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税收执法监控机制的思考[范文模版]
建立税收执法监控机制的思考
税收执法监控是指税务机关依据行政职权和法律规定,对本机关、下级机关及其公务员是否合理合法地行使行政职权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督察、纠偏的活动。这就表明对行政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的监控是税务系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建立建全税收执法监控机制是当前工作重中之重的一件大事,只有管住、用好执法权,才能确保其正确行使。那么如何正确行使税收执法权,如何去监督税收执法权,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新征管模式下,税务机关如何从实际出发,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执法监控机制,做到“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控,违法(违规)有追究”是当前依法治税条件下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税收执法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税收执法责任制实施以来,税务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有所确立,责任意识有所增强,依法行政水平有所提高,促进了规范执法和依法治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形势下的税收工作要求相比,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一)对干部税收执法监控内容的教育不到位,教育具有片面性。实施税收执法监督并非一劳永逸,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必须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其它措施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取得好的效果。特别是必须把监督与教育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预防措施,教育搞好了,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了,税务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增强了,很多问题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二)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不到位,税收执法内、外部监督不平衡。部分人员偏重于对税务执法行为完成后的监督,以追究了税务执法人员多少过错为体现执法监督工作成绩的主要衡量标准,而对于执法主体资格、执法权限、执法目的、执法证据、执法程序、适用法律法规等并不明确,对执法依据是否充分、准确,岗位职责是否明确,工作规程是否详细、具体等问题忽视,由此造成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的不到位。另外,有时只采取内部考核评议等内部监督行为,没有正确地开展社会监督和纳税人监督等外部形式,没有纳税人的参与,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执法效果等情况,考核结果难以做到真实和全面。
(三)部分税收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低,依法监控意识差,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税收执法工作专业性强,标准高,要求严,但部分税务人员执法思想落后,执法随意性大,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依法监督意识差,特别是在处理有自由裁量权的税收执法事项中,容易出现滥用职权收“人情税”、“关系税”、“态度税”等问题,从而大大削弱了税收执法的权威。
(四)税收执法监控力度欠缺,惩罚机制有待改进。在税收执法监控过程中,上级对下级的层级监督做得较好,但深度和广度不够,同级执法监督力度也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监督主体、监督权力、监督客体、监督内容、监督形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而执法检查作为执法监督日常化的重要形式,也没有真正做到日常化、随时化,从而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落实是整个执法责任制取得成效理想与否的重要保证。
二、建立建全税收执法监控机制应注意的方面
建立建全税收执法监控机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断强化税收执法监控,进一步完善税收执法监控机制对规范和约束税收执法权力、保证执法权力的正确、合法和有效运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建立廉洁、高效、高素质的税收执法队伍提供坚强保障,并对实现依法治税,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税收执法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完善税收执法监控机制,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教育,引导税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和按程序办事意识,促使税收执法人员转变观念,增强执法工作中的责任意识,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执法行为。一是加强干部学习法律、法规、规章的自觉性,使全体干部明确有关税收工作的司法要求,懂得不规范执法的严重后果,增强执法干部“自我保护”意识,牢固树立规范执法观念,使“规范执法”真正落实在工作的全过程,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为执好法奠定思想基础。二是严格规范执法。要严格按法律标准和法定程序办事,做到事实清楚、程序合法、手续齐备,力戒主观武断或经验主义,要坚持依法治税。
(二)加强业务和计算机知识培训,特别是对税务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工作,尽快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执法水平。依托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强化税收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管理,从结果控制转向过程控制,实行税收执法的全方位监控。以减少操作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干扰,形成各方面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在机关普及办公自动化,实行机关工作的“无纸化”管理。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积极与工商、海关、银行等的联系,互通信息,协调沟通,及时解决征收、管理、稽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强化执法过错追究,以责任来制约。从工作实践来看,落实责任追究既是对权力进行监督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难就难在它是权力监督全过程中最实际的部分,直接触动个人和单位的切身利益,是落实税收执法监督工作中难度最大的环节。因此,只有在抓责任追究的落实上狠下功夫,认真解决落实责任追究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排除落实责任追究中遇到的干扰和阻力,在落实责任追究上取得突破,才能使税收执法监控得到真正落实。
三、建立建全税收执法监控的主要机制
建立规范的执法运行机制,用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以达到减少和杜绝引发税收执法风险的行为发生。建立建全税收执法监控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应用税收执法责任制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相互制约的执法警示机制、执法督办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来完善和强化对税收执法监督工作的落实,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监控机制,才能促进税收监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建立执法警示机制。通过税收执法责任制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对税收执法责任制管理信息系统或上级监察系统反映和监控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对其信息及时进行发布,对于在日常行政执法中存在执法过错的行为,及时予以发布,督促有过错的税收执法人员及时进行改正,并要求有执法过错的行为当事人将改正情况按要求进行反馈。形成定期发布和反馈制度,建立执法警示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就可以减少或预防执法过错的行为发生。
(二)建立税收执法督办机制。对税收执法责任制管理信息监控的税收执法过错行为,有过错的税收执法人员应及时处理或改正,对未按照规定进行改正和进行信息反馈的,还可以通过书面或其他形式再进行督办,对应处理而未处理的或者已经无法处理的,直接按照考核规定转入过错责任追究,当事人不得进行申辩调整。通过建立税收执法督办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纠正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过错,使税收执法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和规范。
(三)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进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对应处理而未处理的或者已经无法处理的税收执法过错,当事人不得进行申辩调整,应按照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扣分标准进行执法过错追究,并完成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的录入和进行考核,进行扣分和经济惩戒。通过建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制,才能有效促进税收执法监控的不断完善和健全,促进规范执法和依法治税工作。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地地税机关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税收工作的基本准则, 以全面推进依法治税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发展大局为核心,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和福建跨越发展大局,使依法行政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有效地发挥税收法治的保障作用。
泉州市地税局试点构建岗位执法风险防范体系,加强执法风险分级防范管理。2009年以来,在晋江局试点岗位执法风险分级防范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全员参与、重点突出的全覆盖、无缝隙岗位执法风险分级防范管理体系。在风险查找、分级防范、风险教育、制度规范、加强督查、考核问责等六个方面下功夫,通过一年多的试点,晋江局已记录部门风险自查80多条次,个人风险自查500多人次,发布了53个风险易发环节和风险防范案例,提出了16条风险防范建议,使130余人次规避了岗位执法风险,补征税款15万余元,罚款1万余元,从而提升了执法水平,规范了行政行为,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干部,又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厦门市地税局充分发挥公职律师作用,提高依法治税水平。从2004年开始,鼓励系统内的干部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逐步建立起公职律师工作制度。几年来,厦门市地税局公职律师在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诉、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税收执法风险防范以及日常涉法事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税收执法行为的规范和执法水平的提高,推进了依法行政建设进程。南平市地税局创建税务督察员制度,落实两权监督。从创新“两权”监督工作机制出发,有机地将税收法制员和兼职监察员工作职责结合在一起,创建了以“二员合一”为内容,以提高基层税务机关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法风险预警防范能力为目标的税务督察员制度。从2006年7月开始,在基层税务分局创设了兼职税务督察员岗位,推行税务督察员制度。该项制度的推行,进一步健全了基层两权监督体系,抓住了执法监督的关键部位,实现了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的转变,促进了基层地税机关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法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目前,全市地税系统基层税务分局共有41名税务督察员,形成了执法有依据、操作有程序、过程有监控、责任有追究的督察员长效工作机制。福州市地税局服务税收执法,共建和谐征纳关系。采取创新方式,在“税法论坛”和“税法援助”两项工作上,宣传与辅导并举,维权与执法同行,建立了税收执法疑难问题沟通和解决机制以及化解征纳矛盾的有效机制。通过这一举措,增强了广大地税干部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提高了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优化了税收法治环境,有效促进了和谐征纳关系的建立。龙岩市地税局强力推进执法督察,有效规范税收执法。税收执法督察工作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效能建设与执法督察相结合,二是问题整改与责任追究相结合,三是专项督察与促进工作相结合。通过税收执法督察,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提高了征管质量,整顿了干部作风。仅2010年,全市系统共督察发现436个问题,涉及纳税户597户次,补征税款1497万元,加收滞纳金51万元,加处罚款2.1万元;共追究直接责任人员331人次,另有34位基层领导被追究连带责任,有1人被效能告诫,共扣发192人的绩效奖金近4万元。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政策法规处
颍东区地税局重大税务案件助理审理员管理办法
颍东地税[2007]88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质量和效率,根据《安徽省地方税务系统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和《阜阳市地税系统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重大税务案件助理审理员是指在县级以上地税机关聘任2-3名具有一定税收、法律理论知识和丰富税收工作经验的税务工作人员,参与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对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委会)交办的案件进行全面审理,并向审理委员会报告审理情况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 助理审理员在审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审委会办公室负责助理审理员日常审理工作的管理。助理审理员所在的单位或部门要支持助理审理员开展审理工作,要保证助理审理员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审理工作。
第二章 聘任
第四条 区局根据本辖区重大税务案件数量及特点等因素,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择优聘任2—3名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税务行政执法资格的本系统在职公务员为助理审理员。审理委员会确定人选,并在系统内进行公告。
第五条 助理审理员原则上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财经、法律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取得注册会计师、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律师等资格的;
(二)从事税务工作满5年以上,具有3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且业务能级为4级以上;
(三)计算机水平达到国家考试一级以上。第六条 助理审理员的任职采用聘任制,聘期原则上为2年。
县级助理审理员确定后应报市局备案。第七条 助理审理员任期期满或因其他原因被解除任职,审委会应书面通知本人,同时根据程序进行下期聘任或补充。
对胜任工作的优秀助理审理员,在期任职期满后可以进行续聘。
第三章 职责
第八条 助理审理员在审委会的领导下,履行下列指责:
(一)按照审委会的安排,及时完成案件初审工作,提出初审意见;
(二)参加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案件初审会议;
(三)经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安排,参加案件实地调查核实工作;
(四)列席审委会会议,参与案件审理讨论,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
(五)协助审委会办公室制作相关文书; 第九条 助理审理员审理案件时,与案件当事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第十条 助理审理员对案件及审理的有关情况应当保密。
第四章 培训
第十一条 助理审理员应当自觉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各级地税机关应当加强对助理审理员的培训。
第十二条 助理审理员的培训工作主要由本级审委会负责。各级审委会应加强对助理审理员审理业务培训,主要包括:财经政策、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案件稽查、审理、处理程序、证据确认、事实认定、法律依据的适用等内容。
市级审委会根据情况,每年组织一次全系统助理审理员集中培训。
市级审委会负责对本级及下级助理审理员培训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
第五章 考核与奖惩
第十三条 各级审委会负责对本级助理审理员履行职务的情况进行考核。市级审委会对全系统助理审理员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年度综合考核。
第十四条 对助理审理员的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作实绩、本单位或部门支持情况;
(二)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及工作纪律执行情
况;
(三)参加学习、培训情况。
助理审理员的考核结果将作为助理审理员在本单位评先评优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五条 对于在年度工作中有显著成绩或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助理审理员,本级税务机关应当给于表彰或奖励。
第十六条 经考核,助理审理员不能胜任工作的,应予以解聘,不受聘期限制。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颍东区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建立舆情监控机制
提高了组织工作社会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石门县建立组织工作舆情监控机制,掌握社情民
意,引导公众舆论,处理突发事件,增强社会监督的有效性。
一、构建专兼结合的责任机制,明确监控主体。组织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舆论的影响十分突出。对此,县委组织明确舆情应对责任体系。一是以干部监督组为主体的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县委组织部分管干部监督工作的部领导挂帅,干部监督、党建网站、信访等组室负责人参加,配备新闻发言人,吸收与舆情相关的相关业务组室人员,对舆情工作全权负责。二是以新闻媒体为主体的舆情监控小组。宣传部牵头,县内各新闻媒体如电视台、电台、信息导报、各类网站参加,对关于组织工作的新闻信息,负责收集、引导、报告。三是以组织工作信息员和组工干部形象监督员为主体的舆情信息员。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聘请28名组织工作信息员和12名组工干部形象监督员,要求其定期或不定期地
反馈有关组织工作的社会舆论。
二、构建多管齐下的预警机制,掌握舆情信息。建立预警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发现舆论苗头,做到防范于未然。一是重大工作意见反馈制度。对于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群众意见不一致的工作,坚持公开透明,实行情况通报,通过层层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调研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和反应。二是信访定期分析制度。组织部设立征求意见箱、举报电话、部长接待日,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召开纪检、信访、审计、政法等部门联席会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定期分析,及时掌握群众集中反应的带苗头、带倾向性的问题。三是负面信息监控制度。对于新闻媒体或舆情信息员收集的重大负面信息或多次出现的负面信息,重点关注、迅
速调查、综合分析、及时报告。
三、构建快速出击的反应机制,搞好舆情处置。对于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负面舆论,在第一时间做出反映。首先,限时调查问题起因。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在最短的时间里赶赴现场,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实事求实地挖掘事实真相。其次,及时搞好舆论导向。在弄清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召开新闻发布会,启动党内宣传工具,客观公正地报告事件。再次,事件处理全过程公开。在有关舆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邀请新闻媒体参与,进行跟踪报道,注意收集处理中的社会反应,有甄别地采纳公众的合理意见,事件处理结果在适当范围内通报。最后,搞好处理结果满意度调查。事件处理结束后,在相关的社会群体和人员中召开测评会,征求群众对处理结果的意见,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第三篇: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蕉城区交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联合执法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规范蕉城区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运输行为,积极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交通部门和公安、运管部门建立联合执法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一、工作目标
交通综合执法大队、公安交警、交通运政联合执法工作的目标: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创建“平安蕉城”为总目标,依照标本兼治、堵疏结合的原则,严厉打击非法从事客运经营、擅自拼(改)装车辆、超限超载、驾培行业不规范等行为,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维护经营者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道路运输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实现从源头上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工作目标。
二、工作机制
交通综合执法大队、公安交警、交通运政建立联合执法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定期研究讨论联合执法工作中的难点、重点以及需要协调事项,共同研究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等重点工作,定期通报“打非治违”联合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分析本区域“打非治违”形势,提出工作措施和要求,部署联合执法行动,推动联合执法长效工作制度化。
三、工作重点
— 1 — 交通综合执法大队、公安交警、交通运政联合执法长效管理工作机制着重开展以下重点工作:
1.严厉打击重点线路、重点区域的非法营运车辆。对汽车站和各乡镇主要旅客集散场所进行联合执法,通过技术手段对非法营运行为进行抓拍,对非法营运车辆进行曝光,提高打击力度,增强震慑力,对非法从事出租汽车经营进行专项治理。
2.加大对擅自拼(改)装车辆整治力度。建立由交通综合执法大队牵头,公安交警、交通运政共同参加的专项治理工作班子,通过集中统一行动形式,严厉打击擅自拼(改)装车辆违法行为,并积极探索消除违法拼(改)装车辆源头管理措施。
3.加强公路治理超限超载力度。交通综合执法大队要依托固定检测站实行24小时检测,组织开展流动治超,加强路面执法,每月将查处的超限超载车辆及运输企业名单抄送交警大队和运政部门,纳入“黑名单”。运政部门对重大货物集散地和货运站等场所实施监督检查,加强源头治超,对超限运输的货运车辆、货运车辆驾驶人、道路运输企业依法查处。公安机关要在各超限运输检测站设立公安执勤室,维护超限运输检测站(点)的治安秩序及其周边的交通秩序,实现交通、公安联合治理,加强治超工作合力,保持治超高压态势。交警部门办理车辆登记时,应当当场查验,对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车辆不予登记,组织力量开展路面执法,对驾驶员的超限超载等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计分。通过联合治超,有效保护公路和公路桥梁安全。
4.规范驾培行业管理,建立联合通报机制。交警部门要对驾龄三年以内的肇事驾驶员的培训学校进行汇总,每季度一次抄送运管所,对新培训驾驶员发生事故的驾校进行通报,共同建立驾
— 2 — 校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切实规范驾培市场秩序,提高驾培行业质量。
5.建立事故倒查和隐患动态排查制度。增强事故隐患点的整治力度。交警部门每季度对全县发生事故的路段进行汇总,提出事故隐患治理建议,由交通,公安会同安监等部门联合踏勘,科学论证,切实提出隐患点整治方案。
6.建立重点车辆动态监管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引入高科技信息化管理手段,交通部门建立“两客一危”车辆动态监管信息平台,并按要求向公安部门开放数据,实施联合监管。公安车管部门车辆管理信息系统向运管部门开放数据,加强对营运车辆的监管。
四、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建立联合执法长效管理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减少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有重点地开展非法改拼(装)车辆、非法营运车辆、超限超载、驾培行业等专项治理,形成联合执法、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2.加强宣传,正面引导。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联合执法行动的重要意义,宣传有关的法规政策,讲清政策界限,制作宣传单,告知非法营运、非法拼(改)装和超限超载运输的危害性,同时要组织新闻媒体进行跟踪采访报道,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以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对非法行为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
3.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打击“黑车”、拼(改)装车等非法经营行为,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联合执法过程中,— 3 — 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坚决杜绝乱罚款、乱扣车等行为发生,坚决遏制有损群众利益的各类逋法行为的发生,杜绝公路“三乱”行为。要切实做到规范执法,注意证据收集和执法程序。4.畅通渠道,鼓励举报。要积极创造条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健全并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安“110”等举报投诉电话作用,指定专人负责对举报的受理、督办和回复工作,做到件件有记录、有落实、有回复。
5.罚教结合,严格执法。本着查处与引导,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依法予以纠正。对查处的非法营运及非法改装车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及自由裁量权相关规定进行处罚,第一次查处未出现从重情节的给予从轻处罚,并建立相应的“黑名单”,对“黑名单”中的车辆有未及时改正或限期未恢复的,按有关规定从严处罚。
6.总结经验,巩固成果。要全面系统总结联合执法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巩固治理成效。要建立奖励制度,对于在联合执法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促进开展联合执法工作积极性,提高联合执法效率
蕉城区交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2014年1月15日
第四篇:加强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
加强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 构建和谐地税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升税收执法质效,保障税收职能的充分实现和执法安全稳定,有效防范和降低税收执法风险,切实提高依法治税和纳税服务水平,根据省局《关于加强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构建和谐地税的意见》(鲁地税发〔2009〕9号)的工作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构建和谐地税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地税系统内控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局《关于加强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构建和谐地税的意见》工作要求,根据地税系统执法的性质和特点,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以各个部门协调运作为纽带,以自我完善为特征,以纳税服务为动力,以量化考核和责任落实为保障,通过对税收执法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规范,努力提升税收征管质效和执法水平。
(二)工作目标。当前我市地税系统内控机制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力争用一年时间,整合、建立和健全各类内控制度,初步形成系统内部权力运行比较严密的自我约束机制、切实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坚强有力的监督防范机制,初步达到各类决策、各项业务流程、各个操作环节和各个岗位的执法行为都处于缜密的内部制约与监控之下,将各种执法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避免执法失职、渎职问题的发生,切实防止征纳矛盾激化,推进征纳和谐,确保地税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施。
(三)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控机制建设应涵盖税收执法各个层级、环节、部门和岗位,覆盖税收执法权力运行的全过程。
2.重点性原则。内控机制建设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税收执法风险的重点控制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实现对税收执法关键环节和关键点的有效控制与监督。
3.持续性原则。内控机制建设应当随着税收执法外部环境的变化,税收政策的调整及税收执法管理要求的提高持续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对税收执法风险的控制能力和水平。
4.制衡性原则。内控机制建设应当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权限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执法效率。
5.成本效益原则。内控机制建设应当权衡税收成本与执法效果、社会反响,在不增加执法成本和纳税人法定义务的前提下,以适当的执法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二、加强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构建和谐地税的主要内容
地税系统内控机制建设应包括组织体系建设、信息采集与反馈、风险评估、制度建设、监督检查与改进五项内容:
(一)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合理的组织体系建设是搞好内部控制的基础。要以现有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为前提,按照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相互协调和平衡制约的原则,健全兼顾地税执法效率与公平的组织体系,以期实现控制目标。
一是健全执法议事规则,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为此,市局成立威海市地税局税收执法内控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执法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同时,成立税收执法内控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相关内控机制管理制度,明确组织机构、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和配合办法,建立横向与纵向相互分离、制约的内控配套机制。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充分履行职责。要面向社会公开各级执法机构名称,明确机构职责权限,增加透明度,保证不越权执法;要按照《执法责任制度》规定,对依托大集中系统设置的执法岗位进行理顺、规范,确保所有的地税执法人员都能够各自承担不同的防范执法风险的责任;要建立执法岗位、执法人员备案制度,及时公示岗位及人员变动情况。
(二)信息采集与反馈。
一是建立信息采集机制。结合省局大集中系统上线和执法责任制软件运行工作,依托地方税收数据管理平台,通过数据比对,查找税收执法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对执法检查、执法监察、审计、案卷评查、行政复议及诉讼、审查通报、税收政策反馈、重大案件审理、纳税服务等过程中的风险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全面反映税收执法活动情况;通过行风评议、行风热线、来信来访、媒体报送等渠道,关注、识别外部风险。
二是实行风险信息定期、有效传递。在对收集的各种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的基础上,对执法风险信息提出整改意见,传递给各责任机构、责任岗位、责任人员、相关环节,并视情况将有关风险信息与纳税人、举报人、媒体机构与监管机构进行沟通与反馈。有关责任单位应制定具体纠正措施并予以落实。
三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发挥信息技术在沟通与反馈中的作用。要利用好执法责任制考核这个平台,通过执法责任制考核月通报制度,确保风险信息及时沟通。对重要风险信息应及时传递给领导小组所有成员。
(三)风险评估。地税机关应根据内控机制建设目标,及时识别、系统分析执法活动中与实现内控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和化解措施。
一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在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的基础上,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发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增强内部控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要根据税收执法风险的不断变动情况及时收集税收执法风险的各种信息,开展持续性风险评估,适时更新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二是建立风险控制机制。要根据风险分析、评估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制作内部控制风险报告,确定重点风险内控项目、重点风险岗位以及关键风险点,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群体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将风险控制在承受度之内。
(四)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机制建设,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做基础。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发挥机制保障作用。要在前期清理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等不靠,本着该建立的建立、该补充的补充、该废止的废止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形成一整套适合地税执法特点的、统一规范的制度框架。要按照省局部署,推进纳税服务各项制度的完善、落实和考评。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制度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不能以任何理由拒不执行或另搞一套,如执行中确实有困难,可以逐级反映,但不能随意更改制度。二是建立完善税收执法人员学习制度。要切实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保证课时,逐步形成有效的人才源励机制,确保风险控制在人员层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监督检查。
一是进一步规范内部监督检查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内控管理机构应当对内控机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控缺陷,应当及时向内控领导小组报告,做到以监督促规范,以规范化解风险;对各职能科室进行的内部执法监督检查要统一调度,提倡联合检查、重点检查,防止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切实减少对基层执法的干扰。对常见性风险环节要定期进行自查自纠,不断减少工作差错和失误,提高税收执法水平。
二是开展以风险管理为导向,计算机辅助审查为手段,以业务运行全程监控为依托的内控监督、检查工作。可采取实地抽查和系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强化对税收执法行为的有效监督。
三是充分利用执法监督检查结果,对执法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奖惩。将执法监督检查结果作为绩效评定、评比、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反内部控制规定的行为,应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维护内部控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加强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构建和谐地税的时间安排
(一)组织建设(2月16日至2月27日)
成立税收执法内控领导小组和税收执法内控办公室,制定《威海市地税局税收执法内控机制管理办法》。
(二)制度建设(3月1日至4月30日)
税收执法内控办公室牵头,组织各内控工作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和完善内控机制相关配套工作制度。包括执法风险采集与管理、信息反馈、执法风险预警、内控监督检查以及纳税服务等配套工作制度。
(三)全面实施税收执法内控管理工作(5月1日起)
按照本实施意见及《税收执法内控机制管理办法》的有关工作要求开展税收执法内控管理工作。对执法部门、岗位、人员及执法权限、法律依据进行梳理明确;按照权力制衡的原则,依据税收执法业务操作流程的要求,对不相容岗位职责采取分离措施;查找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四)总结完善(8月1目至年底)
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长效内控机制的实践经验,对长效内控机制的内容加以调整和完善,不断总结与创新。
四、加强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构建和谐地税的工作要求
加强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建设,构建和谐地税是一项涉及多层面、多部门的全局性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税收执法内控机制及和谐地税建设顺利运行并取得实效。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税收执法内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必要的调度、分析和报告制度,对推行税收执法内控机制、构建和谐地税的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及时总结经验,纠正不足,确保顺利推行。
二是要严格工作标准。在推行过程中,从拟定方案、建立制度到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力求创新,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走过场。
三是要强化教育引导。加强税收执法风险教育,引导税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对税收执法内控机制的理解和认同。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学习法律和税收各项规章制度,大力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知法、懂法,不断增强严格遵纪守法、认真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为税收执法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各市地税局、稽查局、各分局、纳税服务中心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抓好内控机制建设,构建和谐地税。
二OO九年三月十七日
第五篇:论税收预警机制的建立
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发挥税收聚财职能,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发挥税收调节和监督职能,规范和整顿税收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都需要加快推进依法治税进程。但由于目前存在税收征管信息不对称、公民纳税意识不强等主客观原因,基层税务执法缺位、越位;纳税人纳税申报信息失真、偷税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穿越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上存在,从而造成税款流失和不公平竞争,直接影响依法治税工作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迫切需要建立税收预警机制,以促进税收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一、建立税收预警机制势在必行
(一)建立税收预警机制是解决税源监控乏力问题的需要。
税源监控管理是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的前提和基础。其突出特点是提前性和控制性,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有以下3种失控现象,急需通过预警机制在内的税收管理措施予以解决。
1、管理性失控。是指由于税务机关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源失控。如漏征漏管户大量存在就是管理性失控的突出表现。有相当一部分纳税人领取营业执照,但不办理税务登记,也不纳税。有的纳税人虽然办理了税务登记,但是没有设置账簿,长期不申报纳税。
2、机制性失控。是指由于税收征、管、查等环节职责不明确或者相互脱节,以及国、地税之间或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协调而引起的税源失控。如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和保全措施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配合等。
3、政策性失控。主要指个别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擅自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或者违规减税、免税,避税。
(二)建立税收预警机制是解决征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需要。
目前,受税收信息化建设速度、公民法制观念不强等因素的制约,在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纳税人清楚自己的经营行为或纳税义务,税务机关因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及部门配合,不能获取纳税人的经营行为及纳税义务等方面的信息。由于受各种利益因素的驱动,目前我国纳税人的财务核算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受人为控制,存在经营指标造假严重,计税依据失真现象。有的企业在银行多头开户,建立假账,资金体外循环,隐瞒销售收入,致使很多税源在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中被转移或隐匿,税务稽查时难以从帐目上发现问题,造成税收流失税收,监督难以真正实施到位。
(三)建立税收预警机制是打击偷逃骗税、遏制税收流失的需要。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偷逃骗抗税犯罪还难以有效遏制,涉税犯罪普遍化、社会化程度在个别地区呈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每年全国大约有300多名税务人员在与偷税抗税行为斗争中致伤。需要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得到偷逃骗抗税方面的有关信息,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协税、护税网络、司法保障体系给偷逃骗抗税行为以遏制和打击。
二、建立税收预警机制的目标要求和职能作用
为确保新征管模式的有序运行,推进依法治税进程,应尽快建立以“预防为主、过程监控”为特点,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执法责任制为核心和基础,涵盖税源监控体系,上限报警指标、下限报警指标等体系在内的税收预警机制。即在信息集中处理和共享的基础上,上级税务机关通过预警机制网络实时监控来查询各基层单位的征管状况和外部单位协作情况,定期公布各单位税收执法及征管质量指标等方面的情况;在发现异常情况后实时预告或警示,以便其及时处理或纠正。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税收预警机制一般要具备以下的职能作用:
(一)报警、提醒作用
从内部管理要求来看,税收预警机制一是要具备征管质量指标异常波动报警职能。如发现税务登记率、税款入库率明显偏低,欠税增长率偏高,予以提醒和报警;二是要具备税收管理缺位报警职能,如漏征漏管户报警;三是要具备金税工程“三率”偏低报警、发票协查报警职能;四是具备执法行为不规范报警职能,如对违章发售发票、办理出口退税,税务检查等执法程序违规、证据不全、文书不规范等行为予以报警。
从外部协作要求来看,税收预警机制一是要具备纳税人不奉行报警职能,如对纳税人开出税票但不按期到银行缴款现象予以报警。二是要具备大额欠税纳税人转移资产、帐户及察出境报警职能。三是要具备协税护税缺位报警职能,如对工商部门不及时-传递户籍信息、司法机关打击涉税案件的不作为行为予以报警。四是要具备偷抗骗税等大案要案发案率偏高报警职能。五是要具备税收收入与gdp逻辑关系出现异常现象报警能。如税收收增长速度突然低于gdp增长速度,即开始报警。
(二)规范和防范作用
通过对预警机制提供信息和问题的分析,促进岗位责任制和执法责任制的进一步建立健全,防范执法过错问题的发生。
(三)限制作用
通过预警机制设置职权权限的“警戒线”,限定各操作岗位和领导岗位的权限,以防止违规操作、越权办税问题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