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困难企业职工心态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5 00:4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困难企业职工心态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困难企业职工心态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对困难企业职工心态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困难企业职工心态的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按照“三个代表”很需要思想的要求,大力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维护企业和员工队伍稳定,着眼于摸清底数,探索途径,寻求对策,市委宣传部决定就困难企业员工的思想、心态展开调查。调查中,我们走访了五户困难企业(均为生产、半生产企业),下发问卷200份,召开座谈会8次,走访100多人次。

市现有国有企业10户,集体企业8户。职工总数5321人,其中离退休职工1654人,已全部纳入社保开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910人,占全市下岗职工的38.2%。在岗职工654人,占在册职工总数的12.2%。从总体上看,工业企业普遍不景气。18户企业中,生产、半生产企业只有5户。上班人员平均月工资不300元,下岗职工每月只有130元的下岗费,形成了弱势群体。

调查中发现,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的思想状态也越来越复杂。调查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一、职工思想的主流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职工比以往更加关注改革开放的成果,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更有参与企业改革的积极性,尽管都是困难企业,他们也关心企业的发展,维护企业的稳定和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普遍都有信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心党和政府的政策,对党和国家路线政策的认同感增强了。通过调查我们感到,有99%以上的困难企业关心党和政府的政策。他们认为,党和政府的政策与自己息息相关。广大职工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成果总体上满意。职工也没有因为企业遇到困难而否定改革的成果,许多职工仍从大局出发,对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2、对国企改革的承受力加大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职工的思想被激活了,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许多职工能认识到“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是企业改革脱困的必由之路。一家企业在减员后工人都能按时足发放工资,原来光扫院子的工人就七八个,减员后,现在在岗的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干劲十足。即使下岗的工人也承认企业必须改革,而且改革的效果是显著的。调查中害怕下岗的只占9.6%。“能干就干,干不了就回家,稀里呼隆吃大锅饭谁也不得好。”

3、对企业命运的关切度不断增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广大职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职工对企业经营者的评判,对企业前途的关心都能同自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调查中发现,有80%的职工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前途,关心厂长人选,关心企业经营、关心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

4、职工的就业观念、择业观念在不断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价值观念更趋实际。下岗后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参加就业培训,寻找就业门路。调查中了解一家困难企业一些职工下岗后,再就业率达93%。留在企业的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合适的岗位。

5、爱国爱厂的思想得以强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增强。对重大政治事件十分关注,如关注伊美战争,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呼吁和平。关注台湾局势与和平统一祖国的前景。关注十六大和两会的召开。据了解,一家困难企业虽然只有几十人上班,但在十六大、两会期间,工人从家里拿来电视,大家看得十分认真。职工爱厂如家的心态得以增强。自觉保护和维修厂子的设备;坚决执行厂领导班子的决定。有的职工下岗单干后还说:“只要厂子需要我,我随时回来。”有78%的工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信心十足。

二、困难企业职工其他方面心态:

1、对执法部门普遍不满。调查发现,对公检法部门执法不满意的占21%,一般的占48%。有的工人说:“有些执法人员以工作为名,到厂子晃一圈就蹭顿饭吃。”

2、对惩治腐败普遍不满意。有54%的职工对惩治腐败不满。认为还可以的占18%。职工对深化改革过程中部分企业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借机敛财的现象深恶痛绝。“企业都被这班人搞黄了”

3、对社会保障问题深表担忧。有40%的职工对这个问题表示疑虑。有特殊工种的职工因为档案管理问题而不能提前退休的,有厂子未能及时上交养老保险金的,有的工人甚至想采取极端方式(比如上访)来解决这些问题。

4、对解决陈欠工资的要求很强烈。最关心这个问题的人数占78%。可见,困难企业职工关心、最害怕的还是吃饭问题。“只要能发工资,要我咋干都行。”

5、希望党和政府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这部分人占了52%。再就是希望党和政府扶正和扶持企业。比如:选好厂长,严厉惩治腐败,解决企业发展所必需资金等,这部分人占了40%。

“我们企业发展是十分看好,就是缺乏启动资金。”

三、对搞好困难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文化建设。针对改革攻坚、经济关系、利益关系调整中出现的下岗、失业、分配差距过大等现实问题,针对新旧两种体制交替过程中消极腐败易发、多发、频发的特殊历史现象,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文化在职工心理调适过程中的影响、同化和整合作用,从而使职工开阔视野、顺应趋势、调整心态、更新观念,正确看待一些社会上的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寻求解决的办法,主动地投身到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中。

2、加强自我调控。不断研究职工思想变化的规律性,引导职工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控。一是把握思想脉博,及时抑制职工的消极情绪、情感,消除工作中的单调乏味,保持职工对工作的兴趣,让职工循序渐进地工作。二是注意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职工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引导职工在情感爆发时,进行适度渲泄和放松,让职工有张有驰,生活乐观开朗,保持良好的心境。三是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完善职工的个性心理,对职工进行信仰、信念、信心的教育,帮助职工养成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四是在企业普遍进行减员分流的过程中,要让职工有一种压力和紧迫感,但要帮助职工克服过度的焦虑感,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和公平竞争的条件。

3、优化企业环境。职工心理不仅会受信仰、信念、理想、需要、动机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社会环境、企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企业环境对职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企业环境会使企业职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而不良的企业环境会使职工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企业通过正确的舆论、良好的风气、规范的要求对职工进行长期的影响,使职工逐渐适应群体的要求,促进职工个体行为与群体趋向保持一致。一个企业如果经营者公正廉洁,领导班子坚强有力,职工群众团结奋进、正气上升、人际关系和谐,那么,职工也就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即使是一个落后的职工在这个集体里也是很容易变好的。

4、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必然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势必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矛盾,发生思想上的混乱。舆论具有一定的控制力量,舆论通过传播能引起职工的心理变化,形成心理压力,约束每个职工的言行。正确健康的舆论可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而错误的舆论必然会导致错误的言行。企业要以舆论优势,对职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给予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对职工存在的热点、疑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解难释疑,从而为职工创造一种理通气顺的外部环境。

5、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与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相结合。把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同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要做到了解人、关心人,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在对职工因利益受损和生活困难时所产生的不满情绪给予及时疏导的同时,更要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要知道人在困境中理想、信念最容易发生动摇,因此要特别重视做好弱势群体(下岗群体、特困群体)的思想工作,形成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同步,“输血”与“造血”并举,一时帮扶和经常帮扶共济,工会帮扶和社会帮扶结合的全方位送温暖的工作格局。

第二篇:关于对困难企业职工心态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困难企业职工心态的调查报告

(陶一煤矿企业公司分会主席祝清江)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的思想状态也越来越复杂。调查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一、职工思想的主流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职工比以往更加关注改革开放的成果,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更有参与企业改革的积极性,尽管都是困难企业,他们也关心企业的发展,维护企业的稳定和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普遍都有信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心党和政府的政策,对党和国家路线政策的认同感增强了。通过调查我们感到,有99%以上的困难企业关心党和政府的政策。他们认为,党和政府的政策与自己息息相关。广大职工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果总体上满意。职工也没有因为企业遇到困难而否定改革的成果,许多职工仍从大局出发,对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2、对国企改革的承受力加大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职工的思想被激活了,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许多职工能认识到“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是

企业改革脱困的必由之路。一家企业在减员后工人都能按时足发放工资,原来光扫院子的工人就七八个,减员后,现在在岗的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干劲十足。即使下岗的工人也承认企业必须改革,而且改革的效果是显著的。调查中害怕下岗的只占9.6%。“能干就干,干不了就回家,稀里呼隆吃大锅饭谁也不得好。”

3、对企业命运的关切度不断增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广大职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职工对企业经营者的评判,对企业前途的关心都能同自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调查中发现,有80%的职工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前途,关心领导人选,关心企业经营、关心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

4、职工的就业观念、择业观念在不断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价值观念更趋实际。下岗后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参加就业培训,寻找就业门路。调查中了解一家困难企业一些职工下岗后,再就业率达93%。留在企业的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合适的岗位。

5、爱国爱厂的思想得以强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增强。对重大政治事件十分关注。关注台湾局势与和平统一祖国的前景。关注十八大和两会的召开。据了解,一家困难企业虽然只有几十人上班,但在两会期间,工人从家里拿来电视,大家看得十分认真。职工爱矿如家的心态得以增强。自觉保护和维修厂子的设备;坚决执行厂矿领导班子的决定。有的职工下岗单干后还说:“只要矿上需要我,我随时回来。”有78%的工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信心十足。

二、困难企业职工其他方面心态:

1、对社会保障问题深表担忧。有40%的职工对这个问题表示疑虑。有特殊工种的职工因为档案管理问题而不能提前退休的,算账职工未能及时上交养老保险金的,集体职工没有医疗费的、有的工人甚至想采取极端方式(比如上访)来解决这些问题。

2、上班中工作量不饱满要求很强烈。最关心这个问题的人数占78%。可见,困难企业职工关心、最害怕的还是吃饭问题。“只要能多发工资,要我咋干都行。”

3、希望党和政府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再就是希望党和政府扶正和扶持集体企业。让集体工有活干、有饭吃。

三、对搞好困难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文化建设。针对改革攻坚、经济关系、利益关系调整中出现的下岗、失业、分配差距过大等现实问题,针对新旧两种体制交替过程中消极腐败易发、多发、频发的特殊历史现象,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文化在职工心理调适过程中的影响、同化和整合作用,从而使职工开阔视野、顺应趋势、调整心态、更新观念,正确看待一些社会上的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寻求解决的办法,主动地投身到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中。

2、加强自我调控。不断研究职工思想变化的规律性,引导职工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控。一是把握思想脉博,及时抑制职工的消极情绪、情感,消除工作中的单调乏味,保持职工对工作的兴趣,让职工

循序渐进地工作。二是注意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职工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引导职工在情感爆发时,进行适度渲泄和放松,让职工有张有驰,生活乐观开朗,保持良好的心境。三是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完善职工的个性心理,对职工进行信仰、信念、信心的教育,帮助职工养成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四是在企业普遍进行减员分流的过程中,要让职工有一种压力和紧迫感,但要帮助职工克服过度的焦虑感,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和公平竞争的条件。

3、优化企业环境。职工心理不仅会受信仰、信念、理想、需要、动机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社会环境、企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的企业环境对职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企业环境会使企业职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而不良的企业环境会使职工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企业通过正确的舆论、良好的风气、规范的要求对职工进行长期的影响,使职工逐渐适应群体的要求,促进职工个体行为与群体趋向保持一致。一个企业如果经营者公正廉洁,领导班子坚强有力,职工群众团结奋进、正气上升、人际关系和谐,那么,职工也就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即使是一个落后的职工在这个集体里也是很容易变好的。

4、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必然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势必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矛盾,发生思想上的混乱。舆论具有一定的控制力量,舆论通过传播能引起职工的心理变化,形成心理压力,约束每个职工的言行。正确健康的舆论可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而错误的舆论必然会导致错误的言行。企业要以舆论优势,对职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给予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对职工存在的热点、疑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解难释疑,从而为职工创造一种理通气顺的外部环境。

5、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与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相结合。把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同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要做到了解人、关心人,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在对职工因利益受损和生活困难时所产生的不满情绪给予及时疏导的同时,更要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要知道人在困境中理想、信念最容易发生动摇,因此要特别重视做好弱势群体(集体职工、下岗群体、特困群体)的思想工作,形成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同步,“输血”与“造血”并举,一时帮扶和经常帮扶共济,工会帮扶和社会帮扶结合的全方位送温暖的工作格局。

第三篇:企业职工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企业职工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企业职工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企业职工的思想状态,随着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利益的动态调整而波动,具有非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结合当前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客观环境,为深入了解广大职工的思想状况,因势利导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我公司工会为此组成调查组,于今年三季度,在全司范围内,采取问卷调查、重点访谈、座谈了解、专题分析等形式开展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得到了许多有益启示。一、一线职工最关注、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此次调查,我们感到全司职工思想状况的主流是正面的、积极的。多数职工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各级组织在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经营管理、改善职工福利等方面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但有一部分职工对公司在深化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堪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对企业发展担忧,信心不饱满。当外部经营环境恶劣,企业处于困难时期,少数职工不能较好认识企业具备的有利条件,不能正确看待企业面临的发展前景,怨天尤人。

2、人才流失严重,管理力量匮乏。企业历年形成的经营性亏损,使职工收入与劳动付出不相匹配,导致近几年公司大量人才流失,现场技术和管理力量不足。

3、薪资调整不完备、发放不及时。经营亏损和生产规模扩大导致资金紧张,形成调薪增资力度不够。加之调资结构矛盾处理不完善,工资发放有时滞后,影响职工情绪。

4、工作压力大、休息休假难保证。建筑施工突击性强、环境恶劣,职工常年奔波工点、驻守现场,肩负责任,甚至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得不到休息休假,身心处于疲惫状态。

5、青年职工生活压力大,购房难。青年职工承受着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由于工作时间较短且无积蓄,加之商品房价格大幅上涨,凭借自己力量难以实现购房梦和偿还房贷。

6、部分青年职工婚恋难、结婚难。施工现场男多女少,工作的不稳定性和长期加班连轴转,难以休息休假,导致部分青工尤其是高校毕业生面临“恋爱难”、“结婚难”的囧境。

二、原因分析

其一,经营环境恶劣与职工心理期许的矛盾。建筑企业的兴衰成败,一是靠外部经营环境,二是靠内部有效管控。由于近几年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建筑市场任务紧缩,加之历年形成的效益亏损和管理粗放局面,曾一度时期少数职工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丧失信心,看不到希望。甚至有的职工产生悲观和埋怨心里,人心思散思走,致使企业凝聚力受到严峻挑战。

其二,生产规模扩张与管理力量不足的矛盾。企业靠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内部管理从中获利。但由于近几年企业面临诸多困难,人才尤其是技术和管理人才流失,给现场施工管理造成被动局面。加之企业资金紧张,职工劳动付出与收入不对等,因而影响了部分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致使少数职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受挫。

其三,薪酬待遇偏低与工资兑现滞后的矛盾。调整优化薪酬体系,增加职工收入,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由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面临的资金困难,近几年调薪增资虽有举动,但远不能满足职工心里期求和减轻社会生活成本压力。调查发现,有近三成职工认为,企业调资力度不够,调资结构性矛盾还需优化,使之更趋合理。另有近一成职工认为,企业应努力确保工资按时发放,减轻职工生活压力。

其四,工作压力巨大与身心无法休养的矛盾。施工企业特点,往往是没有任务急着找任务,一有任务就要迅速组织人财物等资源,第一时间投入现场。由于施工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工期要求紧、对外协调难、工作压力大,干部职工常常要加班加点,往往是透支身体,超负荷运行。一旦生产突击抢工期,或接续新的工程任务,更是长时间无法休息和休假,不仅身心得不到调适,有的甚至于还影响家庭和谐。

其五,青工正常需求与客观环境制约的矛盾。近几年入职的青年员工,绝大部分属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除干好工作外,男婚女嫁、结婚生子,建家已属他(她)们的正常需求。但小到谈恋爱,大到成家立业,需要的是经济做基础,时间作保证。而施工企业的青工们,虽有满腔热情,却无充裕的时间找对象谈恋爱,也无充足的资金选楼盘购住房,更无充盈的实力馈父母养育恩。客观环境的制约,致使这部分青工有心力无能力实现自己的正常需求。

三、对策措施

企业职工思想状态的好坏,存在于职工所处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取决于企业对职工的关爱程度,归属于职工对企业认同感的多少。为了深入贯彻全总关于开展“面心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调查掌握的一线职工最关注、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当坚持“七个加强,七个坚定不动摇”,努力理顺职工情绪,深切维护职工利益,着力和谐劳动关系,切实提升职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首先,加强形势教育,坚定企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形势教育,是职工教育的重要手段。形势任务教育能使职工明晰企业面临的环境和工作努力的方向。我们应立足于企业发展战略,深入了解和洞悉国际国内经营形势,深刻分析和研判建筑市

场竞争趋势,深切关注和把握企业发展目标任务,采取召开形势报告会、任务宣讲会、教育促进会、群众座谈会和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客观分析企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和良好机遇,不失时机地向职工群众广泛宣传,以此增加职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其次,加强心理疏导,坚定理顺职工的情绪不动摇。职工报着心理怨气干工作,毕竟有害健康不利工作,甚至构成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的宣传思想工作,采取教育引导、思想疏导、心理辅导、正面开导等方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帮助职工解惑释疑,消除思想顾虑,帮助职工化解矛盾,解决好牵肠挂肚的事情,使职工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工作中。第三,加强工会工作,坚定服务职工的方向不动摇。企业工会的双维护,体现在维护企业利益与维护职工权益的有机统一。工会工作的重心是通过集体协商,通过组织活动,有效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有效发挥职工的智慧力量推进生产。因此,在深化“面心实”活动中,工会既要真心倾听和向上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又要真实关怀和帮助解决职工群众的疾苦。工会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定位在服务基层、尤其是服务一线职工队伍上。第四,加强集体协商,坚定增加职工的收入不动摇。增加职工收入,从一定程度上虽然降低企业利润,但增加职工收入,从更大程度上会强力激发职工的活力和首创精神。企业领导班子应具有“推进企业发展与带动职工致富”的强烈意识,基层工会组织应立足“引导职工诚实劳动获取正常收入”的责任感。在企业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工会组织应本着“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群众”的理念,以通过集体协商等方式,努力为职工争取调薪增资的更大利益。第五,加强组织协调,坚定落实休假的制度不动摇。落实职工正常的休息休假制度,是保障职工权益的重要方面。鉴于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企业存在加班加点、超时劳动和集中工作,难以休假的现象。但作为工会组织,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主动协调,依法维护职工的休息权、休假权。我认为基层单位应当充分利用工程接转间隙、等待施工图纸、物料供应断档、恶劣气候天气、施工收尾时段,有计划地安排职工休息休假。工会组织应加强协调、督促和指导,确保职工切实得到调休。第六,加强内引外联,坚定提供婚恋的平台不动摇。施工现场青年职工的婚恋问题、住房问题,是企业各级组织和领导最为焦心劳思的大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稳定青工队伍,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至关重要。工会应紧密配合党团组织,积极开展与地方院校、医疗机构、青工妇联、服务行业等组织机构,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为现场青工提供交友婚恋的平台。同时,工会应主动与行政协商,利用企业待开发土地,为青工筹建住房,或工会牵头与房开商联系,为青工团购住房,使他们住有所居,梦有所圆。第七,加强人文关怀,坚定促进企业的和谐不动摇。企业促和谐,职工得安稳,组织的职能才能充分体现。为了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为了维护职工的体面劳动与崇高尊严,工会组织不仅要在促进企业发展中助力加劲,而且要在维护职工权益中当好先行。具体来讲,应在开展劳动竞赛中鼓劲加油,在“面心实”服务中周到热情,在关心基层职工中嘘寒问暖,在维护职工利益中协调到位。工会干部不仅要充分了解和体察民情,为职工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而且要切实关注和珍重民生,替职工说话办事、相待以诚。总之,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和形态,虽对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够不成严重影响,但它必将对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因此,洞悉职工思想状况,因势利导做好工作,消解职工心理疑惑,真心诚意帮助职工扶危解困,是企业工会组织的政治责任,也是基层工会干部的本质要求。)

第四篇:企业职工培训情况调查报告

企业职工培训情况调查报告

于 2010-04-20

一、企业职工培训情况调查的目的一个企业要经营、要营利,必然少不了一群优秀的职工,职工是一个企业最普通、最基础、也最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如何让职工更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呢?这就需要企业为职工做出一定的安排学习、了解。

职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职工培训在帮助企业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职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职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职工思想现状,了解企业对职工培训要求和规划。本人于2010年4月在上海市南汇区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二、企业职工培训情况调查内容及分析

(一)目前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职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对职工的素质培训和技术培训不能及时进行,大部分现场职工各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缺乏“苦练内功、培养后劲”的意识和行动,长期以往只会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的下降。

2、培训工作尚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培训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上,且多以陈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级差,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合理地进行布局规划,缺乏分专业分层次和循序渐进的培训。

3、没有调动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培训工作被动参加的多,主动学习的少,应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培训工作没有结合企业生存的.些根本性问题,因而难以充分调动职工培训的积极性。

4、培训效果反馈不够健全。由于常常搞突击式的培训,人多量大,时间紧,给出题、考核、阅卷带来许多困难,培训部门对培训后的效果不能进行全面、及时的分析和评价,因而无法对后来进行更合理有效地培训安排,从而不能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5、培训方法落后,多数情况下培训工作采用讲授和技术问答的形式,没有采用互动练习的设施,缺少基础设施的配置。

(二)人才管理与技能

1、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企业的中坚

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职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职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职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职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职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三)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1、除少数职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职工认为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职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职工反映某些职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团队的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总体提升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60%职工认为企业团队的素质与优秀企业相比,总体水平不差上下,25%认为略差,15%认为较差。在职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职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方面,40%职工非常认同我们的团队正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一事实,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认同。

三、对今后企业职工培训情况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企业的培训现状,为了让企业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1、强化职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企业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职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职工充分意识到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

2、加强职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企业职工进行交流,使职工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职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

3、调整人员配置、促进职工技能发挥。针对每个职工的特点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人才浪费。

4、加强团队融合提高团队素质。多进行一些团队活动和考核,以便加强团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职工培训,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激发职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自觉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不仅让职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也使企业和职工得到共同的发展,真正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一个企业应有明确的培训政策,并有企业自上而下的支持。培训政策不仅要表明企业政策是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能力,而且要使职工对各种培训

方案非常清楚。否则,培训就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另外,企业还要向职工解释培训的真正意义,让职工感到培训是一个提高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宝贵机会,从而创造出一种气氛,让职工感到培训机会来之不易,加倍珍惜培训机会。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企业对职工培训的重视和专注,才能让职工培训这一行为真正的发挥它的用处。让更多的职工来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让职工更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价值、赢得竞争优势,为企业这个集体而更加努力。

第五篇: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王俊秀 杨宜音 陈午晴2008-09-30 23:08:0

1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感受、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社会心态不仅对于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以及公众情绪非常重要,而且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前提。

本调查的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持的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社会心态部分,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28个省市130个区(市、县),260个乡(镇、街道),520个村(居委会)抽取7063个家庭户,然后在每个被抽中的居民户中按规则随机选取1人作为被访者,由调查员手持问卷对该被访者进行访问。调查时间为2006年4~6月。本文主要涉及公众对社会状况的感受、主要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和冲突。

社会感受

(一)生活压力感——遇到最多、感觉最大的生活压力来自经济方面

近年来,教育、医疗、住房负担过高是民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城乡居民遇到最多的生活问题是“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其次是“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再次是“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比例分别为51.3%、45.5%和45%;排在第四到第六位的生活问题分别是“人情支出大,难以承受”、“子女教育费用高,难以承受” 和“家人下岗失业或无稳定收入”,比例分别为34.8%、34%和30.1%; 排在第七到第九位的生活问题是“社会治安不好,常常担惊受怕”、“社会风气不好,担心被欺骗和家人学坏”和“赡养老人负担过重”,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5%、23.3%和22.3%;选择比较少的问题是“家庭成员有矛盾,烦心得很”和“家人与邻居有矛盾,担心发生纠纷”,比例分别为9.8%和5%。城乡居民对所遇到的压力评价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低、赡养老人、人情支出、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民众感到生活压力大的依然是经济压力,其次是社会压力,人际压力较小。

(二)社会安全感——食品安全感最低

安全感是人们对于目前处境的一种主观判断,是一种面临风险大小的判断。调查发现,居民安全感最高的是个人信息、隐私安全,最低的是食品安全,其他各项由高到低分别是人身安全、劳动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

居民认为食品“很安全”的比例只有12.6%,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46.4%,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36.7%。认为医疗很安全的比例只有9.5%,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52.9%,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26.7%。认为交通“很安全”的比例仅为11.7%,“比较安全”的比例为52.8%,“不大安全”和“很不安全”合计为32.3%。认为财产“很安全”的比例只有18.4%,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58.8%,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20.2%。认为劳动“很安全”的比例只有17.2%,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60%,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16.9%。认为人身“很安全”的比例只有20.3%,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60.1%,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17.2%。认为个人信息、隐私“很安全”的比例只有21%,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56.9%,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11.3%。

(三)社会支持感——家庭、亲友是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人们遇到困难和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得到获得建议、指导、鼓励、帮助的社会性资源。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社会压力、改善情绪和行为反应。调查问卷中民众感受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家庭”、“家族、宗族”和“私人关系网(朋友、同乡、战友、生意伙伴等)”,“家庭”介于“帮助较大”和“帮助很大”之间的水平,“家族、宗族”和“私人关系网”介于“帮助较少”和“帮助较多”之间,属于有帮助水平。而其他机构和组织中“社区组织”、“工作单位”、“地方组织”和“党组织”得分稍高,但得分水平介于“没有帮助”和“帮助较少”之间。

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弱,城市单位较强的社会支持功能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下的社会支持功能弱化,而民间团体和组织还没有发育,使得家庭、亲友这些传统的社会资源仍为社会支持的主要力量。

(四)社会信任感——对中央政府信任程度高

信任是人们对他人或者组织未来表现的推测,与个人的信心和预期有关,这里的社会信任感是指人们对于所调查的社会组织、社会角色、信息来源是否可以信任的主观感受。

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最高,接近很信任,而对法官和警察、地方政府、信访机构的信任程度接近比较信任水平,消费者协会等维权组织、社区组织、环保等公益组织的信任程度与之接近;信任程度更低的是行业协会、宗教组织。在信息获取上政府新闻媒体、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的信任程度高于互联网信息和小道消息。

(五)社会公平感——制度公平高于机会公平

社会公平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公正性。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对总体上的社会公平状况的评价接近比较公平。公平程度最高的是高考制度,其次是义务教育和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最不公平的是城乡之间的待遇,其次的不公平是提拔干部、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综合起来看,民众对制度公平感评价较高,而对机会公平感评价较低。

(六)政府工作满意度——对社会保障最不满意

调查中为了了解民众对地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问卷设计了包括如下方面的问题: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和救助、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与推广、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维护社会治安、依法办事、发展经济、实现社会公正十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政府“义务教育工作最满意”,对“社会保障和救助”最不满意。

群际关系

(一)干部与群众——干群关系被认为最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

调查问卷把社会分为不同的群体类型,“穷人与富人”、“干部与群众”、“城里人与乡下人”、“雇主与雇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和“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了解城乡居民对不同群体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可能性的判断,推断不同群体矛盾和冲突的存在程度。统计结果显示,民众认为最容易产生矛盾、冲突的是干部和群众之间,其次是穷人与富人之间,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雇主和雇员,其余的群体被选择的比例都很小。

调查还显示,公众认为穷人和富人之间、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差距是最大的,50.7%的人认为穷人和富人之间差距最大,17.5%的人认为干部和群众差距最大,9.5%的人认为城里人与乡下人差距最大。

虽然被调查者认为穷人与富人差距最大的人最多,但认为干部和群众之间最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的人却最多。调查显示,有71.4%的人认为近10年来国家干部是获利最多的群体,另外还有49%的人选择了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按照民众一般的理解习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营者也被视为“干部”,这一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公众认为干群之间最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公众认为干部更多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拉大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再考虑到公众对于部分干部腐败行为的痛恨,公众认为干群之间最容易出现矛盾和

冲突就不难理解了。

被调查者对不同层级的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评价不同,最基层的村(居委会)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总的表现比较融洽,“很融洽”与“比较融洽”两项合计的比例为72.5%,乡(镇、街道)干部和群众关系两项合计为53.8%,县(市、旗、区)干部与群众两项合计为40.4%。由于县(市、旗、区)干部与群众直接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有更多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好说,而相应地选择融洽和不融洽的比例都低于村(居委会)、乡(镇、街道)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二)穷人与富人——致富归因影响贫富阶层关系

在一个三选题中有10.87%的公众把“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问题”列为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在重要社会问题中的排序中列第三,综合三个选项,有33.05%的人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更多的被调查者认为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最大,但穷人和富人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可能的被选比例却排在干群关系之后。进一步的分析会发现这与人们如何看待富人致富的原因有关,与如何理解富人致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有关。

总的说来,人们对于富人致富的归因中包含了积极的因素,如承认富人致富的努力和能力,以及教育程度,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把富人致富的原因作负向归因,作外在归因,这就使得人们在与他们进行社会比较时更容易产生不公平感、不公正感,怀疑富人致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成为贫富阶层冲突和矛盾的隐患。

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冲突

(一)公众视野中的社会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的社会因素。那么,在公众视野中,各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究竟如何呢?

有57.32%的人认为看病难、看病贵是重大社会问题,33.13%的人认为就业、失业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33.05%的人认为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重大社会问题,28.04%的人认为贪污腐败是重大社会问题,26.39%的人认为养老保障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19.71%的人认为教育收费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有五个问题属于比较重大的社会问题,如13.34%的人认为住房价格过高是重大社会问题,13.16%的人认为社会治安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10.44%的人认为城乡、地区差距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10.08%的人认为社会风气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而对于进城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待遇问题、干群关系问题、司法不公问题、征地拆迁补偿不公问题、卖淫嫖娼问题和劳资矛盾等问题,只有10%以下的人认为这些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

(二)矛盾、冲突化解策略

1.社会矛盾和冲突

调查中调查了公众对于不同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应对方式,问卷中把社会矛盾和冲突分为四种类型:

(1)与政府公共权力相关的矛盾和冲突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政府公共权力行使中的矛盾和冲突了解比较多的是“贪污腐败、侵占国家集体资产”,不了解的比例仅为27.1%,但主要是间接了解,有亲身经历的只有3.2%;另一个了解比较多的是“政府有关部门乱收费”,但直接了解的比例较高;被调查者对“社会保障纠纷”的了解最少,亲身经历也最少,而有5.3%的人回答亲身经历过“司法不公、执法粗暴”,但是,考虑到我国现阶段亲自参与司法过程人数的比例并不高,所以,5.3%的比例还是偏高的。对“贪污腐败、侵占国家集体资产”和“司法不公、执法粗暴”这些问题的了解渠道主要是新闻媒体。

(2)与政府或经济组织相关的矛盾和冲突

由于“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下岗失业没得到妥善安置”和“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活”这三项矛盾冲突既可能是政府行为也可能是经济组织甚至个人引发的,在分析时与

经济组织中的典型矛盾和冲突放在一起讨论。在这些问题中,“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活”的影响最大,只有32.3%的人回答不了解,而回答有亲身经历的人数最多,占18.4%。

另一个了解比较多的是“拖欠/克扣工资/超时工作”;其次,对“下岗失业没得到妥善安置”了解的人数比较多,考虑到样本中大量的农村样本的存在,因此,这一问题在城市社会中应该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而“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一项,虽然亲身经历的比例为7.8%,亲身经历的比例低于前述几项,但考虑到这一问题本身涉及的社会面较为狭窄,但所产生的影响却大于其他问题,因此,这样的比例也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3)教育、医疗行业中的矛盾和冲突

调查中发现,教育和医疗行业中的问题存在不同的特点。被调查者对于“学校乱收费”的了解程度较高,只有31.4%的人回答不了解,但有19%的人有过亲身经历,是所调查各项社会矛盾和冲突中亲身经历人数最多的;而有“医患纠纷”经历的比例较低,为3.4%,这一比例较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医疗问题并非是以一种纠纷的形式表现的,而教育的问题在教育费用上表现得较为突出。

(4)消费矛盾和冲突

消费的问题与前几类问题相比,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了解程度都很低,这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在包含大量农村样本的条件下,购房等城市生活中容易引起纠纷的大型消费并不普遍;二是消费矛盾在商品市场化已经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已经不突出,或者已经有了市场化的解决方法。

2.化解策略

(1)无行动是最普遍的行动策略。各种类型的行动方式中采取最多的是“无可奈何,只好忍了”,其次是“没有采用任何办法”。在各种类型的矛盾和冲突中,采取这种消极忍耐方式最多的是遇到“学校乱收费”,其次是“政府有关部门乱收费”,再次是“工作环境恶劣,老板/经理管理粗暴”,然后是“贪污腐败、侵占国家集体资产”,“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采用最少的是“购房等大额消费中的纠纷”。

(2)诉求策略是面对与政府公共权力有关的矛盾和冲突的主要策略,其次是沟通策略。对“司法不公、执法粗暴”,有11.58%的人选择了“上访/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对“政府有关部门乱收费”有8.14%,对“社会保障纠纷”有21.69%,对“贪污腐败、侵占国家集体资产”有15.74%作了同样的选择。对“社会保障纠纷”有16.67%的人选择“与对方当事人/单位协商”,其他几项都有5%以上的人选择了这种沟通策略。

此外,对“司法不公、执法粗暴”的另外的主要的行动还有“打官司”,有15.71%的人作了选择,另外的行动方式还包括“找关系疏通”。

(3)沟通策略和诉求策略是解决政府或经济组织相关的矛盾和冲突的主要策略。“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下岗失业没得到妥善安置”、“拖欠/克扣工资/超时工作”、“工作环境恶劣,老板/经理管理粗暴”和“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活”各项分别有11.09%、10.45%、18.47%、12.62%和10.03%的人选择了“与对方当事人/单位协商”;而选择“上访/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的比例分别是18.99%、12.13%、8.38%、4.55%和16.93%。

此外,在面对“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时有6.08%的人选择了打官司,并有2.59%的人选择了暴力反抗。

(4)沟通是处理医患纠纷的主要策略,面对教育乱收费无奈采取无行动策略。在遇到“医患纠纷”时,22.13%的人采取了“与对方当事人/单位协商”的行动方式,其次有5.45%的人选择了“上访/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而遇到“学校乱收费”,无论是沟通策略还是诉求策略,虽然依然是选择最多的策略,都明显低于遇到其他问题时的选择比例,显然,这样的策略对于问题的解决可能有作用,但采取这种行动方式后的不利影响或者对不利影响的顾忌使得人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沟通策略是消费纠纷的主要解决策略。有22.13%的人选择“与对方当事人/单位协商”的办法来解决大额消费纠纷。其次,“打官司”和“上访/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7.51%和5.45%。

(5)法律策略没有成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主要策略。除了在面对较为严重的“司法不公、执法粗暴”时有15.71%的人选择了“打官司”外,另两个选择较多的问题分别是“医患纠纷”和“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所占比例分别为7.51%和6.08%,其他问题中选择“打官司”的比例均在5%之下。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大众的法律观念不是很强,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法律策略的成本较高。

(6)疏通策略很少采用。被研究者认为中国人的行为具有关系取向,但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找关系疏通极少被采用,除了在遇到“司法不公、执法粗暴”时有5.59%的人选择了疏通策略外,其他情况下极少被采用。

(7)对抗策略虽然很少使用,但在个人利益受到侵害且侵害主题明确的情况下也有使用。

下载关于对困难企业职工心态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困难企业职工心态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心态调查报告

    实习报告 调查概况 2009年,在院系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我们随机抽取了吉林市辖区几所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1300名,涉及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医学、历史学等九大学科门......

    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暑期调研活动安全责任承诺书调研活动安全责任承诺书为自主参与和完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考核活动,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和对实......

    晋城市困难人口调查报告

    文章来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从2009年4月1日至5月30日,我市近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全市84个乡(镇、街办)、2334个村(居)委,对城乡困难群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报告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话题。面对下岗现象和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实现再就业就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

    企业职工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浙 文厅 江省财政件 浙人社发[2011]51号 关于调整企业职工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

    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状况的调查报告

    总工会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状况调研组近几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改革的日益深化,城镇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总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职工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由......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知识调查报告(最终定稿)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知识调查报告 引言:今年是《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十周年,十年来,X中市工伤保险覆盖率已达到98.9%,95%的工伤职工都能得到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工伤保险不仅保障了企......

    中小企业职工权益保障状况调查报告

    中小企业职工权益保障状况调查报告 当前,随着普陀区“建设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发展定位及“一河五区”发展空间布局的确立,非公中小企业经济作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承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