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蔡元培故居游记
蔡元培故居游记
2011年7月21日上午,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绍兴城市的街区还是那样热闹,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私家车、公交车、运货车们在路上来来往往,穿梭在公路的中央地带。
我已无心观赏路边的风景,心中焦急地盼着能早点到达已心驰神往许久的蔡元培故居。从绍兴夜市出发,骑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来到了蔡元培故居的入口处。
只见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的外置字幕设备中正在闪烁着几个醒目的红色字眼:“节目定时更新,雅俗共赏......高档次,低消费”。这里交通便捷,常有一些国内明星前来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助阵,出演精彩的节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的正前方不远处,四棵貌似松柏的树木,像默默地守护蔡元培先生雕像的士兵一样,前后两排,每排两棵。
在这四棵树的中央便是蔡元培先生的雕像了。只见他坐在一张古式的椅子上,手中紧紧地握着一本书籍,两眼炯炯有神,一副巍然不动的伟人风范,让我不得不为之折服,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雕像旁的石碑上如下记载:蔡元培,字鶴卿,号孑民,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浙江越城区人......曾被毛泽东这样夸赞过:“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绕过蔡元培先生雕像,径直往前走,便看到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八个金黄色的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得十分耀眼。
左转弯的瞬间,我突然发现了鶴卿传,于是便欣然前行。只见墙壁上刻着如下优美的话语:“有好湖山八载 常萦魂梦间 最羡卧逑 若有術十篇 妙绘若循环”(鶴卿传
蔡元培 二三年十二月)。
美哉,绝哉,蔡元培先生不愧为学界泰斗啊!
拐过几个弯,便来到了颇具古式建筑风格,透着浓浓学者气息的蔡元培故居。
一进入蔡元培故居,只见前院高瓦四起,屋檐的边沿也被一些不知名的草儿“占据”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欢叫着,好像在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知了声此起彼伏,简直热闹极了。
右转的时候,我发现有一道古门,两扇门往两边敞开着,门锁锈迹斑斑,门口的石阶被一块厚厚地玻璃完好地封存着。
跨过石阶,往右转,便是第一展厅,这里陈列着蔡元培先生的生平简史。原来蔡元培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17岁考取秀才,23岁考取举人,26岁科举入仕,为清末名翰林。28岁为翰林院编修。绍兴是蔡元培青少年成长的地方,与著名的鲁迅先生、杜亚泉先生等绍籍人士都有着深厚情谊。
蔡元培先生从小深受父母、叔父的影响,父亲蔡光普为人厚道,母亲周氏贤能勤俭,勉励他“自立”、“不依赖”、“不苟取”、“不妄言”。而其叔父茗珊指导他读《史记》、《汉书》、《文史通义》等。这些都使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渐渐养成深厚的内涵休养。当然,在担任翰林期间,他还阅读西方国家的政治理论和自然科学书籍,深受西方民主和科学的影响。
而对面的便是第二展厅,以“情系桑梓,义在教育,志同道合,真挚乡情”为主题。蔡先生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大禹陵、香炉峰、石屋禅院、兰亭、山石佛寺等名胜古迹。他曾与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共同编辑并出版了《鲁迅全集序》。他曾担任过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相当于现在国家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1917年1月,他上任为北京大学校长。在上任前,他曾写道:“但也有少数人就说,既然知道北大腐败,更应该进去整顿,就是失败也算尽了心,这也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意思”。
走出第二展厅,迈过第二道门槛,正门进入便是蔡元培雕像,我在雕像前深深地鞠了三躬,以表示对蔡元培先生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在雕像身后,“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十个字显得十分醒目,可以从中领略到蔡元培先生伟人的气魄。
门槛的右侧便是第三展厅,这里展示的是蔡元培先生改革封建教育,培养革命人才的英雄气魄,创建教育制度,维护共和政治的 领袖气概,主张学习西方,倡导勤工俭学的领导才干。门槛的左边是第四展厅,主要以“知难而进,接长北大;除旧布新,锐意改革”为主题。蔡元培先生曾这样写道:“那时候我又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所以把北大的三科界限撤去而列为十四系,废学长(相当于现在的分院院长),设系主任。”
蔡元培先生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同样捍卫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爱国运动。蔡元培先生真不愧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啊,佩服!佩服!
迈过第三道门槛,继续往前走,我便来到了第五展厅,主要以“致力科学事业,争取民主自由”为主题。蔡元培先生奠定了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基础,并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他开展国际交流,争取民主自由,坚持抗日救校。一个个感人事迹,让人不得不敬佩啊!
从第五展厅出来左拐,便来到了第六展厅,这里主要以“功垂百世,德耀千秋”为主题。1940年3月5日,这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在香港病逝了。
这是一个全国哀悼,人们沉痛万分的日子,毛泽东主席、中共中央致唁电,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致祭,港督代表罗旭、爵士、香港教师联合会前来执绋,北大同学护灵队紧随灵车,并扶柩下车。同时重庆、广东、桂林、昆明、延安、绍兴等各地相继开追悼会。这些纪念活动,可以充分表明蔡元培先生的丰功伟绩让人震撼,领袖故事令人折服,病逝消息令人悲痛。
顺着走廊,不知不觉中,我便来到了小堂前,这里是蔡元培一家省亲会客,畅叙情怀的地方,中间的一幅对联无不为这里添上了几分幽逸,生活的情趣更浓了些。对联上书写着“竹屋依花槛,松云覆草堂”,诗意浓浓哟。
小堂前的附近便是书房了,书房内摆放着一尊古钟,在门口的附近摆放着一张书柜,其对面的墙上是一块上面刻着字的书芭,书芭下方是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文人墨客都喜好的笔墨纸砚。
书房的旁边便是蔡家的餐室了。隐隐约约间,我仿佛看到蔡元培先生一家人正在一起吃着饭,其乐融融的。
进入餐室,沿着室内楼梯直上,伴随着吱嘎吱嘎的上楼声,已来到了蔡元培先生的卧室,这里曾是蔡先生自幼儿时代至赴京任翰林院编修前的住处。床上没有很特殊的床具,仅仅棉被、蚊帐而已,床边的桌上也只有一面镜子,大概是蔡先生生前梳头或者整装时用的吧。
紧挨着的便是他父母的卧室了。里面有古式的挂衣杆、橱柜等家具,床的布置大致和蔡元培卧室一样。
欣赏完蔡元培先生卧室以及其父母卧室,我顺着楼梯而下,迈出门槛,往左拐,看到了蔡元培先生家的灶间,里面有一口土灶,灶上除了那供奉神灵的供神龛外,上面还悬挂着碗柜。灶旁是一口水缸,因为上面盖着盖子,所以缸内是否有水,就不得而知了。水缸旁的桌子上正摆放着一只古式的饭桶、两只造型别致的水桶。整个灶间还挺有韵味的,是蔡家族族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在往前走,便是蔡元培先生小时候就读过的家塾。蔡先生6岁入家塾,读过《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就是在这里,蔡元培先生获得了文学的熏陶和知识的积累。在家塾的旁边,有一座许愿池,我往池内投了几个硬币,带着诚心,许下了一个特别的愿望。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有些依依不舍,但还是要骑上车回家,准备好好休憩一番。在绍兴的家里,一时诗兴大发,便写下了如下这首诗,以表我内心的点滴感触:
用尽四时游故居,心中顿觉神灵明。虽无缘见元培人,但有缘见光辉史。今日一游恰有意,心中之梦更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拨开云雾心更亮。
作者后记:(写作时间:13:30~16:30,总计三个小时)蔡元培先生,您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一定会努力前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也是优秀的,我一定会为人类带来更多精彩的奇迹。
虞其君
2011年7月28日星期四于绍兴
第二篇:蔡元培故居新闻稿
不朽的历史丰碑
——记蔡元培故居服务活动
2014年11月28号上午,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志愿者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院志管)的志愿者们在门口集合,坐公交前去蔡元培故居。虽然刚下过雨,天阴沉沉的,但是大家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都在车上热烈地讨论着关于蔡元培故居的问题。
到达目的地后,因为老师没来,管理人员让志愿者们自行参观周围景观。走在光滑的小路上,欣赏着宁静的环境——典雅的民宅建筑,苍翠的植物,志愿者们浮躁的心逐渐静了下来。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而在此时,大家不约而同感叹道,蔡元培一个人改变了这一方水土。
由于新志愿者不熟悉讲解流程,所以首先请学姐带领新加入的志愿者们和游客们参观一番。参观者进入屋内,首先看到的是蔡元培先生的方形塑像和印有他生平事迹的圆形底座,这代表着蔡先生“处大事以方,处小事以圆”的处事原则。紧接着在往里走,摆放着蔡先生出生的地方——笔飞弄的模型,跟此处的蔡先生故居同有一种安静祥和的味道;走进里间,墙上挂着蔡元培幼时住所的照片以及他曾工作的古越藏书楼。年轻时,他在这里读了大量藏书,为未来更深层次的求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家看到这些不禁自愧不如,更加佩服蔡元培先生!随后,志愿者和游客们又来到了蔡元培在不惑之年留学德国时的照片展示处,这里记录了他在德国的学习生活:他在德国修学了五十门课程,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民族学等
管院志管中心秘书部制
各个方面。这足以看出当时的蔡元培已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责任,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探索强国之路。随后,游客们又来到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展示处——由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发起,旨在鼓励民国学子积极学习西方文化精粹报效祖国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造就了许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周恩来,邓小平等。从另一个门走出室内后,观赏着院子里葱葱郁郁的草本植物时,志愿者们不禁想到,蔡先生这一生的丰功伟绩不正如这茂盛的植物,已在人们心中悄悄发芽生长,并愈发青翠吗?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别人的贡献!蔡元培改革教育制度,废除封建,提倡女权;为革命捍卫国土,成立爱国社,成立光复会;保障民权,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每一项成就都沉甸甸的,满载着他一生的心血;而每一个称号却是轻飘飘的,承载不起他对灾难中的中华民族的奉献之重。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将永远屹立在中华民族每位国民的心里,端庄而又神圣!管院志管的志愿者们,通过对蔡先生故居的义务讲解,感受到了其崇高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陶冶着志愿者们,更让他们有了日后奋斗的品质基石,让他们的志愿者活动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撰稿人:秘书部
陈娜
管院志管中心秘书部制
第三篇:参观蔡元培故居有感
九百股份5.4青年节参观蔡元培故居有感
2011年5月4日我们九百股份团支部一行7人来到了位于华山路303弄的蔡元培先生的故居进行参观和学习。
我们一行人来到弄堂口马上印入眼帘的就是绘声绘色的浮雕像嵌在墙壁上,右边是毛泽东对蔡元培先生的评估“学界泰斗,人间典范”,八个大字右边是蔡元培先生的生平简介。蔡元培先生186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清末先后中秀才、举人、进士,授职翰林编修,1940年不幸病逝于中国香港,至今葬在中国香港。随后我们走进了里弄,沿着狭小的小马路拐一个s形的弯,就可以看到蔡元培先生的故居。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闻名的爱国主义者、独裁反动家和减色的思惟家、教导家,他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和第一位校长,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特班教授和校长,以及教育总长。在上海建立了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女学等学校,并且于上世纪初提出了美学教育,主张造成完美人格。其创办的国立音乐学院(现上海音乐学院)和浙江美院便是以美学代替宗教的美学教育的突出体现。蔡元培先生平生倡议教导救国、科学救国,为我国的教导、蛮横、科学事业的展开,作出了敷裕初创性的供献。故居坐落在一个小院内,“蔡元培新房陈列馆”八个字遒劲超脱。进入新房内,右边是一幢三层英式花园洋房,这里是蔡元培先生在上海的最初一处居处。后面有一个小门,通向一个小花园。我们在这特定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前贤的精神。蔡元培先生的人生画卷中,有三处浓墨异彩:1911年任南京临时当局教导总长期间,他力推东方教导轨制,废除祀孔读经,确立了我国古代独裁教导体系体例;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初创新蛮横活动,主意“思惟安闲,兼容并包”,实施男女同校、传授治校;“九·一八”工作后,力挺抗日,撑持国共合作。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在上海倡议组织中公平易近权包管联盟,展开抗日爱国活动,解救杨开慧、许德珩、丁玲、朱宜权等烈士。
经过约1小时的参观后,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正义感冲击着大家的心灵,如果说古有孔子,那近就有蔡元培。“学界泰斗,人间典范”八个大字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的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奔波,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理想始终不曾离开,这种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令人肃然起敬。蔡元培先生的感人事迹正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为振兴中华的事业而不懈奋斗,伟人的情怀跨越千山万水,激励我们年轻一代不断奋发向前!
第四篇:赛金花故居游记
赛金花故居位于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之间。当我参观完西递村后,直接去了赛金花故居,到了归园之后,想找景区领导商量免票一事,后检票员说:“你不用找我们领导,我们
这里是不会给免的”。于是,向她们要了一份简介,拍了一张照片就离开。在宏村也遇到同样的遭遇,连景区简介也没有.赛金花(1870年或1864年-1936年),初名为赵彩云,又名傅彩云,原籍安徽黟县,原姓赵,小名三宝,又叫灵飞,生于清朝同治年间,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具有传奇色彩的
中国女子。
赛金花曾嫁于清状元洪钧,成为状元夫人,并作为公使夫人出使过欧洲俄、德、荷、奥四国。因外交事务,当时赛金花频繁出入于欧洲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凭她的美貌、气质和风度瀛
得了欧洲人的普遍好感。被德国皇后誉为“东方第一美人”。在此期间,赛金花结识了后来成为八国联军统帅的瓦德西,为她后来的传奇与争议埋下了伏笔。也作为妓女而知名上海,赛金花
曾经三度嫁作人妇,1936年12月4日病死于北京,葬于陶然亭公园。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西逃。德军为其公使克林德被杀,寻求报复,大肆屠杀北京平民,使北京城一片混乱。一天,几名德军士兵闯入赛金花住处。赛金花因不
明他们的国籍,先用英语对话。发现对方不懂后,即改用德语交谈。当得知联军统帅为昔日青年军官瓦德西时,她立刻赶往瓦德西的住处南海仪銮殿,拜访瓦德西,并开始密切接触。赛金花
向瓦德西提出两条请求:一是保护良善,不得滥杀无辜百姓;二是保护文物,不得重演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此后,赛金花在与瓦德西同居的几个月中,在她的努力下,瓦德西向联军发布了这两
条禁令。后来辛丑和议之成,也多得益于她,因此京城人对她多有感激,称她“平康女侠”、“护国娘娘”、“议和人臣赛二爷”等。
2003年在赛金花故居遗址上恢复、修缮了徽派园林“归园”,故又称归园景区。
更多的全国景区游记请关注闲途旅游年票官网!很多景区都是半价或者免费,值得购买!可以为您省下更多的旅游备用金哟!
第五篇:鲁迅故居游记
随笔2 几十年前的绍兴,小河随处可见,如蜘蛛网一样纵横密布,从这家到那家,载于河上的一条小船总能抵达,在那个时候,水路交通要比公路交通更发达,千百年来一条条小河载着人们的欢乐和痛苦、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生命。我们今天在羡慕于水上城市威尼斯的时候,有谁想过,我们曾经的“水乡泽国”比他们要早上何止几百年。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这里便有人类居住、活动,距今已经安安静静的走过了8000多个寒暑,自春秋越都到现在,也已经有2500年历史了,1000多年前的大宋王朝也曾经定都于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征战与和平,跌宕与起伏,绍兴慢慢的学会了达观和淡定,但不管时间怎么流逝、朝代怎么更替,几千年来承载的中华文明始终如滚滚东去的长江奔流不息。
绍兴人“敏而好学”,因此在古代这一地区的私塾和普通家庭孩子接收文化教育的比例也明显的高于其他地方,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下从古至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大批的具有民族灵魂的人物,例如卧薪尝胆的勾践、中华书圣的王羲之、竹林七贤的嵇康,还有大诗人贺知章、陆游,革命家秋瑾、周恩来等等,当然还包括鲁迅。
1881年9月25日鲁迅降生在绍兴乌镇,根据中国传统戏剧的情节,我想鲁迅降生的那天,夜空里肯定有一道长长的流星滑落在这个普通的院落,二十多年后这颗星星终于燎原。先从医后从文的鲁迅,作品风格犀利冷峻,充满着彻底的革命精神,成为近代文学史、革命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无数爱国救亡的仁人志士照亮着前进的道路。他以弱小的生命,坚强的斗争在旧中国最黑暗的岁月里,他高声的“呐喊”,唤醒了无数在沉睡、在徘徊的民众,为中国大革命序幕的揭开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现代的中国,应该是很少有人不知道鲁迅的,乌篷船、旧毡帽、润土、阿Q、孔乙己、狂人、子君等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就像我们亲身经历过一样,这些形象代表了鲁迅儿时美好却脆弱的记忆,代表了旧中国旧社会中华民族苦难的缩影。非常感谢鲁迅先生用生动的笔触将那一段历史永久的保留了下来,让我们后代人得以对那段历史中平民百姓的生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作为现代人,我非常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但在庆幸没有亲历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前辈是实实在在从那个时代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的。在充满了压迫剥削、腥风血雨的年代里,坚韧、刚毅,低头弯腰却不放弃希望,我们才能在民族的延续中走到今天。
我去乌镇的时候,正是2008年春节的前夕,天气并不好,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样的天气竟然是在酝酿着南方几十年一遇的大雪。迎着时有时无的小雪从杭州出发,用了大约半个多小时,赶到乌镇的时候是上午将近10点,雪开始大了起来,漫天飞舞、徐徐洒落,站在鲁迅的巨幅画像前,竟然有一种别样的感觉,鲁迅先生,我来了,在这漫天飘雪的日子,或许你是想让我明白,没有风霜雪雨,怎么能够体现出“民族脊梁”的力量!
鲁迅画像的旁边,是一个很大的影壁墙,延着影壁墙的方向看去,就是鲁镇的大街。现代的鲁镇仍然保持着古代的建筑风格,这一栋栋年代久远的建筑,有很多曾经出现在鲁迅的笔下,如孔乙己酒店、三味书屋等,看到这些建筑的时候,就像看到了久违的老朋友一样亲切可人,那样的年代,那样的人物,那样的事件,我用心细细的体味着那一段历史。鲁镇的大街人影依然在穿梭,但是大街的心情早就不像几十年前那么沉闷了,大街两边的店铺里,有卖臭豆腐的、有卖茴香豆的、有卖地方特产的等等,商家阳光的脸上看不出一点旧社会的痕迹,如果鲁迅晚生100年,会是什么样子?不过还好,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他的使命就在那段岁月里。在街口稍里的位置有一个三进的深宅大院,院内亭台楼榭建造的非常考究,门口两个威严的狮子依然向往来人群述说主人曾经的辉煌。不错这个宅院的主人名叫周福清,正是鲁迅的爷爷。
周福清是读书人,三十三岁中举,三十七岁又中了进士,殿试三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即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相当于现在的见习研究生。后来做过知县,在知县的任内因顶撞上司而被革职,再后来补上了清廷的内阁中书,从此便做起了京官。
应该说周福清算是顺利的,想想当年的范进,中举之后竟然疯掉,一切的努力、一切的期盼在揭榜的那一刻化为乌有,这绝对不是范进所能够承受的重负,所以他疯掉了。从不惜被革职也要顶撞上司及后来的科场舞弊案来看,周福清不是个省油灯,才华肯定有,除了人间正道之外,他还曾经圆润的驾驭过“术”,因此就有理由怀疑他如何补上的京官,当然我们不想去追究这些。假如周福清能够自此收敛,忠于职守,稳稳当当的做他的京官,周家的家运会依然兴旺很多年。但是他将自己全部的前途、命运、甚至身家性命全部卷入了一场震惊朝野的科场舞弊案,在被拘捕查办的时候在公堂之上还敢公然指责朝廷选择性办案,应该说在封建社会里周福清对法律的践踏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但是虽说是个京官,毕竟还只是个小小的中书,被光绪皇帝钦判“斩监候,秋后处决”。这一年鲁迅十二岁,小学毕业的年龄。也是在这一年鲁迅真正认识了自己的爷爷,原来只知道有爷爷,但从来都没有见到过。我不知道周福清有没有想念过他的这个孙子,但他的大起大落却对这个家庭、对这个12岁的孙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迅的父亲本是个秀才,也因此事受到牵连被革去一切功名,之后没几年病怏怏的驾鹤西去。这一切正是鲁迅个体性格形成的时期,面对家族的迅速衰落,鲁迅没有被打败,而是承继了他爷爷倔强的性格,生的一身的硬骨头,让鲁迅在多年以后与黑暗的斗争中受益匪浅。对于这一段历史,鲁迅曾在自述里写到“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一年多,死去了”。站在儿时鲁迅的雕塑前,看到的是一个少儿无忧无虑的玩耍,竟和其他少儿并无半点区别。好好玩吧,在那场风暴来临之前。
鲁迅的家,在鲁镇大街更往里走的一个院落里,这个院落更接近于普通的民居了,从建筑规模,到建筑质量都远不及他的爷爷。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其实就是他们家院子里的那一分田地,我去的时候依稀也还种着白菜,站在洋洋的大雪中,看着这片园子,回忆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落叶、蟋蟀、皂角树,我似乎触摸到了鲁迅心中最深处那片洁白的圣土,正是这一个小小的百草园温暖了着鲁迅的儿时全部的记忆。
三味书屋是鲁镇周边最具名望的一家私塾,距离鲁迅的百草园也就几百米的距离。教书先生名叫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是周边百姓给他的标签,鲁迅就是从这里开始读书识字,开始之乎者也,开始一点一点的积累他的文化人格。在三味书屋读书的这一段时间里,也是他的家族迅速走向衰落的时期,同时也使鲁迅迅速的成长起来,面对父亲的离世,鲁迅知道,自己应该更早的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了,“时时早,事事早 ”便是鲁迅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
17岁那年,鲁迅走出鲁镇、走出绍兴,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开始学习现代的新知识、新文化,彻底更新了鲁迅的文化历程,为鲁迅迅速的打开思想境界提供了巨大的推进力,从此开始渐渐的走上了中国近代史的舞台。而之所以选择新式学堂深造学习,竟然是因为家境不能支撑鲁迅的学业,而当时此类的新式学堂却是免费的。鲁迅爷爷的不幸,鲁迅家族的不幸,在这里到好像成了民族的快事,因为如果鲁迅爷爷的仕途仍然一帆风顺的话,鲁迅最有可能的是成本旧中国旧文化的一个才子,对于民族前途醍醐灌顶般通彻的理解将不存在任何可能的基础,因此还真要感谢这种偶然性对中国历史的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