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不能动摇

时间:2019-05-15 00:4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不能动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不能动摇》。

第一篇: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不能动摇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集团公司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体现在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维护和实现最广大职工根本利益上。集团公司党委提出,要把企业建成创新能力强、经营业绩优、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强企业集团,是一项伟大的开创性事业。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建设优强企业集团,是造福于工人群众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工人群众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建设优强企业集团的美景需要工人群众用智慧来描绘,优强企业集团的大厦需要工人群众用双手来建造,只有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优强企业集团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就必须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在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工作中,怎样才能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呢?我认为,在新世纪新阶段,工会组织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突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这是工会组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会组织适应企业劳动关系变化的迫切需要。

第一,努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建设优强集团贡献力量。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培养知识型职工队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从根本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也是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迫切要求。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武装广大职工群众,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结合工会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形式多样的提高职工素质的教育活动,引导职工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职工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和业务素质,增强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推进企业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促进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学赶先进,争创一流,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建立新功,再创伟业。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二,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要大力推动建立和完善维护职工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制定,建立完善工会与同级行政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从源头上、宏观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它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维护好职工的民主权利、经济权益和学习教育权利。要建立健全企务公开制度、劳动合同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劳动关系矛盾预警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处理制度、群众性劳动安全卫生监督制度、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和法律援助制度,推动有关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于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工会要及时准确地反映情况,伸张正义,促使企业和有关方面采取措施,坚决予以纠正。

第三,大力帮扶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职工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力去帮助解决。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特困职工的基本情况,建立档案,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共同把问题解决好。要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充分发挥工会再就业援助、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的作用。

《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不能动摇》

第二篇:关于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思考

关于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思考

刘治国

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是我们国有企业的老传统。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渐完善,这一传统逐渐在弱化甚至被冷落了,还有人认为这一提法已经过时。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企要不要坚持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如果要坚持,那么,如何来落实这一方针?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给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如果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名义上人人有份,但实际上与每个职工个人都毫不相干,从而职工个人感觉不出自己是企业主人,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的话,那么,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职工个人以股东或其他具体形式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主人翁地位真正得到确立,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也随之产生。这一现实转变无疑给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理由。试想,;办企业不依靠其主人——职工群众还能依靠谁呢?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也不管其规模是大还是小,企业中的人都将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人作为企业最大最重要的资产,“企”无“人”则“止”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问题是如何具体看待企业中的人。有研究表明,在企业中 存在着“二八律”,即企业20%的财富由80%的人创造的,而另外20%的人则创造80%的财富。这80%的人多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职工,他们象“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没有他们的爱岗敬业和勤劳苦干,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占企业职工总数的80%的人无疑是职工群众的主要部分,另外20%的人是企业各类人才,既包括专业技术人才、销售人才、管理人才,又包括拥有各种“绝活儿”和高级技工等等。他们总数虽少,但能力强、贡献大,创造着企业总财富的80%。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个是占企业职工总数20%的各类人才算不算职工群众?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重要范畴,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性。” “质的规定性,是指导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量的规定性,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拿这一概念的精神实质来看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的各类人才,他们无疑是职工群众的一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依靠人才办企业本身 就是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重要方面之一。这一问题在理论上不成问题,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却十分重要。有些人之所以对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产生了怀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把人才与职工群众主观任意地对立起来,认为要么英雄创造历史,要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么依靠“明白人”、“精英”办企业,要么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这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既孤立了人才,又贬低了职工群众,破坏了职工队伍的团结和稳定,降低了企业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另一个是“人才”与“人力”的关系。不容置疑,二者无论在能力上,还是在贡献上是有区别的,甚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俗话说“红花还要绿叶配”,没有了绿叶,红花便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变得枯萎、凋零。如果说占企业职工总数20%的各类人才是红花,那么,占企业职工总数80%的各类人力便是绿叶,“红花”虽然出类拔萃,光彩照人,风光无限,但无“绿叶”的执行和配合,再好的管理,再高的技术,再精明的营销也无济于事,更甭提为企业创造出80%的财富了。再者,人才与人力的区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与岗位结合在一起的,“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再平风的职工,如果把他放对了位置也就成了人才,会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再杰出的人才,如果把他放错了位置,也就成了人力,甚至是庸才、废力,也会碌碌无为,终了一生。由此可见,办企业,既要靠人才,又要靠人力,总之要靠职工群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职工办企业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明白了依靠职工办企业的道理只是做好工作的一个前提条件。要把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贯彻好,还必须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观念对了,方向就对,思路就对,就能把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落实到实处,企业就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需要树立的正确观念很多,其中“学习”和“合作”最为重要,所谓学习,即虚心向职工群众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企业的领导者论懂得技术,不一定比得上专业技术人才;论了解市场,不一定比得上营销人才;论搞生产,不一定比得上一线工人;就是论驾驶全局,做决策,也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况。所以,一定要虚心向职工群众学习。企业领导者不仅要知道自己的长处,更要知道自己的短处;不仅要知道自己的哪些方面行,更要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得、不如别人。具备了这种意识和能力,就能主动放下自己的心理优势,不耻下问,虚心平等拜能者为师,向职工群众学习,走群众路线。只要这样做了,就能把职工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把分散的小智慧积聚成大智慧,并“据为己有”,就能比一般职工群众站得高,看得远,就比一般职工群众更聪明、更睿智,就能获得尊重和拥戴,就能做好决策、用好人,企业也就会越办越好。

所谓合作,就是真诚与职工群众合作。提起合作,有人不屑一顾,甚至会跳将起来,认为与职工群众合作是故意降低或损害自己,抬高甚至是放纵了职工群众,这种认识是封建主义官本位的思想残余在作崇。且不论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人,企业领导是“人民的勤务员”,只要明白了组织与个人的关系,组织中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我们就会明白,与职工群众真诚合作,不是我们“法外施恩”,而是理所当然。根据巴奈德、西蒙近代组织论的观点,一切组织都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存在的,组织是手段,个人是目的。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但无一例外地抱着自己的目的和目标加入企业的,企业管理的真谛就是把这些众多的互相区别或相互冲突的目的和目标整合为企业的统一目的和目标,只有企业的目的、目标实现了,每个人的目的、目标才能实现,因此企业的每个成员之间,必须彼此理解,通力合作,为企业目的、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这就意味着企业中每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合伙人”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分工和职责范围上的不同。无论在经济利益上、人格尊严上,还是在政治上、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明白了这层道理,我们企业的领导者又有什么理由不放下架子,真诚与职工群众合作,为振兴企业与职工群众并肩战斗呢?

是否坚持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是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我们坚信,只要弄清了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道理,抱着学习和合作的心态把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落实到实处,国有企业就一定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于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思考

二OO二年九月十六日

第三篇:“计划生育国策”不能动摇

“计划生育国策”不能动摇

2010-04-12 11:38:01

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两会”后,“生二胎”呼声越来强烈,生育观念激辩来势汹涌。在继续控制人口总量的同时,对“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备受前所未有的关注。有个别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生二胎”。个别媒体和少数国民随之起哄。其理由不仅忧国忧民,还忧人类忧世界——“生二胎”是为了人类

生态平衡、为了国家后继有人、更是为了救国和拯救全人类!好高的理论!好高的口号!那么,且问?“生二胎”的物质精神底气和理由又是什么?因为我们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因为我们地大物博,因为我们物产丰富,因为我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我们已成为大国或强国,因为人家国外提倡二胎甚至多胎,因为可以开发和利用太空或月球甚至更多星球,因为多子多孙必多福,因为人多力量必定大,因为我们已摆脱温饱迈上了小康,还是因为什么?无论如此种种或更多的理由和想法。愚人之见,“生二胎”不可取,至少当前不可取。“计划生育政策”不可放松、不得动摇。为“国家计生委表态:‘十二五’期间不放开‘生二胎’”叫好!

“山区人民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优生优育,晚婚晚育,一个正好;要幸福和谐之家,从少生优育出发。”这是上世纪人们常挂口头的顺口溜。自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来,“计划生育口号”就像晴雨表,反映着人口政策的变化。回溯我国人口演变的三个时期可以看到其发展路径: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儿孙满堂”,政府则主张“人多力量大、人越多越好”,导致人口快速猛增,当时,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提出要限制人口增长,受到严厉批判,在历经1959年~1961年天灾人祸后,才开始注意人口控制问题;第二时期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家逐步把“计划生育”定为国策,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减小,这一时期,“人越少越好”论占主流,随后,宋健、田雪原等人根据“适度人口”论提出“适应人口”规模,“优生优育、少生才好”的思想意识逐渐普及;第三时期大致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人口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老龄化社会日益逼近。

也正是在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三个关键时期,个别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认为,如果不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和“生二胎政策”,因生育失衡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可能给中国未来,甚至人类生态平衡带来影响。的确,如今人口发展既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的放任自流时期,也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严格控制时期,然而,急于放开“生二胎政策”,还是为时过早。假设为了满足少数民众“生二胎”的意愿,一旦人口数量出现大幅反弹,所导致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什么不能放开“生二胎政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让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二胎”建议的人大代表和委员反问“计划生育政策”。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们应该很清楚,我国人口早已饱和,目前人口基本上与国力、国情、经济等成正比。当前之所以导致人均国力不够的现象,很多人都没看清“人均”这个概念。相对全球而言,我国人口不仅饱和,且依然众多。咱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什么不能放弃?是因为人太多,需要提供劳动岗位。随着科技发展,很多劳动密集型工作逐渐被机械化代替,太多的人口让中国难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即使我国全面城镇化,所有城镇均不宜推行“两个独生子女夫妻可生二胎”或其他“生二胎”的政策。如果现在就急于提倡和放开“生二胎”。敢问,想不想50年或100年后国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接近、达到或赶超发达国家?如果想,而且还要圆这个百年梦。那么,现在“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政策依然是国富民强的重要一环。

“独生子女会孤单,会养成自私的性格。”的确是一针见血,如果仅仅出自这种想法而提出“生二胎”也未免太过于自私?简直是无视国情、无视国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发表言论“要求放开计生政策,提倡和支持生二胎。”但我个人认为,他们的理由都站不住脚。就说“80后”、“90后”、“00后”独生子女们自私和孤单等现象,其实,与我们的社会环境、居住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环境等关系密不可分。面对独生子女孤单和性格等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改善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环境,而是拿“生二胎”和“超生”来“垫背”。可以大胆地放言:如果不改善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即使生二胎、三胎,甚至多胎,都无法改变子女们身所犯的“孤单”、“自私”等问题,更不会因为少一个或多几个兄弟姐妹方能解决他们身上的任何一个问题。

“4-2-1”家庭将是中国普遍的家庭模式,即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父母、一个孩子。这让社会对独生子女的压力感到担忧,其实,“4-2-1”只存在于理论上,单就“家庭GDP”的而言,很难成熟和变为现实。在国人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是一种普遍性的愿望。而现实生活中呢?恰恰相反,基本上都在“啃老”。子女从出生、上学到工作,再从买房、结婚到生孩子,几乎50%都靠父母。现在国家的惠民政策也越来越好,在逐步推进和实现“全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只要父母活着就有医疗和生活的保障,维持生活是绝对没问题的,只要子女不继续不断地“啃老”,自然也不需要子女们负担什么。故而可知,“4-2-1”现象不用担忧,更不会像泰山压顶一样的压在独生子女们身上。同时,要适当控制“农村一胎是女孩的,还可生男孩;城市夫妻一方是农村户口的,可生二胎。”等现象。只有控制“生二胎”或“多胎”,才能确保因严格“计划生育”所节省的经费用到改善老龄化人口的医疗和生活保障等方面。至于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失衡等现象,应通过其他行之有效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而不应急于迈出“多生”之步!

历史经验证明,人口问题在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全国少生4亿多人,同时,“优生优育、晚婚晚育”得到全面普及和认可。使我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4年,减轻了人口增长过快的全球压力。

据计生委预测,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55亿,成为不折不扣的“银发社会”。专家观点:即使从现在开始实行普遍的“生二胎政策”,也只能将老年人口在峰值时的占比由31%降到29%,只能稍微缓解老龄化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惟有增加就业率,提高劳动者素质,挖掘老年劳动者潜力,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全面实施普遍的“二胎”政策,目前条件还不成熟。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就大,一旦放开,其经济、资源、环境等根本无力承受。

由于国人深受“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四代同堂”等传统旧观念的影响,若一旦放开“生育二胎”,我国人口不仅会迅速大幅反弹,甚至会成覆水难收之势。人有忧虑:与富裕的G8国家相比,中国将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一胎政策”造成了“民工荒”、“用工难”、“高离婚率”、老龄化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等,甚至威胁到社会、家庭的稳定。现在正是放开“生二胎政策”的关键时期。我认为,这是一种偏极的观点,仅仅用“人口多少”而论剑实际问题是极为片面和极端的。多子女固然多福,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更是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养一个孩子,已不是多煮一把米的问题。假如要养大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要投入的养育和教育成本至少是大几十万,还不谈买房和结婚等。特别在城市,“生得起养不起”的现状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的生活状况。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家庭能够承受得了吗?能挑得起“二胎”或“多胎”的重担吗?

男女比例失调、人口基数下降、廉价劳动力枯竭等因素。这都是暂时的,生态失衡还没有上溯到政治理论高度。我承认,人类要繁衍,社会要延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繁衍与养育后代,可我们总不能老用“养儿防老” 和“多子多福”来作为我们永恒不变的生育观念。随着社会和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固有的传统生育观念更应坚守现在“少生优育”、“男女同喜”的新型生育观念上。

针对目前和未来可能预计的我国人口问题,反思以往我国的人口生产状况及其政策决策,充分论证其成败得失,为我国今后的人口政策调整指示方向,已成为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首要重大战略决策。让一个个“优生快富”的家庭在和谐康庄的大道上迈出更稳健、更美好、更幸福的步伐。

“计划生育”坚持了30年不变,后30年变还是不变?历史关口——“生育二胎政策”正在激辩。好在国家计生委表态:“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强调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党和政府从我国国情出发所采取的重大国策。实践证明,实行“计划生育”符合国家和百姓的长远利益。期望今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会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生育标的”,以便为决策层、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提供重要参数。看能否到“十三五”即2015年后,国家能作出“二胎政策”的决策。“生二胎政策”是一个逐步调整、平稳过渡的过程。哄不得,急不得,急不来!

第四篇:如何依靠职工群众做好民主监督

企业民主管理是落实职工民主权利,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重要保证。建设一个好的班子,十分重要一条就是依靠职工群众,搞好民主评议,民主监督。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领导,确立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的指导思想,建立合理的民主机制

近年来,工会各级组织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立足自身的特色和

优势,在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民主评议、民主监督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发挥了工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法》、《工会法》规定:职工代表大会有权评议监督企业各级领导干部,提出奖惩和任免的建议。实践证明:通过职代会等各种与本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民主管理形式,实行民主评议有利于帮助干部改正缺点,发扬成绩,改进工作,提高水平,有利于干部群众更加团结,更加富有干劲,增强本单位的凝聚力和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依照《工会法》,通过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的指导思想,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要以邓小平建设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按照党的有关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促进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调动职工主人翁积极性和创造性。

工会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立合理的评议机制,积极支持职工群众参与和监督。

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体,忠实地代表企业最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规范民主评议,民主监督就要依靠广大的职工群众。

二、加强民主监督,规范民主评议

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贯彻国家和上

级的政策情况、遵守党纪国法情况、企业经营管理和国家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情况以及领导个人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精神状态和廉洁自律情况。加强和规范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能否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党、国家的法规政策;(2)能否具有履行岗位职责所要求的管理能力;(3)能否坚定不移的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办好企业,坚持走领导支持和群众支持相结合路线,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4)是否爱岗敬业,多一些无私和奉献,少一些享受和索取,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善于合作协调班子成员;(5)是否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重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职代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既要评议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又要评议领导成员的个人表现。作为一名党的干部,要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就要从自我作起,深入到群众中去,关心工人群众的学习、工作、生活,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听取职工群众好的建议,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多做一些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群众需要领导的关心和理解,反之领导也需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由强大的精神动力转化为物质动力。所以,加强民主监督,规范民主评议,起着深刻而广泛的意义。

三、有组织、有领导、有准备的进行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

要选择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方法,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企业

领导干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或方法,相信和依靠职工群众,充分发扬民主,严格履行民主程序,与企业人事干部制度改革紧密结合,同考核领导班子紧密结合,有组织、有领导、有准备进行。

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职工代表来自不同行业的最基层,工作繁忙辛苦,面对困难最具体也最多,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我们的代表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合理化建议,并通过努力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这样,就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尽一个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要加强民主评议的组织领导。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要在企业党委统一领导下,由职代会主席团组织实施。企业工会作为职代会工作机构,负责民主评议的具体事宜。要成立职代会民主评议干部专门小组,小组成员由工会提名,经主席团审议通过后,提交职代会表决通过。小组成员应由职工代表、企业领导、纪检监察部门、工会等方面人员组成,小组对职代会主席团负责。

搞好“三结合”促进民主监督,要实现民主监督三化,即基本形成制度化,辅助形式多样化,职工权利法制化,坚持企业重大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相结合,坚持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民主监督相结合,坚持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与组织考核相结合。

职工群众代表是从群众中选举出来的,他们代表着群众的利益,确确实实敢于直言,把来自第一线的真实情况大胆的反映上来,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和评议,提高自己的水平和执政能力,自觉接受法律党内、行政、群众等方方面面的监督,努力调动职工群众的民主评议,参政、议政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的作用。

四、民主评议、民主监

第五篇:熊传东:“计划生育国策”不能动摇

“生二胎”不可取,至少当前不可取

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两会”后,“生二胎”呼声越来强烈,生育观念激辩来势汹涌。在继续控制人口总量的同时,对“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备受前所未有的关注。有个别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生二胎”。个别媒体和少数国民随之起哄。其理由不仅忧国忧民,还忧人类忧世界——“生二胎”是为了人类生态平衡、为了国家后继有人、更是为了救国和拯救全人类!好高的理论!好高的口号!那么,且问?“生二胎”的物质精神底气和理由又是什么?因为我们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因为我们地大物博,因为我们物产丰富,因为我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我们已成为大国或强国,因为人家国外提倡二胎甚至多胎,因为可以开发和利用太空或月球甚至更多星球,因为多子多孙必多福,因为人多力量必定大,因为我们已摆脱温饱迈上了小康,还是因为什么?无论如此种种或更多的理由和想法。愚人之见,“生二胎”不可取,至少当前不可取。“计划生育政策”不可放松、不得动摇。为“国家计生委表态:‘十二五’期间不放开‘生二胎’”叫好!

“山区人民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优生优育,晚婚晚育,一个正好;要幸福和谐之家,从少生优育出发。”这是上世纪人们常挂口头的顺口溜。自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来,“计划生育口号”就像晴雨表,反映着人口政策的变化。回溯我国人口演变的三个时期可以看到其发展路径: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儿孙满堂”,政府则主张“人多力量大、人越多越好”,导致人口快速猛增,当时,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提出要限制人口增长,受到严厉批判,在历经1959年~1961年天灾人祸后,才开始注意人口控制问题;第二时期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家逐步把“计划生育”定为国策,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减小,这一时期,“人越少越好”论占主流,随后,宋健、田雪原等人根据“适度人口”论提出“适应人口”规模,“优生优育、少生才好”的思想意识逐渐普及;第三时期大致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人口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老龄化社 1

会日益逼近.也正是在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三个关键时期,个别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认为,如果不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和“生二胎政策”,因生育失衡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可能给中国未来,甚至人类生态平衡带来影响。的确,如今人口发展既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的放任自流时期,也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严格控制时期,然而,急于放开“生二胎政策”,还是为时过早。假设为了满足少数民众“生二胎”的意愿,一旦人口数量出现大幅反弹,所导致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什么不能放开“生二胎政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让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二胎”建议的人大代表和委员反问“计划生育政策”。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们应该很清楚,我国人口早已饱和,目前人口基本上与国力、国情、经济等成正比。当前之所以导致人均国力不够的现象,很多人都没看清“人均”这个概念。相对全球而言,我国人口不仅饱和,且依然众多。咱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什么不能放弃?是因为人太多,需要提供劳动岗位。随着科技发展,很多劳动密集型工作逐渐被机械化代替,太多的人口让中国难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即使我国全面城镇化,所有城镇均不宜推行“两个独生子女夫妻可生二胎”或其他“生二胎”的政策。如果现在就急于提倡和放开“生二胎”。敢问,想不想50年或100年后国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接近、达到或赶超发达国家?如果想,而且还要圆这个百年梦。那么,现在“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政策依然是国富民强的重要一环。

“独生子女会孤单,会养成自私的性格。”的确是一针见血,如果仅仅出自这种想法而提出“生二胎”也未免太过于自私?简直是无视国情、无视国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发表言论“要求放开计生政策,提倡和支持生二胎。”但我个人认为,他们的理由都站不住脚。就说“80后”、“90后”、“00后”独生子女们自私和孤单等现象,其实,与我们的社会环境、居住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环境等关系密不可分。面对独生子女孤单和性格等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改善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环境,而是拿“生二胎”和“超生”来“垫背”。可以大胆地放言:如果不改善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即使生二胎、三胎,甚至多胎,都无法改变子女们身所犯的“孤单”、“自私”等问题,更不会因为 2

少一个或多几个兄弟姐妹方能解决他们身上的任何一个问题。

“4-2-1”家庭将是中国普遍的家庭模式,即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父母、一个孩子。这让社会对独生子女的压力感到担忧,其实,“4-2-1”只存在于理论上,单就“家庭GDP”的而言,很难成熟和变为现实。在国人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是一种普遍性的愿望。而现实生活中呢?恰恰相反,基本上都在“啃老”。子女从出生、上学到工作,再从买房、结婚到生孩子,几乎50%都靠父母。现在国家的惠民政策也越来越好,在逐步推进和实现“全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只要父母活着就有医疗和生活的保障,维持生活是绝对没问题的,只要子女不继续不断地“啃老”,自然也不需要子女们负担什么。故而可知,“4-2-1”现象不用担忧,更不会像泰山压顶一样的压在独生子女们身上。同时,要适当控制“农村一胎是女孩的,还可生男孩;城市夫妻一方是农村户口的,可生二胎。”等现象。只有控制“生二胎”或“多胎”,才能确保因严格“计划生育”所节省的经费用到改善老龄化人口的医疗和生活保障等方面。至于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失衡等现象,应通过其他行之有效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而不应急于迈出“多生”之步!

历史经验证明,人口问题在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全国少生4亿多人,同时,“优生优育、晚婚晚育”得到全面普及和认可。使我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4年,减轻了人口增长过快的全球压力。

据计生委预测,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55亿,成为不折不扣的“银发社会”。专家观点:即使从现在开始实行普遍的“生二胎政策”,也只能将老年人口在峰值时的占比由31%降到29%,只能稍微缓解老龄化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惟有增加就业率,提高劳动者素质,挖掘老年劳动者潜力,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全面实施普遍的“二胎”政策,目前条件还不成熟。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就大,一旦放开,其经济、资源、环境等根本无力承受。

由于国人深受“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3

“四代同堂”等传统旧观念的影响,若一旦放开“生育二胎”,我国人口不仅会迅速大幅反弹,甚至会成覆水难收之势。人有忧虑:与富裕的G8国家相比,中国将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一胎政策”造成了“民工荒”、“用工难”、“高离婚率”、老龄化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等,甚至威胁到社会、家庭的稳定。现在正是放开“生二胎政策”的关键时期。我认为,这是一种偏极的观点,仅仅用“人口多少”而论剑实际问题是极为片面和极端的。

多子女固然多福,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更是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养一个孩子,已不是多煮一把米的问题。假如要养大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要投入的养育和教育成本至少是大几十万,还不谈买房和结婚等。特别在城市,“生得起养不起”的现状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的生活状况。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家庭能够承受得了吗?能挑得起“二胎”或“多胎”的重担吗?

男女比例失调、人口基数下降、廉价劳动力枯竭等因素。这都是暂时的,生态失衡还没有上溯到政治理论高度。我承认,人类要繁衍,社会要延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繁衍与养育后代,可我们总不能老用“养儿防老” 和“多子多福”来作为我们永恒不变的生育观念。随着社会和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固有的传统生育观念更应坚守现在“少生优育”、“男女同喜”的新型生育观念上。

针对目前和未来可能预计的我国人口问题,反思以往我国的人口生产状况及其政策决策,充分论证其成败得失,为我国今后的人口政策调整指示方向,已成为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首要重大战略决策。让一个个“优生快富”的家庭在和谐康庄的大道上迈出更稳健、更美好、更幸福的步伐。

“计划生育”坚持了30年不变,后30年变还是不变?历史关口——“生育二胎政策”正在激辩。好在国家计生委表态:“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强调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党和政府从我国国情出发所采 4

取的重大国策。实践证明,实行“计划生育”符合国家和百姓的长远利益。期望今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会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生育标的”,以便为决策层、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提供重要参数。看能否到“十三五”即2015年后,国家能作出“二胎政策”的决策。“生二胎政策”是一个逐步调整、平稳过渡的过程。哄不得,急不得,急不来!

下载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不能动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不能动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