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蒲松龄故居游记
蒲松龄故居游记
今天一大早,爸爸就告诉我了个喜讯就是可以带五个人去蒲松龄。我高兴极了叫上了姥爷、小舅一起坐上了爸爸的车去游蒲松龄。
一路上,凉风习习,姥爷向我介绍蒲松龄,他出了本很著名的书《聊斋志异》,里面讲了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我稍稍有些失望,心想:知名度这么高的人出了本这么著名的书,结果里面就讲
了些妖魔鬼怪的故事?但这一点小失望并没有搅乱旅游的兴奋,过不久,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来到了蒲家庄,可街上冷冷清清的,只有远外的吆喝声忽高忽低,我们赶紧顺着吆喝声向前走去,走近一瞧,原来是几个小滩位,我一下了发现了小滩上摆着许多小狐狸,模样俊俏,我像着了魔似的走了过去,小舅急忙跟了上去。潍主见有顾客光顾急忙笑眯眯的迎了上来:“小朋友,买一个吧,这小狐狸辟邪的。要买给你便宜一点吧,卖20,给你18。”本来无心买,给滩主这么一说我有点不知所措,想买身上没钱,再说一下车就买东西,那这一路得买多少东西。说不买,看滩主大爷这么热情,又不好意思开口,怎么办呀!好歹小舅看出来了,掏出钱包:再便宜点吧!滩主摇了摇头:“至少15。”小舅说:“12吧。”“不行!本来就亏了!”爸爸在这看着这场降价战什么时候也不是个头便拉起小舅就走,边走边说:“一会再买,一会再买。”谁知背后滩主喊到:“12就12。”爸爸转过身:“行,12。”付过钱我摸着小狐狸,感叹一句:“真是来之不易啊。”刚说完就感觉被人拍了一下,我回过头只见老板拿着一个琉璃用手托着放进衣服说:“小朋友买一个吧,才三块钱,还发夜光呢!”我晕,这老板也太…太精了吧。我连连摇头说:“谢谢,我不要了,我家有。”说完逃似的跟爸爸他们进了蒲松龄的故居——聊斋。
进了院门,呵,还挺气派!前方一口圆圆的池塘,前端一个老爷爷的雕像,不用猜就知道那是蒲松龄老先生。这院子挺大,周围全是树,树上有一个个小灯笼,真是万绿树中一点红啊!走近一看灯笼下还吊着个菱形小牌子,上面还有些字呢,哦,是猜字迷、成语、还有歇后语的,猜对可兑奖呢。想不到这小院子不光是书香文化,还有些趣味游戏呢,可是逛了半天连什么是什么,或里面有什么传为含意我都不知道,有什么意思呢。“有了”爸爸提议道“我们雇个导游,就行了。”“好!”我双手赞成,爸爸转身去雇导游了。过不多久,爸爸回来了,说:“导游一会就到。”话刚落,一位身穿蓝色羽绒服,脖上还围了个红围巾的阿姨走了过来:“走吧”!她在前带路,我们在后面跟着来到一个小房前,导游阿姨做了个请的动作,大人跟了进去我也赶紧跟了上去。我想蒲松龄的故居一定很豪华,带着好奇我迈过了门坎。可里面的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冷清、破旧,不知怎的我总觉的有点阴森。我惊愕这,这怎么可能是蒲松龄的故居。连姥爷也在问:“这是蒲松龄的故居吗?”导游小姐还是一脸的灿烂笑容:“是啊,这本是三间,现在我们站的这间是门厅,左右两边是其它两间,由于参观原因,我们把它制成一个屋。”说罢导游指着左边的一间房说:“”。我看了看那间房,摆设简单,只有一个格格的书架,里面稀稀落落放几本书,因为没法进去只能在远处看,书好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没有一点亮的颜色。在这间房间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木头做的像似椅子的东西,导游解释道:“这是古代人即可当沙发又可当床的家具。”说罢,将手指向右边的房间说:“蒲松龄先生就是半坐在这张床上死去的。”随后她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专门为蒲松龄爷爷建的小型博物馆。
——蒲松龄博物馆
进了博物馆我把脸贴在玻璃展示台上,开始看第一个展示品那是一本厚厚的书书皮是棕色的金黄色的字导游在一旁介绍着:“这是那本著名的书《聊斋志异》。紧接着她指向一本泛黄了的本子说:“这是《聊斋志异》”。接着她指着一本泛黄的小册子说:“这是《聊斋志异》的上半部手稿,下半部失传了。”导游向大人们介绍着,可我的心思早扑在了一张花花绿绿的东西上,定眼一看原来是根据《聊斋志异》编的邮票,数量稀少,才有两大张。偏过头来导游还在介绍《聊斋志异》,因为实在无聊,便走过去认真地听着“聊斋志异被翻译成了很多版本,英文版、日文版等等,其中日本还把《西游记》和它联在了一起,逛完博物馆,我还知道了很多重量级人物也去过了蒲松龄,并拍了照。还知道了蒲松龄曾经想当官但却未能考上便写了全国闻名的《聊斋志异》,借鬼怪反映官场的黑暗。
后来我们又去了狐仙园、聊斋宫等许多地方,就不一一细说了。伴随着快乐我们回到了家。
第二篇:游蒲松龄故居有感
游蒲松龄故居有感
马耀堂
古屋幽径柳泉 孝子烈女狐仙 地狱龙宫神殿 唯我蒲大神仙
世间轮回旋转 善恶自有分辨 忠奸自在心间 看我高青留仙
清茶故事胡侃 东南西北连串 精雕细琢成篇 聊斋志异流传
第三篇:蒲松龄的故居教学设计[范文]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第十二课 蒲松龄故居 教学目标:
1、了解蒲松龄故居的美丽。
2、了解有蒲松龄故居的诗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介绍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学习“诗画揽胜”板块。
(1)学习蒲松龄的《聊斋》,碑文《柳全蒲先生墓表》。理解重点词语。如“迩”:近;笃:重视,专注。孤介:耿直不随流俗。„„
(2)理解《柳全蒲先生墓表》的含义:蒲松龄先生,字留仙,另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凭借着文章意气称雄一时。有学问的人不管亲疏远近,相识与否,没有不知道柳泉先生的,所以蒲松龄先生名扬天下。„„蒲先生性格淳朴,喜欢结交朋友,重视情义,但是又性格耿直,不随流俗,更不能应付时俗。„„哎,有学问的人虽然没有见到蒲先生,但读他的文章,听到他的名声,就会认为蒲先生一定雄谈博辩,器宇轩昂,好像是一个不可一世的人;等到接近他,才知道蒲先生是一位恭敬谨慎的长者,听他说话一点也不健谈,但所讲之言都道理深远。蒲先生穷困艰难,七十一岁才成为贡生。只有他的文章所展示的意气,才可以闪光当世,又流传后世。正是先生的不幸才成就了先生啊!
3、学习“温馨点击”板块。了解《聊斋》的主题歌。重点理解“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它倒比真人君子更可爱”一句的含义。
4、学习“活动广角”板块。
读一读《聊斋志异》,把自己知道的聊斋故事将给大家听。小组合作,制定一个到蒲松龄故居旅游的计划表。
5、学习“成长阶梯”板块。
6、教师总结。
教后反思:通过学习碑文,举办故事会、制定旅游计划等活动,学生基本了解了蒲松龄其人,也对《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有了了解,更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理解“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它倒比真人君子更可爱”一句的含义。
第四篇:赛金花故居游记
赛金花故居位于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之间。当我参观完西递村后,直接去了赛金花故居,到了归园之后,想找景区领导商量免票一事,后检票员说:“你不用找我们领导,我们
这里是不会给免的”。于是,向她们要了一份简介,拍了一张照片就离开。在宏村也遇到同样的遭遇,连景区简介也没有.赛金花(1870年或1864年-1936年),初名为赵彩云,又名傅彩云,原籍安徽黟县,原姓赵,小名三宝,又叫灵飞,生于清朝同治年间,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具有传奇色彩的
中国女子。
赛金花曾嫁于清状元洪钧,成为状元夫人,并作为公使夫人出使过欧洲俄、德、荷、奥四国。因外交事务,当时赛金花频繁出入于欧洲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凭她的美貌、气质和风度瀛
得了欧洲人的普遍好感。被德国皇后誉为“东方第一美人”。在此期间,赛金花结识了后来成为八国联军统帅的瓦德西,为她后来的传奇与争议埋下了伏笔。也作为妓女而知名上海,赛金花
曾经三度嫁作人妇,1936年12月4日病死于北京,葬于陶然亭公园。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西逃。德军为其公使克林德被杀,寻求报复,大肆屠杀北京平民,使北京城一片混乱。一天,几名德军士兵闯入赛金花住处。赛金花因不
明他们的国籍,先用英语对话。发现对方不懂后,即改用德语交谈。当得知联军统帅为昔日青年军官瓦德西时,她立刻赶往瓦德西的住处南海仪銮殿,拜访瓦德西,并开始密切接触。赛金花
向瓦德西提出两条请求:一是保护良善,不得滥杀无辜百姓;二是保护文物,不得重演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此后,赛金花在与瓦德西同居的几个月中,在她的努力下,瓦德西向联军发布了这两
条禁令。后来辛丑和议之成,也多得益于她,因此京城人对她多有感激,称她“平康女侠”、“护国娘娘”、“议和人臣赛二爷”等。
2003年在赛金花故居遗址上恢复、修缮了徽派园林“归园”,故又称归园景区。
更多的全国景区游记请关注闲途旅游年票官网!很多景区都是半价或者免费,值得购买!可以为您省下更多的旅游备用金哟!
第五篇:鲁迅故居游记
随笔2 几十年前的绍兴,小河随处可见,如蜘蛛网一样纵横密布,从这家到那家,载于河上的一条小船总能抵达,在那个时候,水路交通要比公路交通更发达,千百年来一条条小河载着人们的欢乐和痛苦、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生命。我们今天在羡慕于水上城市威尼斯的时候,有谁想过,我们曾经的“水乡泽国”比他们要早上何止几百年。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这里便有人类居住、活动,距今已经安安静静的走过了8000多个寒暑,自春秋越都到现在,也已经有2500年历史了,1000多年前的大宋王朝也曾经定都于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征战与和平,跌宕与起伏,绍兴慢慢的学会了达观和淡定,但不管时间怎么流逝、朝代怎么更替,几千年来承载的中华文明始终如滚滚东去的长江奔流不息。
绍兴人“敏而好学”,因此在古代这一地区的私塾和普通家庭孩子接收文化教育的比例也明显的高于其他地方,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下从古至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大批的具有民族灵魂的人物,例如卧薪尝胆的勾践、中华书圣的王羲之、竹林七贤的嵇康,还有大诗人贺知章、陆游,革命家秋瑾、周恩来等等,当然还包括鲁迅。
1881年9月25日鲁迅降生在绍兴乌镇,根据中国传统戏剧的情节,我想鲁迅降生的那天,夜空里肯定有一道长长的流星滑落在这个普通的院落,二十多年后这颗星星终于燎原。先从医后从文的鲁迅,作品风格犀利冷峻,充满着彻底的革命精神,成为近代文学史、革命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无数爱国救亡的仁人志士照亮着前进的道路。他以弱小的生命,坚强的斗争在旧中国最黑暗的岁月里,他高声的“呐喊”,唤醒了无数在沉睡、在徘徊的民众,为中国大革命序幕的揭开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现代的中国,应该是很少有人不知道鲁迅的,乌篷船、旧毡帽、润土、阿Q、孔乙己、狂人、子君等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就像我们亲身经历过一样,这些形象代表了鲁迅儿时美好却脆弱的记忆,代表了旧中国旧社会中华民族苦难的缩影。非常感谢鲁迅先生用生动的笔触将那一段历史永久的保留了下来,让我们后代人得以对那段历史中平民百姓的生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作为现代人,我非常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但在庆幸没有亲历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前辈是实实在在从那个时代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的。在充满了压迫剥削、腥风血雨的年代里,坚韧、刚毅,低头弯腰却不放弃希望,我们才能在民族的延续中走到今天。
我去乌镇的时候,正是2008年春节的前夕,天气并不好,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样的天气竟然是在酝酿着南方几十年一遇的大雪。迎着时有时无的小雪从杭州出发,用了大约半个多小时,赶到乌镇的时候是上午将近10点,雪开始大了起来,漫天飞舞、徐徐洒落,站在鲁迅的巨幅画像前,竟然有一种别样的感觉,鲁迅先生,我来了,在这漫天飘雪的日子,或许你是想让我明白,没有风霜雪雨,怎么能够体现出“民族脊梁”的力量!
鲁迅画像的旁边,是一个很大的影壁墙,延着影壁墙的方向看去,就是鲁镇的大街。现代的鲁镇仍然保持着古代的建筑风格,这一栋栋年代久远的建筑,有很多曾经出现在鲁迅的笔下,如孔乙己酒店、三味书屋等,看到这些建筑的时候,就像看到了久违的老朋友一样亲切可人,那样的年代,那样的人物,那样的事件,我用心细细的体味着那一段历史。鲁镇的大街人影依然在穿梭,但是大街的心情早就不像几十年前那么沉闷了,大街两边的店铺里,有卖臭豆腐的、有卖茴香豆的、有卖地方特产的等等,商家阳光的脸上看不出一点旧社会的痕迹,如果鲁迅晚生100年,会是什么样子?不过还好,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他的使命就在那段岁月里。在街口稍里的位置有一个三进的深宅大院,院内亭台楼榭建造的非常考究,门口两个威严的狮子依然向往来人群述说主人曾经的辉煌。不错这个宅院的主人名叫周福清,正是鲁迅的爷爷。
周福清是读书人,三十三岁中举,三十七岁又中了进士,殿试三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即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相当于现在的见习研究生。后来做过知县,在知县的任内因顶撞上司而被革职,再后来补上了清廷的内阁中书,从此便做起了京官。
应该说周福清算是顺利的,想想当年的范进,中举之后竟然疯掉,一切的努力、一切的期盼在揭榜的那一刻化为乌有,这绝对不是范进所能够承受的重负,所以他疯掉了。从不惜被革职也要顶撞上司及后来的科场舞弊案来看,周福清不是个省油灯,才华肯定有,除了人间正道之外,他还曾经圆润的驾驭过“术”,因此就有理由怀疑他如何补上的京官,当然我们不想去追究这些。假如周福清能够自此收敛,忠于职守,稳稳当当的做他的京官,周家的家运会依然兴旺很多年。但是他将自己全部的前途、命运、甚至身家性命全部卷入了一场震惊朝野的科场舞弊案,在被拘捕查办的时候在公堂之上还敢公然指责朝廷选择性办案,应该说在封建社会里周福清对法律的践踏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但是虽说是个京官,毕竟还只是个小小的中书,被光绪皇帝钦判“斩监候,秋后处决”。这一年鲁迅十二岁,小学毕业的年龄。也是在这一年鲁迅真正认识了自己的爷爷,原来只知道有爷爷,但从来都没有见到过。我不知道周福清有没有想念过他的这个孙子,但他的大起大落却对这个家庭、对这个12岁的孙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迅的父亲本是个秀才,也因此事受到牵连被革去一切功名,之后没几年病怏怏的驾鹤西去。这一切正是鲁迅个体性格形成的时期,面对家族的迅速衰落,鲁迅没有被打败,而是承继了他爷爷倔强的性格,生的一身的硬骨头,让鲁迅在多年以后与黑暗的斗争中受益匪浅。对于这一段历史,鲁迅曾在自述里写到“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一年多,死去了”。站在儿时鲁迅的雕塑前,看到的是一个少儿无忧无虑的玩耍,竟和其他少儿并无半点区别。好好玩吧,在那场风暴来临之前。
鲁迅的家,在鲁镇大街更往里走的一个院落里,这个院落更接近于普通的民居了,从建筑规模,到建筑质量都远不及他的爷爷。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其实就是他们家院子里的那一分田地,我去的时候依稀也还种着白菜,站在洋洋的大雪中,看着这片园子,回忆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落叶、蟋蟀、皂角树,我似乎触摸到了鲁迅心中最深处那片洁白的圣土,正是这一个小小的百草园温暖了着鲁迅的儿时全部的记忆。
三味书屋是鲁镇周边最具名望的一家私塾,距离鲁迅的百草园也就几百米的距离。教书先生名叫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是周边百姓给他的标签,鲁迅就是从这里开始读书识字,开始之乎者也,开始一点一点的积累他的文化人格。在三味书屋读书的这一段时间里,也是他的家族迅速走向衰落的时期,同时也使鲁迅迅速的成长起来,面对父亲的离世,鲁迅知道,自己应该更早的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了,“时时早,事事早 ”便是鲁迅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
17岁那年,鲁迅走出鲁镇、走出绍兴,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开始学习现代的新知识、新文化,彻底更新了鲁迅的文化历程,为鲁迅迅速的打开思想境界提供了巨大的推进力,从此开始渐渐的走上了中国近代史的舞台。而之所以选择新式学堂深造学习,竟然是因为家境不能支撑鲁迅的学业,而当时此类的新式学堂却是免费的。鲁迅爷爷的不幸,鲁迅家族的不幸,在这里到好像成了民族的快事,因为如果鲁迅爷爷的仕途仍然一帆风顺的话,鲁迅最有可能的是成本旧中国旧文化的一个才子,对于民族前途醍醐灌顶般通彻的理解将不存在任何可能的基础,因此还真要感谢这种偶然性对中国历史的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