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威海市国有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案件情况分析及预防建议
当前威海市国有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案件情况分析及预防建议
2004-7-2 17:33:00威海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
一、威海市国有商业银行职务犯罪发案情况
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4年4月,威海市检察机关共查办国有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案件14件14人。其中2001年立查4件,2002年立查4件,2003年立查3件,而进入2004年以来,在不足四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立查了3件。
二、威海市国有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案件呈现的主要特点
1、大案比例大,且发案数量有所抬头。从上述检察机关查办的我市国有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案件来看,2001年大案比例是75%,2002年大案比例高达100%,2003年大案比例66%,2004年到目前为止大案比例又达到100%。从发案数量来看,应该说近几年我市国有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案件较前些年有所下降,有渐趋减少且平稳的态势。但从今年头四个月的发案数量看,已与2003年全年的发案数持平,发案数量似有抬头之势,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涉案罪名集中,犯罪数额巨大,给国有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我市立查的国有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案件中,涉案罪名全部为贪污犯罪和挪用公款犯罪,其中又以挪用公款犯罪居多,占57%。贪污案件涉案数额最大的90多万元,挪用公款最大的涉案金额达158万元。给国有财产造成的损失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元。
3、发案部位多为基层处(分理处、办事处、支行)、所(储蓄所),涉案人员亦多为会计、科员、办事员、储蓄员等具体承办金融业务的人员。在涉案的14名犯罪嫌疑人中,有11人在基层处、所供职,占78%;有8人是银行的普通工作人员,占57%。
4、犯罪手段以收储不入账,收保证金不入账或收储不上交为主,也有用少支出,多报销的手段来骗取公款进行贪污的情况。
三、国有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
1、追逐金钱和享乐的思想,以及侥幸心理作怪是职务犯罪发生的两个主观原因。从近年来威海市国有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案件涉案款项的去向看,用赃款进行营利活动较为普遍,这就反映出犯罪分子追逐金钱的思想动机十分强烈。赃款的另一个主要用途就是挥霍和享乐,具体表现在吃喝玩乐、购车享受、参与赌博等等。从犯罪分子做案的过程和时间跨度分析,多数人对其犯罪行为能否暴露存有侥幸的心理状态。上述发案人群的年龄均在30—40岁两个年龄段,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金融业务都十分熟悉,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本系统、本单位在监督管理方面和规定制度上存有哪些漏洞和可乘之机都比较清楚,所以认为自己的犯罪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不很大,有些人在作案时还采取了一些反侦查措施,有的一次作案未被发现,尔后便继续作案,作案持续时间最长的达5年之久。
2、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思想政治工作历来都是我党的优势所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单位只重视经济效益指标和经济利益的取得,渐渐地把我党
这个优势淡化或不那么重视了,就是进行思想教育也往往流于形式,而不管效果如何。久之一些思想意志不坚定的人就容易发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扭曲,逐渐滑向犯罪的泥潭。同时,法制教育在这些单位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在发案后才引起领导层的警觉和重视,但为时已晚,只能做亡羊补牢之功。
3、内部监督和管理两个重要环节都存有漏洞,从而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在管理上,有些单位有章不循,或者强调的多,真正抓落实不认真、不细致,上级来检查时抓一阵子,不能做到经常性的贯彻落实。如有的银行员工长达半月未到单位上班,其直接领导也没有引起重视。在监督方面,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监督不到位。如在银行重要金融凭证之一的存单的使用、保管、销号、入账、检查监督等环节,在存款实名制和严禁公款私存制度的执行上,在大额提现和库款的清缴、核对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和漏洞,个别员工便混水摸鱼,趁机作案,并屡屡得逞。
4、法制观念不强,以罚代刑。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发生在本系统、本单位的职务犯罪案件该移交检察机关依法查处的没有移交,而是只作党纪、行政或经济方面的内部处理。究其原因,有的是对案件性质认识不清,但多数是仅从本单位的各种利益出发所致,是法制观念不强的表现。
四、预防国有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几点建议
1、国有商业银行的党委一班人和主要领导要真正提高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本系统、本单位的职务犯罪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做到“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靠上抓,纪检监察人员经常抓,常抓不懈,才能把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强调主要领导和党委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责任划分,发生了职务犯罪案件,该谁承担的责任就得谁承担,不仅单位评先创优要“一票否决”,有关领导的评价、奖励也要重新定位。
2、国有商业银行要主动争取检察机关配合,检察机关也要积极与国有商业银行配合,协助、支持他们搞好本系统、本单位的职务犯罪工作。实践证明,凡是国有商业银行与检察机关配合好的,预防工作搞的就好,职务犯罪案件发生的就少,发案率就降低。
3、加强思想教育,打牢思想基础。预防职务犯罪,思想教育是最基础的工作。因此,各国有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对全体员工的教育工作。主要是有计划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等教育,筑牢员工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同时,应用本系统、本单位或同行业发生的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例经常对员工进行警示教育。使他们看到职务犯罪对国家、对社会、对单位、对家庭、对本人的严重危害,从而做到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做遵纪守法的好员工、好公民。
4、加强制度建设,堵塞各种漏洞。如前所述,每一个职务犯罪案件,都有其发生的主客观原因。从客观方面说,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规章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应根据已经发生的各类职务犯罪案件所暴露出来的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漏洞或薄弱环节,并深入研究探讨现行制度中隐含的不科学、操作性不强的内容,把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地完善起来,并做出有前瞻性的规定。
5、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各种犯罪苗头或倾向,减少或杜绝各类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每一个职务犯罪案件,都有其从产生犯罪故意,到犯罪预备、犯罪实施和犯罪终了的一
个全过程。犯罪分子在犯罪的过程中,思想斗争也是激烈的、反复的。有的犯罪分子还采取先试探、后观察、再动手等多个步骤。如果我们的监督管理工作做的非常细,很到位,极有可能使想犯罪的员工或放弃犯罪意念,或中止犯罪,或采取自首以减轻处罚的行动,从而达到预防职务犯罪或减少职务犯罪发生的目的。
6、加大打击力度,充分发挥刑罚的威慑作用。教育和制度不是万能的。对那些胆敢以身试法的犯罪分子,必须坚决打击,绝不能心慈手软。检察机关要严格依法办案,加大打击力度;各国有商业银行要从维护国家利益和法律尊严的大局出发,对本系统、本单位的职务犯罪案件不压、不护,坚决移交执法机关处理。从而形成有案必查,有罪必罚,犯罪分子无处藏身的反腐氛围,充分发挥我国刑罚对犯罪分子的威慑作用,使想犯罪的员工因惧怕刑罚而不敢犯罪,以预防和减少国有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第二篇:职务犯罪案件多发高发原因分析及建议
职务犯罪案件多发高发原因分析及建议
一、主要特点
1、从作案形式上看,有利用职权内外勾结和单位内部作案两种。内外勾结作案主要发生在单位之间有相互业务往来或共同承办一项工作的情况下,而且多发生于行受贿犯罪或共同挪用公款犯罪方面,其余则多为单位内部人员勾结作案,而且以共同贪污为主要的犯罪形式。
2、从涉案人员构成看,单位一把手直接参与作案,单位内部普通员工利用工作便利实施犯罪,他们的行为特征是每个人均是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实施犯罪,既有共同犯罪,往往又各自独立构成犯罪。
3、从作案手段上看,呈现简单、明显、直接的方式。除行受贿案件外,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隐瞒账目情况,由财务人员作假账予以私分。另一种是利用单位“小金库”侵吞公款。
4、作案次数较多,且不易被发现。尽管作案手段很明显、直接,但在窝案串案中,涉及经济犯罪的各环节的执行者构成利益共同体,不易被发现。
5、定罪方面存在难点。这类案件,往往有着形似合法的外衣作掩护。无论是内外勾结,还是内部人员勾结作案,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假协议书之类的伪装,给自己留“后手”,一但罪行败露,假协议就成为他们逃避法律的借口。
二、原因分析
1、行为人法制观念淡薄,私欲心重。当私欲与自己手中的权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轻易把手中的权力当作生财的便利工具,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
2、规章制度存在缺陷,资金管理存在漏洞。窝案、串案中很多是单位的一把手与财会人员共同联合作案,往往利用单位内部管理漏洞,浑水摸鱼,将财务账目搞乱。
3、监督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上下级单位之间监督不到位;单位内部对各项财务支出的监督不到位。
三、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对单位的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大力加强廉政教育,加大以案示法的宣传力度,达到以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的效果。
2、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健全预防犯罪的监督机制。加强内部监督,特别是加大对一把手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力度,形成工商、税务、审计、纪检、监察等行政 执法部门监督合力。加大对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和监督的力度,并将检查的结果予以公示。在各职能机关之间,建立疑点通报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及重点部 门人员的监控力度。
3、检察机关要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一是针对定罪难点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突出一个“快”字,使犯罪嫌疑人之间没时间搞假 协议,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研究,形成查办此类案件的共识。二是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深入单位进行个案预防和行业预防,提出有分析、有措施的检察建议。协助 发案单位制定一套整改措施,而且对落实情况进行回访。三是加强调研,推动建立内部防范机制。对容易发生贪污贿赂的热点行为和热点领域进行调研,加强对这些 行业职务犯罪发案原因、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推动建立健全内部防范机制。北京市纪委研究室
第三篇:涉枪类犯罪案件特点分析及预防建议
2011年上半年,朝阳区检察院共审查批捕涉枪类犯罪13件14人。本文结合近年来该院办理的典型涉枪类犯罪案件,分析此类案件的犯罪特点及预防对策:
一、案件特点
(一)涉案枪支以仿真枪为主。其中有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仿真枪、以火药为动力的自制/仿制手枪、猎枪和其它火药枪。
(二)犯罪目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售卖牟利、使用防身、收藏爱好等方面。如犯罪嫌疑人程某伙同他人,非法改造发令枪,期间程某分两次将4支改造后的发令枪卖给河北省一小商品市场摊贩赵某,案发后从程某处起获该种枪支13支。如李某非法持有枪支案中,李某枪支爱好者,从2008年至2011年间其基于“收藏、鉴赏”的目的先后购买了9支仿真枪。
(三)持有枪支并用于作案案件危害性严重。嫌疑人在非法持有枪支的基础上进行作案,具有严重社会危险性。如犯罪嫌疑人郑某与李某因债务纠纷产生矛盾,2010年12月27日18时许,郑某为报复李某,伙同他人将李某所开公司的玻璃门及公司内设施砸毁,在与李某等人发生械斗过程中,郑某使用携带的自制手枪向对方开枪射击2次,但未遂。
(四)通过互联网买卖枪支现象突出。通过网络购买枪支的方式主要有二类,一类是通过淘宝网等在网上商铺购买,如2010年6月犯罪嫌疑人李某通过淘宝网某商铺购买仿真枪两支;另一类是利用网上论坛、聊天工具发布购枪、卖枪信息,私下联系购买。如犯罪嫌疑人蔡某于2009至2011年间,通过QQ与卖家联系,先后购买仿真枪9支。
(五)犯罪嫌疑人多有前科劣迹,北京籍居多。
二、案件暴露出的问题
(一)群众对涉枪行为的违法性认识不足。在持枪类犯罪中,许多嫌疑人基于兴趣爱好而购买收藏仿真枪,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严重性,反映出对枪支管理问题的社会宣传教育在普及性和深入性上存有不足。
(二)枪支多为“地下”交易。上述案件反映出,犯罪嫌疑人主要通过三种渠道买卖、流转枪支:一是通过旧货市场、小商品市场暗中交易;二是通过网络邮购,部分网站对用户网上交易的监管不足,致使网络成为仿真枪交易的重要媒介;三是嫌疑人通过熟人关系私下进行枪支买卖、赠与、出借等活动。
(三)物流、快递公司对承运物品审查不严或疏于审查为不法分子买枪卖枪提供了便利。在网络购枪案中,嫌疑人通过网上交易后,均能顺利通过物流、快递公司收到所购仿真
枪支,快递公司为经济利益放松对承运物品的审查在客观上对涉枪类犯罪提供了帮助。如2007年6月犯罪嫌疑人姜某以人民币2万元的价格向其网友刘某贩卖双管猎枪一支,并通过某物流公司将该猎枪托运给刘某。
三、对策建议
(一)对重点行业、重点人员加强监管。加强对旧货市场、小商品市场等易进行地下枪支买卖场所的监督与检查,做好涉枪情报信息的搜集处理,对有前科劣迹人员特别是具有涉枪类犯罪前科人员的加强管控。
(二)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上交易活动。利用技术手段对各类聊天网站和交易网站进行监控,督促网络运营商和相关网站管理者加强网上交易内容的监管,严控网络购销途径,做好证据收集工作。
(三)加强对物流公司、快递公司等流通行业的监管。严格规范物流公司、快递公司对邮寄物品的查验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切断枪支等违法物品流通的渠道。
(四)加强枪支管理的社会宣传教育。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普及涉枪政策法规,激发群众检举揭发涉枪违法犯罪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对涉枪犯罪的综合治理。
(五)加大对涉枪案件上游犯罪的打击力度。公安机关在办理涉枪案件中,应当将查清涉案枪支和弹药的来源、打掉贩运网络和制贩窝点作为工作重点,从源头上控制涉枪类犯罪活动的发生。
第四篇: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特点、成因及预防
浅析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特点、成因及预防对
策
时间:2015-12-08 作者:潘俊成 李贵平
新闻来源: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
【字号:大 | 中 | 小】 分享到:
随着国家对扶贫开发领域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该领域职务犯罪呈多发频发趋势。以湖南省通道县为例,近年来检察院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绝大多数都与扶贫开发、民政救济有一定关联,这不但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笔者现就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征、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为预防该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提供参考。
一、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特点
(一)犯罪主体多为村干部。由于一些村村务公开等同虚设、管理缺乏透明度,导致村书记、村主任权力过分集中,部分村支部书记把持财经权、审批权,遇事不同群众商量,不经村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就独断专行,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他们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要么独断专横、独吞财物,要么相互勾结、合伙作案,致使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和会计单独或共同贪污,办一案、挖一窝、带一串的群腐现象屡见不鲜。据悉,该院近三年来查办的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涉案人员分布情况为:村干部(包括村书记、村主任、村文书或会计)共16人,占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总人数的63%。
(二)犯罪类型涉及罪名集中。从犯罪罪名看,在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或者在申报扶贫开发项目中贪污、挪用公款案件占近年查办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主导,日益成为查办与预防基层职务犯罪的重点。在基层工作中,政府存在大量工作需要村委会及村干部予以协助,在协助扶贫工作过程中村干部就具备了相应的职权,就具备了贪污和挪用公款的条件。
(三)犯罪手段直接、简单。由于基层村干部文化水平不高,工作方式直接、简单,法纪意识淡薄,一般都直接采取收受、索取或者打白条抵账、收入不入账、重复报销、虚列开支、冒领骗取等手段进行贪污,公然将扶贫资金据为已有。
(四)从犯罪后果看社会危害性大。由于村干部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往往损害的是村民的切身利益,村民知晓村干部发生贪污腐败后会引起强烈反感,甚至会发生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成因分析
(一)文化素质偏低,宗旨意识薄弱。由于绝大多数农村村干部是初、高中毕业,甚至是小学文化,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官僚主义作风根深蒂固,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缺乏正确认识,导致不少村干部认为自己在村里做了一些事情,就应当得到一些东西。该院在办案中发现,部分村干部认为去申报扶贫开发项目辛苦,用一些钱理所当然,甚至存在申报下来的扶贫资金就是自己个人所有的想法;有的村开会决定谁申报下来扶贫资金就有多少分成的情况;还有的村干部认为当村干部就是为了发财,将申报项目叫“跑项目”,当生意在经营,把国家扶贫资金公然占为已有,用于个人享受、挥霍。
(二)政策宣传不到位。乡镇干部及相关职能部门扶贫工作人员,在宣传惠民扶贫开发救济政策工作中存在宣传不到位的问题,致使村干部对于扶贫开发政策一知半解,受益群众更是无法知晓扶贫开发政策文件的内容。该院在查办相关案件中发现,大部分的村干部对于“两项制度”(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扩大试点工作)的内容是什么、申报的是哪一等情况不清楚,只知道申报了国家就发钱,仅有少部分村民知道“两项制度”扶贫资金的事情,对于有多少钱、什么时候下发都不清楚。
(三)村级民主制度不完善。依照申报扶贫开发项目文件的要求,申报项目人选需要首先经村民主评议、评审,但是由于目前村级民主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的不经民主评议、评审,村干部就私下做决定的情况。申报资料没有评议、评审及会议记录或是造假现象严重造成村民对于发放扶贫开发资金没有认同感,村民常报怨:“国家那么多好政策(发那么多钱),结果一分钱都看不到”的现象屡见不鲜,村干部没有把国家的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四)审查制度形同虚设。该院在查办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中发现,虽然国家在扶贫开发项目制度上的设计相对完善,但是执行过程中审查人员把关不严格、制度形同虚设,“张冠李戴”、虚报冒领、重复申报,会议记录造假等现象严重。村乡(镇)与相关部门扶贫工作人员在审查过程中不深入基层、责任心不强,存在“拍胸脯”申报、坐办公室“拍脑门”审批的情况。
(五)监督落实制度缺位。乡镇干部或者相关部门的扶贫工作人员对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监管不深入,在实践工作中往往只是派发任务、拨款了事,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是否真正落实到所申报的项目上即扶贫资金的到位监督严重缺位。如在“两项制度”扶贫资金管理过程中,虽然采取直接把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打入村民个人银行账户(存折)的办法,但是扶贫存折是否实际发到每位村民手中并没有监督落实到位。
三、预防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高发态势,要想从根本上预防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的发生,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构筑思想道德防线。一是加强村干部的廉政教育。相关部门要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廉洁自律教育、廉洁从政教育,通过播放警示教育专题片、“正风提效”工程、纪律教育学习月等活动,让其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权力应服务于人民,提醒村干部严格遵守廉政制度、筑牢防腐思想防线;二是加强法治教育培训。相关部门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村干部进行财务知识、法律知识培训,坚持每年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集中教育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廉政教育和法治培训,并聘请法律专家开展法律知识讲座;邀请政法机关单位开展“送法下乡”活动,进行普法宣传,增强村干部的法治观念。
(二)完善监督机制,提升制约效力。一是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力度,对村干部受委托从事公务的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切实防止村干部在受委托从事公务的过程中谋私利,对坐在办公室里“拍脑门”审批的扶贫工作人员追究相应责任;二是强化村务公开,加大群众监督力度。坚持每月、每季或逢重大事项及时向村民张榜公示,对于村级政务、财务等重大事务,尤其是公开国家下拨的专项资金、惠农资金的收支、发放情况的工作制度,要真实、全面地向村民公布;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加大对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的宣传力度,拓宽人民群众的知情面,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乡镇、村寨及广电)、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将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传达给每一位农户。
(三)坚持“标本兼治、惩防结合”的方针,加大打击预防力度。对村干部发生职务犯罪案件触犯法律法规的,该立案的立案、该查处的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心慈手软,特别是对群众意见大、多次上访,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情况,检察机关要依法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群众反馈。对不构成犯罪的违纪案件,也要将查处结果向群众公开,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化解干群矛盾,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提高村干部待遇,减少诱发职务犯罪的因素。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套资金落实,针对在扶贫开发管理工作中确实需要的配套资金,如在发动、组织实施、项目推进、核查落实、数据上报、工作协调工作中村干部所产生的交通费、误工费,由政府配套资金落实,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要适当提高村干部的固定工资,固定工资应与基层党政机关一般干部持平,并建立定期增资机制,确保村干部工资不拖延、不折扣、不挪用。
第五篇: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情况的分析
对XX县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情况的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和惩治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犯罪形式和作案手段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对近年来XX县职务犯罪的发展趋势以及特点和原因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以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好范文版权所
有
一、近年来XX县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
2001年以来,XX县检察院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50件52人。其中:贪污案27件29人,挪用公款案11件11人,行贿案5件5人,受贿案7件7人;大案15件17人。通过办案共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
二、当前职务犯罪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1、行业、系统内窝案串案多,个别犯罪向群体性犯罪演变。有相互关联的部门之间的工作人员、有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工作人员、单位内部有相互监督制约关系的工作人员之间相互串通,为谋取个人私利而共同犯罪的窝案串案呈上升趋势。2001年查处县印刷厂会计、出纳等2人贪污、挪用公款窝案和GT镇主管计生工作的副镇长、计生站站长等3人贪污窝案二起;2002年查处县ST公司经理等3人贪污窝案一起;2003年查处LE计生站站长等3人贪污窝案一起;2004年查处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副局长等7人贪污、受贿窝案一起;2005年查处茅贡乡、ZC镇国土所所长等5人贪污、挪用公款窝案串案和县能源办副主任、县农业局草地站副站长、AS镇农牧站站长等4人贪污、挪用公款窝案串案二起。
2、职务犯罪主要集中在热点行业,并向不被关注的其他行业漫延。职务犯罪的高发部门仍然集中在医药、建筑、人事、国土等行业和部门。五年来共查处发生在这些热点行业和部门的职务犯罪案件共21件21人,占立案总数的42。不被人们所关注的农业部门的职务犯罪案件有所上升,2005年有4件4人因涉嫌职务犯罪而被立案查处。
3、犯罪分子的手段更加狡猾和隐蔽。在我们不断加大打击职务犯罪工作力度的同时,职务犯罪的手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由于具有相互监督制约关系的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共同作案,从而使案件的发案机率更低,取证更难。二是犯罪嫌疑人更加善于伪装自己,做表面文章,往往在大肆作案的同时,还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4、被查处的职务犯罪人员大多担任一定领导职务。2001年以来被查处的科级以上干部达15人,其中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县防疫站站长、县能源办副主任、镇政府副镇长、乡(镇)国土所所长、农牧站站长等。
二、发案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所查处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的发案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是法制观念淡薄、单位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等。2004年查处的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等7人设帐外帐,私分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费的窝案串案就属于监管工作不力,长时间无人监督过问的情况;2005年查处的4件农业部门贪污、挪用窝案串案同样属于监管工作不力。乡(镇)农牧站的条条领导是县农业局,块块领导是乡(镇)政府,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两家都管,两家都管不好的现象,致使犯罪嫌疑人把应给农户安装的沼气物质变卖,所得款项进行贪污却无人监督的情况。2005年查处的5件国土部门人员收款不入帐,拆联开单,贪污、挪用土地规费的窝案串案,就存在对财政收费票据管理不严,漏洞较大的问题。
为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我们认为一是应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大对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和勤政廉政教育,要始终把思想好范文版权所有政治教育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队伍,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增强干部职工学法守法和职业道德意识,经常性的开展职务犯罪知识宣传及警示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认识,做到警钟常鸣。二是督促多发或易发案件部门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落实好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如针对国土部门出现的贪污窝案串案的发案原因,建议使用财政正规收费票据进行收费,对各乡(镇)领用、交核的票据按要求严格审核把关,杜绝白发票收据。三是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实行施政阳光工程。让多发或易发案件部门接受人民监督,公开行政事项的内容和范围,公开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四是深化“系统抓,抓系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积极从预防工作中发
现职务犯罪线索,提高发现职务犯罪能力,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与打击职务犯罪有机结合。
《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情况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