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意见

时间:2019-05-15 00:5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意见》。

第一篇:县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积极推进我县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现就加强我县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以下决定。

一、县财政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1、认真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进一步增加县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县财政每年将列支1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

(1)用于国家、省、市专项拨款的资金配套;

(2)重点改善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完成教学楼、实训楼加层工程和多功能厅建设;

(3)用于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

2、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县财政设立300万元的教育救助基金,每年资助300名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职教中心从学费中安排5%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

二、积极实施“五大培训工程”为经济建设提供实用人才

3、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县职教中心和经贸局、煤炭局联合,依托大佛寺煤矿、下沟煤矿、朱家湾电厂等实训基地,每年为我县煤矿、电厂等能源化工产业培训500名技能型紧缺人才。

4、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县职教中心和县劳务中心等部门联合,搞好职业技能和劳务输出培训,着力打造具有*县特色的“渭北技工”劳务输出品牌。每年为全县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

5、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县职教中心要联合县农业、林业、果业等部门,切实抓好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三加一”培训,推进农民“绿色证书”和各种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强县富民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为全县每年培训农、林、果、蔬等方面的农村实用技术人员5000人。

6、实施再就业培训工程。县职教中心要联合县劳动部门开展社区教育及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为再就业提供职业教育服务工作,每年为全县培训再就业职工3000人。

7、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工程。县职教中心要依托国家级煤矿安全培训三级站、*县电大工作站和*师大、*教育学院网络学院教学点等成人继续教育平台,与金融、医疗卫生、煤炭、电力等行业,共同建立成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基地,多渠道提高成人继续教育质量。

三、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教办学水平

8、加强示范性骨干专业建设。县职教中心要重点创建1个国家级煤炭安全生产培训示范基地;重点建设好机械加工、数控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等3个省级骨干示范专业;建设好车工和焊接技术应用等2个市级精品专业。

9、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要采用“招聘、调动、分配”等措施多渠道积极解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问题;职教中心要在教师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和聘任制度,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积极支持在职教师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到2010年,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80%,“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40%。

10、抓好职教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高质量职教人才。职教中心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20*年建立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抓好学生实践活动,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努力培养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强、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11、抓好职教安置质量,提高职教就业信度。职教中心要联合县就业服务中心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采取设立校外办事处,建立就业安置网等措施,努力开拓就业市场,通过对企业的考察、就业学生的回访,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就业安置质量,增强职教就业的信度。

12、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县职教中心要积极学习外地办学经验,吸纳各类资金,整合职教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期间,职普教招生达到1:1。要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办学机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全力提升我县职教办学水平。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建设经济强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全县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县政府加强职业教育的有关决定,通力合作,扎实工作,为发展我县职业教育、振兴县域经济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工作意见

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规模倍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实施“科教立市”战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任务。为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区域经济、面向“三农”、面向曹妃甸,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等值化,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目标

2011年,全市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5所,招生1.1万人,在校生2.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57所,招生3.7万人,在校生10.5万人。各类职业学校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7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

今后三年,我市将加快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以2011年3.7万人为基数,2011年招生4.9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2011年招生6.1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2012年招生7.4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平均每年递增1.2万人,从2011年的3.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7.4万人,实现招生规模翻一番。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计划,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以2011年1.1万人为基数,2011年招生1.3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2011年招生1.6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2012年招生2.2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平均每年递增0.4万人,从2011年的1.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2万人,实现招生规模翻一番。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2011年的10万人为基数,2011年培训13.3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2011年培训16.6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2012年培训20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均每年递增3.3万人以上,从2011年的1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0万人,实现培训规模翻一番。

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建成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和示范性专业,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主要措施

(一)实施中职教育扩招工程

扩大面向高中生的招生。近年来我市初中毕业生锐减,今后几年,基本维持在7万人左右。初中毕业生有升学愿望的,都接受了高中阶段教育。我市每年有近两万名高中生不能升入大学,高中生接受职业教育,有潜力可挖。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收高中生0.5万人左右,2011年计划招生0.7万人,2011年计划招生0.9万人,2012年计划招生1.1万人。各中职学校应进一步拓宽生源渠道,积极招收外地学生来就读。

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计划,即培养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科技致富带头人。招收具有初中或同等学历,45周岁以下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基层干部、后备干部、返乡农民工、农村专业户、复转军人等在农村创业的社会青年。学业合格,颁发中职毕业证书。2011年计划招生1万人,2011年计划招生1.5万人,2012年计划招生3.1万人。

(二)实施高职教育扩招工程

积极推进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曹妃甸校区建设,新校区总占地1644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计划2011年年底主要设施基本建成。届时,每年增加招生1000人以上。积极推进职业技术学院异地迁建工程。项目建成后,每年增加招生1000人以上。河北科技大学分院重点建设好影视动画、影视广告等国内、省内强势专业,积极扩大招生规模。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的优势,努力扩大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挖掘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潜力,确保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翻一番。

(三)实施劳动力素质提高工程

全市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农村开展培训,使劳动者掌握就业、创业必需的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一村一名中专农业技术员、动物防疫员培养计划”。加强对革命老区就业年龄人员的职业培训。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四)实施农村职业学校建设工程

进一步推动职教中心建设与发展,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遵化市职教中心新校区要在2011年年底前投入使用;迁安市职教中心要加快新校区施工进度,2011年秋季投入使用;丰润区职教中心、丰南区职教中心、乐亭县职教中心新建工程2011年底前开工建设,力争2011年秋季投入使用。到2012年,全市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达到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标准,4所以上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1000所职教中心行列。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到2012年,建设100所以上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

(五)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

结合我市培育壮大精品钢材、先进制造业、精细化工、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需要,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加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完善职工培训体系,加快高级工和技师的培养。职业学校要把培训城镇失业人员、驻唐部队官兵、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重要任务,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每年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1.2万人,中初级技能型人才5万人。

(六)实施示范院校建设工程

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辐射带动全市职业院校的发展。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要在创建省级示范性院校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曹妃甸新城高教园区设施条件,创办国家级示范性院校。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创办省级示范性院校。各部门密切配合,确保市建筑工程中等专业学校2011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向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目标迈进。劳动高级技校、市对外经贸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到2012年,有1所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3所中等职业学校进入国家级示范性学校行列。

(七)实施职教资源整合工程

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对辖区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统筹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盘活资源,建设一批装备水平高、师资力量强、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职业学校。围绕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需求,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围绕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以及建筑建材、煤炭、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组建一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专业型职业教育集团。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加强城乡、区域、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八)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远程教育与实践基地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分制、选修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职业院校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分互认、教师互聘。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大力推行“双元制”、“引企入校”等模式,推进生产教学一体化。

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按照培训总体规划,由市、县(区)分级负担,市级适当安排补助资金,确保计划落到实处。城市户口职业教育学生,列入国家已建立的资助体系,全面落实好生活补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计划,2011年全市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含中央、省级、市级和县区)。各县(市)区要加大投入,市级给予适当补助。结合校舍安全工程、布局调整工程,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设施和教师资源,安排奖补资金,重点支持180所乡镇成人学校建设,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社区教育中心。从2011年起,市财政在教育事业经费之外,每年安排200万元,重点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行业企业部门要按照《关于印发〈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建[XX]317号)要求,切实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XX]16号)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开支”的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三)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优先支持空编职业院校招聘急需专业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各级财政部门给予适当补贴。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重点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职业教育名师。

(四)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

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时,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鼓励用人单位招录职工首先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合格证书的人员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凡属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并鼓励优先录用取得相应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人员;属于一般职业(工种),鼓励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人员,也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各级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对于违反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用人单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五)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凭能力和业绩确定收入、分配和待遇的机制。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工人”、“首席技师”,对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根据考评结合、评聘分离的原则,落实技师津贴,被聘用的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全市每年选拔一批各行业和职业领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超技能水平的高技能拔尖人才,实行特殊津贴,享受与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同样的政治经济待遇。

(六)完善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各级教育、劳动部门和行业协会要认真开展本地区或本行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参与校企合作办学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课程开发、教育教学评估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工作。要将学生就业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

(七)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要认真总结和推广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和职业院校办学经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出版等大众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工作意见 (推荐)

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规模倍增”,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工作意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实施“科教立市”战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任务。为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区域经济、面向“三农”、面向曹妃甸,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等值化,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目标

2011年,全市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5所,招生1.1万人,在校生2.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57所,招生3.7万人,在校生10.5万人。各类职业学校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7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

今后三年,我市将加快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以2011年3.7万人为基数,2011年招生4.9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2011年招生6.1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2012年招生7.4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平均每年递增1.2万人,从2011年的3.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7.4万人,实现招生规模翻一番。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计划,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以2011年1.1万人为基数,2011年招生1.3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2011年招生1.6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2012年招生2.2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平均每年递增0.4万人,从2011年的1.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2万人,实现招生规模翻一番。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2011年的10万人为基数,2011年培训13.3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2011年培训16.6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2012年培训20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均每年递增3.3万人以上,从2011年的1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0万人,实现培训规模翻一番。

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建成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和示范性专业,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主要措施

(一)实施中职教育扩招工程

扩大面向高中生的招生。近年来我市初中毕业生锐减,今后几年,基本维持在7万人左右。初中毕业生有升学愿望的,都接受了高中阶段教育。我市每年有近两万名高中生不能升入大学,高中生接受职业教育,有潜力可挖。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收高中生0.5万人左右,2011年计划招生0.7万人,2011年计划招生0.9万人,2012年计划招生1.1万人。各中职学校应进一步拓宽生源渠道,积极招收外地学生来就读。

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计划,即培养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科技致富带头人。招收具有初中或同等学历,45周岁以下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基层干部、后备干部、返乡农民工、农村专业户、复转军人等在农村创业的社会青年。学业合格,颁发中职毕业证书。2011年计划招生1万人,2011年计划招生1.5万人,2012年计划招生3.1万人。

(二)实施高职教育扩招工程

积极推进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曹妃甸校区建设,新校区总占地1644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计划2011年年底主要设施基本建成。届时,每年增加招生1000人以上。积极推进职业技术学院异地迁建工程。项目建成后,每年增加招生1000人以上。河北科技大学分院重点建设好影视动画、影视广告等国内、省内强势专业,积极扩大招生规模。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的优势,努力扩大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挖掘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潜力,确保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翻一番。『 1 』『 2 』『 3 』『 4 』

(三)实施劳动力素质提高工程

全市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农村开展培训,使劳动者掌握就业、创业必需的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一村一名中专农业技术员、动物防疫员培养计划”。加强对革命老区就业年龄人员的职业培训。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四)实施农村职业学校建设工程

进一步推动职教中心建设与发展,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遵化市职教中心新校区要在2011年年底前投入使用;迁安市职教中心要加快新校区施工进度,2011年秋季投入使用;丰润区职教中心、丰南区职教中心、乐亭县职教中心新建工程2011年底前开工建设,力争2011年秋季投入使用。到2012年,全市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达到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标准,4所以上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1000所职教中心行列。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到2012年,建设100所以上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

(五)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

结合我市培育壮大精品钢材、先进制造业、精细化工、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需要,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加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完善职工培训体系,加快高级工和技师的培养。职业学校要把培训城镇失业人员、驻唐部队官兵、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重要任务,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每年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1.2万人,中初级技能型人才5万人。

(六)实施示范院校建设工程

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辐射带动全市职业院校的发展。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要在创建省级示范性院校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曹妃甸新城高教园区设施条件,创办国家级示范性院校。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创办省级示范性院校。各部门密切配合,确保市建筑工程中等专业学校2011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向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目标迈进。劳动高级技校、市对外经贸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到2012年,有1所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3所中等职业学校进入国家级示范性学校行列。

(七)实施职教资源整合工程

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对辖区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统筹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盘活资源,建设一批装备水平高、师资力量强、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职业学校。围绕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需求,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围绕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以及建筑建材、煤炭、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组建一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专业型职业教育集团。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加强城乡、区域、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共享,范文《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工作意见》。

(八)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远程教育与实践基地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分制、选修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职业院校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分互认、教师互聘。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大力推行“双元制”、“引企入校”等模式,推进生产教学一体化。

<1><2><3><4>

建立技能型人才供求对接机制,高职院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大力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培养,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建立企业对课程的反馈机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课程设计。

(九)实施多元化办学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河北省民办教育条例》和我市《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实行“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私人办学”等多元化办学模式。

充分发挥公办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搞好市场调研,按市场需求调整设置专业,与市场充分对接,使职业院校从招生、教学、实训、就业发挥一条龙作用。

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积极性。利用国内大企业,特别是市内企业,如开滦集团、唐钢集团、冀东水泥集团、北车集团、京唐钢铁公司等企业现有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强化自主培训功能。同时,要鼓励企业院校面向社会招生,扩大规模,实现倍增。企业除可独立投资举办职业院校外,也可以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

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办学。大力吸引国内社会资金,支持民间投资主体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的方式投资办学,实现产权结构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可将职业院校的物业、食堂、实习车间等服务项目交给社会举办。

充分发挥现有院校开展在职培训功能。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又有培训需求的单位,由职业院校利用节假日开展职工技能培训。

扩大国际职业教育合作,引进先进职业教育模式。进一步推进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劳动高级技校等院校与德国、瑞士、荷兰、比利时、爱尔兰的职业教育项目合作,通过学者互访、互派教师、学生交流、共建实验班、资格证书互认、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扩大合作领域,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四、政策保障

(一)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纳入目标管理,建立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市政府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市政府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1200万元,并整合教育资源和政策资源,通过专项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重点支持“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人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国家和省支持的职业教育项目,市及各(县)区政府应安排好配套资金。

1234

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按照培训总体规划,由市、县(区)分级负担,市级适当安排补助资金,确保计划落到实处。城市户口职业教育学生,列入国家已建立的资助体系,全面落实好生活补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计划,2011年全市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含中央、省级、市级和县区)。各县(市)区要加大投入,市级给予适当补助。结合校舍安全工程、布局调整工程,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设施和教师资源,安排奖补资金,重点支持180所乡镇成人学校建设,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社区教育中心。从2011年起,市财政在教育事业经费之外,每年安排200万元,重点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行业企业部门要按照《关于印发〈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建317号)要求,切实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16号)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开支”的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三)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优先支持空编职业院校招聘急需专业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各级财政部门给予适当补贴。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重点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职业教育名师。

(四)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

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时,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鼓励用人单位招录职工首先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合格证书的人员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凡属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并鼓励优先录用取得相应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人员;属于一般职业(工种),鼓励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人员,也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各级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对于违反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用人单位,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五)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凭能力和业绩确定收入、分配和待遇的机制。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工人”、“首席技师”,对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根据考评结合、评聘分离的原则,落实技师津贴,被聘用的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全市每年选拔一批各行业和职业领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超技能水平的高技能拔尖人才,实行特殊津贴,享受与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同样的政治经济待遇。

(六)完善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各级教育、劳动部门和行业协会要认真开展本地区或本行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参与校企合作办学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课程开发、教育教学评估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工作。要将学生就业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宏观管理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

(七)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要认真总结和推广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和职业院校办学经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出版等大众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1><2><3><4>

第四篇:关于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意见

淮教[2008]53号

关于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建设职教大省工作目标,不断提高我市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水平,全面提升我市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现就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及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龙头,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二、目标任务

全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配备“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手段,努力 1

提高我市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水平。

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是:

1、数量

教师队伍数量基本满足学校发展规模的需要,教职工与学生比依办学规模和类型保持在1:14.5-17之间,艺体美为1:8-10。

2、素质

(1)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为人师表。

(2)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实践水平,以及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

(3)文化课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专业课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但必须同时持有中等以上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3、结构

(1)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少于40%.(2)专业课教师占教师比例的60%以上,“双师型”

教师占专业教师上的60%以上。

(3)根据工作需要在企业、行业聘请一定数量的专业

实习指导教师。

三、工作措施

1、充分认识“人才强校”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教师

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自觉性。

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决定教育的质量,做大做强我市职

业教育关键在教师。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从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出发,高度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2、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

职业教育的工作特点对教师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

日常行为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职业学校要依据《教师法》全面加强师德建设,并结合职业教育的工作实际,赋予师德建设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优良的师德、师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采取多种形式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采取积极措施,吸引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到职业

学校任教。

(2)立足现有教师队伍,加强培养、培训工作,采取

校本培训、委托培养、合作培训等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凡在校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两个月,促进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

教师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重点,扩大教师之间的交流

与互动,强化实践训练,使广大教师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和拓展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专业教材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教育规律。

(3)着眼于改善教师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根据

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吸纳企业、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市教育局将协调市人事局、市经贸委、市农委以及各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教育专(兼)职教师资源库,供各职业学校选用。对于进入资源库的非本校专(兼)职教师,可按高于本校教师的课时津贴标准发放代课费;对于各行业的技师、工程师及专业技术人员,在不影响其在原单位工作的前提下,可以不要求具备教师资格,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聘用,其待遇由聘任学校与其协商发放。

4、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全面加强全员参与的校本培训基础上,以积极实施

“三优”工程为载体,扎实推进以学生德育工作、教育设计、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重点内容的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课件评比竞赛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5、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

教师不断进取的激励机制。

(1)实行全员聘任制和考核末位淘汰制。

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稳步推行全员聘任制。根据学校工作总体需要,按照“按需设岗”的原则,确定行政管理、文体课、专业课、实习指导工作岗位,明确界定每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及岗位聘任的办法,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逐步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优劳优酬,奖优罚劣,人员进出顺畅”的用人机制,不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作为落实全员聘用制的配套措施,建立健全教职工岗位任职目标考核制度,对教职员工德、能、勤、绩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一年及连续两年、三年评为不合格或处于末位者分别给予警示、离岗培训、末位淘汰处理。

(2)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

在“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指导下,制定在全体员工中向一线教师倾斜,在一线教师中向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老师倾斜的分配措施,并结合每个岗位的工作量强度、技术熟练程度、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建立相应的分配比例权重,拉开教职员工的分配档次,形成并不断完善重绩效、重贡献,向高层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3)按照评聘分离原则做好教师职务、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

对于具备相应申报条件的教师职务评定,要把教师的综

合素质、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及绩效作为推荐工作的重点依据。对于取得教师职务的教师要根据市人事部门核定的不同职级、职数择优聘用,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和教师的现实表现,可以采取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建立科学、灵活的聘任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组织实施

1、市教育局将把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摆上教师队伍建设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会同市人事、财政等部门,联合制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加大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从2008年起,每年用于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不少于20万元,并多渠道筹措经费对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予以支持。

2、各职业学校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本意见和学校发展规划,对教师队伍建设,制定落实措施,并鼓励各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重实效,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不断探索、推广典型经验。

为了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经费,各学校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费用,不得少于学校经费预算总额的5%;市财政按教职工工资总额1.5%拨付的继续教育经费补贴要切实用于教师培训工作,不得挪作他用。

二00八年六月十六日

报:省教育厅、市政府

抄:市人事局、市财政局

发:濉溪县、市辖三区教育局、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淮北市教育局办公室2008年6月19日印发

(共印60份)

第五篇:职业教育

2012公务员考试社会热点——食品安全问题

【背景材料】

2012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期待,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的一年,无疑是食品安全问题极为严峻的一年,食品安全方面的事件层出不穷:“瘦肉精”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再起**;“回炉面包”刚刚下架,“牛肉膏”接踵而来;与“地沟油”的战斗尚未结束,转眼“添加剂”又加入了战群;“三聚氰胺”的知识尚未被消化,又开“黄曲霉素”的教育课堂。本以为这场食品市场的浩劫能随着旧年的钟声就此打住,可是费列罗“蛆虫门”又来闹新春,浙江经视也于近日对杭州各大超市进行了卧底调差,揭露了超市自制熟食存在的安全隐患,真当是说不完这食品安全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

试题预测:请对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谈谈你的看法。

【京佳思路】

1.表明对这一事件的评价,体现个人观点。

2.多方面分析该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反映出的实质问题。

3.提出对策和建议

【京佳解析】

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出现,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一次事件过后,往往不会去思考它深层次的原因,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等原因,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屡现,具体说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食品生产的总体水平不高;

第二,由于食品生产源头多、链条长,食品安全统一管理的难度很大;

第三,环境污染导致食品安全风险性居高不下;

第四,我国的食品监管体制存在缺陷。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和执法不严等原因,大量的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处在法律监督的“盲区”。

对此,提出几点解决措施: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1、管理权限要清晰,责权要分明,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2、加强管理,引导健康消费,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控制技术;

3、重点抓好源头治理工作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4、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5、加强舆论监督,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预警反应机制;

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正在日趋完善,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希望食品监督部门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整治责任,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法宣传力度,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相关内容:

公务员考试热点分析:食品安全标准不能削足适履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的“破”与“立”

食品安全“城乡二元分割”

关于校车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三等奖xl 于 2012-01-11 16:10:51 发表 只看该作者

一、关于校车安全管理与校车服务总体政策的衔接

校车安全问题涉及学校的规划布局、公共交通的发展、校车使用的对象、校车资金的筹措、财政支持的范围、校车的运营模式等问题,需要统筹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校车服务总体政策。校车安全条例作为校车安全管理的专门法规,重在解决保障校车安全的制度、措施问题,同时也应与校车服务的总体政策相衔接,作出必要的原则规定。为此,征求意见稿在“总则”中主要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各方面普遍认为,尽量缩短学生上学距离,减少交通风险,是减少校车安全事故的源头性措施,应当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关于保障学生就近入学,以及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学生入学的规定。据此,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居住的学生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或者在寄宿制学校入学,缩短上学距离,减少交通风险。(第三条第一款)

二是,许多意见认为,学生集体乘坐校车,交通风险过于集中,一旦发生事故,很可能造成大量未成年人伤亡。解决确需乘车上下学的学生的交通需求,应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倡学生乘坐公交车辆上下学。为此,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规划、设置公交线路和站点,为学生乘车上下学提供方便。(第三条第二款)

三是,不少意见提出,发展校车服务,离不开政府支持,但应明确支持的对象和重点。从我国国情出发,城市应保障就近入学和以公共交通为主解决学生交通需求,需由政府给予必要支持的主要应当是农村地区为居住分散学生提供的校车服务。征求意见稿规定:国家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支持农村地区为居住分散的学生提供校车服务。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支持校车服务的税收优惠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制定。(第三条第三款)

四是,根据各方面意见,对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校车服务规划作了原则规定,明确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财政、教育行政等部门,按照保障安全、方便学生,明确范围、突出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校车服务总体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校车服务总体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校车服务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第四条)

二、关于保障校车安全的主要制度、措施

这是条例的主要内容。根据各方面意见,总结实践经验,针对保障校车安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环节,征求意见稿主要作了以下八个方面的规定:

一是明确校车安全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校车安全管理责任。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级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学校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并监督落实,审核校车使用申请和校车驾驶人资格申请,组织开展学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办理校车注册登记并核发校车标牌,审查校车驾驶人资格,查处校车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取缔上路行驶的非法校车,并配合教育部门组织开展学校安全宣传教育。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产品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校车安全管理的有关工作(第六条)。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的总体协调,征求意见稿还规定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校车安全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共同做好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第五条)。

二是明确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单位保障校车安全的责任。配备校车的学校和为学校提供校车服务的单位是保证校车安全的主体,应当对校车的安全负责。为此,征求意见稿规定:配备校车的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校车的安全维护,定期对校车驾驶人进行安全教育,组织校车驾驶人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和急救知识(第十一条)。由校车服务提供单位提供校车服务的,学校应当与校车服务提供单位签订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校车运营安全管理措施(第十二条)。使用校车的学校应当制定学生乘坐校车的安全守则,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学生乘坐校车安全,并对学生、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向学生讲解校车安全乘坐知识和校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技能并定期组织演练(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同时,征求意见稿还规定,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义务,配合学校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拒绝使用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车辆接送学生(第十三条第三款)。

三是建立健全校车安全标准体系,从源头上保障校车安全。征求意见稿规定:国家建立健全校车安全标准体系,校车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校车安全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按照保障安全、经济适用的要求,及时制定和修订完善;校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所生产、改装的校车符合校车安全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得出厂销售。(第七条)

四是对校车使用实行许可制度,确保校车使用安全。校车的安全性能是保障其行驶安全的基础。针对实践中屡有发生的将安全性能不符合规定的车辆作为校车使用,造成严重安全隐患以至酿成重大安全事故的问题,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只有符合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等安全保障条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审查合格,取得校车标牌的7座以上载客汽车,方可作为校车使用(第十四条)。并规定,禁止将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作为校车使用,接送幼儿、小学生的校车应当是专用校车(第十八条)。为保证校车持续符合安全标准,征求意见稿还对校车的维护保养和定期检验等作了比一般客车更为严格的规定(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

五是严格校车驾驶人的资格条件和驾驶行为规范。驾驶人的安全驾驶是保障校车安全的关键。鉴于校车乘坐对象的特殊性,征求意见稿对校车驾驶人规定了比一般车辆驾驶人更为严格的资格条件,只有符合规定条件,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方可驾驶校车(第二十二条)。征求意见稿还对校车驾驶人的出车安全检查以及安全驾驶、文明驾驶的义务作了明确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

六是强化校车通行的安全保障。征求意见稿规定:校车应当按照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确定的线路行驶,尽量避开急弯、陡坡、临崖、临水等危险路段;校车确需经过危险路段的,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设置警告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校车经过的道路出现不符合安全通行条件的状况或者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为保障校车通行和停靠安全,征求意见稿对校车享有的优先权作了规定,包括:交通警察遇运载学生的校车,应当指挥疏导校车优先通行;校车可以在公交专用车道以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校车在道路上停车上下学生,后方车辆应当停车等待,不得超越(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征求意见稿还规定,校车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60公里,并对严禁校车超载作了重申规定(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

七是保障学生的乘车安全。乘坐校车的是未成年人,为保障他们的乘车安全,需要有专人全程照管。为此,征求意见稿规定:学校应当指派照管人员随校车全程照管乘车学生,并应定期对随车照管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和急救知识(第三十六条)。随车照管人员的职责包括:引导、指挥学生有序上下车;发现驾驶人无校车驾驶资格,或者发现驾驶人饮酒、校车超载等明显妨碍行车安全情形的,制止校车开行并立即向学校负责人报告;清点乘车学生人数,确保乘车学生安全落座,确认车门关闭后方可示意驾驶人启动校车;制止学生在校车行驶过程中离开座位等危险行为;核实学生下车人数,确认乘车学生已经全部离车后,本人方可离车等(第三十七条)。征求意见稿还规定:校车的副驾驶座位不得安排学生乘坐;校车驾驶人不得在校车载有学生时给车辆加油,不得在校车发动机引擎熄灭前离开驾驶座位;校车行驶途中,除依法执行职务的交通警察外,不得允许与乘车学生无关的人员上车(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

八是明确法律责任,严格责任追究。为确保条例各项规定的严格执行,征求意见稿对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校车的,使用拼装、擅自改装或者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接送学生的,将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作为校车使用的,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单位不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的,随车照管人员不履行本条例规定职责的,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驾驶校车的,校车超速、超载的,以及教育行政、公安、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的行为等,分别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包括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规定,对违反本条例,造成校车安全事故的,依照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的法律、行政法规从重处罚。(第七章)

此外,征求意见稿规定,专用校车应当符合专用校车国家标准,接送幼儿、小学生的校车应当是专用校车。我国的专用小学生校车国家标准实施不久,幼儿专用校车国家标准正在抓紧制定,在条例施行后的一段时间内,专用校车的生产还不能满足需求。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征求意见稿在“附则”中规定了一个过渡期,即: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3年内,用于接送幼儿、小学生的专用校车不能满足需求的,可以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使用其他取得校车标牌的载客汽车(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的其他各项规定在过渡期内都应执行。当前,校车安全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如何避免校车事故频频发生?发展校车有哪些模式?值得大家深思。

一 校车不规范是威胁学生安全的重要原因

根据有关调查,社会上对校车的需求很大,具体体现在:在农村,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大量撤并校,学生上学路途变远,家长没空接送。一些地方通过建寄宿制学校解决这个问题。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不适宜住校,而且住校的学生放假回家也需要校车,但校车的供给没有及时跟上。很多校车干脆是私人运营,没有资质,更有甚者用农用三轮车、摩托车接送孩子,很多时候,人多车少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各种校车超载现象就非常严重。家长即担心,也很无奈,明知这样的车不安全,但是没有正规的校车,只能让孩子冒风险。正规校车缺乏,造成了“黑校车”泛滥,超载等违规行为,给孩子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二 落实政府责任是解决校车问题的核心

对于发展校车,政府责任不可缺位。校车的运营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比如通过立法保证校车的路权,还需要制定一系列国家标准等,这些资源只有政府能够提供。加之,校车运营的利润较低,责任重大,更多的是公益服务性质,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吸引力不大。所以,政府应该在校车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制定相关法规,监管日常运营,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对于校车的发展,政府应该承担主导责任,积极推动校车工程的实施,为普及校车提供资源,并对日常运营实施严格监管。政府还应推动相关立法,一方面让校车在行驶中享有一定“特权”,尽可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为监管校车运营提供依据。

我国没有专门的校车法,在义务教育法中也没有关于校车的规定,造成监管中无法可依。另外,一些统筹的工作也需要政府各部门互相协调来做,比如设计校车的行驶路线等,这些更加说明政府在校车安全问题上的重要性。三 拓展工作思路是解决校车问题的关键

关于校车的运营,目前有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政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对于具体的运营,有些地方尝试成立专门的校车公司,或者通过招投标形式把校车运营委托给客运公司;办校车不能是单纯的“慈善工程”,在校车的运营中,政府应该以适当补贴弥补其利润的不足。激发企业办校车、办好校车的积极性,只有从根本上努力,校车的缺乏,校车服务等相关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当然,政府不一定要把购买、运营等具体事务一揽子包办,可以鼓励企业、学校来办校车。但是政府也不能完全不管,要切实做好立法、监管、统筹等工作。四 各项配套措施跟上是解决校车问题的重点

当前校车安全该由哪个部门管,实践中,教育、公安、交通等各部门都沾边,可是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都能管”可能就变成“都不管”。

很多学校不愿意办校车,主要是怕出了问题负不起责任。有的地方出了校车事故,就仅仅处分校长和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这是没有道理的。校车不是教育部门一个部门可以管的事情。校车是政府应该配套的义务教育基础资源,教育部门在其中只能起到一个配合的作用。这个问题需要由政府牵头,由发改委、交通、教育等部门互相配合,共同解决。因此,政府应该尽快把相关立法提上日程,通过立法来明确各方面权责。有了法律依据,校车的安全监管才能在实践中有法可依,公安部门、交通部门、教育部门的职责才能明晰,这样监管才能落到实处。比如说,公安部门要负起车辆和司机资质认证的责任,交通部门要负起交通运行监督的责任,教育部门要配合,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对校车安全进行监督。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安全发展。

所以解决校车问题,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观念问题,是把校车放在一个什么位置来考虑的问题。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各项配套措施也应跟上,如专门成立管理机构,推动立法等。如果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搞“一阵风”式的重视,校车安全问题依旧会刻不容缓,学生的生命健康更是无从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 保障校车安全

校车的“高危常态”正倒逼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温家宝总理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预防和避免儿童各种意外伤害,特别要加强校园治安、消防安全和校车交通安全工作。要通过中央、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使校车成为学生安全的流动校舍,为孩子们建立起安全无忧的绿色通道。这充分表明儿童工作的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校车安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满足人的需求,保障人的安全。校车事故的频发正呼吁保障孩子安全,优化校车服务的需求。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包括“为了谁”,还包括“依靠谁”,发展依靠人,校车安全依靠人。因此,保障孩子安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依靠政府、学校、社会和大环境的共同努力来保障校车安全。

一、依靠政府,提高政府积极主动性,是保障校车安全的“关键点”。

现今出现的校车数量不足、质量不达标、事故隐患多等乱象背后,实是投资不够、立法空白、监管缺位等政府工作的不力。因此,根治“校车乱象”必须依靠政府:一要加强校车监管,对全国各类校车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问题校车应立即停运并及时整改,排除安全隐患,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二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校车专项资金,划清学校、公司和家庭的职责,保障校车的配备、标准和运营的长效性;三要加快《校车安全条例》法规的出台,把各种校车安全因素,比如校车质量标准、校车司机技能、校车安全权责等纳入法制轨道并及时落实到位,确保学生的特殊保护权利,为孩子建造安全无忧的绿色通道。

二、依靠学校,提高学校安全责任意识,是保障校车安全的“着力点”。

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及城市择校风气蔓延,孩子上学路越来越远,校车自然成为人们渴求的教育资源,进而向学校提出了巨大的资金要求,然而,部分学校资历较差,尤其是私立幼儿园加之利益的驱使更是可省则省,进一步导致车辆质量和司机素质的底下,加大校车安全隐患。因此,清除校车的“高危常态”,必须依靠学校:一要提高私人办学门槛,把校车纳入办校必备条件,提高学校的硬件条件要求;二要加大学校和司机的校车安全责任,学生乘车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教师随车制,并明确校长、随车教师和司机的权责,做到接送工作定线、定车、定位、定时,确保校车不超载、不超速,遵守行车规则;三要定期举办师生乘车安全教育,并适时进行各种预案演练和考核,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校车的危害和隐患,自觉抵制和遵守交通秩序。

三、依靠社会,提高社会行车文明素质,是保障校车安全的“制高点”。

校车也是车,是车就要在路上跑,就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现今道路建设与汽车发展矛盾的加剧引起交通行为秩序混乱,这很大程度的加大了校车安全隐患。同时,部分有条件的家庭对校车的不信任而私家车专接送或打的上下学,使上下学时间学校周围成为严重交通拥堵点,从而与安全隐患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保障校车安全行驶,社会责无旁贷,必须依靠社会共建文明行车环境,全社会养成遵守交通规则和礼让、信任校车的习惯,不仅有利于保障校车安全,还有利于避免汽车资源的浪费、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和减少家长接送子女时间,进而更有利于减少全社会的交通事故,促进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更进一步讲,校车虽是我国的大问题,但校车只是一个硬件,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个相适应的环境,全民关心教育,关爱孩子,关注健康的氛围。光有车没有一个关心孩子,重视教育,学生优先的育人为本大环境,那么那些载着学生的校车终究会让人担心,让人揪心。

下载县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教育教案

    大学生就业指导 ——职业适应 教学目标:(见课件,略) 教学重点:(见课件,略)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经验分享。 导入:(案例并讨论,略) 教师总结:这位大学生说的话意味着: 1. 我出错是难免的; 2.......

    职业教育心得

    现代职业教育心得体会 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正从岗位(专业)定向教育向素质教育与综合职业能力教育转变,这是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原动力。课程设置包含课程开发与课......

    职业教育管理

    一、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改革主要思路 (一)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未来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发展必须做到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及各办学机构的办......

    职业教育他山之石

    他 山 之 石 ——职业教育特色经验荟萃 一、建立传承基地,打造民族职教品牌 “多年来,我们虽然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不遗余力,但还是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黔江职教中心负责人......

    职业教育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

    职业教育先行者

    九月九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快要结束我的大学生生活了,我对我们可爱的校园充满了无限的眷恋之情。 作为03级的学长我对我的师弟师妹们充满了......

    职业教育心理学

    (1)1879年德国的冯特建立了第一个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2、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

    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安化县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安化县人民政府 (2007年7月3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热烈欢迎大家来安化视察和指导工作,衷心感谢各位对我县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