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时间:2019-05-15 01:3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笔记——《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笔记——《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第一篇:读书笔记——《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美)里夫金,霍华德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这是一部引起西方学术界普遍震惊的著作。”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个物理定律,揭示了世界从秩序到混乱、从生机勃勃到最终消亡的发展规律。作者分析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更替,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正产生出比它创造出来的财富更多更有害于人类的垃圾,从而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也无法逃脱熵定律的无形之手,最终将走向“热寂”。为了减缓走向灭亡的速度,我们应该节约,改变目前高熵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果作者仅停留于此,这本书将只是一本“骇人听闻”的研究报告。而真正打动我的,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爱,对世界、对生命最崇高和勇敢的爱,因为有爱,所以负责任。诚然,在广袤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我们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就能因此只顾疯狂地挥霍和所谓的享乐,而对过去和未来的生命置之不理吗?汤姆斯·麦考莱有句话,“在真相肯定是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做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人之所以为人,以其道德有别于其他事物,才在时空之浩瀚中显得熠熠生辉。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能量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它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果我们需要考虑的仅仅是热力学第一定律,那我们滥用那万世不竭的能源也没有什么奥妙了。然而我们知道世界并非如此。比如我们烧掉一快煤,它的能量虽然并没有消失,但却经过随着二氧化硫和其他气体一起散发到空间中去了。虽然燃烧过程中能量并没有消失,但我们却再也不能把同一块煤重新烧一次来做同样的功了。

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这个现象。它告诉我们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作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

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可以用一句简短的句子来表达: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不断增加。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每当自然界发生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能再作功的无效能量。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污染是熵的同义词。它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当然,在一个特定场合,我们可以逆转熵的过程,但却必须消耗更多的能量,并使整个环境的熵总值进一步增加。每一个生物的存在都必须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负熵,以维持自身的秩序,避免走向混乱。许多人相信,只要我们发展适当的技术,那么我们所用过的一切东西都是可以被完全回收并再次使用的。其实不然,虽然更为有效的回收技术对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存的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要做到100%的回收是不可能的。目前绝大多数金属的平均回收率为30%。而且回收过程中废旧材料的收集、运输和处理都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导致同一环境里熵的增加。

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当有效物质用尽时,我们称之为“物质混乱”。两者导致的都是熵,都是物质与能量的耗散。物质世界的万物都是有限的,一切生命新陈代谢,最终归于死亡。我们无法逆转熵的过程,那是早已定了的,然而我们们可以运用自由意志来决定熵过程的发展速度。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到熵过程的缓急。我们可以通过对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选择,决定世界上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在这一点上,科学与形而上学、伦理学可以说殊途同归。

然而,人类会听从任何限制肉体享受的方案吗?

无论愿意与否,我们已经不可挽回地走向了低能量社会。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是理解这是生存的必需,还有很多美好的生活机会,所以我们自觉自愿地进入熵社会;二是死死

抱住现有的世界观不放,到头来被迫痛苦地进入低能量社会。我们把高熵社会向低熵社会的过渡耽误得越久,熵的代价就会越大,转变就会越困难。如果我们坐失良机,人类将承担不起由此而付出的代价。人类要生存,唯一的希望就是放弃对地球的掠夺,转而适应自然秩序。只有当我们承认世界的有限性时,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到地球的珍贵。只有此时,每一事件才有特殊意义,生活本身才值得珍惜和保护。

某些人认为熵定律过于使人沮丧。因为,熵定律不过是一个物理学定律而已。物理学定律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客观世界的运转方式。我们同这些定律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精神状态。有人会哀叹内说,客观世界确实有限,而且每分没秒都在逼近死亡,我们努力又有什么用呢?相反,我们认识到人固有一死后,就明白,人生中所作的一切都是不可替代不可倒流的,这只会促使我们至少在短时间内爱惜、尊重人生的每段经历。很不幸,人们只是偶尔认识到人生固有一死,其他的时间则用来进行疯狂的征服熵的活动。

熵的过程既非乐观也非悲观。它只是描述了客观世界是如何展开的。我们个人和社会的世界观取决于我们如何同熵的过程作观念上的妥协。“妥协”意味着我们已懂得,熵本身确实代表了腐败和混乱,但它同时也代表着生命的展开。

我们经常错误地把形成过程和向未来某个完美状态进化混为一谈。我们欣喜地看着一朵玫瑰花绽放,并不因它会在不久的将来凋零而认为这个绽放的过程毫无意义。玫瑰的完美在于它的存在,主观发生,是完美的。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保护、加强各种形式的生命需要有可得的能量,可得的能量越多,各种可能的生命形式向未来扩展的前景就越妙。但是,世界上可得能源储存正由于各种原因而渐渐濒临枯竭节。我们每个人使用的能量越多,身后的所有生命可以得到的能量就越少。

如此说来,尽量减少能量消耗是世界对人类最高的道德要求,我们通过节制自己的行为,支持所有生命的继续发展,表达着对生命最诚挚的热爱。这就是为什么爱的最高形式是自我牺牲——为了维持生命本身,不惜委曲求全,甚至在必要情况下,牺牲自己的生命。那么奢华的肉体享受又算得了什么呢?

第二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案设计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钩玄的能力。2.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

3.体会本文节选部分对人类生存的新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研讨文章论述的观点,训练提要钩玄能力。2.学习用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3.把文章中所举的事例与有关“熵”的概述结合起来理解“熵”的含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法。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点拨引导。2.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质疑解难。3.联想类比法。让学生把文中所讲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868年,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让人费解的概念——熵。“熵”这个概念谈的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曾有不少人对这个奇怪的概念不以为然,他们想制造出各种形式的永动机来证明“熵”这个概念的错误。然而,100年的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能够永动。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熵”这个概念与我们的现实生存乃至我们的未来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致于1959年,在克劳修斯提出“熵”的理论91年后,英国著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题为《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的讲演时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么,“熵”究竟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怎样密切的关系呢?“熵”又揭示了人类怎样的未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让我们一同走近科学领域中的“莎士比亚”。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理论,提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1 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观点作了批判。《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著作。这部学术著作指出科技的发展是一个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因而“熵”也不断增加的过程,得出了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倒退、逐渐衰亡的结论。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初步提取要点,理清全文的论述思路。(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顺全文的论述脉络。

明确:全文共15段。第1段通过民谚引出了热力学定律,第2段用一句话表述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引出了“熵”的概念。第3、4段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论述,为下文论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做铺垫。第5段为过渡段,转入对熵的论述。第6、7段是对熵下定义并做解说。第8、9段进一步从能量耗散的角度论述熵的涵义: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第10至15段从地球上能量来源、工业回收、物质衰变等角度探讨了能源危机,说明地球上的有效能量在不断减少,熵在不断增加。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

(1)学生梳理文中有关“熵”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对“熵”的本质做出概括。明确:

第5段——熵就是损失了的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第6段——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

第7段——熵和污染是同义词,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第9段——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概括:熵就是无效能量,就是污染。

(2)学生勾画课文中关于“能量”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能量”的新认识。

明确:

第6段——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第7段——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

第8段——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叫做能量平均状态。

第9段——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的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

第10段——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里,这两个能量都是有限的。

第14段——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认识“能量”: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和“无效的”两类,有效能量是有限的并且总在减少,即熵总在增加。有效能量消耗完时,熵达到最大值,这叫做能量平衡状态或者叫“热寂”。

四、课堂训练

本文在阐述科学道理时,有概述,有解说。从课文中找几个例子,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的论述要点的。

明确:课文第4、5、6、8、12、13段中都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作具体说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物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分析这些例子与概述要点的内在联系。

五、课堂小结

本文着重论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熵是与能量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作者对熵和能量作了大量地叙述,同时又从生活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作分析解说,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在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举了三个民谚来启发人们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能量耗散的方面,阐释下面几句话的意义: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2)覆水难收: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让学生就上节课的课后作业相互交流意见,然后发言讨论。2.教师对学生发言中的疑难进行点拨。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作业练习,我们对“熵”这个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按照英国作家斯诺所言,可以说我们是学习了科学领域里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毕竟不是一篇文学作品,而是一篇饱含了深刻哲理的科学论文,其中一定还有不少令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进一步的研讨。

1.学生自主质疑研讨。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更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以下问题:

(1)第3段中“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天文学知识来讨论。也可引导学生结合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一文中有关大爆炸的理论来思考。

(2)第4段中“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你能再举出别的例子来说明吗?

明确:大到一头大象、一座山,小到一只蚂蚁、一块石头,都是能量的具体表现形式。(3)我们应该如何重新看待工业回收问题? 明确:工业回收对人类的生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任何工业回收都在导致能量的消耗,即“熵”的增加。

三、课堂训练

课文题目《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指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新的世界观”?结合对本文的学习,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一个能量不断消耗、熵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衰退的过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作者对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持悲观的态度,这相对那种对人类发展史和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的观点来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进一步研习课文,我们对熵的深刻内涵又有了新的理解。同时,我们对人类目前的生存方式及未来的生存环境都有了一种深沉的忧虑。当我们在认真学习本文的时候,当我们在深入思考着这些问题的时候,按照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观点,我们也在消耗着能量,我们也在导致着熵的增加。这就是这篇课文特别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向我们揭示了一种人类无力拯救世界的悲观结局,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课后搜集、阅读有关资料,写一篇短文,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第三篇:读《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有感

读《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有感

摘 要:本文对物理学科中“熵”的概念,在社会学中进行了深入的诠释,提出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the physics concept of “entropy” in sociology, in-depth explanation, put forward in the social life of reality application

关键词:熵、资源、人类社会、生活方式

Key words: entropy, resource, human society, way of life

里夫金和霍华德共同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由于1972年,马萨诸塞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带领着他的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增长的极限》报告,对当代西方增长现状进行了批判。报告表明,由于地球的资源、能源和容量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增长肯定会有一定的限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正以倍增的速度进行,注定会使社会在资源和物质方面达到极限,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毁灭。就是在此背景下,这部很有影响力的著作出版了。

“我们每天都发现世界比前一天更加杂乱无序。”许多西方人都认为,人类技术与知识的不断积累能够使世界逐渐达到更有价值的状态。人类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想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才会经常发生人与人的竞争。这些当然不可以归咎于人类的天性,任何时期的历史文明也无法解释今天我们称之为天性的东西。其实,这就是世界观的力量,是人们生活社会的世界观造成的。

然而,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代替了原来的牛顿机械论世界观。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20世纪,将这条定律誉为整个科学的首要定律。英国的天文学家爱丁顿爵士,也将其称为整个宇宙最高的形而上学定律。用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费雷德里克.索迪的话说,此定律“最终控制着政治制度的兴盛与消亡,国家的自由与奴役,商务与实务的命脉,贫困与富裕的起源,以及人类总的物质福利。”

熵的定律其实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世间一切,能量守恒”,但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即使这样,物质与能量还是都会沿着一个方向变化,即从有效到无效,从有序到无序,从有用到无用。从本质上说,宇宙万物是从一定的结构和价值开始,向着混乱和荒芜的方向发展,即世界的发展是一个熵增的过程。

我们从小形成的世界观是科技进步才是人类伟大的胜利,科技的发展可以创造财富,人类达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世界大同的愿景。但是我们学过热力学第二定律之后才知道,以上的一切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这几百年里,我们一直对于物质有着接近疯狂的追求。这样一个不断走向 “耗散”和“无序”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而是要懂得节约资源。

实际上,资源是一项资本,一项不是由人类生产出来的,而是地球所赋予的、无法代替的有限资本。因为人们对科技的崇拜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世界上非再生能源及物质材料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且每年

都在增长,两者的熵也增加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水平。

其实,熵的增加代表着有效能量的减少,减少的有效能量被转化成不能使用的无效能量构成了污染。从本质上讲,污染就是世界上全部无效能量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就一定意味着社会福利和财富的上涨么?许多经济学家对此都深表怀疑。有时,我们对产值、增长速度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要求是通过对大自然的大规模破坏来实现的。因此,有的经济学家把国民生产总值戏称为“国民污染总值”。

书中为我们指出了两条路:要么就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低熵社会的世界观与生活方式,要么就在资源枯竭后被迫地接受它。这两条路区别是我们领悟和悔过的越晚,过渡和变革时期就会越痛苦。

我尝试着反驳这本书的观点,认为只能冲击其中两个观点: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是否是真理?

二、地球、太阳系以致宇宙,在宏观上是否可以被看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来研究?

关于热力学定律的内容,我就不再具体阐述了。我想站在与本书相悖的观点去思考。首先,对于能量守恒的真理性,是不需要解释就可以让人信服的。去年,曾有新闻报道说物理学家发现光速不一定是常数,而是随时间的增加缓慢增大。虽然这个观点到现在还未得到证实,但是一旦它被大量的实验与理论的验证,其真实性也得到提高。基于热力学定律之上的本书也随之失去了它遵守的最高的不变法则。其次,本书作者虽然即客观又宏观地否定了例如陨石、彗星与火箭、卫星的琐碎的物质等给地球系统造成的影响,成功的实现了把地球系

统看作一个封闭系统进行研究与分析;但是按照现代人类已有的科学或者艺术观念来看,人类对外无论是进行征服、侵略、掠夺和霸占还是友好、协作、外交、和共赢,地球系统都是希望能够打破封闭性的。因此,地球将变成一个开放的耗散系统——大概作者对这个观点的反驳将会让人类对这方面的期望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直至对宇宙提问——对此的争论将可以分成两条思路:一种是宇宙无限说,另一种是宇宙非唯一说。

我对这本书的观点进行驳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反对它,恰恰相反,我竟有种相见恨晚感觉。对于上一段我提出的驳斥,我并不想从科学机械的观点进行自我反击,我想要延伸此书的思想,回归到用艺术的思想和世界观的角度,用严肃理性的态度思考。

在此,我要问:即使宇宙是无限的,能量是无竭的,资源是无尽的,难道人类就能够只为满足欲望而生存,只为获取利润而工作,只为提高效率而管理吗?从亚当·斯密开始,再到约翰·洛克,他们都是通过那只“看不见的手”,对人类社会改变。随着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多元化,人类社会在高速旋转的经济轮盘赌前却丧失了理智,被金钱堆砌出来的奢侈彻彻底底地迷失了心智。当我们完全把上帝、涅槃等各种宗教信仰中的高尚精神都抛诸脑后时,我们就轻而易举地开始了从“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的无奈观点,到牢记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名言警句,再到现在 “钱可通神”的社会潜规则,最后将会到完全不可挽回地沦为拜金主义。

在现在的社会中,总有一些人开高级轿车、住豪华别墅、吃饕餮大餐,追求极致奢华的生活。事实上,在这种“高配”生活中会白白浪费掉不少的资源。改变这种态度,只靠教科书里面那年复一年的对拜金主义浅薄的批判,是不可能阻止整体社会的价值观拜倒在金钱的脚下。现在的人们应多些“低配”意识。

最终,当工业时代蓬勃发展到二十世纪末时,各种有关能源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频发,越来越棘手。根据这本书的观点来看,“工业时代”已经非常大量并且迅速地消耗着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就在此时,人类开始面对社会伦理、科学技术与整体世界观重大变革。而这一切变革的基础,就是建立了熵的世界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还是对人类抱有十分美好的憧憬,并且希望读者们能够摒弃已有的世界观,重新过上节制低熵的生活,即书中所提到的“必需品的,而非奢侈品的生活”。同时作者也指出,因为熵定律的不可辩驳,人类即使不能即时幡然醒悟,最终也一定会被迫接受这种生活。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几乎是不可能主动去接受这种低熵的生活,只有当工业时代可用的资源消耗殆尽,工业系统失去了它对社会的主导地位,现有的体系接近崩溃时;或者是地球系统可遭遇“外力”,例如外星智慧生物、火星撞地球等特殊现象发生时,人类才会另谋出路,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说,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产业与物品,甚至如该书所说的全球疯狂增长的那几十亿人口,均是以工业系统为基础的。

这本书中所提及的低熵的世界观,其精髓是以保存更多有效的资

源为思想基础,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其中提到的低熵生活方式就是返璞归真,过有节制的生活。

人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消耗能量的过程,这是一个熵不断增加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自身不断衰败、逐渐走向毁灭的过程。里夫金用熵的观点重新解释了人类的发展历史与发展前景,提出一种能够面向未来的太阳能模式,也是一种可持续的低熵生活方式,这真可谓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尽可能的保护有限的资源,尊重大自然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因为我们不再是世界的统治者,而是世界的看管者。

第四篇: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读书笔记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读书笔记

总体感受:每当读了圣人的作品,幡然彻悟的同时总是感到惭愧。爱因斯坦在我的心目中不仅仅是圣人,还是一个拥有超凡智慧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的思想道德也是如此高尚,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摘录: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为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一定距离而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值得惋惜。无疑,这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避免那种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的诱惑。

感想: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常受人左右没有什么主见的人,主要表现在我的随和上。分不清是包容还是胆怯,但我很清楚的是,我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而因此常常觉得难堪。似乎我就是全心全意属于我的国家,家庭,朋友,和我最接近的人,单单不怎么属于自己。当他提及生命的价值的时候,我也会思考,怎样去活,都有什么意义。

尼采永恒轮回的神秘想法让人恐惧: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 了 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

我们的生命无法永恒轮回,因此转瞬即逝。那么,为了这个可以看做不存在的活着,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但我敬佩他思想的博大,对战争的厌恶,对追求物质的厌恶,对军制的厌恶。他的世界观令我感动。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这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真正有意义地活着,我希望自己能好好规划和思考。

第五篇: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读书笔记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读书笔记

《我的世界观》这篇文章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我觉得它可能对我们的时代有着比他的时代,以及他以前的很多时代更为重大的意义:很多人将对个人内在美德和智慧的评价放在外在的财富和成就之上,这样的观点和情怀在希腊罗马的哲学书籍和格言录里,以及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经典和言行记载中是从来不少见的,甚至将财富和成就挤在了一个小得极为不合理的角落里。但自从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科技的兴起让个人财富的积累和科学及商业成就的塑造对现实的贡献日益鲜明,美德和智慧倒似乎日益成为一种象征着抽象无谓的高贵的,或属于旧时代破落贵族的破旧古董东西。而爱因斯坦作为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成就的象征之一甚至最大的象征符号,却在自己的自述性文章中重提是自己对内在美德和智慧的追求引导了自己建立有益于人类的积极事业,并表达了对二十世纪大众乃至各国精英阶级争名逐利潮流的蔑视和对争名逐利的一种极端,即追求有害的军事成就和军事光荣的忧患和憎恶,这对于身处没有太多战争却难说不具有更多争名逐利倾向的二十一世纪人而言,是不是又会带给我们很多关于我们童年似曾相识的圣哲教诲的影子,以及被忘记却没有完结的少年道德理想的思考呢?

爱因斯坦在全文的第一段就带给我们几个童年理想最重要的关键词: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的体验无论如何是最重要的,而在这些体验中,当属我们对家人和亲友的最贴近的“爱”的感觉最让人觉得珍贵,除此之外,每一个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的其他成员,无论工职的高低贵贱,性格是否与我们相投,都通过他们对社会的贡献间接增益于我,我应当感恩于这些事,生活俭朴,积极回馈,从不因自己的身份或财产而偏见和歧视别人。

紧接着第二段和第三段,爱因斯坦似乎在对两种符合圣哲道路但也未必是适当的倾向提出自己的批评:梦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和梦想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不好的,虽然人应该履行自己理想的信条和行为来促进自己希望结果的实现,以及尽力探寻知识和与精神同伴的交流。

爱因斯坦在自己的第四第五段提到了对社会和政治的观点和信仰,但这不是专业的政治学和社会学讨论,而是从最基本的个人的人生出发,提出不能把创造美德、智慧甚至世俗的财富和成就本身的任务交给群众的集合体或国家,而应该由每个个人去承担这种他理应希望的义务和权利,当然,他提到了社会可以为成员提供基础的福利保障,这是社会生活能带来的必然的好处,但我怀疑他从根本上还是把这种好处看成来自“创造性的个人”,而非一个“集体无意识”的群体的。他对群众的贬义不应理解成上面提到的明显的由于个人感情造成的知识和立场错误,而应该是基于在那个时代被大家熟悉的类似荣格“集体无意识”的话题:当每个人都放弃个人思考的权利和义务而把思考交给“大家”时,那么这个依然缺乏思考的“大家”带来的后果可怕性将是灾难性的。

接下来的一段爱因斯坦说到他厌恶和反对的战争,当然,这里的战争显然应该是指为“得意洋洋的军乐”,个人英雄主义或其他各种满足人类虚荣心但破坏人性和道德的战争,爱因斯坦似乎没有提及知识分子和其他自由人的社会斗争和被压迫者的革命,在这个意义上,这构成了这样一片几乎囊括那个时代关于个人和全人类的重要主题的短文的一大缺憾。

最后,爱因斯坦提到了好奇心是他宗教情感的来源,也是他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或者以为,这样的趣味和美感足以强大到支撑一个人的生命,而不需要其他永生和天国来满足了,这或者对于一些人是对的,但恐怕对大多数人都是遥远陌生的感觉。

总体来说,这样一篇文章是和我们说什么呢?大概就是说无论外在的名利多么重要多么诱人,你永远活在你的“内”里,这个内是你的内心,你的品格和爱,你对世界的谦和以及感恩,你独立于大众无意识的盲流,你对社会的危机保持警惕,你因好奇而充满新鲜,这篇文章是为每一个“你”而写的,它不是通过复杂的哲学符号和命题让你在逻辑中眩晕,而是进入你的生活,你的视界询问你内在的感受。如果你把这些意思都觉得没问题的话,那么我说,美德和智慧不只是为了把事情做好,产生财富和成就,也是为了我们生命本身的充实和富足。

下载读书笔记——《熵:一种新的世界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笔记——《熵:一种新的世界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共产党员新世界观

    敬爱的党组织:有话说,结论不是来自严肃认真研究的末尾,而是建立在无知和偏见基础上的妄断。在我没有上星期五这节简单课的时候,我以为它只是简单的一章内容,上完课之后,我汗颜于自......

    读书笔记(新)

    学习笔 记 邗江区新坝中心小学张爱萍 一、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

    《成功是一种心态》读书笔记

    成功是一种心态。面对同样的问题,心态不同往往会产生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心态既能让人获得成功、拥有健康,也能使人跌入低谷,陷入迷惘。面对挫折,积极心态可以产生“柳暗花明又......

    《阅读是一种孤独》读书笔记

    曾经读过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名叫《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文章,今天看到这个作文题目,首先想到了这篇文章“阅读是一种孤独”也是我对阅读的一点看法,下面就来简单谈一谈阅读是......

    新教育读书笔记

    ◆新教育的六大行动: 第一,营造书香校园。 什么是营造书香校园,我们说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 第二,师生共写随笔。我们这么界定,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

    《新教育》读书笔记

    《新教育》读书笔记 引导语:关于《新教育》,可能很多老师都读过,那么怎样写一份有关《新教育》读书笔记?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新教育》读书笔记一自假......

    新媒体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一)二、全文框架 研究缘由事件背景及过程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三、逻辑线索(一)研究缘由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

    新教育读书笔记

    我们老师现在都面对着学生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面对着越来越关注分数的家长和社会,在工作中,是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还是片面追求高分数,我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取舍,这样的现象甚至让我......