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职业教育文章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做好职业教育文章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新世纪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施靠什么?人才!我们既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更需要亿万高素质劳动者。
美、日、德等国经济迅速增长,除了因为他们拥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还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劳动大军。美国高等教育中很大一部分是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而德国则一直自称职业技术教育是他们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在德国,博士、硕士可能找不到工作,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失业率却不到2%。
然而遗憾的是,近些年来,我们的职业教育却使人感到忧虑:中职学校招生数连续两年大幅滑坡,其占高中阶段的比例从1998年的59%降到2000年的45%。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衰竭现象更为严重。生源衰竭、师资匮乏,形势十分严峻。此外,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也缺乏规范的政策和制度保证,没有健全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管理体制亦不协调。如此等等。
要做好职业教育大文章,改善职业教育现状,当前要特别呼吁两点:
其一,统一认识,特别是提高各级政府的认识,给予职业技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各级政府在规划时,需要把劳动力的结构调整和培养包括进去,给予支持,作为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一环。在目前经济条件下,我们既要发展高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要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二,要有和做职业教育大文章相适应的大动作和大政策。现在党和政府在提高科技研究水平方面有大动作并取得很大成效,相比之下,在培养社会各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行行都可以出状元的大文章上还需要有重大举措。
第二篇:做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推荐)
文章标题:做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比较突出的反映在两大问题上,一是受“普高热”的冲击,职业学校招生难,生源减少且质量下滑,致使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和在校生的比例下滑。二是毕业生就业难。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怎么看?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职教外部的原因,也有职教内部的原因,最根本的、最深层的原因还是受整个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今后我校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帮您找文章]
一、转变人才观
1.进一步转变观念,着力提高职高生的素质,拓宽学生成才之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改革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不要认为这些工作低人一等,一味追求“白领”工作。
2.要有针对性地减轻职高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证压力,为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就业率,要求学生考取多个证书,势必影响开发学生潜力。因此,中等职业教育需要调整方向目标,改革培养方式,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有针对性地减轻职高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和考证压力(特别是考多证和市场饱和情况下的考证),给学生创造一个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的良好外部条件。
二、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质量观。
1.职业教育要把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办出效益、办出特色。对现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使人才适销对路,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打好基础。职业教育中的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首先从目前教学科目及学时安排上看,中职文化基础课的科目要少于普通高中,科目所占用的总学时也少于普通高中近30%,如此距离使中职文化基础课只能“相当于高中水平”而不可能等同于普通高中。再就生源比较,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初中毕业生中优秀生源,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往年大大下降。这就在实际上形成了当前中职文化基础课初中文化补习和高中阶段教育并存的局面,这是与普通高中很不一样的。
3.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与普通高中课的不同,还在于不同的人才类型培养目标。中职培养职业人才,而普通高中为学生日后进入学术领域做准备。中职文化基础课由于有这种低起点、短时限、为进入职业领域提供必要准备的特点,就必然在课程标准乃至内容功能上有别于普通高中教育。而正因如此,中职的文化基础教育也就难以被一再扩招的普通高中教育所替代。
三积极抓好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两头。
1.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培养方式,提高职高生的职业能力,增强毕业生进入劳动市场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必须改革招生方法,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避免学生过早专业定向,使学生确定专业有一定灵活性。
2.培养学生毕业时能根据社会需要与个体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在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最终实现就业。及时向毕业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开展职业咨询、心理辅导,并向社会推荐学生就业。同时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就业情况和职业适应情况,从而适时、适度地调整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效益的目的。
3.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平时就要做,一方面加强与人才市场、企事业单位的联系,随时掌握用工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学生毕业前的集中实习对他们就业有较大影响,更需要妥善安排。
《做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做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第三篇:2018年申论精品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全国劳模表彰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着眼的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战略全局。
木有所养,栋梁之材成;水有所养,灌溉之利溥。知识越丰富、技能越娴熟,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就越强,我们参与全球竞争就越有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素质劳动者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5亿,高技能人才3762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25.2%。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进程中,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是最重要的优势,是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各国加快争夺未来制高点、争创产业新优势的步伐,谁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审视国内,中国经济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纷纷涌现,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这一切都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在昭示我们,要以人才“第一资源”的优化提升,进一步解放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高质量、高效率地推动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必须努力挖掘劳动力资源新优势,通过提升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人口红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实现这样的目标任务,离不开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掌握、新本领的增长,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加强。
“一勤天下无难事”,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归根结底要靠自身努力。竞争中的各种难题,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就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勤勉奋发多干事才能铸就。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制度机制,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让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的劳动者都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必会汇成江海。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我们就一定能让当代中国创造更大光荣。
第四篇:培养高素质人才
培养高素质人才
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是生产过程中能动的生产要素。一个企业能做多大、做多强,并不取决于它获得了多少物质资产、多少资本,更主要取决于它的经理人、它的员工。企业兴衰乃是常事,但究其原因,无外乎都是“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败”。企业的人才资源区别于企业其它资源因素的最根本点,就在于它是人性的力量,具有其它资源因素所没有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其它资源因素也只有与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则是人力资源中与其它资源因素结合得最紧密的部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无疑是左右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何为人才?似乎很难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但如果我们按员工的职业素养层次的不同,可以把人才划分为技能性、经验性和智慧性三类:
一、技能性人才
是指有某方面技术专长,并具备一定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人,如IT业的软件工程师。他们全面性不够,缺乏对市场、品牌、消费行为的认知。经验性人才一般都是从行业底层做起,熟悉产业链的全过程,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新知识,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差,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较差。
二、智慧性人才
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我们可以首先来为“智慧”定义,善于用哲学的角度去洞察知识,谓之智慧。知识是所有才能的源泉,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技能;同时,有经历也不等于有经验。因此,智慧性人才应该是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复合体。他们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全局观和操控全局的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凡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他们是高素质人才。
三、高素质人才
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已成为许多企业价值体系中的首要内容。但多数企业对如何获取或如何培养这一“资源”,并没有做过科学的、有效的和长远的规划。纵观现阶段我国企业,高素质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有:
一、从别的企业“挖人”;
二、直接招收MBA毕业生;
三、从企业内部培养提拔。
企业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我们可以归结出以下几点:
一、建立科学的选才用才机制。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赛场赛马等方式,引入科学的定性定量的人才测评手段,把优秀人才选聘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与任用和收入挂钩,保证符合企业考核标准的人才在企业内有其位、谋其职、授其权、获其利,实现人才优胜劣汰。做到人才使用和人才培养的统一,以合理使用来加快培养,以进一步培养来促进使用,对有潜力的年轻人才,要大胆压担子、给位子,让他们在重要岗位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增才干。
二、多措并举,做好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举办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技能人才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使人才市场真正成为单位选才、人才择业的主渠道;要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行业紧缺的专业,通过设立“333”金蓝领企业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加快培养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有精湛技艺、能独立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多给他们锻炼、考验、成长的机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按照“口才、文才、实才”不同类型的岗位要求,实行“订单”培训,量才所用,倾力打造企业技能人才“高地”。
三、关心关爱,积极营造栓心留人的外部环境。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选准了人,就有了希望。”因此,要顺时应势,立足全局,切实把经济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努力以“第一资源”来支撑和促进“第一要务”。
四、要在思想上重视人才。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重大而紧迫的重要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企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加强与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议事制度、例会制度、办事制度等工作机制。同时,要积极引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整合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五、要学会从感情上亲近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关心爱护人才,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生活、工资、福利以及医疗补助等待遇;切实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健康冷暖,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协调解决子女入学、就业、人事代理、社会保险转接等,真正做到用感情栓心,用待遇留人。同时,加大补助奖励力度,认真做好享受政府津贴和省级有突出贡献技术人才选拔工作,进一步拓宽引进渠道,大力引进重点领域紧缺性技能人才,为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六、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责任机制。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明确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亲自问,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动和影响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从创优环境、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等方面,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推动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单位岗位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衡量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同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不重视人才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坚决进行组织处理。
当今乃至将来,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如果说人才是“千里马”,企业领导就是“伯乐”,“千里马”受到“伯乐”慧眼相识,必将深感知遇,从而倍加努力,驰骋万里,奋勇向前。故此企业做好了人才的培养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五篇: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
何为人才?似乎很难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但如果我们按学生的能力素养层次的不同,可以把人才划分为技能性、经验性和智慧性三类:
一、技能性人才
是指有某方面技术专长,并具备一定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人,如IT业的人才。他们全面性不够,缺乏对市场、品牌、消费行为的认知。经验性人才一般都是从职业底层做起,熟悉产业链的全过程,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但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新知识,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差,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较差。
二、智慧性人才
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我们可以首先来为“智慧”定义,善于用哲学的角度去洞察知识,谓之智慧。知识是所有才能的源泉,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技能;同时,有经历也不等于有经验。因此,智慧性人才应该是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复合体。他们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有全局观和操控全局的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凡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调能力。他们是高素质人才。
三、高素质人才
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这已成为许多价值体系中的首要内容。但多数学校对如何获取或如何培养这一“资源”,并没有做过科学的、有效的和长远的规划。纵观现阶段我国高校,高素质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有:
一、从别的学校“挖人”;
二、直接招收优秀毕业生;
三、从学校内部培养提拔。学校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每个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当今乃至将来,学校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如果说人才学生是“千里马”,学校领导就是“伯乐”,“千里马”受到“伯乐”慧眼相识,必将深感知遇,从而倍加努力,驰骋万里,奋勇向前。故此学校做好了人才的培养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自身在社会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