
44.《水调歌头》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龚自珍
二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高中 14篇)
1.《劝学》荀子
2.《逍遥游》庄子
3.《师说》韩愈
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苏轼
6.《氓》诗经
7.《离骚》屈原
8.《蜀道难》李白
9.《登高》杜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锦瑟》李商隐
12.《虞美人》李煜
1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注】考试说明没有变化。仅样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两篇样题换成了“中国小说”。
注:考纲变化不大,总体平稳,具体变化表现为现代文阅读比例降低,名句名篇默写范围调整较大,撤去了2013年考试说明中的7篇,新增了9篇,总默写篇幅为30篇。其中,《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增加了3篇,体现出安徽语文高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题型示例部分更换较多,论述类文本更换了5篇,保留了5道非选择形式的样题;文学类文本样题更换了7篇,诗歌鉴赏更换了2篇,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中的选择题形式样题仍然保留;作文部分也更换了新题型。此外,新的考试说明把作文标准中的“深刻”细化为“透彻”、“精辟”、“独到”,实际上对学生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建议:第一,抓住一“纲”一“卷”,弥补缺陷。“纲”即是考试说明。考生要对考纲的条目和要考的知识点非常熟悉,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卷”即高三以来的考试卷,考生要深入分析以前的考试卷,找出自己的不足,找准分数增长点。第二,在后期备考中,考生要做踏实的农夫,强化基础,颗粒归仓。要做到基础知识不失分,常考的字音字形下功夫记牢固,再积累一些成语,把语病类型想明白,熟练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还有古诗词的背诵都在课本内。作文要多背诵,谋篇布局,大开大合,争取拿高分。
第三篇: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
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
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题目与前年“心灵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键词语与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
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不快等等。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 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学生考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再由自己及别人、及社会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包括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材料需要学生较多的积累进行写作方能成就一篇大气之作、深刻之作。
比较容易联想到卢梭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可以联想到法律。自由和民主不是百无禁忌,必须在规则下有序进行。
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度过人生的道路和方式,但我们也必须经历生老病死。【趋势分析】
【2011年上海高考】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2012年上海高考】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2013年上海高考】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2014年上海高考】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综合前几年的题目来看,近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均为思辨类作文。且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考生们不仅要联系自身反观当下,似乎还需要对一些哲理有一定的体会和思考。上海作文以09年为一个标志性转折。那年是说郑板桥的事例,结果造成一定审题的障碍,考生感觉困难重重。因此10年作文是一个反弹,是这几年来最简单的一个材料。材料中的两个事例的指向性是同一的,考生无需考察两个事例的区别,所谓两个事例,就是一个事例,不过,命题者是把发展观放到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而已。11年的作文,就有了一定变化,他的思辨性变强了,给出了两个意思相反的句子,要求学生深入思考。
而12年的作文题,可以说是真正成熟的上海作文,其地域特色、思辨特色、清新风格就此形成。微光,需要进行思辨考虑,需要考生由自己及别人、由内而外的进行思考,不仅要考虑到自己,还要考虑到别人。材料中隐含的条件也比较多,比如放弃自己身上微光的原因是“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这个是我们写作时要必须考虑进去的。也就是说,材料在开放之外,内含的限定性条件增多。那么13年的作文是这个延续,体现的就是这个思路,重要的事情以及更重要的事情,进行思辨思考,结合自身以及社会。所以,上海作文的稳定就在这两年体现的特别明显:自我与社会联系,思辨性突出,观察自我以及思考社会,我对自己的关注就是对社会个体的关注,我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我还是社会的一员。
题材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是上海高考作文坚持的命题思想。所以学生要善于由“内”而“外”,以自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口,以对身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因此,明年作文,我们可以预计上海依然会延续这个成熟的作文命题风格,这也是新一届高三作文备考的重点所在。
绝对的沙漠,相对的自由(1)
掬一捧灼人的黄沙,踏一方炙热的天地,生命中的瀚海阑干,便如此清晰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无路可退,唯有穿越过去。而此时,一切便如卡夫卡在“自由意志三点式”中所写的,我们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却也因为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而不自由。
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我们面对的,是绝对的边城荒漠、苦难挫折,我们拥有的,是相对的自由幸福、平等宁和。从这个意义上看,对渺小的人类而言,似乎一切的努力,终将尽付东流;一切的美好,也会难以为继,只剩下永恒的苦难在短暂的人世中穿透着摄人心魄的回音。
然而,作为一株“会思考的苇草”,作为一个至少还享有选择如何穿越沙漠的自由与权力的个体,我不相信,不相信沙海面前的我们终将会在对自己”不敢从心所欲”的不信任中停下脚步,拒绝抗争;不相信巴尔扎克那“我粉碎一切障碍”的决心不足以令所谓“绝对”的沙漠有所动摇,更不相信小小的考验与劫难便会让所有人都成了经历牢狱之灾后的王尔德,让曾经“除了才华,我一无所有”的豪迈在颓废中消失殆尽。诚然,我们不能使绝对存在的人生沙漠凭空消失或易位,但至少,我们可以将相对的自由紧握在手,将真正的责任担负在肩,戴镣铐而舞,最困难,却也最美妙;履沙漠而行,最艰辛,却也最自由。
不可否认,“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听上去是在自欺欺人。早已因大漠风沙而口干舌燥,焦头烂额的人生旅行者怎么会因为可以在未知中探寻前程、享受不同程度的沙石侵袭而欣然坦然?但事实正是如此。当苦难与磨砺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直面甚至是笑面它们往往比一味地逃避来得更有气度与力量,也就更有可能指引我们达到因心灵的释然洒脱而自由的境界。大漠之中,或许我们会同鸠摩罗什一样,凉州观日,竟成晨昏莫辨,望朱成紫,可我们亦能坦然于世:我们的目光,是向上的;态度,是昂扬的;心境,是高人一等的,如此,夫复何求?
人,活着,总不可能一路走在安逸之中,没有瀚海阑干作伴,没有堂皇凋零作叹,总会遇见的,是绝对的沙漠;我们,走着,终究是要寻求心灵的自由,扫除飞沙走石连天,涤荡浓云薄雾在胸,定会拥抱的,是相对的自由。
尽情舞蹈,纵使身着镣铐(2)
我们生下来就是要穿越沙漠的,作为所谓的“命运之注定”,我们足踝上那层抹不去的黄沙便是这一生注定要担负的镣铐,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站在绿洲的浓荫中逃避,因为这黄沙之旅便是人之一生。
或是烫人砂砾磨坏了足踵,或是水袋空瘪,食粮断尽,或是漫漫沙漠中无处可寻觅绿洲踪迹……这千百种生之苦难,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正如罗蒙诺索夫无法拒绝在污泥中摸打滚爬的童年,正如曼德拉无法拒绝锌皮房里二十七年的逼仄,正如史铁生无法拒绝在“最狂妄的年纪”遭遇病魔,不幸也罢,不公也罢,这副镣铐是每个人都无法拒绝的“礼物”。
于是有的人因这被剥夺的自由而垂下了头颅:海子把年轻的生命了却成了铁轨上一个潦草的惊叹号,王尔德把满腹的才华埋葬在了无望的牢狱之中,文森特淌血的残耳与绝望的枪声让世人叹惋……他们把死亡与放弃当作了与命运决裂的方式,却不知这等与镣铐拼个鱼死网破是何等愚蠢软弱的选择——他们投身的并非超脱沙漠的自由,而是黑暗无边的束缚。
于是又有人选择错了“穿越沙漠”的方式:强权的压迫是高尔基痛恨又畏惧的“沙漠”,古拉格集中营赤裸的现实如此残酷,却被蒙上纱幕涂上粉脂——这等求全自保的方式只会让“沙漠”吞噬心田,再无逃生的可能。诚然,方式和道路的选择是我们的权力,但违背正义和心灵的步履又是何等沉重?这样的人生,又怎能舞出人生的风采,灵魂的高度?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这句话的确铿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带着镣铐跳舞”,尽情舞出生命的绿洲。看啊!那些负轭之人舞起来了!罗蒙诺索夫的全俄首所大学,曼德拉的崭新南非,史铁生的地坛……命运的把戏化作了坚忍、勇敢以及乐观者足下的泥丸,生活的限制囚禁不住茫茫大漠蓬勃生长的绿意。这世上总有什么是可以被选择的,既然生与死,顺与逆的自由被无常所剥夺,那就踏着沉重的镣铐起舞,这是你的自由,更是你对生命的不辜负与义务!
尽情舞蹈吧!纵使身着镣铐。就算你没有了拒绝沙漠的自由,没有了回避灾祸的权利,没有了鲜花,绿荫与清风供以选择,你也照样可以用不停歇的舞姿征服黄沙,用不知苦的足板踏平荆棘。至少,你还可以选择面带微笑,心怀感激。
唯有此,你才能打破生命的限制,舞出不凡的天地!
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3)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是的,我们拥有许多自由的权利,但是却又注定逃脱不了命运的枷锁。正如我们可以选择穿过沙漠的方式,却无法逃避穿越沙漠的宿命。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既然我们无法对抗不可抗力,无法避免死亡这一终究会到来的归宿,我们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在人生的沙漠奔波?
是的,尽管我们知道自己的归途,尽管我们要戴着镣铐去不断地穿越人生的困境,我们还是会在有限的自由中享受生命,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舞出最动人的精彩!
是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脆弱——我们无法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我们也无法像鱼儿一样横绝江河。可是,就是拖着这充满着种种限制的血肉之躯,我们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在生命的镣铐里,化不可能为可能,我们造出了飞机潜艇,我们上天入海……命运可以禁锢我们的躯体,却禁锢不了我们灵魂和梦想的自由!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坦然,一种智慧。难以忘记史铁生在地坛对生命的感悟:“上天看似无情地夺去了我的双腿,实际上他给了我更多的机会来体味生活。”史铁生的双腿被禁锢了,但是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还拥有生命,还可以享受生命的一分一秒,他还可以用笔和纸记录下自己的思索去填充自己学识和灵魂的高度。看起来,他无法再去跋山涉水,可是他的灵魂却比我们常人走得更远,他用最完美的方式穿越了这人生中最干涸的沙漠——尽管这沙漠他不愿意遇到。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超脱,一种境界。难以忘记曼德拉在走出罗本岛的时候发出的感慨:“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应该是一个能够打开自己心灵枷锁的人,他用自己的隐忍和悲悯情怀,在穿越人生的沙漠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那么,即使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们也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经拥有最珍贵的自由与价值。
所以,不要埋怨上帝禁锢了你什么,要全心全意地生活,做最精彩的自己,过无悔的人生!
在束缚中寻找自由(4)
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
——卢梭
人生如沙漠之旅,旅程和目的地已被设定,这是所有人都拥有的束缚;但旅程的道路与方式因人而异,这是每个人不同的自由。束缚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但之所以感到自由的多寡不同,则源于对束缚挣脱的程度差异——自由是挣脱束缚中努力而来的结果。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安迪正像是那只自由的鸟,即使身陷囹圄之苦,但内心却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憧憬与向往。肖申克监狱的围墙高大如山,却挡不住一个清白之人向往自由的心。一个几百年才能挖通的隧道在安迪十四年的不懈努力下超额完成。自由属于安迪,属于每一个在束缚中挣扎拼搏的勇敢之人。他们都是自由之鸟,生来属于无边无际的苍穹。
束缚不一定有形,无形的束缚也时常存在。而无形束缚更可怕的是,它看不见摸不着,当事人经常是沉浸在束缚的“温柔怀抱”中,却丝毫未觉自己已身陷泥潭,并越陷越深。无形的束缚于李开复来说就是当下生活的优越;于季羡林来说是三顶“桂冠”的褒奖;于约翰·列侬来说则是对于生活的疲于奔命。但我看见了被束缚的他们身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李开复“从心选择”,放弃现有优越条件为了理想毅然前进;季羡林洗清泡沫,还自己一个自由身;列侬停下飞快的脚步,等待着灵魂的回归,不拘于世俗。为了自由,他们勇敢地在束缚中寻找,不论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只要寻找就义无反顾,自由女神也在他们的正前方微笑招手。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束缚的突破并非打破一切都障碍,自由的前提是尊重束缚,尊重这个充满规律的世界。正如芮成钢所言:“每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都背负着一堆„纸枷锁‟,其实它们一挣就开,但一辈子都不敢挣开,因为后果太严重。”正如我们的法律、道德律,如果这些束缚被冲破,世界将无法想象,规律将不复存在,更别说自由的实现了。因此,在绝对的束缚中寻找相对的自由,才是快乐之道。
第四篇:浙江高考语文成语分析(推荐)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备考:高考成语集锦
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火:火星。
日长一线:指冬至后白昼渐长。
木人石心:比喻人不受诱惑,不动心。
不经之谈:形容荒唐无根据的话。经:通常的道理。
长治久安:指国家长期太平、安定。治:太平。
党同伐异:和自己同派的就偏袒,不一派的就攻击。党:偏袒。
高屋建瓴:在高屋顶上倒翻瓶子里的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倒水,泼水。
毫发不爽:一点也不差。爽:差错,失误。
积毁销骨:众人不断的毁谤,可以置人于死地。销:熔化。
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假:借。
劳燕分飞:比喻人离别。劳:伯劳鸟。
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优秀的人才。钟:凝聚,集中。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体:体验,实行。
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才能、锋芒,不使外露。韬:隐藏。
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远意义。微:精微。
文过饰非:用假话掩饰自己的过失、错误。文:掩饰。
一傅众咻:一个人教,许多人扰乱。咻:教。
旷日持久:荒废时日,拖延很久。旷:荒废。
人浮于事:人员数量多于工作所需,人多事少。浮:超过。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搬开灶旁的柴,避免发生火灾;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突:烟囱。
感同身受: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蒙受恩惠一样。不能理解为“共鸣”。
雅俗共赏:指人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不能理解为“作品的雅俗”。
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苛求完美。不能理解为“对人的责备”。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不能理解为“冷得不能出声”。
对簿公堂:指公堂上受审。不能理解为“告上法庭”。
目光如炬:形容见识远大。不能理解为“目光炯炯有神”。
空谷足音:比喻极难得的音讯或事物。不能理解为“传播声音(空谷传声)。
登堂入室:比喻造诣高深的程度。不能理解为“步入屋室”。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置之度外)”。
炊沙作饭:并非形容生活艰难,而是比喻白费气力,劳而无功。
穿凿附会:指将毫无关联的事物生拉硬扯在一起强作解释,并非‘凿穿它使之符合规格”
毫发不爽:意为“一点不差”,并非“一点儿也不爽快”。
怙恶不悛: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并非“保护恶人使之不悔改”。
苦心孤诣:指费尽心血,刻苦钻研,在学问技艺上达到别人不及的境界。并非“苦心去发明创造”。
门可罗雀:意为“门庭冷落”,并非“门庭若市”。
米珠薪桂:形容物价昂贵,并非“把珍珠当米粒,把桂木当柴薪,比喻挥霍无度”。
杀人越货:意为“杀害人命并抢劫财物”,并非“杀了人却(越过)不要财物”。
虚与委蛇:形容对人假意应酬敷衍,并非“假意给人一条蛇”。
纵横捭阖:意为“在政治上,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争取”,并非“往来奔驰”。
闪烁其辞:意为“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并非“说大话”,“说过头话”,“闪光语言”。
付之一笑:形容对事情不过分计较,不要误解为对人和气。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下车伊始: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独步天下:天下没有第二个。
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去牵强附会,而应做到三点:(1)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2)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3)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避免望文生义。
1、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2、河东狮吼:比喻悍妇发怒。
3、下里巴人:古代楚国的一种较通俗的歌曲,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4、侧目而视:敢怒不敢言,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
5、良莠不齐:好人和坏人掺杂在一起。不表示学习成绩参差不齐。
6、马革裹尸: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杀敌,战死疆场。
7、江河日下: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
8、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9、目无全牛:语出《庄子•养生主》,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
10、危言危行:危,而是指正直,“危言危行”意思是“讲正直的话,做真正的事”。
11、万人空巷: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街上人山人海,多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
12、望其项背: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句。
13空穴来风:消息、传闻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14、捉襟见肘:本指衣服破烂,后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15、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后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16、噤若寒蝉:“噤”作“闭口不言”讲,该成语表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的蝉。
17、火中取栗:源自法国作家拉•封登的寓言,指受人利用冒了险,结果白吃苦头自己还没有得到好处。
18、不赞一词:“写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
19、涣然冰释:比喻相互间的前嫌、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或困难迅速克服。
20、惨淡经营:本来是说作画之前的苦心构思,后来形容苦费心思于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或事业。
成语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使陈述和被陈述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造成误用。例如:
1、巧夺天工:适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指人工的技艺极其精巧,胜过自然。
2、美轮美奂:一般用来形容“房屋的高大华丽”。
3、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4、蓬筚生辉:自谦之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只能用于自己。
5、倚马可待: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
6、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色的词语。
7、楚楚动人:形容女人打扮鲜明,姿态娇柔,能打动人。
8、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不是指画画。
9、洗心革面: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刊物。
10、汗牛充栋: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书籍很多。它只能指书多。
11、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2、如坐春风: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长辈或良师的恳切教诲。
13、抛砖引玉:谦辞,多用于自己一方。
14、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只可指人,不能指其它的。
15、忝列门墙: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16、鼎力相助:“鼎力”指能够扛鼎的巨大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17、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之间相敬相爱,关系融洽。
18、东山再起:是说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东山再起是指再度任职,或比喻失势后重新任职。它用于人而不用于物。
19、朝思暮想:往往用于思念。
20、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语言紊乱空洞。
成语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明显的色彩的,使用时如果不加以区别,就会导致误用。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例如:
1、倾巢出动:比喻全部出动,多用于贬义。
2、重整旗鼓:“失败后,重新聚集力量再干”,是褒义词,不作贬义用。
3、有口皆碑:指所有的人都是活的纪念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4、半斤八两:较多用于贬义。
5、气冲霄汉:常形容大无畏的气概和精神。
6、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有官可做。一般用来形容坏人当道,恶人得志。
7、胸无城府:“城府”是指城市和官府,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是褒义词,不用作贬义。】
8、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意思是“所有的坏事都干尽了”。
9、趋之若骛:比喻许多人像鸭子一样成群的赶过去,多含贬义。
10、处心积虑: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多用作贬义。
11、蠢蠢欲动:贬义词。
12、翻云覆雨: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
13、始作俑者:贬义,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14、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改内容。
15、褒词误用贬义
1.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2.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3.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4.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5.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6.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7.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8.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9.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11.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12、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多用于好的事物。
叹为观止 目无全牛 耳提面命 集腋成裘 危言危行 有口皆碑 殚精竭虑 凤毛麟角 胸无城府等等。
贬词误用褒义:
1.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2.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3.无独有偶: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
4.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5.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
8.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9.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10.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11.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12.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13.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16.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17.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18.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19.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20.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21.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23.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24.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25.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26.人模人样:或指小儿有成人相(亲昵语),或指人态度举止俨然与身份不相称(讽刺语)。
27.神气活现:表现出自鸣得意或傲慢的神态。
28.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29.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30.呜呼哀哉:指死亡或完蛋。
31.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32.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33.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34.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35、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作根据。
此外还有洗心革面 无所不为 无所不至 始作俑者 粉墨登场 无独有偶 处心积虑 倾巢而出 官样文章 昼伏夜出 连篇累牍 师心自用 评头品足 一团和气 闪烁其词 罄竹难书 擢发难数 蠢蠢欲动 趋之若骛
容易造成词义重复的成语例释
成语在运用中相当于一个词,就要和句中其他词语相搭配,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但还要防止与句中其他词语意义重复。例如:
1、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后面不能再用“笑起来”。
2、孑然一身:指孤零零的一个人。
3、不虞之誉:“没有预料到的赞扬”的意思。
4、遍体鳞伤:(前面不能加全身)
5、贻笑大方:前面不能再加“让人”。】
6、记忆犹新:指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非常清晰,就像新近发生的事情一样。
7、变本加厉:原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多形容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前面不能再用“更加”。
8、莘莘学:指众多的学生,不能再用“广大”来修饰。
9、难言之隐:难以言说的苦衷,“苦衷”与“隐”重复。
10、生灵涂炭:形容在反动统治下,广大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不能再加“人民”。
11、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不能加“自己”。
12、民不聊生:意思是人民没办法生活,前面不加“劳苦大众”
13、类似的还有:一场南柯一梦;显得相形见绌;好像如芒在背;目前的当务之急;接踵而至地闯进来;津津乐道地说着;海内外闻名遐迩;责无旁贷的责任;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双重含义成语误用例释
有些成语有不止一个义项,许多考生对这些成语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的成语常用义往往是其引申义或具体义,一旦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往往被认为用错了。如:
1、灯红酒绿:常被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其实,它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2、苦心孤诣:形容尽力钻研、经营,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形容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费尽心思。
3、“想入非非”,一般用来形容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多用作贬义。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高考题)【实际“非非”是佛家语,指“一般人识力所达不到的境界”。本句把它用来形容“种种天真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不同一般的”“丰富的想象力”,是贴切的。】
4、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得充分、详尽,也可指暴露的很彻底。
5、不三不四:形容人不正派、不规矩,也用来说明事物不成样子。
6、捉襟见肘:原来是说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来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付。
7、铤而走险:形容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由于现在多用来表述违法乱纪分子的行动,一般人又把它视为贬义,其实,它是一个中性成语。
8、一针见血:通常是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
9、匪夷所思:形容人的思想离奇,也指一般人所想像不到的。
10平铺直叙:形容说话或写文章平平淡淡,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也指说话、写文章不加修饰,直接地简单地说出自己的意思。
11、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也形容花木、山林的秀丽。
12、暗送秋波:暗中眉目传情,泛指献媚取宠,暗中勾搭。
13、寿终正寝:指老年人死在家里,也比喻事物的消亡。
14、花枝招展:比喻妇女打扮得非常艳丽,也指花枝迎风摆动。
15、狗尾续貂:原指封官太多太滥,后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东西后面,前后不相称。多用于文艺作品,也用做谦辞。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如:拐弯抹角(形容行路曲折很多,也比喻讲话不爽直。)、不翼而飞(一般指东西突然不见了,也可指言论或消息等不待宣传就迅速地传播。)、乘风破浪(帆船驾着顺风,破浪前进;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百花齐放(指各种花卉一起开放;也指同一事物有许多做法,同一内容有多种形式,比喻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非同小可(不同一般的小事,形容事情重要,情况严重,不可忽视;也指人的学问、本领不同寻常。)、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如:这位年轻的钢琴家演奏出的曲子优美动听,如高山流水,听众都赞叹不已。)、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等等。使用不合事理的成语例释
有些成语在运用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但结合上下文的整体意思来看,或从逻辑推理角度来看,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
1、如数家珍:像在数自己家里的珍宝。
2、闪烁其辞:形容“说话吞吞吐吐”,同“内容充实”不构成递进关系。
3、并驾齐驱:用来陈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不表示样样优秀的意思。
4、安步当车:表示心情闲适平和,不慌不忙地慢慢步行。
5、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
6、喧宾夺主: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
7、忍痛割爱: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
8、叹为观止:赞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9、急功近利:指急于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
10、日理万机:指一天内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一般指君主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
11、凤毛麟角:比喻罕见而珍贵的人才或事物,用来说腐败者的数量减少,说法不恰当。
12、叶公好龙:爱好某种事物,其实并非真爱好。搭配或修饰不当的成语例释
成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例如:
1、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
2、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
3、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示小心、谨慎,不能修辞“恐惧”这一词语。
4、失之交臂:形容遇见好机会而又当面错过。
5、畅所欲言:说自己想说想说的话,不能用于交谈。
6、和颜悦色:形容脸色的,不能修饰目光。
7、求全责备:“求全”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
8、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后面不能带宾语。
9、安居乐业: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只能说“人民安居乐业”,不能说“生活安居乐业”。
10、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没有毅然决然之类的意思。
11、左右逢源:“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也比喻做事圆滑。
12、炙手可热:手一接触就感觉到热得烫人,比喻权贵气焰很盛,使人不敢接近。
13、美轮美奂:形容房屋建筑宏伟壮丽。
14、哀鸿遍野:比喻旧社会到处是呻咛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敬谦错位,主客混淆的成语例释
⑴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人,不能对己。
⑵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通常只用在自己的作品,表示谦虚。
⑶蓬筚生辉: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⑷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不能接受或能力不够,用于自谦,表示推辞某事。
⑸心向往之:用于表示对某人或事的景仰之情。
⑹一得之见:谦词,表示“自己一点浅薄的意见”。
第五篇:高考语文优秀作文精选分析
洛阳一高2006届(11)(15)班高标作文选
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每天都在走路,宽阔的马路,狭窄的小路;热闹的大街,幽静的曲径…… 我们每天都在走路,走在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辉煌的路,英勇的路,平凡的路,艰辛的路。这些路上,有磨难,有痛苦,有欢欣,有荣耀,还有更多的是充满追求、等待、寻觅。
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也走过了漫长的路,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过去走到现在,再走向未来。
请以“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寻路
马骋
带着一丝愁绪,带着几分期待,我走进了诗词的海洋,开始了寻路的征程。我在历史长河中溯游而上,时空中浮现出了一张悲愤伤痛的面孔,是屈原。我的耳旁是他的慨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天没有给他出将入相的恩遇,却给了他长歌当哭的机会,屈原的路,是救万民于水火的信念,是忠诚爱国的挚情。
时间转眼到了盛唐。刘禹锡的豪迈奔放之情感染了一个时代,也感染了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苦难并不能击倒诗豪,反而使他越挫越勇。他的路,是激昂不屈的斗志,是暴风雨也掩盖不住的璀璨光芒。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倚栏远眺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身为宰相的他到底在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王国维先生的一通话点明了我:刚正处世,细腻论情。这才是晏殊的路,宛如少妇寂寞清冷的哀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缱绻。我在南宋诗人中捕捉到了一个高亢悲愤的律动,这是陆放翁,比屈原晚生千年的他,一样的报国无门。不同的是,他“落日心犹壮”,即使“身在天山”,也要“心老沧州”。他的爱是大爱,恨是大恨。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让正在寻路的我眼前一亮,他的路,是矢志不渝的赤诚,是上阵冲锋杀敌的雄心。
然而我要寻的路到底在哪里?我依旧把风干了的记忆条条理顺,翻来覆去的琢磨。在这里,我还见到了“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相思之路;“银鞍照白马,飒脊如流星”的任侠之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之路„„而我终于渐渐发现,诗人们的路总是与他们的性格与时代紧紧相连,折射出他们的人性之光。
于是乎,我明白了,路就在你自己脚下。要想走好它,需要热情,更需要坚持。诗人们莫不是用自己的一生在刻画路的轨迹,即使这条路多么让人疲惫或烦闷,你必须要咬紧牙关。因为,只要你能忍受住黎明前那最黑暗的一刻,太阳一定会带着满天的朝霞为向着东方的你升起。
二、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发现了!”这句话表达了阿基米德那一刻的欣喜和兴奋,也表达了一切发现者在获得心的发现时的幸福。
人类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现着,并且在无穷的发现中发展着。哥伦布的发现导致了欧洲人在全球的开拓;牛顿的发现让科学走上了飞速的发展;梵高的发现开创了绘画艺术的新境界;马克思的发现引发了人类历史的革命……
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发现着。我们发现生活中新鲜的内容和现象,这些东西是没人能教给我们的。每个小孩子也正是在这样的发现中成长起来,成为青年,成年人,老人。发现是生活激情或创造的源泉与方式。请以“发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美,需要用心发现
蔡玉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题记 美,需要用心发现,这一点,眼睛是不能做到的。只有用真心去体会生活,享受生活,我们自会发现我们面前的世界如此美好。
青山碧水的壮阔与秀丽,需要用心发现。当我们用心聆听自然时,我们会发现黄河原来不止是泥土与水的混合物,而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我们会发现树不止是树,而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窈窕;我们会发现看似平常的事务也自有它的不凡之处,原来雨后青山也会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丽;我们会发现初夏池塘边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机与和谐;当然我们也能嗅到“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梅花的傲霜姿。大自然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发现。
离愁别绪之中的苦楚与凄美,需要用心来发现。
“暮霭沉沉楚天阔,留恋处,兰舟催发”,用心发现,我们会发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的无奈,感知那“凄”中的“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心发现,发现那愁之绵绵无期,回荡九肠之美;在“梧桐更兼细雨”,“满地黄花堆积”的深秋,用心发现,会发现那“憔悴损”的女子,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思之苦的无奈与感动,需要用心来发现
在“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夜晚,用心发现,就会发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付出;“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当“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时,用心就会发现“五月渔郎相忆否”之深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用心就会发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期盼与等待。“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永修就会发现“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百无聊赖,更会发现“新贴绣罗袽,双双金鹧鸪”的遐想与怀念。
用心发现,原来万物之中皆藏美;用心发现,凄苦思念之中皆藏美。用心发现,发现生活之真谛,发现真谛中之美。
解读“发”与“现”
甘家鑫
“发”是燧木取火,是沙中取金,是岩下取水,过程异常艰辛,你需要极度的渴望,需要坚毅的果敢,需要不懈的追求。
“现”是风霜雨雪,是书读百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结果绚丽雄伟,你体会到无限欣喜与兴奋。
如此性格迥异,那么“发现”一定回是百感交集,回味无穷。
(一)幸福的发现
儿时,感受着温情的抚摸和母亲的体温,恣意遨游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世界中,海的女儿的国度里,我们发现了奇异美妙的童话森林,发现了它的鸟语花香,趴在窗口,望着呢喃的燕子,不禁颂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们发现了宋词飞来飞去,游弋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站在河岸边,凝视滚滚流水,叹道“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我们发现时光荏苒,发现了充实辛勤的快乐。
(二)执着的发现
儿时,书声朗朗的教室里挂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警语,那是周恩来从小便有的执着追求,十年寒窗,世界的双眸终于发现了这颗璀璨的外交巨星。同样是一颗执着的心,居里夫人发现了自己想要的。我们的老祖宗勾践卧薪尝胆,发现了“苦心人,天不负”的真谛。试问:难道这卧“心”尝胆之心不是执着之心吗?
(三)悄然发现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古人仿佛早已知晓发现总是不知不觉,悄然而至。并没有提示,也没有先兆,她就在你毫不设防,从你身旁擦肩而过,你需要有敏锐的感觉,些许直觉,方能发现。造福人类的抗生素青霉素不正是在洗涤试管时“意外”发现的吗?
发现是美丽的,它带给所有的发现者以无比幸福,即便是那一瞬间的欣喜。发现是痛苦,它以独有的方式,锤炼人。发现是静悄悄的,于是我们渴望发现,勇于发现,善于发现。
发现
马骋
一、“空间里的发现”。“中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我想武凌人的偶然发现,旨在告诉我们发现的过程:历尽曲折,之后豁然开朗。我不知道哥伦布放下舢板踏上大陆那一刻的心情,但那一定是幸福的瞬间,因为它是发现的荣誉。而当1969年人类飞出地球后,所发现的是一个更加浩渺而无法预知的太空,而这,需要更多的发现去填补。“空间里的发现”,是狂喜过后的坚定,是惊叹过后的达观,是人类精神与造物主一次碰撞的火花,虽然不大,却足以照亮前进的方向。
二、“时间里的发现”。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为了研究北京人的史料,在周口店一代就是十几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三个完整的化石被惊人的发现,世界震撼了!民族沸腾了!是发现,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在瑞典的一个破旧的实验室里,谁能想象十九世纪这里天翻地覆的变化。当诺贝尔握着那一瓶药剂奔出实验室时,它的眼中流下了欢乐的泪水。它的父亲与弟弟银爆炸二丧生,而这一切都在今天得到了偿还。
便有了“时间里的发现”,因为它的背面是坚持,是拼搏。其实结果已无所谓,发现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些人的“发现”,便成了洗尽铅华,繁花落尽的明净与超脱,是一刹那凝结后的成熟与坦然。
三、“生活里的发现”。生活往往平淡,许多人便因此忽略了发现,其实,所有人的生命一样精彩。
我们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它们或悲伤,或喜悦,或感动。在体味了人生百态之后,我发现我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尊,找到了力量,找到了美好。
而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的则是另一种情形了。当我们沉浸在莎翁优美的十四行诗,抑或安徒生童话的意境中时,我仿佛看见,开满牵牛花的篱笆上,红蜻蜓们款款飞舞„„这是唯美的境界,也是发现的境界。
猛然抬头,发现窗外的蓝天下一只白鸽优雅的滑过,嘴角上扬,于是,微笑。因为,罗丹早已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三、所有的人都有记忆,有的记忆甜蜜,有的苦涩;有的让你感到幸福,有的却让你品尝痛苦。然而无论怎样令你不如意的记忆,都是你美好人生的一部分。应当说,正是记忆才使人成长成熟起来,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记忆,那么他也同时失去了他的生活,同样,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也凭着记忆才逐步进化到今天的文明程度。请以“记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得少于800字。
沙滩上的贝壳
闫皓
往事如烟,挥一挥就散了。是的,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记忆,把那一件件往事化作最美丽的贝壳,轻轻放在心灵的沙滩上吧!千年以后,蓦然回首,拂去它们身上的沙,让它们映出自己的一切的一切,你会发现,原来如此,真的这么美丽。
所以,我们要学会记忆,更要学会品味记忆。
一个哲人说过,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树叶绿呀绿成金黄,我们长呀长到成熟。学会记忆,金黄的叶有比绿叶更灼 的风姿,学会记忆,成熟的我们会有更奇妙的活力和稳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的记忆。忘掉她吧,这样才能重新生活,但东坡摇摇头,是的,他做不到,但也无需做到。他愿把王弗化作最亮的星嵌在心头,永远记忆,也正是如此,才有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凄美。记忆,给了东坡永远的依靠,也给了王弗香魂永远的归宿。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有着这一池艳荷,清真居士的心也许早已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故乡,和家人畅谈,与朋友酣饮,问渔郎游赏。他把故乡的记忆化作乡魂附在身上,不管走到哪里,心总在故乡。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清新与记忆,给了邦彦永远的心灵归宿。
记忆,有甜蜜,有苦涩,但是真正学会记忆,学会品位记忆的人知道,幸福的记忆是记忆,痛苦的记忆也是记忆。你若懂得记忆,那么你品尝到的不管是甜是苦,都是美的。
李清照的记忆,是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凄丽,李煜的记忆,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悲愁,王维的记忆,是一种“随意春芳些”的自由,李白的记忆,是一种“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自信。
且摘一片枫叶作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静静地品味,让自己的记忆抚平自己心灵的悲欢,就像风抚摸大地。
记忆就像贝壳,它让心灵的沙滩更加美丽。
四、家
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时间的,世世代代的血脉相传,亲情和血缘构成了家的内容。家是空间的,那一栋老屋,那些熟悉的家具,那熟悉的门前小路和树木,都是家的内涵。家是心灵的,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为家做了最丰富的诠释。
我们每个人还有更大的家,一个村落或许就是你的“老家”或“故乡”;一个县、市、省是你的籍贯身份,而你的乡音或许是这个大家留给你的家乡的文化印记;当然,我们还有“国家”――祖国就是整个民族的家。
请以“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不限; 2.不少于800字
家
甘家鑫
高尔基《童年》描绘的是小冈茨崭新的家。巴金《家》则描绘了封建统治下,新青年努力冲破的家。我们也描绘着自己的家,爸爸,妈妈还有我,几多欢喜几多愁。家是温柔的亲情抚慰,是宁静的避风港湾,是永远的灵魂家园。
就在那里——家,你打点行装,开始远航。
一代诗仙李白,大笔横扫,给盛唐诗坛注入了西域骑士剽悍与纯粹。正是他游牧民族的家,使他吟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豪迈。诗佛王维,受到母亲奉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清新淡雅融入诗中,可谓诗中有话,画中有诗。苏轼也正是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最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就为那里——家,你乘风破浪,寻求归宿。屈平的归宿在于“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为祖国蹈死不顾。他热爱楚国,心系怀王。在国度郢被攻陷后,意识到复国已无门的他,只好在汨罗江边找寻灵魂归宿。陶渊明隐深林,诵出“羁鸟恋旧林,驰鱼思故渊”的绝唱,那儿正是他心灵的家园。李清照曾有过幸福的家庭,填诗赋词,观金石,但不幸接踵而至,家庭破裂。后来,李改嫁,但少女时对爱的执着追求使她遭遇了婚姻的再度破裂。值得庆幸的是,她的灵魂一直是自由的,这也正是她所要的。
他们心中有“家”,所以各得其所。也有的人,心中无“家”,因此,国破家亡。
秦二世,心中放的不是国家社稷,不是民生之计,他欺压百姓,暴征赋税,民不聊生。南唐后主李煜,一心只想填词作曲,奢靡享受,最终只能“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我们需要“家”,不仅因为那是严冬可以获取温暖的小窝,也不仅因为那时无微不至的甜蜜爱巢。那是因为,“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作为肉体的人是没有区别的,唯有拥有灵魂的人才变的高贵。那么,拥有灵魂的家园,才是我们追逐 方向。
“家”,让我们拥有羽翼丰富的自信,拥有搏击长空的勇气,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有家园便拥有一切。
家
高诗琦 如果灵魂漂泊不定,那么躯壳有没有一个所谓家的处所已经变的不那么重要了。
家,应该是灵魂的归宿。
——题记 尘世是如此的纷繁喧嚣,所有的人似乎都在为能有一个安定富足的生活,也就是一个家,在奋斗。庄子似乎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他每天悠闲地在江边垂钓,虽然衣衫褴褛,但依旧快乐自足,因为他找到了灵魂的家。什么功名利禄,加官进爵,于庄子如浮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李清照“日晚倦梳头”,他到底在等什么,寻觅什么?她要的不仅仅是一处栖身之地,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灵魂的归宿。只可惜世人抱着一种“词藻非女子事也”的思想,是她一身才华无处施展;那心有灵犀的人也早已离她而去了,“家”对她而言是个奢侈的字眼,“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灵魂的家真的很难找到吗?还是你费力去找它藏得无影无踪,但却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正值风华年少的史铁生突然无法行走,刹那间他似乎丢掉了灵魂。地坛,也许是他无意间走进的,却使他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家。“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是世事的沉淀凝结出了一朵储满沧桑的云朵,是灵魂的归宿铸就了一个光彩熠熠的家。
有谁希望日日忙碌奔波却没有目的地?有谁希望生活的没有激情与活力,只拖着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看淡名利的庄子,那宁静流淌的濮水旁边就是他灵魂的家;“不为无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就是他灵魂的家;“夕贬潮州”的韩愈,默默地为百姓做实事是他灵魂的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在游历山水中战胜挫折就是他灵魂的家。
在纷繁喧嚣的尘世找一个宁静的港湾停泊自己的灵魂之舟,而在鳞次栉比的大厦群中寻一座宽敞的房间安置自己的躯壳,更难,却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