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收执法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税收执法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内容提要: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和谐社会不但要求税务部门创造充实的财源,而且要营造公正和谐的执法环境,促进税收经济实现协调发展。本文重点针对当前税收执法面临的内外问题,提出建设信用体系、推进依法治税、优化公共服务三大措施,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完善税收执法环境,从而建立诚信执法、诚信纳税、诚信协税的和谐机制。关键词:执法环境诚信执法公共服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税务部门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向规范、信用、法治的健康轨道。从当前税收执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损害税法威严、擅自变通税收政策、明显违反法律法规等行为,既影响到依法治税的深化实施,不仅影响到依法治税的深入实施,而且直接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税收执法环境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因此,当前完善税收执法环境已势在必行,构建和谐的税收环境已迫在眉睫,研究和解决税收执法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税收执法环境问题试作简要论述,供参考。
一、完善税收执法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完善税收执法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一方面,和谐社会需要足够的经济财力,而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只有严格税务执法,坚持做到依法征收,才能提供资金保障,从而实现共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另一方面,税法是国家的重要法律,与全体公民的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税法执行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维护,国家的利益是否受到侵害。税收执法环境混乱,税务执法有失公正,那么,国家税收政策就不能完整及时地得到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通过规范税收执法,完善执法体系,积极营造一个民主执法、公平执法、文明执法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完善税收执法环境是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途径。依法治税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税收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依法治税的成败取决于税收执法环境的优劣,取决于税务执法队伍的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没有公正的税收执法,没有良好的内外法治环境,依法治税就不可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税收工作也就难以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还要提倡信用为本的税收环境,不仅要求纳税人诚信纳税,而且要求税务部门诚信执法,形成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双重约束机制,建立良好的市场信用体系,推进依法治税向纵深化、人性化的目标迈进。
(三)完善税收执法环境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前提保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又是竞争经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各种经济活动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严格执行各类法律法规,自觉履行法定的纳税义务,否则将造成市场无序和失控,企业将会陷于市场混乱。完善税务执法的目的就是要整顿税收秩序,规范征纳行为,净化税收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营造文明的执法环境,促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形势发展,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生存处境。
二、税收执法环境面临的问题
由于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涉及方方面面的经济利益,显然当前税收执法工作常常会遇到各类形态的阻力和困惑,税务部门往往处于进退两难,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集中表现为税收执法环境不优。
(一)税务部门执法亟待规范。当前,税收执法环境的不优,首先源于税务部门执法行为不规范。一是税收执法监督乏力。目前,税收执法监督的重点侧重于内部监督,而忽略了外部监督作用的发挥,致使在少数税务干部中故意违反税法,擅自减免税款,搞权钱交易,甚至与不法纳税人串通一气,虚开发票,侵吞税款的严重问题.二是执法队伍素质偏低。一方面,由于受学历、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税务干部的执法素质严重滞后,没有熟练掌握各类税收法规或只是一知半解,导致执法过程中时常违反法定程序执法,涉税案件处理出现偏差,执法有失公正;一方面,还有一些税务干部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在税收执法中存在着收人情税、关系税的问题,有的在查处纳税人偷逃税案件中关系好就少收少罚,关系差就多收多罚,缺乏执法的严肃性,成为执法有失公正的又一方面问题,等等这些严重的影响着税收执法质量,影响着国税干部的社会形象。三是责任过错追究不严。尽管国家税务总局已经制订下发了《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办法》、《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和《全国国税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制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范本》等“两个办法一个范本”,其它各级国税部门也相应制订并推行了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但总体情况不尽人意。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考核机制,考核中存在害怕得罪人的“面情”观点,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过错追究存在表面化和软弱化的问题。
(二)政府依法行政期待完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行政行为不规范,也是税收执法环境不优的重要原因。一是行政干预依然存在。个别地方政府只考虑经济发展,不顾虑国家政策,强行出台优惠政策,或者直接进行税收干预。特别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政府往往出面要求税务部门给予相应的减税、免税或免予稽查等优惠。税务部门一方面要执行税收政策,另一方面要支持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往往左右为难。二是部门配合不积极。新征管法明确规定了工商、金融等部门应当支持配合税务执法,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不支持、不配合的问题相当突出。对事关本部门利益的涉税问题,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有时干脆借口拒绝。有的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为赢得储户信任,或者招揽储蓄客户,拒绝税务机关依法冻结并扣缴涉税当事人的款项。国税部门与工商、地税部门信息共享更是有名无实,没有依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沟通信息,导致实际工作中信
息失真、信息不完整问题普遍存在。不少纳税人只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而没有及时办理税务登记证,有的注销营业执照而没有及时注销税务登记证,影响税收执法的透明度。三是税收执法保障力度较差。主要表现在税务稽查中缺乏涉税证据搜查权、嫌疑证据查封权等法律依据,一旦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比如明知纳税人转移财产,税务部门却因没有相应的权力而无能为力,只有借助公安、司法部门的力量实施税收保全措施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否则,税务执法就不符合程序。税务部门也因此常常失去获取证据的最佳时机,难以对偷税抗税给予最及时有效的打击,滋长了不法纳税人违法犯罪的嚣张心理。
(三)公民法律意识有待提高。一是税法意识淡薄。多数个体纳税户税法知识欠缺,认识仅停留在“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义务”的浅显层次,至于缴纳的税款到哪去,缴纳的依据是什么,则漠然置之,或者根本不去了解;有的纳税人搞两套账、账外账、不建账、建假账,故意隐瞒实际经营额,从而达到偷税、逃税、骗税的违法目的。二是信用环境缺乏。国家提倡明礼诚信,需要全体公民参与,哪个部门失信,哪个公民失信,社会信用就是不完整的。显而易见,税收执法信用尚需完善,纳税人信用不容乐观,社会信用环境有待优化。三是思想认识片面。有人认为税收执法不可能公正,总会存在收人情税、关系税现象,总会有偷税行为,也有人认为税收只会增加经济负担,不会带来经济利益,没有认识到依法治税是长期的,没有认清税收的本质含义。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反映在现实中必然难以做到依法诚信纳税。
三、完善税收执法环境的几点思考
从广义来看,税收执法环境的概念较为抽象,它不仅要求税务部门严格执法,而且需要广大纳税人自觉守法,还需要社会各届诚信协税,共同建立一个公平、文明、高效的税收执法环境。
(一)注重信用体系,强化诚信执法的意识。一是广泛进行信用意识教育。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普及基本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使其真正树立起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引导广大纳税人充分认识到,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实质就是一种信用经济,促使公民看得更远,从而认识到只有合法经营,诚实守信,企业才能立足市场,才能有更快发展。
二是严厉打击涉税犯罪。坚持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定期通过电视等各种媒体对不守诚信、不合乎道德规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曝光,并联合有关部门对造假、欺诈、偷税等失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使其合法经营,诚信纳税,形成一种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舆论氛围。三是推行纳税信用等级。设立评选诚信纳税人制度,每两年举行一次,大力倡导诚信纳税,将纳税人的纳税情况按信用程度划分等级,对信用较好的纳税人进行实质性的奖励,从税收政策上予以倾斜,亦可实行免检、免税的优惠政策;对信用程度较差的,进行严格管理,使不诚信的纳税人生产经
营成本和非正常支出高于诚信纳税的成本,体现出诚信纳税的优越感。
(二)着力制度落实,完善依法纳税的环境。一是落实税收执法公示。实行办税“八公开”,对纳税人普遍关注的,关系到纳税人切身利益的税收政策,应当及时予以公布,加大税收公示的透明度,公开纳税人的核定税额、定税的程序,实行民主评税议税制度,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税负不公现象,同时,落实涉税案件举报制度,对偷税、抗税等行为进行举报,对执法不公、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及时将执法情况进行通报,真正为纳税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诚信纳税的环境。
二是落实税收执法责任追究。要切实对照总局制订的两个办法和一个范本,积极构建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考评机制,明确执法岗位职责,对税收执法进行严密监控,将执法责任落实到领导、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重点抓好“征、管、查”三分离,出现问题,一查到底,严格追究过错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三是建立税务执法资格认证体系。主管部门要注重执法岗位人员管理,经常组织执法资格培训,确定执法能级资格,严把执法素质关,促使执法考试与考核结合,能力与能级相宜,执行与监督同步,从而激发执法队伍活力,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不具备执法资格的或不能胜任执法岗位的,要坚决调离执法岗位,切实解决执法队伍素质问题。
(三)优化公共服务,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一是广泛开展税法宣传。要注重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拓宽税法宣传渠道,突出税法宣传实效,宣传内容直观易懂,做到面向社会,面向纳税人,面向不同阶层公民,使税法家喻户晓;要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有目的地举办税收法制培训班,促使各级党政领导正确理解税务执法,促使广大税务干部和纳税人自觉学法,进一步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要开设类似“大家说税法”、“税收你我他”等电视栏目,定期播出税收节目,或宣传政策,或直播税收信息,或剖析税案,或插播税收公益广告。二是提高政务公开透明度。要建立公民监督和查询公共开支制度,有重点的公开税收用在什么地方,纳税人享受了什么,将各项支出预算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突出“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治税方针,让纳税人进一步认识税收的重要性,激发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三是完善税收保障机制。地方政府要经常听取税收工作汇报,帮助解决税收执法遇到的困难,对干扰税收执法,变通税收政策等违法行为,一定要严格依法查处,既要追究行政责任,又要追究法律责任。政府要与工商、金融、邮政等部门联系,建立税收信用与相关部门信用共享的运行机制,开通“诚信纳税通道”,并提供贷款优先等系列便利服务,让不讲诚信的纳税人寸步难行,进而在全社会建立起诚信纳税环境体系。要深入调查研究,适时设立税务警察机构,赋予税务机关目前尚未给予的搜查权、查封权等税务稽查手段,尽可能减少国家税收流失。
第二篇:税收执法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税收执法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内容提要: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和谐社会不但要求税务部门创造充实的财源,而且要营造公正和谐的执法环境,促进税收经济实现协调发展。本文重点针对当前税收执法面临的内外问题,提出建设信用体系、推进依法治税、优化公共服务三大措施,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完善税收执法环境,从而建立诚信执法、诚信纳税、诚信协税的和谐机制。
关键词:执法环境 诚信执法 公共服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税务部门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向规范、信用、法治的健康轨道。从当前税收执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损害税法威严、擅自变通税收政策、明显违反法律法规等行为,既影响到依法治税的深化实施,不仅影响到依法治税的深入实施,而且直接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税收执法环境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因此,当前完善税收执法环境已势在必行,构建和谐的税收环境已迫在眉睫,研究和解决税收执法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税收执法环境问题试作简要论述,供参考。
一、完善税收执法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完善税收执法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一方面,和谐社会需要足够的经济财力,而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只有严格税务执法,坚持做到依法征收,才能提供资金保障,从而实现共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另一方面,税法是国家的重要法律,与全体公民的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税法执行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维护,国家的利益是否受到侵害。税收执法环境混乱,税务执法有失公正,那么,国家税收政策就不能完整及时地得到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通过规范税收执法,完善执法体系,积极营造一个民主执法、公平执法、文明执法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完善税收执法环境是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途径。依法治税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税收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依法治税的成败取决于税收执法环境的优劣,取决于税务执法队伍的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没有公正的税收执法,没有良好的内外法治环境,依法治税就不可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税收工作也就难以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还要提倡信用为本的税收环境,不仅要求纳税人诚信纳税,而且要求税务部门诚信执法,形成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双重约束机制,建立良好的市场信用体系,推进依法治税向纵深化、人性化的目标迈进。
(三)完善税收执法环境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前提保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又是竞争经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各种经济活动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严格执行各类法律法规,自觉履行法定的纳税义务,否则将造成市场无序和失控,企业将会陷于市场混乱。完善税务执法的目的就是要整顿税收秩序,规范征纳行为,净化税收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营造文明的执法环境,促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形势发展,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生存处境。
二、税收执法环境面临的问题
由于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涉及方方面面的经济利益,显然当前税收执法工作常常会遇到各类形态的阻力和困惑,税务部门往往处于进退两难,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集中表现为税收执法环境不优。
(一)税务部门执法亟待规范。当前,税收执法环境的不优,首先源于税务部门执法行为不规范。一是税收执法监督乏力。目前,税收执法监督的重点侧重于内部监督,而忽略了外部监督作用的发挥,致使在少数税务干部中故意违反税法,擅自减免税款,搞权钱交易,甚至与不法纳税人串通一气,虚开发票,侵吞税款的严重问题.二是执法队伍素质偏低。一方面,由于受学历、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税务干部的执法素质严重滞后,没有熟练掌握各类税收法规或只是一知半解,导致执法过程中时常违反法定程序执法,涉税案件处理出现偏差,执法有失公正;一方面,还有一些税务干部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在税收执法中存在着收人情税、关系税的问题,有的在查处纳税人偷逃税案件中关系好就少收少罚,关系差就多收多罚,缺乏执法的严肃性,成为执法有失公正的又一方面问题,等等这些严重的影响着税收执法质量,影响着国税干部的社会形象。三是责任过错追究不严。尽管国家税务总局已经制订下发了《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办法》、《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和《全国国税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制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范本》等“两个办法一个范本”,其它各级国税部门也相应制订并推行了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但总体情况不尽人意。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考核机制,考核中存在害怕得罪人的“面情”观点,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过错追究存在表面化和软弱化的问题。
(二)政府依法行政期待完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行政行为不规范,也是税收执法环境不优的重要原因。一是行政干预依然存在。个别地方政府只考虑经济发展,不顾虑国家政策,强行出台优惠政策,或者直接进行税收干预。特别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政府往往出面要求税务部门给予相应的减税、免税或免予稽查等优惠。税务部门一方面要执行税收政策,另一方面要支持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往往左右为难。二是部门配合不积极。新征管法明确规定了工商、金融等部门应当支持配合税务执法,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不支持、不配合的问题相当突出。对事关本部门利益的涉税问题,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有时干脆借口拒绝。有的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为赢得储户信任,或者招揽储蓄客户,拒绝税务机关依法冻结并扣缴涉税当事人的款项。国税部门与工商、地税部门信息共享更是有名无实,没有依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沟通信息,导致实际工作中信息失真、信息不完整问题普遍存在。不少纳税人只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而没有及时办理税务登记证,有的注销营业执照而没有及时注销税务登记证,影响税收执法的透明度。三是税收执法保障力度较差。主要表现在税务稽查中缺乏涉税证据搜查权、嫌疑证据查封权等法律依据,一旦发现纳税人存在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比如明知纳税人转移财产,税务部门却因没有相应的权力而无能为力,只有借助公安、司法部门的力量实施税收保全措施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否则,税务执法就不符合程序。税务部门也因此常常失去获取证据的最佳时机,难以对偷税抗税给予最及时有效的打击,滋长了不法纳税人违法犯罪的嚣张心理。
(三)公民法律意识有待提高。一是税法意识淡薄。多数个体纳税户税法知识欠缺,认识仅停留在“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义务”的浅显层次,至于缴纳的税款到哪去,缴纳的依据是什么,则漠然置之,或者根本不去了解;有的纳税人搞两套账、账外账、不建账、建假账,故意隐瞒实际经营额,从而达到偷税、逃税、骗税的违法目的。二是信用环境缺乏。国家提倡明礼诚信,需要全体公民参与,哪个部门失信,哪个公民失信,社会信用就是不完整的。显而易见,税收执法信用尚需完善,纳税人信用不容乐观,社会信用环境有待优化。三是思想认识片面。有人认为税收执法不可能公正,总会存在收人情税、关系税现象,总会有偷税行为,也有人认为税收只会增加经济负担,不会带来经济利益,没有认识到依法治税是长期的,没有认清税收的本质含义。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反映在现实中必然难以做到依法诚信纳税。
三、完善税收执法环境的几点思考
从广义来看,税收执法环境的概念较为抽象,它不仅要求税务部门严格执法,而且需要广大纳税人自觉守法,还需要社会各届诚信协税,共同建立一个公平、文明、高效的税收执法环境。
(一)注重信用体系,强化诚信执法的意识。一是广泛进行信用意识教育。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普及基本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使其真正树立起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引导广大纳税人充分认识到,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实质就是一种信用经济,促使公民看得更远,从而认识到只有合法经营,诚实守信,企业才能立足市场,才能有更快发展。
二是严厉打击涉税犯罪。坚持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定期通过电视等各种媒体对不守诚信、不合乎道德规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曝光,并联合有关部门对造假、欺诈、偷税等失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使其合法经营,诚信纳税,形成一种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舆论氛围。三是推行纳税信用等级。设立评选诚信纳税人制度,每两年举行一次,大力倡导诚信纳税,将纳税人的纳税情况按信用程度划分等级,对信用较好的纳税人进行实质性的奖励,从税收政策上予以倾斜,亦可实行免检、免税的优惠政策;对信用程度较差的,进行严格管理,使不诚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成本和非正常支出高于诚信纳税的成本,体现出诚信纳税的优越感。
(二)着力制度落实,完善依法纳税的环境。一是落实税收执法公示。实行办税“八公开”,对纳税人普遍关注的,关系到纳税人切身利益的税收政策,应当及时予以公布,加大税收公示的透明度,公开纳税人的核定税额、定税的程序,实行民主评税议税制度,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税负不公现象,同时,落实涉税案件举报制度,对偷税、抗税等行为进行举报,对执法不公、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及时将执法情况进行通报,真正为纳税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诚信纳税的环境。
二是落实税收执法责任追究。要切实对照总局制订的两个办法和一个范本,积极构建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考评机制,明确执法岗位职责,对税收执法进行严密监控,将执法责任落实到领导、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重点抓好“征、管、查”三分离,出现问题,一查到底,严格追究过错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三是建立税务执法资格认证体系。主管部门要注重执法岗位人员管理,经常组织执法资格培训,确定执法能级资格,严把执法素质关,促使执法考试与考核结合,能力与能级相宜,执行与监督同步,从而激发执法队伍活力,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不具备执法资格的或不能胜任执法岗位的,要坚决调离执法岗位,切实解决执法队伍素质问题。
(三)优化公共服务,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一是广泛开展税法宣传。要注重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拓宽税法宣传渠道,突出税法宣传实效,宣传内容直观易懂,做到面向社会,面向纳税人,面向不同阶层公民,使税法家喻户晓;要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有目的地举办税收法制培训班,促使各级党政领导正确理解税务执法,促使广大税务干部和纳税人自觉学法,进一步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要开设类似“大家说税法”、“税收你我他”等电视栏目,定期播出税收节目,或宣传政策,或直播税收信息,或剖析税案,或插播税收公益广告。二是提高政务公开透明度。要建立公民监督和查询公共开支制度,有重点的公开税收用在什么地方,纳税人享受了什么,将各项支出预算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突出“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治税方针,让纳税人进一步认识税收的重要性,激发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三是完善税收保障机制。地方政府要经常听取税收工作汇报,帮助解决税收执法遇到的困难,对干扰税收执法,变通税收政策等违法行为,一定要严格依法查处,既要追究行政责任,又要追究法律责任。政府要与工商、金融、邮政等部门联系,建立税收信用与相关部门信用共享的运行机制,开通“诚信纳税通道”,并提供贷款优先等系列便利服务,让不讲诚信的纳税人寸步难行,进而在全社会建立起诚信纳税环境体系。要深入调查研究,适时设立税务警察机构,赋予税务机关目前尚未给予的搜查权、查封权等税务稽查手段,尽可能减少国家税收流失。
第三篇:关于税收执法环境问题的思考
关于税收执法环境问题的思考
---乌海市国税局课题组
税收执法环境是与税收法治活动相关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作用于税收执法活动的环境因素,它决定了税收执法的难易程度和落实各项税收政策法规的难易程度、决定了税收收入能否及时足额入库,决定了税收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作用能否实现。具体包括:地方党政领导对税收执法重视和支持程度、公民的税收法制观念、有关部门对税收执法的配合状况、税务执法人员的素质、税务机关的外在形象、法律规范及各种内部机制的完善程度等。从乌海市国税系统的实践来看,税收执法环境越来向好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税收收入逐年稳步增长,欠税比例逐年下降,纳税申报率逐年提高等方面。但是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感觉在税收执法环境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当前影响税收执法环境的一些因素
1、现行税收法律缺位。在现行经济环境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做法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迫切需要在法律上予以解决,如电子报税、电子商务等;再比如,《税收征管法》虽然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领导或者协调,支持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依照法定税率计算税额,依法征收税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
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但没有规定不支持或协助应该承担什么样责任,同时对此种不作为应该由谁监督没有明确的规定。税收法律缺位还表现在对征税重要凭证—发票违法没有在法律中明确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目前只是在《发票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对“未按规定印制发票或者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未按照规定领购、开具、取得、保管发票;未按照规定接受税务机关检查”的行为可以没收非法所得、给予一万元以下罚款。根据目前的情况,这样的处罚过轻。不能起到威慑作用。
2、税收执法不规范
一是税务干部的知识层次、业务技能、执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二是个别税务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人情意识、关系意识等非政策因素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三是对税源缺乏有效监控,由于收入的隐形化、多元化,使税务机关难以掌握税源,给企业偷逃税留下了空隙,也给税收执法的严肃性带来了影响;四是在法制环境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在征税的过程中,征纳双方的矛盾表现得十分突出,由于种种原因,税务机关对偷逃税者的惩罚失之于宽,且有以权代法、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现象出现。部分纳税人感到“违法成本小于违法代价”,往往敢于铤而走险,恣意偷逃国家税款。
3、税收司法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由公安机关行使涉税案件的刑事侦查权,但当前公安机
关存在缺乏熟悉税收业务懂财会和有较强查帐审计经验的人员以及办案经费等问题,实践中涉税案件基本都由税务机关检查后移送公安机关继续侦查,发现税务违法案件有一个从发现线索逐渐开展检查取证到定案的过程,由于税务检查并无搜查权,在调查税务违法案件时遇到偷骗税故意的单位和个人刁难,拒绝开启可能存放偷欠税骗税的帐簿、凭证、报表和相关证据资料的房间、保险箱、抽屉时税务稽查部门就面临要么越权强制调查取证,要么放弃已有进展,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移送公安机关继续侦查的尴尬选择。前者可能导致行政复议甚至行政诉讼的败诉,后者可能给犯罪分子时机消灭证据,为司法机关打击犯罪造成困难,或因移送情况不明案件,经公安机关继续侦查不够追究刑事责任大量被退回,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也还有部分税务机关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已查明事实的一些涉税案件,在进入司法程序后因种种其他原因而久拖不决,使一些犯罪分子不能得到及时有力的制裁,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4、相关部门对税收工作的支持与配合不够
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不深入,对税收工作的指导不具体;一些部门对税收执法的协作配合不力。例如,在金融机构对企业欠缴税款的扣款问题上,按照《征管法》的规定,对企业欠缴的税款,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但是,许多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往往不
予配合执行。此外,公安、司法、工商等部门讲条件,要经济支持,对税收执法不配合或协助不力。
5、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不以偷税为耻,反以偷税为荣。全社会没有真正形成诚信氛围,资金的体外循环给偷税提供了便利条件。
6、税收优惠政策在执行中的扭曲,对依法纳税者形成了心理不平衡,也助长了部分人漠视税法。
二、构建良好税收执法环境的途径
1、健全税收法制。一是对电子商务、电子报税在税法中尽快明确,使税收执法一线人员便于操作。二是在法律中更进一步明确不履行协税护税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三是对发票违法等行为的处罚提高额度,让发票违法付出沉重代价。四是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把我国税收法定原则、税负公平原则、依法治税原则、税法构成要素、税制结构、税收管理体制,征纳双方的权力与义务等重大问题由法律明确下来。
2、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一是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通过培训,提高岗位技能,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二是全面实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将税收执法考核评议制度化、规范化,将执法人员的执法质量同干部考核、奖惩、任免、升迁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加大税务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使纳税人偷骗税等违法行为付出代价,一方面在经济上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在信誉度上付出代价。
3、建立完善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从法律上赋予税务机关检查、稽查过程中必要的侦察取证等调查权;同时加强涉税案件的司法监督,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现象出现,让《刑法》对涉税犯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威慑。
4、建立协税护税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协税护税的费用问题。
5、加强依法纳税的引导。通过各种形式,经常性地开展税法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的税收法制观念。指导和教育纳税人自觉足额纳税,不断提高纳税意识。
6、建立纳税荣辱机制。让纳税人依法纳税的光荣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对纳税到一定数量后,让纳税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优先购买各种票证、参加观礼活动等;对不诚信纳税的纳税人定期在有关媒体上曝光使其商誉尽失,为不诚信纳税付出代价。
综上所述,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是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征纳双方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必须对税收执法环境给予高度关注,必须有的放矢,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第四篇:关于规范税收执法的几点思考
关于规范税收执法的几点思考 新的《税收征管法》颁布以来,各级税务机关和干部依法治税意识进一步增强,执法水平和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税收工作的深入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大力强化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牢固树立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严禁越权执法,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使依法治税得到有效实现。
一、规范税收执法的必要性
(一)规范税收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税收事业发展的根本方面既是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要,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规范的执法行为是依法治税有效实现的根本保证,只有抓住规范执法这个关键,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工作的有序进行,才能促进依法治国的健康发展。因此,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税收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规范税收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是基础和前提。
(二)规范税收执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实现民主法治的要求,税务部门享有国家赋予的征税权力,必须依法征收,严格管理,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同时,税务部门也承担着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义务,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依法保护好纳税人的权利,合理行政,公正执法,为纳税人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税收服务,使征纳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合税务管理特点的科学、合法、规范、高效的管理考核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规范税务行政执法行为,确保国家税法的正确实施。
(三)规范税收执法是规避执法风险的客观要求。自1994年实施新税制以来,各级国税机关认真贯彻“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税收收入逐年增长,各项工作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从发生的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及少数税务干部涉税违法案件来看,税务部门在行政执法中存在执法不够规范以及执法素质急需提高的问题,还暴露出少数干部执法观念落后及以权谋私的执法动机,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税收执法质量,影响了国税部门的形象,同时增加了执法的风险性。因此,规范执法,必须提高规避风险的意识,牢固坚持依法治税观念,严格规范自身的执法行为。
(四)规范税收执法是维护纳税人权益的客观要求。2001年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颁布实施,以及《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税收执法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征管法》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体,是征税人与纳税人共同的法律,《行政许可法》更是从执法程序方面对行政执法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法律限定。从税务立法和行政立法的宗旨来看,法律在赋予执法机关权利的同时,也以法律的形式对执法权的行使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同时法律在规定了纳税人的义务的同时,也赋予了纳税人一定的权利,并
以法律救济的形式给予纳税人维护其正当权益免受侵害和申请赔偿的多种途径,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在执法时,首先将维护纳税人的权益放在首位考虑。因此,规范税收执法既是对税务机关严格执法的要求,又是维护纳税人权益的保障。
二、目前税收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是税收执法质量不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目前税务部门及干部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主要表现,一是适用法律不规范,即引用法律依据不准确,有上位法依据而不引用,直接引用下位法或其他规范性文件;或引用的下位法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与上位法冲突,或对法律适用原则把握不准,对法条理解有误。二是执法主体不规范,有的单位超出了税法所界定的权限,特别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仍有超权行使职权,造成执法主体错误,即不具备独立执法主体资格而以自己名义执法。三是适用执法程序不规范。即该适用一般程序的却适用简易程序;该告知的不告知或告知不全;税务检查不依法进行;送达不规范等。四是证据的收集及运用不规范。即违法收集证据;证据不足;行政执法中收集的证据在诉讼程序中不被认定;取证方法不够完善等。
二是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税收执法监督手段有待完善。随着税收立法及行政立法的日趋完善,税务机关的日常工作也将完全进入法制化的轨道。目前,由于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征纳双方的法律意识滞后于税法及行政法的规定,征收方往往以执法者自居,重视执法权,而忽视了自身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纳税方往往是将自身置于被执法者的位置,对征收方的执法行为往往是只能无条件的执行,而忽视了法律给予的权利。因此,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失去了一个最有力的监督人,即税务行政相对人的监督。税务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执法监督、检查的制度和办法,采取了聘请社会特约监督员等措施,对税收执法行为的规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有的执行不到位或根本不执行,从而失去了其监督执法的意义。因此,监督的无力使税收执法行为发生了歪曲、变通甚或完全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成为了部分人获取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代价,损害了国家利益,侵害了纳税人的权益,同时也将执法者自身置于了犯罪的边缘。
三是税收执法空间过大,存有主观随意性。目前,税收执法权限呈倒“金字塔”型,越是到基层、到一线,税收执法权限越大。有的干部不注重钻研业务,有的责任心差,造成执法过程中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数据不正确,对于事实、证据有欠缺的材料,未能补充或重新取证,特别是对重大涉税案件复杂情况下,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复杂问题简单处理,不按程序办事,其结果造成执法不公,甚至执法错误,致使税务机关败诉;部分税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法律知识匮乏,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不依法办事,在实际执法行为过程中,有的曲解法律条款,断章取义,对事实过程判定不完整,有的习惯于按照上级文件规定要求办事,却不考虑国家法律、行政法的规定,造成适用法律法规不正确,严重降低了税收执法质量;有的干部及税务机关在作自由裁量时不能正确运用税收自由裁量权,存在越权和滥用职权的现象,造成税收执法行为的不合理性。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依法治税,而且不利于改善征纳关系,更不利于树立良好的税务形象。
四是税法宣传力度不够,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亟待加强。税法宣传是《征管法》规定的税务部门的法律义务,税务部门应当将税收法律法规及时的全面的无偿的向纳税人进行宣传。现在,税务部门每年都会采取一定的在方式在固定的时间里象征性的搞一些税法宣传活动,名为税法宣传月,但是,纳税人从宣传月里所能获得的税法知识,及昙花一现式的宣传仪式,对于提高全民依法纳税意识,掌握税法知识,犹如杯水车薪,起不到相应的作用,达不到税法宣传的目的,也没有尽职尽责地履行法律所赋予的税法宣传责任。
三、规范税收执法的有效途径
第一,加强法治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水平。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是实现高质量税收执法的保障。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税战略,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税务干部队伍。一是建立领导干部的定期法制培训制度,坚持“不培训不提拔、不培训不上岗”,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按照注重综合素质、提升执法能力、创新培训方式、实施全员培训、促进终身学习的要求,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培训工作格局,培养大批法律、经济、税收和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继续坚持推进执法资格考试制度,提高执法人员基本法律素质。法制知识培训避免单一性的税法的学习,要综合性的学习法律知识;四是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理想宗旨教育,提高广大税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五是加强税收法制机构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充实专门法律人才,充分发挥各级税务机关法制机构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长效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是税收法制化管理的法律基础。监督制约机制对于规范和约束税收执法权力,保证权力的正确、合法、有效行使,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加强对重点岗位及环节的监督。强化税收执法权监督要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从执法权行使中问题较多或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岗位入手,从监督工作的薄弱环节、制约机制不健全的方面入手,进行重点监督。从目前税收执法权行使中存在的问题看,征收环节主要应对税款的征收、入库、上解、提退方面,管理环节主要应对发票管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出口退税审批、停歇业户管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等方面,稽查环节主要应对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等四个程序及税务行政处罚等进行重点监控。二是建立完善执法责任制。使每个国税干部都能严格约束自己的执法行为,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要落实严格的绩效考核办法,强化执法过程监督,特别是要强化证据意识、程序意识,确保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文书合法规范。是落实责任行政原则和自由裁量权合理行使的根本要求,从而确保提高税务执法质量。三是进一步加大过错追究力度。严格实施过错追究是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的有力保障。对在执法过程中不负责任、滥用权力、越权、放权行为,不履行责任和义务,侵害纳税人行为,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甚至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在执法工作中管理不严,官僚主义、督促不办的还应承担连带责任,对上述行为表现,区分不同情况,加大过错追究力度,该给经济处罚的给予经济惩戒,该给行政处分的坚决处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影响极坏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四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公布监督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发放征询意见表,开展上门走访,召开纳税人座谈会,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有关部门对税务执法加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大力加强与公检法等机关的密切联系和协调,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执法共建机制,形成合力,促进执法顺利进行。
第三,建设阳光国税,实现税收执法全程公开化、透明化。税收执法公开化、透明化既是法律对税收执法行为的限定,也是纳税人依法纳税的需求,更是建设诚信社会的需要建设阳光国税的需要。税收执法的公开应包括税收法律法规、税收执法程序,执法机关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纳税人的法律权利及法律义务;处理税收违法行为的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及处罚结果;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的执行结果。执法的公开性往往与其公平、公正性是一致的,执法的公开能够实现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并能提高执法者的自律性。税收执法的公开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规范有效的实施办法,将执法的公开度、公开率作为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及全方位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考核指标。
第四,完善执法流程,规避执法风险,提升执法质量。要积极推进税收执法的精细化管理,建立起目标明确、流程明细、职责清晰、衔接紧密、可操作性强的执法流程,规范执法,规避执法风险,提高执法质量。一是建立科学合理、明确完善的执法管理目标体系。根据税收征管的内在要求和实际状况,通过广泛调研和科学预测,制订科学合理的指标和参照标准,对执法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量化、细化。二是完善职责明晰、权责匹配的执法管理岗责体系。对征、管、查三大系列分门别类的制定具体的规范的岗责体系,规范干部的执法行为。三是建立结构完整、运转顺畅的执法流程体系。执法流程体系是关于执法信息的流转、接收以及业务衔接的操作规范。要明确执法的作业内容及流程、执法业务衔接办法,确定具体的作业权限、内容、标准、时限、流向,将工作要求细化、量化、标准化,形成一个环环相扣、传递快捷、衔接紧密的流转体系。四是建立责任落实、监督有力的执法考核体系。以信息化为依托,利用征管流程控制系统,按照规定的业务环节和工作步骤,对税收执法实行过程控制;以管理目标体系为参照,对执法各项内容实行绩效考核,落实执法管理目标责任制,并及时兑现奖惩,提高执法的绩效。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促进税收执法行为的规范。
第五,加大税法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因此应该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税法宣传,使纳税人、社会各界知法、守法,能够用法律赋予的权利维护其正当权益不受侵犯。拒绝和敢于揭露税务机关的违法行为。不再因不知法而惧怕税务干部和税务部门,建立起征纳双方平等的关系。税收宣传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提高全民的纳税意识,实现依法治税,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全体税务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公民的纳税意识普遍提高了,依法治税才会有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要尽快建立统一完备的税法公告制度,增强税法的覆盖面、渗透力和透明度。有效开展税法宣传,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纳税环境,要立足“三个着眼于”,搞好“三个面向”,做到“三个坚持”。即着眼于增强公民的依法纳税观念,着眼于优化税收法制环境,着眼于树立良好的税务形象;面向各级党政领导,面向广大纳税人,面向社会各界;坚持宣传对象的层次性,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同时,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举办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的税收法制培训班,使各级党政领导、广大税务人员和纳税人自觉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理解和支持税收工作,支持税务机关依法行政。同时,税法宣传应增加正反对比教育的内容,变单一的知识性宣
传为多面的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宣传,以达到增加知识同时转变观念的目的。只有全民依法纳税意识的普遍增强,治税环境才能得到不断改善,依法治税才能不断推向深入。
第五篇:税收问题思考论文
当前,老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亦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据媒体刊登:中国将到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养老”话题已经被国家、社会摆上重要的位置。“养老”一系列体系和措施已经建立和实施。前不久,国务院副总经理回良玉指出:“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有1.43亿,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已占总人口的11%以上”。许多老龄问题的出现,已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何做好老龄工作,搞好老年事业发展已真正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积极支持。因为,这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部分。税收政策是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国家充分利用税收政策,特别是制订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大大地促进老年事业发展,也有利于解决日趋复杂而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解决老龄问题、推动和促进老年事业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我国人口走向老龄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人的生命、寿命在延长,老龄人口自然在增长;另一方面,国家提倡计划生育,并为之制订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严格控制了人口增长。又因为维持数千年的“养儿防老”传统习俗和思想观念的逐步瓦解和摒弃,使人口的增长率逐渐在下降,这样,相对于总人口而言,新出生的人口比例在下降,老龄的人口继续在加快增加。老龄人口的出现和到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算是一件益事,人口的素质在提高,人口整体寿命在延长。说明社会正在进步。同时,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因老龄人口的到来,不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共性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一)必须认识到:老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不能忽视的议题
1、人口的确在加速“老龄化”。据统计,1949年前,中国国民平均寿命是39岁,到1996年达到61岁,到2005年这个数字就达到了71.6岁,接近72岁。特别是独生子女制度的推行,进一步加速了中国老龄化的进程。有人预测,今后一段时间,50岁到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口还将会急剧增加。到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预计增加到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个国家的人口总和。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客观的事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个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人已经喊出了“2020年,谁为我们养老?”的疑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中国人现在担心养老问题,37%的人认为退休后自己生活水平会“严重下降”。再过十多年,4+2+1式(4位父母、夫妇2人、1个子女)的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将成为家庭的主流角色。许多老年人、或正走向“老年人”行列的人担心,让一对小夫妻负担6个老人的生活似乎是空想。所以,他们喊出“谁在未来为我们养老”的呼吁是正常的,也是理解的。
2、问题严重性在出现。人口老龄化,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和现象。在不少大中城市中,“空巢”老人的数量在增加,有的加速增加,已占老年人总数的三分之一。有关专家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人家庭“空巢”率将达到60%左右,到2050年,这一数率将达90%左右。其中,高龄“空巢”老人家庭越来越多,还多于三分之一。如:在江苏连云港市,“空巢”老人家庭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有3万多人,占“空巢”老人的33%.有人对南京某社区进行“涉老”问题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有68%的中老年人患高血压、骨质疏松等1种以上的常见疾病,为后代带孩子感到吃力。2005年8月4日,长春市81岁的“空巢”老人王一本在家里死亡,4天之后才被发现。大庆市55岁的独居老人卢某被发现死亡,经鉴定已离世半年之久。而江苏南京市近年来就发生20起孤寡老年人死在无人照顾的家中的悲剧。还有一对年轻夫妇,外出打工,竟将自已4岁的男孩留在家中,还叫本来也需要人照顾的七十多岁的爷爷照看。结果有一天,爷爷躺在床上起不来,气断身亡,幼小的孙子也因无人照看,最终也饿死在其爷爷的床边。待年轻夫妇回来后,为时已晚,落个惨痛的悲剧。“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已经客观出现;说明老年人需要关怀,需要照顾,需要看护,需要救助,需要社会的关爱。
(二)要充分认识到:关注老龄问题和重视老年工作已被各级党政摆上了重要位置,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党中央、国各院非常关心全国“老龄”工作、“养老”事业。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及时加以分析研究,制订了相关的对策,对搞好老龄工作,推动老年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养老”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报告”中强调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老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重视和明确。《建议》中指出:要“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为我们必须要做好老龄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文件。前不久,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专门主持召开全国老龄委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老龄工作。这些说明,党中央、国各院是非常关心全国“老龄”工作和
“养老”事业的。
2、政府部门十分重视“老龄”“养老”工作。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也都把老龄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摆上了重要位置,2005年10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以主题为“老年学的多学科视野”首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会长彭佩云在会上强调,要求我们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老龄问题。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新在谈到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时,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重要一项列出。国家民政部、社会劳动保障部等部门也都针对“老龄”、“养老”的问题和现状,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并已经加以在全国实施了。不难看出,我们的政府及其各部门是关注老龄问题的,是高度重视老年工作的,是十分关心老年事业的发展。
3、社会在对“老龄”工作给予关注、关爱。针对不断出现老龄化社会问题,针对“银发浪潮”的到来,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不少社会组织充分采取措施,为解决老龄问题,推动老年事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如:北京针对“空巢”老年家庭增多的现象,专门制订了对这些家庭“一天一电话,三天一见面”的定期拜访制度。重庆市,发动人力将印有社区24小时值班电话的黄丝带分发到“空巢”老人手中,只要打电话,就有志愿者前来提供救助或服务。江苏省南京市有个叫锁金村社区,先前早些时候,就在邻里之间推出过“平安铃”;以提醒和倡导邻居照顾“空巢”老人家庭。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延东社区,对于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家庭,采取定期上门询问制度,发现困难及时解决,同时也发动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不少保险公司也针对因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养老”的问题,大力做好“养老保险”这篇大文章,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事业,推出了不同的养老险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如:新华人寿开设“吉庆有余”分红型两全养老险种,是深受广大“未老的年轻人”喜爱的“补充社保的养老计划”。
(三)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税收政策在解决老龄问题,推动和促进老年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税收政策是国家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和措施,对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老龄工作和推动老年事业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有益作用。完整的、科学的、到位的一系列税收政策,特别通过利用国家出台的优惠税收政策将是解决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助推老年事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
一是要认识到:税收政策是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而有必要采取的政策组成部分。老龄化问题,需要国家关注,需要国家重视,需要政府重视,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而政府采取的措施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可以使用税收政策,可以出台相应的税收政策,来应对日益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来调节和促进老龄工作,来推动老年事业的发展。
二是要认识到:税务部门是支持、促进老年事业发展的重要部门。老龄工作、老年事业需要各部门的支持、关注、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爱。而税务部门是落实、执行税收政策的最主要部门。税务部门将相关税收政策落实好,贯彻好,执行好,就能有利于有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老龄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能有力地推动老年事业的不断发展。因此,作为税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责任重大,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有义务地认真做好各项涉及“老龄工作、老年事业”的税收政策的解释宣传工作,有义务地全面执行和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为促进和推动整体老年事业发展增添后劲,提供动力,提供支持。
三是充分认识到:通过税收政策促进老年事业工作,推助老年事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税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其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通过运用税收政策促进老龄工作、老年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方面,要认识到:相关税收政策的出台将会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创造了条件,将为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带来机遇,将为推动老年事业发展带来活力和生机;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国家通过制订相应的税收政策,可以从机制上确保推动和促进老龄工作,老年事业发展的长期稳定性,可以从法律上为鼓励和促进有利于老龄工作,老年事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确定和明确有益于解决老龄化问题、推动和促进老年事业发展的需要税收政策支持的方面和项目
人口老龄化的确日益加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解决老龄化问题存在着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我们必须要正确对待,认真正视这一问题。要通过税收政策,来解决老龄化问题,推动和促进老年事业发展,必须要对相关的方面和涉及的项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明确哪些是需要通过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且有益于解决老龄化问题,助推老年事业发展的具体方面和项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和项目。
其一,对举办、开设“老龄人、老年人”专门服务的商店(场、社),取得的收入,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类服务机构和企业主要包括:一些为老年人专门开设的特别商店、服务场所。比如:对这类商店、商场、经营销售部、服务社销售老年人专用的服装、保健商品以及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特殊服务取得的收入,可以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这些项目,使大多数的老年人直接感受到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零距离接触到“老年事业”与众不同,真正感受到一定的“优惠”就在身边。
其二,对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文化场所、老年人旅游服务公司、文化书店,其取得的收入,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类企业主要包括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文化场所、娱乐中心、老年人旅游服务公司、文化书店等。对这类方面和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照顾,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老年人的思想负担,充实老年人的精神境界,丰富和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其三,对专门为老年人建造的公寓、住所取得的收入及其附属收入,可以享受税收政策优惠。这些项目主要包括专门投资兴建的“空巢老人”居住场所,老年人集中生活的公寓,以及经批准开办的民营老人福利院、各类开办的托老所等。这些项目的开办,可以直接为老年人带来益处,减轻社会的负担、压力,有助于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居”的工程发展。
其四,对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咨询服务机构,其取得的收入,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类项目和机构主要包括:专门为老年人解释、宣传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咨询公司,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其他知识服务的咨询公司以及专门对老龄问题进行研究的咨询机构、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婚姻介绍、联谊活动服务公司、为老年人专门开设的谈心站等。
其五,对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医院,其取得的收入,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机构和项目,具体包括:各类专门为老年人开办的保健医院、医疗救护中心(站)、料理护理中心、生活救助中心等。对这些项目给予税收政策优惠,有利于促进老年人延年益寿,确保他们健康生活、健康发展。
其六,对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方便而生产的老年人专用产品,其取得的收入,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方面和项目可包括为老年人而生产专用的拐杖、轮椅,老年人专用的老花眼镜、特殊保健品、专用家庭医疗设备等,这些产品通过享受税收政策优惠,成本会较低,使一部分老年人直接受惠得益。
其七,对专门为老年人发展事业而捐助赠的企业及其他纳税人,对其捐赠部分,可享受税收政策优惠。这些方面和项目主要指企业及其他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为老年公益事业机构或用于救助老年人生活、支持老年事业发展而捐助捐献的设备、款项等。对这些项目给予享受税收政策优惠,有利于鼓励、激励、刺激纳税人关注、关心、支持老年事业的发展。
其八,对为“老年人”专门开办的商业养老保险,其取得的收入,可以享受税收政策。对这类保险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逐步解决我国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有利于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功能作用,扩展养老保障范围,为实现“老有所保”、“老有所靠”、“老有所养”,不断拓宽保障性养老覆盖面。
其九,对专门为促进老年事业发展提供信用服务的,其取得的收入,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方面和项目主要包括:为营建老年服务设施提供的信贷投入,为老年人集中专门开设的信用服务机构,如为老年人办理的信用卡等方面。对这类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在金融方面为推动老年事业发展,提供“便利”环境和条件。
三、对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老龄工作,推动老年事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以上所述,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和推动老龄工作、老年事业发展的方面较多,空间较大,涉及面广。但从现实中,从目前情况来看,专门为“养老”投资服务的方面和项目并不多,出台的相关措施也不尽完善,没有从根本上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目的。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税收政策,制订相关税收行政措施,以应对当前和今后的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和推动老年事业的不断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一些税种方面加以改革和调整。
(一)在营业税方面,应作相应的调整。对凡专门针对老年人服务的营业收入,如:上述涉及的老人医院、保健护理中心、老年服务社、文化场所、老年人养老院等方面,涉及缴纳营业税的,可进行免征,或者采取先征后退办法,全面实行100%免征营业税。《中国税务报》已经发布“民营文艺团体获税收支持”的相关报道,对民营文艺团体为老年人组织专门演出取得的收入,同样可给予免征营业税的照顾。
(二)在增值税方面,应作相应的改革。对专门生产老年人专用产品的企业,涉及缴纳增值税的,如:生产老年人专用的拐杖、轮椅等,保健衣服、老花眼镜、老年人日常救护用品等,可以实行免征增值税;或者比照同类产品,给予减征50%的减免照顾;或者在进项抵扣方面可允许扩大范围,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扩大和提高老年人专用产品范围、档次、质量;对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用品修理部(如:为老年人专用的手摇车而开设的修理部等)取得的收入,实行完全免征增值税,或实行先征后退的办法。
(三)在所得税方面,应作较大的改革和调整。对专门从事生产老年人专用产品的生产企业,如专门生产老年人专用拐杖的企业等,取得的应税所得收入,可实行免征所得税,或者比照同行同类产品,同行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减半征收所得税,或者按最低所得税率档次征收(即按15%征收所得税)。允许这类生产性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为研究开发老年人专用的新产品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经营企业,如对专门为老年人依法开办的老年大学、文化娱乐场所、老年公寓、养老院取得的所得均给予免征所得税照顾。对于各类企业专为老年人公益服务机构捐赠的设备、款项可以允许税前列支,不列入计税依据。对经国家、省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老龄问题的研究中心,其科研人员实际发放的工资额,经主管税务机关审定后,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据实发工资的100%扣除。
妆品等,国家可以比照相应产品,减半50%征收消费税,以扩大老年人消费向健康、保健方面发展。
(五)在其他税收方面,也应作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关于这方面,涉及的税收主要有车辆购置税、房产税、城建税、“利息税”等较小税种。对60岁以上老年人购自用轿车,凭个人身份证、单位证明、健康证明,可享受购1辆免缴车辆购置税的照顾;对于专门出租给老年公益专用的房屋取得的收入,可享受免征房产税或减半征收房产税的照顾;对于已经享受免征或减征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的专门为老年人服务性企业、生产性企业,同样给予减免征收城建税照顾;对于专门用于养老保险的存款取得的利息所得,可免征“利息税”;对经国家批准的专门从事老龄问题和老年工作的研究机构,从开办之日起或注册之日起5年内免征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使用税、房产税。
(六)加强督查,严格检查,确保各项涉及“养老”、“惠老”的税收政策落实到位,执行不变“味”、不走样。国家在出台鼓励和支持老龄工作、推动老年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后,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在落实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从严按政策办事,确保政策真正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并要做到在执行过程中不变“味”、不走样、不变通。同时,要加强督查,认真检查,定期开展检查,防止打着支持“养老”、“惠老”、“关老”的牌子,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达到偷税、漏税、逃税、骗税的目的。对这种行为和现象,要从严处罚,决不手软。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必要时给予公开曝光,以净化税收法制环境,维护国家税法的尊严。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复杂性问题,老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地区又不平衡,社会负担重,算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我们必须要尽快关注和分析这一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运用税收政策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老年事业发展这一重要课题,并使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在消费税方面,也要作必要的调整。国家对消费税是从严控管的。但,对于专门为老年人生产的应税消费品,如:老年人专用的汽车轮胎、老年人专用达到国家标准的保健性酒、老年人专用的香烟、老年人专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