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晋城市困难人口调查报告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从2009年4月1日至5月30日,我市近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全市84个乡(镇、街办)、2334个村(居)委,对城乡困难群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并结合调查摸底对现有城乡低保对象进行了普遍复核,主要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及综合情况分析
全市现有城乡困难人口共62893户、11400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1%。其中:农村困难人口48541户、81468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0%;城市困难人口14352户、32540人,占城镇人口总数的6.1%。
按照绝对困难和一般困难人口划分,全市共有绝对困难人口14711户、23047人,占困难人口总数的20%。其中:农村12041户、18504人,占农村困难人口的22.7%;城市2670户、4543人,占城市困难人口的14%。全市共有一般困难人口48182户、90961人,占困难人口总数的80%。其中:农村36500户、62964人,占农村困难人口的77.3%;城市11682户、27997人,占城市困难人口的86%。
城乡困难人口调查统计表
县
市
区
农 村
城 市
绝对困难人数
一般困难人数
合 计
绝对困难人数
一般困难人数
合 计
人数
占农业人口比例(%)
人数
占农业人口比例(%)
城区
32279
267
24.3
776
9409
1018
53.7
泽州
519
414053
19247
4.3
2958
3010
6.1高平
4440
13954
19128
4.7
1132
4257
5389
7.4
阳城
2707
13201
13879
4.4
521
5086
5607
8.3
陵川
3121
13703
16824
7.4
545
4328
4873
17.0
沁水
2649
7212
9718
5.9
1517
1959
3476
8.3
合计
18504
64402
81468
5.0
4543
27997
32540
6.1
综合分析城乡困难人口的现状,主要有四个特征:
1、贫困人口总体规模变化不大。2003年、2006年,我市曾先后两次对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进行过粗略排查,当时的排查结果分别是7.9万和8.1万人。这次调查为8.2万人,与 2006年相比,增幅为1.2%,贫困人口总体规模变化不大。这次调查贫困人口略有增加,主要一是因为贫困人口构成是动态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部分农村家庭因病、因子女上学、因突发事故等原因使本不稳定的生活受到打击,造成致贫返贫;二是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农民打工就业渠道变窄,收入锐减,造成部分家庭生活困难。在贫困人口分布方面,陵川县贫困面达到7.4%,沁水也达到6%,而其他县区基本都在5%以下。全市5.1%的贫困面,相对全省而言居中偏下,比较符合我市实际。
2、现有制度对贫困人口救助效果比较明显。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强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我市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日趋完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08年底,我市的城乡困难群众有9.5万人已享受了城乡低保救助,0.5万余人享受了五保供养待遇,累计11万余人次得到了城乡医疗方面的救助。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下岗失业、因病因残、因灾因祸等城乡困难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缓解了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等问题,对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结合这次调查,对已享受现有救助制度的对象进行了复核,根据保障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原则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低保扩面的要求,在一部分人退出低保的同时,将有一部分人被新纳入低保、五保范围,从而使我市的社会救助工作惠及人数更多,基础更扎实,保障更有效。
3、农村贫困人口自我脱贫能力弱化。一些贫困群众之所以长期陷入困境,处于不救不活、不救难活的状态,根本原因就是因老弱病残造成丧失劳动能力,自我脱贫能力严重弱化。突出表现在两类人员身上:一是年老体弱人员。全市现有孤老孤儿5552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6.7%;农村贫困家庭中65岁以上老人21667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26%。这些困难人员既无劳动能力也无其他经济收入,孤老和孤儿也没有赡抚养人,其他老人的家庭成员大部分自身难顾,无力履行赡抚养义务。二是因病因残致贫家庭。全市现有久病无劳动能力人员17603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21%;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8449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10%。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人不幸患重病(有的家庭甚至是多人病残),整个家庭将会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无钱治病,这些家庭的患病成员大部分是小病拖、大病扛,有的常年卧病不起,其他成员也深受其累,无法从事生产劳动,久而久之,加剧了家庭的贫困程度,甚至出现贫困代际转移的问题。陵川县平城镇扬寨村民焦宝宝,现年46岁,一家四口人,其本人和17岁的女儿都是残疾,基本上丧失了劳动能力,13岁的儿子还患有肾结石病,全家仅靠妻子一人种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全家人虽然按最高标准享受了低保待遇,但也只能对其困境起到缓解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农村困难家庭中无劳动能力人员情况表
类 别
“三无”人员
重残
久病无
劳动能力
65岁以上老人
子女
上大学
单亲户
人 数
528449
1760
321667
1849
9170
占贫困人口比例
6.7%
10%
21.3%
26%
2.2%
18%
4、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势在必行。这次调查确定的11.5万城乡困难人口,有将近一半是因为家庭缺乏劳动力、因突发变故或遭受自然灾害、因子女上大学或单亲家庭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暂时性困难的,这类家庭有一定的自救能力,只要政府和社会实施及时救助,帮助渡过眼前难关就可以使他们缓解或摆脱困难状态,重新走向正常生活。例如一个家庭有2名以上子女上大学,政府和社会只要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和扶持适当就业,就可使一个家庭彻底摆脱贫困。又如一个人突然患急病或遭遇事故后,只要给予应急救济,就可缓解他们的困难。因此,建立和完善临时性救助制度很有必要,不但能为急需帮助的困难人口雪中送炭,而且有利于降低和减少救助成本。
二、调查摸底工作的积极效应与不足
这次调查摸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摸清了国际金融危机下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1、党委政府重视,把调查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各级党委政府都把这次调查工作与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加强领导,有力地推动了调查工作的开展。今年3月,市委书记张茂才同志主持召开了全市城乡困难群众调查摸底工作座谈会议,并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和安排调查工作。市长王茂设多次深入乡村,督促了解调查工作开展情况。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学梅多次到基层研究解决调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民政局牵头制定了《晋城市城乡困难群众调查摸底工作实施方案》,对调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调查范围和内容、调查时间和方法步骤,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市、县(市、区)两级都建立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城乡困难群众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摸底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调查工作开始前,市、县两级先后召开了动员会议,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调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保证了调查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负责。调查摸底实施过程中,市、县两级调查领导小组对基层的组织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协调解决调查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市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总结推广了部分县、乡镇和村委开展调查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对基层调查摸底工作起到了示范指导作用。
2、党员干部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次调查工作的实施主体是县乡级政府,各县(市、区)组织近万名党员干部开展了“进万家门、察万户情、暖万人心”的活动,既保证了调查工作顺利进行,也使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增加。从4月1日至11日,各县(市、区)和所属乡(镇、街办)、村(居)委层层发动,共抽调20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8000多名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组成了2300多个调查小组,用3-5天的时间集中进行动员培训,讲清了调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了调查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建立了乡(镇、街办)干部分片包村、村(居)委干部包户到人的工作责任制。并按照“组织准备、调查实施、总结汇总”三个阶段,逐日做出计划安排,制作成调查工作流程图表,印发调查成员人手一份,统一了调查工作的时间和进度。在此基础上,从4月11日开始,近万名党员干部深入村庄窝铺和街道社区,全面展开了对城乡困难群众的调查摸底工作。为及时掌握调查摸底工作的进展情况,加强对调查工作的协调指导,有的县和乡镇政府还建立了调查工作定期分析会议制度,要求包村党员干部都要建立调查工作笔记,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每周组织听取一次汇报、查看一次调查笔记,集中研究解决调查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证了调查摸底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些机关党员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这次调查工作,使我们对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今后,我们不仅要做“锦上添花”的工作,更要做好“雪中送炭”的事情,多为困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对得起一个党员干部的良知。许多困难群众在调查过程中也深受感动,对调查工作给予了赞誉。陵川县平城镇东街村民王满富身患直肠癌,两次手术下来不仅将几万元积蓄花了个精光,还欠了不少外债,两个上高中的儿子面临辍学。这次调查把他们家确定为特殊困难对象给予救助,使王满富深受感动。
3、强化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促进了基层民主建设。为保证调查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各县(市、区)和基层组织都尝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既增强了调查工作的公正性,也对基层民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公开政策规定。各县(市、区)都把这次调查摸底的目的意义和政策规定印制成宣传资料,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街头巷尾张贴,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二是把好“四个关口”:民主评议关。民主评议会议必须由村支两委全体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评议结果必须超过参会人员的半数以上同意方为有效。有的村支委还采取了“实名制”投票评议的办法,较好地防止了个别参会人员不负责任乱拉选票等问题;入户调查关。必须由乡镇干部、村支委干部和村民代表三人以上共同入户查看,共同签字以示负责;张榜公示关。评议结果必须在村(居)务栏内公示5日以上,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调查复议;复核审查关。乡镇党委政府召开评审会议,听取包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对上报对象逐村逐户评审把关。调查结果统计:全市共退出经济条件好转的农村低保对象4400多户、11135人,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户、4174人;新增城市低保对象1583户、3900人,农村低保对象13528户、25792人。
三是严格工作纪律。调查摸底过程中,市、县(市、区)都明确规定: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少数干部优亲厚友、拉关系、送人情等错误行为。调查人员要秉公办事,不为关系所扰,不为人情所动,入户调查人员对其调查的结果负责。对在调查中弄虚作假或干扰调查工作的,要及时进行处理,严肃追究责任。陵川县还明确规定了“四个不准”,即:现任村(居)委主干、会计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不准享受低保待遇;在行政或企事业单位担任副科职以上职务并领取工资的干部本人及配偶、子女、父母不准享受低保待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有领取财政工资的家庭不准享受低保待遇;户籍已迁出本县区域的不准享受低保待遇。调查过程中,陵川120多名村干部主动放弃了低保待遇,受到了群众的好评。群众反映说,这次调查摸底,参与人数多,指导力度大,规定程序严,不亚于一次村委会换届选举。
这次调查工作虽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少数村(支)委班子软弱涣散,影响了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的村、支两委不团结,在评议贫困对象时,以派性划线,各持己见,无法形成共识,使个别确有困难的对象不能及时得到救助;有的责任心不强、能力弱,不能有效地发挥班子的决策作用,在民主评困时,吵架、上访告状的比较多。二是城市社区建设比较滞后,基层民主评困环节出现了断层。目前,除城区外,其他县(市)城镇社区居委会都不健全,困难群众申请低保找不着相应的机构,调查工作无人组织实施,民主评困无人负责,严重影响了城市困难人口的调查工作。
三、帮扶困难群众的建议
为有效保障我市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逐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真正使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举措落在实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晋市政发〔2007〕42号),群策群力做好以下工作:
1、落实现有政策,对城乡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认真落实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任务,适度扩大我市农村低保覆盖面,将现有7.7万农村困难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针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的分类施保制度,发放低保金时给予重点照顾、适当倾斜;把符合条件的5552名农村“三无”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三无”对象,由县(市、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对困难家庭中的患大病成员,按照我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给予医疗救助。
2、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社会救助工作的合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帮扶困难群众的合力。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社会救助资金预算自然增长机制,每年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救助人数和所需资金,按规定比例分级足额列支。建议将各县(市、区)政府救助资金的投入配套情况,列入年度工作考核指标。医疗卫生部门要设立困难群众看病定点医院,开辟就医绿色通道,门诊、床位、医检等方面费用给予适当减免,以减轻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城建部门要加快城镇经济实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的步伐,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和建房财政补助制度,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劳动保障部门在免费开展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时,要优先照顾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优先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使他们通过就业摆脱贫困。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贫困家庭的法律援助工作,保证他们享有同等受教育和受法律保护的权益。
3、发动社会广泛参与,推进救助工作社会化。要发动社会力量,发展和扶持慈善协会、红十字会,各种公益基金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救助机构,为困难群众提供有效保障。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探索新的社会捐助方式,在政策救助的基础上,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的物资救助。要加强社区建设,以社区为依托,组织社会救助工作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义工”服务、“结对帮扶”、社区互助、邻里互助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互助之风,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地方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形成龙头企业与贫困群众的利益共同体。今后,凡市、县(市、区)所属企业,在招聘协议合同工时,要优先照顾接受低保家庭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成员。
4、以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各级党委、政府在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观念,分期分批地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政府机关和乡镇党员干部与所在地的特殊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一对一地进行帮扶,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在帮扶活动中,既要给他们物资上的帮助,也要给他们摆脱困境能力上的帮助;既要帮助他们渡过暂时困难,也要帮助他们做好脱贫致富的长远打算。所有帮扶干部每年至少要走访一次帮扶对象,帮助解决一个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提出一个脱贫致富的有效办法。从而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四、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足额列支配套资金,保证困难人口应保尽保、按标施保。
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各级政府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保证困难人口应保尽保、按标施保。根据省、市政府关于农村低保扩面的要求,下半年,全市农村低保对象将增加到7.7万人,城市低保及五保供养人数也有一定的调整和增加,市级财政和各县(市、区)财政都要按民政部门新调查核定的人数,足额列支配套资金。不能因中央、省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而减少本级财政投入,更不能虚列或列而不支。凡因资金不到位,应保对象得不到保障,出了问题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新增的救助对象所需救助资金,仍按省财政厅、民政厅晋财社〔2007〕118号文件规定执行。
2、认真解决全市社会救助人手不够、经费不足问题。
全市现有城乡贫困对象十多万人,市、县(市、区)两级管理人员只有35人,绝大部分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都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只有1名民政助理员兼职管理,而且还承担着大量的其他事务,很难集中精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建议按市政府晋市政发〔2007〕42号)文件精神,在乡镇(街办)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站,按当地人口每1万人配备1名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当地的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城镇社区居委会的步伐,完善基层社会救助功能,在每个社区和村(居)委会确定1-2人负责本居委、村委的社会救助工作。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按民政部规定的每1名低保对象每年20元给予补助,所需经费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按1:1比例列支,民政部门统一发放,做到费随事走,责权统一。
3、扎实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增加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次调查工作,又暴露出一些班子不团结、软弱、涣散等“难点村”的问题。实践证明农村各项工作解不解决好,关键在基层组织,特别是“两委”班子。5月6日,省村务公开协调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贯彻中纪委、中组部、民政部等12部委《关于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从今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开展这项工作,我们也应尽快安排部署,认真做好“难点村”的调查摸排,组织治理工作组,制定一村一案、一村一策的治理方案,推动治理工作有序进行。(晋城市民政局)
文章来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第二篇:晋城市困难人口调查报告
晋城市困难人口调查报告
卫永太 魏长卿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从2009年4月1日至5月30日,我市近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全市84个乡(镇、街办)、2334个村(居)委,对城乡困难群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并结合调查摸底对现有城乡低保对象进行了普遍复核,主要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及综合情况分析
全市现有城乡困难人口共62893户、11400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1%。其中:农村困难人口48541户、81468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0%;城市困难人口14352户、32540人,占城镇人口总数的6.1%。
按照绝对困难和一般困难人口划分,全市共有绝对困难人口14711户、23047人,占困难人口总数的20%。其中:农村12041户、18504人,占农村困难人口的22.7%;城市2670户、4543人,占城市困难人口的14%。全市共有一般困难人口48182户、90961人,占困难人口总数的80%。其中:农村36500户、62964人,占农村困难人口的77.3%;城市11682户、27997人,占城市困难人口的86%。
综合分析城乡困难人口的现状,主要有四个特征:
1、贫困人口总体规模变化不大。2003年、2006年,我市曾先后两次对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进行过粗略排查,当时的排查结果分别是7.9万和8.1万人。这次调查为8.2万人,与2006年相比,增幅为1.2%,贫困人口总体规模变化不大。这次调查贫困人口略有增加,主要一是因为贫困人口构成是动态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部分农村家庭因病、因子女上学、因突发事故等原因使本不稳定的生活受到打击,造成致贫返贫;二是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农民打工就业渠道变窄,收入锐减,造成部分家庭生活困难。在贫困人口分布方面,陵川县贫困面达到7.4%,沁水也达到6%,而其他县区基本都在5%以下。全市5.1%的贫困面,相对全省而言居中偏下,比较符合我市实际。
2、现有制度对贫困人口救助效果比较明显。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强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我市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日趋完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08年底,我市的城乡困难群众有9.5万人已享受了城乡低保救助,0.5万余人享受了五保供养待遇,累计11万余人次得到了城乡医疗方面的救助。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下岗失业、因病因残、因灾因祸等城乡困难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缓解了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等问题,对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结合这次调查,对已享受现有救助制度的对象进行了复核,根据保障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原则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低保扩面的要求,在一部分人退出低保的同时,将有一部分人被新纳入低保、五保范围,从而使我市的社会救助工作惠及人数更多,基础更扎实,保障更有效。
3、农村贫困人口自我脱贫能力弱化。一些贫困群众之所以长期陷入困境,处于不救不活、不救难活的状态,根本原因就是因老弱病残造成丧失劳动能力,自我脱贫能力严重弱化。突出表现在两类人员身上:一是年老体弱人员。全市现有孤老孤儿5552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6.7%;农村贫困家庭中65岁以上老人21667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26%。这些困难人员既无劳动能力也无其他经济收入,孤老和孤儿也没有赡抚
养人,其他老人的家庭成员大部分自身难顾,无力履行赡抚养义务。二是因病因残致贫家庭。全市现有久病无劳动能力人员17603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21%;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8449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10%。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人不幸患重病(有的家庭甚至是多人病残),整个家庭将会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无钱治病,这些家庭的患病成员大部分是小病拖、大病扛,有的常年卧病不起,其他成员也深受其累,无法从事生产劳动,久而久之,加剧了家庭的贫困程度,甚至出现贫困代际转移的问题。陵川县平城镇扬寨村民焦宝宝,现年46岁,一家四口人,其本人和17岁的女儿都是残疾,基本上丧失了劳动能力,13岁的儿子还患有肾结石病,全家仅靠妻子一人种地维持生活,全家人虽然按最高标准享受了低保待遇,但也只能对其困境起到缓解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4、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势在必行。这次调查确定的11.5万城乡困难人口,有将近一半是因为家庭缺乏劳动力、因突发变故或遭受自然灾害、因子女上大学或单亲家庭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暂时性困难的,这类家庭有一定的自救能力,只要政府和社会实施及时救助,帮助渡过眼前难关就可以使他们缓解或摆脱困难状态,重新走向正常生活。例如一个家庭有2名以上子女上大学,政府和社会只要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和扶持适当就业,就可使一个家庭彻底摆脱贫困。又如一个人突然患急病或遭遇事故后,只要给予应急救济,就可缓解他们的困难。因此,建立和完善临时性救助制度很有必要,不但能为急需帮助的困难人口雪中送炭,而且有利于降低和减少救助成本。
二、调查摸底工作的积极效应与不足
这次调查摸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摸清了国际金融危机下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1、党委政府重视,把调查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各级党委政府都把这次调查工作与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加强领导,有力地推动了调查工作的开展。市委书记张茂才同志主持召开了全市城乡困难群众调查摸底工作座谈会议,并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和安排调查工作。市长王茂设多次深入乡村,督促了解调查工作开展情况。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学梅多次到基层研究解决调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民政局牵头制定了《晋城市城乡困难群众调查摸底工作实施方案》,对调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调查范围和内容、调查时间和方法步骤,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市、县(市、区)两级都建立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城乡困难群众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摸底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调查工作开始前,市、县两级先后召开了动员会议,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调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保证了调查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负责。调查摸底实施过程中,市、县两级调查领导小组对基层的组织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协调解决调查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市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总结推广了部分县、乡镇和村委开展调查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对基层调查摸底工作起到了示范指导作用。
2、党员干部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次调查工作的实施主体是县乡级政府,各县(市、区)组织近万名党员干部开展了“进万家门、察万户情、暖万人心”的活动,既保证了调查工作顺利进行,也使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增加。各县(市、区)和所属乡(镇、街办)、村(居)委层层发动,共抽调20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8000多名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组成了2300多个调查小组,用3-5天的时间集中进行动员培训,讲清了调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了调查工作的目标和任
务,建立了乡(镇、街办)干部分片包村、村(居)委干部包户到人的工作责任制。并按照“组织准备、调查实施、总结汇总”三个阶段,逐日做出计划安排,制作成调查工作流程图表,印发调查成员人手一份,统一了调查工作的时间和进度。在此基础上,近万名党员干部深入村庄窝铺和街道社区,全面展开了对城乡困难群众的调查摸底工作。为及时掌握调查摸底工作的进展情况,加强对调查工作的协调指导,有的县和乡镇政府还建立了调查工作定期分析会议制度,要求包村党员干部都要建立调查工作笔记,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每周组织听取一次汇报、查看一次调查笔记,集中研究解决调查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证了调查摸底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些机关党员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这次调查工作,使我们对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今后,我们不仅要做“锦上添花”的工作,更要做好“雪中送炭”的事情,多为困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对得起一个党员干部的良知。许多困难群众在调查过程中也深受感动,对调查工作给予了赞誉。陵川县平城镇东街村民王满富身患直肠癌,两次手术下来不仅将几万元积蓄花了个精光,还欠了不少外债,两个上高中的儿子面临辍学。这次调查把他们家确定为特殊困难对象给予救助,使王满富深受感动。
3、强化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促进了基层民主建设。为保证调查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各县(市、区)和基层组织都尝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既增强了调查工作的公正性,也对基层民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公开政策规定。各县(市、区)都把这次调查摸底的目的意义和政策规定印制成宣传资料,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街头巷尾张贴,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二是把好“四个关口”:民主评议关。民主评议会议必须由村支两委全体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评议结果必须超过参会人员的半数以上同意方为有效。有的村支委还采取了“实名制”投票评议的办法,较好地防止了个别参会人员不负责任乱拉选票等问题;入户调查关。必须由乡镇干部、村支委干部和村民代表三人以上共同入户查看,共同签字以示负责;张榜公示关。评议结果必须在村(居)务栏内公示5日以上,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调查复议;复核审查关。乡镇党委政府召开评审会议,听取包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对上报对象逐村逐户评审把关。调查结果统计:全市共退出经济条件好转的农村低保对象4400多户、11135人,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户、4174人;新增城市低保对象1583户、3900人,农村低保对象13528户、25792人。三是严格工作纪律。调查摸底过程中,市、县(市、区)都明确规定: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少数干部优亲厚友、拉关系、送人情等错误行为。调查人员要秉公办事,不为关系所扰,不为人情所动,入户调查人员对其调查的结果负责。对在调查中弄虚作假或干扰调查工作的,要及时进行处理,严肃追究责任。陵川县还明确规定了“四个不准”,即:现任村(居)委主干、会计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不准享受低保待遇;在行政或企事业单位担任副科职以上职务并领取工资的干部本人及配偶、子女、父母不准享受低保待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有领取财政工资的家庭不准享受低保待遇;户籍已迁出本县区域的不准享受低保待遇。调查过程中,陵川120多名村干部主动放弃了低保待遇,受到了群众的好评。群众反映说,这次调查摸底,参与人数多,指导力度大,规定程序严,不亚于一次村委会换届选举。
这次调查工作虽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少数村(支)委班子软弱涣散,影响了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的村、支两委不团结,在评议贫困对象时,以派性划线,各持己见,无法形成共识,使个别确有困难的对象不能及时得到救助;有的责任心不强、能力弱,不能有效地发挥班子的决策作用,在民主评困时,吵架、上访告状的比较多。二是城市社区建设比较滞后,基层民主评困环节出现了断层。目前,除城区外,其他县(市)城镇社区居委会都不健全,困难群众申请低保找不着相应的机构,调查工作无人组织实施,民主评困无人负责,严重影响了城市困难人口的调查工作。
三、帮扶困难群众的建议
为有效保障我市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逐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真正使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举措落在实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群策群力做好以下工作:
1、落实现有政策,对城乡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认真落实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任务,适度扩大我市农村低保覆盖面,将现有7.7万农村困难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针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的分类施保制度,发放低保金时给予重点照顾、适当倾斜;把符合条件的5552名农村“三无”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三无”对象,由县(市、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对困难家庭中的患大病成员,按照我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给予医疗救助。
2、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社会救助工作的合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帮扶困难群众的合力。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社会救助资金预算自然增长机制,每年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救助人数和所需资金,按规定比例分级足额列支。建议将各县(市、区)政府救助资金的投入配套情况,列入工作考核指标。医疗卫生部门要设立困难群众看病定点医院,开辟就医绿色通道,门诊、床位、医检等方面费用给予适当减免,以减轻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城建部门要加快城镇经济实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的步伐,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和建房财政补助制度,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劳动保障部门在免费开展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时,要优先照顾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优先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使他们通过就业摆脱贫困。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贫困家庭的法律援助工作,保证他们享有同等受教育和受法律保护的权益。
3、发动社会广泛参与,推进救助工作社会化。要发动社会力量,发展和扶持慈善协会、红十字会,各种公益基金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救助机构,为困难群众提供有效保障。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探索新的社会捐助方式,在政策救助的基础上,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的物资救助。要加强社区建设,以社区为依托,组织社会救助工作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义工”服务、“结对帮扶”、社区互助、邻里互助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互助之风,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地方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形成龙头企业与贫困群众的利益共同体。今后,凡市、县(市、区)所属企业,在招聘协议合同工时,要优先照顾接受低保家庭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成员。
4、以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各级党委、政府在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观念,分期分批地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政府机关和乡镇党员干部与所在地的特殊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一对一地进行帮扶,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在帮扶活动中,既要给他们物资上的帮助,也要给他们摆脱困境能力上的帮助;既要帮助他们渡过暂时困难,也要帮助他们做好脱贫致富的长远打算。所有帮扶干部每年至少要走访一次帮扶对象,帮助解决一个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提出一个脱贫致富的有效办法。从而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四、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足额列支配套资金,保证困难人口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各级政府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保证困难人口应保尽保、按标施保。根据省、市
政府关于农村低保扩面的要求,2009年下半年,全市农村低保对象增加到7.7万人,城市低保及五保供养人数也有一定的调整和增加,市级财政和各县(市、区)财政都要按民政部门新调查核定的人数,足额列支配套资金。不能因中央、省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而减少本级财政投入,更不能虚列或列而不支。凡因资金不到位,应保对象得不到保障,出了问题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新增的救助对象所需救助资金,仍按省财政厅、民政厅晋财社〔2007〕118号文件规定执行。
2、认真解决全市社会救助人手不够、经费不足问题。全市现有城乡贫困对象十多万人,市、县(市、区)两级管理人员只有35人,绝大部分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都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只有1名民政助理员兼职管理,而且还承担着大量的其他事务,很难集中精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建议按市政府晋市政发〔2007〕42号)文件精神,在乡镇(街办)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站,按当地人口每1万人配备1名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当地的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城镇社区居委会的步伐,完善基层社会救助功能,在每个社区和村(居)委会确定1-2人负责本居委、村委的社会救助工作。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按民政部规定的每1名低保对象每年20元给予补助,所需经费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按1:1比例列支,民政部门统一发放,做到费随事走,责权统一。
3、扎实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增加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次调查工作,又暴露出一些班子不团结、软弱、涣散等“难点村”的问题。实践证明农村各项工作解不解决好,关键在基层组织,特别是“两委”班子。我们应尽快安排部署,认真做好“难点村”的调查摸排,组织治理工作组,制定一村一案、一村一策的治理方案,推动治理工作有序进行。
(作者系市民政局局长,市民政局副局长)
第三篇:晋城市成品油市场调查报告
晋城市成品油市场调查报告
许德民
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成品油的依存度不断提高。为了深入了解我市成品油市场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我们对全市成品油市场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今后如何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市成品油市场的基本现状
(一)成品油市场供应和需求情况。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成品油消费需求也日趋升高。从成品油购进总量看,今年1-10月份全市累计购进成品油总量32万吨,其中柴油21万吨,汽油11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8%。中石化晋城分公司、中石油晋城销售分公司占购进总量的92%。
从成品油销售总量看,今年1-10月份全市累计销售成品油总量35万吨,销售总额达36亿元。按销售品种分:其中柴油23万吨,汽油12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5%。按照行业分,中石化晋城分公司销售22.6万吨,中石油晋城分销售分公司销售9.4万吨,社会加油站销售3万吨。全市成品油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从成品油销售价格看,“十一五”期间,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及国内费改税政策实施等因素影响,国家有关部门 14次调整成品油价格。截止目前,成品油批发价格为:0号柴油7190元/吨,-10号柴油7639元/吨;90号汽油7945元/吨,93号汽油8440元/吨,97号汽油8943元/吨。成品油零售价格为:0号柴油6.49元/升,-10号柴油6.88元/升;90号汽油6.13元/升,93号汽油6.55元/升,97号汽油7.07元/升。
从成品油库容能力看,我市成品油总库容设计能力为4.1万立方米,(不包括国家储备库、部队油库、企业自备油库),其中汽油库容能力1.7万立方米,柴油库容能力2.3万立方米,煤油库容能力0.1万立方米。总库容能力仅占全省的4.6%,从商业周转角度测算,理论上我市正常的库存量,在外部供应脱节的情况下,仅可以维持不到20天的市场供应。
(二)成品油市场经营主体情况。全市现有2个成品油批发经营企业,即中石化晋城分公司、中石油晋城销售分公司,1个成品油仓储经营企业,即裕丰实业有限公司霍秀油库。全市现有加油站286座,按行政区域分:其中中心城区30座、泽州县境内92座、高平市境内46座、阳城县境内57座、陵川县境内31座、沁水县境内30座。按隶属关系分:其中中石化晋城分公司128座、中石油晋城销售分公司30座、社会加油站128座。按道路情况分:其中高速路服务区加油站4座、国省道126座、县乡路92座、市区及县城道路64座。按经营状况分:正常经营的239座,停业、歇业的47座。
二、我市成品油市场运行特点
建市二十五年来,我市成品油行业无论是市场规模、销售总量、网点布局还是硬件设施和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市场运行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市场竞争激烈。形成了以中石化、中石油两
大集团和社会民营企业三分天下的市场竞争格局,促使行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准大为改善,便利店、洗车、加水等非油品经营业务也成为行业之间竞争的砝码。二是布局趋于合理。成品油零售网络从一开始的无序建设、盲目建设、恶性竞争逐步走上了规划审批、市场调节、合理布局的良性发展轨道,基本形成了规范合理的成品油销售体系。三是市场需求多样。成品油消费市场车辆用油占据主导地位,大型工矿企业非车辆用油消费比重也逐年上升,约占全市成品油消费总量的6%。四是油源供应渠道单一。成品油供应完全依赖外省、市调运,加之运输周期长、仓储能力小,都无形中加大了成品油经营企业的运营成本。五是成品油市场价格变动机制逐步形成。从2008年11月28日开始,成品油市场定价调整机制是国家发改委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等三地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对国际油价进行评估,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并向社会发布相关价格信息。
三、石油替代能源发展情况
我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煤化工基地,煤炭和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发展石油替代能源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利用空间。煤层气开发利用在我市已具备相当的规模,CNG汽车保有量近9000台。目前,煤层气开采企业有5个,年最大抽采能力达25亿万立方米。市区已建成加气站8个,日平均销售煤层气5-6万立方米,煤层气已成为我市出租车、公交车、私家车及载重车的重要替代能源。从煤合成油开发利用情况来看,晋煤集团天溪煤制油有限公司每年从劣质煤中可以提炼出10万吨煤合成油,产量达到全市成品油需求总量的30%。如何引导我市煤层气及煤合成油产业健康发展,与成品油行业协调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成品油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成品油市场运行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成品油油源供应时紧时松。我省一无油田二无炼油厂,成品油消费全部依赖外调。受油价波动、季节更迭、铁路运力等因素的制约,每年都会出现几次油源供应紧张的局面,特别是三夏期间、秋冬交替、批零倒挂的时候,柴油供求矛盾尤为突出。二是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屡屡出现。如零售企业搞批发经营,大型工矿企业内部加油站擅自对外销售,还有流动加油车、油罐车、散装瓶装销售成品油的行为等。三是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缺斤少两、偷税漏税等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农村加油站点建设滞后,因为农村加油站收益较低,投资者一般不愿意投向农村,尤其是偏远乡镇,给这些地区的农机、小型机动车加油带来许多不便。
五、进一步做好成品油市场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制定规划,合理调配资源。根据全市“十二五”时期经济、道路、机动车数量等指标,结合“十一五”期间成品油市场供求情况,考虑到替代能源发展情况,预计“十二五”期间成品油的销量将保持5%左右的增幅,届时成品油的销量将达到50万吨左右。依据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力争“十二五”期间建设完成高平河西5万吨油库仓储项目,通过大力发展煤层气及煤合成油等替代能源产业,弥补我市仓储能力和资源供应不足的短板,确保全市成品油市场供需平衡。
(二)建立健全成品油市场应急预警机制。加强对成品油市场监测和协调工作,建立健全成品油市场应急预警机制,及时跟踪监测成品油市场供求情况,掌握市场动态,时刻把握市场供求情况,科学制定《成品油市场供应应急预案》。严密关注因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国内资源供应及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影响,出现成品油库存不足和市场供应脱销的异常情况,做到早预警早处理。
(三)强化成品油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扰乱成品油市场秩序的行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严格按照《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成品油市场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无证经营、以次充好、囤积居奇、倒买倒卖等违法违纪经营行为。严厉惩处掺杂使假、缺斤短两、偷逃税款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严格查处不具备经营资格的企业和个人从事成品油经营业务。中石化晋城分公司和中石油晋城销售分公司要切实发挥成品油供应主渠道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做好油源调运工作,确保产运销衔接畅通,保障市场供应充足。要积极主动投资农村加油站点建设,完善城乡销售网络,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四)创造条件,促进成品油与替代能源协调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在做好成品油市场管理工作的同时,要注重煤层气、甲醇、煤合成油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商务部门要特别做好煤层气、甲醇、煤合成油的市场流通工作,确保新兴能源产业市场流通渠道畅通。
(五)做好加油站的升级改造工作。加油站既是加油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窗口,有关企业和社会民营加油站要做好加油站升级改造工作。提升加油站安全、服务等方面的等级标准,拓展便利店、餐饮服务、汽车服务等非油品经营业务,有条件的加油站要积极探索自助加油服务模式。通过升级改造,使加油站安全更有保障,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更加人性化,环境更加舒适。
(作者系市商务局副局长)
第四篇:人口调查报告
人口调查报告
人口调查报告1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当前工作的重点,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配齐配强计生分管领导和计生办干部;加大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促使群众转变多子多福的婚育观念,基本杜绝了多胎现象,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普遍增强,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
然而,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为找准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委组织了4个调研组,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全市23个乡镇进行调研,通过召开县、乡、村计生干部和育龄群众座谈会,与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交流、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执行生育政策不到位,计划外生育反弹
据调查,全市计划生育率仅为72.79%,低于90%的目标值17.21个百分点。分析原因:一是计划生育“七不准”和依法行政给各级党政部门和计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强制措施不能用,面对计划生育对象、不参加环孕检的对象不落实节育措施的对象和不交纳社会抚养费的对象,既不能动手搬东西,也不能收押金、罚款,只能反复做思想工作,而大多数群众对只动嘴不动手而无动于衷,计生工作人员对此兴叹束手无策。座谈中,许多计生干部坦言“不是我们无能干,而是不能干(因为没有强制措施);不是我们干不好,而是无法干好(因为要依法行政);不是我们不想干,而是怕干(因为怕承担责任)”。由于法律法规要求计生干部依法行政,而群众又不依法实行计划生育,致使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计划生育松了,抢生现象严重,许多生育一男孩的对象,小孩都10多岁,带要超生,不少二女结扎户想方设法采取复通,再生一胎。二是流动人口管理失控。由于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而外省很多地方对流动人口不查验《婚育证明》,致使外出人口办证率低,许多外出人口流向不明;再则,我市流出人口约13万,95%以上是生育旺盛的青壮年,对庞大的流出人口,从人员、精力、经费等方面都无法管理,给外出人口管理造成很大困难。流出人口钻管理上的空子,躲在外地超生。据调查,流动人口超生占计划外出生总数的80%以上。三是环孕检率低,全市环孕检率在50%左右,低于95%的目标值45个百分点,由于对育龄妇女不参加环孕检没有任何约束措施,只能靠计生干部上门做工作,凭群众的自觉性参加环孕检,所以环孕检率难以提高;对外出打工人员,不得强求其返回户籍所在地做环孕检,她们在外地寄回的环孕检证明有30%是假的。以我们的调查一个乡为例,去年该乡11例计划外出生,其中9例是外出流动人口,且都寄回了环孕检证明“有环未孕”,但事实上都超生了。四是地下婚姻造成计划外生育,据调查,不少地方出现先生小孩后结婚的现象,有一个村,8个计划外对象,都是到了法定婚龄未领证生育的非婚生育对象,占当年计划外生育总数的40%。
二、出生婴儿性别比仍然居高不下
据调查,全市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30:100,超出正常值(110:100)20个点。分析原因:一是群众生育男孩的意愿仍然强烈;二是受到利益驱动,不少卫生技术人员仍然隐蔽地进行性别鉴定和开展人工终止妊娠手术;三是缺乏有效的打击力度,一方面非法性别鉴定人员行动诡秘,给侦破工作带来困难;四是性别比整治责任不清,从部门配合的角度上看,市级比县级好,县级比乡级好,乡镇一级公安、卫生部门不予配合,单凭计生部门一家抓性别整治,实质上就是一句空语。
三、社会抚养费征收率低
据调查,上半年全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率仅为7.37%,与50%的目标值相差42.63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是计划外生育对象外逃现象严重。以调查的一个乡为例,去年14个计划外生育,就有10个外逃,当地启用了法院的“非诉执行”,但由于外逃难以找到人,法院对此束手无策;二是调查取证难,由于第五次人口普查规定已作象征性处理的不作追究,原来交了500-1000元的就可上户口,许多计划外对象,暂时不给小孩上户口,等到第六次人口普查再上户口,计生部门很难取到计划外生育的证据。三是非诉执行成本高,时间长,收效慢,许多乡镇反映,虽然法院非诉执行起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成本高,按照法律程序时间长,加上法院人力有限,见效慢。四是由于征收标准高,很多对象与计生办谈条件,交二三千元就了结,超过这个标准,分文不交,就是搞非诉执行,让他们坐牢也分文不交,法院也无可奈何。我们调查了解一例非诉执行的对象,拘留“三进三出”,就是分文不交,出来后拍拍胸脯狂言“老子的口袋里有钱,就是不交,你们想怎么样。”象这样的人为数不少。五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后,基层干部求稳怕乱,害怕自己犯错误,缺乏应有的工作力度。
四、县、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据调查,除龙虎山和市工业园区外,其它县(市、区)财政几乎没有安排计划生育人均事业经费,虽然财政作了预算,但那种预算将人头经费、社会抚养费、财政转移支付列入其中,实质上是空对空,没有按照中央、省关于计划生育人均经费投入的要求去做,故而县(市、区)计生经费严重短缺。乡镇一级不但没有经费投入,还挤占、挪用财政转移支付中计划生育经费和社会抚养费。由于经费投入不到位,致使政策、法律法规规定的免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独生子女奖励费、二女户养老保险以及其他奖励优惠措施以落实到位,不少地方为了维持日常工作,不得不靠征收社会抚养费度日,以致“放水养鱼”现象重新抬头。调查中,就有不少的基层领导跟我们算帐,说少引产少结扎一个不仅可减少很大的工作量,也没有工作的风险,还可节省1000多元的'行政成本,同时,多生一个还可收几千元的社会抚养费,故而都不愿去搞节育手术的落实。如此思想作崇,怎能搞好工作。
五、基层计生队伍不稳定
据调查,乡镇计生工作人员任务重、压力大,工作环境差、待遇低,人心思走。由于计生工作作为“天下第一难”的局面并未改变,从上到下层层下达考核指标,加大检查考核的力度,省下达的考核指标大多脱离工作实际,面对过多过滥的考核指标,乡镇计生干部疲于应付。出于“七不准”和依法行政的要求,上级业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搞好工作要挨批评,稳定出了问题又要追究责任,在双重标准的要求下,他们基于处于“自己想招自己用”、“自己做事自己兜”、“自己有苦自己吞”的境地,上级机关和社会缺乏对他们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工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两头受气,因而分管领导不愿分管,计生干部人心思走,这样的比例有85%以上。村级计生专干由于是海选干部,考虑自己的选票,只迎合村民个人利益,根本不配合政府做工作,造成“村梗阻”,许多地方只能是乡镇计生干部越俎代疱,难以做好工作。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
1、加强领导,认真落
实党政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将计划生育工作真正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一,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考核、责任跟踪追究,切实发挥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黄牌警告”的作用,促使各级党政领导紧绷计生这根“弦”,具体抓落实。
2、加大计划生育人均事业经费投入。要求各县(市、区)按规定的标准追加20xx年财政预算,明确计划生育人均经费不含人头经费、社会抚养费和财政转移支付计划生育经费。建议市人大、财政、计生等部门联合组成督查组,对县(市、区)经费投入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形成督查通报,监督县(市、区)落实人均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各县(市、区)要将财政转移支付计生经费统一划拨到县(市、区)计生局帐户,由县(市、区)计生局统一管理,防止乡镇克扣挪作他用。由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监察局、市人口计生委联合制定人口计划生育经费依法管理的有关规定,对乡镇挤占、挪用计生经费和社会抚养费的,要视情节予以党纪、政纪处分。对投入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3、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提高计生干部待遇,稳定计生队伍。针对计生干部岗位特殊,要落实每月60元的计生岗位津贴;对一类乡镇的计生干部要增发每月30元的计生奖励津贴;对连续两年获得一类乡镇的计生分管领导和计生办主任要予以提拔重用。同时,对连续两年排名后三位的乡镇分管领导和计生办主任实行末位淘汰,真正体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调动基层计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针对计生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建议全市统一招聘有相应资质的技术人员充实到乡镇服务所,编制统一放在县(市、区)计生服务站,工资上浮一级,工作满5年后,视其工作业绩,择优选调县(市、区)计生服务站,上浮的工资固定下来,用丰厚的待遇吸引人,解决目前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三是村级计生专干不参与海选,由乡镇计生办定期考核聘用,享受村级副主任待遇,工资由乡镇计生办统一发放。
4、全面推行村民自治,以村为单位制定村规民约,对不履行计划生育义务,不按期上环、结扎、环孕检、外出流动人员不办理婚育证明的人员议定处罚条款,由乡人民政府、乡计生办督促、指导依村规民约章程处罚。从而制约不遵守、不服务从乡村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行为。
5、开展一次集体性“清查清理”活动。通过清查清理,为育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落实生育政策、技术政策和处罚措施,消灭计划生育死角,堵住管理漏洞,全面掌握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底细,健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资料和管理制度,使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坚决防止滑坡和反弹,为确保完成人口控制计划夯实基础。活动中,要把整治性别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坚决落实已出台的相关措施,严厉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同时,尽快召开全市半年人口形势分析会,客观分析形势,明确下步工作重点。
人口调查报告2
中国人口调查报告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对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和日益老龄化的情况我们该怎么解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
20xx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
20xx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的现状如下:
一、人口数量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
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和20xx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20xx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二、人口素质
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xx年的71.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xx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xx年的2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xx年的28.4‰。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据估计,截至20xx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xx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20xx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3.6%,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时下降了7.55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xx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三、人口结构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xx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21.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7.58%。上述数据表明:
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
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据预测,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20xx年仍高达10亿左右。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据预测,到20xx年,65岁老年人口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
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xx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48.5%,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20xx年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从城乡分布来看,20xx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
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20xx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xx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所以目前还是青壮年占的比例高.但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未来会趋向严重。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
全国老龄办于2月23日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这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xx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xx年到20xx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xx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xx年到20xx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xx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xx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xx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xx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报告》提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xx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在建立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的为老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加快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增加为老服务设施,健全为老服务网络的压力巨大;在处理代际关系方面,解决庞大老年人群和劳动年龄人群利益冲突的压力巨大;在协调城乡和谐发展方面,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和老少边穷地区老龄问题的压力巨大。同时,中国政府和社会还必须付出巨大成本来调整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等,以适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巨大变化。
《报告》强调,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20xx年实现全面小康,在20xx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xx年以后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特别是2030-20xx年间人口老龄化高峰的严峻挑战。
目前,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严重滞后,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短短25年,要全方位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时间十分紧迫。 《报告》最后建议,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树立老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把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列入未来中国的发展战略之一。
人口调查报告3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正在步入最活跃人口流动期。但是大规模人口流动的问题还很多,因此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在实现流动人口基本服务均等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我国政府朝着服务型政府转变,并且可以是社会更加和谐,如何实现流动人口享受同流入地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就成了政府及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
一、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均等状况
我国政府及党中央为加快实现流动人口基本服务均等在多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明确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及谐社会的几个决定,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实现的重要性。20xx年组建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后,提出实现流动人口卫生计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相关工作目标,改革的关键和具体任务,同时实施大量的有关调研工作,决定在人口计生委部门的基础上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更加明确了服务内容,并且为流动人口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强化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服务。
二、我国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实现中的阻碍
虽然我国试点城市的人口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要对研究理论、管理机制等进行健全和完善,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流动人口和城市本地居民比较,两者的就业机会难以达到平衡,社会保障等也很难实现。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35.95%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学校就读的最大障碍是学费太高,16.15%被调查人员的子女在流入地学校就读过程中遭遇到歧视。此外据相关调查流动人口务工期间患病,2/3农民不会到正规医院就医,主要是这些医院的收费太高,在缺乏基本医疗保险的状况下,远超农民的承受范围。国家统计局调查得知,虽然一半农民得到职业技能培训,但大多数是短期、临时岗前培训。总体来看,教育、卫生医疗、住房、就业、养老上都不能享受同当地市民同样的待遇。多数流动人口在城市从事着繁重和劳累的工作,居住环境差,文化教育?T乏,导致其极度缺乏社会保障。此外流动人口由于不同程度的被排斥而存在自卑感,忙于生计,不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在流入地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以上情况的因素有很多,最大的`是户籍制度限制,另外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就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方面严重缺乏创新性,我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流动人口都是由公安部门来管理,使得其他部门极少能够参与,流动人口即便是有问题也不清楚要从哪个部门寻求帮助。对应法律不完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难以得到规范的监督和检验。
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管理创新模式
创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体制,推动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其中必须要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且要依靠非政府部门的力量来实现宏观调控和引导流动人口基本服务功能的均等。必须要对社会资源实行积极有效的政府,并且要充分提升服务管理质量,建立基层流动人口管理平台。激励群众发挥自身的力量,同时依靠社会组织作用,进一步推动和实现人口社会化管理。
打破二元制户籍政策,促进并且真正实现流动人口基本服务均等。二元制户籍制是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大阻碍。非本地人员不能享受和本地人员相同的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进而使得流动人口的基本服务均等化难以实现。
四、结束语
政府必须完善法律及政策,加快实现我国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均等。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内,必须对人口流动服务管理进行规范,同时对有关法律进行修订,并且还要完善各方面的政策。积极建立并健全落实人口服务的相关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人口流动的法制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管理。加快和保障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人口调查报告4
大量外来人口的集居是近郊农村所共有的现象。最近,观察点调查组对庙堰村的外来流动人口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调查。据统计,到20xx年9月底为止,居住在该村的外来人口共有1716人,比本地村民还要多出436人,主要有来自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山东、江苏等外省农村的,也有来自浙江三门、仙居、天台等偏僻山区的。按照从业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共96人;二是在企业或建筑工地打工的共960人;三是从事商饮服务等其他行业的共660人。
外来人口的大量集居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庙堰村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且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菲的租金收入。据初步统计,庙堰村约有10230平方米(共440间)的住宅房和9510平方米(共204间)的店铺出租,这些出租房每年可以为庙堰村村民带来约400万元的租金收入,人均可得租金收入是3125元。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这些外来人口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就业竞争大,工作时间长,收入偏低。
由于外来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低,缺乏能依赖的技术和资金,加上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外来民工都普遍感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活儿”很困难,很多人干的都是“脏”、“累”的工作,如建筑工、种菜农、游摊贩、收破烂等,工作相当辛苦但挣钱不多;
二、劳动条件差,安全隐患重。
外来民工普遍是在肩挑背扛,风吹日晒及脏、乱条件下工作,劳动条件差,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如有一位在镀锌厂工作的'民工,长年累月接触一种有毒的化学药水,手臂经常被药水爆伤,一受伤老板就给他300至400元的治疗费,只是在伤口简单包扎几天,伤愈后又继续上班,有时怕被炒鱿鱼,甚至是带伤上班。
三、生活质量整体低下。
外来民工的户均每月消费支出仅为400至500元,生活和饮食均极为简单,卫生状况较差。大多是租一些廉价房用以栖身,无卫生设施、无专用厨房,人均居住面积最小仅为5平方米,一般不超过10平方米,有的甚至住楼梯间、危房。并且大多数的种菜农住在自搭的田园“窝棚”里,一到刮风下雨,里面漏水漏风,条件极其恶劣。
人口调查报告5
一、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是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人口形势发生了变化,需要建立能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全面推行计划生育30年来,我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就是说,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从降低生育水平转移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上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群众生育意愿与国家生育政策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低生育水平面临差较大的反弹压力。同时,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接近更替水平,下降的空间非常小。而人口基数比较大,即使是在严格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未来十几年全国人口每年仍将以1000万的速度递增,人口过多仍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伴随着低生育水平的到来,相继发生了一系列新的人口问题,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离岗职工日薄西山日趋复杂,未婚青年怀孕甚至非法生育时有发生,老龄人口日渐增长,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等等,为此,必须建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的新机制。
(二)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九九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势头影响到各行业、各地区、各部门,当然也会影响人口再生产的整个过程。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管理机制,对短期内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效果突出,但对长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还需要探索;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得心应手,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则不很适应。因此,必须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中,对现行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实施综合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自身发展,需要实行综合改革。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长期以来,各地计划生育工作者勇于实践,不断改革。在总结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其核心内容是: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达到“一个目标”,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的探索,并不意味着改革的终结,而是把改革从局部向整体拓展,由单项向综合深入,将宏观政策向微观政策机制落实,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内涵和外延
综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也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综合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任务来进行。
综合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即“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从工作机制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五句二十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并且各有侧重,形成一个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体系,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力度,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完备,执法公正,监督有效,管理科学,调控有力,方便群众”。村(居)民自治是基础,要切实下移工作重心,建立以村居为主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协会和其他群众组织的作用,实现村居一级“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照章理事”,优质服务是手段,要广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公益性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着重做好以技术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实现“宣传教育服务科学、实用、乐于接受,科学技术服务安全、适宜、体贴入微”。
政策推动是关键,要建立完备的调控体系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奖励,建立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努力建立全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综合治理是核心,各级党委、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综合治理,做到“全社会树立综合治理意识,党委、政府做到综合决策,各级各部门采取综合措施,社会经济人口实现综合发展”。
综合改革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制度性。一是综合改革以“综合”为改革思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有别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历次单项管理机制的改革或某些具体措施的改革。如:1995年国家计生委开展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国家计生委开展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20xx年国家计生委启动的“关爱女孩活动”等等,都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的探索和改革。综合改革是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考核评估监督机制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当然也是对以前历次单项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总结和提升。二是综合改革以建立“新机制”为目标,具有制度性的特点。这就有别于1983年国家计生委总结的“三为主”方针,也有别于1994年国家计生委推广的“三结合”经验。综合改革使这些工作方法,工作途径等宏观性的东西具体化、制度化,从而把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落实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在工作机制中。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根本性,这种新的工作机制一旦建立,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会因为领导人或领导人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新时期坚持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班级里出现了一阵不良的“攀比之风”。今天他买了新型的玩具,明天她又买了漂亮的挂件。那么,同学们的零花钱是从什么地方来的?零花钱的数量又有多少,是怎样使用的?我们几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调查问卷,进行全班性调查。
2.采访个别同学,请他们谈谈零花钱的使用方法。
3.在网上查找有关同龄人使用零花钱的资料。
4.询问家人,了解他们对孩子消费的建议。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父母每月收入。据统计,父母每月收入在20xx—4000元的占了35%,4000元以上的占65%。
每星期零花钱数量。据统计,同学们的零花钱每周在5元以下的占25%.每周在5~15元的占47.5%,每周在15元以上的占27.5%。
零花钱的来源。(调查报告 )据统计,同学们的零花钱是父母给的占了80%,从早餐节省的零花钱占了10%,自己赚的占了10%。
零花钱的用处据统计,零花钱主要用来购买零食的占了45%左右,买书的也占了40%左右,用来买玩具和游戏卡的约占15%。
压岁钱的处理。据统计,同学中把压岁钱交给父母保管的占35%,存入银行的约为40%,用于买学习用品的约占25%。
零花钱使用是否合理。据统计,认为自己零花钱用得合理的占了92.5%。认为用得不合理的用了7.5%。
是否想过合理使用零花钱。据统计,想过合理使用的占了92.5%,没有想过合理使用的占了7.5%。
四、结论。
1.班级中的同学父母收入属于中等偏上,生活条件也很不错。因此,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较多。
2.同学们的零花钱数量有些偏多,大部分同学的零花钱每周在15元左右。
3.同学们手中的零花钱大多是父母给的,在家里,我们是纯消费者。也有部分同学通过劳动来“赚取”零花钱,这一点很好。
五、建议。
1.有些父母认为给孩子零花钱很有面子。但是,由于家庭收入不同,父母也应该根据孩子的消费量及用途适当增加或减少零花钱的数量,或让孩子通过家务劳动获得零花钱。
2.调查报告还显示.同学们的零花钱大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同学们应该珍惜父母辛苦赚来的每一分钱,不应该胡乱花钱。
3.也有同学会从早餐中节省零花钱,这是不正确的。早餐的营养在一天中占了重要的位置,早饭一定要吃好。所以零花钱不可以从早餐中节省。
4.虽然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零花钱花得合理,但是,据统计,有部分同学会在学校禁止消费的小店中买零食。这样做,不仅会浪费零花钱,而且有可能损害健康。零花钱应该多用在购买学习用品上。如果还有剩余,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公益捐款。
人口调查报告6
关于我市老年贫困人口的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阜新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严峻。于19底进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XX年,阜新市总人口1,920,844人,60岁以上老年人22.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1.6%。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16,034人,90岁以上老年人2,766人,百岁以上老年人24人。
我市贫困老年人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全市现有贫困老人11,715户,贫困老人15,457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6.9%。其中:男性7,931人,女性7,526人。
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些老年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
1、阜新市是由资源兴起的城市,产业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随着煤碳资源的枯竭,多数煤矿经济效益不景气,拖欠职工工资,加上近几年来几个煤矿的相继破产,大量中青年下岗、放假、经济困难。致使一些子女无力支付老人赡养费或不愿意支付老人赡养费,有的还要靠老人的养老金来维持生活,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窘迫。据调查这类现象的贫困老人所占的比重很大。
2、贫困老人中丧偶女性较多,这部分人无工作,没有养老金,仅靠遗属费或低保金生活。
3、贫困老人中70岁以上老人占贫困老人的4496以上。这些老人年高又多数体弱多病,其中一些老年人有的还没有养老金,生活更加困难。
4、由于阜新市连续几年干旱,使靠天吃饭的农民生活十分拮据。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责任互相推诿,家庭矛盾日益突出。农村老人没有低保金。
解决老年人贫困问题采取措施:
阜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关心老年人特别是贫困老年人的生活。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老龄工作,制定了(阜新市老年人优惠优待规定》、《阜新市委阜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阜新市扶贫帮困工作实施方案》等具体措施;市领导率先垂范,每年的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和重阳节,都亲自到困难老年人家走访慰问。在近年来全市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扶贫帮困活动中,都把老党员、老红军、老劳模等困难老年人作为重要走访帮扶对象。特别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以来,我市城镇的贫困老年人的生活有了保障。目前已有4346位老年人享受这一制度,约占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居民总人数的2.496,占全市困难老年人的2.8%。
各级老龄部门十分重视贫困老年人的问题,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取具体措施,常抓不懈。
一是大力开展农村养老基地建设,积累养老基金,为困难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我市农村养老基地建设是于1995年开始的。几年来的`努力,现在已初现规模,并为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特别是在解决贫困老年人问题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阜新县旧庙镇建立养老基地
1660亩,其中耕地1310亩,成林240亩,幼林110亩。年养老基金11,206元,解决特困老年人疾病、生产、生活等问题45户,老年人51人。东梁镇东五道桥子村,建立养老基地210亩,每年收承包费8000余元,主要用于为特困老人发生活补贴,保障老人们的生活。
发放标准是70—79岁每人每年60元,80—89岁每人每年80元,90—99岁每人每年100元。对老复员军人、老共产党员还多增加20元。目前,全市农村共有养老基地2万多亩,积累积金100多万元。
二是鼓励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脱贫致富。市老龄委从加强老年思想教育入手,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引导老年人克服干一辈子该享清福的思想,经常组织形势任务报告会,使老年人融于社会,与时俱进。如XX年,阜新经济转型
的开局之年,市老龄委于3月初举办了“阜新经济转型报告会”,让广大老年人了解阜新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6月份,组织各界老年人代表到市国家高科技园区等地实地参观,让老同志亲眼看看经济转型给阜新带来的变化和美好前景。9月份,组织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跟踪报道彰武县养成鸡致富老人刘德祥等7位老有所为致富典型,为全市老年人树立了榜样。现在,我市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以为促养之风已经兴起。全市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有37,800多人。
如阜新县东梁镇东五道桥子村,XX年,低龄健康老人从事种植业的有24人,养殖业11人,庭院经济4人。
三是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向老年人献一份爱心,伸出一双手,办一件实事好事,号召全社会关注贫困老人,帮助贫困老人解决困难。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贫困老人则更是弱视的群体,需要全民的关怀和社会的支持。为引起全社会对贫困老年人的关注,市老龄委抓住国际老人节和重阳节等各种有利契机,下发文件,发表倡议书,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三个一”活动。几年来,市老龄委先后开展了春耕帮扶、重阳助听、春节救勘贫困老人活动。每年都专门下发(关于广泛开展助老解困活动的通知》文件。据XX年末统计;全市救助贫困老人21,104户,救助金314万元,米面等如万斤,衣物等10.32万件。这项活动得到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开展“一助一”、“多助一”活动,帮助贫困老年人解决生活问题。XX年,仅阜新县各级团组织组织青年团员于重阳节期间慰问贫困老人50多人次,各学校组织学生为老人做好事XX余件。市博麒电信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张雷、新华眼镜店经理陈智等我市部分民营企业家纷纷开展帮扶救助贫困老人活动。
人口调查报告7
截至12月底,我县共登记在册流动人口251010人,同比去年登记在册流动人口263871人,减少12861人,降幅4.9%;环比20第三季度登记在册流动人口257256人,减少2.4%。为及时了解春节(元宵节)过后流动人口就业状况、生活情况、求职意愿与治安状况满意程度等方面的最新动态,3月初,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组织开展了流动人口问卷调查,对全县年初流动人口流动状况和数量规模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现综合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次抽样调查范围覆盖全县11个乡镇(街道),分别选取用工单位、居住出租房屋、车站码头、劳务市场、建筑工地及网吧等六个不同部位,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共调查流动人口300名。
本次调查的新玉环人样本基本情况为:
1、户籍构成,以外省为主,共有291人,占97.0%。
2、性别比例,男性比例高,占84.3%。
3、年龄结构,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16至45岁占66.0%、46岁至59岁占31.0%、60岁以上占3.0%。
4、在玉时间,居住三年及以上的占45.7%,居住一年至三年的占18.3%,居住六个月至一年的占12.7%,居住六个月以下的占16.3%,第一次来玉环的占7.0%。
5、来玉同行情况,全家来玉或家庭多数人员一起来玉情况较为普遍,占55%,单独出行的占45%。
6、文化程度,新玉环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83%、高中学历占13.3%、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3.7%。
7、技能水平,有专业技能的占47%,53%的人没有专业技能;83%的人没有技术职称,仅17%的人有技术职称。
综上来玉的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工作生活较稳定,文化程度较低,技术水平较差,与原延续的玉环传统产业需求密集型劳动力比较符合。但与玉环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文化、技能素质等尚有不少差距
二、数据分析
(一)就业情况
1、工作落实情况。有79.7%的受访者已经找到工作,从事的岗位为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和其他,分别占71.5%、10%、18.5%。有20.3%的受访者目前待业,待业人员中有63.9%的流动人口表示滞留当地继续找,13.1%的'流动人口准备到其他地方找工作,1.7%的人选择返乡,21.3%的流动人口对自己工作情况渺茫。
2、薪资期望值。在已就业的受访者中,平均月薪为4140元,而在未就业的受访者中,理想月薪平均为3500元,这些人期望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
(二)权益保障情况
1、超时工作普遍存在。根据调查,已就业的受访者每天工作时间平均为8.2小时,每月工作26天。与《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劳动合同签订率有待提高。在找到工作的受访者中,已签订劳动合同的占38.5%、未签订的占61.5%。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对劳动合同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企业用工观念陈旧,存在用工不规范现象。
3、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受访者中,已参加社会保险的有63人,占26.4%,这其中44人参保六个月以上,参保未满六个月的19人、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有176人,占73.6%。新玉环人的社会保障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居住情况
长期生活意愿不强烈。受访者中在本地居住三年及以上的占45.7%,居住一年至三年的占18.3%。在调查是否愿意长期在居住地生活时,有64.7%的受访者选择愿意,35.3%的受访者选择不愿意。不愿意在本地长期居住的原因中,“生活成本高”、“房价太高”、“缺少朋友、感情孤单”“家中老人需要照顾”占原因前四位。
(四)治安状况
1、总体满意度较高。在进行治安状况满意度调查时,有53%的受访者表示对玉环治安状况感到很满意,42.7%的人表示基本满意, 4.3%的人表示不满意。
2、就业仍是新玉环人最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新玉环人最关注的问题按照从高到低排列,前五项分别为工资待遇、就业、生活成本、居住环境和子女就学。可见,赚钱还是外来人口向玉流动的主要动力,解决好就业问题至关重要。政府在加大流动人口就业帮扶方面还需要出台更多有效的措施。
3、居住登记情况:被访者中有229人办理了居住证或临时居住证,占了76.3%,但还有23.7%的被访者未办理居住证或居住证登记已过期。
三、相关建议
玉环是工业强县,新玉环人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玉环人的数量、质量,事关玉环社会转型升级,多级多部门形成合力,创造引人、留人、用人的环境至关重要,应努力让新玉环人工作更有活力,生活更有尊严,后放更有保障,更好地融入玉环,为玉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1、加快实体运作,准确把握信息动态。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实体化运作为重点,加大人员、经费投入,完善县、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企业)三级服务管理网络,加强基层所(站)规范化建设和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加大“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工作力度。同时,加强综治、公安、计生、劳动、工商、城管、卫生、财政等职能部门联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服务管理工作格局。
2、加强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居住条件。强化联合执法,加大对出租私房的管理力度,实现房东自治。强化新民小区规范化管理,按照“八个一”要求,由县新民小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县公安局、县经信局具体组织实施,县发改局、县国土局、县住建规划局等部门协调配合,各乡镇(街道)、玉环经济开发区属地负责,对全县各新民小区进行分类整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分头落实的长效工作格局。
3、推进积分管理,逐步实现同城待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以利益导向为基础的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实现流动人口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登记”转变。根据流动人口年龄、学历、技能、居住时间等情况进行量化统计,建立流动人口积分档案,在入户、住房、子女就学等公共服务方面以积分制为引导,逐步实现享受当地居民的待遇。发挥公办中小学在解决新玉环人子女义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逐步将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民办教育。将流动人口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纳入本地人口经常性工作范围,完善管理网络,加大传染病防治、儿童免疫预防接种、生殖保健等法定免费服务工作。同时,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制度,探索建立流动人口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保障机制,积极引导流动人口参保。
4、注重就业引导,大力优化人口结构。加大招聘求职网站的宣传力度和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以各乡镇(街道)流管所或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双向求职平台。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就业培训工作网络,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流动人口从业技能和劳动素质。完善人力资源引进政策,搭建高端人才创业平台,让高素质人才加速集聚到玉环。
5、加大宣传激励,努力促进和谐共融。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律素养和文明素质。逐步提高党代表、政协委员中流动人口代表的比例,提升政治参与度。组织开展流动人口各类先进评选,增强流动人口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广泛开展适合流动人口文化层次、生活特点、消费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文体活动,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设文化广场,努力丰富新玉环人业余生活,促进和谐共融。
人口调查报告8
长沙人均预期寿命77.14岁
国际上常用低龄(60-69岁)、中龄(70-79岁)、高龄(80岁及以上)老人比重三个指标来反映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状况。
调研报告表明,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长沙总人口年均增长约1.2%,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5%,增长幅度是总人口增幅的近3倍。同时,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由低龄化向中高龄转变。从增速看,20xx年长沙老年人口比1990年增长82.3%,其中低、中、高龄老人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61.5%、97.6%和203%,中高龄老人的增速明显高于低龄老人;从占比看,1990年时低龄老人占比为62.9%,20xx年时已降至55.7%,高龄老人占比则从7.0%升至11.7%。
,长沙人均预期寿命为77.14岁,比20xx年提高3.38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岁,高龄老人占比进一步提高。全市对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全年发放金额超过4000万元。
九个区县(市)中,雨花区老龄化程度最低,仅有12.7%;宁乡县老龄化程度最高,达到21.4%。
二胎政策难解老龄化危机
长沙老年抚养系数为25%,比20xx年提高6.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xx年时,每100个长沙劳动力需要抚养19位老人,到时,上升到需要抚养25位老人。
在全市125万老龄人口中,纯空巢老人高达62.5万,其中12.5万是独居老人;完全失能老年人2.87万;部分失能老年人17万;城市“三无”老人0.66万;农村五保老人2.86万;重点老年优抚对象3.67万;失独老人0.25万。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众多的高龄、失能、半失能等老年人不仅需要提供大规模的经济保障,也需要不同程度的养老照料,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调研报告分析认为,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释放了部分生育需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育率,但新出生人口至少要在后才能逐年成长为劳动力,在这期间老年人口数量仍然会继续扩大,加上抚养孩子成本的增加,短期内生育率不会大幅度增长,因此,长沙的老龄化危机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养老产业缺口较大
据调查,目前长沙的老龄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现代老龄产业涉及的老年人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与此同时,长沙的'养老服务水平与日趋严重的老龄化形势也不相适应。,长沙养老机构床位数的需求量在5.6万张左右,缺口超过3万张;全市无慢性疾病的老人仅占17.5%,老年人口对带有配套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需求量较大,但全市养老机构中内设医务室的只占60%、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的仅30%、获得定点医保单位的约6%,护理型、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十分短缺。
收入偏低则是制约长沙老人选择养老服务和产品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长沙53.3%的老人每月固定收入低于1000元,而目前长沙收费最低的养老机构为1000元/月,因此近半数老人无法独自负担养老机构费用。调查中,60.6%的老人表示目前和老伴未存养老钱;96.6%的老人未从事任何理财活动。
人口调查报告9
一、很多外地人员选择来北京发展——外来人口的数量增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施,我们不难看到,近些年来,北京的人口在剧增。据相关数据显示,1991年至20xx年是外来人口大量增加阶段,这一阶段人口变动的主要特征是外来人口大量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常住人口继续增长,到20xx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492.7万人,与1990年相比增加406.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3%。
1、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大量的外地人员选择了来北京谋生和发展,而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她们在来京之前的户口所在地也都是以经营店铺谋生的,在有了这方面的一些经验以后,她们选择来北京,以同样的职业,选择一个好的地理位置来经营店铺。而至于他们为什么当初选择来北京谋生,有些人表示亲戚或朋友介绍,有些人认为北京是首都,挣钱多,有些人则表示不知道为什么。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的流动方面我做了一些查询,数据表示,1978—1987年间,人口流动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而对中部地区的贡献仅为2.7%,同时,在这一时期,人口流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却达到5.6%,这说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是改革开放之初十年间人口流动的更大受益者。
2、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补充一点,我个人认为可能一开始对于“首都”这个名词,对于一些外地人员来说,吸引力比较大,认为首都是最繁华的,在北京发展就成了每个人的理想选择。可是不能盲目的随大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因为现在北京的居住人口已经太多了,日常的堵车,房价的上涨都反映了一定的问题,今后应该实施一些措施来控制一些北京的人口。量变引起质变,凡事都应该有个度,不能让改革开放这件好事到最后演变成对北京这个首都的负担。而对于那些外地人员,应该综合现在北京的状况来衡量一下,现在的北京还适不适合自己立足,发展。
二、外来人口的目前经营及生活状况良好——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们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一些小商贩和小商铺,普遍表示对现在的经营状况比较满意,每天的客流量基本都是在100~200,主要是面对一些中低收入阶层的人。当初选择在此地经营店铺的原因基本是客流量大,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资金比较便宜。可见,外来人口在来京以后对于北京先做了一定的了解,在综合各方面以及资金方面的综合衡量以后,才开的店铺而不是盲目的想赚钱。这也是他们客流量较理想的原因。而对于那些流动的商贩,多在学校门口摆放摊点,个人认为这是很好的赚钱渠道,因为作为学生一族来讲,还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不可能天天去吃山珍海味,而这些价格低廉,又相对美味的路边摊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每次路过看到北一门口,看到每个小吃摊的“火爆程度”,他们的经营状况就可想而知了。更多的是,这些人反映对北京目前的发展状况相对于家乡而言比较满意,除了工作以外,他们还会以看电视,上网,与家人聊天等方式来打发时间。由此可以推论,他们的生活状况还是比较理想的,至少在日常生活方面不用去发愁,甚至比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的生活水平要更高一些。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相关数据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贫困人口减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xx多玩,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3%,居民收入增加。3、可见,它给外地人员带来了曙光,让更多的外来人口在北京就业,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中,朋友的依靠占70%,家人的.关心占50%,纯洁朴实的心灵占20%,认为没失去什么的占10%。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到,来北京之后,很多人的为人处事方面的经验得到了提高,在经营中学到了应该如何赚钱,而且在日常与顾客的沟通之中锻炼了良好的口才。在北京这个大环境下,大多数人还是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但是有得必有失,根据大多数人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出,不少人来京以后,失去了朋友的依靠,以前的交际圈离自己远了,而且家人的关心也远在千里之外,可能很难碰触到。我觉得这是他们很不容易的一点,身边没有很多的亲人,朋友,没有什么人帮助,很多事情,还有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都要自己去面对,我相信这也是他们心理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推论出,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引起了人们社会行为观念的更新和道德观念的更新。
人口调查报告10
一、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是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人口形势发生了变化,需要建立能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全面推行计划生育30年来,我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就是说,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从降低生育水平转移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上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群众生育意愿与国家生育政策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低生育水平面临差较大的反弹压力。同时,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接近更替水平,下降的空间非常小。而人口基数比较大,即使是在严格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未来十几年全国人口每年仍将以1000万的速度递增,人口过多仍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伴随着低生育水平的到来,相继发生了一系列新的人口问题,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离岗职工日薄西山日趋复杂,未婚青年怀孕甚至非法生育时有发生,老龄人口日渐增长,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等等,为此,必须建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的新机制。
(二)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一九九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势头影响到各行业、各地区、各部门,当然也会影响人口再生产的整个过程。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管理机制,对短期内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效果突出,但对长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还需要探索;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得心应手,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则不很适应。因此,必须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中,对现行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实施综合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自身发展,需要实行综合改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长期以来,各地计划生育工作者勇于实践,不断改革。在总结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其核心内容是: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达到“一个目标”,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的探索,并不意味着改革的终结,而是把改革从局部向整体拓展,由单项向综合深入,将宏观政策向微观政策机制落实,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内涵和外延
综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也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综合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任务来进行。
综合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即“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从工作机制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五句二十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并且各有侧重,形成一个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体系,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力度,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完备,执法公正,监督有效,管理科学,调控有力,方便群众”。村(居)民自治是基础,要切实下移工作重心,建立以村居为主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协会和其他群众组织的作用,实现村居一级“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照章理事”,优质服务是手段,要广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公益性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着重做好以技术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实现“宣传教育服务科学、实用、乐于接受,科学技术服务安全、适宜、体贴入微”。
政策推动是关键,要建立完备的调控体系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奖励,建立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努力建立全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综合治理是核心,各级党委、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综合治理,做到“全社会树立综合治理意识,党委、政府做到综合决策,各级各部门采取综合措施,社会经济人口实现综合发展”。
综合改革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制度性。一是综合改革以“综合”为改革思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有别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历次单项管理机制的改革或某些具体措施的改革。如:1995年国家计生委开展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国家计生委开展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20xx年国家计生委启动的“关爱女孩活动”等等,都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的探索和改革。综合改革是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考核评估监督机制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当然也是对以前历次单项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总结和提升。二是综合改革以建立“新机制”为目标,具有制度性的'特点。这就有别于1983年国家计生委总结的“三为主”方针,也有别于1994年国家计生委推广的“三结合”经验。综合改革使这些工作方法,工作途径等宏观性的东西具体化、制度化,从而把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落实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在工作机制中。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根本性,这种新的工作机制一旦建立,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会因为领导人或领导人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新时期坚持
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的保证,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一是认为综合改革是一句口号,是一个标签,是一种政治时髦,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贴;二是认为综合改革是一个筐,它涵盖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什么就装什么;三是认为综合改革是新瓶装旧药,无非就是把以前的改革和提法重新包装一下;四是认为综合改革是一场运动,是一段阶段性的工作,时间到了,运动就结束了。
(二)工作态度上出现的问题:一是“不动”,有的地方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强调人口形势严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大,工作基础不好,没有精力开展综合改革,或者强调人口形势比较好,工作机制比较健全,工作效果比较明显,没有必要开展综合改革;二是“被动”,有的地方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综合改革没有计划,没有部署,也没有检查,上级来了就汇报,上级催了就写材料,推一推动一动,或者满足于召开一个会议,成立一个小组,下发一个文件,就万事大吉。三是“盲动”。有的地方虽然热情很高,没有计划,没有方案,没有目标,不了解综合改革的要求,不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又不了解工作实际情况,凭热情、凭印象、凭想象进行综合改革。
(三)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一是满足于试点,没能在面上推开;二是满足于解决具体问题,没能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三是满足于某一个方面的改革,没能扩展到整个机制的创新。
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一)要广泛宣传。综合改革不是关起门来搞改革,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协调组织各个相关部门积极参与,上下配合,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群众参与改革的平台。既要大力宣传本地的综合改革工作,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及时总结推介突出的典型和成熟的经验,向外界展示综合改革的成就,又要大力宣传介绍外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善于博采众长,把外地的成功经验拿来为我所用,降低综合改革的成本,加速综合改革的进程。
(二)要继承创新。综合改革绝非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要认真总结过去形成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加以整合和提升。要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让计划生育工作影响千家万户,涉及方方面面,不能凭经验、拍脑袋,盲目冒进,急于求成。要坚持先点后面,先易后难,先立后破,循序渐进,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巩固已有成果,又要注意新的探索。
(三)要积极稳妥。要用综合改革统领并推进整个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把改革与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做到在稳定中抓改革,在改革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决定综合改革的内容和步骤,改革方案一定要思路清楚,便于操作,摊子不能铺得太大,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千万不能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
(四)要循序渐进。综合改革是新生事物,是探索、是创新,没有现存的模式可以遵循,但也不能信马由疆,盲目行动。必须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的要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综合改革方案,制定具体的综合改革项目文本,按照项目文本的内容,实施步骤稳步推进,再通过改革实践丰富和完善项目文本,做到规范操作,有序推进。
(五)要保障经费。各地要对综合改革的项目进行科学预测,年初财政预算时要增设综合改革项目经费,做到专款专用。特别是涉及到育龄群众利益的改革项目,既不能因经费紧张而草率取消,也不能在没有经费渠道的情况下盲目上马,要量力而行,取信于民,建立推动综合改革的投入保障机制。
(六)要加强评估,建立完善科学系统、完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考核、评估和监督机制,按照综合改革项目文本设置的目标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推动综合改革健康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简便易行”的原则,减少考核层次、次数和内容,把基层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上来,为综合改革松绑。综合改革的情况要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作为创建优质服务单位的重要举措,鼓励基层自觉实行综合改革。
人口调查报告11
伴随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务工的浪潮,农村留守妇女的队伍逐步扩,她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日益凸显,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引起注意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1、留守妇女年龄偏。
被调查留守妇女30岁以下的约占12%,3050岁的占60%,50岁以上的占28%。可岁,留守妇女多是40岁左右的妇女,她们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担负起家中农活,不得不让丈夫外出奇制胜务工,自己留守。
2、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
调查中发现,小学以下文化的留守妇女占32.6%,初中文化的占60.4%,高中文化的仅占7%。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的知识、新技术能力软弱,没有一技之长,这成为她们留守在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3、留守妇女劳动强度。
调查对象中,近52.5%的义妇女除了要赡养老人,照顾孩子外,还要担负起家庭的各项生产、生活重任。面对烦锁的家务和繁重的农活,她们身心疲惫。有妇女说:“有时下地干活回来,脚都懒得洗、饭也懒得吃,就想好好睡一觉。”
1、留守妇女知识层次亟待提高。
留守妇女是当前农村的主力,她们的知识层次直接影响着急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1%的妇女表示因为自己不懂技术,除了种地没有其他专长和本领,即使走出家门也找不到立足之地;约36%的妇女感谢到缺乏科学种养殖、企业用工的信息,经营无方、致富无门。而且,由于她们的文化层次不高,对小孩的'培养、教育知识非常缺乏,存在着很多困惑。
2、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造成情感缺失,婚姻呈现危机。
由于跟丈夫长期分居,联系较少,造成双方的观念、行为方式越来越,夫妻双方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我乡一妇女说丈夫在外打工,经不起外面的诱惑,有了第三者却又不离婚,对家庭、孩子不管不问,不再承担“养家”义务,把苦难留给她一个人承受。
1、提高妇女综合素质。
各有关部门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让留守妇女基本都能参加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咨询服务,使之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她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2、加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各级党、政府及有关各部门在制定出台政策及工作措施时,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加政策倾斜力度。把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整体规划。在培训指标和经费上向妇性倾斜。
3、力发展妇性经济。
许多留守妇女心灵手巧,吃苦耐劳,脏活累活都不怕,针对她们这些特点,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发性特点的副业生产,如养殖、蔬菜种植、手工业等;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另外,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力培养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济人等,引导妇女走联合致富项目。这样,她们的非农收入增加了,经济情况改善了,生活状况自然就会得到改善。
4、创新开展文娱活动。
健康的文化活动是减轻精神压力的良方,各级地方政府要加投入,在农村建立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场所,让她们通过读书等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她们的法律观念。要培养乡土文化队伍,挖掘地方传统娱乐资源,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口调查报告12
近年来,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在大量增加。掌握流动人口现状、特点、趋势,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维护社会治安、创建平安文明社区、做好计划生育及对社区其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前不久,笔者对本街道暂寄住人口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就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街道下辖8个社区,总人口3万余人;辖区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区域流动人口150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0.5;流动人口主要是做生意的、打工的、投亲靠友的、逃避计划生育的、负案在逃等几种类型。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流动,势必对街域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据调查,辖区内被处罚的人员中有60以上的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已成为辖区内刑事和治安案件的高发群体。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街域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街道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目前,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
一是重视程度低。有的社区及驻街单位,对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在他们看来“流动人口管与不管都一样,只要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就可以了。”由于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导致了组织管理上的软弱无力,没有把此项工作真正纳入议事日程,虽然工作上也说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但管理责任、管理措施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造成了工作上的流于形式。
二是畏难情绪大。由于流动人口暂寄住的流动性较大,分布面大、且较为零散,从村屯到社区、从平房到楼房,只要有空闲房屋,就会有流动人口入住。由于流动人口居住的不确定性,给社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管理干部的畏难情绪。有的.干部认为“流动人口根本无法管理,如果发生了治安或刑事案件,报到派出所就可以了。”
三是协调不到位。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及管理方式,虽然多年来一直说要形成网络、“齐抓共管”,但往往只落实在文件上,具体运作中还是在唱“单出头”。比如:城管、计生、民政、治安、、文化、和税务等部门常常是单独到社区或单位开展工作,“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工作无规律、打乱仗,也给社区和驻街单位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难度。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对流动人口实施有效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通过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对调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严把“四关”、建好“四卡”,是实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严把“四关”。
1.街道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清理整顿流动人口的领导责任,把好“指挥协调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要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由街道综治办、计生委、民政办、城管所、派出所等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综合治理。
2.派出所应对辖区暂寄住流动人口进行身份审查,把好“审查、教育和处罚关”。一是对无身份证、无婚育证、无固定居所和无固定收入的“四无人员”进行清理;二是对审查合格的要登记、造册、办证、进行普法教育;三是要加强监控和管理,做到“四知、两做到”。①知身份,②知暂寄住理由,③知原户口所在地,④知现实表现;做到见面知人、提人知门,做到人来登记、人在管好、人走注销。对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进行依法惩处,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3.社区要建好档案,把好“监督管理关”。流动人口要在社区内落脚居住,对新入住社区的暂寄住人员,社区要配合管段民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如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做好入户普查、协助做好登记(注销)办证、做好法制宣传、把好房屋出租关、加强日常走访和管理,切实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4.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好“服务、疏通、管理关”。为了发挥流动人口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的积极性,管理工作要做到“管而不死,管而有序”。要求各相关部门,如计生、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政府管理部门,既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又做好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培训和宣传教育;既依法行政,又根据相关政策,为流动人口经商、开发项目等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使党的各项政策得到切实有效地落实。
(二)要建好“四卡”。
一是建立流动人口登记卡。即对到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的自然情况以及房主的相关情况进行逐一登记立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建立“四方责任卡”。明确社区、片警、房主、暂寄住户四方的责任,四方各持一卡,有利于互相监督、共同遵守。三是建立“暂住卡”。凡是在辖区暂住的外县、市年龄在18岁以上的流动人口,都要到社区警务室办理“暂住卡”,作为在此市居住的合法证件。四是建立“婚育卡”。对育龄流动人口,必须持原居住地的婚育证明,在暂寄住社区办理计划生育卡,使社区、街道能够掌握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情况,开展计划生育服务和宣传教育。五是建立重点流动人口“防控卡”。对有前科劣迹和现行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派出所将对其实施重点管理、监控,以及追拿逃犯、直至严打;对这类重点流动人口要在派出所列入“重点管理卡”之中。
总之,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一些有益的方式方法,使之既既管理到位,又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人口调查报告13
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为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流动等问题,提升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总体水平。
自4月份开始,我委成立了6个专题调研组,采取深入基层看资料、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走访育龄群众等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到七县一市四区进行现场调研。
现就围绕“改革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
任制”的课题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市是人口大市,农村人口比重高,流动人口流量大,群众生育观念落后,人均gdp偏低,人口计生工作位居二、三类县多,发展不平衡。
抓计生就是抓增长,抓计生就是抓民生,只有做好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才是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紧紧抓住“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这一目标不动摇,始终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放松,全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水平。
去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7‰,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为90.7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06,长效节育手术落实率为98.8%,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的人口控制目标任务,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伴随着人口形势和工作要求的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也应随之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自1995年推行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和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发挥了关键性的“指挥棒”作用,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改革完善,急需建立与新时期新任务相适应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考核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核心,是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重视程度和关注程度很高,我市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在指标和操作上是比较合理和规范的,但仍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考核指标不一致,出台晚。
目标管理责任制是年初签订责任书,年中印发考评方案,年末出台评估标准。
责任书的指标较少,考评方案的指标笼统,评估标准多而细。
这样,导致年初的责任书的签订成了一种形式,降低了责任书的严肃性。
年未的评估标准成了“马后炮”。
基层在知道考核结果时,才知道评估标准,工作好环已成定局,即使知道一些工作落实不够好,任务完成不理想,但也来不及补缺补差,达不到指导和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的目的。
2、考核指标过高,数据虚。
考核指标高,一些工作分类量化不明显,工作基础好的地方和工作基础差的地方一个样,经济水平高的地方和经济水平低的地方一个样,忽视影响计划生育工作的多种因素,效果指标和质量指标设计的高低对一些地方缺乏科学性论证,是跳起来都摘不到桃子的指标,基层在报表上做文章,错报、瞒报、漏报、虚报的现象较突出。
3、考核次数过多,负担重。
对基层而言,每年省市县三级考核加起来多达六次,还不包括单项检查考核。
基层干部迎接检查考核任务重,整天忙于写材料、整资料、搞报表,许多地方都把心思放在应付检查考核上,为考核而工作,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工作落实上,基层干部群众对此有怨言。
4、考核项目过多,重点不明。
年未考核的指标过细,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既有加分指标,也有扣分指标,包罗万象,面面俱到。
考核时,时间短,人员少,方法单一,致使实际考核中调查走访多数停留在表面层次,深入不下去,程序是走下来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由此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基层弄虚作假。
基层在考核时,不管实际工作干没干,不管有关文件出没出台,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他补什么。
二是重点不突出。
在考核的指挥棒下,上级考核什么,下级抓什么;上级考核方案要求怎么做,下级照着怎么做,实际是在培养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工作做法,不利于探索适合自己本地特点、本地实情的工作机制。
5、考核的公认度不高,难服气。
考核的导向上有些重视管理结果,忽视管理过程;重视控制数量,轻视提高素质;重视管理手段,忽视服务手段。
基层忽视抓基础工作,抓过程监控,一味地在迎检的结果上下功夫,考核结果与真实水平有差距。
有些考核指标的内涵不清、资料来源界定模糊,数出多门,难以统一口径,造成认定结果异议,评分结果不服。
6、考核“一票否决”,兑现不一。
考核结果是兑现奖惩的直接依据,考核结果只有通过兑现奖惩才能让各级组织和各级干部更深切地体会到不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严重后果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从而增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对于至今仍然是天下第一难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奖惩。
但由于目标责任制是各级各部门都有责任,是分类分线考核,而奖惩都是以结合成绩为依据,一些地方在责任追究到人时,则过于强调方方面面客观因素,从轻从缓“一票否决”。
三、建议与对策
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一票否决”制度,是党委、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
推进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改革创新,是当前人口计生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要进一步规范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内容,精简责任指标,使重点更突出,要求更清楚,导向更明确。
坚持把“稳
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建立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框架下来实现,引导各地更加注重利益导向,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更加注重依法行政,更加注重分类指导,褒奖先进,鼓励后进,推动各县(市)区均衡发展,齐头并进。
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在新阶段更好的发挥“指挥棒”和“晴雨表”的作用。
1、加快建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指导思想上必须紧紧围绕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道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一主线,通过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问题的自觉重视程度,进一步强化“一把手”的亲自抓、负总责的计生意识,逐步形成以统筹人口自身协调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导向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体系。
2、科学合理地设置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指标。
坚持在指标内容设置上遵循简明扼要,突出阶段性重点的原则;坚持在指标幅度设置上遵循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在考核组织上遵循简便易行,便民惠民的原则。
一要把过多的考核次数压下来。
避免一年内省、市、县多次对同一个乡镇进行考核评估,原则上对一个乡镇的`考核评估和检查一年不超过3次。
二要把过多的考核指标压下来。
一般性的工作要求不应作为考核指标,考核指标要突出工作重点和解决重大问题,不要什么工作都往考核的箩筐里装,更不要因小失大。
三要把过多的考核环节压下来。
减少考核层级,降低考核成本。
四要把过高的指标压下来。
考核指标要与各地实际相结合。
切实遏制基层因应付考核而带来不必要的造假,把基层的注意力引导到踏踏实实做好基础工作上来。
3、突出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导向性。
坚持重点抓什么就考核什么的原则,增强考核工作的导向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突出以人为本。
考核指标的设置要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有利于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提高群众满意度,有利于改善党群和干群关系,坚决不下达容易诱发恶性案件或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指标。
二是突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根据各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际,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引导党政领导把注意力放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上来。
三是突出求实创新。
鼓励引导基层讲实话、报实数、求实效。
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值,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不盲目追求高指标,注重过程指标和源头管理,避免高指标导致的假报表,打造诚信计生。
四是突出分类指导。
实事求是,注重不同地区的工作水平、工作基础的差距,针对一、二、三类县的特点,区分农村、城市、流动人口的情况,合理设定指标内容和指标标准,推进各县(市)区进位升类争先。
4、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公信力。
客观、准确地评价一个地方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衡量其在考核工作任务的完成程度、工作进步程度、数据真实程度、群众满意程度,为党委、政府兑现奖惩提出依据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目的。
因此,考核的指标要硬、要客观、要减少争议,不能有太主观的指标。
考核评估从方案设计到结果公布,一定要公开透明,要把公平、公正、公开贯穿考核评估工作始终。
要把人口信息数据库、统计报表数据的真实度作为“一票否决”的主要依据之一。
考核结果兑现应奖罚并重,既要严格执行“一票否决”、“未位淘汰”,对后进单位不评先评优,对其责任人不提拔重用、甚至免职。
同时,也要坚持“一票优先”,对目标责任制考核名列前茅的单位应重奖,对责任人应提拔或重用。
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工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
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入扎实地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推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
人口调查报告14
辖区内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在局领导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区流动人口福利基本情况
(一)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成立了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委常委公安分局局长、区委政法委副书记为付组长,区政法委(综治办)、组织、宣传、公安等21个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抽调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人员组成,政法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全区流动人口的日常服务管理工作。各乡镇、街道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流动人口200 人以上的社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中心主任由社区主任担任,副主任在流动人口中产生。
(二)维权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全区建立了三级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网络,设立了流动人口维权服务中心,并开通了12345维权热线。乡镇(街道)在综治中心设立了维权站,社区由司法部门设立了法律顾问或联络员,公布了姓名和联系电话,极大方便了流动人口的法律维权咨询。中远、欧华等一批规模企业能依法与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劳动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及时调处劳资纠纷,并逐步完善流动人口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措施。全区工伤保险全面覆盖;船东互保全面覆盖下海渔民中的流动人口。船舶、建筑等高风险行业、高纠纷行业设立了保证金制度,维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三)民主政治权利得到较好体现。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意见》中明确规定区、乡镇(街道)党代表和区政协委员中,各类先进、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评选,流动人口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各社区根据条件视情建立了流动人口党支部。区总工会强化企业“党工共建”,把流动人口组织到企业工会中来,使流动人口民主政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四)子女就学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区委区政府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积极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大力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流动人口子
女学校,不断扩大教学规模,使教学资源与流动人口子女就读需要相适应,逐步实行以公立学校为主,民工子弟学校为辅的义务教育新体制,并行文明确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有关规定。目前,全区流动人口适龄子女实际入学(义务教育阶段)人数5212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3031人,占58.15%;在三所民工学校就读的2181人,占41.85%。流动人口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8%,总数占全区在校学生数的23.07%。
(五)卫生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加强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及周边的食品安全监督和卫生防疫工作,对流动人口子女实行免费接种,把流动人口孕产妇围产保健纳入全区预防保健管理范围,大大降低了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专门成立了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制订了应急预案。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计划生育的咨询服务,为已婚妇女提供免费的孕环情检查,报销四项手术费。孕产妇女实行定点分娩。今年,区政府又把流动人口纳入享受基本药物零差价范围。流动人口卫生健康状况改善明显。
二、我区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10月30日,我区外来流动人口总量约13.4万人。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之比为2.37:1(常住人口约32万人)。其中男性占69.1%,女性占30.9%。此外,还有不少未登记在册和申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全区流动人口数量继续呈上升趋势。从暂住时间来看,居住1年以上的占5.6%;居住1个月至1年的占87.16%;居住1个月以下的占7.24%。从来自地区分析,省内16882人,占12.62%;省外116917人,占87.38%。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来自安徽、四川、江苏、河南等省份,一些经济相对较为贫困县区,占到总数的52.9%,主要分布在我区的六横、蚂蚁岛、沈家门、勾山、东港等乡镇(街道)。从行业结构分析,主要从事船舶修造、建筑、水产捕捞加工、餐饮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本地人不愿干的“脏、累、苦、差、险”工种和行业为主。同时,我区流动人口还具有如下特点:
(一)文化水平低。我区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教育基础
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受教育程度以中小学居多。调查显示,其中小学占14.8%,初中占64.2%,高中占18%,大专以上仅占3%。文化素质明显偏低。
(二)社会保障少。由于社会保障机制问题,流动人口一般无法完全享受我区城市市民的社保福利。据相关部门统计,流动人口在较稳定企业务工,参加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仅为6.45%、6.67%、6.51%,大大低于我区本地户籍人口的保障水平。
(三)居住条件差。全区13.4万流动人口中,集中居住在各企事业单位宿舍的只有42800人,更多的是散居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农民零星的出租房和其他各类工棚中。根据六横、沈家门、勾山等地反映,过去的猪栏、违章棚改为简易房出租给流动人口的现象普遍。分布在各乡镇、街道的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规模小,公共服务设施差,安全隐患较大。
(四)违法犯罪问题突出。流动人口刑事犯罪数量增多,以暴力犯罪、侵财型犯罪为主。全区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96名,其中流动人口379名,占63.6%。
一些带有职业性的.扒窃、抢劫、诈骗、盗窃等案件,大多系外来人员所为。60%以上的盗抢公共设施、涉恶案件都由流动人口作案,对我区社会治安稳定造成严重危害。
三、我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跟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有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管理体制尚需理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公安、劳动、计生、城管、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对责、权、利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带有局部性及与之相适应的差异性,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单独制定管理制度,这样使得工作难以协调,服务与管理难以配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谁都在管,谁都管不了”的现象,无法形成合力。实际工作中,各部门间的信息尚未得到有效整合,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没能得到制度化保障,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衔接机制,有效信息利用率低。对流动人口无法做到实时、动态管理。
(二)管理队伍尚待加强。据调研,由于经费不足,流动人口专职工作人员配备还不到位。按500:1配备流动人口专职工作人员的要求,我区只有沈家门、东港两个街道基本达到上级要求。这些协管员在扣除保险、办公等费用以后,每月工资一般在1200-1500元左右。协管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存在态度粗暴和工作方式简单等问题。多数协管员专管不专用,日常工作中侧重于治安管理,协助计生、消防安全、劳动等综合治理服务的不多。“一职多能”作用不明显。
(三)观念认识尚须改变。由于经济、文化和习俗差异,对流动人口“歧视多于尊重”、“戒备多于信任”的现象仍有存在。一些当地群众,一讲到流动人口就联系到违法犯罪;一有风吹草动,就把流动人口当作怀疑对象。只看到给我区城市服务与管理带来的压力;看不到他们为我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有些职能部门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也以防范为主,在理念上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偏见,对流动人口服务引导不够,使大量流动人口游离在社会保障、教育宣传、政治参与等边缘。
(四)合法权益尚得不到充分保障。调查中,我们发现用工单位以临时工、季节工为借口,不与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现象依然存在;即使签订合同,在工资待遇、劳保福利、社会保险、工伤处理等方面也不能依照合同执行。近年来,欠薪、拖薪及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有发生。据统计,共处理各类劳资纠纷投诉1032件,其中涉及流动人口劳资纠纷722件,占总数的70%左右。从劳资纠纷行业看,船舶、建筑行业持续高发,分别占总数的39.7%和17.8%;物业保安、排挡等个体工商户劳资纠纷增幅较快。同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仍存在一定困难。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因找不到学校或负担不起学费而缀学。
四、加强我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我区加快推进“五大基地”建设,打造滨海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充分认识并做好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做好此项工作,绝非一日之功。当前,应从解决根本性的,社会普遍要求急需解决的问题做起,循序渐进,扎实推进。
(一)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体制格局,优化现有组织架构。
1、优化组织协调框架。根据我们对本区及浙江嘉兴、宁波,江苏昆山等地的考察情况比较分析,为适应下一阶段更为复杂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任务,有必要对现有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协调框架做优化调整,形成总合协调、综合管理、多线联动的组织格局。调研组认为:一是在对现有格局不做大的调整的前提下,借鉴“宁波”模式,强化对“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属办公室的授权,建议由区政府办副主任担任主任,对常设机构的具体运作负责。这样既可解决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协调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又不用做大的结构调整,因而相对易行,能见实效。二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参照“嘉兴”模式,调整建立功能相对健全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委员会”并成立“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局”,设置相应的部门,如综合科、监督协调科、登记管理科等,给予一定的编制与职数,使其不但能承担日常性的综合协调监督的任务,还能发挥核心指导的导向作用。
2、完善属地管理体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心应放在基层社区,实行服务、管理、教育、维权“四位一体”的全程服务、综合治理。强化村委会、居委会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职能。完善村(居)、社区警务室的工作平台,做到以村(居)为阵地,夯实基础,抓好服务。根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理顺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街道、社区各自职责,形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综合人口管理体系。要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上,实行“定人、定位、定责”的三定网格式责任管理模式,制定并落实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
3、加强协管队伍建设。要切实按500:1的比例,配齐配足协管员。专职协管员队伍的聘任管理在区相应机构的指导、监督下,由乡镇(街道)负责。经费应按财政体制分级给予保证。要充分发挥专职协管员队伍作用,加强培训,完善“一支队伍,综合运作”的管理模式。
人口调查报告15
XX年是实施“计划生育”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年,也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科学分析和判断我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创新工作思路,促进整体工作上水平,根据统计、调查等资料,对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作情况分析如下: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截止到今年3月末,全县常住人口为205,277人,出生婴儿621人,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4.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0.6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3.01‰,自然增长率为0.54‰。较好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
二是社会抚养费征收金额逐年递增。我们在建立《执法人员行为规范》、《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信访案件查处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六个不准”规定,杜绝在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不作为”和“滥作为”的现象,倡导人性化执法、正确执法、文明执法,使社会抚养费征收金额逐年呈上升趋势。在XX年,全县征收社会抚养费36.8万元;XX年征收社会抚养费32.1万元;XX年,全县共征收社会抚养费 29.7万元。违法生育现象明显好转,也为提高全县的符合政策生育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信息化建设得到提高。我们投入2.1万元,更新了4个乡镇微机。在建立新户卡阶段,先后四次培训了乡级统计员和微机员;组织各乡镇统计员、微机员在富林乡进行了户卡模拟填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动乡、村干部360人,利用近1个月时间,入户核采集基本信息。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认真填写新家庭户卡,及时更户卡数据。为保证质量,由计生局业务副局长带队,深入8个乡镇抽查户卡填写情况,共抽查82个行政村的4,101户,发现误差限期整改,保证了家庭户卡档案填写规范、准确、信息变更及时。在新wis系统数据录入阶段,及时升级新wis系统,对录入进度慢的乡镇,我们采取多人多机录入。在数据审核校验阶段,发现有漏项的或逻辑不符的,及时更改,按时完成了全县新wis系统数据的录入、审核和校验工作,由于我们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在后期打包上传数据时,全县8各乡镇一次成功。及时把数据上传到省人口计生委规统处,保证了新wis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针对我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实际情况,计生部门制定了周密的和培训日程表。从去年10月下旬起,每月集中培训技术服务人员1次,每次2天,每次集中培训。为严肃纪律,端正学习态度,集中培训时,实行点名制,事假的一次扣100元,迟到早退的一次扣50元。全县的技术服务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督促、唯恐落后。科技大练兵活动历时六个月,投入近2万多元,采取多媒体直观和专家面对面辅导的方式,集中培训6期,累计12天,进行业务考试6次。3月9日,全县19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全部参加了全市的科技大练兵技术大比武考试。取得综合排名第四名的成绩,通过这次科技大练兵技术大比武活动,即培养了全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的团队精神,又提高了她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是优质服务得到有效开展。在深化优质服务上,计生部门改变过去开展“三查一治”服务时间长、参检率低的做法,从2月25日至3月末,集中利用35天时间,由各乡镇服务站负责,以村、屯为单位,统一出车126台次,接送育龄妇女到乡服务站接受“三查一治”生殖保健服务,现场宣传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知识。技术力量不足的乡镇服务站,由县服务站协助,摸清了年初的孕情、环情、病情,及时落实补救措施,准备在挂锄期间,又组成医疗小分队,入村开展生殖保健服务。截止到3月末,共普查10,852人,普查率为85.98%,患病率为22.86%,治疗率为81.23%,患病人群得到及时救治。
六是服务环境得到改善。今年我们把服务站形象建设作为提高乡镇服务站服务能力的重点,按照服务站形象规标准,扩建县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按照设计图纸,准备新建了浓河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和富林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凤山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祥顺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有望在12月份投入使用。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我县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农村奖励扶助制度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工作成效显著。严格实行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的“四权分离”管理运行机制,认真做好奖励扶助对象的调查摸底、资格确认和上报工作。目前为止,对 XX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对象进行见面、资格审查、三级公示,审批327个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县民政局、县残联积极配合,经过层层审查和三级公示,共确认132个特扶对象,以全部足额兑现。XX年的奖扶.特扶对象正在申报审查中。各项奖励政策的落实,调动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稳步推进。公安、卫生等部门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的通告》,联合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两非”行为,确保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农委、扶贫办.农村信用社等部门利用春蕾助学计划、阳光女孩计划、青春风采计划等载体,“计划生育“三新”活动”,开展主动争取政策和资金,解决资金26.63万元,资助53个贫困计划生育女孩家庭.17个计生家庭脱贫,并发挥40个致富典型的辐射作用,用利益导向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努力营造有利于女孩成长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政策,切实维护了女孩的合法权益。三是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进一步夯实。近三年,每年的三月份。县、乡、村三级联动,重点对新婚、哺乳、生育旺盛期和流动人口家庭进行走访,大力宣传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摸清新婚情况、现孕情况、计划外出生情况和流入流出情况。计生局成立督察组,局长带队,不定期抽查各乡镇深入基层走访服务活动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仅三月末今年我们共抽查了8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57个自然屯,夯实了人口统计数据。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是早、非婚现象仍然存在。**县是农业县,农村人口占80%以上,养儿防老等传统的生育观念仍根深蒂固,早非婚现象仍然存在。 由于取消了计划生育管理费,我们对早婚人员的计划外怀孕缺乏相应的处罚手段,单纯的宣传教育很难奏效,给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是计划外二、多孩生育现象有所抬头。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得到了改观,但是,人们需要一个男孩及“儿女双全”的愿望还比较普遍,尤其是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考虑到老有所养,所以不符合生育政策的夫妇,也要再生育;再婚家庭为求家庭稳定和日后生活保障,也要再生育。这是二孩、多孩计划外生育增多的主要原因。XX――XX年,计划外二、多孩生育有所抬头。
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差距很大,而且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工作难度加大。如果计划生育工作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违法生育现象的反弹,影响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三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老化。由于我县计划生育干部队伍超常规的稳定,缺少技术服务人员.加之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慢,很难满足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保健服务需求等等。
这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下步工作打算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个中心工作,以推进综合改革,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加大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力度,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二)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基层基础建设。
(三)推进综合改革,创新工作机制。
(四)加大执法力度,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五)落实综合治理工作,解决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六)抓好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五篇: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1
就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一定影响。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从人口结构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然而,只看到老龄化的消极一面是不够的,从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方式看,一个巨大的养老消费市场正在形成。人口老龄化对消费也有正向拉动作用。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把人口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亚夫
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是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且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在增加。数据表明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另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xx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约占总人口的35%。这意味着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将对中国发展带来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对社会总消费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老年人不仅在医疗保健、食品、服装、旅游、娱乐、养老等各方面有大量需求,而且随着价值观、消费观与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老年人消费需求正在向高层次、高质量、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潜在需求将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餐饮、旅游、娱乐等消费点。
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习惯、偏好以及消费能力和方式将改变社会消费结构,形成潜在消费市场。老龄化社会催生的银发经济不仅有助于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有可能成为调结构促增长的新亮点,并蕴藏着新的产业机会,有助于我国经济的优化和转型。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银发经济有巨大需求,为过剩产能的转移和新的投资机会寻求到了新的出口,这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产业结构,把人口压力转化为经济机会。要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战略,大力发展老年消费产业,特别是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家政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消费的需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较为明显
1. 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20xx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xx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9.4%。截至20xx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86万人,比上年净增加631万人,比20xx年增加5324万人,年均增加354.93万人。目前我国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是欧盟同年龄总人口的1.4倍。
2.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
20xx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20xx年提高3.4个百分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xx年突破20%,在20xx年突破30%;中国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翻倍(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0%到20%,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7%到14%)所需时间分别仅为26年和25年,而美国分别为78年和70年,俄罗斯分别为51年和49年,就连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日本也略慢于中国,分别为29年和25年。
3.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寿命不断延长。1982至199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大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速;1990至20xx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数据显示,20xx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规模占总人口比重为1.87%。据预测,到20xx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左右,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从20xx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算起,中国仅用2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人口老龄化路程。
4.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抚养比的高低,反映劳动力抚养负担的轻重。20xx年末,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13.7%,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比20xx年提高3.6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作为人口结构变量重要因素之一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影响消费市场的决定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还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各要素市场。从理论上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新常态的影响是多方面、多途径的,这些影响构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对社会总体消费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主要从供给方面来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格局变化,并带来劳动力资源短缺、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增长;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队伍的大龄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从需求方面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导致未来消费需求乏力,从而影响经济增长活力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2.人口老龄化可带动老龄产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影响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还将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众所周知,老年人的消费与年轻人完全不同,他们的吃、穿、住、用、行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一定的特殊需要,这决定了将会相应带动相关老年产业发展,被称之为银发产业。
银发产业涉及满足老年群体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二、三产业,一是健康产业将得到发展。包括养生、饮食、运动、保健等相关服务;二是养老服务产业会大量增加。各种专业的、社会化的托老所、敬老院、家居老人生活照料等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旺盛;三是老年用品、用具等产品的开发。养老产品和服务几乎覆盖所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
主要表现在人口老龄化直接改变消费需求的水平和结构。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口支付能力不及劳动人口,这将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是特殊生活用品、医疗保障及护理服务的主要消费群体,将提升和改变商品消费的水平与结构,这种消费需求指向必然促使我国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服务业等老年需求产业方向协调运转,引起资本与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新配置,促进我国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的发展。
4.人口老龄化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劳动适龄人口减少,间接推高了劳动力成本,反过来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在农业领域推动加快农业良种培育和机械化进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在二、三产业领域,推动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整体上看,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5.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和竞争力弱化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中国劳动力资源开始减少。与20xx年相比,20xx年劳动年龄人口(15至59岁)的绝对数减少了858万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由67.6%下降到66.3%,2年间降低了1.3个百分点。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对劳动力供给的约束,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加速攀升,低成本优势已出现明显逆转,抑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能力。对外贸易传统的成本与价格优势逐渐弱化,部分出口产品市场份额被周边低成本国家侵蚀。
6.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将对我国未来养老保障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根据全国老龄委的相关研究报告,20xx至20xx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加160.7%,劳动年龄人口减少24.2%,老年抚养比由19.7%上升到67.8%,养老负担增加2.4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养老金支出压力不断增加。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我国的疾病经济负担和医疗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医疗费用压力,这将给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商机
应该看到,人口老龄化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及结构,制约经济发展,家庭和政府养老负担沉重等等。同时,人口老龄化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无限商机。
1. 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挖掘银发消费品市场潜力
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将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主要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既包括衣、食、住、用、行方面的实物消费需求,又包括医疗保健、护理服务、家政服务、健康和疾病咨询服务等服务消费需求,而老年精神消费包括文化、艺术、体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可以带动一系列行业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老年消费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一方面,老年人收入水平随经济总体发展进程逐年提高,自身消费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中青年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在孝敬老人、消费老年产品方面得以体现,消费人群和消费数量都会得到有效拓展。
据预测,20xx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将成长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未来老龄化的人口的商品及服务市场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约为8%。老龄产业预计将于20xx年前增至106万亿元,相当于中国经济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比重提高预示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这种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对有关老人的消费品和消费服务提出更大的需求,带来消费市场的扩大,尤其是医疗保健上支出更加明显。
2.人口老龄化将对消费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加深,老年人的消费倾向、消费规模和结构将对总消费和结构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减少食品和衣着消费,大幅度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一定程度增加文化娱乐和旅游消费。从我国老年人消费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看,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将会增加医疗保健消费。随着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健康的态度也更加积极,观念也在转变,人们要小康、更要健康。尤其是年龄较高导致身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老年人较易发生各类疾病,因而对于医疗、保健有较高需求。我国卫生服务总调查的结果显示出,60岁以上老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青少年,而且人均都患有2-3种慢性疾病,高患病率将使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消费需求大为增加。
二是将会增加旅游服务消费。据途牛旅游网监测数据显示,20xx年60岁及以上出游人次增速迅猛,同比20xx年增长252%。20xx年,近30%的老人平均一年出游次数超过3次,3天及3天以下行程最受老年用户欢迎,占比超过7成,同时选择4-6天行程的用户占比超过2成。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忙于工作,较少外出旅游,年老了生命有限,加之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许多老年人选择外出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在直接增加旅游服务消费的同时,也会带动如餐饮、交通等相关项目的消费。尤其是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旅游也成了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三是将会增加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一直以来,年轻人都被认为是电影的消费主力,其题材选择、内容制作与生产流程也基本上是围绕年轻人的喜好进行。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开始尝试选择到电影院来体验消费,平时抽空看电影已经开始成为不少一、二线城市老人的娱乐选择。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有着更多的闲暇时间。因此,阅读书报杂志、文娱活动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老体弱,他们也更愿意把时间和金钱花在老年运动和锻炼身体上。
四是会减少食品消费。由于老年人身体功能减弱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他们对食物的总量消费出现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相比于年轻人食物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老年人的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单一化。
五是会适当较少衣着消费。与食品市场情况类似,相比于年轻人服装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老年人服装结构比较单一、款式较少,不利于老年人服装消费的增长。
从总体上,我国老年人产品与服务的多种需求构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市场,据测算,仅其潜在市场消费每年至少也在3000亿元以上。我国离退休人员约3500万集中在城镇,他们的消费需求主要从收入保障、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三个方面表现出来。而我国由老年消费市场形成的产业,包括所有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业却相对滞后。
据有关人士预测,在未来相关产业中,第一产业将出现为老年人饮食特需的农副产品;第二产业将出现老年人专用商品;第三产业会出现照料老年人生活的特殊行业;信息产业中还会出现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的服务。
努力创建老年人敢于消费、乐于消费的市场环境
1.要加强研究,大力发展老年消费品市场
有关部门和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对老年消费市场的研究,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年龄结构划分不同的目标人群,研究老年人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细分老年市场,满足老年人便捷化、舒适化、实惠化、实用化的消费要求。要积极引导企业开拓老年人消费市场。重点发展老年人需求集中的产业,如老年食品、服装、旅游、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社会性养老服务制度等,大力支持尚在起步阶段的老年产业。
2.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打消老年人消费顾虑
要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形成全社会合理的养老格局。重视对老年人口的健康保障,加大力度建设完善老年健康支持体系。在保证退休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农村、失独、贫困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工作,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互相补充的多元化养老保险体系。
在医疗方面,继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康复、咨询等多种服务。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大医疗救助、卫生支农、卫生扶贫等工作力度,确保农村老年人医疗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从而避免养老、医疗等支出或预期支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3.大力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
政府应大力扶植尚在起步阶段的老年产业,积极引导社会和企业开拓发展老年消费市场,制定引导老年产业发展的税收、信贷、投资等各种政策,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信贷支持等特殊政策,规范民营机构准入和标准等法律法规,加强产业统筹协调,企业应看到老年消费市场的规模和增长潜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和开拓老年消费市场,生产出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适用的老年产品。服务业在设计和理念上应更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服务人员实行专门的针对性培训,从而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2
一、必要性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锻炼,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整个社会,更好的关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觉得有必要做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二、概况
在中学时老师就提到过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当时没怎么在意这个问题,随着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问题.通过网络.查阅图书.实际调查等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三、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现在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也是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人口预测中心表明,目前我国老龄人口迅速上升。
由上表可知,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以上人口由6299万增加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由1990年的5.57%上升到20xx年6.96%,就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有几点预测:
1)、65岁老龄人口比例将超过20%
2)、老年人口将高龄化
3)、80岁以上人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四、养老体制
1、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
2、老年人收支情况及养老保障覆盖率
(1)、老年人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比率
城市老年人为78.0%,农村为4.8%。城市享受退休(养老)金的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为990元;农村684元。
(2)、老年人平均年收入和支出情况
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为11963元,支出为10028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885元;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722元,支出为2691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287元。
由上可知,城乡的养老体制存在着差异,这会在很大的程度上让农村的老人感到不公平,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因此,必须完善养老保障体制,让老人觉得老有所养,老友所依。
五、社会保障体制
1、医疗保障覆盖率
城市老年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障的占74.1%,不能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为25.9%。农村老年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障的有44.7%,不能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为55.3%。可见农村老年人缺医少药、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还很严重。
2、养老保障和收入水平提高,基本生活有保障
城市老年人享受退休金(养老金)的比例由20xx年的69.1%上升到20xx年的78.0%,年平均收入从7392元提高到11963
元,增长了61.8%;同期老年人年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比例由20xx年的4.9%下降到20xx年的3.5%;认为自己经济有保障的比例由74.7%上升到80.5%;
农村老年人享受退休金(养老金)的比例由20xx年的3.3%上升到20xx年的4.8%,年平均收入同期从1651元提高到2722元,增长了64.9%。同期老年人年收入低于当地救助标准的比例同期由31.9%下降到23.9%。绝大多数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六、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
据20xx年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全国人口比重平均为
8.2%比20xx年人口普查7%高1.2个百分点,按地区分:
此表显示出这样一个特点,经济越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越高
我国西部地区区域辽阔,人口密度比东部地区低,但全国267.4万平方公里沙漠和荒芜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3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 %;20xx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已升至8.2%。按照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类型,这意味着我国已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
一、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我过人口现状、老龄化的程度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此的解决的方法,通过数据对比、更加清晰的分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程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首先,老龄化社会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据一项研究测算,20xx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xx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专家认为,在未来50年内,前,我国存在一个低抚养比时期,这期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刚刚上升,总抚养比处于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
其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尤为突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的数量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另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研究表明,我国有大约1/3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城市部分老年人体重超重,农村部分老年人营养不良;个体在体力和智力上的差异被忽视,“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丧失,使老年人过早处于被“养”起来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老龄化人口大国,我国还没有正规的老年病医疗研究机构,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虽然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老化的问题将十分明显。而实际上,退休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是他们过去所创造的财富的一种补偿。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上表现为直接从在职人员创造的价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职人员的误解。
三、采取建议与意见
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多方面的配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
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人口长远战略规划,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实现人口零增长,所以,控制人口总量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2)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3)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4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xx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xx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xx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xx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xx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占基金收入的75.5%,比上年增长31.6%,增长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长快3、5个百分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目前,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与城市相比,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大。20xx年,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早就潜伏生长,人口老龄化只是凸显了这些压力。目前,这些压力还只是初现端倪,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这些压力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更加普遍。
二、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xx年2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xx年到20xx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xx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xx年到20xx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xx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xx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xx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xx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20xx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xx年将达到2亿,20xx年将达到3亿,20xx年超过4亿,20xx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左右。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xx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
四是城乡倒置显著。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xx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是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xx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1900万人。需要指出的是,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
六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5
一、调查时间
xx年3月7日和8日
二、调查地点
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
三、调查的必要性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锻炼,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整个社会,更好的关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觉得有必要做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四、概况
在中学时老师就提到过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当时没怎么在意这个问题,随着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问题.通过网络.查阅图书.实际调查等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五、调查数据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总调查人数:300人其中城市人口183人农村117人
六、调查数据分析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人口比例中最大的是青年,但是老年人的所占比例已达到30%,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因为它已经和青年人的比例持平了。且少年的比例只有仅仅的15%,也就是说我们所调查的这个地方已经进入老龄化。
七、产生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1、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得到了保障,以及医学水平的进步,使得人口平均年龄大幅度的提高。
2、由于计划生育及生育时间推后,造成出生率的降低。
3、人口迁移造成的地区性人口老龄化。
八、本地养老体制
1、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
2、老年人收支情况及养老保障覆盖率
(1)老年人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比率城市老年人为78.0%,农村为4.8%。城市享受退休(养老)金的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为990元;农村684元。
(2)老年人平均年收入和支出情况
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为11963元,支出为10028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885元;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722元,支出为2691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287元。
由上可知,城乡的养老体制存在着差异,这会在很大的程度上让农村的老人感到不公平,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因此,必须完善养老保障体制,让老人觉得老有所养,老友所依。
九、中国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第一、人口老龄化深深的影响着我国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它会引起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就业,劳动力生产率,消费品构成等方面,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
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要用更少的劳动力来[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三篇)抚养更多的人口,即社会总抚养比上升;2.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甚至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3.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国家竞争力,甚至关系到民族存亡;4.人口老龄化会影响社会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
第二.社会资源分配和供给矛盾重重,人口老化指在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给社会经济带来调整问题。对家庭而言,老人主要照顾者为家庭成员,照料年限之长,每天花费时间之多,都是很难想象的。显然,单独依靠家庭来解决大面积,旷日持久的老人照顾是不可能的。
第三.人口老龄化会引发新的老年贫困人口的出现。我国人口老龄化分布是:农村大于城市,汉族地区大于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这样的分布可引发一下问题:1.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滞后作用;2.使这些地区教育得不到较快发展;3.使这些地区老年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女性老年人口在晚年成为寡妇或独居的`可能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高龄老年女性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他们的晚年的晚年处在极度悲惨的境地。
总之,人口老龄化将带来越严重的问题,我们只有重视这一问题,从建立合理的年龄结构开始,才能最终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并使我国朝着更合理,更健全,更快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方向。
十、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1、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力,这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保障体系。
3、积极推进老年立法,建立老年法规,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xx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4、大力发展老年人力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为有贡献的老年人鼓励,刺激更多的老年人为社会贡献。
5、放宽计划生育的政策,及时且有效的推行二胎政策,从而提高出生率。
十一、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生活与发展,社会总抚养比上升,劳动力供不应求,国家竞争力下降。人口老龄化虽然是个问题,但是它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昔日凋谢的玫瑰;老龄人口也是我们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义务与权力。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6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我县人口老龄化情况介绍
(一)调查情况
我县老龄办在全县范围内对老龄人口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全县总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人,占总人口的**%;65岁以上****人,占总人口的**%;80岁以上****人、90岁以上**人、100岁以上*人。全县空巢和独居老人***人,占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人;全县老少人口比为**l**。
(二)成因分析
促使我县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另一方面,成功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日臻完善,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1965年二普时人口死亡率为15.59,1982年三普时下降到7.75左右,下降到6.0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长,1990年为66.81岁,达到69.7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四普以来的是我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以近XX年发展最快。同时,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县人口出生率下降,由1965年的45.34下降至的6.62,少儿人口逐年减少,从1990年的111491人下降至的39135人,从而更凸显了我县人口老龄化的局面。
(三)发展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测,我县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大约XX年左右的时间。进入老年型以后,又以每年接近4%的高速发展(全国为3%,湖北省为3.73%;)。
2、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受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影响,我县乡镇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磨坪乡(25%),最低的是茅坪镇(12.23%);超过全县平均数15.99%的有6个乡镇(磨坪、郭家坝、周坪、屈原、归州、梅家河),低于15%的有5个乡镇(茅坪、水田坝、沙镇溪、两河口、泄滩)。
3、高龄老人增速较快。虽然目前我县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但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较快,目前高龄老人已达7117人,占老龄人数的11.4%。
二、我县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我县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在21世纪继续发展。理由有三:其一,我县少儿人口比重逐年下降,按前XX年的速度推算,到XX年将下降至9%。其二,老年人口呈阶段性增长。目前至XX年,我县老龄人口年增长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将达到7.4万,占总人口的19.2%;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3万,占总人口的11.2%。由于我县5060年代有过两次人口出生高峰,XX年至20xx年,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年增长速度将突破6%,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万多,占总人口的2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5.04万,占总人口的13.3%;20xx年至20xx年老年人口将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三,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发展较快。目前至20xx年,我县老年人中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20xx年以后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将逐年增大,逐渐达到20%。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种种挑战,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加重
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步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的负担。
(二)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
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年配偶之间的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即一对夫妻要照料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
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三)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
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目前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治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养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四)老年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了我县社会消费。
四、迎接挑战的基本途径
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对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我们应进一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正确认识我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早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积极迎接我县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
(一)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建议县委、县政府每年集体听取一次全县老龄工作情况汇报,对全县的老龄工作提出任务和要求,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快理顺我县老龄工作机构,明确其任务和工作职责,配强工作人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乡镇、街道一级配备老龄工作专职干部,村一级设老年协会,确保老龄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对农村老龄人口、贫困老龄人口,在工作力度和财力支持上给予适当倾斜。
(二)将老龄事业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社会问题,时间跨度大,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考虑长远计划,应将老龄事业列入县、乡(镇)、村三级长期发展规划,在资金安排、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使老龄工作与其它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尽可能符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标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并将老龄事业的发展规划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年终进行检查考核,避免计划落空。
(三)不断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对现有的老年人实行集体所能承受的养老生活补助,努力让农村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加快实施城镇养老金社会统筹步伐,不断扩大养老保险收缴面,改变养老金现收现付,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真正实现社会统筹积累储备的功能,确保养老保险广覆盖、养老金正常发放。
(四)着力完善基层、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努力加快村(居)老年服务设施和为老服务组织建设,一方面将老年生活、活动设施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做到每个村(居)都有活动室、医疗室、托老所和老年教育点;另一方面成立一批老年服务队伍(包括志愿者),为老年人开展低偿或无偿的医疗、娱乐、生活照料等服务。
(五)加强教育,促进健康老龄化
对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开展各种健康知识宣传,为健康进入老年期、延长老年健康期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敬老养老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普及老年保健知识,鼓励老年人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修养,确保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实现健康老龄化。
(六)合理开发老龄产业,扩大社会消费。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各种现实需求和供应缺口,将大力开发老龄产业转到积极调整老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来,既解决老龄人口之所需所急,又有效拉动社会消费。政府应加强产业引导,为相关企业提供老年消费需求信息,提供商品开发、产品生产的政策支持;同时引导老龄人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帮助老年人合理消费,愉快生活。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7
长沙人均预期寿命77.14岁
国际上常用低龄(60-69岁)、中龄(70-79岁)、高龄(80岁及以上)老人比重三个指标来反映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状况。
调研报告表明,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长沙总人口年均增长约1.2%,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5%,增长幅度是总人口增幅的近3倍。同时,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由低龄化向中高龄转变。从增速看,20xx年长沙老年人口比1990年增长82.3%,其中低、中、高龄老人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61.5%、97.6%和203%,中高龄老人的增速明显高于低龄老人;从占比看,1990年时低龄老人占比为62.9%,20xx年时已降至55.7%,高龄老人占比则从7.0%升至11.7%。
,长沙人均预期寿命为77.14岁,比20xx年提高3.38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岁,高龄老人占比进一步提高。全市对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全年发放金额超过4000万元。
九个区县(市)中,雨花区老龄化程度最低,仅有12.7%;宁乡县老龄化程度最高,达到21.4%。
二胎政策难解老龄化危机
长沙老年抚养系数为25%,比20xx年提高6.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xx年时,每100个长沙劳动力需要抚养19位老人,到时,上升到需要抚养25位老人。
在全市125万老龄人口中,纯空巢老人高达62.5万,其中12.5万是独居老人;完全失能老年人2.87万;部分失能老年人17万;城市“三无”老人0.66万;农村五保老人2.86万;重点老年优抚对象3.67万;失独老人0.25万。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众多的高龄、失能、半失能等老年人不仅需要提供大规模的经济保障,也需要不同程度的养老照料,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调研报告分析认为,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释放了部分生育需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育率,但新出生人口至少要在后才能逐年成长为劳动力,在这期间老年人口数量仍然会继续扩大,加上抚养孩子成本的增加,短期内生育率不会大幅度增长,因此,长沙的老龄化危机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养老产业缺口较大
据调查,目前长沙的老龄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现代老龄产业涉及的老年人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与此同时,长沙的养老服务水平与日趋严重的老龄化形势也不相适应。,长沙养老机构床位数的需求量在5.6万张左右,缺口超过3万张;全市无慢性疾病的老人仅占17.5%,老年人口对带有配套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需求量较大,但全市养老机构中内设医务室的只占60%、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的仅30%、获得定点医保单位的约6%,护理型、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十分短缺。
收入偏低则是制约长沙老人选择养老服务和产品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长沙53.3%的老人每月固定收入低于1000元,而目前长沙收费最低的养老机构为1000元/月,因此近半数老人无法独自负担养老机构费用。调查中,60.6%的老人表示目前和老伴未存养老钱;96.6%的老人未从事任何理财活动。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8
一、社会实践情况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甚至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之一。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xx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8.1%,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0%,我国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据估计,到20xx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如医疗保障,老年人居住以及生活来源等养老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有深厚的经济基础,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矛盾尤为突出。
本次调查报告调研范围虽然仅限于达州市通川区社区,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今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和老年人养老方式情况。报告将从整体和部分角度,社区和个体层次来全面分析xx社区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方式情况。
20xx年7月17日,我来到位于通川区的社区办事处咨询情况。社区的张主任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且很耐心的解答了我的一些问题,给予我很多这方面的相关数据。
(一)基本情况
据了解,社区共有3371户居民,其中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有20xx多户,占总人口比重约为60%,老年人口比较多,可以说我们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很突出了。
(二)老年人口较多的原因
现阶段社区老年人口较多的原因有很多,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社区建立时间较长,人口密度较大。据了解,动迁之前这里原来就是工人聚居的地方,大量冶炼厂,纺织厂,建筑公司等工厂的工人及其家庭成员在这里居住,因此这里原本人口密度就较大,加之从回迁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五年的时间,自然老年人较多。
2、周边生活方便,消费水平较低。社区道路四通八达,一级马路、二级马路和众多小街小巷在经过近几年的改造修缮后硬件条件大有改观,以前的沙土路变成了现在的柏油马路,曾经拥堵混乱,狭窄脏乱的街路变成了现在秩序井然,干净整洁的宽阔的大马路;附近公交线路众多,去任何地方都很方便,方便居民出行;给居民的购物消费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而且,北行地区较其他地区,物价水平较低,加上第四人民医院等医院距离社区较近,因此大量老年人选择这里来度过他们的晚年,近年来更是有不少老年人搬到这里生活,这也加大了老年人的比重。
3、房价水平低。社区的房价虽然和全国同等城市相比较低,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着日益增长的房价望洋兴叹。社区的居民楼不是最近几年新盖成的,而是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老旧楼,因此房价相较同类地区偏低,这也是很多老年人居住在此的原因之一。
(三)老年人口较多带来的问题
社区的老年人口较多,这也给社区的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张主任说,老年人口多主要会带来以下一些问题:
1、环境问题。说到环境问题,主要还是老年人擅自圈占公共绿地,在里面种地养花,甚至还有放养鸡鸭鹅狗的。鸡鸭带来的粪便污染和噪声污染及侵占公用绿地开辟菜园,这些都给环境带来很大破坏,居民们也都因为他们是老人就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张主任有些无奈的对我说。
2、养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中很大部分是老人和子女或是子女之间为了老人的养老金而产生的。有些问题是子女不工作赚钱反而要年迈的老人拿钱养活他们,而他们却不知满足贪得无厌引发的家庭争吵,有些是子女间为争取更多的老人的养老金假借赡养老人而引发的矛盾。另外,有些老人既没有子女赡养,也没有离退休金养老金,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捡拾废品,打更等简单工作得来的收入,这些老年人一旦出现健康等问题,也会给社区带来很大影响。
(四)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调查
在去社区办事处的同一天,我对社区所辖居民楼其中的`一栋中的一个单元中的所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养老方式进行了调研。
1、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现状
在我所调研的24户居民中,有8户家中有65岁及以上老人,共11人,而这8户中有3户家中有两名老人,其余5户家中有一名老人。而在这11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只有两名老年人没有离退休金养老金,靠儿女赡养,占老年人口的比重约为18%;其余9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养老金,所占比重约为82%;有离退休金养老金的9名老人中,女性有3人,男性有6人,可见男性与女性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也存在明显差别。在主要生活来源方面,女性老年人比男性更多的依赖家庭其他成员供养。
从全国的平均水平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来源,46%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其次是靠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分别占25.9%和23.6%。在主要生活来源上,城镇中48.6%的老年人靠离退休金养老金来生活,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和劳动收入,分别占35.6%和10.5%。我们社区的数据表明我们社区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比较有保障的,基本每个老人都有固定的生活来源。
可见,同样是居住在社区里的老年人,晚年的养老方式及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老年人有固定的养老金,而有些则没有每月固定的生活来源,他们要靠社会的资助和他们个人的劳动获得生活来源。而即使是有养老金的老年人,他们的晚年生活也并不全是安乐富足的,其中不乏生病看不起病或者身边没有人照看或是生活费不足以负担吃穿用行和就医用药所要花费的费用的老年人。
二、社区调查单位情况
社区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周围有四川文理学院知名学校,达州有名的风景区莲花湖;沃尔玛,国美苏宁,摩尔百货等商场购物中心使得这里的居民消费购物生活很是方便;周围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出行非常方便;鹿鼎寨公园、翠湖公园等广场公园更是为居民提供了夏日消暑冬日散步的好去处。居民们在这样一个安全方便的社区生活都很舒心祥和。
社区是个年头较久的社区,从低矮破旧的平方动迁改建成居民楼开始于1982年,三年后的1985年居民开始回迁,之后就建立了街道办事处,成立通川区社区。社区管辖着3
周围38栋居民楼,共3371户居民,约10500人。
三、社会实践体会
(一)调查总结
老年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注,据资料显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大。据20xx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xx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
2、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据预测,到20xx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比20xx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届时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20xx年以后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3、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速度较慢,允许其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于生育率急剧下降造成的,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未富先老”,薄弱的经济基础尚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
目前,中国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要减轻人口老龄化问题,还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国策。
(二)调查的不足与局限性
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缩影。虽然我调研的范围仅限于通川区社区,因此得出的结论有其局限性,但也有相应的代表性。从我了解和调研的数据、例子来看,通川区社区确实存在着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同时,尽管大多数老年人有较固定的生活来源,但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参差不齐,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不尽相同。这些在我们社区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城乡、地区老年人养老方式存在的差距。 4
(三)应该怎样采取怎样的措施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好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使得老年人生活稳定健康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虽然人口老龄化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但还应该看到现阶段我国近五成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从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来源看,46%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其次是靠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分别占25.9%和23.6%。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并不固定和稳定,他们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
首先,社会应继续加强对老年人的帮助扶植力度。切实实行各种针对老年人的福利制度,如廉价乘车,免费参观等制度;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让老年人有固定的收入;其次,加强社区医疗站,乡村医疗所等基础医疗单位的建设和完善,方便老年人的就医;完善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制度,让老年人生病看得起病,方便就医;
再次,社会应对那些既无养老金有没有儿女供养的老人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帮助,使他们能有起码的温饱和健康;
最后,社会和社区应该加强各种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如轮椅专用道,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施,公园广场,老年人活动室建设等,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充实幸福。老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要让每个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需要社会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9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提供的xx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已达到8.1%,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0%。中国老年人口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预计到20xx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11.92%。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医疗保障、老年人居住和生活来源等诸多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同于发达国家,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这些问题带来的矛盾尤为突出。
虽然本研究报告的研究范围仅限于我所在的xx市xx区xx社区,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方式。报告将从整体和局部角度、社区和个人层面综合分析我家所在的xx社区的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方式。
社区基本情况简介
我家所在的xx小区位于xx省xx市xx区,周围有xx五所学校、xx中学、xx中学、xx大学等知名学校,是xx市著名的文教区;临街是xx区的经济中心之一——长江街北行商圈、北行农贸大厅、钱胜百货、北京华联、国美苏宁、第一大道等商场,使这里的居民消费购物非常方便;小区在一环以内,周边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出行非常方便;广场公园,如比唐公园和百鸟公园,为居民提供了夏天凉快和冬天散步的好地方。居民们在这样一个安全方便的社区里舒适和平地生活着。
xx社区是一个长期的社区。从1982年开始从低矮破旧的广场搬迁到居民楼。三年后,居民从1985年开始迁回,之后街道办成立,1999年成立xx社区。该社区管辖其周围的38栋住宅楼,共有3,371户家庭,约10,500人。
第二,社区人口老龄化
xx年8月17日,我来到位于xx区吴江街的xx社区办公室询问情况。小区王主任热情接待了我,耐心回答了我的一些问题,并给了我很多这方面的相关数据。
一、基本信息
据了解,xx社区共有3371户,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xx户以上,约占总人口的60%,老年人数量较大。可以说,我们社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突出。
(2)老年人数量多的原因
目前xx社区老年人数量众多的原因有很多,我总结如下:
第一,社区建立时间长,人口密度大。
据了解,搬迁前,这里曾是工人聚居的地方。冶炼厂、纺织厂、建筑公司等工厂的大量工人及其家庭成员居住在这里,因此这里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另外,搬迁至今已近25年,自然老人多。
二是周边生活方便,消费水平低。
xx小区位于一环路内,道路四通八达。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和许多小街巷的硬件条件,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和修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沙质道路变成了现在的柏油路,曾经拥堵混乱的道路,狭窄凌乱的街道变成了现在的有序干净宽敞的道路;附近公交线路多,去xx任何地方都方便,还有直达北站xx站的公交,方便居民出行;附近的北行商业区给居民的购物消费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相对于xx其他区,如太原街商圈、中街商圈,北行区物价水平更低,四院等医院离社区更近,所以大量老年人选择在这里养老。近年来,许多老年人搬到这里居住,这也增加了老年人的比例。
第三,房价水平低。
虽然xx的房价比国内同城市低,但还是有一大批人看不起不断上涨的房价。xx小区的居民楼不是近几年新建的,而是有20多年历史的老楼,所以房价比xx同类地区低,这也是很多老人住在这里的原因之一。
就像我熟悉的邻居刘爷爷说的:“到处都近,买东西也便宜。住在这里真好!”
(3)老年人数量多造成的.问题
社区里的老人越来越多,也给社区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王主任表示,老年人数量多主要会带来以下问题:
首先是环境问题。说到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老人擅自占用公共绿地,在里面种花,甚至养鸡鸭鹅狗。「在禽流感流行的那一年,我们努力说服并强行没收未经许可占用公共土地的居民的鸡鸭等家禽。当时很多老人都不愿意把这些鸡鸭当宠物养,不顾那些鸡鸭造成的粪便污染和噪音污染。每个原本是禽流感导致的人都不敢得到这些东西。近年来,他们开始饲养这些鸡、鸭和鹅。现在有人侵占公共绿地开辟菜园,随意养鸡养鸭,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居民们也闭上了眼睛,因为他们是老人。”王主任有些无奈的对我说。
第二,养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发生在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之间,或者他们之间为了老年人的养老金问题。有些问题是孩子不打工挣钱,却想让老人拿钱赡养,却不知道如何满足贪婪导致的家庭争吵,有些是孩子试图为老人争取更多养老金赡养老人导致的矛盾。此外,一些老年人既没有子女抚养费,也没有退休金。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简单工作的收入,如捡废品和当守夜人。这些老人一旦出现健康问题,也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社区老年人养老研究
在我去社区办公室的当天,我调查了社区管辖的其中一栋居民楼的一个单元内所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养老方式。
(一)、社区养老模式的现状
在我调查的24个住户中,有8个住户有11名65岁或以上的老人,而这8个住户中有3个住户有两名老人,另外5个住户有一名老人。
65岁及以上的11位老人中,只有两位老人没有退休金,靠子女供养,约占老年人口的18%;其余9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退休金,约占82%;有退休金的9位老人中有3位女性,6位男性,说明男女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存在明显差异。在主要收入来源方面,女性老年人比男性更依赖其他家庭成员。
从全国平均水平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46%主要由其他家庭成员赡养,其次是劳动收入和退休养老金,分别占25.9%和23.6%。在主要生活来源中,城镇老年人48.6%依靠养老,其次是其他家庭成员的赡养和劳动收入,分别占35.6%和10.5%。我们小区的数据显示,我们小区的老人晚年生活有保障,基本上每个老人都有固定的收入来源。
②、奶奶的晚年生活
我家楼下住的莽奶奶和我们家关系很好,我就问了她每月的生活费和开销。
莽奶奶年轻的时候是冶炼厂工人,所以现在每个月都能拿到固定金额的养老金。莽奶奶和儿子媳妇小孙子住在一起。房子虽小,但祖辈三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莽奶奶每个月能拿到1181元左右的养老金,不用交水电费,所以每个月只花150元左右的米粉和200元左右的钱买菜。老太太抽烟很厉害,为了省钱,只吸散装的旱烟,所以每个月需要花15元左右,所以莽奶奶其实每个月只花400元左右。她用省下的钱给了他的小孙子上大学的学费。老人穷了一辈子,到了晚年终于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了。但是,她还是改变不了存钱的习惯。她孩子的工作虽然能赚到一定的收入,但还是要供孩子上学。所以,生活并不富裕,甚至老人的养老金有时也会花光。所以莽奶奶平时不敢多花钱。省下来的钱大部分都给了她孙子,让他上大学。
住在一楼的赵奶奶比莽奶奶难对付多了。
她年轻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工作,现在老了。她只依靠自己的孩子。可惜她的孩子不好活。老人只能靠她年轻时积攒的一些微薄积蓄生活,老人把她唯一的财富之一——两居室租出去,让她每个月能拿到700元左右的房租。但是她的孩子不但不给赵奶奶生活费,还经常因为谁多拿房租而脸红,甚至打架。后来孩子们把卧病在床的赵奶奶送到养老院,擅自把她的房子租出去出租。后来赵奶奶回到家,就再也没有和孩子联系过。她依靠每月微薄的租金收入来支撑日常开支和支付医疗费用。
可见,同样生活在社区的老人,晚年的养老和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有些老人有固定的养老金,有些人没有固定的月收入来源。他们不得不依靠社会支持和个人劳动来获得收入来源。即使是有养老金的老人,晚年也不都是幸福富裕的,其中就有很多老人生病了,看不起病,没有人照顾,或者生活费不足以支付衣食住行和医疗用药。
第四,研究总结——老年人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据资料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老年人口多。根据xx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xx已达到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亚洲老年人口的38%。
第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而且激烈。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从成年到老年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惊人。预计到20xx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将达到11.92%,比xx高4.96个百分点。到那时,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年龄在65岁及以上。20xx年后,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增加,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5%,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第三,人口老龄化先于经济发展。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出现在经济发展时期,对老龄化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同时,由于发达国家老龄化缓慢,允许他们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生育率急剧下降导致经济发展,即“先老后富”,经济基础薄弱尚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
目前,中国虽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仍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阶段。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由轻度老龄化向深度老龄化转变,再向重度老龄化转变。“白银浪潮”将成为21世纪中国的主要人口问题之一。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必须继续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老年人过上稳定健康的生活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虽然人口老龄化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但也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近50%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其他家庭成员。从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来源来看,46%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其他家庭成员,其次是劳动收入和退休养老金,分别占25.9%和23.6%。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并不固定和稳定,他们需要社会的更多关注。
首先,社会应继续加强对老年人的帮助和培养。切实落实各种老年人福利制度,如廉价乘车、免费就诊等;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有固定收入;
其次,加强社区医疗站、农村医疗中心等基层医疗单位的建设和完善,方便老年人就医;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使老年人能够负担得起疾病,方便就医;
第三,社会应该对既没有养老金也没有子女赡养的老年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使他们至少能温饱和健康;
最后,社会和社区应加强各种方便老年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轮椅通道、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施、公园广场、老年人活动室等。,让老年人在晚年过上充实幸福的生活。
老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要让每一个老年人都享受到“有安全感、有安全感、有价值感、有幸福感”的老年生活,需要社会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缩影。虽然我的研究范围仅限于xx社区,但我的结论有局限性,但也有代表性。从我了解和调查的数据和例子可以看出,我家所在的xx社区确实存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低,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当严重。同时,虽然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来源相对固定,但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是不均衡的,老年生活也是不同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社区的这些问题和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城乡差距和老年人的养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