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风险几点思考
对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风险几点思考
税收执法是国家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聚财、依法治税的重任。随着国家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纳税人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以及司法机关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税务机关尤其是基层税务部门在税收执法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和风险越来越大。如何积极应对、有效防范,及时规避税收执法风险,是各级税务机关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结合基层税务机关执法现状,对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风险谈几点思考。
一、税收执法风险概念及特征
(一)税收执法风险概念
所谓税收执法风险,是指具有税收执法资格的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等所赋予的权力或者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有未按照或者未完全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要求的行为执法或履行职责,以致侵犯、损害了国家和纳税人的利益,给国家或者纳税人造成一定的物质的或者精神上的损失,以及应履行而未履行职责,所应当承担相关责任的潜在危险。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一部分,承担着为国聚财,堵漏增收的重任。正是由于税务机关是国家财政收支的关键部门,已越来越成为国家纪检监察部门关注的对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公民和法人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税收执法人员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执法观念,克服随意执法的老毛病,就随时存在着执法风险,小到经济损失,大到触犯刑律。
(二)税收执法风险特征
1.税收执法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税务机关的执法过程及其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中,税收执法风险是始终存在的,这种风险是税务执法主体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措施适当地减少和降低其危害程度,但无法彻底避免风险。
2.税收执法风险是现实具体的。税收执法风险既会对行政主体相对人产生不利后果,如使国家税收收入受损失、导致行政赔偿和损害纳税人财产等,又容易对执法主体造成恶劣影响,如造成税务机关的公信力下降、税务机关形象遭受损害等。这种不利影响是现实的、具体的。
3.税收执法风险主体是特定的。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是执法风险的特定主体。税务机关执法人员以税务机关的名义在执法过程中违规执法,我们认为即是执法风险的主体。纳税人即行政相对人在在税收管理中的违法行为不属于执法风险主体。
4.税收执法风险是可控的。税收执法风险并不是完全无法防范和控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如税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就能极大地减少风险事故的出现,实现对风险的最佳防范。
二、基层税务机关执法风险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一)税收政策制度因素导致的风险
1.税制设计和税收政策本身的缺陷和漏洞,给税收执法带来一定风险,现行税法体系中至今无税收基本法。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基本的界定,甚至一些税收专用词汇的含义都因缺乏法定规范而无法统一,而且大量的是法规和规章,法院在行政案件判决时对规章是参照使用,这给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2.政策变化快、用语不够准确严谨和缺位的现象。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税务部门出台了大量解释、补充的规范性文件,有的没有使用“法言法语”;刻意用法文件的专用结构单位即章、节、条、款、项、目的设臵与排列去设计和制作规范性文件,不够简洁明了;有的文件往往涉及既往问题,与“法不溯及既往”的现代法治原则相悖。不仅税务干部难以全面掌握,纳税人更是无所适从,在理解上容易产生争议。
3.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上,为了更好地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往往都会结合本地实际逐层制定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甚至将本应由纳税人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转嫁给税务机关和税收执法人员,无形中加大了税务人员的责任,也为司法机关追究税务人员的责任提供了依据。
(二)内部因素引起的执法风险
1.风险意识、法治意识薄弱,政策业务水平不高,执法能力不足导致执法风险。部分税务人员平时深入学习和钻研业务不够,既不精通法律法规,又不熟悉税收、会计知识;既不掌握政策,也不了解企业,在执法中经常出现程序不到位、制作税务执法文书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错误,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等。
2.政治思想素质不高,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导致执法风险。有些税务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凭习惯经验随意执法,凭意气盲目执法,论关系、讲人情胡乱执法。3.主观故意,心存侥幸心理导致执法风险。许多税务人员明知程序不到位、操作不合法,仍我行我素,不加纠正。以为以前都没事,别人都没事,自己也不会有事。4.方法简单导致执法风险。部分税务人员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老是以执法者自居,对纳税人颐指气使,引起纳税人不满,引发不必要的纷争,增加执法风险。
(三)外部环境导致风险
1.形势发展增加执法风险。生产经营方式日新月异,日益复杂化;偷逃税形式多样,手段翻新,日趋隐蔽化,这些都增加了税务部门税源监控、税务检查的难度,增大了执法风险。
2.部门配合不力增加执法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虽规定工商、银行、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有配合税务执法的义务,却未明确相关法律责任,或责任难以划分。与这些部门的协调存在一定难度,执法效果难尽人意。
3.税收环境欠佳增加执法风险。有些地方经济落后、纳税意识差,没有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执法力度难以到位。
三、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建议
(一)加强税收法律制度建设,提高有法可依的严密性 1.加强税收立法工作。要针对发现的税制缺陷、落实中存在的文艺和税收工作的新发展、新需求,即使加强税收立法工作,建立具有强力指导性的税收法律框架,使税务人员在执法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
2.严格执行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制度。重要文件应广泛深入征求基层税务人员意见,以增强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3.坚持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要全面梳理税收规范性文件和各级税务机关制定的内部管理规定,废止不合理,不科学的税收政策和不可行、做不到的管理规定,避免税务人员无所适从,从制度层面尽可能的消除税收执法风险隐患。
(二)加强税务干部培训学习,着力提升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1.增强法制意识,在深化依法治税中规避风险。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和基础,它既要求纳税人依法纳税,更强调征税人依法征税、依规管理、依章办事,体现出征纳双方权利义务对等。若有违背,双方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坚持依法治税,才可规避税收执法风险。
2.不断提升责任心,在严谨工作中化解风险。强化责任意识,贯彻上级文件不出偏差,落实上级指示不打折扣,履行工作职责不走过场,确保政令畅通;恪守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负责、细致严谨,避免因随意性执法产生的风险。
3.加强业务培训学习,在规范操作中防范风险。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税收政策频繁调整,税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强化学习意识,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要正确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政策要领,提高执法水平,以规范操作防范执法风险。
4.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优化纳税服务中降低风险。税收工作既是执法,也是服务。“聚财为国”是为国家服务,“执法为民”是为纳税人服务。优质的纳税服务可降低征纳矛盾发生率,从而规避执法风险。
(三)进一步优化好税收执法的外部环境,为防范基层税务执法风险创造良好环境
1.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协调,及时了解纳税人的服务需求,通过多走访纳税人,在宣传好税收政策的同时,多沟通了解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并及时帮扶解决,进一步完善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发生争议的税收救济制度,从而在理解与和谐的氛围中,化解执法风险。
2.要加强与当地党政的沟通联系,及时汇报税务部门的工作,宣传好税收政策法规,努力在依法治税方面,与工商、银行、公安、法院部门协调方面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提高执法效力,要加强协税护税建设,大力获取第三方信息,增强执法合力。
3.加强与法院、纪委的沟通,减少因内外认识标准不一致而引发的执法风险;加强与公安、司法部门沟通,协调和统一税务稽查证据与司法证据形式、内容和标准的统一,确保在办案中,按行政诉讼中的取证要求收集证据,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全面优化好税收执法的外部环境,为防范基层税务执法风险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第二篇:基层税务机关执法风险浅议
基层税务机关执法风险防范浅议
2015年是全面深化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国家税务总局在2月份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依法行政是税收工作生命线和基本准则这一工作思路。随着依法行政、依法治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纳税人的维权意识不断觉醒,基层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长期和纳税人打交道,面临的税收执法风险逐渐增多,如何防范和控制日益增多的税收执法风险已成为摆在基层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税务机关面临的执法风险
1、在税务登记环节中,对已办税务登记纳税人中有否按规定核查;登记项目是否齐全、登记内容是否真实,有否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等;已办税务登记纳税人中有没有假停业、假注销;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定额核定过程中程序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完备,以上这些执法人员疏于核查,都会给后续征管带来损失。
2、受理申报环节中,缺乏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审核,容易漏征税款;由于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少数纳税人采取虚假认定、虚开多抵、瞒报收入等手段达到少缴、不缴税款的目的,钻政策空子骗取享受优惠。基层执法人员在在对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资格审查过程中,主观“放宽”各项优惠政策的标准,进行利益交换。
3、在日常征管过程中,有的税务检查人员为了图简便而忽视检查程序,如在检查中不主动出示检查证、不着税服、检查通知不按要求提前送达、执法文书一人送达、证据不足就提前结案等现象大量存在;文书填写、送达不规范。在使用税务文书时,存在文字表达不严密、项目填写不齐全或不正确、要求纳税人限期改正的要求、时间不明确等现象。在使用《送达回证》时,存在没有注明签收或送达地点、日期和时间,或没有按规定要求纳税人或见证人签字等等;检查引用的法律条款理由不充分或对政策的理解不透彻。最终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留下隐患。另外,政策制定的不完善、来自各方面的行政干预等都使得税务执法人员承担了一定的执法风险。
二、基层执法人员产生风险的原因
1、对执法风险防范缺乏认识
随着税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基层的税收执法人员来说如果没有高度的风险意识就不存在较高的税收执法质量。在日常税收执法实践活动中,基层税收执法人员在执法风险防范存在认知上的误区。整体来看,基层税收执法人员对有明文规定的准则有一定的执行力,并不缺乏风险防范的概念。但是多数人对不作为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单纯地认为只要不发生“人情”来往就不算违反规定。
2、自身业务水平不强
基层税务机关执法水平是与税收执法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
相关联的,业务水平高,则执法水平相对高。随着我国税法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法律政策越来越细化,税务人员不再是单一征收税款、简单的填票,而是向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发展。目前基层一线执法人员欠缺自我完善、自觉学习的主动性,缺少紧迫感和危机意识。而且当前的《税收征收管理法》赋予了基层税务机关一线执法人员较为宽泛的处罚权利,在实际操作中,对法律条文会产生千差万别的解读,进而导致执法风险的出现。
3、廉政意识缺失
少数基层执法人员“放大”手中的权力,还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旁观心理,甚至在违法违规的侥幸心理驱使下,为了满足一己私利,致使“人情税”、“关系税”屡见不鲜,越权执法、违规操作屡见不止。
三、基层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
1、税务干部要提高认识,筑牢思想防线
扎实开展依法行政理念教育,坚持不懈地强化基层税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重点突出税务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广大税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加强领导干部、先进典型、中层骨干的教育和管理。善于发现、挖掘、培养先进典型,不断强化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表率示范作用。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执法队伍素质
继续加强对基层执法一线的税务人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培训,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避免因对法律制度不熟悉而引发税收执法风险。通过培训使执法人员对于执法程序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同时要理顺现行的一些不规范的程序设臵,避免因程序设臵本身的不科学、不规范而产生的问题。倡导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廉政文化理念,切实做到清廉执法、清正治税,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3、完善日常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
内外部的监督制约是保证执法行为合法性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加大对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尤其是事中的监督,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避免执法行为过错的发生。同时要根据基层所现状,因地制宜地研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方式,加强追究的可操作性。增强自我纠错能力,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降低自身承担的执法风险。
4、建立长效预警机制,加强考核追究力度
树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认真对待和正确运用税法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将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工作常态化、职责化。建立一只专业执法督察团队,在例行督察的基础上,不定期的进行巡查,从问题根源解决问题,从风险源头规避风险。将执法风险防范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系统,做到有责必究、有错必查。
第三篇:浅析基层税务机关的执法风险及对策
浅析基层税务机关的执法风险及对策
税务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下称税务人员)在履行税收管理职责过程中,未按照或者未完全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施执法行为,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法定职责,致使国家和税收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依法应当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即法律责任。
一、税务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法律政策层面:
1、税收法律级次偏低,权威性较差。根据《立法法》规定,国家立法机关虽然拥有专属立法权,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授权行政机关立法。目前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法只有三部,其余均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及其主管部门??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规章等。
2、税收程序法有些规定过于原则,不利于操作。如在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措施等,由于执法程序复杂,使税务干部查处案件时缩手缩脚,导致许多涉税案件得不到及时查处,执法力度无法达到税法要求。
3、政策漏洞。受税收法律单一性所限,实际的税收工作中,税务机关往往会出台一些税收政策来指导工作。由于其中一些下达的税收政策文件的收件期比其要求的执行期要晚数月,使税务执法人员无形中承担了一定的由于政策制定方面缺陷而带来的执法风险。
(二)社会环境层面:
1、税务执法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涉。有些地方基层政府由于地方利益驱动(如招商引资、搞活地方经济等),变相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干预税务执法。
2、税收立法与我国法律体系之间不协调,造成相关部门协税护税意识不强,如国税与地税、工商、银行等部门衔接不力,尚不能较好地实现相关信息的资源共享。
(三)个人素质层面:
1、执法风险意识亟需加强。由于税收执法机关作为执法者兼管理者的强势地位客观存在,使执法人员没有切实感受到税收执法风险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人治”思想。
2、执法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税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综合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尤缺,直接制约业务水平的提升。同时,由于税收执法依据散见于复杂的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中,行政规范性文件大量存在并不断修订更新,税收执法人员难以全面、准确把握,规范执法难度较大。
3、职业道德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草率行事;有的执法人员法治意识淡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严重损害了税法尊严,无法保证税收公平、公正、正确,从而埋下风险隐患。
二、当前基层税务机关税务执法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申报大厅工作人员执法风险。
1、税务登记设立、变更、注销、停复业登记等环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30日内审核发给税务登记证。实际中纳税人在办理工商登记时只需缴纳工商管理费即可,在填写相关信息时存在很大随意性。特别是那些办理贷款的空户和为了获取财政补贴的免税专业合作社,常常出现项目填写不齐全、填写内容不真实的情况。变更、注销户更无法管理,现实中常常出现工商已经变更或注销而没有到税务机关办理相关手续的,以致税务机关的后续管理跟不上,常需采取非常规手段来处理,否则将产生大量垃圾数据。
2、发票发售、验审缴销、代开等环节。发票发售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纳税人只要办理税务登记证,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领购发票。实际上,大部份领购发票的个体户属未达起征点纳税人。这又使得发售岗对该部份纳税人发票验旧供新时,要承
担对其开具金额进行核算,达到起征点转管理环节进行定额,超定额要对其进行补税的责任。代开发票环节。目前申请窗口代开发票的临时户颇多,有的申请开票金额甚至高达几十万元,有的临时户在短期内或一个内多次连续发生代开行为。窗口在受理时,仅对其提供的身份证和供货证明进行审核并开票,而“临时户”进入市场不需要发票的部分则可能未申报。这些“临时户”打一枪换一炮,长期处于“游走”状态,未纳入正常税收管理,给我们的日常发票管理带来潜在的风险。
(二)税收管理人员执法风险。
1、日常管理。由于管理员对税收政策理解程度不同或会计核算掌握程度不同,有时会出现对同一企业,不同检查人员常持不同的看法、处理意见和结果,由此产生不同的处罚结果,就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留下隐患。
2、执法文书的使用。送达回证没有注明签收或送达的日期和时间;有时与纳税人比较熟悉时,则送达文书履行程序更随意,送达回证不注意签字环节而出现空白;见证人没有签字或者根本没有见证人等。送达文书内容和形式的不完整、规范,在法律上可能不被视为或不一定被确认为已送达,若涉及到因对纳税人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引起争诉时,则有直接的败诉风险。
3、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环节。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降低了一般纳税人的资格准入门槛,工业企业年销售额在50万元就要强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在这些应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中,包含了大量的个体工商户。由于这些个体户几乎不建账,认不认定一般纳税人对其无太大意义,且税收负担率远远高于小规模纳税人3%的征收率,还得增加财会等各项支出,所以个体户对一般纳税人认定大多不太配合,甚至相当排斥,提供的报表也不能真实反映其经营情况。但管理员出于政策的硬性规定,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将其纳入一般纳税人管理,否则要承担执法过错。因此,很多核查报告、约谈笔录只是流于形式,一旦发生讼争或其它安全问题,则可能面临执法风险。
4、纳税评估环节。目前在税务机关内并未设有专门的评估机构,管理员只是被动接受评估任务,仅凭申报资料和行业税负预警值进行案头分析、比对约谈,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且国税发〔2005〕43号文件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依据。按此规定,如果纳税人不同意税务机关评估结果,而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税务机关必败无疑。
(三)税务稽查人员执法风险。
1、对稽查案件忽视事后监督或跟踪。如纳税人未完全履行《税务处理决定书》规定的义务时,税务干部未能及时下达《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或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征收到位等,这些都会引发执法风险。
2、税收的担保、保全、强制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在税收的担保、保全、强制执行三个过程中,常由于涉及情况复杂,执法要求高,因此执行时环节较多,程序复杂。比如,担保人不符担保要求而作为担保人、税收保全时没有详细开具扣押清单、纳税人缴纳税款后没有及时解除保全等等,这些重要环节缺失或不到位,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过程中,都会引发执法风险。
(四)税务机关内部岗位执法风险。内部职责不够明确,衔接不到位。如征管模式改革后,将个体工商户注销列为即办事项,不再经过管理岗环节,这可能造成登记岗与管理岗、监控岗之间的脱节,由此产生纳税人因假注销、真营业等情况而引起的执法风险。
三、应对和防范税务执法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税收干部素质。加强对其法律知识、税收业务知识、税收政策的培训,通过正确的思想观念、必要的法律知识、熟练的业务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等综合能力来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克服执法上的麻痹和侥幸心理,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或违法行政而引起的风险。
(二)推进征管体制改革----借鉴国际先进模式、尝试抓大放小。税收政策考虑侧重于放水养鱼,培植税源,助力就业,对大量个体工商户实行减免税政策,减少实际征管量,将有限的力量集中到大中型企业上来。目前各乡镇分局征管力量普遍较薄弱,个体工商户的管理也并不轻松,涉及到发票监控、定额参数采集、定额调整等,特别遇到上级阶段性工作布置时,管理员更是忙于应付,税源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更是无从谈起。采用抓大放小的征管模式,失之桑隅,得之东隅,可能会失去小部分税源,但却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做出更大的蛋糕。
(三)明确岗位职责和规程。一是分解岗位职责。按照法定权限,结合规范税收征管机构工作,以岗定责,以责定人。二是梳理工作规程。细化每个执法岗位的工作规程,并注意各个岗位工作规程的有机衔接,特别针对由于办证与管理岗分设产生的管理员不能有效监控纳税人真实信息这个难点,要有确实可行的衔接。
(四)规范和健全评估工作机制。将纳税评估与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并列,赋予纳税评估工作充分的法律效力,设立专门的评估机构通过分析查找税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督促纳税人提高申报准确率,为税务稽查提供有效案源,发现明显偷逃骗税及其他异常情况,立即向稽查部门反映,由稽查部门严格查处,切不可以评估代替稽查。
(五)构建协税护税体系。税务部门在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的同时,要注重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横向宣传,取得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比如要求工商部门能否每月在向税务部门传递登记信息的同时,也提供变更信息。又如,虽然《征管法》修订稿明确提出,纳税人未能提供税务注销登记,工商部门不予办理注销。但事实是纳税人经常绕过税务注销环节,直接办理了工商注销登记。此外,《征管法》中规定,对于不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税务部门可以提请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但具体操作的规程没有规定,增加了双方配合执行的难度。现在相当一部分纳税人为了向银行贷款而办理税务登记,办完证件就走人而成为空户。对这样的纳税人,能否尝试取得银行的支持,由银行督促纳税人在一定期限内办理税务注销登记手续。
第四篇:基层税务所如何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
基层税务所如何加强税收风险管理
--规范执法,共建和谐税收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务公开力度不断加强,纳税人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日渐增强,对税收执法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纳税人数量和税收收入均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地税部门人员老化、管理的税种不断增加、新的法律法规层出不穷,造成部分工作人员业务不熟、工作衔接不畅,加之人情难却等原因,税务干部很容易暴露在执法风险中。因此,加强责任意识教育,规范税收执法,提高税收执法的透明、公开、公正度,优化纳税服务,共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成为基层税务机关能力建设、抵御税收执法风险的首要任务。
一、税收执法风险概念和产生背景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因主观上过错致使执法不当、执法错误或不作为等而引起的不利后果或者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如因行政复议被撤销、行政诉讼败诉、国家赔偿导致国家税收损失而被追究刑事、行政责任或者执法过错责任等。
一是税收法制环境尚不健全。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结构尚不完善,实体法的法律级次不高,与其他法律相比显得相对弱势,使税收执法工作缺乏严密法律体系的支撑。部分税收法律法规的条款过于概括简单,有的甚至争议较大;大量税收执法量裁权的存在,也造成税收行政处罚力度不统一等,引发税收执法风险。
二是税收政策变动频繁。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税收政策变化频繁。为了避免出现征管漏洞,各级税务机关不断出台各类规范化文件,这客观上加大了税务人员对税收政策法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难度。有的税收政策制定得过于理想化,使税务人员难以应对政策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无形中承担了由于政策缺陷而带来的执法风险。
三是执法水平良莠不齐。部分税务人员对税收政策法律法规不熟悉,执法水平低,调查取证意识不强。如执法程序掌握不到位,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等,导致税收执法过错,给司法机关追究留下口实,甚至导致行政诉讼的败诉。有的税务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对不严格执法或行政不作为可能引发的税收执法风险认识不足,工作粗心、执法随意、处罚不当、违法不究,使税收征管出现漏洞,直至受到责任追究才意识到“小错也违法”。
二、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税务人员税收执法风险来源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主观故意,主要表现在一些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淡薄,不严于律己,执法不公,执法腐败,以权谋私;一类是非主观行为,是工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出现的,容易受到忽视,往往是出了问题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执法不严被追究责任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能严格依法治税,执法随意性大,疏于管理、玩忽职守、推诿扯皮、处罚不当、违法不究等行政不作为问题。如某税收管理员因管户多,日常税收管理中未能深入实地进行税源巡查,工作蜻蜓点水,从而造成多起纳税人采取假停业、假转非手段偷税的事件,被群众举报后受到行政处分;又如税务机关对未满三个月的非正常户注销,侵犯纳税人合法权益,引发行政诉讼,形成执法风险。
二是执法水平低引发执法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程序不清,使用税务文书及引用法律条文错误,职责履行不到位;另一方面是粗心麻痹,工作不细致。如某纳税人的未按时缴税,税务人员未履行告知程序而直接停供发票,侵犯纳税人合法权益,形成执法风险。又如某税务所对纳税人丢失税务登记证件行为进行处罚,形成执法风险。
三是执法腐败,以权谋私被处罚。主要表现为一些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淡薄,不严于律己,执法不公等问题。如某税收管理员乱拿商户的商品被举报受到行政处分;又如某税务人员因收受企业红包,放松对企业的管理,致使国家税款大量流失,最终被逮捕法办。
四是执法不文明引发执法风险。表现为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手段粗暴,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恶化执法环境等问题。如某税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因强行收缴纳税人家中的假发票,与当事人发生斗殴,打伤当事人事件,形成执法风险。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税收执法风险有客观因素:如税制、税务人手不够的原因,但更有税务人员自身能力不足、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
三、税务所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方法和途径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防范意识
首先是不害怕风险,让职工明白执法风险是可控的,二是领导带头,自觉排查日常工作中的执法风险点,熟悉风险点,三是加强内外部沟通交流,努力荣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确保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性。
(二)增强依法治税观念,强化廉洁自律意识,积极预防职务犯罪。
一是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分析,算好经济帐、人生帐、幸福帐,强化法治教育和执法风险的警示教育,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廉政风险警示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利益观,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三是搞好税务所内的人员轮岗交流,也可以起到有效规避风险,防止和减少失职、渎职行为,更好地爱护和保护广大税务干部的作用。
(三)要规范执法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一是严格按上级机关的要求,贯彻落实岗责体系建设,明确每个执法人员的执法职责和工作任务,引导执法人员针对岗位职责学习防范执法风险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自觉依法行事,努力克服执法随意性,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而引起的风险。三是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避免因违法行政而引起的风险。
(四)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打铁还要自身硬”,要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税收执法人员就必须具备能够正确开展税收执法活动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日常工作必须统筹兼顾,有针对性的执法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培训,尽可能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进行执法风险点排查,这样既排查了风险,又锻炼了队伍;二是开展执法风险点教育,对照风险点,引导职工展开对风险点分析研讨,提高学习效果;三是认真组织开展纳税评估,提高纳税评估工作质量;四是认真开展每年的执法检查自查工作,并整改落实;五是认真开展月度工作汇报交流会,树立正气,促进工作;四是开展对相关法律的学习,熟悉法律精神,培养法律思维。
(五)要强化税法宣传,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优化服务,努力构筑和谐的征纳关系
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如果能做到让纳税人或相关人员理解、支持、配合税收工作,那么就会减少或降低执法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税收任务。要做到以上工作,必须搞好沟通协调,强化税法宣传。比如,在小产权房税收清理时可以多与地方党委政府协调,争取支持,并加强税收宣传,以减少征纳冲突;在贯彻新的税收政策的过程中,应积极到户的走访调研究,做好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同时摸清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向上级反映,促进问题的合理解决,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六)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破除不良倾向,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在阳光工资的今天,税务所应该发挥领导关怀,做好交心谈心,关心职工利益,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开展如兴趣小组,生日聚会等扭带作用,让每一名干部有归属感,找到自已在团队中的位臵,从而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和睦的工作氛围,自觉履行好自已的工作职责。
第五篇:关于基层国税机关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关于基层国税机关如何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是指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因为执法主体的作为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对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本身造成损害的各种不利后果或不利影响。如何提高税务干部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保护税务干部,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国税机关必须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
税收执法风险的存在并不仅仅是由于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自身的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纳税人利益的驱使。由于税收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纳税人的切身利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种利益冲突。部分纳税人想方设法利用税收政策和管理漏洞偷逃税款,给税务干部带来失职渎职等执法风险。部分纳税人还甚至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拉拢或腐蚀税务干部,税务干部如果稍有疏忽,抵制不住诱惑,就会因执法不严或执法犯法,受到责任追究。
(二)一些税务机关管理乏力。税收管理制度不健全,使税务干部执法随意性较大或无所适从,给不法分子留下了管理漏洞。同时,一些税务机关对税务干部的管理监督制度不完善,思想教育乏力,监督管理软弱,对违法违纪行为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干部违法成本较小。
(三)部分税务干部素质偏低。一是法律意识不强,存在“权治”思想,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且防范风险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规范操作太繁琐。二是工作责任心不强,主要表现为工作粗心、执法随意、疏于管理、推诿扯皮等,使税收征管出现漏洞,如漏征漏管户的管理问题。三是不重视学习,对税收政策法律法规不熟悉,执法水平低,尤其是程序不到位、文书不规范现象较为突出,导致产生税收执法过错,有的甚至导致行政诉讼败诉。四是有法不依,执法犯法。个别税务干部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和不法分子的拉拢腐蚀,执法犯法,徇私舞弊。
(四)纳税人法律意识增强和司法机关关注增加。随着税收法律的逐步普及,纳税人的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处在当今社会矛盾多发期,使税收执法风险的变数更大。同时,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对税务部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使税收执法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
规范税收执法行为,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是依法治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和税务干部的需要。
(一)加强管理监督,提高税务干部素质。要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税收管理制度,加强征管查之间的衔接和制约,避免偷税和腐败漏洞出现。同时,要加强对税务干部的教育、培训、监督,加强法制教育、廉政警示教育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教育,加强税收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思想业务水平,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执法行为。要充分利用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税收执法监察子系统等现代化手段,及时发现税收执法中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开展税收执法检查等各类检查,强化执法过错追究,对违法违纪行为要坚决进行查处或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二)合理制定税收计划,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税务机关要树立税收经济观,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做好经济税源调查与分析,制定合理的税收计划。如果税收计划易使税收执法对纳税人的利益造成侵害,并使税务干部面临巨大的执法风险,则应重新审视税收计划和税收指标考核体系。作为基层国税机关,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尤其是在经济税源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要拿出数据翔实、令人信服的调研报告,争取地方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对地方政府出台的与现行税法违背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在多作宣传解释的前提下拒绝执行,并报告上级税务机关。
(三)优化纳税服务,协调各方关系。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如果能做到让纳税人或相关部门理解、支持、配合税收工作,那么就会大大减少或降低执法风险。因此,要加强对纳税人的税法宣传,提高其税法遵从度,并注重优化纳税服务,维护纳税人的权利,建立和谐的征纳关系,消除纳税人的抵触情绪。同时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横向税法宣传,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争取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降低税收执法风险,有效保障税收执法和税务干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