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安监部门行政执法面临的困惑与思考
基层安监部门行政执法面临的困惑与思考
据2009年13期《半月谈》载文称: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宋寒林透露,2007年7月至2009年3月,全国检察机关参与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调查3466件,科级以下基层行政执法和监察部门占立案总数的37.56%,这说明安全责任事故背后,一些直接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现象严重,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县级安监部门,作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主体地位的最基层组织,实际工作中行政执法面临的困惑,在一定程序上既影响了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进程,又影响着年轻安监队伍形象,同时,也影响行政执法的效果。
困惑之一:职能定位影响“保帽子”。新时期安全生产格局决定“政府统一领导”,基层安监部门领导任免权在同级政府,处理安全生产违法事宜时不得不看政府领导脸色行事,行政“干涉力”过大,有些行政案件,往往偏护于企业,甚至领导一个电话就能改变行政处罚决定,该严的严不起来,该落实的落实不下去,遇到碰硬的事往往只得绕开法律规定处理。
困惑之二:利益所迫导致“保饭碗”。年轻的安监部门是新世纪的派生物,真正作为政府行政部门是从2005年的“几个人七八条枪”发展起来的,行政编制少,聘用人员多,自收自支的份额大,一部分行政经费、人员工资得靠同级财政负担。有些地方的财政预算随意性大,有时就靠领导一句话,因而直接涉及到安监人员的切身利益,基
1层安监部门负责人在行政执法时难免没有顾虑。
困惑之三:考核评比逼向“保形象”。时下各地将发展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招商引资压力大,为营造投资环境,人为地设制了执法障碍。加之民主考核评比风起云涌,末位淘汰似乎成了约定俗成。安监部门行政执法难免得罪一些服务对象,执法越较真得罪的人越多,因而在考核评比中也就容易受到影响,考评位次靠后的大多是行政执法部门,其领导班子还会被纪检监察、组织等部门诫勉谈话,主要领导还会在一定规模会议上自我解剖,甚至就此挪位子或就地免职。为保选票“保形象”,不得不陷入人为地放松监管的“怪圈”,因而,不仅挫伤了执法人员的工作热情,也影响着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威,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行政执法效能,导致不作为而失职渎职,失去应有的“形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2007年全国安全生产会议上分析造成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高发主要原因时指出“安全执法和监督不到位,一些地方安全监管职责不清、监管不力,安全监察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查处不力。”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之所以出现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中安监人员失职渎职现象严重,究其原因,既有体制机制的因素,也有认识上的距离,还有安监队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如何有效预防和遏制安监部门安全责任背后的失职渎职行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进一步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安全生产摆在与资源、环境同等重要的战略位臵上,作为基本国策之一。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搞好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着力构建“党委高度重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的安全发展新格
局。一方面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必须切实担负起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亲自抓、负总责。事实表明,党政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安监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求确立新的政绩观。按照“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要求,将领导干部对安监部门的机构建设、人员编制、财政投入等重视程度列入党政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奖惩和晋升的依据之一,坚持严格的安全生产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形成全社会安全发展共识,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思考之二:构建适合科学发展的安全生产机制。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在综合监管方式上,发挥安委会综合协调指导的职能作用,细化分解各成员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在行政执法运作模式上,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提高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在专项监管能力上,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高专项整治的效果;在创新安全服务体系上,加快构建安全生产执法信息平台,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从而提高安全生产执法的权威,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思考之三:着力打造监管执法能力建设。解决安监部门“不作为”、“乱作为”行为,预防和遏制渎职失职违法现象发生,除了增强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依法治安观念和加大全民安全生产普法力度外,重要的是各级党政领导要关心和加强安监队伍建设,激励安监干部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秉公执法、甘于奉献,认真学习和钻研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管理者自身要守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用法适当,公平公正,注重程序,避免执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滥用职权的情况,执“人情法”、“关系法”、滥用自由载量权,执法随意性和野蛮执法等,按照“执法为民、监管便民”的要求,自塑良好形象,打造一流行政执法队伍。
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基层安监行政执法面临的困惑与思考
基层安监行政执法面临的困惑与思考
基层安监部门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重大危险源管理、事故调查处理等各项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们县级安监部门作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主体地位的最基层组织,实际行政执法工作中面临诸多的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的效果,也影响了安全生产制度化建设的进程。本人参与安全生产执法工作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平时工作实践中,总体感觉到我们的执法体制不顺畅,执法机制不完善,执法缺乏权威性,执法工作步履维艰。一言以蔽之,执法“难”。而这种执法“难”几乎贯穿于执法工作的每个步骤和环节中。
一、执法“难”的具体表现
1、调查取证难。查处违法行为需要严谨细致的调查取证,并且要求调查结果必须要形成规范科学的证据链。但在实际调查取证工作中,一方面部分当事人不配合执法,采集证据困难;另一方面我们安监执法人员缺乏必要的取证设备和取证手段,没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取证程序。
2、组织案审难。按照《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一般程序处罚的案件都要经过案审委讨论,但实际中由于案审委成员任职于各个不同的部门,召集开会较难,再加上有些领导觉得讨论过于繁琐,所以案审会大多 流于形式。
3、依法量罚难。我们现行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处罚的额度都很高,而我们处罚的对象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的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在查处时还要考虑就业、招商引资以及社会稳定等一些非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因素,因此处理较为棘手。
4、规范执法难。按照执法规范化的要求,要统一规范执法程序,统一规范文书档案,统一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就执法程序和文书档案而言,安监总局与省法制办的要求不一致,而后者每年都会对我们的案卷进行评查,这让我们无所适从。今年,省法制办要求我们案件法律文书必须要说理性,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基层对于什么是说理性文书都不甚理解,就更谈不上如何进行说理性了。
5、法规宣贯难。涉及安监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纷繁复杂,我们的安全宣传月也搞的轰轰烈烈。但实际的效果尚难评估,另我们很多规范的出台条文较为笼统,且没有制定相应的细则,我们基层执法人员自己都难以理解,导致宣贯工作难以开展,也引起了部分群众对我们的处罚不能理解。
6、检查问题难。安全执法检查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业务涉及面广。但我们很多执法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导致执法检查方式单一,查隐患找问题的难度大。
7、形成合力难。安监系统内部许多部门都认为执法是我们执法大队的事,不够理解和配合,甚至有些部门还有护短的表现,认为自己的监管对象被处罚有损面子。再加上中层干部评比等因素,使得我们因为怕丢选票、怕得罪人,而不能独立客观地执法。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1、执法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安全生产监察机构组建时间大多不长,多为原从事管理工作或是刚招录的人员,大部分人员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相对欠缺,且缺乏系统的培训。当前受进人机制等制约,安监执法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也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善。
2、执法指导思想存在偏差。重处罚、轻程序,处罚只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致使案审会成为形式,法制科成为摆设。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中总是以衙门朝南坐的姿态出现,缺乏服务意识和执法理念。还有一些安监执法部门将行政执法行为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以罚没收入作为经费的主要来源,将执法行为和执法者自身利益挂钩,造成执法行为和执法目的严重背离。还有安全生产执法工作要受财政税收、人员就业、社会稳定、招商引资等非安全生产因素影响,导致安监执法“权法错位”。
3、权、责、利不对等。目前,安监执法除了对本部门许可的危化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进行执法外,还要对一 般工商贸企业进行检查,实际上执法范围包含了几乎所有类型的生产经营单位。凡是涉及安全的都要查,包括建筑、电力、特种设备、消防等,但由于受人力、精力所限,且执法人员并不具备监管的必要手段,势必会造成一些问题的出现,在客观上导致我们执法人员失职渎职。近期缙云4.1事故问责安监员,在我们系统内部反响不小,其实在有问责制度以来这不是第一例,也绝不是最后一例,但这一事件确实折射出了我们基层安监管理的权、责、利不对等,有些不能管,有些管不了,管了是渎职,不管是失职。重大的压力导致安监员工作积极性的极大受挫。且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责任大,再加上基层经费不足待遇差,导致安监员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
三、解决“执法难”的几点对策
1、必须明晰安监执法职责。就是要切实明确安监执法目的到底是什么,执法过程中要怎么做,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现在的要求是安监执法人员在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时不能留死角,必须每一个车间走到,每一台机器转到,每一个员工查到,实际上是把执法人员看成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把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承担的主体责任转移到安监执法人员身上。这违背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这样安监执法人员便“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但出了责任却无法推脱。这就要求制定严格 的执法程序,规范的执法流程,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样就能在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执法环境的同时也保护好我们的安监执法队伍。
2、加大安全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执法氛围。每一项法律法规的出台,都有它的目的和现实意义,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和广度。当前,我们的安全宣传重点大多限于被管理对象,而对公众的宣传力度仍然不够。要从违法侵害公众利益角度出发宣传安全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认识到违法者确实影响了自身的利益,使违法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好地获得群众支持。促使违法者由“要我遵守安全法”向“我要遵守安全法”的思想转变,主动遵守安全法律法规。
3、加强岗位练兵,增强执法人员素质。安监执法时直接与公众打交道,一举一动直接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要清楚自己缺什么,围绕“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这一中心环节开展练兵,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安全检查技能等。并与执法业务培训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我们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部分难题,真正实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4、开展案卷评查,加强学习交流。市局要按照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标准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局的行政执法案卷进行评查,真实记录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纳整理,对存在的问 题认真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并对执法案卷评查结果进行通报。通过评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水平。
以人为本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要坚持安全发展。政府一定要树立“加快发展经济、提高效益是政绩,搞好安全生产、推动安全发展,维护好、实现好群众的安全健康权益也是政绩”的观念,切实关注安全生产、重视安全发展,加大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投入,为安监行政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第三篇:安监部门行政执法面临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安监行政执法是安监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地不断健全和完善,特别是《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地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法制安监进程,使安监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由于安监行政执法是一新后事物,产生了执法扰民、重权轻责、以权谋私等问题,严重影响安监法制建设的进程和安监部门三
个文明建设,甚至引发了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一、存在问题
一是认定违法事实错误或不准确。主要有随意认定、错误认定和曲解法规原意认定三种类型。这些错误往往被有的领导或从事法制工作的同志认为是适用法规依据不准确而淡化其错误的严重性。
二是错误适用行政处罚程序。常见的案例有:简易程序卷宗内附有证据登记保存清单,这说明执法人员不是在当场处罚的;简易程序处罚数额超过《行政处罚法》“公民50元以下、法人及其它组织1000元以下”的规定标准;询问笔录制作太简单,不能说明该违法事实应属于一般程序处罚等。
三是执法随意性大。如有的地方运政执法人员开具证据登记保存清单后,既无处罚结果,也无配套使用文书;有的地方随意降低处罚标准,但减轻处罚不仅无依据而且不履行报批手续;有的地方自由裁量权运用畸轻畸重现象严重,不能做到“过罚相当”;有的地方行政许可程序实施不严谨,该按时答复不按时答复,甚至有些应处罚后再审批的却未处罚就办理了许可手续。
四是只处罚不纠正违法行为。
五是一般程序文书制作不规范。主要有适用一般程序的调查报告制作简单化、形式化,文书大多只填写几句套话,缺乏实际调查手段和记录;《违法行为通知书》制作不严谨,未告知当事人陈述、申辩时限;超过执法委托书规定的处罚金额却不报批或处罚后补办报批手续等。
六是滥用证据保存措施。常见的有:执法人员随意采取证据保存措施,且开具证据登记保存清单时不考虑有无法定依据或适用依据是否得当;不该作为证据保存的也经常作为“扣留”手段滥用。
二、原因剖析
(一)说情风严重影响公正执法。当前由于说情风愈演愈烈,一些地方安监执法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按法律程序执法和不严格执法的现象屡禁不止。如不制作执法文书或制作文书不规范、不按法定程序执法、自由裁量幅度畸轻畸重甚至以权谋私等多种不依法行政行为。
(二)法制意识不强导致执法水平不高。《行政处罚法》虽已实施多年,但部分执法人员由于受传统的执法手段和其它部门执法的影响,至今未能真正领会其立法意图和精神实质,法制意识仍远远跟不上形势,执法人员执法为民意识亟待提高和加强。
(三)内部监督不到位为违规执法提供可乘之机。一些地方无专职人员,少数地方虽配有专职机构,人员却因级别低、人手少、无装备而无法对安监执法人员违法行政行为进行动态督查纠正,为一些执法人员以权谋私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经费问题使安监执法人员形成重收费、轻管理意识。安监执法机构经费来源各有不同,既有“条条”按比例分成的,也有“块块”靠罚款由本地财政部门按比例返还的,但总体来说都是多收多取,并以此解决工资、办公经费、装备等问题。受到利益驱动,有的地方往往或明或暗地给执法人员下达罚款指标,甚至将征收罚没款多的人视为“能人”。一线执法人员受此误导。
(五)内设机构雍肿催生推诿扯皮现象。由于安监执法机构设置不统一,人员有多有少,有的县级执法机构竟多达十余个,造成推诿扯皮现象严重,甚至出现行政不作为现象,使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安监形象。
(六)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多年来,由于安监执法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总体素质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监执法水平和形象。如有的单位执法人员不会制作执法文书,有的执法人员一遇到较复杂的案情就不会处理,时常造成“冤假错案”,引发诸多矛盾。
(七)地区差别影响执法口径统一。首先是认定违法事实口径不统一。如同一违法事实,在甲地被查未被认定,到乙地被查却被认定为违法经营。其次是自由裁量权运用差距很大,常常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八)管理体制复杂引发诸多问题。目前,基层安监执法队伍的权力来源不一致,既有法规授权机构的,也有委托执法的,还有代行市级执法机构职责执法的。由于“条、块”口径不一致,使“条、块”之间管理不衔接,造成交叉管理等矛盾。有的代行市级执法机构职责的执法部门,对有些难查处的违法行为常常不实施处罚,使安监执法形象和力度受到影响。
三、应对策略
对于上述问题,尽管各级领导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制约,这些问题至今未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对此,笔
者建议,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行综合执法体制。省级安监主管部门应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执法机构职能进行整合,实行综合执法,执法人员编制由省级安监主管部门汇同人事等部门重新核定,原有的经费渠道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实行记分考核管理。制定“安监行政执法行为记
分考核管理办法”,对够不上行政处分的违规违纪执法行为进行记分。当累计分值达到一定规定时,对当事人进行违规违纪培训和考试,考试不及格者责令待岗;对严重违纪者吊销执法证件,清除出执法队伍。这样才能对执法人员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促使执法水平有所提高。
(三)统一执法标准和尺度。应制定全省统一的违法事实认定口径和标准、自由裁量幅度及处罚额度标准、实施证据保存措施及程序、其他法律文书术语适用口径及有关执法程序时效规定等等,并将有关标准制成统一的微机处理软件,在全省进行微机联网,以加大打击违法经营者逃避管理或处罚的力度,提高安监执法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还要简化、调整有关执法文书,以便于文书制作和内部监督管理。
(四)组织文书会审。各市安监主管部门应以县级安监主管部门为单位,组织“块块”范围的文书制作会审。会审要以执法程序和认定违法事实统一口径为准,抽查文书要根据县级安监主管部门文书发放台帐进行,特别要重视对保存清单使用情况的审查,对只开保存清单无处罚结果或未配套使用其它文书以及制作文书不规范等行为都要视情依照“记分考核办法”予以处理。
(五)实行执法岗位轮换制度。安监执法岗位均要引入竞争机制,二至三年进行一次岗位轮换。这样既能有效解决执法人员长期在一个岗位上易出现问题的弊病,又能通过岗位轮换使执法人员学到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和增强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刹住说情风和打破关系网。(**县安监局局长)
第四篇:基层行政执法中面临的困难与建议
基层行政执法中面临的困难与建议
基层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前沿阵地,处在工商监管职能的第一线,是整个工商工作的基础与基石。基层的行政执法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基层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与低、好与坏,直接体现工商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近年来,我们在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行政执法的工作中,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为规范市场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执法环境、监管模式和执法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距科学发展观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基层监管执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影响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发挥,需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基层行政执法面临的困难
1、执法力量薄弱。一是基层大多处于农村,监管的点多、面广、线长,监管执法的任务繁重;二是普遍存在着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人员老化、短缺,断代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由收费型还没有真正转变到监管执法型上来,较强的执法意识没有形成。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根据目前的情况看,从2003年后,陆续新考进的大专本科生公务员已成为行政执法的中坚力量,正是他们没有受到收费意识的影响,学习接受执法的知识,掌握执法的技巧较快,改变了过去老带新的倒置;四是在基层工作的执法人员,缺乏高质量的培训提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扩大视野,发现新案源的机会少,缺乏相互交流的机会;五是基层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执法技巧、相关知识和理论水平、法律、法理存在着不足;六是重罚轻纠。只注意对当事人的罚款,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纠正却重视不够。对法律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不领会,在处罚决定书中处罚条款往往只有罚款一项,不适用警告、责令改正、限期改正、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七是重实体,轻程序。认为程序问题是工作的方法与步骤问题,只要把实体整扎实、程序无所谓;还有的认为,即使程序有问题,也不影响案件的定性与处罚。但许多行政处罚的案件被诉到人民法院后,不是因为实体有问题,往往是因为程序不合法而被撤销,致使执法能力提高缓慢。
2、执法干扰过大。良好的执法环境,能有力地推进各项执法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行政效率;恶劣的执法环境,则会使工作举步维艰,难以开展。
一是外部的干扰。首先有的地方领导把服务与监管对立起来。现在地方各级政府都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也提出建设服务型工商。但对其服务型的理解却不够全面,把服务与监管对立起来,认为服务就是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减少条件;就是要少检查、不检查,违法违规少罚款、不罚款。使工商履行职能职责出现了偏差,强调了放宽准入,忽视了条件和程序的把关,强调了为企业服务,忽视了对企业的监管,强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忽视了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营造。致使工作有时出现了缺位、错位的现象。其次是各级政府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这些都是完全正确的。但在个别的操作过程中,不少地方把支持发展与公平公正执法对立起来,认为我们对企业的例行检查,对违法企业依法实施的行政处罚,影响了投资人的积极性,影响了投资环境。致使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对行政执法的态度爱昧,支持的力度不够,甚至出现个别地方官员打着改善投资环境的幌子,毫无原则地“打招呼”干扰了行政执法。一查到大型一点的企业,政府就出面“打招呼”,致使违法不能纠,可一出本地就被查处,甚至被罚款的额度还不小,我有个话丑理端的比喻:就如同自家的孩子没教育好,出门就挨外人的打一样。因此就出现“首犯不罚”,甚至规定不得到企业进行检查,更有甚者,一位人大代表也能无视法律的授权,提出“取消个体营业执照登记”,对发展个体经济有利的“无政府主义”提案。再者就是地方各界对工商的职能了解不够全面,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只停留在“打假”的这一层面上。还有就是少数地方黑势力对执法人员及其家属的威胁干扰。以上这些外部的因素,使行政执法受到一定的干扰,有时也挫伤了执法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内部的干扰。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干扰。诚然,这里边还包含着所站角度不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不一样;有时还出于部门自身利益的考虑等;第二是上级机关的;第三是同级、同仁、同事的。在经济社会的环境下,在人们的法制意识还不强,法制社会还不完善的今天,要想杜绝“说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基层执法人员给说情做了个分类:最错位的说情,是无视法律法规的尊严,无视工商职能的存在,无原则的说情;最厌恶的说情,是不讲实话,反找办案人员在执法中程序、证据等方面的遗漏,想以此推翻此案的做法;最没有水平的说情,是假冒伪劣都敢说情;最理解的说情,是按法律法规,体现其职能请求从轻处罚的说情。不过我还要说一句,无论是那类说情,我们执法人员都应该感到心慰,你所办的案子是正确的,否则怎么有说情呢?
3、执法装备落后。一是部分县和工商所尚未达到人手一台微机;大多数县(区)的经检队、市场巡查队都未配备手提电脑,更谈不上无线上网装置了,不便于执法中查找资料和法律法规的适用准确。二是经济检查大队的摄、录、照设备还未配备齐全。三是基层执法的车辆装备落后。近几年各地加大了对执法车辆的配备,但大多都性能较差,要么配备的时间已超期服役,要么就是市、县两级机关的换代装备,影响了执法的效率。
4、执法的成本偏高。一是商品质量案件,检测费用的成本较高。如:成品油、食品、机电产品等,而基层执法部门恰恰又查办不少商品质量的案件,有的检测的费用远远超过了案值,挤占了不少的工作经费,影响其他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打击传销的工作。我们都很清楚,这项执法是只有社会效益,而无经济效益的执法。有时甚至要部门贴钱给要求返乡的传销人员路费。根据《禁止传销条例》我们不难看出:打击传销是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实施。即是说不光工商,还应有公安等部门,遣反传销人员应是民政部门的职责。三是在开展一些
专项整治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比较大,基层不堪重负。四是基层监管执法的点多面广线长,增大了差旅费、办公用品等方面的费用,往往要付出很大的执法成本。
5、执法手段薄弱。(这个问题是法律层面上的,但彼人不得不提出来,供大家参与、呼吁)一是强制手段有限。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却无权冻结银行帐户;查处商品质量案件,打击假冒伪劣,却对运输假冒伪劣商品无上路检查权;打击传销却无法对传销骨干人员进行人身自由限制。二是工商部门的有些法律滞后。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堪称工商行政管理的一部大法,由于国内外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际的执法中却发现原来大法所概括的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也难以涵盖不断发展的情况。现在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明显:(1)主体不够明确,执法效果不佳。现在又出现了很多主体分支:如银监委、保监委、证监委、电信等,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知如何做到公平、公正?(2)与其他法律有冲突,内容滞后。
(3)执法手段不足,行政措施不力等缺陷。三是已被废止的《打把条例》已经有些年了,“市场管理条例”迟迟不能出台,在市场监管中查处的走私物品,只能牵强地套上“来历不明的产品”。还有《工商所条例》的修改完善也迟迟不能出台,致使各地对工商所授权不一致,不统一,五花八门。四是对授予的强制手段限制太多,时间太短,不利于案件的调查处理。其他的工商行政管理法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这里就不详细列举。市场和社会都需要“良法”,监管五光十色市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更需要“良法”。
二、改善基层监管执法困难的建议
1、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夯实依法行政基础。行政执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提高行政执法的水平,首先必须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培训学习。加强培训学习是提高素质的必须途径。培训的方式方法很多,江油就分期分批地组织开展了与法院系统的工作研讨;直属分局和安县局就组织了外出学习考察,开阔眼界,发现新案源,很多县局在区域范围都不时进行相互走访;三台局就实行的是季度案件交流活动;有的单位还请进来传金送宝;疑难案件请法院汇审,组织执法人员进行交叉案件评查等培训学习活动,都是提高执法能力的途径。二是执法队伍要配强。要把那些敬业精神强、思想好、素质高、业务精、善于学的同志用在刀刃上。三是要不断培养教育执法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是一个精神状态问题,没有对工商事业的追求和热爱,没有好的精神状态,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使之成为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行家里手。四是要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没有责任就没有效能。每个执法人员都有一定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才会有好的效果。
2、努力改善执法环境,形成内和外顺的执法氛围。一是加大对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执法的透明度,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公安、技监、检察、卫生、审计、新闻等部门加强沟通与配合协调,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良好的政务环境;三是教育干部职工增强法律的意识,依法讲情。要做到讲亲情不
能错位,讲友情不能变位。四是改变一些执法的方式。如:队所联动,所所联合,请上级机关督察督办等方式规避一些说情的现象。五是加强与各级人民法院,特别是行政审判庭的联系与沟通,不要临时抱“佛脚”。
3、加大对基层的投入。一是配强、配齐基层的执法人员和执法装备。在今后新招公务员的条件上,要适当注重法律、计算机、财会、文秘和商品检验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二是加大对基层现代办公用品、设备的投入,重点是解决较好的交通工具、计算机、手提电脑、摄、照、录设备的配置与更新。三是基层要整合执法资源。按老百姓赶集的时间习惯,可将执法组、巡查组和个体私营登记一并前往,到时各司其责,可减少交通工具的运用。四是要给行政执法较好的激励政策,制定政策要考虑到基层,要尽量往基层倾斜。好的政策才能给人以激励、鼓劲。
4、尽快修订和完善工商部门的法律,为基层行政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这是国家工商总局的事,在此我就不多说。
行政执法是一项工程的话,那就是一把手工程,即行政执法关键在各级领导重视,特别是在“两费”停收和省垂直机制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篇:安全监管行政执法是法律赋予安监部门的重要职责
安全监管行政执法是法律赋予我们安监部门的重要职责,执法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尊严、政府的权威和安监部门的形象。作为安监局就是一个执法单位,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充实加强执法队伍,成立了三个监察队,可以说我想在全市来讲执法这一块是数一属二的,这几年吧,虽然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执法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来说:一是我们的执法人员缺乏对行政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在执法工作中凭经验、机械、片面地理解适用法律法规的条款,在执法过程中难免出现误差;二是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还不够规范,比如文书的填写、立案、备案、(听证、复议)、结案等程序不到位,甚至有一定的随意性;三是对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的理解重视不够,多数模式上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往往是考虑能处罚多少,怎么能罚到款想的多一些,重结果。
具体来讲:针对我从调阅的档案来看,有这么几条在执法过程中应该注意。都是一些细节问题。
1、案卷归档问题,我们的部分文书归档材料归档顺序错误(案卷材料归档时,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河南省安全生产执法文书规范,没有按照这个《规范》第46条规定执行)。一些案卷顺序错误。
2、执法文书填写不规范,不整洁,如时间(2009年写成09)、检查单位名称(写不全,比如道口镇写成道口,检查单位不用全称)、当事人基本情况等填写不全;在一个就是错字、漏子、在文 书上改动,文号写错了一圈,一旦形成复议,我们就败诉。
3、被检查经营单位地址写成被检查的场所(混摇)(单位的地址应为该单位营业执照所列地址);检查场所描述不准确,如应为**小区4#楼施工现场;
4、检查出来的问题,比如,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描述不准确(应什么工种,列出准确名单)。
5、裁量权问题。《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行政处罚的一些条款,处罚数额的跨度较大,如《安全生产法》第80、81条都有“处罚二万元以下、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些处罚数额的跨度都较大,都在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怎样去裁量,我想首先执法要公平公正,二是要准确查明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事实和理由,不能凭主观臆断,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法律依据准确、充分;三是严格落实《河南省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裁量权标准适用规则》找好判断事实与法律适用的最佳结合点。来行使自由裁量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下达处罚决定书时,一般情况下告知书数额较大,最后处罚较小,与告知书中处罚不一样,不一样就必须要有当事人陈述和申辩,我们只是当事人有一个保证书,上面写了保证消除隐患,要求从轻处罚非常简单。应该召开相应级别的讨论会,在讨论记录中,写明减轻处罚或从轻处罚的原因(结合当事人陈述意见和行政处罚法第27条来说明)。
6、先调查后立案。也是我们存在的问题。按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 二十二条的规定,对发现生产经营单位 及有关人员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应当予以立案,填写统一的立案审批表,并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证据。这一条是行政机关依法启动行政处罚程序的重要环节,是对案件进行深入调查取证的前提。立案必须填写立案审批表,同时附上相关的材料(举报材料、上级交办或者有关部门移交的材料等),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指定两人以上办案人员负责调查处理。但是在实践中,常常是发现案件后即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待案件事实清楚、取证结束后才填写立案审批表,这就导致虽然有立案,但此时的立案是在案件调查取证后进行的,违背了法律设定“立案”程序的本意,使“立案”失去了法律意义,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法律程序要求的。违法的
7、要避免重复处罚。涉及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较多,比如消防、建设、质监等,在平时执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交叉执法现象。举例子:某企业因职工违章作业发生火灾事故 消防部门按一般火灾事故下达了处罚告知书,我们安监部门认为是职工违章作业引发的事故,按工伤事故处罚,处罚的角度不一样,应该不是重复处罚,虽然处罚的角度不一样,但是仍然违反了《行政处罚法》24条,“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原则,消防部门处罚在先,我们就不能再处罚,遇到类似问题,要么把案件移交给有关部门处理,要么尽快按《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对号入座实施处罚。
8、个人与生产经营单位的区别。生产经营单位是指在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出现的实体(即主体),其标志是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而个人是生产经营单位的一员。我们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后下发《责令改正指令书》等法律文书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使用“单位”名称进行称谓。其实,没有领取《营业执照》,该单位主体不合法,不具备“单位”的法律效力,在下发《责令改正指令书》等法律文书,只能使用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进行称谓。同样,在进行行政处罚时,也只能针对主要负责人进行处罚,不能对“单位”进行处罚。因此,是否有工商管理部门的《营业执照》是判断个人与生产经营单位(企业)区别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工商管理部门的《名称预先登记核准通知书》不具备“单位”的法律效力。
9、明确复查的作用。对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存在的问题(或隐患)要给一定的时间进行整改并下发《责令改正指令书》,整改期限到期后要及时进行复查,注意一点复查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复查的作用有:首先,复查是安全生产执法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只下发《责令改正指令书》而不去复查,《责令改正指令书》无任何实际意义;其次,复查是立案的前臵条件,在复查中,安监执法部门对未整改的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都要进行立案查处;第三,复查是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行政处罚的基本要求是事实清楚,《整改复查意见书》就是证据之一。因此,安监执法部门在对隐患整改复查时要重视《整改复查意见书》的填写,凡问题(隐患)改正的,在《整改复查意见书》上要写明“已整改”;未整改的,在《整改复查意见书》上要写清“××问题(隐患)未整改,继续整改”字样。
10、明确“责令限期改正”的期限时间
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是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引起不了单位或个人的重视,而且问题(或隐患)会随时造成不可预测的事故;二是时间不能过短,时间过短问题(或隐患)整改不了,安监执法部门就要进入处罚程序,有刁难和为处罚而处罚之嫌。因此,本着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目的,根据问题(或隐患)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特别是涉及增加安全设施的,要把图纸设计、职能部门审查时间充分考虑进去,给予单位或个人适当的整改时间。充分体现安监部门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宗旨。
11、送达回执存在的问题。送达回执是证明受送达人已收到该文书的凭证,主要用于送达决定书、通知书、告知书等对外使用的文书,应该注意的是:我看咱的案卷把责令改正指令、复查意见书等使用了送达回执,因为这些文书当事人在上面已签字了,不必在使用送达回执。这个要注意。
12、查封、扣押问题要慎之又慎。注意这几点:
一、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必须 “有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五十六条第四项指出,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或者 扣押。对设施、设备、器材是否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能判定,那就不能贸然采取查封、扣押措施。设施、设备、器材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原则上应以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为准。
二、采取查封、扣押的对象只能是设施、设备、器材。并且只能是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其他的任何物品不在查封、扣押的范围。
三、采取查封、扣押,必须按法定程序制作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和查封、扣押清单。(封条不能单独适用,)收集“根据”材料,经负责人批准后制作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和查封、扣押清单,并按法定程序送达。
四、对查封、扣押的设施、设备、器材,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安全生产法》第五十六条第四项规定,查封或者扣押,应当在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对有关设备、器材等,能够检修、更换的,责令检修、更换;不能检修、更换的,责令销毁;对有关设施,能够整改的,责令整改;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
注意的是:封条的期限应与文书规定的期限相一致。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我们的执法人员要积极主动更新法律知识结构,对法律法规的掌握要全面系统,除学习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外,更应学习和掌握《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基本知识;二是要加强行政执法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廉政制度,使行政执法立案、备案、行政复议、应诉、结案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和程序规定;三是建议建立法制机构或安排专人负责,负责法制工作的人员对执法工作进行审核。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