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
我不是个喜欢在历史中寻根究底的人,但却更厌恶无知和被蒙蔽。
联大话题近年升温,所阅资料中印象最深的偏偏是两册讲故事的读物:吴讷孙的《未央歌》像是一出披着抗战和联大背景的青春剧,而何兆武的《上学记》则近乎以个人视角拍摄的纪录片。然而易社强这本看似严肃的大部头却更像——打个极不恰当的比喻——一部全景式的“商业大片”。这一比喻绝非贬义,而是指它既有着“传奇故事”般的叙述,又有着至为精良的制作。当然,三十年选材,慢火精熬的耐心是任何一部大片都无法比拟的。虽然此书问世逾十载方才有中文译本正式出版,但对于追逐传奇故事和渴望深究史实的两类人群,仍属必选。
联大史难写之因起码有三:一是涉及人物众多,写来有琐话之嫌;二是与当时抗战大势相校,偏处西南一隅之大学其实并无太多惊骇事件可写;三是联大八年于学术史甚至家国发展史究竟有何影响未有定论。此书读毕,三个问题一并得到解决。“长征”和编年部分利用史料步步推进,而分学院介绍教学状况之部分则大有“清明上河图”的感觉,环境铺陈完全,人物多而不乱,不知学术著作中是否多见此种“传奇故事”笔法,反正作为读者完全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甄选史料时的精心——当然,有时的确有引述过多的问题存在。然而它最终成为一部“严谨的传奇故事”的原因不仅在于这种不故作高深的态度,还在于作者从不盲目拔高事件和颂扬所谓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史料摆脱臆测的假语村言,毫不避讳地宣扬着自由精神可贵之观点,——这自由包括学术的,意识形态的和人身的——并且简洁有力地指出这种精神被后来者抛弃,污染,甚至利用,直至和平年代完全失去生存的土壤。
虽然作者在书末给“联大精神”在未来的历史中留了一方位置,并且善意地认为“学者别无选择,只能做出驯顺的姿态”,可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眼中所见之多数“学者”已经完全没有了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虽然他们仍然对“政治学习感到厌倦”,但不再认为这种无聊无趣的东西“无关紧要”,他们生存和爬升的资本不再是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成果,他们不配被称为学者或者没有定语修饰的知识分子。
生于乱世虽然多了几分家国流离甚至人间失格的可能,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乱世却意味着夹缝求存和追逐学术自由的无限可能性。
我悲观地等待着明天也许会有更多人被这类曾经光辉的校史唤醒,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时代里,醒来的人无处可去。
第二篇:浅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浅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历史文化学院 李璐 2011211233 在查阅老师所发的参考书籍时,这部《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就以其三十年慢火煎熬的选材创作和作者的美国身份深深吸引了我,我想三十年日复一日的准备和作为外籍学者独特客观的视角,一定能展现给我们一个段不一样的联大校史,结果读毕数日,仍无法忘怀。今日,我就结合自己浅薄的认识,综合他人看法,对这部被称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的作品做一简要评述。
首先,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真实。全书都采用了很多通过访谈和从匿名日记中获得的史料,这些信息给了我们一个十分生动和真实的联大画面,而作为读者,完全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甄选史料时的精心。例如在第二章联大的长征中,对学生生活状况的描述“吃的东西不但营养丰富,味道也很不错。说我们受尽了苦头,不免有些夸大其词。”(34页)通过亲历者的切身感受,我们可以纠正前人著述里某些夸张的描述,从而还原联大长征真相。再如在描述学子们长征路途上所做所感时,又引用到了访谈资料“三个学生(一校一人)担任官方的史学工作者。他们搜集乡邦文献,到四海扬名之地做现场调查,举凡风土人情、教育状况、行政改革及奇闻轶事,统统包括在内。”(第40页)“商场物品玲琅满目,价格高的离谱,学生不失时机地寻找当地的美味。他们在街边的摊位上贪婪地吃着肠旺面——伴有鸡肠鸡血的面条,还有整碗辣椒酱,吃的大汗淋漓。此外,他们还在饭馆品尝了贵阳特产——娃娃鱼。”(第41页)这些细节就仿佛将联大学生长征的画面在我们眼前播放,而自己就好像是一个跟随他们一起上路的联大学子,和他们一起经历路上的风风雨雨。
其次,作者易社强不同于国内研究西南联大的学者善于以其风流事迹来神化西南联大的一切,而是直率地指出西南联大的种种问题,以及师生的百态生活和学术姿态。例如书中直面云南当地人与联大师生的关系:“在云南人看来,除了导致通货膨胀、造成住房紧张外,外地人连最起码的着装意识和礼节都没有。这些外来者热衷于稀奇古怪的开叉裙、高跟鞋、怪异的发型,当地百姓对此很难理解,便一笑置之;但天黑以后,年轻恋人手牵手走在翠湖边,有时还在公园长凳上拥吻爱抚,这种举动在他们看来就有失体统了。这种举动在他们看来就有失体统了。亲热的恋人一旦被当地警察逮住,就有可能被他们用皮带鞭打,或者被迫到当地警察队接受有关道德准则的羞辱性的训话。联大人难以适应他们看来是极端粗鲁的行为。一位湖南校友注意到,在他的家乡,强盗只劫财不夺命,在云南则是先杀人后搜查贵重物品。因为租金纠纷,房东殴打过张奚若教授,而房东还是个腰缠万贯的云南人,从这件事不难看出当地人对初来者的敌意。当地人常说‘教训下江人’,以此来发泄他们对外来客的不满。”(第76-77页)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中,对于西南联大师生的个性和怪癖皆直率而言,教授的学术争执和生活弊端都一一呈现,有别于大陆学者仅仅局限于对西南联大教授学术贡献的研究与写作或者仅仅对教授风流轶事的传播。易社强多面性的写作使得联大师生们人性的一面得到展示,让读者看到的是一座有血有肉的西南联大和一个有情有欲的联大群体。例如对中文系教授刘文典的描述就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他猛吸几嘴烟斗,然后开始讲解小说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声调抑扬顿挫,不疾不徐。”“在陈独秀的鼓舞下,他转向中国文学研究。但是,他看不上陈独秀大肆鼓吹的白话文,对此冷嘲热讽;对于白话文,他只推崇《红楼梦》一书„„在刘文典看来,沈从文是个骗子„„且他的作品并非学术著作,而是最拙劣的‘创作’„„一天,大家正往山上跑警报,他注意到一位同事向同一方向跑,据某人报告正是沈从文,他转身说,‘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吗跑啊?’”(第123页)再如潘光旦与陈达“在个人性格、学科方法、学术工作和课程导向方面,两人立场相反、意见相对。该系(社会学系)的课程在1928-1937年间的发展,以及在昆明的调整,都是这两个路径相互影响的结果。”(第160页)等等这些描述让我们看到了性格迥异、腹笥渊深的联大教授群体,也可以从中找到联大精神的化身。
从全书的内容结构、叙述方式来说,该书在构思、选材、组织论述方面的考虑和严谨是很用心的:从迁徙的旅途到新环境中方方面面的交互影响,从学风到教师团体,从校园到社会,从教育到政治,以及从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作者通过对极其丰富的文献与口述史料的整理、选择和阐释,为读者提供了一幅较为全面、系统和繁简合适的全景式历史图像。对此作者有非常自觉的意识:“历史学家有责任甄别史源、剪裁史料、解释史实。此外,对字词的斟酌筛选,对材料的排比辨析,对微言大义的把握与处理,这一切都是环环相扣不可遽然切割分离的,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手艺。”(第2页)但是比这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对研究对象所怀有的情感和所秉持的信念远超出一般的学术思维,贯穿全书始终的自由主义信念和人文精神倾向是该书最感人的特色。作者研究历史的眼光与现实紧密连接,在大陆简体版序言中认为,“我有理由相信,虽然西南联大解体已有六十余年,但联大精神道出了迫切要求教育改革的有识之士的心声。”而接下来的一段表述更使人动容: “八年间,面对官方的重重压力,她依然故我,她从来没有把教育当作‘宣传’。为了言论自由,她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宁愿牺牲也不妥协。要是我同意拙作以‘洁本’示人,岂不是对闻先生所代表的联大精神的背叛?”这是由作者、译者和出版人共同实现的对思想与出版的尊严的一次历史性表述,仅此一语已经足以证实联大精神的深远影响。作为西南联大的书籍,《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没有过度美化,也没有过分宣扬在昆明之前的经历,勾画了联大与云南社会以及当时政府间的关系,对西南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渊源进行探讨,描摹了联大教师的风采,再现了联大在联大时期的生活,是一本集大学史、战争史、知识史、自由主义史于一身的佳著。如果说其他人写的关于西南联大的书是各个专业院系的话,易社强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就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特色如同西南联大的学术自由、兼容并蓄。
第三篇:《西南联大》观后感
10D班观后感
西南联大与我们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看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刻感悟到师大“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重温西南联大精神,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未来不再渺茫,我不再彷徨。明白了今日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造就专业人才的地方,也是塑造完美人格,全方位拓展素质技能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培育先进理念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温西南联大之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学院 10D 杨慧敏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简陋不堪的杂房。但艰苦的环境造就非凡的人才。在当时那样的学习环境,学生都不畏艰辛,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学术。而如今发达的社会,为现时代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住所,许多学生却不能珍惜,还不时埋怨。真的,有时候要想想,到底良好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还是在增加他们的懒性。
其实不用觉得这很难感触到,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会谈起他们以前生活的艰辛,感叹现在生活改善了许多,但人却没有以前的勤奋。
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很重要,当时西南联大的学子,有一个习惯,就是当没有学习场所时,就在茶馆那学习,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品味茶香,一边细读书语。良好的学习氛围感动着昆明的大街小巷,有时候老百姓也会给这些莘莘学者腾出一个地方,为他们泡上茶,让他们学习。学校,无非就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在乎这个学校的大小,优势,只在乎它用好的学习气氛、好的校风,能带动学生们学习。但是现在的学生,更看重的学校的名气,而非校风,追求的更多是物质的,而非精神上的享受。
观看了这短短的片子,让我们感触很多,想到同为一个大学学子,我们对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要为什么而来感到很茫然。但是现在,我们不再为学校的种种缺陷而不乐,而为学校有良好的氛围而庆幸。我想我们会珍惜这几年时光,为自己、为家人做出一定的贡献!观西南联大回忆录之感.信息学院 10D 高晓金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师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师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她让我们仰望。西南联大坚持精神自由的治学态度,在战争年代仍然主张常态教育,这为当时的学子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学习空间。历史证明,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创造出教育史上的神话,是因为开放的学术氛围。
我们学习西南联大精神,并不是要重复历史,而是应以一个新的面貌与姿态,塑造全新的有竞争力的大学,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信息学院 10D 杨柳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西南联大”,它是那么的神圣而又庄严。它的由来是一部史诗,是一部奋斗史。多少的人曾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学习。西南联大一片大师汇聚的沃土。它培育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啊!像杨振宁,邓稼先等他们曾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西南联大创立于一个烽烟不断的年代,但它没有因为这原因而是去光芒,更没有因此而衰败。它是耀眼的明星,曾给了每一位联学子无穷的信心和勇气。每一位西南联大的先辈们在这里付出了他们的热情与精力,为后辈作出了榜样。作为西南联大的一员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看到西南联大的先辈们曾经在战火弥漫的年代依然不放弃学习,不放弃为祖国的利益而奋斗,心中不由生出一种敬佩与自豪,他们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向导。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西南联大有一种超越所有力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无法战胜的,是每一个西南联大人都该学习和发扬的,这种精神就是“刚毅坚卓”。看了那一段段的历史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也更让我的肩头多了一份责任,一份作为西南联大人的责任,着责任虽然很重,但我想每一个联大人都不会放弃。那就是把西南联大的精神发扬光大并一直传承下去!
信息学院10D 赵利梅
观《西南联大》有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早已被世人闻名遐迩了,它为我国培育了一批尖端高科技人才。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了又一巅峰。
身为西南联大精神的继承者的我们却对它的历史背景了解得少之又少,但当看过西南联大的影片之后,我们深刻的了解到西南联大是在1938年那战火交加的抗战时期,强敌入侵。万般无奈之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不得不南迁,几经周转,步履维艰,躲过敌人的炮火。南迁到我们的春城昆明。
在这种艰难环境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一方面为了躲避炮火的轰击,一方面又不断地追求新知识,最终他们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使我们的国家绽放出嘹亮的火花而为世人皆知。如今我们拥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拥有了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我们不应该找出任何借口来推卸自己的义务与责任。更应该向西南联大的学子杨振宁、邓稼先等前辈们学习积极前进,不向困难低头,永不放弃的精神品质。努力学习,大好坚实的基础,将来为自己的家乡做些有用的事,或是为自己的祖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样也让自己的人生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信息学院 10D 余 雷
西南联大的观后感
当我走进云南师范大学,我就走进了西南联大。在这有悠久历史的学校里,我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
西南联大的学生是那个年代中国大学生典型而优秀的代表,无论是如今功成名就的老学子,还是早在那个年代就为国捐躯的青年人,无论是他们对知识对学问对真理的态度,还是抗战期间视死如归报效祖国的热情,都是抗战年代大学生精神的写照。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我去寻找一种精神,可是没有收获。我知道,现代大学生有那一些有精神的大学生存在,像徐本禹,像洪战辉,像黄来女,他们的精神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惊,让我们思考,让我们自省,可是他们却不能代表这一代大学生。想想邓稼先那一排大学生,他们人格的崇高和精神的坚强我是无法望其项背了;对于我来说,不崇拜血仇的国家、不违反法律法不降低自己的素质标准是必须的,坚强的毅力、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理想和报效祖国是我所追求的。我们将继续承载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并发扬过大。今天我们以西南联大为骄傲,明天西南联大将以我们为自豪。
信息学院 10D 董芳芳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西南联大”,它是那么的神圣而又庄严。它的由来是一部史诗,是一部奋斗史。多少的人曾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学习。西南联大一片大师汇聚的沃土。它培育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啊!像杨振宁,邓稼先等他们曾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西南联大创立于一个烽烟不断的年代,但它没有因为这原因而是去光芒,更没有因此而衰败。它是耀眼的明星,曾给了每一位联学子无穷的信心和勇气。每一位西南联大的先辈们在这里付出了他们的热情与精力,为后辈作出了榜样。作为西南联大的一员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看到西南联大的先辈们曾经在战火弥漫的年代依然不放弃学习,不放弃为祖国的利益而奋斗,心中不由生出一种敬佩与自豪,他们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向导。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西南联大有一种超越所有力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无法战胜的,是每一个西南联大人都该学习和发扬的,这种精神就是“刚毅坚卓”。看了那一段段的历史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也更让我的肩头多了一份责任,一份作为西南联大人的责任,着责任虽然很重,但我想每一个联大人都不会放弃。那就是把西南联大的精神发扬光大并一直传承下去!
“春风熙熙时雨滋兮,桃李向荣时累累兮”。一九三八年,国力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首任院长黄钰生先生为学院写下了仅两句歌词的院歌。发展到今天,云南师范大学走过了七十二年的风雨历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起始于抗日烽火之际,肩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云师大啊,您是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者,您是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七十二个春秋,二万六千二百八十余个昼夜,襁褓中的婴儿已成白发苍苍的老妪老翁。而云南师范大学在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的一路上不断发展壮大,教育教学成果斐然可观。您是初升的太阳,将要在伟大祖国的教育史册上续写辉煌。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十年寒窗苦泛舟,终得梅花扑鼻香。我选择了云南师大,我梦想已久的象牙塔。云南师大接纳了我,这里是我的梦工厂,描绘这我的未来,编织这我五彩斑斓的梦想。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啊,云南师大在前进,中华民族在腾飞。
信息学院 10D 刘涵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这段历史蕴藏着无穷魅力。倾听那些仅存的当事人的叙述时,仍可以感觉出一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在激荡。”这是学生写在观后感上的一段话。
在看过这部片子以后,新生们的心灵受到强烈而持久的震撼,都会不由自主地从心底发出感慨:我们的时代需要联大精神,我们民族的未来需要联大精神!新生们纷纷表示要重新审视大学,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信息学院 10D 刘永丽
观后感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可是我们离发达国家还很遥远。是因为我们没有奋斗的 本钱了吗?可是我们现在个个身体强壮。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 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那么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该如何唤起我们心中的激情呢?我想首先得让我们明白现实,回到现实。要让自己明白今天的处境以及明天想去的地方,我一直认为只 有需要才能刺激学习,由需要刺激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只有主动的学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能不知疲倦的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的是认识到自己的需要。我们需要由需要衍变而来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我们才能做一个激情澎湃的年青人,才能充满激情的学习和工作。信息学院 10D 黄雁
看《我与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在战争年代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名校被迫迁移,经过多重磨难和长期的辗转反侧,最后在昆明找到了一片栖息之地。在三所名校长期的相互撞击和融合下形成了一所具有治校理念的云南师范大学,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文化素质和价值追求于一身的学子,今秉承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继承了先辈们不畏艰险、誓死卫国的精神。真正了解建校的背景后,我以作为一名云南师范大学的一员而自豪。
信息学院 10D 崔化雪
观《我与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看了《我与西南联大启示录》后,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云南师范大学的的前身是闻名世界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而成,在三所历史名校的熏陶下,我们将踏着云南师范大学一代风流人物闻一多、杨振宁等同志的步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动手能力,恪守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秉承“学高身正”的校风,未云南师范大学的美好前程尽己所能。
信息学院 10D 朱云萍
第四篇:《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联大初建时下无寸土,上无片瓦,只能借用昆明一些学校的校舍。1939年建立的新校舍全是泥地土坯墙、木格窗的平房,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屋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宿舍由梁思成设计,但因经费严重不足,即便是建筑大师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室是土墙,屋顶 仅盖一层铁皮。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窗是用棉纸糊的,一刮风,沙沙作响。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 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正所谓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宿舍是土坯草屋,睡的是上下层双人床,室内灯光暗淡,一个大房子要住40人,那个双人床一排排地排满。遇上大雨,双层 木床上便成“泽国”,油布、脸盆、雨伞全派上了用场。学生的衣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退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色棉大衣,遮住补了又补、缀着一层 层各色补丁的破裤子。有些同学几个人合用一件长衫,谁进城就谁穿。在临时大学的时候,发件棉大衣,就这么勉强过冬。联大学生宿舍全部是借来的,由于人多房 少,有时就连盐商仓库也借用来当宿舍。新校舍是在泥土松软的坟地中开辟的,地上泥泞,床下长草。一到下雨天就到处是烂泥,路上留下一个个水坑,一双鞋子穿 一个雨季就烂了。
当时校图书馆库藏书少,参考书不足,有些教授为了备好一堂课,往往需要四处寻觅有关书刊甚至拿出自己的藏书,常常挑灯夜战赶编讲义。联大许多教授,如周培 源、吴大猷等,为了躲避空袭迁到郊区居住,住得最远的在50多里外的呈贡,远离学校数十里。由于住得分散,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 多大。”为了讲课时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他们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辛劳往返数小时,从不迟到一分 钟,并视为当然。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深受同学的敬重。
图书馆座位太少,而且只有煤油灯。每天晚上规定7时开放,但是每每在6时就有学生在门口排队了。当地茶馆晚上有气灯,于是便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好去处,买一 杯茶,可以占着这个位子坐一个晚上,甚至一天。因此学生们看书多半在茶馆,按当时联大学生的说法叫做所谓“泡”一下,只要5分钱就够了,这还只是喝茶,若 是喝白开水只要3分钱。既省得去图书馆与人一道挤了,而且光线也好得多。如果还要更舒服,那就再点上些水果和点心。所以每天晚上都有联大的学生占据着茶 馆,关于这个,还有个名词,叫做“开矿”。昆明街头大小茶馆,都像是为数众多的联大分馆。同学们亲切地称茶馆为“校外的第二学习阵地”。
在那样的环境中却培养出了对国家、民族贡献卓著的杨振林、李政道、朱光亚、王汉斌、邓嫁先、黄昆、任继愈、王瑶等约8000人。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可是我们离发达国家还很遥远。是因为我们没有奋斗的 本钱了吗?可是我们现在个个身体强壮。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 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那么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该如何唤起我们心中的激情呢?我想首先得让我们明白现实,回到现实。要让自己明白今天的处境以及明天想去的地方,我一直认为只 有需要才能刺激学习,由需要刺激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只有主动的学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能不知
疲倦的打破沙锅问到底。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的是认识到自己的需要。我们需要由需要衍变而来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我们才能做一个激情澎湃的年青人,才能充满激情的学习和工作。
浅谈大学精神之消亡——《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浅谈大学精神之消亡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这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爱国、进步、奉献精神的丰碑。这是一座文化中心,身处边陲,却引领思想、服务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绚烂的一页。这就是战火中的西南联合大学。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一位外国学者甚至认为,“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是什么让这短暂的九年成为中国教育及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是什么让这座在国难中诞生、于困苦中坚守的特殊学府蜚声中外、名扬四海?尽管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西南联大留下的,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深思考。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汇聚,理想主义在这里栖身,这里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摇篮。这里有一群人,他们不食人间烟火,专注于仰望星空,思考终极问题。他们跟随着理想的指引,引领着社会前进。没错,西南联大的学生们确实是这样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怀抱着最高的爱国热情,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潜心研究各种学术问题,探讨科学实验。全力以赴的各种努力,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不为自己,不为家人,只为天下苍生,只求国家富强,振兴民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催促联大学子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努力,刻苦专研,才成就了教育史上的奇迹。
反观今日之大学,一起“黄山门”,让世人看到了如今大学里丑陋一面,也看到了崇高大学精神的日渐消弭。理想主义跌入谷底,功利、市侩之风蔓延,世俗化让犬儒主义大肆横行。理想主义本应是大学精神之所在,而今却在日渐消弭。今天中国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是什么?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是网上流传的那些来自世界名校,关于哲学和艺术的公开课。大家更热衷的是如何赚钱,如何玩弄政治,如何应付社交场所。在权力崇拜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把考公务员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把进学生会当做自己的第一个大学“理想”;在物质诱惑下,不断地考取更高的应试分数、获得更多的各种认证,也只不过是为获取找份更赚钱工作的敲门砖。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美其名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实际却成了各种社交场所,是精于算计的学生们为以后自己的仕途,钱途打下的基础,做的铺垫。没有自由,没有理想,大学精神在犬儒主义中消亡。总而言之,功利主义和市侩官僚主义已经严重地渗透到了大学校园,而西南联大学子
身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对学术、科研理想的追求早已淡化。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核心的东西在于其的民族魂。毫无疑问,构成这一种民族精神,代表民族灵魂的核心是当代的大学生。假如这本应该积极向上,充满理想的激情与活力的自由的灵魂却被外在的物质利益,功利主义所羁绊,这个民族如何发展。大学精神是整个大学的灵魂,崇高的大学精神必然孕育崇高的灵魂。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希望我们仍然能够继承先辈流传下来的大学精神——刚毅坚卓。
铁皮顶校舍大师云集
抗战背景下学术繁荣
学习条件异常艰苦
第五篇: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精神不足,大师难出
舒适,安逸的生活条件,形形色色的诱惑,躁动难以安静的心使得中国的大学生难以走出大师。
西南联大的学生没有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所有的所有,都不如现在的学生。唯有他们怀着一颗抗日报国的决心,使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这一点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与众不同,在历史上留下更多辉煌的是他们,而不会是我们。西南联大的学生中走出了众多名震中外的大师,而如今的大学生中能走出多少大师呢?
恶劣的环境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联大的学生经受住了上天的考验,承担起了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重担。而生活在舒适环境中的我们,不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各种现代化的诱惑下,逐渐堕落没有斗志,这样的大学生中怎能走出大师?这样的大学生怎能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这个意义看来,联大的学生比我们富足多了。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足。物质的富足根本无法掩盖精神和意志的缺失。
我们是迷失的一代?不!不能!更不应该!但我们真的面临着难以抵拒的诱惑,处在处处躁动的世界。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贪图享乐,萎靡不振,时时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缺失了雄心!
身处动荡时期的联大人能时时感受到国破家亡,山河不在的压力,因而他们更容易产生雄心。我们处在相对和平的时代,自然不会相信国家会灭亡,因而也难以激起雄心壮志。但这不正是我们这一时代的大学生的一个机遇吗?一个赶上甚至超过联大大学生的机会。那么,就先让我们树立起我们的雄心壮志,让我们的大学生充满斗志。东方雄狮就应该怒吼!
就让雄心壮志扫除一切诱惑,一切躁动,一切萎靡!
计算机学院2010301500074冯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