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高院关于工商与质监部门有关行政执法权限划分问题的意见
江苏省高院关于工商与质监部门有关行政执法权限划分问题的意见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关行政执法权限划分问题的意见
近年来,全省在审理涉及“质量监督”与“查处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以下简称“打假”)行政案件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行使职权及法律适用问题产生理解上的分歧,一些中院曾为此请示,省法院也多次作过书面批复。现将有关批复精神综合归纳如下,供各地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参照。
一、质量监督原则上应按照国务院56号文和57号文的规定执行
根据行政职权法定原则,任何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都应当有法律规范的明确授权,关于“质量监督”行政职权的行使问题,国办发[2001]56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以下简称56号文)以及国办发[2001]57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以下简称57号文)中的“职能调整”部分内容已作明确规定,即“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划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此,我们认为,在当前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关质量监督与打假行政职权划分存在意见分歧的情况下,如果两个部门行使的是质量监督职能,则应严格执行国务院56号文和57号文的规定,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行使生产领域产品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使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监督。
二、质量监督与“打假”行政职能在理解上应当有所区别。
我们认为,质量监督与“打假”,属于既有一定关联,又有明显区别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行政职能,不能等同而论。56号文、57号文的规定仅是将原属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划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但不能据此认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流通领域的“打假”职能一并调整归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亦不能作为否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流通领域“打假”的法定职权的依据。国务院56号文中“主要职责”第(十一)项和57号文中“主要职责”第(四)项,规定了两个部门具有“打假”的法定职责,但对两者职权行使的进一步分工并未作清晰的划分。但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江苏省惩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条例》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法定职责负责打假工作”。该规定可以理解为:上述两个部门基于地方性法规的授权,均具有“打假”的行政职权。
三、司法实践中的其他问题
1、关于质量监督与打假职能难以区分或可能重叠的情况,原则上可以采取谁先发现谁先查处,按照“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另一机关不再予以查处,在法院的司法审查中,可以认定先发现的行政机关具有查处的行政职权。
2、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适用法律规范的司法审查
司法实践中,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行使打假行政职权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有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作为定性和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但在《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处罚事由”中,又明确认定查处的物品已被确认为假冒,且在行政诉讼中也能举证证明并经法院司法审查,行使的确属“打假”职能。故从有利于保护市场经济秩序、严惩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的效果出发,如果法院审理后能够认定原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事实客观存在;被告的行政程序合法,行政处罚适当,则以选择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方式为宜,不宜直接对案件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有关行政职权的问题作出判决(因为原告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都属于严重危害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危害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都必须依法予以惩处。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都有权查处假冒伪劣违法行为。不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行使该项行政职权,适用的都是同一的法律规范,采用的都是统一的处罚标准)。
第二篇:质监部门提升行政执法能力的探讨
对提升质监部门执法能力的探讨
——永寿县质监局 宋继文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确保产品质量和生命安全,是质监部门的职责,也是大质检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各地质监部门不断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队伍管理,加强法制监督检查,落实执法责任制,提高了执法打假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展现了质监部门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但是,不可否认发展不平衡,基层质监系统一些单位依法行政水平,行政执法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满足质监事业发展需要。
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重实体轻程序。个别单位承办案件立案审批不及时、超期办案未履行延期报批手续,大案要案未按照层级审核规定上报;有的行政处罚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同日送达相对人;有的未按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规定擅自变更处罚决定;有的甚至出现“一日案”的问题,当日立案、当日审理、当日结案;有的单位还没有真正做到查审分离等。
二是不重视证据收集。现场检查记录不详细、不准确、不严密,有的无相对人的身份证明,有的无相对人营业执照复印件,无现场检查图片和物证,制约了对确定违法事实提供有力 支撑;一些单位在收集证据时对主要证据的合法性审查不够严密,如:对出具鉴定(检验)报告的主体资质未进行审查,导致案件的违法事实不能成立,无法做出决定;主要证据欠缺相应的旁证固定,如:涉案物品的货值仅凭当事人在调查笔录中的陈述来认定;证据提取单使用不规范,文书上未规定标明提取时间、地点、证明内容等。
三是适用法律不正确。如不能按照法定处罚额度下达处罚决定,对安装使用无证产品的行为,按照生产无证产品下达处罚,甚至还仍然使用已经过期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等。
四是执法欠规范。未经法定检验机构对涉嫌违法产品进行检验,随意认定产品不合格;当场处罚的幅度超过了法定处罚幅度;在运用自由裁量权上,存在倚重倚轻或处罚不到位的现象;有些单位受经济利益趋使,在执法过程中存在重打击、轻帮扶等问题。
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少数执法人员未真正树立起行政执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只仅仅把自己当作一名执法人员,没有看成是一名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国家行政工作人员。在认识上,不能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没有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来对待企业出现的问题,仅局限于完成执法任务的部门利益上。在具体执法中处罚多,引导、规范及解决企业存在问题的少。二是综合素质不高。一些执法人员平时不注重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业务不精通,少数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需要还有一定差距,难以满足质监事业发展需要,一些执法人员把关意识不强,存在怕麻烦、怕得罪人的消极畏难情绪,往往以罚款到位作为结案的唯一要求,从而没有真正起到打假劣、促经济、保安全的目的。
三是执法手段欠缺。系统内特别是基层单位很多执法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行政执法综合业务知识,执法技巧不娴熟,技术执法手段不先进,缺少必要的查账、取证等执法手段,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执法效果。而且现行的许多质监法律法规中,有执法力度和强制措施的甚少,可操作性不强。
解决的建议与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为先,执法有据,于民有利,与善同行”的行为准则,加强质监系统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法能力,使质监工作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想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是要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组织对一线执法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品质量监督法律法规、质量、标准等知识培训,对业务骨干开展政策法规和管理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查找对照,找出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加以改进。如咸阳市质监局为了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守法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质监工作能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将2010年定为法律法规学习年, 在全系统范围内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和考试,使干部职工能真正做到“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法律法规,提高履职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宗旨意识。作为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坚持“依法执法、文明执法、科学执法”,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党和人民对质监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广大执法人员加强思想和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牢固树立宗旨的意识,从而确保执法人员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际执法工作中积极捍卫法律的尊严,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严格依法办案。还要教育广大行政执法人员努力增强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坚持执法为民是质监部门承担的职责任务所决定的,要担负起质监工作的神圣使命,切实履行责任,用好手中权力,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确保执法工作有序开展;要克服特权思想,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和法制观念,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监督,依法履行职权,为企业公平竞争、健康有序发展,为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基层执法行为。省市质监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围绕行政执法过程中容易出现 问题的环节,帮助查找问题,指导分析原因,协助制定整改措施,严格执法程序和证据收集,正确依法认定违法事实,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办案质量。基层质监部门要将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与提高办案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执法和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综合素质,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确保行政执法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运行。
四是要坚持程序规范,有效防范行政风险。随着我国依法行政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行政机关的行政风险越来越高。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行政风险,维护质监形象。首先是要坚持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礼貌待人,认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护。其次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步骤、方式、方法、顺序、时限等规则进行,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客观、公正、合法制作现场检查笔录、调查笔录等文书,并按照要求限时送达法律文书。正确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要坚持公平公正、宽严相济原则,合理运用法律赋予的权限把握裁量尺度。也可以邀请行风监督员参加到执法过程中来,监督案件的审理过程,有效解决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切实达到合法、合理、合情的规范执法效果。努力降低执法风险,提高执法水平。
第三篇:GM07总部与管理局管理界面及权限划分指导意见
ET-GM-07 公司总部与管理局管理界面及权限划分指导意见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按照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流域化、集团化、科学化”发展总体思路,特制定《公司总部与管理局管理界面及权限划分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本指导意见适用于公司总部(以下简称“总部”)与公司各项目建设管理局(含筹备机构,以下简称“管理局”)。
第二条 总部由公司经营班子和职能部门组成。公司总部职能部门是公司经营班子处理生产、建设、营销和日常事务的工作机构。
第三条 管理局是公司进行项目管理的现场派出机构,在公司授权范围内对项目进行管理。
第四条 总部职能部门应对管理局及二级部门工作发挥指导、统筹、协调、支持、服务作用。管理局应在公司经营班子统一领导、总部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公司预定的项目目标。
第二章 制度建设
第五条 除特别说明外,公司颁发的制度、办法、内发文件同时适用于管理局。管理局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制订的制度、办法、规定等,不能与公司相关制度、办法、规定相冲突。重要文件应报公司备案。
第六条 由管理局代拟的有关文件和制度,需经公司主管部门整理、修改、审定,并按制度建设程序和行文流程讨论、审批,由公司统一印发。
第七条 管理局向总部请示、汇报工作,以及上报例行报表等,均应纳入管理局有编号的办公发文系统,通过公文处理程序,上报总部。
第三章 公共关系管理
第八条 总部负责涉及公司全局公共关系的建立、管理与维护;项目所在属地及周边地区公共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主要由管理局负责,重大事项应及时向总部通报。
第九条 总部负责代表公司层面对外发布信息、资料以及报告、报批、请示等事项。管理局需以公司名义对外发布、上报的信息与材料报总部审核后,由总部统一上报、外发。对以管理局名义外发或上报的有关报表和文字材料,须抄报总部备案。对于难以界定的,由管理局商总部,由总部确定处理方式。
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
第十条 组织结构
管理局组织结构设置、定岗定编方案由管理局提出方案,报总部审批后执行。第十一条 干部管理
管理局行政领导、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和副总工程师的任职人选由总部考核并聘任;管理局下属各部门负责人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人选由管理局提出考核聘任意见,报总部审批后由总部聘任。
第十二条 制度管理
员工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考勤等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政策与制度由总部统一制定;管理局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实施细则,报总部备案。
第十三条 人员招聘、调配与离职管理
(一)劳动合同制员工(劳动合同制员工是指通过本人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确立劳动关系的人员,下同)的招聘录用、跨部门调动、人事档案、离职等由总部统一管理。管理局负责劳动合同制员工在管理局内部的工作岗位确定及调动。
(二)总部负责劳务合同制员工(劳务合同制员工是指通过本人与公司签订劳务协议,下同)人员编制管理。管理局负责人员的招聘录用、离职等相关管理工作,并将劳务合同制员工人力资源状况定期报总部备案。
第十四条 绩效管理
(一)劳动合同制新员工试用期转正考核由总部负责组织。管理局行政领导、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和副总工程师的绩效考核由总部负责,其他劳动合同制员工的绩效管理由管理局负责,考核结果报总部备案。
(二)管理局负责劳务合同制员工的绩效管理相关工作,考核结果报总部备案。第十五条 培训管理
(一)对于劳动合同制员工,新员工入职培训、通用技能培训、出国培训和学历学位教育等由总部负责组织;新员工到管理局后的试用期上岗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等由管理局自行组织。
(二)管理局负责劳务合同制员工的培训管理相关工作。
(三)培训预算由总部与管理局分别编制。第十六条 薪酬与福利管理
(一)总部负责劳动合同制员工的薪酬与福利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劳务合同制员工薪酬与福利总额管理和核定;管理局负责劳务合同制员工的薪酬与福利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工资总额及相关薪酬与福利费用预算由总部统一编制。
(三)劳务合同制员工的薪酬与福利管理,采用“总额管理,标准核定”办法,每年由管理局提出方案,总部核定、审批。
第十七条 休假与考勤管理
管理局负责在本单位的劳动合同制与劳务合同制员工休假与考勤的日常管理工作。第十八条 员工职称评审由总部统一组织。
第五章 财务管理
第十九条 管理局财务管理工作在总部的指导、监督下进行。
第二十条 建设资金管理
(一)项目建设资金实行统一筹集、集中支付制度。
(二)总部负责项目建设所需资本金和债务性融资的筹措与建设期内还本付息管理。
(三)管理局负责工程款项结算审核,有关手续完成后报总部申请支付,总部根据月度资金预算办理付款。总部负责的与项目有关的征地移民、设备采购等款项结算也由管理局提交支付申请。
(四)管理局办公差旅等日常费用开支所需资金由总部根据预算拨付,由管理局负责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一条 预算管理
(一)预算管理。管理局负责按照总部要求编报投资预算,经总部批准后下达执行。管理局负责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和分析,半年末和年末分别向总部提交预算执行分析报告,总部负责对管理局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考核。预算的重大调整事项,由管理局提出并报总部审批同意后可以调整预算。
(二)月度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局负责编制月度资金预算(以三个月滚动用款计划的方式),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总部。总部负责全公司月度资金预算的审核、汇总和平衡,并对管理局编制的月度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反馈。
第二十二条 会计核算
(一)管理局负责项目基建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编制,总部负责合并财务报表编制。
(二)总部与管理局之间资金拨付、款项支付和费用计提结转等经济业务通过“拨付所属资金”和“公司拨入资金”科目进行内部往来核算。
(三)总部负责项目借款利息核算并按月结转管理局。
(四)总部负责管理局员工的各类基金、保险、福利费和工会经费的计提、解缴、支取和分配;管理局负责根据总部转账手续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第二十三条 资产管理
(一)总部拥有管理局所有资产处置权和调拨权;管理局负责编制固定资产购置、处置计划,报公司审批后实施。
(二)资产日常管理按照属地化原则进行管理。管理局负责对使用的资产进行日常管理,包括维护、盘点和账务核算等;总部负责组织实施全公司资产清查和使用情况的检查。
第二十四条 税务管理
(一)经总部批准后,有关项目建设涉及的合同印花税等税种由管理局负责在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缴纳。总部负责管理局劳动合同制员工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管理局负责劳务合同制员工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
(二)总部负责协调管理局在项目所在地的重大税务事项。
第二十五条 竣工财务决算
总部负责组织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工作,管理局编制竣工决算报告并上报总部审核,由总部委托竣工决算审计后办理资产交付手续。
第二十六条 财务稽核
总部负责对管理局进行财务稽核,对有关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核。
第二十七条 其它规定
管理局作为公司内部核算单位,一律不得从事任何对外投资、资金拆借、对外担保、资产抵押和高风险业务。
第六章 工程管理
第二十八条 公司授权管理局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组织项目实施,对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环保、水保进行管理和控制。总部对管理局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
第二十九条 施工管理
(一)总部制定下达工程总体施工计划,审批管理局编报的工程施工计划;管理局根据总部下达的工程总体施工计划编报工程施工计划,并负责对工程建设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环保、水保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总部负责组织重大技术方案审定;管理局负责工程施工方案的审查和组织实施。
(三)管理局负责编制防洪度汛预案,报总部审批后实施。管理局负责对项目范围内承包商的生产安全、防洪度汛、森林防火、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设计管理
(一)总部负责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含初步设计)、核准申请、重大技术问题的咨询、评审等设计管理工作。
(二)招标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
1.对于概(估)算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总部负责招标设计阶段的总体控制和监督,管理局负责过程的管理。年底,由管理局上报次年招标设计计划,总部批复后,各管理局负责督促设计院按计划提出招标设计(送审稿)并提出初审意见,报总部组织评审或复核后批复。管理局按批复和评审意见督促设计院细化、修改,并反映到招标文件中。
2.对于概(估)算金额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项目,招标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由管理局负责,招标设计成果报总部备案。
(三)管理局负责招标设计以后阶段的设计管理工作,总部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
(四)管理局负责设计院驻现场设计代表的管理工作。
(五)设计文件:由管理局负责的设计工作,相应的设计图纸和文件报总部备案。
(六)设计变更: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方案性调整或一次变更金额超过500万元的变更及非生产性设施需要扩大规模和提高标准的设计变更由管理局提出意见报公司批准后执行;对一次变更金额在500万元及以下的变更由管理局审定实施,报总部备案。
第三十一条 专项管理
(一)科研试验管理:总部负责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专项科研试验研究、成果验收和转化;管理局组织人员参与有关科研工作,并负责现场科研试验管理。
(二)管理局负责适时建立测量、安全/质量、监测、试验等技术中心,以满足工程建设和质量保证/控制的需要,并负责上述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 技术咨询
(一)总部负责组织重大设计和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专家咨询,管理局负责现场设计和施工技术问题的专家咨询。
(二)总部负责统一构建公司咨询专家库,负责公司专家委员会和重大专题咨询专家组工作,管理局负责现场咨询专家组及其常聘咨询专家工作。
第三十三条 技术供应
总部负责阶段和重大设计报告、重大专项科研试验报告审查、发放;管理局负责施工图审查、发放。
第三十四条 质量管理
(一)总部负责工程质量目标及标准的制定和确认;管理局负责质量保证、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监督、落实与考核。
(二)总部负责工程质量报告的汇总上报;管理局负责工程质量控制,组织工程质量检查,并提出检查报告。
(三)总部负责组织有独立运行功能的单位工程及以上的工程质量检查、阶段性验收(含工程截流验收、工程蓄水验收、机组启动验收)、工程竣工验收和工程质量安全鉴定的总体安排和协调,管理局参与验收工作;管理局负责工程质量检查和有独立运行功能的单位工程以下工程竣工验收。
(四)总部参与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负责质量事故报告的上报;管理局负责工程质量事故调查并提出调查报告。
第三十五条 环保、水保及科技情报管理
(一)水情测报由总部负责,管理局协助。
(二)总部负责工程有关环保、水保方面规划设计及审查报批工作,指导、监督、检查各项环保工作,管理局负责实施。
(三)科技情报工作由总部统一规划与管理,并为管理局提供服务。
第三十六条 征地移民管理
项目施工区和库区的征地移民工作均由总部负责,管理局参与协助。
第七章 机电物资管理
第三十七条 工程项目建设期机电设备管理
(一)永久机电设备。
永久机电设备包括电站发电系统主要机电设备(水轮发电机组、发电机出口开关、主变压器、GIS等)、金属结构设备、厂房桥机、辅助成套设备(厂用电系统,油、水、风系统,励磁、调速、保护、监控系统,电梯,厂房通风空调系统,工业电视系统,消防系统,通讯系统等)等。
1.采购准备阶段:总部负责永久机电设备的前期调研、技术交流论证(含重大技术方案和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设备选型、招标采购文件编制和审查,管理局参与。
2.招标采购阶段:招标与合同谈判工作由总部组织,管理局参与。
3.合同执行:总部负责永久机电设备合同管理,并具体负责永久机电设备到达项目现场前的合同执行,包括设计联络会、驻厂监造、出厂验收、物流管理等;管理局负责永久机电设备到达项目现场后的有关合同管理工作,包括接货与到货验收、中转仓储、二次运输、制造商现场技术服务、现场缺陷处理等。合同变更、索赔由总部组织。
4.永久机电设备安装管理或现场组装管理由管理局负责。5.永久机电设备现场试验、启动试运行由管理局负责。
6.电站机电设备启动验收由总部组织,生产运行单位、管理局参与。7.电站机电设备移交由总部组织,管理局具体负责。8.工程竣工验收由总部组织,管理局参与。
(二)施工机械设备。
1.施工机械设备采购范围和计划由管理局提出,报总部批准。进口施工机械设备和概估算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国产施工机械设备标,由总部牵头采购,管理局负责提供技术支持;概估算金额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国产施工机械设备标,由管理局负责采购。
2.管理局负责业主采购施工机械设备的合同执行和施工承包商管理。
3.施工机械设备的退场回收工作由管理局负责。管理局负责退场施工机械设备的存储、转运、维护保养及建档管理。
4.施工机械设备的残值处置工作由总部组织。对采用非承包商残值回购处置的施工机械设备,处置标的物原值在100万元及以下的,由管理局负责处置,报总部备案;处置标的物原值在100万以上的,由总部组织实施处置工作。
(三)施工用电、施工通讯管理。
项目施工用电、施工通讯管理由管理局负责,总部协助。
(四)进口设备管理。
进口设备(含进口施工机械设备)相关的免税手续、海关、商检等进口相关工作由总部负责,管理局配合。
第三十八条 主要工程物资管理
业主统一供应的工程物资由总部负责统筹组织供应。业主协助供应的工程物资由管理局负责。
(一)物资计划与供应管理。
1.总部负责业主统一供应工程物资的总体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管理局负责业主统一供应工程物资需求计划的编制,报送总部。
2.总部负责按照审批后的供应计划组织业主统一供应工程物资的招标采购和供应,并负责生产、运输管理,管理局配合。
3.管理局负责业主统一供应工程物资自到货起的现场管理。
(二)物资质量管理。
总部负责业主统一供应工程物资在到达项目现场前的质量管理。管理局负责现场质量管理。
(三)物资统计核销。
管理局负责业主统一供应工程物资的统计核销管理,总部监督。第三十九条 物资转运站管理
(一)总部负责转运站规划设计管理、招标管理,管理局参与。管理局负责转运站建设施工管理。总部负责工程验收及相关开通手续办理,管理局协同。
(二)总部负责业主统一供应工程物资供应链的统一管理。管理局负责转运站日常管理。
第八章 预算、计划与合同管理
第四十条 计划管理
(一)总部负责审查、批准、下达工程项目总体造价、质量、安全、工期目标计划和综合计划,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项目招标计划等专项计划。管理局根据公司确定的项目总体目标和相关计划管理办法,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编报计划。
(二)管理局按照公司下达的计划,组织工程实施,并对计划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协调解决影响工程计划实施的问题,重大问题应上报公司。
(三)总部定期或不定期对工程计划执行情况或具体工程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奖罚。
第四十一条 招投标
(一)总部对全公司的招标工作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
(二)施工单项合同概算(或估算)价在1000万元以上的招标工作,由公司总部组织招标,管理局参加;施工单项合同概算(或估算)价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招标,由管理局组织实施,公司总部参加,结果报公司总部备案。
(三)勘察、设计、监理、服务的单项合同估算价在300万元以上的招标工作,由公司总部组织招标,管理局参加;单项合同估算价在300万元及以下的招标,由管理局组织实施,公司总部参加,结果报公司总部备案。
(四)机电物资的招标工作见本指导意见第七章。
(五)针对具体项目,总部可视情况另行下文明确实施主体。
第四十二条 合同管理
(一)除根据职责划分由总部履行的合同外,总部签订的与项目有关的合同均由相应管理局负责合同的履行和过程管理。
(二)管理局签订的合同,由管理局负责合同的履行和过程管理。
(三)对合同的重大变更,管理局应在变更生效前报总部批准。第四十三条 统计管理
(一)管理局负责建立和定期填报项目各类统计台账。
(二)管理局负责按总部要求提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等统计报表、专项资料和相关分析报告。
(三)除总部负责履行的从项目投资中开支的合同项目由总部先开具付款通知单、管理局根据通知单内容开具相应合同结算单外,其余合同进度款结算均由管理局完成并开具进度款结算单,每月向总部报一次结算汇总。
第四十四条 概(估)算与预(结)算管理
(一)总部对全公司的项目成本控制工作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
(二)建设项目概(估)算工作由总部牵头,管理局参与。
(三)总部负责合同价在1000万元以上项目工程(预)结算的审查,管理局负责合同价在1000万元及以下项目工程(预)结算的审查。管理局负责审查的(预)结算资料报总部备案、备查。对合同价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总部可视情况直接委托管理局负责审查。
(四)现场所有项目的工程量和补充单价均由管理局负责审查,报总部备案、备查。
第九章 审计
第四十五条 公司范围内的所有审计工作由总部负责,包括: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决算、合同、投资控制、财务收入等内部审计工作。
第四十六条 总部负责组织接受上级部门和政府审计,涉及管理局的事项,管理局予以配合。
第十章 信息化建设及相关工作
第四十七条 管理局负责信息应用系统及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支持工作,总部配合并做好相关培训工作。
第四十八条 管理局数据中心建设、通信和数据网络建设及设备采购由管理局负责拟定计划和规划实施方案,经总部批准后实施。零星设备和日常耗材由管理局负责。
第四十九条 信息化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和相关设备采购由总部统一规划,管理局配合并提出需求和建议后,由总部统一组织实施。
第十一章 档案管理
第五十条 管理局的档案管理工作严格依照公司档案管理制度执行。
第五十一条 管理局应参照公司档案管理制度制订管理局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并报公司备案。管理局档案分类,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档案分类表》(修订版)(ET-DC-03)制订实施细则,并报公司备案。
第五十二条 归档界面。凡是管理局负责管理的工作所形成的归档文件,接收保管部门是管理局档案管理部门,移交部门是管理局所属的各职能部门。凡是总部负责管理的工作所形成的归档文件,由公司各职能部门移交公司信息管理部保管;凡是由总部负责的重大事项(如:关键技术攻关、重大专项科研试验研究、有独立运行功能的单位工程及以上工程质量检查、项目阶段性验收等)所形成的归档文件,负责该项工作的职能部门或临时组织机构负责汇总、整理,移交公司信息管理部。管理局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每年向公司信息管理部提交档案统计报表,由总部统一上报。总部对管理局的档案管理工作定期进行指导和检查。
第五十三条 管理局重点归档文件包括但不限于:管理局文函(包括所有往来文函),财会档案,核算、决算文件,合同文件,招投标文件,工程档案,技术管理档案,概预算、结算、合同支付等文件,征地、移民、环保、水保、水文、地质等文件,机电、物资管理等文件。
第十二章 外事
第五十四条 外事工作由总部统一归口管理。
第五十五条 出国学习、培训、考察等出国任务统一由总部计划、办理。管理局根据项目需求提出计划报总部审批。
第五十六条 总部负责跟踪、指导工程涉外合同的签订工作和合同执行情况,办理有关进口手续。管理局根据工作需要参与、配合。
第十三章 党的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
第五十七条 组织建设
(一)在“集团化”和层次管理的框架下,由总部与管理局共同研究建立、健全和调整管理局党委、工会分会和纪检等组织。
(二)管理局党委在公司党委领导下,负责抓好管理局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三)管理局党委围绕公司党委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部署,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公司党委的决定在管理局的正确执行、并将执行情况及时向公司党委汇报。
(四)管理局党委负责其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发展等日常管理工作,并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关政审工作由总部负责办理,管理局负责工作结果的报备。
第五十八条 思想建设
总部负责公司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规划、计划和总体实施方案,并结合项目建设工地的特点制定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的阶段性计划,管理局负责配合并实施。
第五十九条 日常业务工作
(一)管理局所属党、工、团组织各成员的党费、工会会费、团费由管理局组织收集,按规定比例交总部。
(二)党群组织对外的报表由管理局按要求提供资料,由总部统一报出。
(三)内部宣传工作由总部统一安排,管理局配合实施;对外宣传由总部统一策划、安排、实施,管理局提供相关资料,并配合工作。
(四)总部负责向管理局提供宣传、学习资料。
(五)党、群、纪检等方面与当地地方政府有关的会议、文件、报表等工作,由管理局在公司统一的口径下完成,总部提供支持。
(六)在总部总体策划的框架下,由管理局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自行组织安排节日、纪念日的集体活动。
第十四章 安全文明生产及现场治安保卫
第六十条 公司设两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即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和管理局安全生产委员会,分别履行有关职责。
第六十一条 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公司安全文明生产重大决策。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安全文明生产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产管理部,负责公司安全文明生产日常管理事务、安全教育培训对外接口和对项目安全生产进行归口管理。
第六十二条 管理局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建设项目安全文明生产重大问题决策。下设安全文明生产办公室,负责建设项目安全文明生产日常管理事务。
第六十三条 管理局负责协商政府部门和武警部队,适时成立公安分局、武警分队以及消防、急救等机构。公司总部予以配合和协助。
第十五章 附则
第六十四条 有关管理界面和权限划分未涵盖的内容,由总部商管理局后,明确工作界面和权限划分。
第六十五条 管理局应将本指导意见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建议及时反馈总部,以便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第六十六条 其它制度与本指导意见相冲突的,以本指导意见为准。
第六十七条 本指导意见由公司总经理工作部负责解释。
第六十八条 本指导意见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当前质监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质监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近年来,各级质监行政执法队伍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发展,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依法行政、优质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执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质监部门承担的监管任务不断加重,在当前的基层质监行政执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本文将试着从基层质监行政执法工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谈一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素质难以适应质监行政执法
质监行政执法工作具有广泛性、综合性以及很强的技术性,因此作为一名质监行政执法人员就必须一专多能,既要熟知质监法律法规,又要熟悉法学基础理论、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民法、刑法等综合性法律知识,既要熟悉实体法,又要熟悉程序法,既要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又要掌握新形势、新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设备,监管新的领域。但目前我们的质监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离上述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养不高,不能完全适应行政执法工作的需要,导致执法不够规范、严谨,适用法律随意性大。有的执法人员在主观上是想把承办的案件办好,办成“铁案”,但往往由于自身的法律素质达不到要求而事与愿违,导致一些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有的行政执法人员特权思想严重,执法过程中言语不文明、行为不端庄、态度蛮横粗暴,不能以娴熟的执法技能,丰富的法律知识,依法入情入理的去说服相对人。一旦遇到硬的、横的或有权有势的管理对象又缩头缩脑,该罚的不罚或少罚。
(二)执法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
衡量案件质量的标准,除了定性准确、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处罚适当外,还包括程序合法,但在基层质监行政执法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依然存在。
部分执法人员长期凭经验办事,不能正确认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忽视了程序上的完备,认为程序问题只是工作上的步骤和方法的问题,即使程序错了,也不影响案件的定性和处罚。更有甚者,一旦自认为法律规定的程序“妨碍”了执法,就想方设法随意简化程序和故意违反法定程序,认为按照法定程序操作太慢,遵守程序法无非是为了更好地追究违法行为,只要实体上不出错,只要能及时、有效地处罚违法行为,即使没有严格遵守程序法的规定也就无所谓。心存侥幸,岂不知只有程序上的公正才能保障实体上的公正,很多败诉案件都是因为程序违法造成的。
(三)执法实践中重罚轻纠
一些基层质监行政办案人员在查处违法案件时,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存在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只注重对违法相对人罚款,“只罚不纠,罚款放行”,片面追求罚款数量,忽视办案质量,不讲求行政执法的社会效果,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重视程度不够。只注重财产罚,行政法规定的警告、限期改正、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照等申戒罚、权能罚基本不予适用,这在执法中就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
(四)滥用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普遍存在于行政执法实践中,它有效增强了执法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但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在办案时受自身思想素质的影响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公报私仇、以权谋私,或办“关系案”,“人情案”。也有由于法律知识水平不高的因素,导致把握不准确,在行政处罚中畸轻畸重,在违法行为的动机、事实、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而处罚结果不一致,致使“重过轻罚”“轻过重罚”“过罚不相当”,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五)执法环境亟待改善
1、地方行政干预依然存在。把好生产市场准入关,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是质监部门的神圣职责,在此前提下兼顾地方利益,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质监行政执法工作中有时难免会与地方利益发生冲突。质监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但许多事情必须依靠地方,在日常执法中往往冲不破人情网、跳不出地方保护主义的怪圈。有些地方领导错误地将行政执法与促进经济发展完全对立起来,对纳税大户和骨干企业实行特别保护,致使某些违法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某些存在重大特种设备安全、食品安全隐患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少数地方领导缺乏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习惯行政手段,轻视法律,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甚至为违法者撑起保护伞。一些行政相对人受利益驱使,法律意识、诚信意识淡薄,令执法工作苦、累、难,有的甚至暴力抗法。
2、职能交叉不利于执法。按现行体制,质监部门与工商、食品药监、农业、卫生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实践中常常出现管辖上的争与推,导致有利抢上前、无利退后边的推诿扯皮现象。部门之间不相互沟通,只图自身利益,不注重违法行为的追根溯源,该移交的案件不移交。
二、解决的措施
(一)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
质量技术监督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质监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是提高质监行政执法水平的关键。
提高质监行政执法队伍素质,首先要通过培训、考试、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在熟练掌握质监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熟悉法学基本理论以及《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素养,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做到能正确认定案件违法事实、充分运用证据规则有的放矢地调查取证、准确适用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办案技巧和调查取证能力。质监执法与其他行政执法的区别就是以技术为支撑,质监执法人员除了应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外,还应认真学习掌握有关质量、计量、标准、特种设备等专业知识。其次是要严把进人关,吸纳一批政治思想素质高、有铁的纪律、特别能吃苦、有无私奉献精神、真正具备法律知识的人员充实到执法队伍去,形成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营造法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以责任追究制度、执法检查制度、案件回访制度等行政执法制度,严肃纪律,加强内部监督,虚心接受外部监督,提高办案实效,认真做好质监行政复议、诉讼等事宜,打造一支公正、文明、廉洁、高效的质监行政执法队伍。
(二)严格执法程序
要切实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行政执法理念,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目前质监行政执法在程序上的主要依据包括《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规定》、《技术监督行政案件现场处罚规定》等,规范了质监行政执法在管辖、受理、调查取证、审理、执行、结案以及告知、听证、行政复议等过程中应遵循的程序,质监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中有关程序的规定,该告知的告知,该回避的回避,决不能图省事而故意规避或无视程序的规定。
(三)标本兼治,杜绝重罚轻纠
坚持标本兼治,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羁束行政行为必须严格执行,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应当给予的警告、限期改正、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申戒罚、权能罚的必须严格依法进行裁量,在行政执法中要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法律的警示教育作用。
(四)统一自由裁量权的裁量规则
质监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科学、简便易行而又合法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操作程序和裁量规则,从制度上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做到处罚的自由裁量标准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一定的时间内的统一,只有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才能促进行政处罚的公平和效率,维护质监部门的执法威信和权威。
(五)积极沟通,优化执法环境
地方政府首先要强化大局意识和长远发展观念,打破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地方政府的支持是质监部门顺利开展行政执法工作的前提,同时,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因此,质监部门在开展影响较大的行政执法活动前后,应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态度,多向政府汇报,多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做到既依法办事,又合情合理,获得支持和配合。还要注意加强舆论宣传,寻求社会理解,要重点解决暴力抗法的应对、解决办案手段的不足、解决案件的有效执行,为执法工作减轻阻力,排除干扰并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良好的质监执法环境。
要搞好质监行政执法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浅析质监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越发重要,相应的质监部门的作用也就变得越发凸显,它的执法成效如何将成为衡量其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尺。
一、当前基层质监行政执法实践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质监行政执法队伍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发展,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依法行政、优质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执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质监部门承担的监管任务不断加重,在当前的基层质监行政执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主要有:
(一)执法环境有待优化
在基层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引进工业企业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的首要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有时会被曲解为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阻碍。当发生了行政案件,执法机关要对这些企业进行处理和处罚时,往往得不到当地部门的理解,他们会认为对自己招商引资企业的管理过于严格。服务企业、优化环境与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之间的矛盾很难把握,使质监部门的工作处于“两难境地”,导致的结果:一是质监部门承担了相当的压力;二是影响了与其他部门今后工作的开展;三是无形中增加了今后对企业管理的难度。这些作法,导致监管部门无法进行正常监管行使正当权力,对行政案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工作得不到地方有关方面支持,工作也难以展开,即使工作展开了也难有成效。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了行政效能,更影响了行使法律的权威性。此外,按现行体制,质监部门与工商、食品药监、农业、卫生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不利于执法。
(二)技术设备和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质监行政执法工作具有广泛性、综合性以及很强的技术性,因此作为行政执法基本要素的执法人员就必须一专多能,但目前我们的质监行政执法人员素质离上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完善,行政相对人法律意识的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如不加强学习,今后的工作会更加难以开展。很多基层局未设技术机构,在工作对涉嫌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只能送到省属技术机构和市属技术机构进行检验,增加了行政成本,有时也让某些行政相对人钻“时间差”的空子,贻误了处理时机。导致出现监督机构政执法效率不高的现象。在队伍建设方面突出表现为:一是部分执法人员长期凭经验办事,忽视了程序上的完备,很多败诉案件都是因为程序违法造成的;二是一些基层质监行政办案人员在查处违法案件时,“只罚不纠,罚款放行”,片面追求罚款数量,忽视办案质量,在执法中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三是个别行政执法人员在办案时受自身思想素质的影响滥用职权假公济私、以权谋私,或办“关系案”、“人情案”的情况还没有完全杜绝,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三)质监部门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质监部门为完成政府赋予的各项任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在部分群众和企业的心目中,质监部门目前仍然缺乏良好的口碑。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质监部门自身宣传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宣传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质监形象的树立。质监部门在综合治理和行政执法中面临的矛盾比较多,容易遭遇非议和误解,这就更加需要注重新闻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在基层质监部门,常会遇到需办理建筑方面手续的企业和个人误将质监局当作了质监站的情况,虽然不能以点概面,但这也说明了质监部门在宣传自身工作职能,提高自身影响力方面还做得不够。在一些地方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行政相对人的法律意识也相当淡薄,许多人甚至很多政府部门对质监部门的职能都缺少了解,认为质监部门的职责就只是对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管,而对标准、计量、食品、特种设备等方面的职能不甚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质监部门更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增强执法工作力度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让企业清楚质监部门监管些什么,是怎样进行监管,从而对企业的生产行为在前端就受到约束,这也是提高行政执法效力的重要途径。
二、对策思考
“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要破解当前存在的这些难题,笔者认为应从六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执法环境
地方政府首先要强化大局意识和长远发展观念,打破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地方政府的支持是质监部门顺利开展行政执法工作的前提,同时,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因此,质监部门在开展影响较大的行政执法活动前后,应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态度,多向政府汇报,多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做到既依法办事,又合情合理,获得支持和配合。还要注意加强舆论宣传,寻求社会理解,要重点解决暴力抗法的应对、解决办案手段的不足、解决案件的有效执行,为执法工作减轻阻力,排除干扰并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良好的质监执法环境。
(二)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使企业认识到质监部门的行政处罚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意识,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要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质监部门“该干什么”、“正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让广大群众看到质监干部服务的热情、执法的辛劳、维权的真诚、检验的公正,从而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信赖和支持质监工作。积极走进企业,向企业宣讲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法律知识的咨询,尽量避免企业因不懂法而违反受到处理的情况。充分利用“3.15”、“质量安全月”、“计量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宣传职能职责,宣传法律知识。通过这些形式,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质监法律法规和质监部门的职能,改善执法环境、破解监管难题、消除阻力、实现职能到位。
(三)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
质量技术监督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质监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是提高质监行政执法水平的关键。提高质监行政执法队伍素质,首先要通过培训、考试、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在熟练掌握质监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熟悉法学基本理论以及《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素养,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做到能正确认定案件违法事实,充分运用证据规则有的放矢地调查取证,准确适用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办案技巧和调查取证能力。质监执法与其他行政执法的区别就是以技术为支撑,质监执法人员除了应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外,还应认真学习掌握有关质量、计量、标准、特种设备等专业知识。其次是要吸纳一批政治思想素质高、纪律性强、特别能吃苦、有无私奉献精神、真正具备法律知识的人员充实到执法队伍中,形成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执法检查制度、案件回访制度等行政执法制度,严肃纪律,加强内部监督,虚心接受外部监督,提高办案实效,认真做好质监行政复议、诉讼等事宜,打造一支公正、文明、廉洁、高效的质监行政执法队伍。
(四)严格遵守执法程序
要切实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行政执法理念,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目前质监行政执法在程序上的主要依据包括《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规定》、《技术监督行政案件现场处罚规定》等,规范了质监行政执法在管辖、受理、调查取证、审理、执行、结案以及告知、听证、行政复议等过程中应遵循的程序,质监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中有关程序的规定。
(五)标本兼治,杜绝重罚轻纠
坚持标本兼治,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羁束行政行为必须严格执行,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应当给予的警告、限期改正、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必须严格依法进行裁量,在行政执法中要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法律的警示教育作用。
(六)合理运用统一自由裁量权
质监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科学、简便易行而又合法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操作程序和裁量规则,从制度上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做到处罚的自由裁量标准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一定时间内的统一,只有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才能促进行政处罚的公平和效率,维护质监部门的执法威信和权威。
要搞好质监行政执法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为经济和谐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第五篇:质监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国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深入开展,一大批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了有效查处,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正得以逐步建立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因此而得到了有效保障。但整规工作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都与法制不健全和执法不严有直接关系,特别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问题比较突出,需要着
力加以解决。为此,近期温家宝总理对全国整规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关键在建立健全法制,严格执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结合长期从事基层质监行政执法工作实践,就整规工作中质监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现状及对策作以初浅的分析,以期对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能有所借鉴和帮助。
衔接的主要工作
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质量技监部门主要承担依法查处生产、经销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的行政执法工作任务。具体来讲,主要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食品、农资、建材、棉花、计量执法和特种设备等重点产品和重点领域的执法打假工作。在这些执法打假工作中,需要移送公安司法机关的主要案件,也就是需要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的犯罪案件主要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件、诈骗案件、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案件、假冒注册商标案件(该案件实际主要由工商部门予以移交,但有时会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件相竟合)及非法经营案件等。从近几年笔者所在质量技监部门的执法打假工作实践来看,符合上述移送标准,需要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的案件基本没有,主要原因是案件不符合刑事犯罪的立案标准和条件。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笔者近年来的质监行政执法工作实践来看,当前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需移送公安司法机关的行政执法案件的标准和条件(即何种行政执法案件需移送公安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还不够完善和明确。
当前,涉及质监行政执法需要移送公安司法机关的主要案件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件、诈骗案件、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案件、假冒注册商标案件及非法经营案件等。根据现行《刑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诈骗罪、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刑事立案标准和条件基本上还比较清楚,或者说质监部门对此还有所了解。但非法经营罪的刑事立案标准和条件则极为复杂,目前质监部门对此的了解和掌握还远有差距。而长期以来由于打假的呼声持续高涨、打假的力度不断加强,涉及犯罪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诈骗、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假冒注册商标等行为因易于辨别、判断且公愤极大而被违法犯罪分子所摒弃或转入更为隐蔽的状态,所以此类行为在当前质监行政执法实践中的查处比例渐趋下降。而由于国家“从源头抓质量”指导思想的确立和相应措施的实施,尤其是《行政许可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认证认可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食品、农资、建材等产品的经营活动必须首先获得相关资质认可(生产许可、强制性认证等)方能从事,所以对这些领域的质监行政执法重点就是审验生产、销售者的相关资质或其经营的产品的相关资质,即审验其是否获取了生产许可证、强制性认证等证照,而并不需要对相关产品的内在质量情况作进一步的判定,实际上大多产品的内在质量并非存在问题,关键是未获得国家的生产许可、强制性认证等相关手续。正是上述原因的存在,质监行政执法所查处的无生产许可证、强制性认证等案件在确定是否属移送公安司法机关范围时就产生了标准和条件较为复杂而无法明确的问题。因为,与之相连的可能是非法经营罪,但非法经营罪的刑事立案标准和条件极为复杂,就目前质监部门的判断能力来讲对此还无法予以明确。所以,亟需对需移送公安司法机关的行政执法案件的标准和条件予以完善和明确。
(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还不能适应及时准确判断所办案件是否需移送公安司法机关的形势要求。
刑事责任是最为严厉的一种法律责任,是否给予某种行为以刑事处罚是极为严肃、极为专业的法律工作,需要包含法律素质在内的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而目前,质监行政执法人员大多非法律专业出身,且素质参差不齐,加之长期从事质监某一类型的单一的执法工作致使知识面窄、思维模式定型,要求其及时准确地判断所办案件是否需移送公安司法机关显然是力不能及的。具体办案的执法人员如此,作为是否移送的审批人,有关负责人也存在这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当然,由于缺乏对刑事司法工作的了解和相应的实践经历,具体办案的质监行政执法人员也无法全面、准确落实符合刑事司法要求的有关调查取证工作,从而可能使在真正面临移送案件时因能力问题而丧失追诉最佳时机的顾虑无法消除。所以,移送诸多
环节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显然制约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而这当中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是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
(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还缺乏明确有效的的工作机制。
从先前的质监与司法机关的工作联系实践看,大多情况下,质监部门在行政执法工作遇到极大阻力时应请求公安部门予以协助配合,或遇到专项整
治工作任务时,双方各司其职、协同配合。而检察机关则往往是以查办贪污贿赂案为目标主动突击检察,指导帮助行政执法机关提高移送案件的判断鉴别能力和水平的服务性工作则极为薄弱,甚至缺失。至于法院,在发生行政诉讼案件时才可能与行政执法机关发生联系,平时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业务往来。总之,可以说,目前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在有关业务工作的往来上是少量的、即时性的,相互间的工作联系机制是松散的、不稳定的、模糊的。就具体细节而言,行政执法机关在发现有涉嫌移送案件时,向刑事司法机关的哪一具体部门予以移送,移送案件最终审核结果又如何予以反馈等问题不一定行政执法机关就十分清楚明白,刑事司法机关也未必就此类问题向行政执法机关予以告之。所以,工作联系机制方面的缺陷也是制约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几点意见和建议
针对上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一)行政执法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刑事法律知识的培训教育。在这方面,主要是加强《刑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及有关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规章的培训教育,使其强化在行政执法过程当中会发生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情况和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是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执法有效性、维护法制统一和法制权威必然要求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明确移送的基本标准和基本程序等涉及具体操作的有关知识,从而促进行政执法机关的移送工作。
(二)刑事司法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有关移送业务工作的培训指导。在这方面,主要是对涉嫌犯罪案件的标准和条件以及移送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等有关内容予以培训指导。因为,不论是从业务工作范围、业务知识和技能,还是从实践经验等诸多方面来讲,对犯罪案件的侦查、审核、认定等工作,行政执法机关都远远无法与刑事司法机关相媲美。所以,这是做好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应尽快完善和明确。在这方面,主要是由有关机构作为牵头或负责单位,商行政执法机关、刑事司法机关讨论、论证,制定行之有效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建立和形成长期、稳定、明确的衔接工作模式,克服先前即时、松散、模糊的衔接工作缺陷,以有利于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这是做好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工作的关键,也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所要解决问题中的当务之急。
总之,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对于严格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司法,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法制统一和法制权威,促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调研和探讨理应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和司法部门的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