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沂市农机局赴内蒙古考察保护性耕作情况报告
临沂市农机局赴内蒙古考察保护性耕作情况报告
为加快我市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发展步伐,5月中旬,临沂市农机局组织部分县区农机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到开展这项工作比较早、比较好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进行了考察、学习。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指利用机械将农作物秸秆粉碎覆盖在地表,然后再利用免耕播种机直接在上面播种的一项先进机械化耕作技术。其基本特征,一是有秸秆覆盖,二是播种前不耕地。由于这项耕作技术推广的时间较短,大家对它都还比较陌生。它适不适合我市的情况?在不耕作的土地上直接播种能不能行?与传统耕作法相比它到底有哪些好处?人家是怎么搞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呼伦贝尔市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观看机具作业现场,参观机具库,总的感到,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受到了启发。
一、基本情况
呼伦贝尔市地处蒙古高原。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口270万。总播种面积2000万亩左右。2007年农牧业机械总值16.35亿元,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69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12.49万台,配套农机具18.42万台。
呼伦贝尔市是我国东北地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域,由于长期沿袭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致使大面积的地表土壤被风蚀,形成沙尘暴,生态环境恶化。针对这种情况,呼伦贝尔市从2000年起,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各旗、市、区陆续开展了以免耕播种为核心内容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面积达到588.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9.4%。取得了较大进展。他们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要将实施面积扩大到播种面积的70-80%。
二、取得的效果
从内蒙古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效果来看,一是它能够增加农田的含水量,提高地温和作物的出苗率。由于有大量的秸秆腐烂在地表,考察组在深入地块察看机具作业时,走在田间,脚下好象铺着一层被子,非常松软。2007年,呼伦贝尔市干旱少雨。通过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使土壤雨水渗透率明显增加,播种前实测农田平均含水量增加1.17-1.65%,地温平均提高1-2℃,作物出苗时间提早1-2天,同期出苗率提高3-5%。二是能提高作物产量。经过测产,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本增效的效果非常显著。各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均有不同幅度增产,个别旱情严重的地方增产效果更加明显。比如,阿荣旗项目区,2007年旱情比较严重。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种植的玉米相对增产49公斤/亩。陈巴尔虎旗项目区,对比测产显示,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的大麦、小麦、油菜分别增产19%、20%和13%。三是能节约种地成本。实施保护性耕作省去了耕地、耙地、耢地等作业环节,仅此一项平均每亩可节约支出30元左右。四是能抑制秸秆焚烧,减少沙尘暴。通过近几年实施保护性耕作,农田表土风蚀、水蚀减少,尤其是沙尘暴发生频率明显降低。以前这个地方每年都要发生几次沙尘暴,而今年还没有发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三、主要收获
通过考察、学习,大家感触颇深,普遍认为,学习和不学习不一样,走出去和不走出去不一样。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由内蒙古实施的效果,看到了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广阔前景。内蒙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小麦每亩增产20%,每亩减少30元的机械作业支出。我市小麦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如果60%实行保护性耕作,每亩产量按800斤、亩增产按15%计算,每年可增产3亿多斤小麦,可减少机械作业支出近亿元。这对增加农民收入,保证我市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了认识,增强了紧迫感、责任感。通过考察,大家普遍感到,保护性耕作不是可抓可不抓的事情,而是非抓不可的事情。一是从各级的重视程度来看,保护性耕作已连续几年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作为农机部门肩负的责任重大,必须认真抓好落实。二是从生态环境建设看,玉米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到秋收季节,大量剩余秸秆被焚烧或乱堆乱放,造成了农村草堆、粪堆、垃圾堆“三大堆”问题,既浪费了资源,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影响了航空和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要解决秸秆的出路问题,从根本上减少焚烧现象,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面积实施保护性耕作。三是从农民增收节支来看,发展保护性耕作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当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今后打算
同内蒙古相比,我市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有利条件虽然较多,但要改变我市农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土地实行精耕细作的习惯,还有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
(一)搞好宣传发动。大力宣传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的好处,宣传开展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一是要向领导宣传,向有关部门宣传,争取领导的支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特别是示范推广资金的支持。二是要向农民宣传,让种粮农民充分了解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的好处;让农机手知道经营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也能产生经济效益。
(二)注意发现典型,培养典型,运用典型推动工作。市里抓好县区典型,县区抓好乡镇典型、抓好农民典型,做到层层有典型。对于农民典型,一经发现就要加以培养、引导和扶持。为他们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他们做大、做强。要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用农民典型示范农民。
(三)开展大培训大推广活动。培训的对象除推广工作人员外,要将重点放在领导干部、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带头人身上。一是要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级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抓好县、乡农机部门负责人和科技推广骨干的培训;二是要深入乡村地头,贴近机手、农民,通过现场会、短训班、科技入户和赶大集等多种形式进行;三是要督促、协调购机补贴机具
生产企业,为购机户提供培训服务。秋季是推广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时期,要积极组织召开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现场会,进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演示。通过现场会这一形式,扩大社会影响,宣传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
(四)搞好示范基地建设和示范大户培育。示范基地是宣传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窗口;是展示农业机械化成果的平台;是引导群众实行科学种田的样板田。要改变几千年的传统耕作方式,必须抓好示范基地建设,让农民看到效果、得到效益。今年,每个县区都要建立一处示范基地,要把示范基地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科学规划,合理选址,集中连片。在抓好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培育发展保护性耕作示范大户。示范大户一般应从积极性高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乡村干部家庭中选择。通过他们的成功实践,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用活生生的事例,说服群众。
(五)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项目资金,发挥好这些资金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地方资金,用于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的创建和农户的作业补贴。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同时,要注意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实行市场化运作。让拥有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农户通过为他人提供作业服务而得到收益,这是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大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市场化运作得越早,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发展的活力就越强,后劲就越足。当前,要大力发展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培植多元化的实施主体和应用主体,形成推进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发展的强大群体,构建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篇:农机局2011年保护性耕作工作总结
新华区农机局2011年保护性耕作
工作总结
2011年按照市农机局统一部署和要求,新华区农机局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大宣传、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使新华区保护性耕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今年新华区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器达到349台;其中新增大型拖拉机34台,新增收获机械3台,新增免耕播种机2台;保护性耕作面积发展到0.99万亩;玉米秸秆还田面积0.8万亩;
一 明确目标,加强领导
按照市农机局要求,为切实做好我区保护性耕作工作,局领导非常重视,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监理站、推广站等业务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保护性耕作工作的组织领导。两次专门召开由涉农镇、办、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业务工作会议,对我区保护性耕作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工作责任,做到工作到位,责任到人,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知度
一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大力宣传报道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优越性。二是通过印发宣传册、制作光盘、知识问答传单,召开现场会、演示会、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宣传。先后印制宣传册、知识问答传单5000余份,出动宣传车30多天,扩大了宣传范围,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三
搞好技术培训,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今年我区进一步加大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培训力度。先后举办了3期培训班,对涉农镇、办、农机管理推广人员、乡镇村干部、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手等多层次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共培训各类人员800多人次。通过培训使各类农机人员及农户全面了解掌握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容、好处和意义,更新了观念,增强了信心,为新华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抓好示范演示,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抓好现场演示推广会。今年“三夏”“三秋”期间区农机局多次举办保护性耕作现场演示会,组织群众现场观看玉米机械收获,调集各种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免耕播种机,通过厂家现场讲解,让农民对这项新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二是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我们在滍阳镇石桥营村建设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并进行了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测产对比。三是重点扶持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选择购买了保护性耕作机械,吸引农民照着学,跟着干。进一步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五、积极争取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使用新技术
我区在充分发挥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同时,积极向区财政争取购机补贴资金。今年我区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3万元。重点扶持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免耕播种机的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及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1.认识问题。受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的影响,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识还不到位,农民要看到保护性耕作明显效果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种植结构问题。我区主要以小麦、玉米经济作物较多, 再加上 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模式,严重制约影响了我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3.支持力度问题。一直以来,农机主管部门都把主要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各个县的保护性耕作上,对市区保护性耕作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的重视,缺乏财政支持力度。
(二)下一步的打算。
在继续加强领导,加大宣传的同时,认真学习推广县区的先进经验,及早动手,统筹安排,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深化“大宣传、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努力使我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新的跨越。
2011年11月10号
第三篇:菏泽市农机局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
菏泽市农机局
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一、引言:
为促进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市全面推广,根据鲁农机科字[2006]3号文要求,制定该实施方案。
二、基本情况:
我市为农业大市,小麦、玉米是我市两大主要粮食作物。2006年小麦种植面积83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360万亩左右。小麦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为9100多台,小麦机收率90%以上。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通过近几年示范推广,玉米联合机收才刚刚起步,2005年玉米联合收获机累计保有量207台,联合机收面积仅为6万亩,机收面积较小,尽管玉米联合机收已为部分农民接受,要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仍需一个示范推广的过程;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广大农民已基本接受,但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面积仍较小,2005年玉米秸秆还田不足玉米面积的四分之一;2005年秋季保护性耕作技术才进入示范宣传阶段,并在市级农机创新示范园中进行了小麦免耕播种与传统机播的对比试验,尽管示范面积在几百亩,但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保护性耕作省时、省工、减少作业环节、培肥地力、保护环境的优势,已被示范园周边群众认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人员逐年增多,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相对紧张,秋季玉米收获、玉米秸秆处理及秋种用工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已成为政府和农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为解决农业生产与用工相对紧张的矛盾问题,大力推广玉米收获及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已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三、指导思想
根据全省农业与农机化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及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工作的具体部署,以有效利用秸秆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培肥地力,提高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农机化技术为手段,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机创新示范区为重点,加大政策调动,行政推动,示范带动和市场拉动力度,在我市全面推广玉米
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为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四、基本原则
1、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并举。从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出发,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把玉米收获和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作为重中之重,以玉米联合机收秸秆机械还田的大发展,带动免耕播种,以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推广,从而实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的整体推进。
2、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耕作的具体实施者是农民和农机手,在推广这项技术的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典型示范、宣传培训、政策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及保护性耕作耕作制度的变革对保护农田、改善生态环境以及自身效益的作用,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使之逐步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3、坚持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推广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意搞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配套选择农艺措施和优良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作业,充分发挥农业综合技术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坚持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促进。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机具创新为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提供物质保证;通过机制创新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扶持为启动力、以农民力量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具有我市特色的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装备体系和组织模式,构建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目标任务
我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大力示范推广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以示范园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自觉实施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从而促进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具体计划如下:
⑴、打基础阶段。在2005年各县区建设农机科技示范园区基础上(示范面积在500亩左右),2006年建立2个市级重点示范县,即牡丹区和定陶县。牡丹区分别以黄罡镇晁庄村、王浩屯办事处水牛李村、大黄集安岭村三个乡镇为重点示范乡镇,示范面积分别为500亩,重点采用郓城工力产2BDMIFS-8-4-3小麦多功能贴茬免耕播种机和
河北华勤产2BMF-5/10型小麦免耕播种机共24台,实施示范和带动面积10000亩。定陶县分别以陈集镇前沙海村、杜堂乡陆湾村、孟海镇许楼村三个乡镇为重点示范乡镇,示范面积分别为500亩,重点采用郓城工力产2BDMIFS-8-4-3小麦多功能贴茬免耕播种机和河北农哈哈产SGTN-180型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共20台,实施示范和辐射带动面积10000亩。同时,要求各县区都要建1—2个重点示范乡镇,每个乡镇都要建立示范点,乡镇示范面积不少于200亩。全市示范园面积由2005年的4500亩增至40000亩(其中市县级示范园面积10000亩、乡镇级示范园面积30000亩)。在示范园区内重点实施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以市县乡示范园区为基础,辐射带动玉米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全面推广。并以示范园区为以托,积极引进试验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及新工艺,在生产实际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农机化技术体系,带动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建设。
⑵、2006年实现示范和带动玉米机收面积达到40万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10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
⑶、2007年实现示范和带动玉米联合机收面积达到70万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14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
⑷、2010年实现玉米联合机收面积达到240万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30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
四、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及要求
1、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
玉米联合机收—深松(3—5年深松一遍,初步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如有坚硬的犁地层需深松)—小麦免耕施肥播种—小麦田间管理—小麦联合机收—玉米免耕播种—玉米田间管理—玉米联合机收。
2、播种要求:
(1)正确选择小麦品种,应选分蘖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如济麦
19、济麦20、济麦
21、烟农
23、烟农24等。
(2)播种前进行小麦选种,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3)播种量较常规播种高10%(弥补机具播种质量的不足)。
(4)随播种每亩播施(含N 14%、P2O5 18%、K2O 8%)的颗粒复合肥35-40公斤,或二铵25-30公斤另加钾肥(氯化钾或硫酸钾)10公斤。
(5)种子播种覆土深度保证达到3-5cm,绝不能过浅或过深。肥料施在种侧下方5cm左右,不能与种子直接接触。
(6)播种前保证土壤墒情,绝对禁止播后浇蒙头水,防止出现干籽影响出苗,或淤苗、埋苗影响苗期生长和分蘖。
(7)玉米播种采用机械直播,以保证密度,选生长期较长的玉米品种,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五、保护性耕作机具选择:
(1)小麦、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选用浅旋带状施肥播种机,播种行数选5沟10行(郓城工力产、河北华勤产、河北农哈哈产)。
(2)深松机:选用3行或5行振动式深松机(郓城工力产或河北华勤产)。
(3)玉米联合收获机:选用与拖拉机配套的2行背负机(秸秆还田型)(国丰、大丰、玉丰、巨明、向农、荣成海山等生产的)。
(4)小麦联合收获机:选用背负机或自走机均可,最好在排草口处加装秸秆切碎装置。
菏泽市农机局保护性耕作计划实施面积和配备机具见(附表)
六、具体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农机部门把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一起抓,作为全市农机化发展的重点和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的重要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实施。市级成立由分管市长段伯汉任组长、市农机局蒋子存局长任副组长,由市财政局潘杰功局长、市农业局李怀存副局长、市科技局武海灿副局长等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该方案由市农机局具体负责实施,领导小组根据工作实施进度情况随时召开协调会,研究工作落实方案,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同时成立由市农机局蒋子存局长任组长、市农机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丁才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闫传胜、市科技局农业科长马月仑、市农科院小麦专家高级农艺师李思同等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该项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指导、数据采集及验收总结工作。各县区农机部门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明确工作责任,承办该项工作的单位和负责人具体抓,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把该项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使玉米联合机收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
2、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创新示范工程”和“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资金,市县农机部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将这些资金重点用于机具购置补贴、宣传培训、召开现场会及示范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推动玉米联合机收和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项目资金要向购买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保护性耕作机械倾斜。同时要把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考核各县区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工作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奖励。
3、认真做好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实施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2006年市级建设1处中心示范园,面积在1000亩以上;各县区要建设1处以上中心示范园,每个面积在500亩以上,各乡镇要建设至少1处中心示范点,每个规模在200亩以上。充分发挥这些示范点的作用,将引进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在示范点上进行试验示范,真正起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建设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
4、做好宣传培训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向农民和农机手发放农机科技宣传材料,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普及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营造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一是充分利用市县农机局组建的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宣讲分团和宣讲组,结合农机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行动,积极组织市县农机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宣传实施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和有关政策,帮助农民搞好机具调试,掌握操作要领,提高广大群众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二是开好机械作业现场会。市局在市级示范点组织召开玉米联合机收及保护性耕作现场会,预定于今年9月中旬和10月上旬,各县区都要依托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召开现场会,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三是搞好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省办编写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教材,并结合农机生产和经销企业技术人员,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级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市开展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活动。市级农机部门预定于7月下旬至8月旬重点对县、乡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县区农机部门主要对机手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5、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积极组织示范点的领导、技术人员、农机手到外地参观学习,聘请省内资深专家来我市讲课并对该项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以增强领导和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深刻认识。
6、做好机具引进和研制开发。各县区农机部门要积极引进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及深松机、免耕施肥播种机,尽快提高我市机具装备实力。同时,要大力支持我市农机生产企业,对新机具的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快研制开发适合我市生产模式的玉米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
7、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要把小麦机收跨区作业的经验运用到玉米联合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作业中去,组织开展跨区作业,提高社会化服务的范围和水平。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加快玉米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积极探索推广玉米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服务新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我市机械利用率,扩大作业面积。
第四篇:赴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考察报告
赴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考察报告
根据中澳农业科技交流协议,中国农业部旱作节水及保护性耕作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于1999年6月19日至7月3日赴澳进行了专题考察。在澳大利亚农林渔业部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先后考察了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可持续农业灌溉研究院、农业生产系统研究中心、气象与应用研究中心、农业大学、农机生产企业、农场,与有关管理、科研人员和农场主、企业家等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农牧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等农产品。发展农业生产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地域辽阔,人均耕地面积多。全国总面积768万平方公里,1998年统计1800万人,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全国农牧业用地约4.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3%,农业人口人均农牧业用地2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近3公顷。二是适宜耕种的土地条件较好。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农业。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的地区土地条件均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适宜生产小麦、水稻、大麦、甘蔗、棉花等。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发展。从机构设置上就可以看出,过去农业由初级产业与能源部管理,为了加强农业,澳大利亚政府于近年专门成立了农林渔业部,管理全国的农业、林业、渔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由于有这些优势和条件,加上政府不断地调整政策,澳大利亚农牧业近几年来稳步发展。在农业领域,我们所到的政府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都迫切希望与我们开展科技、推广、贸易等多方面的合作。
二、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的政策措施
澳大利亚是一个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全国沙漠和半沙漠占国土面积的35%。东南部的墨累河(Murray)及其支流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河流,但蓄水量较少。澳大利亚的自然降雨量也不均衡,60%以上的地区年均降雨量不足500mm,30%以上的地区年降雨量不足375mm,在西部沿海地区虽然雨量比较充沛,但分布极不均匀,年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总的来讲,缺雨干旱是制约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澳大利亚政府自从九十年代以来,相继对管理水的机构进行了企业化改革,对水资源进行控制使用。具体情况如下:
---改革管水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为了使水资源管理机构与水资源利用状况密切相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近年来,澳大利亚对水资源管理机构进行了企业改革。我们考察的维多利亚州塔图拉(Tatrua)地区供水站(公司),原来是国家专门管理水的机构,现在改为属于州里的公司,公司董事长由政府任命。这个公司的主要职责是为社区提供水利服务,制定供水政策,实行配额供水,确定水的价格、用水量,征求用户对公司的意见等。这个机构的资金80%来自于用户,20%来自于上交政府资金的返还部分。由于企业化的水资源管理组织自身的运营状况与水的利用效率息息相关,因而增强了这些组织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注程度。
---实行用水管制,有偿使用。澳大利亚所有的水资源都是政府所有,农民用水必须交费。农户向供水站申请购买水,供水站则根据农户需要和配额向州里的水供应管理组织购买,然后销售给农户。我们在考察的农场看到,水渠中都有供水计量装置,据以确定用水量和费用。据农场主介绍,用水超配额加价,超额太多就断水停供。水的价格主要是根据水的成本核定。不同地区供水设施的投入不同,水的价格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每百万升水的零售价格是20澳元左右。水费的成本构成大体是:渠道维护运作费占30%,大坝建设费占30%,设备更新费占30%,其它杂费占10%。水的成本价格初步确定后,公司还要反复和农户协商,并报州供水部认定,才能向农户收取。农户之间也可以进行水的交易。如果某户农民不用水或需要用更多的水,他都可以卖出或买到水,永久性转卖或临时性转卖都可以。永久转卖的水价一般为每百万升500~1000澳元,临时转让的水价一般为每百万升15~200澳元。水的配额有偿使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而水在农户之间的交易也使水在不同区域、不同地方的分配更为合理、高效。
---政府和农户共同投资兴建供水设施。据塔图拉地区供水站的负责人介绍,澳大利亚最初的供水渠道等设施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到现在已经使用了100多年,很多设施都已经老化、损坏。这些设施的维修费用由政府和农民共同出资,1994年,塔图拉地区投资400万澳元维修老化的供水渠道等,其中政府提供200万澳元,用户提供200万澳元。他认为今后要逐步转向农民投资兴建供水设施。
---政府对发展旱作及节水农业给予一定的扶持。为了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些补贴政策,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大致的补贴项目有:一是对土地整治计划进行补贴,一般补贴10%左右;二是对修整灌渠进行补贴;三是对购买土壤水分检测仪进行补贴;四是对水循环利用计划进行补贴。
由于管理水资源的机构逐步改革,用水也逐步市场化,使澳大利亚农业用水的利用状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是用水向效益高的产品转移。据介绍,近10年来,农业、畜牧业效益下降,用水量减少,而园艺农业效益高,用水量上升。近年不同农畜产品产值所占比例及其用水所占比例大体是:奶牛养殖用水和产出相当,都是50%;农业、畜牧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45%,产出只占总产值的25%;园艺农业产出占23%,用水只占3%。由于比较效益的原因,所以,农业、畜牧业用水减少。二是促进了节水技术的应用。由于实行有偿用水,农民都注意节约用水,采取一些测量土壤含水量、适时灌水、旱作农业节水、改善土壤条件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
三、旱作节水的主要技术措施
由于采取有偿使用水的政策,所以农民都惜水如油,千方百计采取各种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
---推广测量土壤水分技术,做到适时灌水。对土壤水分进行监控,把水的用量精确化,减少对水的浪费,降低成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获得高的产量非常重要。目前澳大利亚采用的土壤水分测试方法有:插入式测量法、环境水分监测法、TDR水分测试法、遥感测试法等。重点研究什么时候灌水、灌多少水,灌多长时间水,灌水所达到的深度是多少,灌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等实用技术。我们在考察土豆农场和依安农场时,农场主们都向我们介绍了简易的土壤水分检测技术。
---采用循环用水办法。在土地中修建供水渠和排水渠,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使渗漏的水通过排水渠流入集水池,再循环利用。
---推行轮作制。种水稻一年一季,两年轮作,改种小麦、大麦或牧草等,节约用水,改善土壤结构。
---实行土地整治计划。农场主集中联片,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对辖区的土地进行改良,对水渠和林木进行规划。
---采取沟灌、滴灌、渗灌等技术措施,减少对水的浪费。
四、保护性耕作与固定道作业情况
考察中,我们专程到与中国农业大学进行了多年合作的昆士兰大学格顿学院,具体了解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免耕技术)和固定道作业方面的新情况。据介绍,目前,澳大利亚已有90%的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方法,有50万公顷土地采用固定道作业。格顿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中心对农业机械固定道作业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所称的固定道作业,主要是研究农用轮胎的效用、对地面的压实程度和对农作物的影响。通过固定道的精确性,减少轮胎对土壤的压实,减少土壤的径流和流失,节约能耗,增加产量。非固定道作业,压实的宽度占幅宽的20%~30%,多项作业压实加起来大约50%,而固定道作业只有15%。压实和非压实土壤的径流平均差60mm,即压实土壤径流大,非压实土壤径流小。固定道作业增产15%左右,固定道加免耕方法,上述效果更好。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加宽轮距,在固定不变的轨迹上行走。我们参观的一农场,有3000公顷土地,7年前改用固定道和免耕深施肥等综合措施,使原来一年只能生产一季,变为现在一年生产两季,提高产量70%。
五、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做法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在旱作节水的政策制定以及科研、技术推广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是实行配额有偿用水,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和习惯,加强对水的管理,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十分重要。澳大利亚政府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按照经济规律,实行有偿使用,配额供水,既推动了节水技术的发展,又改变了农民的用水观念,从而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建议加快我国农业用水制度的改革,实行合理的价格政策以及鼓励水交易行为的措施,促进水资源分配的合理化。
二是高度重视节水技术的研究。我们这次考察,到了几个灌溉和节水技术研究机构,深深地感到他们的节水技术研究等项目,紧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很快得到推广应用,并且愿意与我国进行合作研究和推广。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同时,积极开展与澳方(以及其他国家)在节水技术方面的合作,借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节水技术的发展。
三是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政府应有有效的投入。农业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政府应通过项目和资金进行投入,形成有效的机制,并且监督实施,引导实用技术的扩散和普及。
四是重视农业用水的环境治理。农业用水由于受化肥、农药等的污染,排入江河湖泊等,造成二次污染,而用于农田则可以再次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建议采用澳大利亚的农田循环供水方法,使农业用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循环使用,既可以节约用水,又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赴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考察团
团长:郭建辉
成员:刘敏姜国华赵淑华杜兵
第五篇:赴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考察报告
赴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考察报告
根据中澳农业科技交流协议,中国农业部旱作节水及保护性耕作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于1999年6月19日至7月3日赴澳进行了专题考察。在澳大利亚农林渔业部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先后考察了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可持续农业灌溉研究院、农业生产系统研究中心、气象与应用研究中心、农业大学、农机生产企业、农场,与有关管理、科研人员和农场主、企业家等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二、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的政策措施
澳大利亚是一个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全国沙漠和半沙漠占国土面积的35%。东南部的墨累河(murray)及其支流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河流,但蓄水量较少。澳大利亚的自然降雨量也不均衡,60%以上的地区年均降雨量不足500mm,30%以上的地区年降雨量不足375mm,在西部沿海地区虽然雨量比较充沛,但分布极不均匀,年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总的来讲,缺雨干旱是制约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澳大利亚政府自从九十年代以来,相继对管理水的机构进行了企业化改革,对水资源进行控制使用。具体情况如下:
---改革管水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为了使水资源管理机构与水资源利用状况密切相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近年来,澳大利亚对水资源管理机构进行了企业改革。我们考察的维多利亚州塔图拉(tatrua)地区供水站(公司),原来是国家专门管理水的机构,现在改为属于州里的公司,公司董事长由政府任命。这个公司的主要职责是为社区提供水利服务,制定供水政策,实行配额供水,确定水的价格、用水量,征求用户对公司的意见等。这个机构的资金80%来自于用户,20%来自于上交政府资金的返还部分。由于企业化的水资源管理组织自身的运营状况与水的利用效率息息相关,因而增强了这些组织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注程度。
---政府和农户共同投资兴建供水设施。据塔图拉地区供水站的负责人介绍,澳大利亚最初的供水渠道等设施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到现在已经使用了100多年,很多设施都已经老化、损坏。这些设施的维修费用由政府和农民共同出资,1994年,塔图拉地区投资400万澳元维修老化的供水渠道等,其中政府提供200万澳元,用户提供200万澳元。他认为今后要逐步转向农民投资兴建供水设施。
---政府对发展旱作及节水农业给予一定的扶持。为了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些补贴政策,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大致的补贴项目有:一是对土地整治计划进行补贴,一般补贴10%左右;二是对修整灌渠进行补贴;三是对购买土壤水分检测仪进行补贴;四是对水循环利用计划进行补贴。
三、旱作节水的主要技术措施
由于采取有偿使用水的政策,所以农民都惜水如油,千方百计采取各种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
---推广测量土壤水分技术,做到适时灌水。对土壤水分进行监控,把水的用量精确化,减少对水的浪费,降低成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获得高的产量非常重要。目前澳大利亚采用的土壤水分测试方法有:插入式测量法、环境水分监测法、tdr水分测试法、遥感测试法等。重点研究什么时候灌水、灌多少水,灌多长时间水,灌水所达到的深度是多少,灌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等实用技术。我们在考察土豆农场和依安农场时,农场主们都向我们介绍了简易的土壤水分检测技术。
---采用循环用水办法。在土地中修建供水渠和排水渠,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使渗漏的水通过排水渠流入集水池,再循环利用。
---推行轮作制。种水稻一年一季,两年轮作,改种小麦、大麦或牧草等,节约用水,改善土壤
结构。
---实行土地整治计划。农场主集中联片,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对辖区的土地进行改良,对水渠和林木进行规划。
---采取沟灌、滴灌、渗灌等技术措施,减少对水的浪费。
四、保护性耕作与固定道作业情况
考察中,我们专程到与中国农业大学进行了多年合作的昆士兰大学格顿学院,具体了解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免耕技术)和固定道作业方面的新情况。据介绍,目前,澳大利亚已有90%的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方法,有50万公顷土地采用固定道作业。格顿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中心对农业机械固定道作业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所称的固定道作业,主要是研究农用轮胎的效用、对地面的压实程度和对农作物的影响。通过固定道的精确性,减少轮胎对土壤的压实,减少土壤的径流和流失,节约能耗,增加产量。非固定道作业,压实的宽度占幅宽的20%~30%,多项作业压实加起来大约50%,而固定道作业只有15%。压实和非压实土壤的径流平均差60mm,即压实土壤径流大,非压实土壤径流小。固定道作业增产15%左右,固定道加免耕方法,上述效果更好。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加宽轮距,在固定不变的轨迹上行走。我们参观的一农场,有3000公顷土地,7年前改用固定道和免耕深施肥等综合措施,使原来一年只能生产一季,变为现在一年生产两季,提高产量70%。
五、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做法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在旱作节水的政策制定以及科研、技术推广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是实行配额有偿用水,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和习惯,加强对水的管理,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十分重要。澳大利亚政府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按照经济规律,实行有偿使用,配额供水,既推动了节水技术的发展,又改变了农民的用水观念,从而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建议加快我国农业用水制度的改革,实行合理的价格政策以及鼓励水交易行为的措施,促进水资源分配的合理化。
二是高度重视节水技术的研究。我们这次考察,到了几个灌溉和节水技术研究机构,深深地感到他们的节水技术研究等项目,紧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很快得到推广应用,并且愿意与我国进行合作研究和推广。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同时,积极开展与澳方(以及其他国家)在节水技术方面的合作,借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节水技术的发展。
三是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政府应有有效的投入。农业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政府应通过项目和资金进行投入,形成有效的机制,并且监督实施,引导实用技术的扩散和普及。
四是重视农业用水的环境治理。农业用水由于受化肥、农药等的污染,排入江河湖泊等,造成二次污染,而用于农田则可以再次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建议采用澳大利亚的农田循环供水方法,使农业用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循环使用,既可以节约用水,又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赴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考察团
团长:郭建辉
成员:刘
敏
姜国华
赵淑华
杜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