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剖析一处考古遗址,谈谈对考古与旅游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福州历史文化古迹惨遭破坏
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古城,自汉初建东冶城算起,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福州历史文化古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极富特色,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令人万分痛惜的是,近些年随着城市拆迁规模日益扩大,福州地区的历史古迹频频告危;许多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蒙受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同时,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年久失
修破败不堪
位于台江区的陈文龙尚书庙,被尊为闽江水神和福建海神,海内外闻名,至今常年有台湾信众和海外侨胞来此登祀。600年前,郑和宝船直抵台江尚书庙前之码头。该尚书庙与当年接待外宾的柔远驿?穴福州民间称之为琉球馆?雪、进贡厂已经成为郑和下西洋之重要文物,成为福建海洋文明与对外交流的标志性遗存,实属国宝。该庙之所以设在台江,是因为台江在历史上曾是福州地区商贸最
为繁荣的地区。福州各界有识人士纷纷上书,强烈要求原地保护。
●《福州晚报》2004年5月27日报道《开发商私拆文物保护单位八旗会馆》。该文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市罕有的极具满族建筑特色的八旗会
馆,近日被某开发商擅自拆除,夷为平地。”
●《福州晚报》2004年8月6日报道《文物保护单位办酒席酿火灾》。该文说:“位于光禄坊路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佛寺因管理员只顾赚钱,违规把寺院租给别人办酒席,结果造成火灾,多亏附近群众齐力救火,才将刚烧起不久的火灭掉。我们认为,若在保护名城、保护文物古迹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的旧城改造、旧屋改造,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在福州,却出现以改造旧屋和拆除“危房”为名,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整片整片“旧屋区”的房屋基本拆除或绝大部分拆除;由此大量破坏了历史文化遗存。这种行为和做
法,完全违反了国家政策和法规。
●国家《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旧区改造和生态环境改善,保护文物古迹。”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说,历史文化名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保护好这些民族的精华精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仇保兴说,“公布历史文化名城2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
市面貌发生着巨变化,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像其他城市一样,正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和环境改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许多地方忽略了对城市历史及文脉的保护,或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导致相当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有的已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海峡都市报》2004年7月29日《我省将重点保护历史街区》一文报道:记者从昨日召开的福建省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部分城市保护意识不强,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造成破坏性开发,给城市造成无
法挽回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其中规定:凡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文物灭失、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并规定:“历史文化名城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遭到严重破坏的,由国务院撤消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
他直接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福州城区“拆迁”规模过大,而“拆迁”法规却不健全,拆迁行为也不规范。令人非常担心的是,在保护名城法规和拆迁法规不太健全的条件下,“拆迁”规模越大,所造成的历史文化古迹损毁就越加严重。更有甚者,为了某种利益,置法律尊严于不顾,明白张胆地破坏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城之风貌。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到令人发指和引起公愤的地步。
为了拯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贯彻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及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决贯彻中央的政策和省府的决定,立即“坚决纠正城镇建设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行为”,加强对拆迁单位的管理,规范拆迁行为;处理好旧城旧屋改造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切实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对于严重违法破坏文物古迹者,必须追究有关领导人和当事人的法
律责任。
要进一步完善名城保护法规,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立法。国家鉴定“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永无完结的保护文物的历史过程。如何加强保护那些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等古迹,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尤其对于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其他古迹,应加快文物鉴定的工作进程。
在保护的前提,要重视发挥历史文化古迹在发展旅游产业中的作用。文物保
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有着重要的互动、互利的关系。
要加快抢救、修复和保护福州明清古街区。如再不尽快采取措施加强抢救、修复与保护,只怕连现有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损坏殆尽,使福州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名存实亡。”
历史文化古迹的大量损毁,其实也是国家和人民的有形、无形资产的一种十
分严重的流失。其后果,危及当代,祸及子孙。
爱护名城,匹夫有责。尤其作为历史文化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中国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们的共同财富,这也需要全社会为之
珍惜与爱护。
考古旅游是以考古活动、考古发现的古代物质文化 遗存为旅游吸引物,具有游览观光、学习求知,参与体验、休闲娱乐等 功能的专项旅游。现代考古旅游的发展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进入 21 世纪以来,考古旅游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迅速扩张,成为当今世界发 展势头强劲的新兴专项旅游。我国考古旅游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90 年 代,最近几年,我国考古旅游迅速发展,考古旅游供给水平显著提高, 但是从总体来说,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在考古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景区 利益相关方冲突问题表现得非常突出。考古旅游景区存在着众多的利 益相关方,利益相关方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且不断发展变化,各方的利 益目标和价值认知有着很大差异,导致很多考古旅游景区出现管理混 乱,责权不明,考古资源严重损坏,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经营严重亏 损,各利益相关方摩擦、纠纷持续发生等现象,严重阻碍了考古旅游景 区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方冲突越来越成为制约考古旅游景 区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对考古旅游景区开发的利益相关方进行有 效的冲突管理,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成为考古旅游景区开发 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效的利益相关方冲突管理,可以减少 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破坏性冲突,激发各利益相关方的建设性冲突,提 升考古旅游景区的综合效益,促进考古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 此,本文从项目管理和战略管理的角度,运用利益相关方管理、冲突管 理、旅游管理等管理学理论以及遗产经济学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以及规范研究和案例相结合等方法,尝试对考古旅游景区 开发过程中的遇到的利益相关方冲突进行分类,提出冲突管理策略,在实践中对考古旅游景区进行有效的利益相关方冲突管理,以 期对我国考古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帮助。
第二篇:蒙元文化考古旅游胜地—元上都遗址导游词
盘桓,明德门前御道宽。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上都城的繁华实在是说不完。但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总是盛极必衰。大元朝轰轰烈烈,亦只在历史的舞台上兴盛了百余年。随着元朝的衰亡,元上都亦在战火中被焚毁。其后,又历经种种浩劫,最终变成目前这般只存城垣之遗址。但不管怎样,元上都遗址仍然是最真实、完整的元代草原都市遗址,是元朝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是蒙古民族创造震撼世界辉煌成就的最有力的实物见证。朋友们,愿元上都遗址给大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欢迎大家再来元上都遗址(想那时它已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了)作考古旅游!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蒙元文化考古旅游胜地—元上都遗址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晨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举世闻名的元上都遗址。明媚绚丽的金莲川草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察哈尔文化,同时,伟大勤劳的蒙古人,也在这片金灿灿的草原上留下了不朽的遗迹!元上都就是其永恒炫赫的证明。元上都遗址,位于正蓝旗政府所在地上都镇东约20公里的闪电河北岸。元上都是元朝的夏都,与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遥隔南北。因其地处滦河北岸,又有滦阳、滦京之称。元上都遗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地理位置上看,元上都北依卧龙山,南临闪电河,东、西、南为辽阔的金莲川,河山相映,气势宏伟,景色秀美,确实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如前已述,公元1251年,蒙古国第三任大汗蒙哥任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后者则立足于金莲川,广招天下名士俊杰,建立了蒙元史上著名的“金莲川幕府”。为了安置豪杰学士,在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这块吉祥宝地选址建城,历时三年宫城建成,命名为“开平府”。就在这座规模宏大的宫廷之城建成的同一年,即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率大军讨伐南宋时中箭身亡于四川合州(今合川县)。1260年1O月,忽必烈在开平府自行召开忽里台(蒙古语,意为会议),在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下继位为蒙古大汗,是为元世祖。即位伊始,他面临着治理中原和处理漠北阿里不哥不臣的两大问题。首先他率兵北上,平定了在漠北哈喇和林自称大汗、与他唱对台戏的阿里不哥。除掉阿里不哥后,忽必烈将哈喇和林的宫帐南迁,而以自己的大本营——开平府作为“大蒙古国”初期的首都;之后,忽必烈就开始了其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1263年,忽必烈将开平府升为上都;次年,又改燕京为中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改中都为大都(即现在的北京)。正式确立了两都制度(大都为正都,上都为陪都)。但在当时,忽必烈大部分时间住在上都。同年,元上都开始大兴土木,进行扩建,最终形成了北方草原上规模最宏伟的一座都城,成为当时东方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元上都最初是由汉人刘秉忠设计建造的。对这次的增修,忽必烈非常重视。他仍然让刘秉忠总负责。后者则依据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又考虑游牧生活的特点而修缮了这座城市。所以上都城既有传统城市的布局,又适应蒙古游牧生活需要,是一座极富民族特色的草原城市。〔遗址实地讲述〕 总体上看,元上都由外城、皇城、宫城和四关城郊等部分组成。外城大体呈方形,实际上分为两部分:自皇城北门瓮城西墙起,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土墙,直抵外墙,宽约2米,使南北不能相通;北部是一片东西走向的山岗,地势平坦,无街道,是皇家园林。南部有两条东西大街,一条南北大街,靠近街道有不少建筑。第二重为皇城。位于外城东南角,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400米。皇城城墙为黄土板筑,外面包砌石片。皇城的东、南墙是外城东、南墙的一部分。皇城东西相对各开两门,南北各开一门,6门均筑有瓮城和城楼。瓮城是用于防守的,有的呈方形,有的则是马蹄形。这座庄严宏伟的皇城,街道整齐,布局合理。在皇城东北角是大龙光华严寺,西北是乾元寺。因为忽必烈非常推崇喇嘛教,因而在上都城中建了很多黄教佛寺。据《元史》记载,元上都之佛寺竟达160多座!宫城处在皇城中央偏北,东西宽约570米,南北长为620米,城墙内层同皇城一样,用黄土板筑,而外层则用灰砖包砌而成。城墙四角也都建有角楼,一为美观起见,二则为军事目的——瞭望之用。宫城东、西、南正中各开一门,没有北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南为御天门,所以有“东华西华南御天,三门相望风池连”的诗句。三门之中,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的南门在一条直线上,是出入的主要通道。皇帝每年巡幸时,“千官至御天门下,俱下马步行,独至尊骑马直入”。皇帝在上都期间下达的诏书,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再送往大都,转发各地。正如有诗描绘的那样“御天门前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九州四海服训浩,万年天子固皇图”。大安阁是宫城中最重要的建筑,也是整个上都城的最主要建筑。1234年,金朝灭亡,汴京城内的宫殿毁坏殆尽,只剩北宋时建的熙春阁还保存完好。事有凑巧,忽必烈对熙春阁极为欣赏,于是他在1266年下令,仿熙春阁,在上都城内建造大安阁。当年,大安阁即告建成。从元人的诗文中可知,大安阁是一座特别坚固的全木制结构建筑物,有前后长廊,雕梁画栋,雄伟瑰丽。大安阁位于宫城北部,是本城最重要的宫殿。元代许多诗人都把大安阁视作上都的象征。国家重大典礼都在大安阁内举行。元代皇帝,除忽必烈外,还有5位在此登基——可见大安阁地位之重要。上都在元朝期间,是国际瞩目的大都会。曾有“北控西北,东际辽海,南临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一说。先后有罗马教皇使者、高
丽国王、波斯、缅甸、尼泊尔使者及意大利商人、印度僧侣造访这里。想当年,马可·波罗就是在大安阁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隆重接待,目睹了宫城及其御花园、宫殿等的雄伟瑰丽。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大汗(忽必烈)在这里建筑了一座宏伟的行宫,经常喜欢来这里驻跸。这座城市的周围有许多湖泊和河流,水上天鹅群集,成群的鹤、雉、鹧鸪等飞禽也来此栖息,还有丰富的野兽供人行围狩猎,所以,蒙古大汗每到夏季必来此消暑度夏,享受乐趣。洪禧殿是元朝皇帝经常设酒摆宴的地方,整日酒肉歌舞;其旁边的香殿则是皇帝供香拜佛的场所,经常是香烟缭绕;宣文阁是皇帝阅览图书、讲经论学之所在,该殿藏书丰富,书香四溢;再看位于宫城北部的一座建筑遗址,名日穆清阁,其台基竟与城墙等高,东西约75米,中间凹入部宽25米,这是宫城遗址中最高最大的一处建筑物,有记载说穆清阁“连延数百间”,可见其规模之大。穆清阁亦为重要之大殿,据说皇帝每每于巡游全城后便在这里设置酒宴。在宫城转一圈,可以说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这些建筑物并未采纳中原皇家中轴线模式,而是将殿、堂、亭、榭随意布置,形成了一个个自成体系的建筑群。上都城的东、南、西门都有关厢区。据考古调查,东关长约800米,西关长约1000米,南关长约600米,城北则设有与城门相连的关厢。“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帐房乱如云”,这两句诗说明西关车辆繁多,应该是商业区;东关临近皇城,前来觐见元帝的王公贵族及部属住在这里等候召见,所以毡帐如云;南关是皇帝出城的御道,其繁华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东西关外还有两座重要的建筑遗址——粮仓。东为万盈仓,西为广积仓,可收贮粮食上亿公斤。上都城一带还有龙岗、铁幡竿山和铁幡竿渠等。为什么拥有此名呢?有两说:一说上都城北部山脉曲折蜿蜒,有如蛇行,故名;一说当年刘秉忠建开平宫城时,因这一带原为大海,水中有蛟龙,于是刘作法驱龙,并立数十米高的大铁幡竿来镇压之。不久,海水退去,蛟龙失去依托,只好腾空远遁。后人遂将铁幡竿所在的山称为铁幡竿山。“铁幡屹立海水竭,卧龙飞去空冥冥”说的就是这件事。在哈灯台山上,至今铁幡竿的基座依然存在,成为上都的一处著名景观,吸引人们的好奇目光。其实,它的出名,不仅因为这神奇的传说,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里有著名的泄洪水利工程——铁幡竿渠。〔郭守敬其人〕 公元1267年,忽必烈在元上都召见了一位科学家、“建筑高工”郭守敬,并采纳了他对北方水利资源和华北平原水利灌溉建设的六条建议。为保障上都城的安全,1298年,郭守敬在上都亲自勘查、测量、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铁幡竿渠,将山洪导入滦河。现在在上都城西北3公里处,有一个宽约1公里的山口,两山之间有一个古拦洪坝遗址;坝身用褐色粘土夯筑,外用石块砌成;坝北迎水,南侧则附土堤以加固;坝西头留有溢洪口,下接溢洪渠,向南流入闪电河。这一工程是较为成功的大型泄洪水利工程,至今保存完整,成为郭守敬留给草原人民的一件永久纪念品。郭守敬不仅是水利学家,而且还是天文学家兼数学家。他在上都还负责编修新历,提出了“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的主张。在实践中他则先后制造出简仪、高表、仰仪、圭表、景符等20件天文仪器,这些仪器颇多创造性,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对元朝时期天文研究的影响极为深远。1279年,在郭守敬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全国设有观测点27处,其中河南登封的观星台和“量天尺”至今仍存。1280年,《授时历》面世,这是一部著名的历法。郭守敬为东方乃至世界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诈马宴盛况〕元朝皇帝每年六月三日,都要在上都宫廷中举行盛大的“诈马宴”(亦作“诈玛宴”、“质孙宴”),宴请王公臣子。元代诗人萨都剌在“诈玛宴”诗中写道:凉殿参差翡翠光,朱衣华帽宴亲王。戏帘高卷香风起,十六天魔舞袖长。——可见“诈马宴”之盛况当还了得!棕毛搭盖的凉殿排列成行,每座殿的四周都镶嵌有美丽的珠宝,在阳光的照耀下绚丽夺目。在凉殿中赐宴时,达官贵族和大臣们要穿着清一色华丽的衣裳,戴帽,系腰带;军队手持各色仪仗彩旗,鱼贯入城。鼓乐齐鸣中,皇帝在亲王的簇拥下,来到凉殿;身着盛装,骑着高头大马的武士们,在御殿前竞技献艺;16个少女戴象牙佛冠,身穿大红锁金色长裙,云肩鹤袖,锦带凤鞋,手持乐器,一边舞蹈,一边吹奏表演,仿佛飞天仙女,穿云而来……现在,在一些高星级酒店和高A级景区仍举办仿元代宫廷诈马宴。〔尾声〕 元上都,当时不仅是蒙古帝王们避暑享乐的城市,而且有许多南方来的文人墨客,留居这里,写有大量的诗篇佳作。这些诗作反映了蒙古族文化与外族、外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一首诗中记述游皇城盛况云:百戏游城又及时,西方佛子阅宏规。彩云隐隐旌旗过,翠阁深深玉笛吹。还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偶因试马小
盘桓,明德门前御道宽。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上都城的繁华实在是说不完。但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总是盛极必衰。大元朝轰轰烈烈,亦只在历史的舞台上兴盛了百余年。随着元朝的衰亡,元上都亦在战火中被焚毁。其后,又历经种种浩劫,最终变成目前这般只存城垣之遗址。但不管怎样,元上都遗址仍然是最真实、完整的元代草原都市遗址,是元朝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是蒙古民族创造震撼世界辉煌成就的最有力的实物见证。朋友们,愿元上都遗址给大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欢迎大家再来元上都遗址(想那时它已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了)作考古旅游!
第四篇: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与文化解读试题与答案
1.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2.考古学文化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3.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4.遗物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可以移动的文化遗存。
5.以文字为出现前的历史阶段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称为史前考古学。6.以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称为历史考古学。7.以旧石器为生产工具的人类古代社会称为旧石器时代。就整个世界而言,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1.2万年至1万年。
8.以新石器为生产工具的人类古代社会称为新石器时代。
9.以青铜器开始出现并作为生产工具的人类古代社会称为青铜时代。
10.玉猪龙发现于红山文化和三门峡虢国墓地等。猪首龙身,龙体卷曲如C形,首尾相连,是一种玉质礼器,为原始宗教信仰和等级区别的象征。
11.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礼制。玉琮作为祭祀礼器,也用于随葬。良渚文化、三门峡虢国墓地等都有出土。
12.典型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龙山文化地域差别较为明显,可分为三个类型:城子崖类型、两城类型、青堌堆类型。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200~公元前1900年。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和蛋壳陶为典型,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制玉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冶铜业已开始出现。龙山文化,氏族血缘纽带已经松弛。设防城堡普遍出现,对立阶级已经产生。礼器的问世、文字符号的发展,表明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开始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13.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分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约距今5000年~3700年左右。
文化特征:陶器以泥质黑皮陶最具特征性,石器制作精致,穿孔技术发达,以玉器随葬较为多见。良渚文化时期,太湖流域农业经济已很发达,手工业方面,还出现了竹、草编织物和丝麻制品。
14.八音指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
一.简述考古学的功能和局限性:
功能:从遗存中尽最大可能提取考古学信息,加工还原用以证经补史写史。局限性:首先是时代限制,包括科技水平与时代思想状况,其次是工艺水平,考古是技术活,考古发掘中的不合理动作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信息丢失。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二.考古学文化的确定方法: 两种方法,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所谓相对年代,是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亦即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推测。
所谓绝对年代,是指遗迹、遗物做成的具体时间。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几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常用的测定绝对你年代的方法有放射性碳素法、古地磁法、钾—氩法、铀系法等。三.人类演化的几个阶段: 四.中国文明起源的几大区系:
(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潘阳胡——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五.一条完整的卜辞有四部分构成:
叙辞(述辞、前辞):记叙占卜的时间、地点和占卜者。命辞(问辞):命龟之辞,向龟陈述要占问的事情。占辞:记录兆纹情况及所得出的吉凶判断。验辞:占卜后的结果或应验情况。六.考古学的学科目标: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当今以及将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七.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有两种: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考古类型学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
河南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龙门石窟开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历经各代四百余年的大规模营造,山中洞窟,密似蜂窝。共计洞窟23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题记和碑面3600多品,佛塔40座。窟中壁画令人叹为观止。龙门石窟中的古阳洞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比较丰富的一个洞窟。另一处宾阳洞在公元500年开凿,公元523年建成,历时二十四年。
第五篇:海南文化旅游宣传与认识
海南文化旅游宣传与认识
(一)自然生态环保文化,提升了海南旅游资源的品味过去10多年里,海南生态省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海南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海南省委、省政府注重海南岛上原有生态情形的呵护,在培植文化旅游过程中因地制宜,积极保护原有地形、地貌与植被,建筑气概与四周情形相协调,缔造协调的海岛生态旅游情形,提升了海南旅游资源的品味,为旅客带来舒适放松的享受。
(二)独特红色文化,增强海南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中共琼崖特委坚持抗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等革命历史,电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革命故事与歌曲等让无数国人对海南的红色旅游心存向往。海南利用这一卖点,凭借五指山、母瑞山等红色资源,建立了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云龙改编旧址、潭口抗日第一枪阻击战遗址、冯白驹故居、大水之战主战场故址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了一批红色品牌,为海南旅游增加了独特的文化元素。
(三)热带岛屿海洋文化,赋予海南旅游产品特有性海南毗邻南海,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这种阳光充沛、大气环流的气候非常适合生物生长,因此岛内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文化多姿多彩。贝壳、黄花梨、椰子、咖啡、茶、岛服等成为海南旅游特有文化元素。海南在这些元素上大做文章,光是椰子就生产出椰子粉、椰子糖、椰雕、装饰品等数种旅游产品。这些有着浓郁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望,几乎每个来岛的客人都能满载而归。
(四)现代时尚文化,使海南旅游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海南在旅游发展中,重视挖掘
一)自然生态环保文化,提升了海南旅游资源的品味过去10多年里,海南生态省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海南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海南省委、省政府注重海南岛上原有生态情形的呵护,在培植文化旅游过程中因地制宜,积极保护原有地形、地貌与植被,建筑气概与四周情形相协调,缔造协调的海岛生态旅游情形,提升了海南旅游资源的品味,为旅客带来舒适放松的享受。
(二)独特红色文化,增强海南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中共琼崖特委坚持抗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等革命历史,电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革命故事与歌曲等让无数国人对海南的红色旅游心存向往。海南利用这一卖点,凭借五指山、母瑞山等红色资源,建立了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云龙改编旧址、潭口抗日第一枪阻击战遗址、冯白驹故居、大水之战主战场故址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了一批红色品牌,为海南旅游增加了独特的文化元素。
(三)热带岛屿海洋文化,赋予海南旅游产品特有性
海南毗邻南海,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这种阳光充沛、大气环流的气候非常适合生物生长,因此岛内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文化多姿多彩。贝壳、黄花梨、椰子、咖啡、茶、岛服等成为海南旅游特有文化元素。海南在这些元素上大做文章,光是椰子就生产出椰子粉、椰子糖、椰雕、装饰品等数种旅游产品。这些有着浓郁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望,几乎每个来岛的客人都能满载而归。
(四)现代时尚文化,使海南旅游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四)现代时尚文化,使海南旅游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海南在旅游发展中,重视挖掘和利用热带海岛清新自然的优势资源的同时,注入影视制作、体育健身、演艺娱乐和文化会展等时尚元素,形成独特的“海南魅力”。
(五)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海南在民族风情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挖掘,发扬的工作,如通过引进和打造国际通行娱乐项目和世界顶级演艺节目,编创反映黎族苗族历史文化的原生态大型歌舞,打造一批著名旅游演艺娱乐品牌,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
(六)宗教文化,为海南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海南在发展文化旅游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宗教是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近些年海南对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大量游客。南山佛教文化的开发,是极为成功的范例,不仅与长城、兵马俑等景区一同跻身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也成为海南景区的标杆和符号。南山景区还计划创办佛学院、佛学研究所、佛教文化展,使其成为国内外独具一格的佛教文化中心。对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十一五”期,广西围绕打造千亿元旅游产业目标,整合各地旅游资源,打造了众多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线路。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环境更加宽松,旅游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广西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还属于发展阶段,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够紧密,许多文化资源没有通过包装策划成为旅游商品,很多旅游产品也没有体现出深刻的广西特色文化内涵。作为有着“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天然大盆景”的柳州、“天下第一滩”的北海等众多旅游资源的广西来讲,如何吸取海南经验,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文化旅游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提高对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认识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30%的旅游者认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风光名胜和文化古迹,而认为旅游吸引物是旅游文化的则占了70%。独特的旅游文化已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所钟情的旅游资源,所以文化旅游已经进入了黄金时节,是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一大倾向。
(二)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
1.借助广西特有自然资源,打造广西旅游多彩文化。一是借助革命遗址,打造红色文化。我区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红七军军部旧址、红七军和红八军会师地旧址、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活动,除化装拍照、饭菜品尝等活动外,还可以组织一定的户外活动或劳动体验,从而加强国人特别是青
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二是借助青山绿水,打造绿色文化。通过桂林“两江四湖”新景区和大型漓江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柳州水上娱乐运动的成功示范效应,精心设计和建设广西水上旅游项目,积极推进广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同时,通过举办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促进广西园林事业发展,从而提高广西花卉、盆景等园林艺术水平。三是借助北部湾,打造蓝色文化。广西沿海拥有海岸线1595公里,沿海地区早在汉代就是我国对外贸易之地,也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有着丰富多彩、具有独特内涵的海洋文化。因此,我们应开发、梳理、优化、整合有广西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建立包括海洋捕捞文化、海水养殖文化、海洋饮食文化、海水晒盐文化、现代港口文化以及海豚文化等丰富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
。2.加快对广西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提升我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一是旅游和文化部门要加快组织邀请本地、国内外知名的历史考古、文学音乐美术、园林建筑、服装设计装潢、书法绘画雕刻(塑)、动植物、创意策划等方面的专家、专业公司和团队,利用传统和现代技术和理念,对交东贝丘遗址、连城要塞遗址、柳候祠、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遗址、白莲洞古人类遗址等广西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和壮锦、绣球、铜鼔、木雕工艺品等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意开发,并融入到旅游规划、开发、建设、节庆会展、宣传促销以及旅游产品、旅游商品中。二是将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侗戏、桂剧、桂南采茶戏、柳州山歌、彩调、壮族嘹歌、三声部民歌、广西八音、瑶族蝴蝶歌、长鼓舞、京族独弦琴艺术、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壮族天琴艺术、壮族春牛舞、蚂虫另舞、师公舞、师公戏、桂平杖头木偶戏等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舞狮技艺、钦州坭兴陶艺、贡川纱纸制作工艺等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三是对于那些具有丰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古村、古镇和传统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掘民族民间文化和合理开发,使其成为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镇、旅游村寨;对如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和那坡达文黑衣壮博物馆、孟江侗族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原生态民族村落,以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民族习俗为重点,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开展观光、民俗体验等旅游活动,促进村落和居民和谐健康发展。兴陶艺、贡川纱纸制作工艺等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三是对于那些具有丰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古村、古镇和传统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掘民族民间文化和合理开发,使其成为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镇、旅游村寨;对如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和那坡达文黑衣壮博物馆、孟江侗族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原生态民族村落,以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民族习俗为重点,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开展观光、民俗体验等旅游活动,促进村落和居民和谐健康发展。
3.发挥工业优势,打造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一是依托柳工、上汽通用五菱、柳钢、两面针、金嗓子、烟厂等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工业博物馆组织工业旅游线路。二是加快发展我区食品产业,为我区罗汉果、田
七、茶叶、环江和巴马香猪等特色农业产品进行深加工,从而生产出具有广西特色的酒类、饮料、蜜饯、糖果等旅游食品,打破来桂旅游购买土特产选择面少的尴尬局面。三是深度开发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延伸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在游客集散中心,通过政府牵头、以公司和企业为主体、吸收专业艺术家和民间手工艺人参加、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入股的方式建设大规模的“民族手工艺品销售及技艺展示中心”,以此推动我区民族手工艺品研发和制作行业的迅速成长。
4.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引导文化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一是以培育桂林山水、北部湾浪漫滨海、中越神秘边关、盘阳河长寿养生、刘三姐民族风情旅游等旅游品牌为重点,采取地市申报,自治区文化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认定的方式,编制双《广西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对列入名录的文化旅游项目在行业政策、项目审批、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给予一批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支持其向集团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二是引导和支持优秀旅游县、区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名村,推进文化旅游示范县(区)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三是打造重点旅游城市文化功能区和精品特色文化县(区),营造旅游目的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在阳朔、巴马、三江、融水等重点旅游县,精心设计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餐饮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民俗表演一条街、娱乐一条街、动漫一条街、文化一条街等文化功能区,为广西文化旅游增添亮点,加快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牌形象和文化竞争力。
(三)积极开展文化与旅游的联合宣传推广
1.加强电影、电视、演艺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增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文化部门应在成功拍摄电视剧《刘三姐》、动画片《心灵之窗》等优秀影视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作反映广西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现代时尚文化的电影、电视、演艺作品和小说、摄影、美术、动漫、音乐、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工作力度,通过争取文化艺术创作和现代传媒市场的优势地位来强化广西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形象及市场地位。
2.加强旅游宣传促销与文化展演活动的结合。自治区旅游部门可以在对重点客源市场实施“走出去”宣传促销时带上我区富有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团体进行演出;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广西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借助文化的感染力宣传广西旅游;我区文博单位也应积极赴区内外重点客源地开展广西文物和民俗文化的展示活动,演出单位也应在演出活动中积极宣传广西旅游。
3.加强媒体宣传与旅游促销的结合。广西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和广西重要网站等要设置或开辟长期、固定的旅游专题或专栏,全面宣传广西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精品和特色线路,以及重大节庆赛事活动,及时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广西电视台应争取在国内外城市落地和加大与国内外电视台互换旅游节目,以及开展更广泛合作的力度;宣传和信息产业部门应积极推动将我区的重要网站与国内外主要客源地的旅游网站链接,形成销售一体的网络营销体系。
4.加强出版工作与旅游宣传促销的结合。建议我区宣传部门把广西旅游宣传纳入每年的宣传和出版工作计划,与旅游部门共同研究、策划和出版发行诸如《广西红色之旅》、《中国侗族在三江》等一系列高质量的广西旅游书籍和音像制品,从而使广西旅游的宣传促销在区内外产生更加广泛和长期的效果。
树立生态旅游理念,培育生态旅游文化,引导人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大自然是旅游的物质载体,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大自然以它丰富的色彩、形状、声音等元素和内在的秩序、和谐、统一等特征,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思考和追求。在大自然中畅游,与大自然交流,可以愉悦人们的身心,陶冶人们的情操。发展生态旅游,就要培育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文化。
总的来说建设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景观,提高旅游开发的水平。“天人合一”,天、地、人彼此依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是我国古代哲学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思想,是先人生态观中的有益部分。这些重要思想表现在古建筑、古村镇、古城市和古代文化遗产上,就是追求与自然和谐。在旅游业发展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开发建设,形成一些人文景观,但建设人文景观一定要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然而,当前一些地方滥造人文景观、大搞商业开发,毫无文化品位可言,已经对古朴优美的自然景观造成了破坏。这种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尊重与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历史文化传承。我国各民族都有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并在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依相存的良性互动。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能够使当地居民深刻认识文化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价值,促进各民族和地区文化传统的传承,使各种民居、民间手工艺、音乐、戏剧、歌舞、饮食文化等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旅游业发展中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为了招徕游客,使悠远古朴的民族文化庸俗化,丧失原有的天然品质和乡土气息。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也面临着重构、整合和创新的问题。因此,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应尊重各民族自己的选择,使旅游业发展既有利于当地老百姓实现脱贫致富,又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